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書信函

對教師教學方面合理化的建議

書信函1.92W

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的專業人員和承擔教書育人,在教學方面,我們可以給老師提出合理化建議。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給教師教學方面建議書怎麼寫,歡迎大家前來閲讀。

對教師教學方面合理化的建議

  更多熱門教師建議書↓↓

  ☀☀學生對教師上課合理化的建議✔✔

  ☀☀寫給幼兒園老師合理化的建議書✔✔

  ☀☀教師給學校發展提合理化建議✔✔

  ☀☀給教師的建議書籍讀書心得✔✔

  對教師教學方面合理化的建議篇一

一、按照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功能將課程教學內容劃分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學習方面,從而突破了我國長期以來以運動項目劃分教學內容的做法。這一突破充分體現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和“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理念,充分體現了體育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充分體現了體育課程的健身育人本質特徵。

二、運動技能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而且它更多地體現了手段和載體的作用,必須高度重視運動技能的教學,但不能就技能教技能,忽視技能教學背後更重要的東西,否則就會走回“運動技術中心”的老路上去。

三、體育教師要認真學習和深刻理解《課程標準》(20xx年版)中關於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四個方面的教學內容,同時,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不但要重視運動技能方面的教學,而且要重視運動參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教學,但運動參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內容更多地應該與運動技能的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換言之,這些方面的教學大多要滲透到運動技能的教學之中,使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同時,其他三個學習方面也收穫多多。不能將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四個方面割裂開來進行教學。

  對教師教學方面合理化的建議篇二

從“作文教學立足於讓學生從敢於表達到善於表達、習作要有適當頻率和數量要求、作文批改以鼓勵為主,多表揚少批評,多建議少修改”這三方面,給我們一線語文老師進行了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指導。這充分説明了,這是可行性很強的好建議。

學了這兩條後,使我想到了我們五年級所上的一堂作文課,那就是:一次在國小語文教師雜誌上看到一篇《我的名字我作主》的教學實錄,形式蠻新穎,學生興趣也很濃,而且正好與我們五年級語文中的綜合性學習中漢字有聯繫,於是我根據這篇實錄整理出了一份教學設計,作為綜合性學習漢字研究的引申內容。教案如下:

一、 讓學生解讀自己的名字; 二、為自己起一個新名字;三、學生記述起名活動 ; 四、第一次交流寫作成果。 請同學讀一讀你的作文,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的時候,既要看到寫得好的地方,又要發現不足,提出建議。(邊讀邊評)。五、師生同玩點名遊戲六、第二次交流寫作成果

1、請兩位同學來讀接寫的文章,學生點評。

2、同學們,剛才讓你們寫作文的時候,上面留了兩行空格,第一格應該寫什麼呢?(第一行 寫題目 寫正中間 ,第二行 寫上名字)這篇文章還缺什麼?(結尾) 結尾可以怎麼寫?(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

反思:首先這是一堂趣味性強的作文課,主要是讓學生有重點地記錄下課堂上的環節,並詳細寫寫在進行過程中,自己印象最深的同學的名字,同學老師表現、表情等。但試教下來,發現效果卻遠遠不及預期的。結果學生的文章大部分是沒有重點的,把一個個環節一一羅列出來,且在交流時發言得極好的這些描述,到了文章中卻很少見到。反思這些過程,我認為首先借鑑不等於照單全收,用到自己實際情況,還得根據學生、教師、教學條件等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修改。

例如:

1、把這個設計作為漢字學習的拓展,則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將此活動與漢字搭建聯繫,如可在一開始為自己設計名字前先討論討論漢字有哪些意義,我們生活中是怎樣利用漢字這些字形、字音上的特點來寓意的,再根據漢字的這些作用來取名字或寄託希望,這樣學生起名時也更有章可尋。

2、為了避免學生從上課鈴響到下課鈴響一一記錄,記流水帳,在活動一步步開展時可適當板書,能讓學生更快地明確課堂重點流程。由於班級中學生程度的差異,在進行過程中有的學生能生動描述時的情景、學生的表情等,有的同用到“鴉雀無聲,哭笑不得等好詞來恰當描述,但對於近一小半同學要做到這一點是不容到寫作時又只能平淡地敍述,所以在大家交流過程中,可對詞,觀察到位的地方板書出來,到寫時,可讓學生儘量用上黑板上的好詞語,使文章更生動。

  對教師教學方面合理化的建議篇三

新學期,一線教師在實施高效課堂過程中,可嘗試如下策略優化課堂、改進課堂。

之一:採取“彙報他人”策略

在集體交流時,學生往往只關心自己的觀點,對其他人的觀點不夠關注。“彙報他人”策略要求學生彙報其他人或其他組的觀點,如此,他們便不得不關注其他人的觀點。“彙報他人”策略還可以與其他策略一同使用,比如“黑板記錄”“交流牆”“漂流本”等。在集體交流前,教師先要告訴學生:展示環節,每個人不彙報本組的觀點,而是彙報其他組的觀點,並在此基礎上發表自己的看法。被彙報的小組需要回應彙報者的支持或質疑。

之二:製作“思維碰撞卡”

許多時候,各小組對問題討論的結果,只有在班級展示時才能顯出“廬山真面目”。這種現象有兩個弊端:一是小組之間缺少實質性碰撞,很難相互激發、影響,生成新知識、新問題、新答案;二是其他小組即興質疑、補充、發言的質量會受到影響。為了避免這些弊端,教師可以讓小組記錄員將小組討論結果記錄在“思維碰撞卡”上,然後各小組之間交換“思維碰撞卡”,相互批註本組的思考與建議,最後傳回到原來的小組,激起對問題的二次探究。這樣,班級展示時,各小組之間知己知彼,展示與質疑一定會精彩紛呈。

之三:設置“採訪”環節

在課堂討論環節,有一些學生的交流往往浮於表面,不夠深入。這時,如果有一種類似電視節目的訪談或追問,就可以促進學生的深入探究。“採訪”便是這樣一個策略。在進行“採訪”時,首先要營造出問答的情境,“挑戰員”設計問題,其他學生做好接受採訪的準備。之後,小組長有針對性地詢問小組成員,“挑戰員”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更深層次的追問:“這個問題你是怎麼想的?”“你認為為什麼會是這樣?”“還有沒有其他可能?”……其他學生也要及時對問題進行補充與完善。

之四:不斷追問

針對一個問題,教師可以通過不斷追問,讓交流與探究更有實效性。教師可以這樣追問:“我不明白你講了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的?”“為什麼這樣講?”“如果是這樣,那麼……”“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你可以換一種説法嗎?”“請舉一個例子。”“你的觀點與其他人的觀點有什麼相同或不同的地方?”“你的幾個觀點之間有聯繫嗎?”“對於他的觀點,你是支持還是反對?”……學生迴應追問的過程,是一個對問題深入理解的過程。

之五:掌握提問藝術

教師發問時,要注意以下幾點:教師提問的目標指向要明確,不能讓學生聽得似是而非,影響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問題之間邏輯關係應該緊密,教師要做到不碎問、不亂問;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設置主問題或核心問題,使課堂教學始終沿着一條清晰的主線推進。

在學生思考問題、組織答案時,教師要有耐心,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以此判斷學生是否在認真思考,如果發現學生有走神的現象,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提醒。此外,教師不要試圖對已經解答的問題再作解釋,因為這種做法可能會影響學生的思考。

在必要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某個小組或某個學生回答特定的問題,但應該明確以下幾點:教師要照顧到大部分學生,不要總讓幾個善於發言的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指定學生回答問題時,要通過眼神、言語等形式,多鼓勵那些膽小而不敢舉手的學生,但不要強迫學生回答;如果被叫到的學生一言不發,教師可以啟發,一定不能挖苦學生;如果是請特定小組回答問題,教師可以讓該組組員按照一定順序來回答,這種順序可以由教師指定,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安排。

之六:積極迴應學生

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迴應,是一種教學行為,也是一種評價行為。課堂迴應主要表現為3種形式:積極迴應、消極迴應、探問轉問。

積極迴應是在學生回答正確時教師給予的反應。積極迴應的形式包括口頭表揚、接受學生觀點、運用“代幣制”獎勵等。表揚是對學生回答的充分肯定,如點頭、説“對”或“不錯”等。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表揚都有利於學生學習,如果表揚太頻繁,也會失去其價值,尤其對高年級學生更是如此。接受學生的觀點是充分利用學生的回答繼續開展下一步教學,教師也可以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一些修改、比較、概括,這種做法會讓學生更願意參與課堂學習。“代幣制”獎勵是教師將五角星、小卡片、遊戲幣等物件發給回答正確的學生,學生可以憑藉這些物件,“購買”或“兑換”諸如自由活動、榮譽稱號、課外讀物等獎勵,從而強化學生的學習行為,激勵學生的後續學習。

消極迴應出現在學生回答不正確時,主要表現為不贊成、批評等。必要的批評是不可避免的,但批評往往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教師一定要掌握批評的時機與火候,還要儘量避免用消極迴應對待潛能生和內向的學生。

探問是針對同一學生繼續發問,在學生的回答不正確或不完整的.情況下運用較多。探問的方式主要有:就同一問題改變提問角度;把原來的問題化解為幾個小問題逐一發問;提供回答線索,問一個與原問題相關的新問題;等等。當探問無效,或為了引導更多的學生參與討論,教師可以就同一問題向另一學生髮問,這就是轉問。探問與轉問有利於學生深入學習活動、改善思考方式。

教師迴應學生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呵護學生的心靈,對出乎意料的回答,教師要有容忍的“雅量”,幽默、詼諧的對待方式比冷冰冰的動作或表情更合適、更恰當;教師要尊重學生,要有耐心聆聽學生髮言的“氣度”,不可隨意打斷學生的發言,更不可自己滔滔不絕地講,全然不顧學生感受;教師要將師生平等放在首位,明確課堂是師生共同切磋的地方,要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讓學生感覺課堂是一個温暖的地方;教師在迴應學生回答的同時,也要回應學生的提問,鼓勵學生思考、質疑、發問、辯論;教師還要善於梳理學生的問題,將教與學的思路聚焦於教學目標。

之七:確保導學案設計問題化

教師在編制導學案時,要將學習內容轉化為不同層次的問題,實現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問題活動化。問題化不等於習題化,也不等於提綱化、流程化。

習題轉化為問題的途徑:從這個題怎麼做,拓展到這類題怎麼做,從“個體”提升到“類別”;從書上直接找答案,變為思考、整合答案;從封閉性習題轉換為開放性問題;從答案唯一走向答案多元;設置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再自己解決問題;將“直接問”變成“間接問”。

問題設計誤區:提出沒有思維含量的簡單問題;提出含糊其詞、模稜兩可的問題;設置的問題過多,導致學生應接不暇,對問題認識淺嘗輒止;設計的問題過於簡單直接,學生伸手可及;問題的難度、梯度、深度超過學生認知水平,導致學生對問題不知所云、一籌莫展。

問題設計技巧:變直問為曲問,化順問為逆問,變散問為聚問,變嚴肅問為詼諧問,變封閉問為開放問,變統一問為分層問,變“是什麼”問為“為什麼、怎麼樣”問,變單一問為綜合問,變學科問為跨學科整合問。

之八:引導學生閲讀課標

閲讀課標不是教師的專利,學生也要藉助課標釐清每個單元知識點的達標要求。比如,對於舉例子、下定義等數學概念,課本會用常規字、黑體字進行區別。舉例子的概念只要求學生知道“是什麼”;下定義的概念則要求學生知道“是什麼、為什麼”,還要學會在情境中合理運用。

閲讀課標的基本原則:重視語句中的思維邏輯主線,從繁宂的語言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體會文字表達的準確性和嚴謹性,客觀把握語句中呈現出的現象和情境;閲讀課標的過程也是建模的過程,學生要在理解邏輯體系和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建構與自己知識契合的“接口”模型。

之九:提高學具使用率

教師讓學生通過學具進行課堂學習時,一般都是“一次性使用”,使用過後就丟棄不用或歸還庫房。其實,有許多學生在課堂上會因為各種原因對學具沒有看清、摸透、用足、想通,以至於造成知識內化的“夾生”現象,留下學習體驗“不過癮”的遺憾。因此,教師應該注意教學資源的再利用,對學具實行“召回制”,讓學生能經常見到使用過的學具,能在課外學習中,利用學具彌補知識、鞏固知識、複習知識、發展知識。對於學具,教師可以“提前發、延遲收”,提高學具的利用率,增加學具的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