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新課程語文教學中內隱學習與緘默知識

校園3.11W

安溪縣教師進修學校林潤生

新課程語文教學中內隱學習與緘默知識

語文學習,既有外顯學習,也有內隱學習;語文知識既有顯性知識,也有緘默知識。在新課程語文教學中,內隱學習與緘默知識獲得的指導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內隱學習與緘默知識是普遍的心理現象

(一)什麼是內隱學習

北大教授沈政在《腦科學與素質教育》一文中曾舉過這麼一個例子,可請一位朋友到你家作客,先跟他在客廳中聊天,客廳牆上掛許多字畫,但你們並不談及牆上的字畫。隨後請朋友到另一間屋子,拿給他一張寫滿許多偏旁、部首的半個漢字的紙,請他用筆把這些半個字補筆成完整的字。統計他的補筆結果就會發現,這些字中許多是客廳字畫上的字。然而你問他是否按客廳字畫上的字完成的作業,他會説:“客廳中有字畫?我怎麼沒看見!”無意中映入眼簾的字,竟在隨後的補筆任務中無意中冒了出來。

沈教授例舉的學習現象就是“內隱學習”。從上述例子可以體會到,內隱學習就是在沒有意識努力的情況下獲得知識的心理過程。它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也不要付出意志努力,還沒有采取問題解決的策略,就獲得了知識。內隱學習是相對於外顯學習而言的。外顯學習是有明確的目標,須經過意志努力,還須運用一定的策略的學習。

無意識性,也就是自動性是內隱學習的基本特點。

(二)什麼是緘默知識

華東師大教授莊錦英在《關於緘默知識的基本特徵芻議》中舉過怎麼一個例子:你能夠巧妙地騎着自行車前進,拐彎,越過各種障礙。可是你究竟是怎麼駕馭自行車的,你為什麼不但能保持平衡,而且可以讓自行車自如地前進?

我們可以從別人那裏獲得怎麼騎自行車的知識,但究竟如何讓使車保持平衡並使它前進,則必須有賴於個體的獨特的體驗,這種體驗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自如地騎自行車了。很顯然,這種體驗是難以言傳的。也就是説,有一種難以説清楚的知識在起作用。因為它的難以用語言清晰的表述,所以稱為“緘默知識”。

不能言傳的,不能系統表述的知識就是緘默知識。“眼前有景道不得”,是李白麪對黃鶴樓崔灝題詩發出的感歎;“心中有識説不出”,是緘默知識的生動的註腳。緘默知識是相對顯性知識而言的,能言傳的,可以用文字等來表述的知識就是顯性知識。

不可言傳性是緘默知識的基本特點。

(三)內隱學習與緘默知識的同與異,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

1、兩者的共同點:都具有自動性的特徵,都和內隱認知有關,都和外顯認知相互作用。

2、兩者的區別:內隱學習強調的是過程,緘默知識強調的是結果;內隱指的是無意識與無目的,緘默更多的是強調“不能言表”。

3、兩者的聯繫:內隱學習和緘默知識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內隱學習具有“理解性”的特點,它學到的知識並不全部內隱,也包括可以言傳的知識。此外,學習過程不內隱,而學到緘默知識的現象也廣泛存在於實際的學習生活中。

二、漢語文特點,以及課標教學目標的三維性決定了它必須與內隱學習、緘默知識相伴而行

(一)漢語文特點決定了它必須與內隱學習、緘默知識結伴而行

漢語是表意文字,“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種詩的語言,它具有詩意和韻味”。

1、意合性

“以意會而相聯,以事理而相合”是漢語的特點。比如馬致遠的小令《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小令的前三句由九個名詞簡單排列而成,且相互之間沒有其他語法成分連接,但是這些名詞所表示的事物渾然一體,構成了意境深遠的山村秋景圖,收到了言簡意豐的效果,作者所憑藉的就是意合法。

2、具象性。漢字是象形文字,具有象形性和表意性,每個字都具鮮明的形象。比如,“火”,可以使人彷彿看到火焰升騰,“雨”總能使人想象的出天上掉下的點點滴滴。以漢字為語素,用形象比喻的方法造詞,是漢語具象性的又一個表現。比如:布穀鳥、火紅、雪白、牛脾氣、敲門磚、矛盾、吃醋、雞眼、吹牛、狐疑等。繪聲繪色,形象鮮明、很容易引發想象。在連句成段成篇時,“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交融,託物言志抒情,是漢語具象性的另一個表現。比如前面例舉的小令,前三句構成了蕭瑟悲涼的意境。

漢語的意合性和具象性的特點,使得漢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重整體綜合性與直覺性的思維習慣。反過來,重整體綜合性與直覺性的思維習慣也直接影響着漢民族對漢語的學習。養漢語文能力,就要側重培養整體把握能力和語感,正如課程標準所強調的,“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在整體把握能力和語感形成的培育過程中,需要的是學生對言語作品的直覺體驗、感悟和整體感知。比如,誦讀和涵泳是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它通過對文章的不斷閲讀,使學生內隱地獲得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因而對培養整體把握能力和語感來説,內隱學習是一種更為有效的學習方式。

(二)課標的教學目標的三維性決定了它必須與內隱學習、緘默知識相伴而行

新課程語文,要培育的是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目標就不能是單一的知識與能力,而必須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的整合。比如,第三學段閲讀教學目標中,“閲讀敍事性作品,瞭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説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閲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其間 “瞭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大體把握詩意”屬於知識與能力的維度,“説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 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則屬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維度。漢語文的知識與能力的學習,尚需要更多的內隱學習;情感態度價值觀,則更需要內隱學習的參與,教師要用一篇篇精美的課文去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影響、薰陶學生,用優美的語言,優雅的舉止,良好的班風,校風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三、學生獲得內隱學習和緘默知識的指導策略與方法。

(一)營造書香環境

1、開展讀書活動。宏觀上,要由政府倡導,各部門推動開展全民讀書活動,可從“全民讀書月”開始到“全民讀書年”,讓“讀書光榮,不讀書可恥”深入人心,形成全民讀書的濃郁氛圍。在全民讀書氛圍中,兒童常年浸潤於書香之中,在識字啟蒙後,他們就會喜歡上閲讀,在大量閲讀中進行內隱學習,積累大量的緘默知識。中觀上,教育系統要開展“兒童讀書計劃”活動,把讀書活動推廣到學校和家庭。微觀上,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課外閲讀興趣,開展班級讀書會活動,同伴閲讀活動,親子閲讀活動等。人教社王林博士正在倡導和引領實踐的螢火蟲讀書會是營造班級書香的有效方式,值得借鑑。比如,要有班級的學期讀書計劃,每月向學生推薦書籍,每月舉行一次讀書交流活動,每學期評選一次“讀書之星”等。

從第一學段起就開展班級讀書會活動,直至國小畢業,六年時間可初步形成集體緘默知識,其中有讀書氛圍的形成,讀書方法的交流,情感的薰陶,審美情趣的陶冶。班級讀書會形成的集體緘默知識,將成為一所學校的優良的學風、校風的重要組成部分。

2、減少功利性閲讀,培養閲讀興趣

課外閲讀,老師的指導,應使學生儘量減少功利性閲讀,不去刻意追求讀書、寫作的立竿見影。如果老師追求學生作文能力提高的的立竿見影,學生就會去多讀作文選之類的書;老師追求學生閲讀能力提高的立竿見影,學生就會去多讀短文練習之類的書。只有淡化閲讀的功利性,學生才會去多讀文學性作品、科普作品,才能潛移默化地受到文學的薰陶,科學的滋養。

指導課外閲讀,應沒有直接的具體的要求,引導學生在自由閲讀中追求 “感覺”,追求對語言文字的感覺,追求對生活生命的感覺。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引導學生把熱愛閲讀和熱愛生活結合起來。當學生願意在匆忙中回顧一眼路邊的小花小草,願意關掉流行音樂去聆聽燕子的呢喃,他們也許才能真正懂得什麼是“又是一年芳草綠”,他們也才真正收穫了閲讀的愉悦。

喜歡閲讀,大量閲讀,其實就是在積累內隱學習。當經歷一定數量的強內隱學習訓練之後,學生掌握的緘默知識漸漸地會越來越為意識所接近,以致於最終在內隱加工強度的某一點上內隱和外顯兩種加工接通,彼此迅速達到資源共享,從而使學習效率最高。比如,體會句子裏含着的意思,歷來是閲讀教學的一個難點,假如能以大量閲讀作保證,學生在七讀八讀中積累了有關體會句子含義的感性知識,一到接觸體會句子含義的顯性知識,就可能一點就通,一學就會。

功利性閲讀,指向的是知識與技能,如閲讀知識與技能、作文知識與技能。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很大程度上是外顯學習。非功能性閲讀,指向的是情感的薰陶,和閲讀、寫作的程序性知識的體驗。伴隨學生大量的非功利性閲讀過程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內因學習,產生緘默知識。

(二)協調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

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共存於每一次的認知過程中,兩者或相互協同或相互排斥,促進或延緩個體認知與情感的發展。教師要採用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協調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

1、把內隱學習融進教學目標

把內隱學習融進教學目標,除了陳述性知識的教學目標必須比較明確,要有量化和程度的要求外,程序性知識與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教學目標則要求適當模糊。比如,《白鵝》的教學,教學目標中“學習作者抓住特點寫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和幽默風趣”,“抓住特點寫的方法”和“用詞的準確生動和幽默風趣”是程序性知識,學習和體會的“度”是比較模糊的;又如,《月光曲》的教學目標中,“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是情感性、價值性目標,感受、體會到什麼程度,也是比較模糊的。在含有內隱學習的教學目標的導向下,要採取相應的有利於結合內隱學習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比如,從情感的維度切入課文內容的策略,語言的品味與感悟的策略,引導想象的策略等。

2、在外顯學習指導過程中滲透內隱學習

(1)建立民主、和諧、發展的新型的師生關係

新課程實施以來,對話性語文教學已逐漸為老師所接受,民主、和諧、發展的新型的師生關係正在逐步形成。語文教學在師生互動中形成體驗、探究的氛圍;教師尊重學生的.差異,在教師的眼裏,每個學生的意見都是值得珍視的;當學生在對話中有了獨特的見解,教師及時反饋與鼓勵。學生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喚,其心態保持開放,產生充滿活力、充滿創造的體驗,在對話的過程中生成新的認識。內隱學習的無意識性,緘默知識的自動性,都要求更為寬鬆的環境。這種平等的師生關係,民主、和諧和諧的課堂氛圍,不僅是外顯學習的需要,更有利於內隱學習的深入。

(2)在外顯學習指導過程中多角度滲透內隱學習

百年來,幾代人對漢語文教學現代化進行了深入的探索,總結了漢語文的讀寫規律。掌握讀寫規律,用讀寫規律指導讀寫和重感悟重整體感知可以相得益彰。國小生以接受性學習為主,必須把基本的讀寫知識教給學生。

學生要學習的讀寫知識,是外顯學習指導的主要內容,老師要胸有成竹。我們要特別重視課標教材中的“我的發現”和“交流平台”, 第一、二學段在“我的發現”安排有關字詞句的讀寫知識,第三學段則在“交流平台”中安排有關篇章的讀寫知識。老師對這些知識要心中有數,隨課文滲透有關知識的學習指導。此外, “九義”教材對外顯學習的指導積累了比較成熟的經驗,讀寫訓練項目,體現了基本的讀寫規律與讀寫方法的外顯學習的指導,比如,怎麼分段,怎麼概括段意,怎麼體會句子裏含着的意思,怎麼概括主要內容,怎麼歸納中心思想等,教材中體現的方法都比較簡便,在新課程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加以借鑑,應用到外顯學習的指導中。

內隱學習,要怎麼滲透到外顯學習過程中呢?

一是留給充裕的讀悟時間。初讀課文時的直觀式感知,要留給比較充裕的時間,初讀要充分;精讀課文時,學生在深入問題式整體感知時,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反覆讀書,涵泳體味;課的適度拓展,或仿寫或引申閲讀,要捨得花時間。學生有比較充分的時間讀書感悟,就有可能在外顯學習的過程中伴隨着較多的內隱學習。當然,值得一提的是,課堂40分鐘是個常數,這就要求深入備課,大膽取捨,合理確定教學內容。

二是滲透語感培養策略,進行啟發式教學,指導學生涵泳體味,或者聯繫生活經驗體味,或者在聯想想象中品味,或者在反覆的誦讀中體會。更具體內容可參閲拙作《語感研究新思維》(《福建教育》2003年3期)。

三是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近年來,多媒體在一些公開課中的濫用已經引起有識之士對多媒體使用的詬病。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因為適時適度的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有利於外顯學習的突破難點,而且那美妙的音樂、鮮明的畫面還能潛意識地影響學生。

四是充分發揮教學語言藝術的作用。形象化的言語,睿智幽默的言語,深入淺出的講解,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教學內容,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3、因文而異,指導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

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的指導,要因文而異。從學法指導的層面説,學法指導關鍵信息明顯的課文,在內隱與外顯的協同效應中,外顯學習的貢獻比較大,因此要側重進行外顯學習的指導。比如,指導體會句子含着的意思,能結合時代背景理解的,要指導結合時代背景;能聯繫上下文理解的,要指導聯繫上下文;須聯繫生活經驗理解的,要指導學生聯繫生活經驗。學法指導關鍵信息不明顯的課文則更適合內隱學習,要側重運用內隱學習的指導策略。如,課文結構複雜的課文,表現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的課文,情感特別豐富的課文,則適宜內隱學習,老師要捨得騰出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涵泳體味。從文體的層面來説,説明文外顯學習指導可多些;敍事性作品和詩歌內隱學習的指導可多些。在敍事性作品中,抒情散文與哲理性散文的內隱學習指導又可再多些。從課型來説,略讀課文的內隱學習的指導可多些。因文而異的內隱學習指導,要多指導學生涵泳體會,體驗感悟。體驗教學的策略:一、提供情景,激發興趣;二、放手實踐感受,自主體驗,三、相互交流,體驗內化。常用的體驗方式有感情朗讀,視聽欣賞,角色體驗,情景模擬,放飛想象等。有關內隱學習的研究證明,適宜內隱學習的內容,假如用外顯學習的方法去指導,反而會降低學習的效果。

4、建立有利於內隱學習與緘默知識獲得的評價機制

內隱學習的產物多數是緘默知識,外顯學習的產物也可能是內隱,是緘默知識,因此,對每個知識點,老師不必強求學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學會,並用語言表達出來,比如概括主要內容,體會中心思想、領悟表達方法,是程序性知識,既有顯性知識的成分在裏面,更有緘默知識在裏面,都不是靠所在課文組的教學就能完成的,要反覆訓練才能形成技能。因此不一定把上述知識列入單元測試,假如非測試不可,選文要淺,要低於同單元略讀課文難度。

5、指導促進顯性知識與緘默知識之間的相互轉化

據研究,實現緘默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的轉化,是知識創新的關鍵。我們可以從指導學生進行知識轉化入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知識間的轉化可以通過聯合化,內在化,外在化和社會化模式實現。聯合化,是將孤立、零散的顯性知識轉化為更為複雜的顯性知識;我們可以憑藉“我的發現”和“交流平台”中所提示的讀寫知識,在所在課文組和前面的課文的教學中滲透學習,適宜作為顯性知識的,要指導外顯學習,然後在“我的發現”或“交流平台”的教學中,把零散的知識整理為比較系統的知識;內在化,是將顯性知識轉化為緘默知識的過程,可以將顯性知識具體化到讀寫實踐中,通過反覆的實踐促進內化,比如,學習瞭如何體會課文的情感,就可以在後面的課文的教學中,在課外閲讀的指導中,讓學生在讀書實踐中掌握“體會文章情感”的程序性方法;外在化,是將緘默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過程,模糊的,未被意識到的知識變得明晰起來,並在一定的程度上實現顯性化,“我的發現”和“交流平台”中的知識,在所在組的課文或前面的課文中有的就不適宜作為顯性知識進行指導,而是進行內隱學習,感知相關的語言現象,而到“我的發現”和“交流平台”的教學,才把知識外顯化。社會化,是從緘默知識到緘默知識的過程,它通過面對面的直接接觸,實現緘默知識在不同主體間的流動和轉移,我們可以在組織班級讀書會的過程中,倡導“同伴閲讀”,倡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同伴閲讀中,在小組合作中,情緒互相感染,成果相互激勵。

綜上所述,我們要根據漢語特點指導內隱學習和獲得緘默知識的學習,使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相輔相成,使顯性知識與緘默知識互為補充,使學習語文的過程更加科學合理,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主要參考文獻:

1、腦科學與素質教育沈政 《教育研究》1999、8

2 、關於緘默知識的基本特徵芻議莊錦英 《基礎教育》 2005、9

3 、內隱學習與緘默知識 郭秀燕 《教育研究》2003、12

4、國外緘默知識研究述評 吳曉義 《外國教育研究》2005、9

5、論漢語言特點對語文學習的影響金業文 《雲南師範大學》2004、2

刊於《福建教育》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