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企業管理 > 基礎素質

養成是基礎素質教育的根基

引導語:“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育人要育德才兼備者 “以德治國”需求“有德之才”,德育智育不可或缺。

養成是基礎素質教育的根基

縱觀當今學校、家庭、社會,“重才輕德”或“教子無方”屢見不鮮,加強德育已刻不容緩

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德育對學校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着決定性作用,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着新情況、新挑戰。為此,我們要對症下藥,推動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

  一、學校德育工作落後於時代發展的要求

近幾年來,學校德育工作本着小一點、近一點、實一點的要求,把德育工作的內容、目標、要求等具體化,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具體行為來實施,促進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學校德育工作還存在着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傳統的學校德育內容與社會發展新形勢之間存在矛盾。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學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條件下,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確認識國情,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的情況下,如何培養學生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的情況下,如何指導學生在觀念、知識、能力、心理素質方面儘快適應新的要求等等,都要求學校德育工作的內容隨之變化。而當前我們的德育習慣於把完美無缺的人物形象教給學生,而忽視了

抓常規、抓基礎、抓做人道理的教育,這樣出現了諸如以下現象:有些學生可以為希望工程慷慨解囊,但對班級損壞公物少有人過問;對社會上的不良現象慷慨陳辭,而對同學的舞弊現象持寬容態度。

中、國小生心理素質較為脆弱。尤其在當前獨生子女時代,孩子受到的注意和寵愛同以往相比不可同日而語。這種一直被關心和寵愛的環境,使他們形成了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讓他們在考慮問題時,更多思考的是“別人該對我怎麼樣”,而不是“我該對別人怎麼樣”。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已經習慣於受到人們的注意,一旦這些注意減弱,他們馬上就有被漠視的感覺,並進而影響他們的生活觀。

學校德育工作方法貧乏成為制約學校德育發展的癥結所在。許多學校採用強制性灌輸、命令式談話、指令性改正等方法。這些方法本身帶有強制性,這種強制性“灌輸”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產生牴觸情緒。同時對於個別屢教不改的學生學校又缺乏強有力的教育管理措施,校規校紀等約束措施對這些人來説常常顯得蒼白無力。

學校教育要把“教書”和“育人”統一起來,全體教職工都應是德育工作者,都要在不同崗位上擔負起育人職責,積極主動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而目前學校的德育工作主要由班主任負責,其他任課老師往往只注重教學質量,很少關心學生的思想品德。

  二、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良好思想品德是學生的首要素質,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按照德育總體目標和學生成長規律,確定不同學齡階段的德育內容和要求,在培養學生思想品德和行為規範方面形成一定的目標遞進層次,

把學校的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當前,學校要進一步充實和改進思想品德課和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運用各種教育資源,把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要根據獨生子女增多的實際,加強勞動教育,組織學生參加增強自理能力的自我服務、家務勞動、社會公益勞動和工農業生產勞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經受各種考驗,培養他們的意志、動手能力、吃苦耐勞精神;要大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各學校要通過開設心理諮詢課為學生提供心理諮詢、心理輔導及心理測試等服務,矯治和預防在校學生的一般心理障礙;除了採用“正規手段”開展德育工作外,還要着重抓好校園文化建設,積極開展創建文明學校、文明校園活動,努力形成生動活潑、豐富多彩、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育人環境。

德育工作重點發揮班主任的作用。學校裏的一切教育和教學活動都是通過最基本的.活動單位——班級進行的。班級對於學生的教育和學習、成長和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學生對集體的歸屬感、親和力首先表現在自己所在的班級裏。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和指揮者,是班級學生的直接管理者和教育者,對學生的成長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既要充分認識自己肩負的責任,把自己的工作同培養“四有”人才聯繫在一起,又要善於協調工作中相互聯繫的各個方面。經常主動地與科任教師聯繫,瞭解情況,分析學生特點,共同抓好學生的德育。

德育是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是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鬥爭的發展過程,是教育與受教育者相結合的過程,是一個思想認識逐步提高的

過程。因而,德育工作者要摒棄“居高臨下”和“一勞永逸”的認識誤區,樹立平等、友愛的觀念,以細緻的教育方法,去説服、啟發、誘導、幫助學生,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要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把共性和個性、長期性和臨時性、基礎性和方向性、系統性和開放性有機結合起來,把教會學生怎麼去作和

為什麼要去做結合起來,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要遵循教育規律,區分教育階段,循序漸進提高,強調知行統一,搞好各個教育階段之間的分工銜接和協調配合,使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使課內、課外教育都聯結成一個整體。

  三、學校、家庭、社會要形成“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

根據調查問卷,我們出一題“對你影響最大的教育”的問答題,答案統計表明:家庭教育佔24%,學校教育佔51%,社會教育佔25%,可見,家庭、學校、社會三大教育的影響在學生的成才中有着顯著作用,德育工作應當貫穿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等各個方面,而現在的實際情況卻常常令人失望:現代家庭,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有的家長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讓孩子過着一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物質生活,忽視了對孩子自強、自立等意志的培養;有的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普遍心理,然而缺少科學的教育方法;部分家長思想中存在着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體現在家庭教育方法上,物質刺激或簡單粗暴多,耐心細緻關心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行的少。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進了學校,就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了學校;有的家長自身素質不高,自己在孩子面前行為不檢點,做不該做的事,致使孩子染上一些惡習。這樣,

往往很容易出現一種後果:學校在殫精竭慮地淨化孩子的心靈,而當孩子走出學校進入家庭時,卻接受了另一種教育,另一種氛圍的渲染,從而污染了孩子純潔的心靈,學校教育效果與家庭教育的負面影響相抵消。

學校僅是社會的一個細胞,當學生離開校園後,就融化於社會生活的海洋,無時無刻都在接受來自社會上的教育,而當前社會的德育環境還存在着一些消極現象。一些書刊、雜誌、錄像傳播低級趣味的東西;有些娛樂場所,雖然經營者在門口樹着醒目的“謝絕學生入內”牌子,學生卻仍可長趨直入,無人阻攔;還有個別小店鋪老闆,昧着良心賺黑心錢,學生曠課逃學,不是勸其回校,而是為他們提供打撲克、抽煙、喝酒的場所;一些不健康電子遊戲軟件的出現,也正在污染着孩子的心靈。

實踐證明,德育教育要圍繞以學校為中心,以社會為依託,以家庭為基礎,構築學校、家庭、社會立體交叉的德育體系和教育網絡,優化育人環境,使它們相互協調、同步互襯,這是開展德育工作的一條捷徑。因而,在校內,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努力形成生動活潑、豐富多彩、有益於學生健康成長的育人環境。在加強與改進政治課、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同時,還要重視加強各學科教學的德育滲透;在強調黨組織、政教處、政治教師、班主任、團隊幹部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的同時,還要強調全體教職員工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在強調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的同時,還要重視課外活動的教育作用,讓學生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和文明行為。要努力淨化教育的外部環境,使社會教育成為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陣地。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在孩子們面前要注意自我形象的塑造,要避免把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帶進家庭,毒害孩子。更重要的是,家長還必須重視教育手段,不要把教育方式簡單化。通過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結合,將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的人才。

標籤:素質教育 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