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職場

試論轉型期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創新問題論文

職場1.38W

論文摘要:隨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發展,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傳統養老保險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因此,改革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保險制度已經勢在必行。本文從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現況入手,分析轉型期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創新的必要性,並就如何發展和完善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提出些許建議。

試論轉型期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創新問題論文

論文關鍵詞:養老保險制度,轉型期,中國

一、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現狀及其存在問題

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取得了較快發展,社會保障基本框架已建立,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的問題。

個人賬户空賬運行。我國雖然早就確立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户相結合的模式,但是,為了能夠保證當期養老金的正常支付,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户基金一直混賬運行,統籌部分透支了個人賬户資金,並未形成實際上的基金積累,“空賬”規模繼續擴大,到2006年底,養老保險個人賬户全國“空賬”已達9000多億元。

立法滯後。養老保險牽涉到廣大國民的根本利益,應當通過立法來調整和規範養老保險利益關係和權利義務。但是,我國養老保險立法存在立法不健全、立法層次低且缺乏較高的法律效力和必要的法律責任制度、法律實施機制較為薄弱等問題。另外,社會保障監督機構方面,沒有與管理機構嚴格劃分開來,缺乏對欠繳社會保險的行為和拖欠離退休人員、失業人員保險金行為的法律制裁措施;非法挪用、擠佔保險金的違法甚至犯罪行為得不到及時懲處,保險金的運營處於不安全狀態。

覆蓋範圍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覆蓋的是城鎮企業職工,而不包括機關事業單位,這樣就有了兩種不同的退休制度。如此使得我國城鎮居民的退休收入差距過大,改革後的企業養老保險制度設計的目標替代率大約為社會平均工資的60%,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退休金替代率接近100%,由此以來,同一人員在不同單位退休所獲得的退休金相差接近一半,這樣勢必會引起部分人的不滿情緒,阻礙了人力資源在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正常流動。多種退休制度並存,使待遇低的羣體勢必攀比待遇高的羣體,財政支出不斷攀高,為中央財政帶來壓力。另外還有政府權責不明確、管理體制混亂,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步履艱難等一系列問題。

二、養老保險制度創新的必要性

1.養老保險制度創新是經濟、政治和社會等因素變化的要求

隨着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傳統養老保險的制度基礎被動搖。我國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包含兩方面的內容: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和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完全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是市場競爭主體。企業面對市場殘酷競爭的壓力,企業間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因此,以單位為支撐的傳統養老保險制度不再擁有穩定的組織基礎。

養老保險制度創新是政治體制改革的要求。隨着改革的深入發展,我國在政治上拋開了左的思想,開始“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政府對包括養老保險制度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開始重新探討,並給予高度重視。轉變政府職能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使政府職能公共化。政府成為國家事務的管理者和服務者,而不再是以往的直接參與者,政府改變對國家經濟、政治、社會事務的領導方式,因此,國家對養老保險事務的管理方式也隨之改變,要求建立新的養老保險制度與政治體制改革相適應。

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要求養老保險制度創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確立以及政治體制的改革,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逐步被打破,要求實行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我國社會結構開始向工業社會的一元結構轉變。就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我國養老保險領域出現了新的問題,而傳統的養老保險制度卻無力解決,如轉型中出現的新對象很難被僵化、封閉的城鎮養老保險體系接納,傳統的農村養老體系陷入困境,這些問題都是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阻礙社會結構轉型,因此,社會結構的轉變要求必須調整和改革我國傳統的養老保險制度。

2.我國傳統的養老保險制度弊端日益凸顯,要求必須進行養老保險制度的創新

傳統養老保險制度效率缺失。在我國傳統養老保險制度中,各個單位只對本單位職工負責,這種封閉式運行將直接導致職工隊伍的老化與單位老化。在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企業保障每個勞動者的就業崗位,勞動者終身就業,把勞動者與所在單位結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致使勞動者的流動性極其弱化。因此,造成的最直接後果就是企業組織時間越長,職工越老化,養老保險負擔也就越重。所以,企業要想改變職工隊伍的老化與單位自身老化的結構,就只能不斷吸收年輕人加入企業的職工隊伍,使職工隊伍持續性膨脹。因此,在改革開放前,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無疑傳統養老保險制度大大損害了效率。

傳統養老保險制度公平缺失。養老保險制度的目標是實現一種能覆蓋全社會勞動者。而我國傳統養老保險制度由於受蘇聯的影響,早已深深打上計劃經濟的烙印,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內,由於户籍制度、城鎮統包統配的就業制度及強制的`政治約束所構成的城鄉壁壘,實際上已經將農村居民人為地排除在了社會保險體系所覆蓋的範圍之外.具體來講就是我國傳統養老保險制度只覆蓋了國民經濟很少一部分勞動者,即全民所有制的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據統計大約有75%的老年人未受到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的保障,而美國和日本的養老保險覆蓋率分別為95%和100%”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存在巨大的城鄉差別。“早在1978年,我國城鎮養老保險的覆蓋率就達93%,而農村的養老保險覆蓋率是零,到1991年,經過十多年努力,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也只不過提高到2.32%,城鎮養老保險的覆蓋率仍維持在92%的高水平。”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總數的絕大多數,而這絕大多數人卻被排斥在養老保險的體系之外,他們的生活乃至於全部保障只能依賴於家庭和土地,儘管我國在1992年開始在全國大部分地方的農村進行養老保險試點改革,但其保障水平仍然很低。

傳統的養老保險制度不利於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現收現付制是指先對當年或近一二年內養老保險所需支付的費用進行預測,然後按相同的比例來提取,分攤到參加養老保險的單位和個人,當年提取當年支付。其優點是簡便易行,缺點是缺乏長遠規劃。在這種制度下,社會保障管理部門利用現有勞動人口創造的收入來支付退休人口退休金,實際上是一種代際收入轉移。這種制度已經面臨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我國現在進入老齡社會,2040年我國人口老齡化為峯值年份,2002年中國人口學家鄔滄萍教授作出預測,在未來的20到40年裏65歲以上人口占人口的總比重增加到19%左右。隨着人口老齡化情況的加劇,龐大的老年人口羣體的存在要求改變單一的現收現付制,急需加快擴大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加快養老保險金的積累,這一切都需要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作出及時的迴應。

三、對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策略

1.逐步做實個人賬户。做實個人賬户是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養老保險制度的必然選擇,應當作為當前完善養老保險制度的主要內容。賬户做實後,企業養老保險費率將會明顯下降,我國將建立嶄新的真正意義上的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制度。要改變我國的個人賬户“空帳”現狀,把個人賬户做實,關鍵在於個人賬户的管理與投資。目前,我國已經具備做實個人賬户的基本條件。個人賬户做實後,個人繳費將推出當前支付,當期收支隨之會出現大缺口,各級政府應保持賬户做實前對地方養老保險收支缺口的補助不變,還需要對做實賬户後新增加的缺口補助不變,這是做實個人賬户必須的成本。對此,有關專家學者提出了一些建議:一是由中央財政負擔“轉製成本”,提供適度補償;二是地方財政調整支出結構,以確保配套資金;三是加強廣範圍的徵繳工作,挖掘基金增收潛力。

2.加快養老保障立法的步伐。隨着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已經從計劃經濟的政府全包型逐步向基金型過渡,十幾年來,中央政府頒發了一系列的相關規定或條例,這些政府文件對我國養老保障事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作用。目前,由於我國的社會和經濟都處於一個艱難的轉型期,保費的收繳、欠債的清償以及資金的管理和運營涉及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和其他方方面面的機構和個人,要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確保我國養老金能夠及時足額地收繳和發放,高效、安全地運行,制度的法律權威維護機制一定要健全有力,關鍵決策要有規範的法律程序,對投資安全要引入法律層面的保障力度,對重大失誤和違法行為的界定和處置要有法律依據和力度,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3.建立健全養老保險監督體系

養老保險的監督體系是我國養老保險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養老保險監督體系分為四部分:一是基金監督制度。即一方面制定社會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的管理規則,規範社會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的管理行為;另一方面制定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監督制度,規範監督範圍、監督形式、監督程序,以及監督機構、監督人員的行為等。二是行政監督。即由政府的專門職能部門代表國家對社會養老保險工作進行全程監督,主要監督養老保險立法的貫徹執行,且接受重大養老保險違法案件的投訴與處理,並對養老保險基金的收入、支出、投資等過程進行嚴格監督。三是審計監督。即依法由國家審計機關定期對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的財務收支及管理進行審計,並向社會大眾公佈其審計結果,從而以杜絕和減少違紀行為發生。四是社會監督。即由國家、用人單位、勞動者、公民等各方代表組成新的社會監督機構,對養老保險工作實行全面監督,並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職能。

4.擴大養老保險覆蓋範圍。在新制度實施以後,養老保險的覆蓋範圍從國有企業擴大到了非國有企業,參加保險的人數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從全國範圍來看,養老保險在非國有企業尤其是非公有企業中覆蓋範圍仍然很小,至2005年底,我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約1.7億,主要是行政事業和企業單位職工,而大部分個體工商户及自由從業人員並未參加。養老保險金的增加,需要有更多的人蔘加養老保險才能夠籌集到比較充足的養老保險基金。在經濟成分多元化、非公有企業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如果養老保險覆蓋面過小,將會制約勞動力的市場的形成。所以,在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中,三資企業、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户以及城鎮小集體企業職工應逐步納入基本養老保險中來,在條件成熟時,積極構建農村養老保險機制。

4.發展多樣化的養老保險計劃,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模式。在我國,不同所有制、規模、性質、退休人員負擔程度的企業的養老需求存在巨大差異,只有提供多樣化的養老保險產品才能充分滿足社會需求,我們應當出台企業年金計劃,統一規範團體年金產品,提升養老保險供給能力。

參考文獻

1 於學軍.中國人口老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28頁.1995.

2 勞動部.中國勞動統計年鑑[G].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2.統計局.中國社會統計資料[G].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7.

3 田雪原.大國之難一一當代中國的人口問題[M].北京:中國今日出版社.第56頁.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