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企業管理 > 採購管理

通過採購管理優化供應鏈

採購管理是計劃下達、採購單生成、採購單執行、到貨接收、檢驗入庫、採購發票的收集到採購結算的採購活動的全過程,下面小編準備了關於通過採購管理優化供應鏈的文章,提供給大家參考!

通過採購管理優化供應鏈

原材料的成本可以一壓再壓直至最低,勞動力的成本可以通過機械化等手段一降再降直至最少……當這些手段都被大家認同並實施,所有商品都走向一致,價格戰似乎是保住市場競爭優勢的一根救命稻草。但是降價只可以解一時之急,從長遠看,還是需要一條更加合理並切實可行的措施。那麼降低成本的出路何在?

可以細細審視一下供應鏈:採購是供應鏈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一般來説,生產型的企業通常要用銷售額的40p%來進行原材料、零部件的採購。採購的速度、效率、訂單的執行情況會直接影響到本企業是否能夠快速靈活地滿足下游客户的需求。採購成本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企業最終產品的定價情況和整個供應鏈的最終獲利情況,只有通過企業內部之間以及與外部的採購協同作業,供應鏈系統方可準時響應用户的需求,同時降低庫存成本。

  財富流變,殊途同歸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產品的更新越來越快,以前一台電腦可以用3年,但是現在不到一年就要更新了。這種現象正反應出產品生命週期縮短的事實,而這就給生產預測帶來了麻煩,如備料等工作就無法準確完成,如何解決這個矛盾,正是供應鏈管理所要討論的問題。

在製造業,不知從何時起,“全球化”成了當下最時髦的名詞。這個浪潮把商家紛紛推到“全球運籌”的境地。所謂“全球運籌”就是着眼於世界範圍,進行採購、生產以及配銷的行為。製造供應鏈主要包括三個部分:首先是客户,這也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因為一個企業的客户包括很多種,比如説經營自有品牌的客户,還有代工生產的客户等,從客户需求的角度看,不同客户,對供應鏈的需求也是完全不同的;另一部分就是自己的工廠,以電腦為例,這台電腦可能是在大陸進行零部件的生產,然後拿到美國組裝,最後銷售給墨西哥的客户,這是典型的全球性的供應鏈管理;再有就是散佈在世界各地的供應商了,這裏是指產品的原材料、零件甚至服務,可能來自許多不同的國家。

對於生產廠家而言,要做到的是以如何好的產品、在什麼時間、以什麼樣的價格、用最快的速度送給客户,最終達到供需平衡。而這個結果也是衡量一個供應鏈好與不好的重要指標。從這個意義上講,準確的預測和快速的反應速度是保證一條供應鏈良好運作的必要條件。很多人認為一次準確的預測遠比速度快好,但是從統計數字看,快速的反應速度比一次準確的`預測更有效!所以關於一條供應鏈好或者不好的評判標準就歸結為製造供應鏈的速度!

以戴爾為例,他們已經沒有自己的製造工廠,但是對於客户的各種需求,他們都可以滿足,而且3天內就可以完成,這一切就不得不歸於快速反應的功勞了。

在另一個與製造業很不相同的產業——積體電路產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但是它的供應鏈與製造業有很大的差別,在所有行業中,幾乎是垂直分工最深入的產業。這個行業每產出一個產品,是要經歷很多道工序的,比如加工、測試、封裝等。他們的產品將提供給像IBM、INTEL等。但是這些企業並不是最終的用户,因為他們的產品還將提供給代工廠、計算機系統製造、通信產品製造等廠家。從某種意義上説,這些製造廠也不是最終的客户,產品經過營銷總部、分公司、專賣店等程序,最終的客户是普通的消費者,所以這樣一來,這個行業的供應鏈就顯得很長。

對製造業和機體電路行業的供應鏈稍加比較就會發現,二者地突出重點是完全不同的:製造業原物料的採購等佔到50%-80%的比例,而積體電路行業則完全不關心原料,他們關心的是產能,因為該行業諸如機器之類的固定資產投入非常大,一台機器經常要花費幾千萬的成本,所有他們關心的重點是如何充分利用產能。從這個層面説,二者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但是稍加註意也不難發現,現代供應鏈的正向越來越複雜的方向發展。傳統的供應鏈一般包括製造、供應商和客户三個部分,但現在,半成品的組裝以及測試等可能已經被外包,配銷可能已經轉讓給第三方物流,財務由銀行完成……每個公司只負責自己核心競爭力的部分,越來越複雜的供應鏈給管理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各個交易夥伴之間缺乏協同合作的機制;形成斷裂的供應鏈:信息無法共享、管理無法協同;供應鏈中的庫存、成本增加,對市場反應能力降低。不同行業的供應鏈管理各有所側重,但最終都朝一個方向發展,正所謂“殊途同歸”。

  供需平衡,從協同供應鏈開始

如何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供需平衡?這還要從產品説起,如右圖所示:紅色為生產工藝曲線,開始的時候因為剛剛進行量產,所以產量很小,當產品和市場漸漸成熟起來的時候,產量逐漸達到最大,直至衰退期到來後產品漸漸退出市場。綠色是渠道(定貨量)曲線,開始的時候大家都預測產品將熱銷,所以大量定購,但是產能無法完全滿足,同時,定貨量與客户需求(虛線為客户需求曲線)也有一定落差,但最終這三條曲線都將歸為一點。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以下幾個問題:

1.生產無法滿足需求,造成極大的缺貨。

2.為滿足需求,渠道大量定貨。

3.當供應趕上需求時,訂單被取消。

4.財務和生產規劃無法配合市場真正的需求,但生產仍然繼續進行。

5.當需求開始下降,供應鏈中所有的公司都開始處理庫存以減少損失。

這是從產品的角度分析供需的問題,那麼究竟該如何達到真正的平衡?通常有三種策略,即:壓縮供應鏈、鼓勵供應鏈中所有公司間的協同、滿足市場快速反應的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