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基於模因論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研究論文

校園1.78W

摘要:“模因”是文化信息單位,是對人類認知活動中模仿現象的一種説明。“語言模因論”將進化論的思維方式用於語言研究,為語言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模因論啟發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注意語言的模因作用,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度。

基於模因論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研究論文

關鍵詞:模因;英語教學;有效度

引言

模因是新達爾文主義者Dawkins提出的假設,用來解釋人類文化進化的規律。我們以模因的生命週期理論為支撐,分析模因與大學英語教學的關聯,探討語言模因理論給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帶來的有益啟示,並就模因論對傳統外語教學方法的運用、語言材料的選擇和輸入、語言環境的創設及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和使用語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考。

  一、簡述模因論

模因(Meme)是模仿生物傳遞單位基因(Gene)而提出的文化傳遞單位。1976年,牛津大學動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了meme,以模仿Gene。他將模因看作是大腦裏的信息單位,是存在於大腦中的一個複製因子。我們將meme譯成“模因”,是有意讓人們聯想它是一些模仿現象,是一種與基因相似的現象。基因是通過遺傳而繁衍的,但模因卻通過模仿而傳播,是文化的基本單位。(何自然,2005)布萊克摩爾在《模因機器》(The Meme Machine)一書中指出,模因的生命週期可分為四段。l)同化(assimilation);2)記憶(retention);3)表達(expression);4)傳輸(transmission)。何自然在《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中提到,語言模因從三個方面得以體現:教育和知識的傳授、語言本身的運用和通過信息的交際和交流。(何自然,2007)

  二、模因週期與口語教學

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我們可以遵循模因的生命週期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把握模因週期規律,運用規律,實現更有效教學:

第一階段:同化(assimilation)

成功的模因必須能感染新的個體,進入他的記憶。同化有兩個條件:一是個體必須和模因載體有接觸,通過思考,重組現存認知因子,獨立發現模因;二是所呈現的模因必須分別受到注意,被宿主所理解和接受。

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首先,就是要同化學生,這種同化就需要英語教師能夠選擇有針對性的同化內容,採用有效的同化方法。大學英語教學隨着評價體系的逐步改革,也正在向實用方面發展,就我校大學英語教學來説,教學內容就更加註意與學生的專業結合,比如,針對藝術系、化工系、經管系、動漫系、建築工程系的學生,在授課時,就要求教師在選擇英語學習材料時,要選擇那些實用性強的,與當今社會生活和學生未來職業緊密相連的,同時,學生有必要、且樂於複製、模仿和傳播的學習內容。此外,為了讓學習者學到真實地道且實用的英語,教師也要保證學習和輸入材料的高質量性。在同化方法上,戴士弘教授指出:課程評價新標準的第三條是能否用恰當的任務進行能力訓練。這是課程能力目標的直接結論。能力不能傳授,只能訓練。用什麼訓練?用做事來訓練、用完成任務的過程來訓練。做什麼事?做學生未來職業崗位上的事,最好直接解決未來職業崗位上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熟悉學生的職業崗位,知道那裏的問題、項目、任務。教師在課上,要帶領學生去完成任務,而不是僅僅講授一本書。一門好的職業教育課程必定有明確的任務。學生興高采烈地跟隨教師完成這些任務,練出辦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練出自學的能力,學到相關知識,獲得實際成果,產生由衷的成就感和自信。(戴士弘,2007)

第二階段:記憶(retention)

模因在宿主的大腦裏停留的時間越長,傳播和影響其他個體的可能性就越大。從傳統的角度來説,即背誦,能在大腦中複製出來,用於語言交際。在檢索中國學術期刊網發現幾篇有關依據模因論重拾背誦的文章:《模因論——喚醒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杜鵑,2006),《從模因理論重新認識背誦在外語教學中作用》(傅志海,2007),《背誦”——在模因論視角下審視這一傳統語言習得輸入策略》(張敏彥,2009)等文章,説明我國學者已開始關注模因與人的記憶的密切關係,模因的宿主就好比是電腦中的CPU,只有裝有足夠的配置,才能高速、準確、有效地運轉。因此,在教學中,就要不斷地在學生的大腦中安裝模因記憶塊,需要時快速提取。單詞、短語、句型、段落及語篇的背誦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英語口語表達所必需的材料,也可以在語言的複製和模仿中習得語言,在英語教學中應繼續大力提倡和使用,特別是對於高職高專的學生。部分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基礎比較薄弱,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要求學生背誦一定數量的語言材料進行量的積累,進而大量模仿達到質的改變,以便達到可以藉助參考資料獨立完成相關職業訓練任務的目標。 第三階段:表達(expression)

在與其他個體交流時,模因必須從記憶儲存中出來,進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質外形,這一過程中,最突出的表達手段就是話語。在利用話語表達時,語言模因的複製和傳播有基因型的“內容相同形式各異”和表現型的“形式相同內容各異”兩種方式。(何自然,2005)根據兩種傳播方式,我們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和使用語言,提升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首先,根據“基因型”模因,在語音、語調學習中,可採取直接模仿的形式,多輸入地道的英語,注意揣摩,達到高仿效果,另外,就是基本的詞彙、句型,也可直接拿來,變成今後自己的學習模版。其次,根據“表現型”模因,我們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同音異義嫁接、同形聯想嫁接、同構異義嫁接等傳播形式,在信息和文化交流中掌握對語言的舉一反三能力;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依據具體的生活場景和語境來靈活運用語言,體現出語言運用的信息和文化交際性。(郝勇,2009)

第四階段:傳輸(transmission)

在第四個階段“傳輸”中“模因表達需要有形載體或媒體,它們應該具有很強的穩定性,防止信息流失或變形”。模因可以通過縱向的方式在代際之間進行垂直傳播,也可以通過橫向的方式由一個人平行傳播給另一個人,傳播速度快,傳播力強。在大學口語教學中,我們就應注意模因的傳輸性,構造強勢模因塊,比如:藝術英語模因塊,建築英語模因塊,商務英語模因塊等,並編制教材,製作教學光盤,開拓教學空間,實現有效傳播。

結束語

模因在語言教學領域的應用,使得英語教學能依據理論,着眼現實,利用模因的生命週期規律和模因的類型,進行有效地英語口語教學嘗試。認知語言學的體驗觀就闡明,語言的習得要靠不斷累積,結合模因的傳播特點,即,語言的習得就是強化強勢模因,增強其在宿主體內的存在強度,使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高職高專院校已佔據了中國高校教育的半壁江山, 但卻缺乏自己的教學特色,目前,許多學者在着手研究,其中的大學英語教學,就是值得研究的課題,模因與實踐結合,還有許多有待研究的維度。

  參考文獻

Blackmore, S。 J。 The Meme Machin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Richard Dawkins。 The Selfish Gen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1976。

戴士弘。 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 ,6。

杜鵑。模因論—喚醒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6,4。

郝勇。基於語言模因的高職英語教學新視角[J]。教育與職業,2009,5。

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6。

何自然。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蘇珊。布萊克摩爾。謎米機器[M]。高申春,吳友軍,許波。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周鋒。模因理論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影響[J]。大學英語(學術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