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熱門】國小數學教案模板錦集8篇

校園1.66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國小數學教案模板錦集8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國小階段的第一堂數學課,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喜歡學習數學的情感。教材選擇兒童樂園的一些場景,組成生動活潑、惹人喜愛的畫面,吸引學生學習。主要教學活動是觀察場景,瞭解裏面有些什麼;數出各種物體的個數,並用畫圓點的方式表示各種物體的數量。通過這些活動,初步感受看和數能瞭解生活中的現象和事物,是學習數學的方法。同時,在活動中進行初步的常規教育。

教材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綜合性場景圖,裏面有許多物體,各種物體的個數都不相同,分別為1~10個。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圖及相應的點子圖。每幅小圖裏只有一種物體,是從綜合場景裏分離出來的。點子圖表示物體的數量。

1.組織學生觀察。

場景圖裏的內容很豐富,其中的各種物體及其數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設計和安排的。有些物體數量較少,有些物體數量較多;有些物體比較集中,有些物體比較分散;有些物體容易看到,個別物體有較隱蔽的部分。觀察和交流是這部分內容的主要教學活動。容易興奮但不能持久是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他們的觀察比較粗糙,往往看了一些物體就不再關注其他物體;在交流的時候不能把話説清楚、説完整,不善於傾聽同伴的發言。因此,要組織學生仔細觀察,説説從圖中看到些什麼,指指這些物體在哪裏。帶領學生經歷從整體到部分從粗略到細緻的`觀察過程,不但瞭解圖的內容,而且學習觀察的方法。要組織學生交流,相互傾聽和相互補充,使觀察的效果更好,還要讓學生知道一些學習常規。

2.用圓點表示物體的個數。

十幅小圖都是從場景中分離出來的,一幅小圖裏只有一種物體,便於計數和表示數量。用圓點表示物體的個數,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尚未進行認數教學,暫時不宜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二是幾個物體畫幾個圓點,圓點與物體的個數相同,滲透對應思想;三是圓點能且只能表示各種物體數量方面的屬性,不表示物體的其他屬性。這種初步的抽象,對後面的認數十分重要。

前三幅小圖,物體及圓點都已畫好。可以通過滑梯下為什麼畫一個圓點鞦韆下為什麼畫兩個圓點圓點表示什麼意思等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圓點的作用。這樣,在飛機、蝴蝶、鳥下面畫表示個數的圓點就不會有困難了。至於根據已經畫出的七個、八個、十個圓點,説出小圖中的物體,只要在情境圖裏指一指有關的物體,數一數是這樣的幾個,不要求學生畫這些物體。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過程:

一、在分析比較中引進中位數

1.前不久,李老師參加了一次跳繩比賽,7位老師的平均成績是120下,李老師排在第二名。猜一猜,李老師可能跳了多少下?

學生各自猜測,並説出想法。

2.你們都認為李老師的成績應在平均數之上,一定是這樣嗎?板貼出示如下成績:

誰來先排一排,讓這組數據變得有順序、清楚些?

學生移動板貼,並説明是按什麼順序排的,以及這樣排的好處。

板書:大與小再讓學生驗證一下平均數是不是120,並説明排名情況。學生驚奇地發現李老師的成績雖然比平均數低,卻排在第二名。

3.為什麼李老師的成績比平均數低,卻還能排在第二名呢?啟發學生討論、交流。

結合學生的回答,出示統計圖:

引導學生觀察統計圖,分析原因,從而發現第一名楊老師跳得太好了,遠遠高於其他6位老師的成績,把平均數大大提高了。7個數據中高於平均數的只有1個,低於平均數的卻有6個,平均數已大大偏離了這組數據的中心位置。

教師順勢説明238這樣的數據對平均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是一個極端數據,並問:你們覺得,這時用平均數120代表這7位老師跳繩的普遍水平合適嗎?

[評析]教者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精心設計認知衝突。學生親歷了數據排序的過程,感受到排序是必需的、有用的,為本課的教學埋下了伏筆。教者藉助統計圖中平均數與其他數據的比較,形象地表示出極端數據與其他數據之間的差距,學生強烈地感受到:在一組個數不多的數據中,如果出現了極端數據,這時用平均數作為這組數據的代表已經不太合適,需要選用新的`數據代表,從而激起學生尋找新的數據代表的心理需求。

4.你能從中選擇一個數據來代表這7位老師跳繩的普遍水平嗎?

學生充分地自主尋找,討論交流,並説出想法。在有一些學生認為應選擇102時,教者藉助課件的動態演示,引導學生觀察。

統計圖中120周圍的數據集中情況,再觀察102周圍的數據集中情況,並回答以下問題:

(1)在與平均數120上下相差5下範圍內(115-125)的數據一共有多少個?(無)在與102上下相差5下範圍內(97-107)的數據一共有多少個?(4個)

(2)在與平均數120上下相差10下範圍內(110-130)的數據一共有多少個?(無)在與102上下相差10下範圍內(92-112)的數據一共有多少個?(6個)

學生髮現:102正好是這組數據中正中間的一個,比它大的有3個,比它小的也有3個。大部分學生覺得這時用102更能代表這7位老師跳繩的普遍水平。

教者鼓勵學生試着給這個數起名,並説説想法。

5.揭示概念:一組個數不多的數據,如果它們的平均數受極端數據影響較大時,要用一種新的數來代表這組數據的整體特徵。在把這些數據按大小順序排列後,位於正中間的數就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板書課題)

6.教師移動板貼,交換102和93的位置,讓93位於正中間,問:現在的中位數是93嗎?

教者運用變式練習,讓學生悟出在找中位數時,先要把一組數據按大小順序排列,然後再找正中間的一個數。

7.現在用李老師的成績107與中位數102比,你們覺得李老師的成績怎樣?(中等偏上)説明用中位數作為這組數據的代表既符合實際,又便於比較和判斷。

8.如果楊老師跳得更多,是258下或288下,其他老師的成績不變,這時平均數會變嗎?中位數會變嗎?引導學生推想,逐步感悟到平均數會受極端數據的影響,而中位數不會。

[評析]教者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經歷尋找新的數據代表的過程,從中感悟中位數的意義。特別是教者藉助統計圖進行直觀形象的分析,分別在平均數和中位數上下浮動,讓學生充分比較平均數和中位數代表性的強弱,通過對比促其逐步體會到在數據個數不多時,平均數受極端數據的影響較大,而中位數不受,且在中位數週圍集中了很多的數據,這時選用中位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更合適些。教者還把李老師的成績與中位數相比,使學生初步領悟到中位數的作用,獲得認知平衡。他們還感受到進行數據分析的價值和樂趣。

二、在自主尋找中體會中位數

1.如果趙老師也參加了此次跳繩比賽,他跳了98下,這時你會找下列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嗎?教者板貼增加一個數98。

學生先自主尋找,再討論交流並比較合理性,最後創造出中位數:在把8個數據按大小順序排列後,用正中間的兩個數的平均數作為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即中位數是:(100+102)2=101。

2.找出下列每組數據的中位數。

(1)35、24、25、17、19

(2)39、19、29、25、2l、1l

學生自主尋找並交流,從而歸納出找奇數個、偶數個數據的中位數的方法。

3.現在你能説説怎樣的數是中位數嗎?

[評析]教者再次設計認知衝突,巧妙地將數據從7個增加到8個,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的慾望,促其積極思考,主動創造。學生主動運用剛獲得的對中位數的認識解決問題,經歷了再創造的過程,從中學會找中位數的方法,體會到中位數的意義,建立新的認知平衡。

三、在實際運用中領悟中位數

1.出示練一練:下面是第一小組9位同學家庭的住房面積。(單位:平方米)

86、84、50、92、87、80、83、43、88

(1)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和中位數各是多少?

(2)用哪個數據代表這9位同學家庭的住房情況比較合適?

(3)為什麼這9個家庭住房面積的平均數比中位數低得多?

教師引導學生逐步解決上述問題。在回答問題(2)時,還特意選擇其中的83或80與中位數進行比較,從而讓學生體會到這裏選用中位數做代表是合理的、有價值的。在回答問題(3)時,順勢説明這裏的43與50對平均數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也是極端數據。

2.出示李華同學5次數學測試的成績:

前四次分別是96分、99分、95分、92分,第五次他帶病考試,結果只考了58分。

(1)他5次考試的平均數和中位數各是多少?

(2)這時用哪個數據代表他的數學成績比較合適?為什麼?

(3)如果他第五次考了91分,這時用哪個數據代表他的數學成績比較合適?為什麼?

在回答問題(3)時,教者藉助計算平均數和課件動態演示平均數的產生過程移多補少,引導學生感悟 到:如果一組數據未出現極端數據,當平均數與中位數又比較接近時,這時既可以用中位數,又可以用平均數作為這組數據的代表。相比之下,中位數只是其中的一個數據,而平均數集中了5次成績,因而更精確些。

3.張強同學參加跳遠比賽,預、決賽中共跳了6次,成績如下表:(表中的表示犯規,無成績)

你知道裁判用哪個數據代表張強的比賽成績嗎?

引導學生結合實際説明,這裏既不選中位數,也不選平均數,而選最好成績4.4。

[評析]教者有目的地選擇一些具體數據,不斷地讓學生把平均數與中位數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多次經歷尋找數據代表的過程,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各個統計量的意義和作用,感悟到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逐步體會到要根據數據的特點,具體地分析數據,靈活地選擇數據代表;要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數據代表,做到具體數據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不形成思維定勢。

四、在拓展延伸中深化中位數

1.中國籃球明星姚明身高2.26米。假如他站在10名中國成年男子中,會對他們的平均身高產生較大的影響嗎?(會)這時用哪個數代表這11名男子身高的普遍狀況比較合適?(中位數)假如他站在一百名、一千名中國成年男子中,會對他們的平均身高產生較大的影響嗎?(影響逐漸減小,直至無)這時用中位數作為這組數據的代表合適嗎?應選用哪個數作為這些數據的代表更合適些?

2.學生説説中位數的意義、找法和作用,談談感受。

教者全課小結。(略)

[評析]為打破思維定勢,發展數學思維,教者又一次設計了認知衝突,激起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促使學生辯證地看待極端數據和中位數,合理地尋找數據代表。教者運用極限思想,引導學生逐步類比聯想到:在數據個數很多時,極端數據對平均數的影響已不大,這時用中位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已不太合適,而用平均數就比較精確和合適,從而使學生在更高層次上建立了認知平衡。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進一步利用平移、旋轉的知識把七巧板各圖形拼成魚圖。

教學過程:

一、 獨學:請觀察下圖,同位説一説第2個三角形是由第1個三角怎樣演變來的?

再説一説第1個三角形是由第2個三角怎樣演變來的?

二、對學、羣學

1. 七巧板經過平移或旋轉後得到了魚圖,請在魚圖中畫出相應的每塊板的輪廓線,標出序號同時説明每塊板是怎樣平移或旋轉的.。

2.我有多種方法得到的

三、羣學:(鞏固提升)左圖是被打亂的4張圖片,怎樣才能還原成右圖?

四、檢測:P88第1、3題。 文章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1、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使學生認識前、後基本含義。理解前後位置的相對性,能從具體的情境中正確確定“前後”。

2、技能目標:通過觀察、操作、説一説等活動,感知前後的位置關係,初步體會前後的`相對性。培養探索意識和協作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探索知識的積極性。

重點: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使學生認識前、後基本含義。

難點:理解前後位置的相對性,能從具體的情境中正確確定“前後”。

一、創設情境,體驗前、後

1、觀察課室,感受前、後

小朋友們,你看一看我們教室的前面有什麼?後面有什麼?

2、説一説

請同座位的兩名小朋友互相説一説,自己的前面是誰、後面是誰。

3、聽口令,擺物體

文具盒放在數學書的前面,數學書放在文具盒的後面;鉛筆盒不要擺在數學的前面……

二、引導探知,體驗感悟

1、看圖講故事

課件出示《龜兔賽跑》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情景圖。誰能根據這幅圖給大家講故事?

2、説一説

學生之間互相説一説在故事中你知道了什麼?

3、觀察、討論

請4個小朋友站一列,互相説一説這4個同學的位置。學生互相交流:----的後面是----,----的前面是----。

4、變換位置,加深理解

(1)請全班同學站起來向後轉,位置發生了什麼變化?

(2)以前後兩個小朋友為一組,互相擺一擺你們的文具,然後説一説誰在前面,誰在後面。

三、實踐應用

1、隊列遊戲:請幾位同學到前面來,站成一列(前後站)。你發現了什麼?圍成一個圈,這樣站,你又發現了什麼?

2、説一説:我們身邊有前、後的應用

四、小結: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五、板書設計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概括分數可以化成小數的規律。

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最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特徵,並能正確的進行判斷。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怎樣把小數化成分數?

2、怎樣把分數化成小數?

二、教學新課

1、讓學生把下面的'分數化成小數,(除不盡的保留兩位小數)

1/21/3.3/42/55/68/153/22

5/82/97/101/129/144/253/40

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

三、引導觀察

(1)觀察兩個框內的分數,各有什麼特徵?(他們是最簡份數)

(2)把這些份數的分母分別分解質因數。

(3)再次觀察這些份數的分母有什麼特點。

(4)師生共同歸納

(5)議一議

(6)請每個同學舉出兩個例子,驗證一下剛才概括的這個特徵是否正確。

四、應用這些特徵判斷哪些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哪些不能。

五、鞏固練習

六、佈置作業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本單元教學7~9的乘法口訣、用口訣計算一位數乘一位數和相應的除法,是在學生認識了乘法和除法,掌握1~6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安排的。本單元內容分成五段,前三段依次是7、8、9的乘法口訣和口訣求商。第四段是整理全部乘法口訣,進行乘、除兩步計算。第五段是實踐活動《算24點》,在遊戲中熟練地進行四則計算。

教學7、8、9的乘法口訣和口訣求商,教材採用了不同的編排: 7的乘法口訣和口訣求商安排兩道例題分別教學,這是考慮了教學的銜接。1~6的乘法口訣是把表內乘法和表內除法分開教學的,在這些內容的後面又安排了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現在接着教學數的運算知識,採用和前面相同的編排,有利於教學。8的乘法口訣和口訣求商只安排一道例題教學口訣,把用口訣算乘法和除法都安排在想想做做裏,先帶出表內乘法,後帶出表內除法。這是考慮到學生積累了編口訣和用口訣計算的經驗,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能調動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習能力。9的乘法口訣和口訣求商也安排一道例題教學口訣,把表內乘、除法的計算同時安排在試一試裏教學。這樣,學生不僅能學會口算乘、除法,而且體驗到一句乘法口訣能計算四道算式(特殊的能算兩道),初步感受了乘、除法間的聯繫。

1. 讓學生編乘法口訣,幫助記憶口訣。

在教學1~6的乘法口訣時,多次組織了編口訣和用口訣計算的過程,部分5和6的乘法口訣,在教材的引導下已經讓學生編出。本單元給學生留出了更大的主動學習的空間。

(1) 7、8、9的乘法口訣全部讓學生自己編。

7、8、9的乘法口訣的教學線索是: 在現實情境中提出具體的問題,利用加法解決問題,為編乘法口訣作鋪墊;把具體問題抽象成相同數相加的數學問題,並用乘法計算;根據乘法算式編出相應的口訣。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思維,三道例題的編寫是有變化的。

第62頁例題教學7的乘法口訣,像2~6的口訣那樣,詳盡地展開了上述活動,使新舊知識的教學很好地銜接起來。擺1只小船用7個三角形,依次算出擺2只、3只7只同樣的小船各用三角形的個數,把得數填在教材提供的表格裏。表格裏三角形的個數分別是1個7、2個77個7相加的和,也是17、2777的積,找到這些教學內容,根據七道乘法算式就能編出7的乘法口訣。這道例題的編寫有兩個特點: 一是表格裏三角形的個數以及乘法算式的積都讓學生計算和填寫,二是在編口訣前先寫出1個7、2個77個7相加這些數學問題,還寫出了相應的乘法算式,這些都是為了學生能順利地編出口訣。

第71頁例題和75頁例題分別教學8、9的乘法口訣,教材裏沒有寫出1個幾、2個幾8個幾、9個幾相加等數學問題和相應的乘法算式,要求看着填好的表格體會裏面隱含的這些數學問題,直接編出乘法口訣。這樣的設計,學生仍然經歷編口訣的全過程,而數學思考的積極性受到激勵,思維的連貫性得到鍛鍊,培養了初步的推理能力。另外,要求編出口訣以後,先在小組裏交流,再填寫在教材上。這樣安排的目的,一是通過交流相互評價編出的口訣是不是正確,把正確的口訣寫出來;二是充實編口訣的學習活動,有利於記憶口訣。

(2) 幫助學生記憶口訣。

7、8、9的乘法口訣句數比較多,得數比較大,部分口訣記憶有難度,甚至個別口訣還會相互干擾。因此,幫助學生記憶口訣是教學任務,教材採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是利用題組溝通相鄰口訣之間的聯繫,如第63頁1、2題,第71頁1、2題,引導從熟悉的口訣推出沒有記住的口訣。如果六七四十二這句口訣忘了,可以通過比5個7多7或比7個7少7推出。

二是利用幾個9相加的和比幾十少幾的規律,記憶9的乘法口訣,第76頁第1題就是為此而設計的。如6個9比60少6,由此可知六九五十四。

三是經常要求背口訣,像滾雪球那樣,把新教學的口訣積累在已有的口訣上。如練習六、七、九里分別有背出1~7、1~8、1~9口訣的練習題,這樣既複習了以前教學的口訣,也記憶了新教學的口訣。

四是指導學生把學習的所有乘法口訣填入預設的表格裏,整理出乘法口訣表。還要觀察口訣表,説説自己的發現。如縱看或橫看錶裏口訣的排列規律;區分哪些口訣能算兩道乘法(或除法)算式,哪些口訣只能算一道乘法(或除法)算式;尋找得數相同的口訣發現和交流規律,有利於記憶口訣。

五是適量設計開放的計算題,如7□=□,在方框裏依次填1、2、7,複習了7的乘法口訣。在□□=16 的兩個方框裏分別填2和8或4和4,在36□=□的方框裏分別填4和9或6和6,都在複習得數相同的口訣。

2. 引導學生主動地用口訣計算。

學生在學習1~6的乘法口訣時,形成了用口訣算乘、除法的經驗。本單元教學7、8、9的乘法口訣,要運用已有的經驗,主動進行計算,從而獲得新的計算知識,提高計算能力。

(1) 主動計算表內乘法。

在1~6的乘法口訣裏,沒有編排用口訣計算乘法的例題,而是在教學口訣的例題後面,通過想一想及時讓學生用口訣計算乘法,體會口訣的應用,感受求幾個相同數的和用乘法計算簡便。本單元仍然不編排用口訣計算乘法的例題,在教學7的乘法口訣之後,還是用想一想的形式,讓學生及時應用學到的口訣進行計算。教學8的乘法口訣之後,沒有安排那樣的想一想,設計了第72頁第3題,一個學生説一句8的口訣,另一個學生説兩道相應的乘法算式。這道題不僅讓學生知道8的乘法口訣可以用來算8的乘法,還知道可以算兩道與8有關的乘法,這是用口訣計算表內乘法能力的一次提升。教學9的乘法口訣之後,要求用一句口訣計算兩道乘法和兩道除法,進一步提升計算水平。

(2) 主動計算表內除法。

用7的乘法口訣求商編排了例題,用做28朵花這個題材提出兩個實際問題,寫出兩道除法算式,分別計算287和284。在學生求商的時候,提示了應該想的乘法口訣,重温用口訣求商的思路和方法,知道這兩道除法是用同一句口訣計算的。用8的乘法口訣求商不編排例題教學,通過第72、73頁第7、8、9題引導學生計算。第7題補充乘法算式,寫出括號裏的乘數,説説怎樣想的,為口訣求商作了思路鋪墊。第8題根據已有的乘法算式寫出除法算式的得數,感受乘、除法之間的內在聯繫,體會用口訣可以求商,也為第75頁試一試根據一句9的乘法口訣計算兩道乘法和兩道除法作準備。第9題根據一句8的乘法口訣説兩道除法算式,進一步掌握用口訣求商的思路。這三道題循序漸進,體現了教材對學生的引導。

用9的乘法口訣求商與用口訣算乘法結合起來教學。第75頁試一試是第一次同時計算兩道乘法算式和兩道除法算式,這樣安排是有基礎的。因為在前面已經有一句口訣算兩道乘法或兩道除法的經驗,還有根據乘法算式得到相應除法算式商的體驗。第76頁第2題先把乘法口訣填完整,再計算兩道乘法和兩道除法四道算式,能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用口訣計算的方法。另外,第78頁第5題利用9的乘法口訣的'特點設計了四組除法題,同組兩題的被除數的個位、十位上的數恰巧換位。意圖是幫助學生正確記住9的乘法口訣,正確地選用口訣求商。

(3) 教學乘法和除法的豎式。

結合用7的乘法口訣進行乘、除法口算,教學乘法和除法的豎式。教學目的是進一步熟練計算表內乘法和除法,也為以後教學乘、除法筆算作些準備。編排兩道例題,分別教學乘法和除法豎式的寫法。

乘法豎式的結構和加、減法的豎式比較相近。第64頁例題示範了兩個乘數以及積在豎式裏的位置,由於積是一位數,學生接受乘法豎式的難度不大。試一試寫57的豎式,積是兩位數,要寫在正確的位置上。茄子卡通提出積的個位應寫在哪裏這一問題,可先讓學生思考、討論,再在教師指導下在豎式上寫出積。想想做做裏有關乘法豎式的練習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第1題把積寫到豎式上去,進一步明確積的個位應該和乘數對齊,無論積是一位數還是兩位數,都要遵守這個規則;第二個層次是第2題獨立寫出完整的乘法豎式,初步學會用豎式計算的書寫格式,即先寫出算式25=,然後寫出豎式,最後把得數寫到算式上;第三個層次是在第2題裏把乘法豎式和加、減法豎式進行比較,體會它們的相同與不同。

除法豎式與加、減、乘法豎式相比顯得很特殊,學生較難接受。例題教學62的豎式,要分兩段講解和示範。第一段講被除數、除數、商的書寫位置以及豎式上表示除法的符號,要強調被除數寫在豎式的裏面,除數寫在左面,商寫在上面,商要和被除數對齊。第二段講把商與除數的乘積寫到豎式上,並用被除數減這個積。這一段是教學難點,可以聯繫圖畫裏平均分的過程幫助理解: 平均分成2組,每組3人,是不是把6人都分完了呢?需要檢查一下。檢查的辦法是把每組3人,2組分掉6人的6寫到被除數的下面,被除數減這個數得0,表示都分完了。試一試寫427的豎式,首先解決商的位置,明確商應該對齊被除數的個位寫。其次是把豎式寫完整,再次經歷被除數減除數與商的乘積的計算過程,鞏固對除法豎式的認識。

(4) 教學乘除混合兩步計算。

在整理乘法口訣,較好地掌握表內乘、除法的基礎上,第81頁例題教學乘除兩步混合運算,使學生掌握運算順序,更好地用口訣求積、求商。學生有加減兩步計算的經驗,從左往右依次進行乘除混合運算一般不會有問題。儘管這樣,教學時還應該突出運算順序,讓學生牢固掌握。因為後面的教材不再教學這一運算順序了。在練習九里安排乘除混合運算和加減混合運算的綜合,也是為了加強對運算順序的認識。利用第一步計算的結果進行第二步計算是教學重點,也是容易發生計算錯誤的地方。為此,教材裏有這些設計: 一是例題和試一試把第一步計算的結果寫在這一步計算的下面,防止遺忘。看着這個數進行第二步計算,能有效地減少計算錯誤,並體驗從左往右依次計算的含義。二是想想做做第1、2題都設計了題組,先分步計算,再混合運算。混合運算第一步計算的結果不寫在算式的下面,儘量記在頭腦中。萬一忘了,可以在分步計算裏看出來。這樣,直接寫出第3題兩步混合運算的最後結果就有了思路和基礎。

(5) 在遊戲中練習口算。

實踐活動《算24點》是口算遊戲,任意拿出4張撲克牌,根據這些牌上的數進行四則計算,要求最後得數為24。這項遊戲寓口算於活動中,學生會感興趣並樂意參與,從而自覺地練習計算。各次拿出的牌上的數一般不會完全相同,把各次的4個數組織成最後得數為24的計算必然不會相同,能鍛鍊思維的靈活性。用4個數算得24,可能存在多種計算方法,對思維的發散是有益的。

教材分三塊編寫。在學一學裏交代遊戲規則: 把撲克牌上的數進行加、減、乘、除計算,最後得數要為24;每張牌上的數都要參與計算,但只能計算一次。先對3張牌上的數進行計算,因為3個數算出24比較容易。以7、6、3這些數為例,具體呈現了遊戲的方法和規則,讓學生嘗試着根據2、3、4,9、8、3,3、5、9這三組數分別算出24,體會遊戲的過程和要領;然後把初步獲得的經驗應用到4張牌上的數算得24,體會策略的多樣性。試一試是練習4個數算得24,通過三組數的計算與算法交流,學會算24點。比一比組織算24點比賽。有時4張牌上的數算得24比較難,也會有4個數無法最後算得24的情況,這時可以換牌再算,以維持學生算24點的熱情。

3. 在計算教學的同時重視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單元應用乘、除法解決的實際問題都是以前教過的。教材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緊密結合,幾乎每道例題都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裏教學計算知識,還在練習裏應用教學的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練習裏編排的實際問題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選擇了一些新穎的素材,充分體會現實的數量關係。如利用一星期7天算3星期的天數、63天是幾個星期、根據停車場的收費標準算停車費等。新穎的素材促使學生把現實的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培養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進一步體會總數、份數和每份數量之間的關係,加強對乘法和除法意義的理解。如第69頁第8題根據同一幅情境圖分別解決一個乘法問題和兩個除法問題,從中感受乘、除法之間的聯繫。第9題在解答已有問題之後,還要提出另一個除法計算的問題,體會已知剪的段數能求每段的長度,已知每段的長度能求剪的段數,這是對平均分的又一次體驗。

第三,用估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第85頁第13題裏24人乘船過河,先回答坐哪種船的只數少,再分別求都坐大船和都坐小船所要的只數。這就要求用估計的方法回答前面的問題。學生聯繫生活經驗進行估計,還能初步感受函數關係,即一隻船裏坐的人多(少),需要船的只數少(多)。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表象。能根據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進行一些直觀的判斷與思考。

2. 知道1米=100釐米,能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3. 在小組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逐步養成認真、細緻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米尺、捲尺、剪刀、綢帶、膠帶、標籤紙等。

學生按小組準備:米尺、捲尺、剪刀、綢帶、標籤紙等。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談話:昨天老師讓大家回去測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嗎?誰來説一説,你的身高是多少?(學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用了同一個字“米”。今天我們就來認識米(板書課題)。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作單位。

二、 初步認識1米

1. 估計1米的實際長度。

談話:老師的身高是1米72釐米,你能估計一下,從地面到老師身上的哪兒大約是1米高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進行估計)

談話:大家都想估計,那我們來做個遊戲好嗎?請兩個同學把這卷綢帶慢慢地拉開,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拉開的綢帶,如果你覺得拉開的綢帶的長夠1米了,就立即喊“停”。(學生活動)

啟發:(指拉開的綢帶)這段綢帶的長正好是1米嗎?怎樣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長?(可以用尺量一量)

[説明:對於“米”,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從身高談起,再讓學生大膽地進行估計,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找準了知識的生長點,為下面的學習做好準備。]

2. 認識1米。

出示米尺。

談話:這是一把米尺,它的長度是1米。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長。

提問:看一看、數一數米尺上的刻度,你能發現什麼?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米=100釐米。

3. 用米尺量。

談話:怎樣用米尺量出剛才綢帶的長度是不是1米呢?誰來試一試?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綢帶,再讓每個小組照樣子量出1米長的綢帶。

提問:張老師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誰來幫老師量一量?(學生測量後,在1米的位置貼上標籤)

談話: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討論:標籤離地面都是1米,為什麼貼的位置各不一樣呢?

[説明:學生的年齡小,合作學習的經驗不足,適時進行合作的指導和示範,可以使合作更有秩序,更富實效。同時,又兼顧並重視了合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個體體驗與思考。]

談話:現在同學們知道1米有多長了嗎?請大家張開雙臂,估計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長一些,還是短一些?

小組活動後,組織交流。

提問:你能用兩手比畫出1米大約有多長嗎?

學生用手比畫1米的實際長度。

談話:請每個小組在教室裏任意選一樣東西,量一量,看從哪兒到哪兒的長正好是1米。

小組活動後,交流彙報。

[説明:讓學生先用自己的一庹和1米比一比,再伸出兩手比畫1米有多長,學生的比畫有了參照,就會比畫得更準確。這些活動使學生充分感悟了1米的實際長度,初步建立了1米的長度表象。]

三、 深化對1米的認識

(1)提問:你能估計出1米長的隊伍大約能有幾人嗎?(學生可能想到:豎着排,大約有5人;橫着排,大約有3人)

提問:想一想,同樣是1米長的隊伍,為什麼有的大約有5人,有的大約有3人呢?

(2)要求:估計一下,用我們平時的步子走1米長的路,大約要走幾步?(請幾個同學上來走一走)

提問:同樣走1米,為什麼走的步數不一樣?

談話:同學們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約要幾步嗎?小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離,每個同學都來走一走。

小組活動後,組織交流。

(3)談話: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長。睜開眼睛,伸出雙手,比畫一下1米的長度。

(4)提問:知道1米有多長了吧?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長的綢帶嗎?

學生活動後,用尺量一量量剪出的綢帶是不是1米長。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56頁例5。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減的意義,能正確進行計算。

2.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3.用多種方法計算乘加、乘減,實現算法多樣性。

4.培養學生的友好合作意識、探究精神。

5.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就緊緊圍繞這一理念,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尊重學生的.自我發現和與眾不同的方法,鼓勵創新思維,用恰當的評價為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全面和諧地發展。

一、激趣引入,鞏固舊知

教師出示小熊圖片並貼到黑板上,親切地説:瞧,多可愛的小熊啊,今天就和小熊一起走進數學樂園吧!來,先和小熊做個對口令的遊戲。

1.對口令:2、3、4、5的乘法口訣。(有節奏地進行對口令:師生對、生生對)

小熊還想用幾道題來了解一下咱們班誰是聰明孩子呢。

2.口算:33=42=(計算前兩題時,要説説用的是哪句口訣。)

23=54=14=34=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我們和小熊到它的農莊科技園去參觀。

1.圖1(在板書上畫簡筆畫):(4棵玉米,每棵結3個)請學生觀察,你發現了什麼?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列式:34=43=3333=

2.圖2:小熊掰走了一個。

請學生結合圖意提出問題:還剩幾個玉米?

怎樣解決?小組商量討論。可以藉助學具。

學生彙報解決問題的方法;聆聽學生的不同想法。列式:

12-1=3332=332=43-1=233=

如果學生列出最後一個算式,告訴學生要先算乘法。

教師把學生的方法寫在板書上,板書方法:先畫一個伸着大拇指的大手,誰思考出來的方法,就把誰的名字寫在手上,然後在大拇指的一旁寫出他的算式,有幾種方法,就畫幾隻這樣的大手。

3.圖3:小熊掰走兩個。

在小組內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把式子獨立寫下來再互相交流。

三、趣味練習,拓展延伸

1.第56頁的做一做。

第1題,看圖列式,用不同方法列式。

第2題摘桃子:把式子寫在桃子上,指名計算並集體訂正。

2.開放題:小熊要和同學們做朋友,想知道咱們班有多少同學。我們有多少種告訴它的辦法?

如:數;直接説;乘加、乘減(每個小組有幾人,有幾個這樣的小組,還剩下幾人)。

3.數田格本中同學們所寫出來的字數。(打開準備好的一頁,都是幾行零幾個,每個人寫的行數不同,零幾個的個數也不相同)能解決的可以當堂解決,暫時有困難可以等學完6、7、8的口訣後再解決。通過這個練習,讓學生知道運用乘加、乘減的方法比數數快得多。

四、課堂總結,引導實踐

教師總結:我們和小熊一起探究數學問題,可真有趣,把你的收穫和大家説説吧?同學們要做個有心人,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到生活中去解決問題,試試去吧。

北京市延慶縣第三國小郭麗萍

3.4.4乘加、乘減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