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互動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校園8.65K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互動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互動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互動教學設計 篇1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身體平能力及跳的能力。

2、初步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3、能根據指令做相應的動作。

4、鼓勵幼兒積極參與遊戲,體驗遊哮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硬紙板做的荷葉人手一份

2、磁帶輕鬆的音樂、錄音機

3、報紙捲成的小蟲若干

4、籃子兩個、平板兩塊,墊子兩塊。

教學重難點:

學習跳的本領,發展身體的平能力。

活動過程:

1、學習跳的本領熱身運動

1放打雷下雨的音樂,幼兒人手一塊荷葉,聽音樂自由地跳、跑。“打雷、小雨了,小蝌蚪快點用荷葉躲躲雨吧。”

2探探腦袋“咦,雨停了,小蝌蚪放下荷葉伸伸懶腰,自由地在荷葉旁邊游來游去。”

3小蝌蚪遊累了,坐在荷葉上休息一下吧。伸伸手,咦,小蝌蚪的前腳長出來了跺跺腳,後腿也長出來了扭扭屁股,尾巴也長出來了小蝌蚪變成什麼了小青蛙

4小蝌蚪變成了小青蛙可開心了,兩手叉腰在荷葉上跳來跳去。“請小青蛙跟着青蛙媽媽學習跳的本領吧”

2、捉害蟲活動高潮

1情景講述及遊戲規則

有一天農民伯伯告訴我,在河對面有塊莊稼地,那裏有很多害蟲,他聽説小青蛙是個捉蟲能手,所以想請你們來助他們捉害蟲好嗎可是到達莊稼地必須跳過小溝,走過小橋,再爬過草地才能到達,小青蛙一次捉一條小蟲,然後從近路跑回來,把小蟲放在籃子裏再繼續捉蟲子。

老師邊示範邊講解,提醒幼兒過小橋時要特別小心,注意安全,兩手伸直,眼看前方,千萬別掉到河裏去了。

2小青蛙捉害蟲,幼兒分成兩組進行,看看哪組捉的蟲子最多。

幼兒活動,老師巡迴指導。

3、吃蟲子熱身運動

1圍坐在荷葉上數蟲子。

2表揚活動中本領最的小青蛙,鼓勵能力較差的幼兒。

3“小青蛙捉蟲子時可辛苦了,肚子都餓了,現在我們一起來吃蟲子吧。先把它剝開皮手腳做放鬆動作,聞一聞,好香啊。左邊吃吃,右邊吃吃,舔舔嘴巴,摸摸肚子還沒吃飽就再吃一條吧。”

4小青蛙收拾東西回家了。

“我們把剩下的蟲子拿回家再吃吧。”

教學反思:

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但是對於小班來説,既要讓他們記住活動內容又要保證安全還要活動的井井有條是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設計本次活動時我始終都以語言來提示幼兒注意安全。

互動教學設計 篇2

活動目標:

1、樂於參與遊戲,在遊戲中增強自信心。

2、靈活的運用單、雙腳交替蹦跳的方法進行遊戲,並遵守遊戲規則。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荷葉若干,小青蛙頭飾每人一個,一段活潑的音樂,若干小害蟲,一個小筐子

2、環境準備:用荷葉佈置一個小池塘,一塊田地

活動過程:

一、熱身運動

教師:小朋友們都變成小青蛙了,真開心跟着青蛙媽媽一起跳跳舞吧。

二、遊戲:小青蛙捉害蟲

一第一次遊戲:簡單的遊戲場地

1、情境導入遊戲。

教師:農民伯伯打來電話,説他的田地裏發現了許多害蟲,想請小青蛙們他去捉害蟲,你們願意麼要想去農民伯伯的田地裏,要經過一片荷塘,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2、觀察遊戲場地荷塘

教師:荷塘上有什麼荷葉荷葉有什麼不一樣呢兩個在一起的荷葉,單個荷葉

3、介紹遊戲規則

教師:等會小青蛙經過這片荷塘的時候,碰見兩個在一起的荷葉要雙腳跳過去,單個荷葉的要單腳跳過去,要不荷葉承受不了你的重量,你就掉進荷塘裏,不能去農民伯伯捉害蟲了。知道了麼

4、請一名幼兒與教師共同示範遊戲,讓幼兒瞭解遊戲的方法及規則。

5、全體幼兒遊戲

6、小結遊戲情況

二第二次遊戲:複雜的遊戲場地

1、再次觀察遊戲場地,強調遊戲規則

教師:

①小青蛙們,你們可真能幹,把害蟲都捉走了。那邊的農民伯伯也打電話來了,他們那也發現了害蟲,讓我們去他們吧。讓我們再從荷塘過去吧。

②剛才一陣風吹過,荷塘裏的荷葉改變位置了,你們能過去麼要記住兩個在一起的荷葉要雙腳跳過去,單個荷葉的要單腳跳過去,要不就掉進荷塘裏了。

2、幼兒遊戲

3、小結遊戲情況

三第三次遊戲:競賽

1、介紹遊戲規則

青蛙寶寶們捉了許多的害蟲,真能幹媽媽想看看是哪個青蛙隊是捉害蟲的速度快,請你們分成紅、藍孩兩隊,媽媽發出口令後就可以到對面的田地裏去捉害蟲,媽媽説結束以後,那組捉的蟲多,哪組獲勝。

2、幼兒遊戲

三、放鬆身體,結束活動

教師:小青蛙們可真棒,害蟲都捉完了。我們也累了。放鬆一下,跟着媽媽回家吧。

互動教學設計 篇3

認真思考

師:接下來,請第七小組來為我們展示。

生1:我們組展示的任務是——“在今後的生活與成長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哪些‘不確定’的生活,應該怎麼做”。我們認為,“‘不確定’的生活”指的是在未來的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挫折。

生2:在今後的生活中,我們有可能碰到許多困難,我們一定要勇於克服。

生3:我們有可能患上抑鬱,也有可能遭遇一些大病大災。我認為,我們要向桃花心木一樣,適應新的環境、新的生活,只有這樣,才能走出痛苦,頑強地生活下去。

生4: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像桃花心木一樣,自立、自強。記得我在一個電視節目中看到,有一位年輕人,小時候就失去了雙臂。但是,他不僅沒有灰心喪氣,還很樂觀地面對生活,練就了用腳代替手的本領。他能用腳寫出一筆很漂亮的字,還能彈奏出悦耳的鋼琴曲。他就像桃花心木一樣,是生活中的強者。

生1:我們小組展示完畢,請給我們組打分。

生5:你們組能聯繫生活談感受,我給你們組打5分。

反饋總結

師:今天的讀書活動,你們有收穫嗎?都有哪些收穫?

生1:我知道了課文主要想告訴我們什麼——在困難中要學會獨立自主、戰勝困難。

生2:我明白了這個道理——在未來的日子裏,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要像桃花心木一樣,頑強地生活下去,不能有依賴心。

生3:我知道了“寫事説理”的文章結構,我們以後在寫作時,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

(學生紛紛總結自己的收穫)

師:看來同學們都讀懂了內容、讀懂了寫法,也讀出了自己的思考。我們還要向作者學習怎樣觀察生活、怎樣思考生活。在這節課的最後,老師送給同學們一句話,同時也送給我自己——在未來的生活中,我們既要觀察生活,更要思考生活。

(教師出示課件:觀察生活、思考生活)

評委點評

楊老師的這堂課,積極踐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一切以“學”為中心,做到了“為學而教”,做到了如下“四學”:

一是讓學生學有方向。學習目標是課堂學習的“方向盤”。課堂的目標是具有屬性的,在傳統課堂中,課堂的目標屬於教師,而不屬於學生。實際上,課堂目標不應該僅屬於教師,學生有權利知道“我為什麼要學”、“我要學什麼”。在目標的定位上,教師要多從學生的“學”來考慮——學生應該學到什麼。剛開始上課時,在師生互相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出了課堂的學習目標,即讀懂內容、讀懂寫法、讀出思考。這樣,學習課文的獨特指向意義立刻就出來了,而且也能被學生所接受,目標的主體性十分明確。

二是讓學生學有內容。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自然包括教學內容的改革,教學內容的改革又是建立在對教材內容的認真研究與精心選擇的基礎上的。在許多課堂上,往往只關注了“怎麼學”的問題,沒有關注“學什麼”的問題,因而使得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科內涵不夠突出。在這節課上,楊老師在學習內容的選擇上頗具匠心。他沒有把重點放在對文本內容的“繁瑣分析”上,而是根據文本特點,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生命發展出發,把學習內容定位於一個“思”字——一思文本,從文章中讀出自己的思考;二思寫法,思考作者的表達方法;三思人生,思考自己的生活與文章的聯繫。這些“點”十分準確,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符合語文學科的學科內涵。因此,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興趣盎然。

三是讓學生學有方法。語文教學要着眼於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語文”,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領。楊老師從閲讀方法入手,引導學生明確閲讀路徑,進而“遵路識斯真”。楊老師給學生提供了一條十分可行的“閲讀路徑”,即“五讀”:讀通讀順—讀懂詞語—讀懂內容—讀懂寫法—讀出思考。

四是讓學生學有實踐。楊老師很注意把學生閲讀文本的過程變成真正的語言實踐過程,沒有以“教”為中心設計教學過程,而是以“學”為中心進行教學引導,採用“獨學、對學、羣學”的方式,使閲讀過程成為了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親力親為的實踐過程,成為了教師與學生互動的交往過程,成為了動態生成的發展過程。因此,課堂上不斷有精彩的生成出現。

互動教學設計 篇4

教育幼兒在遇到危險或緊急情況時,知道用“喊叫”(如喊叫親人、其他成年人、同伴等)的方式來求助。

活動準備:

小兔頭飾每人一隻,兔媽媽、大灰狼頭飾各一隻。

活動過程:

一、遊戲:主班教師扮兔媽媽,配班教師扮大灰狼,小朋友扮小白兔,分別戴上頭飾。教師邊講解邊教會幼兒按以下情節開展遊戲。兔媽媽帶領小兔在草地上採蘑菇,採了滿滿一大筐。小兔們渴了,兔媽媽讓小兔休息一會兒,自己去找水。大灰狼出現了,小兔“驚慌”萬分,有的哭,有的躲……這時一隻小兔(開始由老師替代)大聲喊:“媽媽快來!來人哪!救命呀!”媽媽及時趕到,趕走了大灰狼。

二、總結:“媽媽”表揚在緊急情況下會喊叫媽媽的小兔。教育幼兒遇到緊急情況或危險時要喊叫“來人哪”、“救命”、“媽媽快來”。(此遊戲可重複玩,讓幼兒練習呼喊的內容。)

三、提問:“小朋友,你們遇到有危險的事會喊叫嗎?你是怎麼喊叫的?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各類消防安全標誌並瞭解各類消防安全標誌的含義和作用。

2、知道防火的重要性,要愛護生命愛護森林樹木。

3、嘗試瞭解森林防火一系列措施。

活動準備:課前經驗準備:初步認識各類標記圖案(關於火的有關標記)、有關消防滅火短片活動過程:

一、認識各類消防安全標誌

1、出示各類標誌圖案。提問:寶寶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

2、教師小結:消防標誌是一種指示性標誌。它是由帶有一定象徵意義的圖形、符號活文字並配以一定的顏色所組成的。

二、瞭解各類消防安全標誌的含義

1、出示圖片:標誌分類

1)火災報警和手動控制裝置標誌:消防手動啟動器、火警電話等。

2)緊急疏散途徑的標誌:緊急出口、疏散通道方向等。

3)滅火設備的標誌:滅火器、消防栓等。

4)具有火災危險性的地方或物資的標誌:禁止火災、禁止用火滅火等。

5)其他類型:禁止帶火種、當心觸電等。

2、投影標誌説説你認識什麼標誌?這個標誌的圖形怎樣,有什麼含義?(消防手動啟動器;發聲警報器;火警電話;緊急出口;地上消火栓;當心爆炸、當心有毒;安全通道;禁止吸煙、煙火、燃放鞭炮、放易燃物)

3、講解幼兒園的消防栓。

三、關看滅火短片:

大家認真觀看後討論:

1、寶寶剛才影片裏發生了什麼事?他們是怎麼處理的?發生火情應該怎樣與消防隊取得聯繫?

打火警119、講清出事地點詳細地址、火勢情況

2、總結:影片向我們介紹了哪些方面知識。還有什麼情況可能發生火災?

發生火災怎麼辦?怎樣防火?打什麼電話求救?

四、小組討論森林裏如何防火

1、分組討論:森林裏能否點火?為什麼不能?。

2、小結歸納森林着火的危害性

五、鞏固總結

1、匪警、火警、急救中心電話各是什麼?

遇壞人打110,着火打119,急救中心120。

2、遇到火情,危險情況時,要保持鎮靜,迅速採取有效措施。

互動教學設計 篇5

活動目標:

1、利用聯歡會增進家幼情感,讓家長了解孩子,促進家園和諧。

2、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幼兒在這本學期來所學知識,行為習慣等。

3、通過討論,激發過節日的情感,知道要愉快、合理地過節。

4、簡單瞭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活動準備:

師幼共同裝飾、佈置活動室,通過環境創設,烘托節日的氣氛。

活動程序:

一、家長陸續趕到,欣賞幼兒作品;

二、主持人上場:

三、欣賞幼兒歌曲表演;

四、"我型我秀"手工作品展示;

五、"全家總動員"親子游戲遊戲規則:同時請出10位家長和孩子,分成兩排站好。先把家長的眼睛蒙上,原地轉三圈後,憑感覺去摸自己的孩子。最後請家長一起摘掉矇眼的毛巾,看自己摸到的是不是自己的孩子。

六、教師與家長交流;

七、結束語

教學反思:

孩子們在從整個主題活動中感受着節日的濃濃氣氛,中國最具傳統的節日讓孩子對節日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新年的生活及習俗也有了充分的瞭解。

互動教學設計 篇6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瞭解有關“説”的文體知識,瞭解古文特點及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 指導學生通過翻譯課文,掌握、積累文言實虛詞以及詞語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 瞭解文中所採用的論證結構,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閲讀和翻譯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2、 教師點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借鑑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 分析文章的整體思路,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點燃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熱情,古為今用,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1、 學習課文第二段,學習並掌握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正確把握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教學設想:

1、 教學思想: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採用教師點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出三維目標。

2、教學方法:自主預習法、激情誦讀法、問題探究法、分析討論法、點撥啟發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啟發誘導學生思考為主,適當的加以點撥總結,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認真思考,質疑問難,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視頻、圖片、文字)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多媒體展示】

通過課件出示一些重點字詞,來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出示內容見教案後附件部分)

二、情境導入

教師由視頻《程門立雪》的成語故事導入新課: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見其對老師的尊敬;現代社會尊師重道也蔚然成風,毫不遜色於古人,人們把老師比喻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然而,在魏晉以後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於師”的陋習。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説》,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出示課題】

三、作者簡介、解題

1、作者簡介

【多媒體展示】

三個關鍵詞:唐宋八大家古文運動韓潮蘇海

【點撥】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後諡“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於《昌黎先生集》。

① 明人將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又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這是對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氾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③ “韓潮蘇海”指唐朝韓愈和宋朝蘇軾的文章氣勢磅礴,如海如潮。這就明確地指出了韓愈的散文風格――氣勢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蘇洵説:“韓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渾浩流轉。”(《上歐陽內翰第一書》)

2、解題

“説”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敍後議,也可夾敍夾議。比“論”要自由一些。國中學過《捕蛇者説》《馬説》《愛蓮説》等等都屬這類文體。

四、文本內容研習探究

1、朗誦點撥

(1)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2)教師簡要點撥朗讀時的注意事項

注意讀準字音,適當停頓;注意課文第二段的語氣重音變化,要讀出韓愈文章氣勢磅礴,感情充沛的特點,讀準作者藴含的感情。

2、共同研習課文內容

(1)設疑討論交流,瞭解課文內容

(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研習課文,從課文中找答案,深入瞭解課文內容,在研討的過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要抒發的情感)

【多媒體展示問題】

【問題一】這篇文章為誰而作?何以見得?文中有沒有信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明確)

【明確】“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説》以貽之。”

從課文的最後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韓愈的這篇《師説》是寫給一個叫李蟠的十七歲小夥子的。

【問題二】一代文學宗師為什麼要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夥子寫下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師説》?

【明確】可以總結為三個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② 他不拘於時,學於餘

③ 能行古道

【教師點撥】

以上三個方面都是原因,當時“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人也許不多,但一定還有其它的,為何只選擇了李蟠?“學於餘”,我們説向韓愈這樣一個文壇領袖學習應該是求之不得的事,韓愈有必要為他寫文章嗎?所以説根本的原因是不拘於時和能行古道。

【問題三】文末説“餘嘉其能行古道”,所謂的“古道”指的是古人從師之道,古人從師之道是什麼?課文體現在哪裏?

(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一、三兩段,相互討論完成答案,教師總結明確)

【明確】古人從師之道――古之學者必有師且無常師

【點撥分析】

課文的一、三兩段中韓愈談到了古人的從師之道,可以總結它的核心為“古之學者必有師”“聖人無常師”,古代的知識淵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師,正如韓愈所説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同時古代的聖人不僅向老師學習,還“無常師”,向各種人甚至一些遠不如他的人請教和學習,自然讓我們想到了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且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問題四】古人如此的注重從師學習,那麼擇師的原則是什麼?(原文語言回答)

【明確】擇師的原則:

①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點撥分析】

韓愈闡述古人從師之道,其真正的意圖是引出對擇師原則和標準的闡述,作者認為擇師的原則是不分高低貴賤,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師,同時,作者打破傳統觀念,認為老師不一定要比學生強,學生也不一定比老師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師,詳細地展現了擇師的原則。

【延伸小結】

以上是古人的從師之道,也是韓愈對於從師的觀點,許許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於這種古道,才成就了他們的輝煌,相信這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所啟發的。

【問題五】前面説過,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於時,即不被當時的社會風氣所拘束。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並批判這種風氣的?運用了什麼論證手法?

(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第二段,討論明確)

【明確】

①社會風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恥學於師

②作者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從三個方面批判了當時的社會風氣,總結表格如下:

對象 從師的態度 結果 觀點

1 “今眾人” “恥學於師” “愚益愚”

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古聖人” “從師而問” “聖益聖”

2 於其子 擇師而教之 國小

於其身 恥師 大遺

3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羣聚而笑之

【點撥分析】

作者在課文的第二段給我們展示了當時“恥學於師”的不良社會風氣,並通過三組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批判了“恥學於師”的不良社會風氣。此段中韓愈用了大量強烈語氣的句子,來表明了自己的對“恥學於師”這一社會風氣的不滿和痛心,如:“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等,朗讀時注意語氣。

(2)引導學生體味收穫,教師小結課文內容

全文通過對師的討論,表達了作者對古人從師之道的讚揚,對“恥學於師”的社會風氣的無情批判。我們深切體會到作者那因“師道不傳”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時,也為這位偉大文豪非凡的鬥爭勇氣和正直的品行所傾倒。

五、思緒拓展

【問題設計】雖然文章説,這篇文章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可是讀到這裏我們還會只是這樣看嗎?他還是寫給誰看的呢?

【點撥】這個問題可以從韓愈《師説》一文當時的現實意義及長遠影響來談,學生可以展開思維,拓展想象空間。

【明確】可以説,韓愈的文章還送給以下的兩種人:

① 寫給當時那些不願學習的士大夫階層看的。提醒他們改掉這種壞習慣,否則後果會很嚴重。再讀文章最後一段文字,我想我們就不難理解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種社會風氣造成的憂心如焚是遠遠超過李蟠個人勤學好問帶給自己的喜悦的。(再讀課文最後一段)

② 1200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複着唐人同樣的錯誤,社會上不尊重教師的現象比比皆是:家長袒護孩子,辱罵老師;學生課堂和老師頂嘴甚至圍攻老師;學生在路上碰見老師卻形同陌路……,從這個意義上説,這篇文章何嘗不是寫給今天的我們的呢?

正是這種穿越時空的恆久價值,使這篇文章歷久彌新,成為經典。同學們,反思自己吧,讓中華民族的美德在我們身上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六、作業佈置

1、 背誦全文

2、 試説説作者的觀點在當時有哪些進步意義,在今天仍有什麼借鑑作用。

【附錄】

●解釋下列加點的字的意思

古之學者必有師()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無貴無賤()

今之眾人()師道之不傳也矣()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則恥師焉()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

士大夫之族()吾從而師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作《師説》以貽之()

●解釋下列多義詞的義項

(1)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③或師焉,或不焉()

②吾師道也()④吾從而師之()

⑤巫醫樂師百工之人()⑥十年春,齊師伐我()

(2)之:①擇師而教之()③古之學者()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④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⑤句讀之不知()⑥蚓無爪牙之利()

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其: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③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聖人之所以為聖……其皆出於此乎()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4)於:①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②師不必賢於弟子()

③不拘於時,學於餘()()

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互動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把握小説的情節結構,理解倒敍手法的運用。

2.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徵,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3.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環境的作用。

【教學重點】

1.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徵,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2.把握環境描寫的巨大作用,體會環境與人物命運的必然聯繫

【教學難點】

1.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2.領悟魯迅先生冷峻的敍述之中所藴涵的強烈的愛憎之情

【教時安排】

3教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魯迅先生曾在《燈下漫筆》中將中國封建社會概括為兩個時代,在《狂人日記》中他説:“中國的歷史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環境當中生活着的中國百姓,不敢對生活有什麼奢求,他們只求生能存命,死後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憐的要求,也被社會冷漠的拒絕。這即所謂先生所説“想做奴隸而不得”。在天地聖眾歆享牲醴的爆竹聲中,一個“想做奴隸而不得”的可憐女人,躺在了寫着“吃人“二字的歷史上!今天,我們一起來看魯迅先生的《祝福》。

二、整體感知

[互動設計1]相關知識

《彷徨》:《彷徨》是魯迅的第二部小説集。1926年8月出版。收錄了1924年至1925年所寫的小説11篇。《祝福》是第一篇。

這一時期的魯迅基本上還是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還不可能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觀察社會現狀,有時就不免發生懷疑,感到失望。他把這一時期的小説集叫做《彷徨》,顯然反映了當時自己憂憤的心情。但魯迅畢竟是一個“真的猛士”他決不會畏縮、退避、而是積極奮鬥。

寫作背景:辛亥革命後的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依舊。婦女始終處在社會的最底層。民國初年政府頒佈的“褒揚條例”中,就有“表彰節烈”的條款。“五四”運動前後,“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禮教觀念流毒甚廣。魯迅一向痛惡封建思想觀念,同情勞動婦女。1924年前後,魯迅寫了《娜拉走後怎樣》《論雷峯塔的倒掉》等抨擊束縛婦女的封建倫理道德的雜文,《祝福》則是以小説的形式來剖析病態社會,以引起療治的主意。

貞節:從宋代起,中國封建社會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趨於保守、僵化、反動,反映這種趨勢的理學出現了,代表人是程頤、朱熹。理學口號是“存天理,滅人慾”。夫權自然是“天理”,而寡婦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慾”破壞了這個“天理”。理學提倡婦女守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寡婦再嫁當然不可以,就連未婚夫死了,也要為他守一輩子。最後更殘忍地提出婦女要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殺殉死,併為這樣的婦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經發展到滅絕人性的地步。

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維護封建秩序,提倡“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就是臣要絕對服從君,子要絕對服從父,妻要絕對服從夫,不能破壞尊卑秩序。“五常”,也叫“五倫”,是封建禮教所規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間的關係,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婦女的三從四德:封建秩序對婦女的壓迫尤為深重。婦女沒有人身權利,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即“三從”。違背了這一秩序的婦女都被視為“罪人”。“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即婦女的思想品德、言語舉止、儀容態度以及家務勞動都要嚴格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

祭祀:對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個方面。所以魯四老爺對祭祀非常重視,像已經是“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儀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互動設計2]梳理結構

小説的情節結構一般分為幾個部分?要求快速瀏覽小説,劃分出情節結構。

點撥: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⑴序幕:祝福景象和魯四老爺

⑵結局:寂然死去

⑶開端:初到魯鎮

⑷發展:被賣改嫁

⑸高潮:再到魯鎮

⑹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合作探究

[互動設計3]關於倒敍

1.本文在敍述方法上有什麼特點?這種敍述方法有什麼作用?

點撥:倒敍。祥林嫂在富人們一片祝福聲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濃厚的悲劇氣氛,可是,這樣的一個悲慘結局非但沒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魯四老爺的震怒,甚至被罵為“謬種”,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懸念:祥林嫂是什麼樣的人?她為什麼會落到這樣的境遇?她為什麼會得罪魯四老爺?……

2.運用倒敍的方法一定要注意銜接,文中哪一句是在結構上承上啟下,顯示由倒敍轉為順序的?

點撥:“然而先前所見所聞她的半生事蹟的斷片,至此也聯成一片了。”

[互動設計4]形象刻畫

找出文中關於祥林嫂的三處肖像描寫,比較它們的異同,思考其用意。

△第一處:初到魯鎮。

頭上扎着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

順着眼

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第二處:再到魯鎮。

頭上扎着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

順着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第三處:死前與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頭髮,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提着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作者通過肖像描寫首先顯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點:勤勞,樸實,善良,温順,要求極低,易於滿足。但再到魯鎮時,兩頰和眼睛發生了變化,説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極度悲傷。而第三處則顯示其遭遇悲慘,乞討無路,陷於絕境,內心深處受到摧殘,精神麻木,已是瀕於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對比中顯示人物的境遇,內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魯鎮時,雖可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們仍可看到在她身上還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魯鎮時,這種青春活力已經不復存在,而第三處則更顯示了不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連生命力都已失去。

△肖像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一個特點。本文圍繞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畫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從開始時的“順着眼”,到第二次來魯鎮時的“眼角帶着淚痕”,“沒有先前那樣精神”,捐了門檻以後“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嬸一聲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臨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間或一輪”,都有豐富的內涵。眼睛與其他肖像描寫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劇的幾個過程。魯迅先生曾經説過:“要極節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

[互動設計5]祥林嫂死因探源

1.祥林嫂死了,死因是什麼?自然死亡?自殺?他殺?

寫作《關於祥林嫂死因的分析報告》。

2.哪些人與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魯四老爺、四嬸、婆婆、大伯、衞老婆子、柳媽

這些人是如何將祥林嫂逼上死地的?

△魯四老爺:

魯四老爺對僱用祥林嫂最初的態度是“皺眉,討厭她是寡婦。

祥林嫂被搶走時,魯四老爺反應可以用兩次“可惡”和“然而”來概括:魯四老爺估計祥林嫂是逃出來的,“皺一皺眉”表示反感,卻沒有絲毫同情心。尋人時,也仍然是“踱”。發現祥林嫂被搶走,魯四老爺説了兩次“可惡”,“然而”。我們細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裏面沒有絲毫是對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惡”的是婆婆“搶”的舉動,給自己帶來了麻煩。“然而”是書面語重轉連詞,後面隱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禮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當然,而且表示了魯四老爺的假斯文。第二次説可惡是針對衞老婆子的,對衞老婆子先薦祥林嫂然後又合夥劫她,鬧得沸反盈天,有損魯家的體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這樣比男人還勤快的勞動力是不容易的。

第一部分有一部分魯四老爺的大罵新黨及書房的描寫。這一切都能可看出魯四老爺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頑固,反對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自私偽善,冷酷無情,對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許的,是他通過“祝福”阻斷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導致祥林嫂慘死的人物。

△婆婆和大伯:

婆婆強迫祥林嫂改嫁,説明舊社會勞動婦女沒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還得受制於婆婆。繩子一捆,塞在花轎裏,以八十千的價格“賣”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變她的命運。從中我們還可看到一個矛盾:婆婆賣媳婦是應該的,甚至人們還誇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應該的。在這個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婦的命運。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這個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諒祥林嫂的“罪”。在這個矛盾中,我們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應該的。原因很簡單,祥林嫂沒了兒子,也就是沒了賀家的後代,也就成了賀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給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們: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這個矛盾中,我們也看不見祥林嫂的生存空間。

△柳媽

柳媽和祥林嫂同樣是一箇舊社會的受害者,雖然她臉上已經“打皺”,眼睛已經“乾枯”,可是在年節時還要給地主去幫工,可見她是一個受壓迫的勞動婦女。但是由於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獄、報應之類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學信條。柳媽以剝削階級統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為指導,來尋求解救祥林嫂的“藥方”,這不但不會產生療救的效果,反而給自己的姐妹造成難以支持的精神重壓,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淵。祥林嫂花了12元鷹洋去捐門檻,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掙扎,她要頑強地活下去,爭取恢復一個普通女傭的地位。所以捐了門檻以後“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為從此可以擺脱厄運了。可是四嬸在祭祀時的一句話使祥林嫂陷於絕境。祥林嫂捐門檻後本已告訴四嬸,可四嬸仍不讓她沾手。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擊。“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不濟”,膽怯,惴惴,是一個木偶人。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變化,顯示了心靈上的巨大創傷。最終,祥林嫂竟被魯四老爺一腳踢開。

△魯鎮上的人們

魯鎮上的人們對祥林嫂的遭遇沒有任何的同情,他們一開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劇滿足一下自己的獵奇心理,等到厭倦了,便對之嘲笑唾棄,表現出一種冷漠厭煩的態度,他們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於這種思想統治了他們的靈魂,所以,他們鄙視祥林嫂,他們的態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們和魯四老爺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地裏趕,是一樣使她增加痛苦。”——丁玲

[互動設計6]祥林嫂悲劇的社會原因

點撥:祥林嫂的悲劇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禮教、封建思想對勞動婦女的迫害和摧殘。作品中,封建禮教(魯四老爺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會(魯鎮的人們),無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絕境。社會迫使她不能守節,又不能不守節,“要做奴隸而不得”,正是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劇。

思考:有人説祥林嫂自始至終都沒有反抗過,你認為呢?

點撥:“反抗”主要表現在:面對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爭;面對加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對死後魂靈的有無的懷疑則説明了她最後對整個傳統的封建觀念發生了懷疑(祥林嫂的三個問題有一個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獄能否見面。她希望其有,這樣就可以和阿毛及賀老六見面,又希望其無,因為害怕被鋸成兩半。這是長期困擾她的內心深處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這個問題,是在遭受一連串的摧殘和折磨後對封建傳統觀念的懷疑。祥林嫂對生活本無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勞動換得起碼的生存條件,可是儘管她不斷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爭,卻得不到這起碼的滿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對整個傳統的封建觀念發生了懷疑。)

“沒有反抗”主要表現在:面對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爭,只是為了所謂的貞節;面對加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卻把全部的希望寄託在捐門檻上。

由此可見,祥林嫂本人也是個受封建禮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禮教思想和迷信思想當作救命稻草,結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淵。因此,我們可以説,祥林嫂也是殺害自己的兇手之一,她的死,既是他殺,也是自殺。但不管是他殺還是自殺,歸根到底,是封建禮教將可憐的祥林嫂逼上了絕路。小説反封建的深刻主題,也就不難理解了。正如魯迅先生的摯友許壽裳先生有關《祝福》的一段精闢的論斷所説:“(《祝福》)描寫一箇舊社會中的女犧牲者,極其深刻,使知人世慘事,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祥林嫂。”

四、整合評價

[互動設計7]作品中“我”的形象

點撥:作品中的“我“是一個具有正義感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魯四老爺,厭惡封建禮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軟弱無能,無力給祥林嫂以幫助。在小説結構上,“我”又起着線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都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反映,“我”是事件的見證人。

[互動設計8]小説起名《祝福》的含義

點撥:小説起於祝福,結於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密切聯繫。魯四老爺正是通過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絕路的。同時,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題為“祝福”就用祝福的熱鬧繁忙來反襯祥林嫂的悲劇命運。另外,祝福是一種封建習俗。在舊社會,勞動人民無福可祝,無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為這祝福而逼上絕境的。可見,小説取名為《祝福》具有深刻含義。

五、拓展延伸

[互動設計9]答記者問

指導學生自由提問,教師答記者問。

如果學生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將提出以下一些問題:

1.文中的幾個細節

△“一個日子”

“祝福”的日子到底在那一天?具體時間是什麼時候?(從“死的其所、死的其時”着手)

簡析:“我”是在“送灶”的這一夜回到魯鎮的,在魯四老爺家裏呆了兩天,“我”遇到祥林嫂是“昨天下午”,“又過了一夜”,所以我從短工那裏知道祥林嫂死的消息是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晚飯前”。短工説祥林嫂是昨天夜裏死的,即二十四或二十五夜裏。“我”給“極響的爆竹聲驚醒”,當時在二十六或二十七日“五更將近的時候”,魯四老爺祝福正是這個時候。

小説從魯鎮準備祝福寫起到“我”聽到祝福的爆竹聲結束,都是圍繞這個日子、緊扣題目展開情節的,所以用“祝福”為題。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劇安排在這樣的環境裏,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有錢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窮苦人卻在祝福中悲慘地死去。這對舊社會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諷刺,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二次微笑”:

簡析:這是指小説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兩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從婆家逃出,在魯四家做工的時候,“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這是一種真心實意地笑,心滿意足的笑,透過這“笑影”,我們領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隨遇而安的保守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廚房裏同柳媽閒聊的時候,柳媽取笑她改嫁反抗後的屈從,祥林嫂在無奈之中“笑了”,這是一種含羞的笑,是以“笑”來掩蓋新婚之夜那些難以啟齒的行動,同時也可以看作是對過去短暫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憶。在寫法上,這是伏筆,為魯鎮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資料,同時也是“以樂寫哀倍增其哀”的反襯寫法。

點撥:兩次笑容突出地表現了祥林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貧困。由此引發出去可以進一步讀到祥林嫂的悲慘命運。

△“三樣眼神”:

簡析:第一次是在小説34自然段,寫她“順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是在小説第66自然段,也是“順着眼”,但“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擊後痛苦心靈的寫照;第三次是小説開頭,“我”看到淪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這時的祥林嫂已失去對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後的安寧,精神已經完全麻木。

點撥:通過品讀三次眼睛描寫,我們可以勾畫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運的軌跡,從而更加清醒認識到封建禮教吃人的罪惡。

△“四場飛雪”:

簡析:是指小説中四處看似輕淡點染|、實際上卻頗具意藴的飛雪描寫。第一處是為祥林嫂悲慘的死作環境烘托和氣氛渲染: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麼大,滿天飛舞,夾着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第二處是在祥林嫂死後,表現“我”的雪樣心情——無可奈何和無法言説的憤懣: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聽去似乎瑟瑟有聲,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處寫雪穿插在柳媽同祥林嫂談話之前和之間,有兩句,點到即止:“微雪點點的下來了”和“祥林嫂似乎很侷促了,立刻斂了笑容,旋轉眼光,自去看雪花”。這裏一方面將過去短暫生活的甜美與現實生活的冷酷形成強烈對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媽講的雪樣故事將對祥林嫂造成嚴重的精神打擊。第四處寫雪在小説的結尾:遠處的爆竹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夾着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這裏借雪的猖狂,諷刺了封建勢力暫時的得意,更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層勞動人民無法抗拒的雪樣命運。

點撥:雪的陰冷之氣,也是作品的情感基調。

△“五張帳單”是指小説中零星流露出的關於錢的表述。概括起來有如下五處:①福興樓的清燉魚翅:一元一大盤;②初到魯家的工錢:每月五百文;③婆婆從魯家支走的工錢:一千七百五十文;④賣祥林嫂的錢:八十千;娶親費用:五十千;剩餘:十多千;⑤捐門檻的價錢:十二千(十二元鷹洋)。分析這五張帳單能夠以小見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權、神權、族權、夫權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無情壓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個半月,還買不下兩盤“價廉物美”的清燉魚翅,可見封建衞道士代表魯四老爺對她經濟上的盤剝;婆婆能從魯家支走錢並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給賣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給小兒子娶媳婦,除其它花銷外,還淨賺十多元,這是族權和夫權在替其婆婆撐腰;祥林嫂把自己兩年做工掙得的工錢乾乾淨淨捐了門檻,還“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這也是神權思想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深毒害。

六、研討練習

1.寫好《“我”的日記》;

2.寫好《關於祥林嫂死因的分析報告》;

3.代阿毛寫《我的母親》

互動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難點】

點撥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時數】

2教時

一、激趣導入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鍥而不捨”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麼呢?和學習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二、整體感知

[互動設計1]《荀子》簡介

荀子(約前298-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他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同早於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韓非子和李斯的老師。其散文説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作排比,善用比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互動設計2]荀子思想

1、性惡論:人生而好利,嫉妒,喜聲色

“明禮義而化之”,重視教育的作用

2、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人定勝天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3、反對“生而知之”天賦觀念

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解蔽》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三、合作探究

[互動設計3]課文誦讀

1.教師範讀課文

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給下列加下劃線字注音,並註明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2)吾嘗跂而望矣()

(3)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4)其曲中規()

(5)雖有槁暴()()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7)君子生非異也()

點撥:(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朗讀指導: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後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並且“學”後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互動設計4]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後,接着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説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説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結合完成“研討練習一”,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

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2.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麼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點撥:“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3)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麼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點撥: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了學習的作用。

(4)“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點撥: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並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藉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5)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點撥: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恆,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

3.鑑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引導學生回憶國中學過的比喻的有關知識,點撥比喻的表達效果。引入對本文論證藝術的最大特點——採用大量的比喻進行説理的藝術特色的鑑賞。

點撥: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説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覆説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後正,有時先正後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説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説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後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於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後反,有時先反後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説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闢、筆勢雄健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這一特點)

四、整合評價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説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於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説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

關鍵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彷彿信手拈來的通俗明瞭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説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的。

教案點評: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學習本課首先要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再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最後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互動教學設計 篇9

教材分析:

這首兒歌寫了農曆正月十五全家人歡聚一堂賞月、吃湯圓的中國傳統習俗,充滿了節日的喜慶氣氛,滲透了熱愛我國傳統文化,重視親情和親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愫。

教學目標:

1、進行“宵、節、窗、圓、吃、湯、正、户、慶、”的滲透識字,學習生字“節、歡、吃、正、慶、團”的書寫。

2、複習看拼音識字,學習多音字“正”。

3、學習偏旁、方框。

4、有節奏地朗讀、背誦《元宵節》。

5、進行熱愛祖國傳統文化,重視家人親情和親和大自然的美好情愫的滲透教育,讓學生更加熱愛生活。

重、難點與關鍵:

1、識字10個,寫字7個。注意生字筆畫筆順,培養獨立識字、寫字的能力。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瞭解元宵節全家一起看花燈、吃湯圓的傳統習俗。

教學準備:

1、佈置預習,讓學生收集有關“元宵節”的資料。

2、掛圖。

教學過程:

一、熱身活動

1、説説:過春節時你感到最快樂的經歷,讓大家感受到你的快樂。A先隨意對身邊的夥伴説,再鼓勵自願説給大家聽。B大聲説出自己的心情:“春節真快樂!”

2、背一首以前的兒歌,要求有節奏。

二、教學活動

1、彙報資料收集成果。A學習小組進行資源共享,感受課前準備活動:收集資料的快樂。B彙總資料,由代表發言:我瞭解到的“元宵節”。C瞭解概念:“農力”、“正月”、“傳統習俗”、“團圓”、“燈謎”。D適當小結:農力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全家人齊聚一堂,一起賞月、吃湯圓。還有元宵燈會,猜燈謎等傳統遊藝活動。元宵節還叫“燈節。”E中國賞月家人團圓的節日還有哪個?在傳統習俗上有些什麼不同?答: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

(培養學生動手、動腦收集資料的能力;感悟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家人團聚的親情可貴,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忱)。

2、閲讀大比拼。A自讀課文。要求:注意坐姿正確;眼睛和書本保持一定的距離;把不會的字圈出來。B互幫互助小組學習。要求:虛心請教,學習識字;噹噹小老師,主動幫助同學學習;讀通讀順課文。C拼音識字大比武。要求:出示標準拼音的生字“宵、節、窗、圓、吃、湯、正、户、慶、團”,拼讀準確,速度快。D朗讀爭冠。要求:能讀出兒歌的節奏來。

(通過教學活動環節,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完成兒歌學習任務。)

3、拍手朗讀,感受節日的快樂。窗外/月兒/圓又圓,全家/歡聚/吃湯圓。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户户/慶團圓。(加強朗讀練習)

三、愉快學習新知識

1、認識新偏旁:方框兒。與“團、圓”二字結構,説明其表示“圍起來”的意思。認識偏旁表。

2、掌握多音字“正”,讓學生分別用常用讀音四聲和本課讀音一起組詞。

3、學寫生字。A認真觀察生字書寫“節、歡、吃、正、慶、團”。B作重點指導:a提醒學生注意“歡”字第四筆是橫鈎,不是橫折;b示範“吃”字書寫,用紅筆標出第五筆,第六筆。請學生説説這兩筆為什麼用紅筆標出來?使學生知道第五筆橫和“歡”寫的橫鈎不一樣,第六筆的橫折彎鈎起筆應寫在田字格的正中。

四、佈置作業

自我糾正並繼續寫生字。

互動教學設計 篇10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兒童詩,四節文字都採用以兒童的口吻向老樹提問的形式,一層一層不斷追問,表現了兒童的天真和強烈的好奇心、

求知慾,表現了人與樹、人與鳥、老樹與小鳥,彼此之間相互依存、和睦相處、自然相融的景象。

教學目標

1、會認生字13個,掌握多音字“樂”,區分“白—百”。

2、會寫生字6個,指導學生按筆順寫字。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背誦。

教學重、難點

1、識字與寫字。

2、在讀書過程中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和環保意識。

教學準備

1、生字卡片、圖片。

2、頭飾

3、課前觀察身邊的老樹。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介紹一位朋友,你們看(出示掛圖),用自己的話説老樹爺爺的樣子。

2、提示課題,板書課題。(老樹的故事)

二、質疑解難,初步感知

1、自讀課文,回答:小動物們都問了哪些問題?

2、小組討論:老樹爺爺想先了解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三、自習生字,讀懂課文

1、自主、合作學習生字

①默讀課文,在文中劃出要認的生字,自己讀一讀,還有不懂的請身邊的同學教教你。

②小組長抽讀生字卡片,互相糾正字音。

③把認字卡片設計成葉子形狀,背面寫着字,貼在老樹身上,指名來來選一片葉子,讀一讀生字,讀對了,請全班同學跟讀。

④教師抽選生字,全班齊讀。

2、練讀課文,加深理解。

①小組中讀課文,可以齊讀,也可以分段讀。

②組內評議。

③願意讀的小組都來讀一讀,教師加認指點。

④和老師一起讀,並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

四、拓展延伸,強化感受

1、小組內分角色表演。一人扮演老樹,其他同學扮演不同的角色向老樹提問題。

2、請小組戴上頭飾,上台表演。

3、教師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