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常見酸鹼的複習》化學教學反思

校園6.04K

新課標對常見酸鹼的要求和過去大綱相比,有了很大的調整。從內容要求來看,該部分內容的學習要求整體降低了。《課程標準》對本部分內容的要求是:

《常見酸鹼的複習》化學教學反思

1、知道常見酸鹼的主要性質和用途,認識酸鹼的腐蝕性;

2、會用酸鹼指示劑和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鹼性;

3、知道酸鹼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生長的影響。

根據上述要求,結合近年會考要求可知:上述三個方面的要求都是會考的重點要求。因此,複習教學時,如何有效地根據這些內容標準,有效實施教學,是本人教學設計必須關注的重點。

從《課程標準》要求的三點內容來看,前面兩點是重點,而且考試要求相對高一些;後面一點內容通常以選擇或填空的形式出來,突出學生明確化學與生產、生活等的關係。於是本人的教學設計又重點關注在前面兩點上。

如何有效實施教學,從而使學生掌握前面兩點內容呢?這是本人教學設計必須重點考慮的問題。設計時,我認為重點要突出酸鹼性質的複習與歸納之上。又由於中和反應是新教材突出的一個方面,它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因此,教學設計時,必須充分強調中和反應這一內容。

我們知道,複習教學要實現三個方面的功能:一要使學生對相關知識清晰化;二要通過複習,使相關知識系統化和網絡化,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三要培養和發展學生應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課程標準》的知識要求和複習教學的功能,筆者通過認真思考,決定採用如下的思路進行教學設計:

一、注重設置問題情景,將裸露的化學主幹知識情景化。即採用合適的情景“包裝”要複習的知識,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學習研究常見酸鹼的性質,並進行歸納;然後再將酸鹼的知識應用到新的問題情景中,去分析解決問題,實現酸鹼性質的遷移應用。

二、通過“問題(情景)——知識歸納(總結)——遷移應用”的教學流程,實現複習教學的三個方面的功能。

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引導、組織等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問題討論、方案設計、表達交流,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教育,同時通過問題解決,讓學生獲取成功的體驗,體驗化學知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培養學習化學的情感等。

根據這樣的設計思路,本人在蒐集有關教學素材的基礎上,採用以下的素材和流程進行教學:

第一:呈現有關水污染的圖片,讓學生感知環境污染的問題及其危害。然後呈現有關環保部門將實驗室廢水納入環境監管的新聞背景,讓學生感知實驗室廢水也必須進行處理後方排放,從而體驗到保護環境必須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

第二:通過呈現學生進行酸鹼檢驗(用酚酞)的實驗情景,讓學生明確酸鹼與指示劑作用的性質以及中和反應等相關問題,同時明確酸鹼廢水的危害等。進一步鞏固酸鹼的性質和酸性、鹼性廢水的處理方法。

第三:改變問題情景,要求學生在不限定試劑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的試劑、設計合適的方案,進行酸鹼(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的檢驗。不僅鞏固實驗設計方案的要求,而且通過交流與探討,歸納總結酸、鹼的有關性質,形成系統化、網絡化的知識結構。

第四:根據酸鹼之間的相關性質,突出中和反應原理。為使學生明確中和反應的原理和有關應用,設計了與此內容相關的問題,促使學生體驗中和反應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第五:基於上述設計,在學生明確酸鹼性質的基礎上,設計一個關於食鹽和純鹼的鑑別問題,突出酸鹼性質在鹽鑑別中的應用(有關教學設計見附件)。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本人和同行們一致認為,本節教學基本達到預期的目的,很好的實現教學設計的要求。大家認為,本節教學及其設計較好的符合複習教學要求和新課標課堂教學要求。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的“新”上:

一、內容處理“新”:本課教學不是僅為複習酸鹼的性質而複習,不再簡單的列舉酸、鹼的幾條性質,而是將有關的知識置於具體的問題情景之中,將“裸露”的化學主幹知識進行包裝,將知識置於具體的.問題情景之中。

二、教學模式“新”:本課教學打破過去複習慣用的方式——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逐一回顧酸、鹼的主要性質,而是呈現問題,在問題中隱含相關知識;同時教學注重“斂、散”結合——設置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充分的思考與討論,再討論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相關的性質;並將有關的性質遷移到新的問題情景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學習方式“新”:知識的複習歸納,不是通過逐一回顧而得到的,而是讓學生通過問題的解決,體驗、歸納、總結相關的化學知識(酸鹼的性質)。這種教學很好的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體驗、思考、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和教師的組織、引導作用。

由於本人第一次實踐新課程、首次接觸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會考複習教學,儘管在教學設計和實施上作了努力的嘗試,並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本人認為至少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不足:

一是教學關注“預設”還是“生成”的問題。由於教學課時緊、內容豐富,因此教學過程中,更多的關注教學任務的執行與完成,即關注“預設”的目標。而對於課堂中“生成”性的目標、內容,則挖掘不夠。這是本節教學的最大不足。

二是如何有效處理學生活動與提高教學效益的問題。本節教學設計和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雖然已經注意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問題。但是,由於教學理念還沒有完全轉化,還未能完全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學生活動的設計上,過於關注活動的頻度,而沒有充分關注學生活動的效度問題,從而影響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通過本節研討課的教學,本人深深體會到:認真學習課程標準理念、把握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要求,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只有用“心”去研究、體會、感悟,才能符合提高複習教學質量。

標籤:複習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