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熱門】國小數學教案

校園2.72W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國小數學教案

國小數學教案1

教材分析:

《節日禮物》是觀察物體的第一課時。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具有活動性,過程性和體驗性的特點。學生在觀察物體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經歷觀察物體和5個正方形搭成立體圖形的過程,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立體圖形,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一組立體圖形的形狀;能區分拍攝一組照片的先後順序。教材選取了小狗貝貝四次由低到高觀察節日禮物的有趣情境,讓學生在四個畫面上分別標出四次看禮物的順序,鼓勵學生親身體驗,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在觀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觀察物體的具體活動中,判斷觀察對象畫面所發生的相應變化,並讓學生體會由遠及近位置的變化所引起的觀察範圍的變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情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涯的重要階段,是承上啟下的年級。是國小數學開始進入系統學習的開始。經過前三年的教學,學生在掌握的數學知識有了一定的基礎,邏輯思維和智能有了一定的發展,學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問題的能力上,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上都有較明顯的提高。

本班的學生接受能力強,能完成老師交給的學習任務,學習積極性高,興趣大,有強烈的求知慾、自覺性高。有25%的學生處於中等,學習比較被動,其中有10%的學生自覺性差,不能積極地思考問題。本課需要展開觀察、想像、推理等思維活動才能完成,對學生具有挑戰性。首先讓學生自學觀察,再讓學生進行實際觀察和體驗,豐富他們觀察物體的直接經驗。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根據提供的情境圖,想象、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物體的範圍變化。

(2)過程與方法:

①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合理猜想、小組討論等活動,體會並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狀,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與合作交流能力;

②讓學生經歷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過程,發展學生的運動智能、空間想象智能;

③促進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概括、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營造一種輕鬆愉悦的氛圍,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我,培養其積極的樂學態度;

②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主要以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索活動為主,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活動過程中增強對數學價值的認識;

③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苟的科學精神;

④通過合作交流,養成互助合作的習慣,培養團隊協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由低到高來觀察物體,體會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範圍不一樣。

教學難點:通過由遠到近看景物,體會看到的範圍會越來越小。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評,應該是學生這種學習共同體的活動的一種方式,學生互評是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夠相互對話,瞭解我們自己的學習進步、學習狀況,有助於學生克服自己的弱點,瞭解他人的學習狀況,幫助自己學習上取得進步。

內容設定:

夥伴們評評我:在學生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及全班互評。通過學生的互評,加強學生間信息的溝通,清楚地瞭解他人的優缺點,進行自我反思,取長補短、互相促進,使競爭與合作意識同步發展。

教學反思:

1、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快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課始的故事導入、課中新知識學習的情境創設等,把學生領入樂學的氛圍之中。

2、觀察、猜測、交流,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為了使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合理猜想、小組討論等活動,體會並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狀,並能根據提供的情境圖,想象、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範圍變化,教學中先讓學生分組用五個小正方體學具擺自己喜歡的圖形,交流自己所在位置看到的形狀,接着,創設小狗觀察禮物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猜想(有困難的可用學具模擬體驗)然後,在小組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思考:小狗從蹲在地上到最後爬上桌子,它觀察的位置有什麼變化?觀察的對象又有什麼變化?接着,繼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想、討論、交流等活動,體會並判斷由遠到近觀察同一物體,物體的範圍逐漸縮小。整個過程充滿了觀察、猜想、體驗和交流等活動,讓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是以“聽和看”的方式介入學習。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能力,而且促進了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3、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繫,發現數學知識的價值。

《標準》中明確提出,在數學課上要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能夠用所學的知識主動探索其應用價值。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我在實際應用、拓展延伸環節中安排了判斷圖片觀察位置的練習,例如:“有兩個偵察員明明和莉莉,他們分別從兩個方向觀察同一間房子,請你分別標出明明、莉莉看到的情形。”和“説出下列房屋、坦克、汽車的平面圖是從什麼方位看到的”等。

4、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美,使其產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很多人都認為數學知識是枯燥乏味的,其實數學中充滿了美,我們要深入挖掘數學的美,展現數學的魅力。例如:我在拓展練習中安排的“這是兩幅意大利比薩斜塔的照片,你知道為什麼第二幅照片中的斜塔不斜呢?”和生活延伸中欣賞一些優美的風景、名勝圖片等,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美,使其產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5、還給學生評價的權利,讓學生自主對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

過去課堂教學的總結評價歷來是教師的專利,本節課我把評價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對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自主評價,體現了教學的民主與和諧。

國小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p4~P5例5~例6、P5“試一試”、“練一練”P6~P7練習一第6~8題

教學目標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並掌握等式的性質,即在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於0的數,結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學生掌握利用相應的性質解一步計算的方程。

教學重點: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並掌握等式的性質,即在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於0的數,結果仍然是等式。

教學難點:

使學生掌握利用相應的性質解一步計算的方程。

教學過程:

一、複習等式的性質

1.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等式的性質,誰還記得?

2.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學們猜想一下,如果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除以一個數時0除外),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

3.生自由猜想,指名説説自己的理由。

4.那麼,下面我們就通過學習來驗證一下我們的猜想。

二、教學例

1.引導學生仔細觀察P4例5圖,並看圖填空。

2.集體核對

3.通過這些圖和算式,你有什麼發現?

X=202x=20×2

3x3x÷3=60÷3

4.接下來,請大家在練習本上任意寫一個等式。請你將這個等式兩邊同時乘同一個數,計算並觀察一下,還是等式嗎?再將這個等式兩邊同時除以同一個數,還是等式嗎?能同時除以0嗎?

5.通過剛才的活動,你又有什麼發現?

6.引導學生初步總結等式的性質(關於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嗎?

7.等式性質二:

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於0的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

8.P5“試一試”

⑴指名讀題

⑵你是根據什麼來填寫的?

三、教學例

1.出示P5例6教學掛圖。

指名讀題,同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例6圖

2.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

3.根據題意怎樣列出方程?你是怎麼想的?板書:40X=960

4.在計算時,方程兩邊都要除以幾?為什麼?

5.計算出X=24後,我們怎樣才能確定這個數是否正確?請大家口算檢驗一下。最後將例6填寫完整。

6.小結:在剛才計算例6的過程中,我們將方程的.兩邊都同時除以40,這是為什麼?為什麼將等式兩邊都同時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練一練

解方程:X÷0.2=0.8

師巡視並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練習後指名讓學生説一説:你是怎樣解方程的?為什麼可以這樣做?

四、鞏固練習

1.要使下面每個方程的左邊只剩下x,方程兩邊應同時乘或除以幾?

0.6x=7.2方程兩邊應同時

x÷1.5=0.6方程兩邊應同時

2.化簡下列各式

8X÷850+X-40

X÷9×9X-1.4+1

3.P6第7題

教師引導學生列方程

4.p7第8題解方程帶“★”寫出檢驗過程

X+0.7=14★0.9x=2.45★76+x=91

x÷9=90★x-54=18★2.1x=0.84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學到哪些知識?在解方程時,關鍵是什麼?要注意什麼?

六、作業

完成補充習題。

板書設計:

等式的性質和解方程

X=202x=20×240X=960

3x3x÷3=60÷3解:40X÷40=960÷40

X=24

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於0的數,檢驗: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左邊=40×24=960,右邊=960

X=40是原方程的解。

國小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瞭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知道它們的特點和用途。

2.使學生在初步掌握把原始數據分類整理的基礎上學會製作一些含有百分數的簡單統計表。

3.會對統計表進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能指出這些統計表所説明的問題。

4.滲透統計思想,結合統計表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在已學過統計表的形式和製法的基礎上,會製作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

難點:掌握統計表中數量之間的'百分比關係,會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統計表。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1.老師出示六年級師生為災區兒童捐款的數據。

問:

(1)你們看看這些數據説明了什麼?

數據:六(1)班48人 捐款480元

六(2)班 49人 捐款 520元

六(3)班 45人 捐款 465元

六(4)班 47人 捐款 423元

(2)你能很快説出哪班人均捐款最多嗎?如果列成表,這個問題就可以簡明生動地表達出來了。(板書:簡明生動)

(3)你們能不能利用以前學過的製表知識把六年級為災區人民捐款情況簡明生動地表達清楚呢?

(學生分小組製表。)

(4)彙報各小組製表情況。(運用實物投影儀將學生繪製的統計表投影出來。)

投影出示:

討論:

(1)從表中你還知道什麼?(發散學生的思維,自己提問題自己回答。)

(2)請你算算哪班捐款佔全年級的百分比大,還需將表怎麼修改?

揭示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共同研究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的製表問題。

(二)學習新課

1.出示例1。

例1 下面是東風機牀廠1993年第四季度的產量統計表。想一想怎樣算出表中空缺的數據。

(1)把你的計算結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內,再驗算合計數和總計數,檢驗結果是否正確。

(2)如果要想知道一、二車間生產台數分別佔總產量的百分之幾,怎麼算呢?如何製表?

分組討論,四人一組共同完成一幅統計表。

國小數學教案4

教學內容:認識鐘錶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鐘面和電子錶面,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正確地讀、寫整時時刻和大約幾時。

2.經歷操作、討論、交流等實踐活動,發展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

3.建立時間觀念,學會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從小養成有規律的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4.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發展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

教學難點:運用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時間問題。

 對策:讓學生通過撥一撥、畫一畫、説一説等活動進一步建立時間觀念,認識整時數和大約幾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談話引入: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看動畫片嗎?老師這兒正好有一段動畫片,想不想看?

在這段動畫片裏有一樣物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作用可大了,請你們邊看邊找,比一比,看誰能第一個把它找出來。(課件播放動畫片)

2.指名彙報,公佈正確答案:鐘錶。

3.提問:你知道鐘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用處嗎?學生介紹

4.揭示課題:鐘錶在生活中有很多用處,它能告訴我們時間,幫助我們利用好時間,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鐘錶”。出示課題。

【開課伊始,從深受小朋友們喜愛的動畫片入手,引出本課的學習內容,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讓學生説説鐘錶在生活中的作用,使他們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讓學生做好了學習新知識的心理及能力上的準備。】

二.自主探索,體會領悟。

1.組織探究,認識鐘面。

(1)師:今天小朋友們都把自己的小鬧鐘帶來了,各式各樣的',真漂亮!向同學們展示一下吧!(學生之間互相欣賞各種式樣的鐘表)

(2)師:無論什麼式樣的鐘,都有一個鐘面。仔細觀察你的鐘面,看看有什麼發現?小組交流。

全班交流彙報:誰來説説你發現了什麼?

根據學生的彙報教師用教具鍾演示:12個大格,12個數字,時針和分針。(板書)

由學生介紹時針和分針。

提問:怎樣區分時針和分針呢?

每人在自己的實物鐘上指出“時針”和“分針”給同桌看。

(3)師:下面請你們撥動你的小鬧鐘,看看還能發現些什麼?小組交流

指名彙報:時針和分針同時在走,而且走的不是一樣快的……

(4)師:老師這兒也有個鐘面(課件出示一個空白鐘面)。

提問:這個鐘面完整嗎?再給它加上些什麼才算比較完整?

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上12個數字,時針和分針。

2.認識整時。

(1)指着剛剛添加完整的鐘面,提問:這個鐘面上的時間你認識嗎?你是怎樣認出是3

時的?(學生介紹認識整時的方法)

(2)出示5時的鐘和表,提問:這隻鍾和這塊表上表示的是幾時呢?怎麼看出來的?

小結: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幾時。

(3)出示電子鐘,提問:你知道這個是什麼鍾?這個電子鐘錶示的是幾時呢?怎麼看出來的?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也見過這樣表示時間的?

小結:圓點後面兩個零,前面是幾就幾時。

(4)師撥鐘面,指名口答。

(5)請你撥一個你喜歡的整時,讓同桌的小朋友來認一認。同桌活動集體反饋時根據學生撥的整時讓學生説説當時一般在做什麼?

3.認識大約幾時。

(1)教師撥鍾(5時整),提問:這是幾時?再撥(5時過一點),提問:這又是什麼時刻呢?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小組討論最佳答案。再撥(5時不到),提問:這個時刻怎樣説比較合適呢?學生口答並説明理由。

小結:幾時不到和幾時過一點我們都可以説成“大約幾時”。

(2)出示“7時不到”“7時剛過”“7時整”三個鐘面,指名認鍾並説明理由。

(3)交流活動:讓學生帶着自己的小鬧鐘撥出自己最喜歡的時刻(可以是整時或大約幾時)找自己的好朋友或老師,介紹一下自己撥的時間,並説明此時此刻自己一般在幹什麼。

【設計這一環節時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讓他們通過觀察、撥鍾、小組交流、全班性交流活動等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索,通過自己的感悟和體驗去獲得新知。】

三.實踐應用,鞏固內化。

1.畫一畫。“想想做做”5。

丁丁聽説我們小朋友今天學習了認鐘錶,想出示幾個鐘面考考大家,可沒想到他是個小馬虎,畫出的鐘面不是缺這個就是少那個,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三個鐘面,依次指名説説缺少什麼。

你能幫幫丁丁,把這幾個鐘面補充完整,並且使鐘面表示的時間正好是丁丁要求的時間嗎?學生完成,集體評議。

2.議一議。“想想做做”6。

課件出示:有一天,老師聽到兩個小朋友在爭論一件和時間有關的事,小明説10時的時候他在上第二節課,小麗説10時的時候她在牀上已經睡着了,聰明的小朋友,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小組討論,交流彙報。

小結:原來一天之中,上午有個10時,晚上也有個10時。

3.説一説。課件出示:上午時,中午時,下午時,晚上時。

讓學生根據這幾句話填上合適的時間,並説説當時自己在幹什麼。(小組交流)

【練習的設計力求聯繫生活實際,注意加強趣味性,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初步掌

握一天24小時的概念。】

四.課堂總結,拓展開放。

週末的時候你們一般都做些什麼呀?

請小朋友們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回家以後和爸爸媽媽一起設計一張週末的“作息時間表”,合理的安排好時間,渡過一個“愉快的週末”。

【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設計“作息時間表”,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

國小數學教案5

一、教材分析

主要包括:教學主要內容,教材編寫特點(本節課內容在單元中的地位,本節課教材編寫的意圖及特色等。),教材內容的數學核心思想。

説明:可以在教學組內或學區中心集體研討,或專家的指導下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對教學內容的分析應體現在學習目標和教學過程的設計上。

二、學生分析

主要包括: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含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學生學習該內容可能的困難,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方式和學法分析。説明:學生分析應該通過學生調研,以作為科學依據,不能僅憑經驗判斷。學生分析是個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結果簡單代替對自己的學生分析。已有知識基礎的調研可以通過設計幾個指向明確的小問題實現,對這方面的數據統計及分析是更為重要的,這種分析是教師設計和修正“學習目標”的`重要依據。

學生經驗、學生學習困難、學生學習興趣等的調研可以通過訪談實現,可以是抽樣,也可以是有針對性的選擇訪談對象,如對於學困生做特別的訪談。調研中可以將學生測驗、訪談、小組觀察等結合起來。

三、學習目標(以學生為主語)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數學思考、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説明:

1.教學內容分析和學生分析是學習目標制定的依據和前提。因此,如果對教學內容分析的要求越透徹,對學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學和規範,學習目標的設計就越不是一件簡單而迅速的工作。

2.學習目標是為學生的“學”所設計,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習目標的`達成服務的。學習目標是個性化的,又是尊重數學學科發展需要和學生未來學習需要的。

3.學習目標的制定應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思考,但具體形式不一定逐條對應。

4.學習目標應該在下面的教學活動中得到實在的落實。特別是教學活動中設計意圖應該闡釋,活動及其組織與實施是如何為達成目標服務的。

四、教學過程

主要包括

1.活動內容:

2.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説明:指教學活動開展的具體形式,包括學生學習方式—獨立學習,還是合作學習等;教師活動的開展—提問或提出任務,組織合作學習,組織交流,講授等;教學資源的準備等,如學具、教具、課件等。

3.活動的設計意圖

説明:為教學活動和活動的組織實施進行辯護,辯護的出發點是分析它們是否促成了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不是簡單地主觀臆斷是為目標服務,應該有一定的理由—數學的、教學的。更不應該寫成一些沒有針對性,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

4.活動的時間分配預設

a)説明:主要指對教學活動的時間分配預設,以便於自己檢測教學設計上合理與否。

五、習題設計

1.題目設計

2. 題目解析

六、總結

1.教學效果

2.個人反思

國小數學教案6

認識直角

一、教學目的要求:

1、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會畫直角。

2、通過看一看,比一比、畫一畫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實踐能力。

3、使學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教育學生學會尋找生活中的數學。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手帕、練習本、黑板上的角,説明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來説明什麼角是直角。然後讓學生通過摺紙作直角,加深對直角的認識。最後讓學生學會用三角板畫角。

三、教學方法:

練習法、實踐法、引導法

四、教學過程

(一)預習:看書21-22頁。

(二)引入:

1、投影出示畫有角的圖片,這些圖形叫什麼?請指出這些角的頂點和邊。

2、説一説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狀和複習題中第一個圖的形狀相同?(去掉投影圖中的鋭角和鈍角,保留直角 )

象這樣的角叫直角。(板書課題)

(三)講授:

(1) 觀察物體表面的直角。

請同學們拿出教科書、練習本,他們的封面各有幾個角?看看這些角的形狀是不是相同?觀察桌面上的四個角,他們的形狀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書封面上的一個角和課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嗎?

這些角都叫什麼角?

我們周圍還有哪些物體的表面有直角?

(2)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個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檢驗一個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題。

(3) 學畫直角

教師邊示範邊講解:從一點起用三角板畫一條邊,將三角板中直角的頂點和這條邊的端點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條邊和這條邊合在一起,再從頂點起沿三角板的另一邊畫出角的另一邊,就畫出了一個直角。要畫上直角符號。

學生邊畫邊説。同桌相互評一下。

學生按操作畫,教師巡視。

(4)分組進行比賽,每組拿一個正方形盒子,數一數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個直角,評選出數的最快的小組。

(四)課堂練習:

1、做練習的第二題,數出圖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樣數才能數的又對又快。

2、練習第三題,在右邊的四邊形里加一條線段,把它分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

(五)課堂小結:

説一説,這堂課你認識了什麼圖形?學會了什麼本領?

(六)板書設計: 直角

(七)課後作業:

在方格紙上畫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用三角板畫)

(八)後記及反饋:

本節課由於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現困難,所以課堂節奏有些慢,沒有完成預期的任務。直角與生活有密切的聯繫,人們周圍許多的物體表面都有直角,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認識直角,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繫,效果不錯。

國小數學教案7

一、教學內容:

練習八書P48到50

一、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以“相差關係”為基本數量關係的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初步學會用分析法分析,會口述解題步驟,能正確地列式計算。

三、教學過程

(一)

●基本練習

1、P48先出示(1),練習後説説分析過程

板書:鴨的只數-雞的只數=鴨比雞多的只數

2、改變上題,學生自己寫關係式,再列式計算,反饋

3、P48練3學生獨立計算,反饋時説出數量關係式:

男同學人數-女同學人數=男同學比女同學多的人數

●變式練習

1、濱海國小三年級有學生42人,四年級有8個小組,平均每個小組有多少人?

請學生提出問題,並解答。

2、少年宮有合唱隊員60人,舞蹈隊員42人。合唱隊員比舞蹈隊員多多少人?

先口答。再將“合唱隊員60人”改變,成為一道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綜合練習

1、P48練5畫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再解答。

2、P49練8指名説説。

(二)

●基本練習

1、P49練10(1)出示後讀題,説説已知條件和問題

寫出基本數量關係式:第二小組平均每人-第一小組平均每人=?

2、P49練10(2)學生獨立練習後反饋説説基本數量關係式

●綜合練習

1、P50練11、12、13先練習,後反饋比較基本數量關係有什麼不同

2、P50練14畫圖幫助學生理解

3、P50練15,先補充,再計算。反饋

國小數學教案8

(三年級實驗教材數學説課教案)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8頁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計算法則,會筆算三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學會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位算。

2、培養學生計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一、複習檢查(全班做,請學生板演)

364287

+72+88+49

結合扮演情況進行評議。

二、新課

1、談話: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連續進位的加法,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部分內容。我們再來看“中國部分動物種數統計表”。

用圖表或屏幕出示該表,框出下面部分。

爬行類

376

兩棲類

284

提問:誰能就這兩個數據提出一個加法計算的問題?

——爬行類和兩棲類的已知種類一共有多少種?

列式算式:376+284

分小組討論並在全班彙報

師:同學們看看教材第18頁的.男孩子和他的估算方法。

歸納:在進行三位數的加法估算時,一般可以把加數看作與它接近的整百數或幾百幾十,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計和的範圍。這種方法在我們生活中應用是非常廣泛的。

3、師:請同學們用豎式算一下

學生獨立計算(同時教師板書)

國小數學教案9

一、課時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能正確地讀、寫正數和負數;知道0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3、結合負數的歷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情感和數學態度。

二、課前預習導學:

1、舉例説明什麼是負數?怎麼讀?怎麼寫?

2、舉例説明什麼是正數?怎麼讀?怎麼寫?

3、在日常生活中,在哪裏用上了負數?

三、課堂學習研討:

A、談話交流

談話:同學們,剛才一上課大家就做了一組相反的動作,是什麼?(起立、坐下。)今天的數學課我們就從這個話題聊起。(板書:相反。)我們周圍有很多的自然和社會現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況,請看屏幕:(課件播放圖片。)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車的站點有人上車和下車;繁華的`街市上有買也有賣;激烈的賽場上有輸也有贏……你能舉出一些這樣的現象嗎?

B、教學新知

1、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1)引入實例。

談話:如果沿着剛才的話題繼續“聊”下去的話,就很自然地走進數學,我們一幾個例子(課件出示)。

①六年級上學期轉來6人,本學期轉走6人。

②張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虧損元。

③與標準體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華輕了1.8千克。

④一個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這些相反的詞語和具體的數量結合起來,就成了一組組“相反意義的量”。(補充板書:相反意義的量。)

(2)嘗試。

怎樣用數學方式來表示這些相反意義的量呢?

請同學們選擇一例,試着寫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認識正、負數。

(1)引入正、負數。

談話:剛才,有同學在6的前面寫上“+”表示轉來6人,添上“-”表示轉走6人(板書:+6-6),這種表示方法和數學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紹:像“-6”這樣的數叫負數(板書:負數);這個數讀作:負六。

“-”,在這裏有了新的意義和作用,叫“負號”。“+”是正號。

像“+6”是一個正數,讀作:正六。我們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寫(板書:6)。其實,過去我們認識的很多數都是正數。

(2)試一試。

請你用正、負數來表示出其它幾組相反意義的量。

寫完後,交流、檢查。

3、聯繫實際,加深認識。

(1)説一説存摺上的數各表示什麼?(教學例2。)

(2)聯繫生活實際舉出一組相反意義的量,並用正、負數來表示。

國小數學教案10

(1)圓的周長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圓的周長和圓周率的意義,理解並掌握圓的周長公式,並能正確計算圓周長。

2、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概括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圓的周長和圓周率的意義,圓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

圓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圓、繩子、直尺、圓規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1、課件出示一個正方形花壇和一個圓形花壇。

問:這是什麼圖形?圍着花壇跑一圈,哪個長哪個短呢?

學生想辦法:(1)看哪個跑得步子多。

(2)計算它們的周長,進行比較更為簡便。

2、什麼是長方形的周長?怎樣計算?這個長方形的周長與長和寬有什麼關係?C=(a+b)×2

3、什麼是圓的周長?

讓學生上前比劃,圓的周長在那?那一部分是圓的周長?

得出定義: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叫做圓的周長。

二、新知探究

(一)圓周長的公式推導。

1、探索學習。

(1)你可以用什麼辦法知道一個圓的.周長是多少?

(2)學生各抒己見,分別討論説出自己的方法:

A、用一根線,繞圓一週,減去多餘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長度,

即可得出圓的周長。

B、把圓放在直尺上滾動一週,直接量出圓的周長。

C、用一條小線的一端栓上小球在空中旋轉。這樣你能知道空中出現的圓的周長嗎?

用滾動,繩測的方法可測量出圓的周長,但是有侷限性。今天我們來探討出一種求圓周長的普遍規律。

2、動手實踐。

(1)4人小組,分別測量學具圓,報出自己量得的直徑,周長,並計算周長和直徑的比值。

(2)引生看錶,問你們看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有什麼關係?

(3)你有辦法驗證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嗎?

(4)閲讀課本P63,介紹圓周率,及介紹祖沖之。

∏=3.1415926535……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

3、得出計算公式。

圓的周長=圓周率×直徑

C = ∏d

C = 2∏r

(二)、解決新問題。

1、解決情境題中的問題。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內訂正。

2、教學例1:圓形花壇的直徑是20m,它的周長是多少米?小自

行車車輪的直徑是50m,繞花壇一週車輪大約轉動多少周?

小組內想出解決的辦法,並在全班交流。

第一個問題:已知d = 20米求:C =?

根據C =πd

20×3.14=62.8(m)

第二個問題:已知:小自行車d = 50cm

先求小自行車C =?c=πd

50cm=0.5m

0.5×3.14=1.57(m)

再求繞花壇一週車輪大約轉動多少周?

62.8 ÷1.57=40(周)

答:它的周長是62.8米。繞花壇一週車輪大約轉動40周。

三、當堂測評

1、求下列各題的周長。(60分)

書本65頁練習十五的第1題

2、判斷正誤。(40分)

(1)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14倍。 ()

(2)在同圓或等圓中,圓的周長是半徑的6.28倍。 ()

(3)C =2πr =πd 。 ()

(4)半圓的周長是圓周長的一半。 ()

四、課堂質疑。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知道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得呢?

設計意圖:

這節課我從以下幾處着手:

1、來源於生活,迴歸於生活。課前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入

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起求知慾。在得出公式時及時解決問

題,體現數學課的應用價值。

2、重視動手操作,深刻理解公式。對於公式的探究,我改變

以往的教師演示教學法,而是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動手操作,讓他們

體會知識概念的形成。教學中,我着力於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讓學生利用實驗的手段,通過測量、計算、猜測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係、驗證猜測等過程來理解並掌握圓的周長計算方法。

教學後記:

國小數學教案11

單元教才分析:

本單元主要教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會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基礎上編排的。主要包括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法和進位加法,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和退位減法,兩位數的連加、連減混合運算以及兩位數加減法估算等內容。實踐活動:我長高了,這部分教材結合前面所學的內容,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測量長度的活動。教材通過讓學生互相量身高、步長、臂展以及測量門窗的寬度等實際活動,加深對釐米和米的認識,鞏固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進一步建立長度觀念。同時,使學生通過對自己身體各部分長度的測量,感受成長的快樂。在這個活動中,教材還設計了統計的內容,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對統計知識的掌握。

單元教學要求:

1.使學生會計算100以內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計算加減兩步式題。

2.使學生能結合具體情景進行加、減法估算,並説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學生能夠用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單元教學重、難點:注重學生對兩位數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筆算的計算過程及方法的理解。

單元課時安排:

1、兩位數加一位數3課時左右

2、兩位數減一位數5課時左右

3、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4課時左右

整理和複習1課時左右

我長高了1課時左右

國小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構造三位數,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和歸納能力。

2.能力目標:知道構造三位數和最小三位數的方法;掌握求兩個三位數的差與最小差。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兩個三位數的差與最小差

教學難點:

兩個三位數的最小差

教學準備:

數卡

教學過程:

一、遷移與感知

1.引入

師:小朋友,我們以前已經學過造數,現在我們一起來複習一下用數卡①②③造三位數,看誰造得又對又多。

2.學生造三位數。

3.交流反饋

師:造三位數時,你是怎樣想的?造的數是幾?最小數是幾?

〖組織學生回憶造數方法,明確學習任務,增強學習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學習新知鋪路架橋。〗

二、自主探究建構新知

(一)探究新的造數方法

觀察與思考

師:例1,用數卡①②③⑤⑦⑨可以造出那些三位數?(學生口答)

操作與感悟

師:下面,我們來一次小小的比賽

(1)兩人合作:用這六張數卡造出三位數和最小三位數,計算它們的差。(做後核對)

(2)獨立造出2個三位數,計算它們的差。(互相檢查)

(3)用剛才造出的兩個三位數交換其中兩張數卡,計算它們的差。(互相檢查)

(4)歸納評價。

〖造三位數學生有經驗,例1的重點是計算三位數的差,因此教師把當作競賽題作為每個孩子的“熱身賽”,讓他們在(造數)操作中感悟,在計算中體驗。〗

(二)計算差和最小差。

例2,從數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中選出6張,將它們擺成三位數,求兩數的差。

1.計算的差

(1)想一想,怎樣才能得到差?

(2)獨立嘗試,交流反饋。

板書:987-123=864

(3)引導學生小結:的三位數減去最小的三位數就能得到的差。

〖通過嘗試計算,交流反饋,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學生自己小結,可以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

2.探究計算最小的差

小組合作

a、怎樣才能得到最小的差?(尋找方法)

b、可以找出幾組數,進行嘗試計算。

c、議一議,是否已找到最小差。

(2)集體交流:説説最小差是怎麼得到的?

根據學生交流板書

312-298=14412-398=14512-498=14612-598=14712-698=14812-792=14

(3)觀察每一個算式有什麼特點?計算最小差又沒有規律?

(4)演示數射線。

(5)師生歸納

①這兩個數必須有6個不同的數字組成。

②這兩個數在數射線上必須儘可能接近,以產生儘可能小的差。

〖求最小差是教學難點,教師儘可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讓他們去思考,尋找方法,但教師要合理調控,必要時要稍作提示和點撥,以免太費時間。另外,教學中要藉助數射線幫助學生尋找、分析數與數之間的規律,以便靈活運用知識。〗

(三)差是451。

1.學生獨立用數卡擺出兩個三位數,使它們的差是451。

2.交流:差是451,你是怎樣找到被減數和減數的?

板書:968-517=451,876-425=451

3.師生歸納:可以假設一個比差大的三位數,用被減數減差就能找到減數,然後進行驗算,符合要求即可。

三、內化新知,整合延伸

1.用數卡①②④⑤⑧⑨擺出兩個三位數,並計算它們的差。

(1)擺出兩個三位數,計算它們的差。

(2)交換其中兩張數卡,計算它們的差。

2.用數卡①②⑤⑧⑨④擺出兩個三位數,並計算它們的差。

(1)擺出兩個三位數,計算它們的差。

(2)擺出兩個三位數,計算它們的最小差。

(3)擺出兩個三位數,使它們的差是175。

3.在計算中有沒有碰到問題?

〖在練習中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獨立計算的能力,並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讓學生在口頭表達和思維能力兩個方面齊頭並進。〗

四、體驗收穫,激烈評價。

國小數學教案模板

教學內容:蘇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教材第78~79頁“間隔排列”。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找到“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當兩端的物體相同時,兩端的物體數量比中間的多1;當兩端的物體不同時,兩種物體的數量相等。”這一規律。

2、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掌握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思想。培養學生髮現與應用規律的積極性和好奇心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經歷一一間隔現象中簡單規律的探索過程。

教學難點:

初步體會和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係間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圖片引入,揭示課題。

師:出示喜洋洋和灰太狼排列在一起的圖片,問學生排列有什麼特點?你能猜出灰太狼後面的是誰嗎?指名生回答。並揭示課題。像這樣一個隔着一個排列,就叫間隔排列。(板書:間隔排列)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找一找間隔排列中的規律。

二、主動探究,發現規律。

談話:小兔們聽説我們今天要來找規律,已經在它們的花園裏等着我們了,你們看,小兔的花園美不美啊?

1、研究排列特點

仔細看看圖上都有什麼呀?他們是怎麼排的呢?

(1)同學們説得很對,我們先來看一看活潑可愛的小兔和蘑菇是怎樣排列的?

生1:一個小兔一個蘑菇……師:還有不同説法嗎?

生2:它們是一個接一個排的。

師:具體説説它們是怎樣一個接一個排的呢?(一隻小兔一個蘑菇一隻小兔一個蘑菇)也就是小兔和蘑菇是一個隔一個排的。

(2)説木樁和籬笆

師:剛才我們討論了小兔和蘑菇排列的特點,那麼木樁和籬笆是怎樣排列的呢?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誰來説説。

(3)説夾子和手帕

師:夾子和手帕是怎麼排列的呢?請誰來説

(4)比較三排物體在排列上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結論:每排的兩種物體都是一一間隔排列。

如果學生説不出,就問:用今天剛學到的知識,可以怎麼説。

2、研究個數規律

下面我們就來重點研究一一間隔排列中兩種物體數量之間有什麼關係?

(1)請小朋友們拿出作業紙,數一數每種物體的數量並把表格填寫完整。核對數量。

(2)比較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你發現了什麼?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巡視。

師:誰來説説你們小組的發現。

生:小兔比蘑菇多1,木樁比籬笆多1,夾子比手帕多1。

蘑菇比小兔少1,籬笆比木樁少1,手帕比夾子少1。

師:經過比較,我們發現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都相差1。

(3)為什麼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都相差1呢?要解開這個疑問,我們需要繼續研究。

剛才同學們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很棒,老師還要來考考你們的.動手能力。我們來給小兔分蘑菇吧,看看老師是怎麼分的,把一隻小兔和一個蘑菇圈起來看成一組,你們會分嗎?那老師就把分蘑菇的任務交給你們了。

分好了嗎?在分蘑菇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

生:*後一隻小兔沒有分到,多了一隻小兔,少了一個蘑菇……

師:是嗎?(不相信的語氣)老師也來分一分,真的是這樣,這就説明小兔比蘑菇多1。

請你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把木樁和籬笆,夾子和手帕也分別一組一組地圈一圈,*後會怎樣?

師:我們先來看木樁和籬笆,*後怎麼樣?學生回答。

師:這就説明木樁比籬笆(多1)。

夾子和手帕呢?我們也一起來圈一圈,*後怎麼樣?

師:這説明夾子比手帕多1。

師: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了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確實相差1。

(4)師:指着表格中的數據,可是為什麼都是這些物體多1呢?

生可能回答:*後一隻小兔沒有蘑菇了

師:也就是説排在*後的是什麼?(小兔)排在*前的呢?(小兔)一頭一尾,也就是兩端都是小兔,在這種情況下,小兔比蘑菇多1。

師:木樁和籬笆這排物體兩端都是什麼?(木樁)所以木樁比籬笆多1。

師:夾子和手帕這排物體誰多,為什麼?(夾子多1,因為兩端都是夾子,所以夾子比手帕多1)

師:當兩端物體相同的時候,排在兩端的物體和排在中間的物體數量上有什麼關係?

小結:當兩端物體相同的時候,排在兩端的物體比排在中間的物體多1。

(板書:兩端物體相同)

3、練習(核心問題:明確誰多,求的是多的還是少的,多1或少1)

(1)出示小兔蘑菇圖,師:這裏有8只小兔7個蘑菇,如果接着往下排,一共20只小兔,還是每兩隻小兔中間有一個蘑菇,一共有多少個蘑菇?

學生回答,説想法。

(2)出示夾子和手帕圖

再看,夾子和手帕。如果把20塊手帕像下面那樣夾在繩子上,一共需要()個夾子。

學生回答,為什麼?

師:同學們一定要仔細審題,要我們求的是排在兩端的物體還是排在中間的物體。

三、應用思想,拓展規律。

如果把□和○一個隔一個地排成一行,□有10個,○需要幾個?

自己先擺一擺,畫一畫

學生彙報,展示學生作業紙。

(1)□○□○□○□○□○□○□○□○□○□

□有10個,○有9個。

(2)○□○□○□○□○□○□○□○□○□○□○

□有10個,○有11個。

為什麼*種擺法○有9個,而第二種擺法○有11個?

A、師:○還有可能是幾個?有沒有可能○也是10個呢?這時候怎麼排列呢?

同桌討論討論,並把你的想法畫出來。

B、這裏還有一種擺法跟前兩種都不一樣,我們來看看

□○□○□○□○□○□○□○□○□○□○

□有10個,○有10個。

師:為什麼像這樣排成一行,○與□的個數相等呢?(板書:相等)

如果也像剛才那樣將一個□和一個○看成一組(暫時圈一個圈),大家想想*後餘下的是什麼?(沒有多餘)全圈。這也就説明了○與□的個數是相等的。

師:老師這還有一種擺法,和第三種差不多,出示:

○□○□○□○□○□○□○□○□○□○□

□有10個,○有10個。

師:為什麼這兩種擺法,○的個數和□的個數是相等的呢?

師:兩端物體不同,兩種物體的數量是相等的。(板書:兩端物體不同)

師:□有10個,○*少幾個?*多有幾個?還可能是幾個?

師:在什麼情況下,○比□少1?在什麼情況下,○比□多1?在什麼情況下,○和□數量相等呢?

小結: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成一行,當兩端物體相同時,兩種物體數量相差1,並且是兩端物體比中間物體多1;當兩端物體不同時,兩種物體數量相等。

剛才我們研究的是一個隔一個排成一行,如果一個隔一個圍成一圈,出示

這時,數一數□有幾個?○有幾個?

仔細看,剪刀一剪,拉成直線,圍成一圈其實也就是兩端不同的情況,兩種物體數量相等,數學可真神奇!

四、聯繫生活、感悟規律。

老師出示校園外的圖片,要求學生説説看到的一一間隔排列的現象。

黑色方塊和黃色方塊,紅蠟燭和白蠟燭,跨欄的欄杆和跑道,柱子和欄杆,屋檐上圓木頭和扁木頭,石柱和石桌。

瞧,人們把一一間隔排列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五、回顧反思、交流體會。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

數學來源於生活,可以説,生活中有規律的現象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就一定能發現更多規律,解決更多問題。

國小數學教案模板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會用兩兩配對(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

2.初步知道“多”、“少”、“一樣多”的含義。

能力目標:能用規範的語言口述比較的結果,如“誰比誰多”、“誰比誰少”、“一樣多”等比較性短語。

情感目標:讓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學習的快樂,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學過程:

互動一(背兒歌)

叮鈴鈴,上課了。書放桌角,人坐正,認真上課我最棒。快快樂樂學數學,快快樂樂學——數——學。

第一階段:創設問題情境,初步感知

師:國慶節要到了,小夥伴們準備用鮮花來佈置校園。

出示:花與花盆圖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師:花與花盆到底誰多誰少呢?你有什麼好辦法能幫助小巧和小亞進行比較呢?

板書:比較

學生可能的方法:數數、將一朵花種進一個花盆再比較(即兩兩配對)

媒體演示:一一對應

師:這種一個對應一個進行比較的方法就叫做“一一對應”

板書:對應

師:比較的結果是怎麼樣的,你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嗎?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從不同方面來説比較的結果,如:花少,花盆多,花比花盆少,花盆比花多,)

第二階段:創設情景,參與操作,學會表達

師:張老師還準備了水筆作為國慶節活動的獎品,不過被粗心的小胖給弄亂了。張老師想請你們一起來看看,在你手中,筆與筆套比,誰多誰少呢?

(學生動手操作進行比較,得出不同結果,進行彙報)

【情景的創設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的興趣,積極自覺地想辦法進行比較活動。初步感受比的過程,因為筆和筆套在日常生活中總是配對出現的,所以在比較散落的筆與筆套的多少時,學生會自覺不自覺地使用這種兩兩配對的方式,從而初步感知了“一一對應”比較法在生活中的呈現】

師:比較的結果怎麼樣?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描述比較的結果,對於同一種結果,鼓勵學生用不同的話説一説】

形式

1、個別彙報——規範表達

2、補充表達——從不同角度描述比較結果

3、同桌互説——強化表達,使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

第三階段:在情境中練習,應用方法,熟練表達。

師:請同學們把書翻到20頁

學生邊翻邊説:翻翻翻,20頁

【用口令的形式讓學生重複要求,幫助學生學會傾聽,完成要求】

師:小巧和小丁丁也在為國慶節做着準備。看看他們都在做什麼。

(根據每幅圖的內容比一比,説一説,練習用不同的話規範表達比較的結果)

形式:同桌互説,再個別彙報。

師:説的真棒!

【教師總結性的表揚,給與學生肯定,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體驗】

互動二:輕鬆一下(放)

【針對學生年齡的特點,剛從幼兒園來到國小,對於課堂的35分鐘會有疲倦,在的學習階段後安排一次放鬆,既能調整學生學習的情緒,消除疲勞,又能讓學生在一種放鬆的狀態下繼續學習】

互動三:一問一答(收)

123(坐端正),小眼睛(看老師),小耳朵(安靜聽),(快快樂樂學數學)

第四階段:遊戲活動

1.搶椅子

出示三幅圖(椅子數與人數比較,三種情況)

師:小朋友們想玩搶椅子的遊戲,哪幅圖適合來玩呢?為什麼?

2.考考你的記憶力

出示四幅圖,給學生2分鐘的時間進行觀察記憶。打亂次序提問,在某幅圖中,誰多誰少。

【此遊戲的設置既將記憶力,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融為一體,同時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遊戲的情境下結束教學,學生沉浸在遊戲的喜悦中,而對應比較的方法沉澱在學生的思維中】

國小數學教案13

教學案例:“認識平面圖形”

[背景分析]

數學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數學的結構、圖形、佈局和形式無不體現數學中美的因素。我們有些學生不能把數學與美聯繫在一起,這在一定程度上説明我們數學美育教學的欠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很多地方體現了數學的美,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數學教學的美育功能,不僅可以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還可以獲取知識,開發智力。

認識平面圖形這一內容是從現實生活中引出的數學內容,都是來自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物體,學生已有了一些經驗,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繪畫圖形,能夠使學生在愉悦的學習、直觀地認識、辨認、區分這些圖形的同時獲得對簡單圖形的美的體驗,並在合作交流中初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和觀察、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等平面圖形。

2、在找一找、拼一拼、畫一畫各種圖形,直觀而充分感知各種圖形的特徵,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 、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索與創新意識,以及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進行交流的能力。

4、 在愉悦的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難點]

1、初步感知體與面的關係,對立體圖形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2、找出平面圖形的共性,區分不同的形狀。

[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感受美。

(上課一開始,播放優美、輕快的音樂)

師:小朋友們,今天早上的空氣多新鮮呀。可愛的小雞們也跟小朋友們一樣早早地起牀,在綠油油的草地上尋找食物,瞧!他們找得多高興啊!(多媒體動態演示)你們看,這幅圖漂亮嗎?

生:漂亮。

師:漂亮在哪裏呢?為什麼覺得它漂亮啊?

生:因為它有很多種顏色:有綠色、紅色……

生:因為它畫了大樹、房子、太陽……

生:它有很多種形狀,有圓圈、有三角形……

師:小朋友們很會欣賞畫,老師也覺得漂亮,這些圖畫裏頭有我們的數學朋友,你們想知道它們的樣子和名字嗎?

生:想。

二、動手操作,誘導美。

師:其實,小朋友的手也可以創造出這些美的圖形,先請大家從學具袋裏任意拿出一個正方體,把它按在紙上沿着底面畫一個圖形,看看在你的筆下可以變什麼樣的圖形?(邊示範邊説明)

(生獨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小朋友們,現在你能不能告訴大家,從長方體的底面畫出來的圖形是什麼樣子的呢?

生: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師:哦!你知道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訴我們,什麼樣子的圖形是正方形呢?

生:四四方方的。

師:沒錯,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還有一點這個小朋友沒有説,正方形的四條邊也都相等。我們就把四四方方的,四條邊都相等的圖形我們就叫正方形。老師手上是正方形的照片,我們來認一認吧!

生:(根據教師拿出不同大小的長方形説出名稱,加強記憶)

師:大家再拿出任意一個長方體和圓柱,也沿着底面畫畫看。

生:(第二次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誰先來説圓柱底面畫出了圖形?

生:圓柱可以畫出一個圓圈。

師:圓柱畫出了一個圓圈,你們同意嗎?(同意)在數學課堂上我們不把這種圖形叫做圓圈,我們有更好聽的叫法,有誰知道嗎?

生:圓形。

師:對了,像這樣子很圓滑,沒有角的圖形我們叫它圓形,你們記住了嗎?(全班齊讀:圓形)那長方體又畫出了什麼圖形呢?

生1:我畫出了一個長長的,方方的圖形。

生2:我畫出了正方形。

師:我們請這兩位小朋友上來展示一下他們畫出來的圖形好嗎?(好)你們看,他們畫出的圖形一樣嗎?

生:不一樣,一個是長長方方的,一個是四四方方的。

師:為什麼同樣是長方體,他們畫出的圖形不一樣呢?我們來看看他們是用什麼樣的長方體畫出來的好嗎?(請學生把運用的長方體拿上講台展示)哦,小朋友們都看一下,原來這個長方體是一個特殊的長方體,它的兩頭都是正方形的。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那另外這個我們把它取名叫“長方形”,這就是它的照片,我們一起來認一認吧。

生:(根據教師拿出不同大小的圓形和正方形説出名稱,加強記憶)

師:接下來輪到球了,它能畫出什麼圖形呢,小朋友們想試試看嗎?(想)

(第三次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畫得時候,你們發現什麼困難沒有?

生:球很難畫,我畫不出來。

師:大家有沒有發現,小朋友們用球來畫圖形很難畫出來,所以現在暫時球沒有辦法畫出什麼樣的圖形,但是等到高年級的時候,相信有小朋友能想出好辦法畫出來。接下來我們來玩一個“找朋友”的遊戲好嗎?

生:(根據教師指定的名稱找對應的圖形)

師:小朋友們表現都很棒,用掌聲給自己鼓鼓掌。(拿出三稜鏡),沿着它的底面也可畫出一個新的圖形。(教師畫)它就是你們熟悉的朋友——三角形。

師總結:我們今天認識了四個新朋友,他們是誰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這四個好朋友和我們昨天認識的立體圖形不一樣,他們住在平面圖形的王國裏,都是平面的。

三、合作交流,尋找美。

師:認識了這四個朋友,它們還委託老師另外兩個任務,第一個任務是要把這些智慧星送給認真動筆表現出色的孩子,你們商量商量要獎給誰?

生(興奮地討論着,給課堂氣氛掀起一個高潮)

師:在大家的配合之下,老師的第一個任務已完成了,第二個任務就是幫它們找找生活中的朋友——哪些物體的面是這些圖形,把你想到的找到的先告訴你身邊的同學。(教師巡視指導)

誰來幫老師來完成這個任務?

生:(爭着搶着説,教師指導補充)課本的封面是長方形,飲料罐的上面和下面教師圓形、三角板的面是三角形,桌子的面是正方形……

師:我們重新再來看這幅圖。(電腦逐一顯示各種圖形,學生説它們各自的名稱。)

四、遊戲鞏固,創造美。

(1)找一找,練習一第3題。

(2)拼一拼,練習五第4題。

(3)引導學生用這四種圖形拼出自己喜歡的動物或其他的,拼好的進行全班展示,並給矛獎勵。

(4)畫一畫,用學過的這些圖形設計一幅自己喜歡的圖案,畫得漂亮得,老師給他簽名,並送給一朵小紅花。

五、課堂小結,表達美。

師:今天,你覺得我們的`課堂美嗎?美在哪裏?

生:美,因為我們可以拼很多畫也可以畫出很多畫。

師:今天小朋友拼出的畫,畫出的畫很漂亮,很有創意,回家的作業就把你們的作品帶給爸爸媽媽看,説給他們聽,美在哪裏。

[教學反思]

一、創設情境——以美激趣。

鮮豔美觀的圖案,簡潔大方的板書,親切生動的語言,活潑有趣的故事都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妙方”,因此,本節課教學,我就創設了如下情境:以“陽光明媚的早晨”畫面導入,通過學生邊觀察邊欣賞,“説説漂亮在哪裏”,把冷冰冰的知識與美結合起來,觸動學生的心靈,接着讓學生通過動手描一描,拼一拼,畫一畫等一系列活動來獲得知識並從中受到美的陶冶。

二、迴歸生活——以美促智。

“平面圖形”這部分知識源於現實生活,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具有一定的感性積累。所以在教學中我安排了讓學生合作、尋找交流生活中物體的圖形這一活動,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生活積累,讓學生能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

三、積極評價——以美育德。

教師的每一次動情的評價對學生來説,學生記憶猶新,激情高潮。為了迎合低年級學生的好表揚心理,我承讀了幼兒教育的評價方式:如掌聲、小紅花、智慧星等,以無聲、有聲的方式對學生及時評價,營造舒心、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情感和持久的學習興趣。

國小數學教案14

教學內容:六年制第十二冊數學第48—49頁的內容,完成第49頁上面的“做一做”和練習十二的第1—2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徵,會看圓錐的平面圖。

教學重難點:圓錐的特徵

教具準備:圓錐形物體一個、圓錐的模型一個、CAI課件四件

學具準備:圓錐形實物,模型一個、一塊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程:

一、導入新課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圓柱的有關知識,誰能告訴老師圓柱有什麼特徵?(指名答)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物體,看一看,摸一摸,感覺一下,它與圓柱有什麼不一樣?

生觀察感知後,説出自己的結果,師肯定:

這個物體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

像這樣的物體就叫做圓錐體,簡稱圓錐。也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新的立體圖形。

板書課題:圓錐的認識

二、新授

1、教學圓錐的認識

〈1〉出示多媒體CAI課件的三幅圓錐形實物圖。

(此處有圖)

提問:這些物體的形狀是什麼?(圓錐)

這時利用CAI課件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實物圖的'輪廓,緊接着把實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圖形的輪廓,抽象出圓錐體的幾何圖形。

(此處有圖)

接着改變不同的方向,師説明:這樣的圖形就是圓錐體的幾何圖形。

〈2〉師講解:圓錐有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邊講邊用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圓錐的頂點”,並標示出來,將底面用彩色塗上,並標出“底面”。)請同學們拿出圓錐模型,摸一摸周圍的面,提問:這個面是一個平面還是曲面?

指出: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同時標出“側面”讓學生看着圓錐形物體,指出:

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

用CAI課件演示作高,接着順着母線的方向演示、強調:

沿着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圓錐的高只有一條

〈3〉生拿出學具,同桌互指圓錐的底面、側面、頂點、高

2、小結

誰能歸納一下圓錐有什麼特徵?(指名試答)

師板書: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教學測量圓錐的高。

提問:圓錐的高能直接測量嗎?為什麼?

(圓錐的高在它的內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

採用多媒體CAI課件(二)演示

邊演示,邊講解測量過程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讀出數值。

生自己量手中的圓錐學具的高

4?教學圓錐側面的展開圖

設問: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什麼圖形?圓錐的側面展開又是什麼圖形呢?

生思考討論後,指名回答

師:我們通過實驗來看看。

出示CAI課件(三),一步一步演示:

(此處有圖)

使學生認識:側面展開後是一個扇形

再利用CAI課件將其展開圖合攏,恢復原狀,以加深對圓錐側面的認識。

三、課堂練習

1、做教科書第49頁“做一做”

2、做練習十二的第1題

3、做練習十二的第2題

採用CAI課件,拆分組合,指名口答。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圓錐,想一想:圓錐有什麼特徵?側面展開後是一個什麼圖形?

板書設計

圓錐的認識

(此處有圖)

圓錐的特徵:

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國小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測量過程,知道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2、通過觀察,明確毫米與釐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使學生在操作中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4、使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小組合作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

(1)出示例1情境圖,學生認真觀察。教師提出問題。

(2)4人小組合作,分別估計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將估計的結果填在記

錄表的“估計”一欄中。

(3)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2、用測量的方法驗證估計的結果。

(1)分組測量課本的長、寬和厚。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用自己喜

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2)交流測量的結果,引出毫米。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探究體驗

1、瞭解毫米與釐米的關係。

(1)提問:“從尺中,你發現毫米與其他單位間的關係嗎?”。

(2)學生觀察並獨立思考後回答問題。從而引出1釐米=10毫米的關係。讓學

生多説發現這個關係的過程。

2、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在尺上觀察1毫米的長度,互相比劃一下1毫米的`長度。

(2)教師提出問題:“請大家説出生活中長或寬或厚大約是1毫米的東西。”

先在組內説,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學生合作完成:先從課本中數出幾頁(捏緊後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再用尺子驗證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後調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後數一數看有多少張。

三、實踐應用

1、生獨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組內説出填寫的結果。

2、生説一説,在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3、師生共同小結:當測量長度的結果不是整釐米數時,可以用毫米來表示;1釐

米=10毫米;1分硬幣、電話卡、儲蓄卡、醫療保險卡等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四、課堂練習

1、練習一第1題。安排學生在書上完成,練習時要求學生先估測,後判斷,再

用尺子進行測量驗證。

2、練習一第2題。要求學生完成在作業本上。

3、練習一第3題。先讓學生估計實物的長(或寬),再用尺子進行測量。完成

後,讓學生對估計和測量的結果進行對比。

五、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新知識?

2、師總結。

分米的認識 學習設計

標籤:數學教案 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