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哈薩克族主要分佈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區以及木壘、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及烏魯木齊等地,那麼,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哈薩克族服飾

在歷史上,哈薩克族絕大多數人過着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因而其服飾帶有濃郁的草原畜牧生活的特徵。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哈薩克族男子喜歡穿棉毛衣褲,喜歡以條絨、華達呢等作衣料。顏色上多選用黑色、咖啡色等深色。冬季主要穿皮大衣、皮褲。選材以羊皮為主,也用狼皮、狐狸皮或其他珍貴獸皮。為了便於上、下馬,褲子用羊皮縫製成大襠褲,因此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襯衣多為高領,上繡花邊。襯衣外套坎肩,坎肩上穿短衣,有時還再套“袷袢”。

哈薩克族男子喜歡扎一條牛皮製成的腰帶,腰帶上鑲嵌有金、銀、寶石等各種裝飾品,腰帶右側佩有精美的刀鞘,內插腰刀,以備隨時使用。在夏季,哈薩克族男子一般戴一種用薄白氈製作的翻邊帽,分為兩瓣,很有特色。而在冬季,則要戴“吐馬克”或“庫拉帕熱”兩種不同的帽子。“吐馬克”有兩個耳扇,一個尾扇,呈四稜尖頂狀,頂上還飾有貓頭鷹毛。“庫拉帕熱”則形似圓錐體,內縫狐皮或黑羊羔皮,外面飾以色彩豔麗的綢緞,美觀實用。哈薩克族男子的鞋、靴比較講究,根據遊牧中不同的需要製成不同的種類,夏季的靴子底子較薄,打獵時的靴子後跟很低,輕便柔軟、易行,卻不易為獵物察覺。長筒靴子有高跟,長及膝蓋,全牛皮製成,在靴底上釘上鐵掌,結實耐用。穿此靴時常穿氈襪,襪口用絨布鑲邊,十分美觀。軟鞋子顧名思義為軟皮製作,沒有高後跟,往往和套鞋一起使用。在牧區,套鞋使用比較廣泛,套鞋既能保護軟鞋不受雨雪侵蝕,同時進帳篷時只脱去套鞋就可,因而十分方便,很受人們喜愛。

哈薩克族婦女的服飾較男子來説更加豐富多彩。她們根據年齡選擇不同的樣式。年輕的姑娘喜歡穿連衣裙,裙袖有美麗的繡花,裙襬闊大自然成褶。上身外套緊身坎肩,坎肩上繡有美麗的圖案並綴有五顏六色的飾品,未出嫁的姑娘頭上戴的是“塔克亞”、“別爾克”或“特特爾”。“塔克亞”是一種鬥形帽。下沿略大,綵緞作面,帽壁有繡花,帽上綴珠,頂上插貓頭鷹毛;“別爾克”是用水獺皮做的圓帽,與“塔克亞”類似,只是夏季扎各種顏色的三角和正方形頭巾;“特特爾”是一種四方的頭飾,上繡各種花紋圖案,折起多褶,紮在頭上。另外,未婚少女喜愛在髮辮上別上髮帶。若是成婚新娘則從結婚那天起要穿一年的“結列克”。“結列克”為紅綢製作,帽子和衣服連在一起,很容易讓人識別出來。一年後,可以換上套頭的蓋巾。中年婦女夏季喜歡穿半袖長襟袷袢和坎肩,多在胸前下襬用彩絨繡邊,兩邊有口袋;冬季喜穿用羊羔皮裁製的、帶布面的“衣什克”,或穿繡有圖案、罩以綢緞面的“庫魯”(皮大衣)等。已婚的婦女一般要戴“沙吾克烈”,即一種外用布、絨或綢作面,用氈作裏的帽子。這種帽子繡滿了花卉,並嵌有珠寶金銀,有一串串珠子垂於臉前。若生了孩子後,就要戴上套頭和蓋巾。蓋巾用白布製作,上有圖案,很寬大,蓋上後可遮住全身,只露出臉頰。蓋巾上有金銀別針,在各種顏色繡制的圖案中有“頰克”花紋。如果要是蓋巾上沒有繡“頰克”花紋的話,説明這個婦女已成寡婦。因而,從哈薩克族婦女的服飾上就能判斷她們的婚否、育否。哈薩克族婦女的鞋、靴也有多種式樣,通常穿的還是皮靴加套靴,較為講究的還要在襪子上繡花,在套鞋上進行一番裝飾。

  哈薩克族居住

“穹廬為室分兮旃為牆”。西漢時遠嫁烏孫的細君公主描述了古代中亞遊牧民的居住習俗。以遊牧為生的哈薩克族在居住形式上繼承了祖先的傳統。穹廬即氈房,由於哈薩克族在春、夏、秋的三季牧場中要不停地遷徙,只有易於搭卸、便於攜帶的房屋,才能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氈房正符合了上述要求。一般牧民兩個小時就能搭起一個氈房,若已搭起的氈房地方不太合適的話,幾個人就能抬起來換個位置。氈房拆卸起來也很容易。在很短時間內,牧民就能將整個氈房和全部生活用品用毛繩捆紮起來,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去。因而,氈房對哈薩克族來説再合適不過了。

氈房,哈薩克語稱“宇”,它不僅攜帶方便,而且堅固耐用,住居舒適,並具有防寒、防雨、防震的特點。房內空氣流通,光線充足,千百年來一直為哈薩克牧民所喜愛,由於是用白色氈子做成,氈房裏又佈置得十分講究,人們稱之為“白色的宮殿”。氈房由房圍、房杆、頂圈、房氈、房門等組成。下部為圓柱形,上部為穹形。通常氈房有三米高,面積約二三十平方米。氈房內佈置有一定的規矩,分成住宿和放物品兩大部分。房正中對着天窗安設火塘或鐵爐,氈房前半部鋪有地毯。氈房是哈薩克族活動的重要場所。進門按逆時針方向,首先是廚房,製作各種食品;然後是主人的卧室;往下鋪着大地毯之處,可以接待客人或進行禮拜;最後是兒子、兒媳的鋪位。氈房的功用是多方面的,除了居住待客外,也是從事生產和娛樂的場所。是接羔的“產房”、孩子的課堂、婚禮的典堂,也是哈薩克族唱歌、跳舞的俱樂部。從冬季來臨的11月到來年春季4月期間,哈薩克族一般住在冬季牧場。這種房屋為四方平頂,內置鐵爐或土爐取暖,為避風雪,多用土坯、石塊或木頭構築而成。定居的哈薩克人的住房形式與周鄰其他民族相似。

“忒哈拉”也是哈薩克族的一種建築。此房圓頂,類似氈房,但有土石徹成的圍牆,高二米左右,有天窗。這種房屋冬暖夏涼,基本已屬定居房屋,房屋四周有圍放牲畜的籬笆柵欄或土坯矮牆。

  哈薩克族交通

伊犁馬和巴里坤馬早已是聞名全國的馬種,這兩種馬都是哈薩克族及其先民飼養的。由於長期從事遊牧畜牧業,需要不斷移動,馬就成了乘騎的主要交通工具。哈薩克牧民離不開馬,無論是走親訪友,還是遊動遷移、從事狩獵,都需要騎馬,他們有句諺語説:“馬是哈薩克人的翅膀”。哈薩克牧民運輸則主要靠牛車和駱駝。牛善於負重。牛車適應牧場的自然環境,車輪高大,車體輕,軸輪用樺木製成,耐磕碰,適宜於在草原、戈壁和深雪中通行。牧民轉場、運輸貨物,常用牛拉車馱物。

哈薩克族生活的地區乾旱多戈壁,運輸比較困難,在這種條件下,使用駱駝馱運最為適當,而且駱駝載重量也超過其他牲畜,一向被譽為“沙漠之舟”。因而一些有駱駝的人家,多用駱駝轉場搬遷和馱運貨物。駝運一般不用帶草料,通常一早起身即行至午前,中午放牧,讓駱駝得到休息。日落前起身行至深夜,每走一段可以稍事休整,可以説駱駝在哈薩克族人民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哈薩克族婚姻

哈薩克族實行氏族外婚制。在哈薩克族傳統婚姻中存在過“哈凌瑪了”制度。哈薩克族的婚禮富有古代遊牧民族的特色,極其複雜。婚禮儀式要在女方家舉辦四次,即説親——“庫達拉蘇”,由男方家長或委託近親帶上禮物到女方家。女方若有意,收下禮物,款待來人,商定訂婚日期;訂婚——“烏勒特熱託依”,這是婚禮中的重要儀式,從此將男女雙方命運聯結在一起,其中有送禮、宰羊、踏水禮等內容;送彩禮,是給女方各種結婚用品,其中衣、裙、被、巾必須是奇數;出嫁——“託依”,在這個儀式上,要唱許多婚禮歌。在男方家舉辦的儀式有兩次,一是“吉爾特斯”,就是男方要擇一吉日子向眾人展示自己到底為新娘準備好了哪些物品、彩禮,讓大家觀賞。二是迎親——“克靈推斯如託依”,將新娘迎進家門,揭開婚紗。這一系列儀式的規模不同,每次儀式都要設宴、唱歌、跳舞和進行各種娛樂活動。婚禮結束後,新娘將原來代表年齡的小辮梳成兩條大辮,並在一年內披戴“結列克”。

  哈薩克族家庭

哈薩克族的家庭為嚴格的父系家長制。丈夫在家庭中享有較高權力,但家內事務一般是尊重婦女意見。哈薩克族婚姻是終身的,婚約一經締結,不許隨便解除。在特殊情況下,如果夫妻離異子女全部歸於男方。若是丈夫主動提出離婚,女方可以帶走自己出嫁時的嫁粧。若是女方提出,那麼任何東西也不允許帶走,只能單身離開家門。

在家庭分工中,男子主要從事放牧,婦女從事家務。家庭生活中盛行敬老風尚,若有對父母不尊敬的人,要遭人恥笑,還會受到懲罰。

哈薩克族過去還存在着一種獨特的“還子”習俗。“還子”就是新婚夫婦把婚後所生的第一個孩子過繼給男方的生身父母,以示孝敬。原祖父母與孫兒女的關係要改變為父母與兒女的關係。原為祖父母的稱謂改為父母的稱謂。與新生父母的關係成為兄弟姐妹的關係,稱謂也隨之改為哥嫂、弟妹。這種習俗,目前已基本消失。

哈薩克族家庭的繼嗣是男繼女不繼,按傳統習慣,實行財產幼子繼承製。

  哈薩克族禮儀

哈薩克的禮儀即有濃郁的草原生活特點又有伊斯蘭教特色。哈薩克族的人生禮儀極富有遊牧文化特色。他們十分重視新生命的誕生。嬰兒出世後往往舉行三天慶祝活動,視為搖籃禮。哈薩克族的嬰兒一般是在搖籃里長大的,所以哈薩克人在嬰兒出生7——10天后要舉行將嬰兒放入搖籃的儀式。屆時,主人家宰一隻羊,邀親友、鄰居家的婦女參加,同一天還舉行命名儀式。來參加這兩個儀式的婦女每人都要將一件自己親手製作的衣服送給嬰兒,還要給孩子起一兩個名字供主人選擇,或者由毛拉給孩子命名。主人熱情招待來賓,大家圍坐在一起邊吃邊向孩子祝福。現在,這一儀式多在嬰兒出生40天后舉行。在男孩5——7歲時一般還要舉行割禮。()哈薩克非常重視割禮,儀式規模十分隆重。除外,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還有騎馬禮等。

哈薩克人以純樸、誠實、直爽、熱情好客而聞名。這是因為牧區地廣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時,凡有氈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處,行人就可免受飢寒之苦。哈薩克人對待客人恭敬備至,禮節周到,他們認為客人是安拉賜予的,不可稍有怠慢。而且,哈薩克人認為,宰羊待客是光榮體面的事情,也是應盡的義務。客人臨走時,如屬貴客,主人就要問貴客:“氈房內是否有你需要的東西?”如果客人看中了某件東西就要奉送。如沒有,就按一般慣例給貴客送禮。經濟條件好的,送元寶、馬、駱駝、獵槍和鷹,次者送皮大農、袷袢及狐皮、狼皮等珍貴的獸皮衣服。

久別的親友見面時,大輩見小輩接吻;年歲相當的見面時擁抱;若摯友見面,婦女施擁抱禮,男人行握手禮。一般人見面必須熱情問候並握手。

  哈薩克族喪葬

由於哈薩克族信奉伊斯蘭教,其葬禮基本上按伊斯蘭教教規進行。哈薩克族十分重視葬禮,葬禮大體上分為臨終前請毛拉唸經“贖罪”、整容、掛旗弔唁、報喪、奔喪、出殯、送葬、哀悼、祭祀等一系列活動,全部過程甚至要持續一年時間。

哈薩克族實行的是無棺土葬。“埋體”被淨身後,用白布纏裹,直體仰身,頭北腳南,面西朝向聖地麥加方向入葬。墓穴一般是先挖一個直土坑,在直坑的西壁再挖一個洞穴。安放完畢,用土坯樹枝先封住側洞,然後往直坑中填土,最後在墓上堆石成丘。墳的外形是長方形,周圍建有墳牆,有門可出入,形似氈房。墳前立碑。死者去世週年時,要重修墳墓。普通人的墳墓用石塊壘起,有一定經濟條件的人用土坯砌成圓形或方形墓冢。有聲望的死者,還在墳上用磚石砌起高塔。

男性死者生前騎乘的馬,要被剪去馬尾、馬鬃,或將尾、鬃梳成辮狀,這種馬哈薩克語稱“託力阿特”,任何人都不得騎乘、鞭打。

  哈薩克族禁忌

自從哈薩克人信奉伊斯蘭教後,與之相聯繫而形成的禁忌很多,最主要的是:忌食豬肉和非宰殺而死亡的牲畜肉,忌食一切動物的血。牲畜一般要由男性宰殺。

吃飯時,不能把整個饢拿在手上用嘴啃。同時吃飯時最好戴上帽子,以示尊敬。在氈房內不許坐牀,要席地盤腿坐在地氈上,不許把兩腿伸直,更不能脱掉鞋子。年輕人不許當着老人的面喝酒。吃飯或與人交談時,忌諱摳鼻孔、吐痰、打哈欠、挖耳朵等不良習慣。

做客時,忌諱客人騎着快馬直衝家門,這會被認為是挑釁或是報喪和傳送不吉利的消息。騎馬快到家門時,要放慢速度。忌持馬鞭進氈房,認為是尋釁打架的。忌諱客人從火爐右邊入座和坐在火爐的右側,因為右側是主人坐的,也不要坐在放食物的木櫃上或其他生活用具上,客人的'坐位應聽從主人的指引;吃飯、喝奶茶時,不能用雙腳踩餐布,更不能橫跨過去,在餐布收拾之前,最好不要離去。如果臨時遇有急事外出,也不能從主人跟前走過,必須繞別人背後走;主人做飯時,客人不要走進配餐的地方,忌諱客人亂動餐具,更不能用手撥弄食物或掀開鍋蓋,主人遞送的茶、酒、肉食和其他食品,不管是否合乎自己的胃口,都應高興地接受,喝奶茶不應喝一半剩一半而離席,喝馬奶酒也應一飲而盡,不會喝酒也要少許啜上一口,以示謝意,不然會使主人掃興。就餐前後,主人會給客人倒水洗手,洗完手,不要亂甩動,應用毛巾擦手,並有禮貌地送還毛巾;如果天色已晚,主人留宿,不要拒絕使用主人的被褥,否則被主人誤會。

兒媳不能使用公公的馬鞍和公公的牀位;公公也不能使用兒媳的馬鞍和坐兒媳的牀位。不能當面數主人的畜羣和點牲畜的數目。不要用腳和棍棒打牲畜的頭部。不能跨過拴牲畜用的繩子。走路遇羊羣要繞道而過。不許乘馬進出羊羣。嚴禁從作禮拜(乃瑪孜)的人前通過,也不能踏作禮拜的布單子,更不要模仿他們的動作大聲説笑。

按哈薩克族傳統習俗,婦女懷孕後,忌食駝肉、駝奶;忌穿駝毛做的衣服。因為母駝孕期一般在12個月,認為飲食了駝奶、駝肉,將會使孕期延長。忌食兔肉,因為兔子是三瓣嘴,認為孕婦吃了兔肉會生下豁脣的孩子。忌食狼咬過的牲畜的肉,因為狼的口水很多,怕因此而生的孩子也會有很多口水。產婦分娩時,忌男人在產房,包括丈夫。接生婆不能是懷孕婦女,認為這樣產婦會大出血;忌生過孩子卻夭折的人。不許當着父母的面讚美他們的孩子,尤其不能説胖、美、俊之類的詞。

在住房附近、水源旁邊,禮拜寺、墓地周圍,不允許隨地大小便。牲畜不能進入墓地。不得在墓地上取土。

哈薩克人崇拜草和火,因而忌諱拔春天的新草。不允許用腳踏火,不能往火上吐唾沫,不準圍着火堆亂跑,不能壓滅火苗,更不能往火上撒尿。

哈薩克人認為每禮拜二、五是不吉利的日子,不能外出。在數目字方面很重視單數,尤其重視“七”和“九”,特別是“七”被他們崇尚敬重。在哈薩克的民間文學作品中,“七”是出現最多的一個數字,泛指數目之多。如“七天”、“七晝夜”、“七年”等多半是比喻征途的漫長,生活的煎熬、毅力的磨鍊。在生活習俗上也常和“七”結下了不解之緣。如哈薩克人在嬰兒出生後第7天要舉行搖籃禮和命名禮。七代內不準通婚,而聯姻的人家必須隔七條河。娶妻的彩禮也是多的為77匹馬,中等户為47匹馬,下等户為17匹馬。人死後,把死者放人墓穴後,每人也必須鏟7掀土。第7天要為死者祭祀。在死者生前居住的氈房中點7盞油燈等。甚至有7個客人一同來到門前時,主人也特別高興,認為這是吉祥的徵兆。如果其中一人給他們送些禮品時,認為是無上光榮和幸福的事,常將所送禮物珍藏起來作為永久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