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精】國小美術教案

校園4.21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美術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國小美術教案

國小美術教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不同形態的材質,啟發學生的立體造型感受力、判斷力和想像力,同時獲得造型思維、方法、技能的基本訓練和審美能力的培養。

2、培養心靈手巧、善於發現、勇於創新的意識觀念。

教學重點

瞭解不同形態的材質在立體形態中形式美的表現和立體形態的構成形式,及其成型方法,學會“化腐朽為神奇”。

教學難點

造型美觀、材料運用巧妙,作品立意新穎。

教學方法

啟發式、導學式、列舉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教師:1、實物教具或模型。

2、圖例欣賞。

學生:個人或小組收集各類點、線、塊狀材料,主要廢棄材料。

二、新課導入

1、實物展示用廢棄材料製作的一兩件作品,提出問題:

(1)工藝構思;(2)所用材料。

2、圖片展示各類材料製作的作品。

3、學生回答作品的立意構思以及所學材料,並能説出自己受啟發後的新構思。

三、課堂發展

1、簡單示範一件作品的製作過程。

2、操作實踐:

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新構思完善並付諸實踐。

3、評價:

(1)自評作品;

(2)互評作品。

4、學生討論個人或小組提出的新構思的優缺點,揚長避短,發揮各自優勢能力合力進行製作實踐。

5、做出優秀作品,讓學生髮表體會。

四、課後拓展

集優秀作品舉辦一個以“變廢為美”為主題的工藝品製作展覽,讓學生寫簡短的創作體會。

五、預計效果

學生對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做自己喜愛的工藝設計會很感興趣,而且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國小美術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透視變化規律。

(2)、學習、瞭解視平線和消失點的透視概念。

2、過程與方法

掌握硬質線材的表現手法,學會用曲捲、摺疊、連接等手法進行線造型的創作。培養學生初步的立體造型能力和多維空間想像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覺線造型的藝術特點,體會線造型結構帶來的審美趣味,培養學生合理用材巧妙用材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教學重點:

通過對周圍環境的觀察,發現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能掌握簡單的原理和規律,將透視知識應用於繪畫中,使描繪的物象更貼近真實。

教學難點:

在繪畫實踐中應用所掌握的透視原理和規律,提高兒童繪畫的基本技能,逐步發展兒童的觀察力、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教學準備:

範圖、學生作業用紙繪畫工具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欣賞圖片,觀察投影片中路的寬窄、欄杆的密疏、樹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簡單的圖形在紙上表現這些事物嗎?

討論學生們的簡易畫,從中發現了什麼問題?

生:近大遠小。

二、講授新課

⑴、師:是的,近大遠小,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的《遠去的路》的基本規律。(出示課題:遠去的路)

在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中,除了近大遠小的現象外,還有什麼現象?近高遠低、近寬遠窄、近長遠短、近清晰遠模糊、近鮮明遠灰暗(色彩)

⑵、什麼是透視呢?

在生活中,我們發現同樣的物體,在不同的位置上,會產生近大遠小、近高遠低、遠寬遠窄的變化,這就是透視現象。

你們的在一望無垠的田野裏,在大海上,我們向遠處眺望,天與地、天與水面之間產生了一條長長的水平線,這就是視平線。

當兩邊的樹木向遠處延伸時,就慢慢地消失在視平線的一點上,這點就是消失點。

⑶、説説周圍環境中的透視現象?

⑷、欣賞課本上的範圖,讓生找圖中的消失點。

⑸、師示範

①先找到消失點。

②畫出主要的的透視線,如馬路。

③按近疏遠密、近粗遠細的規律,處理好各條豎線、斜線。

④將物體的外輪廓簡略表現出來。

三、本課練習臨摹課本上範圖,生作業,師巡視輔導,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四、課後作業:

觀察:生活中近大遠小的現象;

嘗試:繪畫或拼貼一副有路的風景畫。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近大遠小、近疏遠密、近粗遠細的規律。

2、過程與方法

掌握繪畫創作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聯繫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視變化。

教學重點:瞭解和掌握透視變化的基本規律。

教學難點:透視規律的理解和在實踐中的運用

教學準備:名家美術作品、建築風景照片等

教學過程:

一、講評上節課作業

⑴透視現象是否準確

⑵近大遠小、近疏遠密、近粗遠細的規律,有沒有運用在畫中?

二、在繪畫上色時注意哪些問題?近的鮮明一些、遠的灰暗一些。

三、學生繼續完成作練習,教師輔導。

四、作業展示

國小美術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老虎的基本形象特徵,製作紙質小老虎。

2、過程與方法:通過嘗試製作老虎,讓學生注意掌握老虎的形態和大小比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善於動腦和善於想象的能力。

教學重點:模擬布老虎製作方法,手工製作一隻紙質老虎玩具。

教學難點:手工製作一隻紙質小老虎玩具。

教學設想:本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欣賞小老虎的藝術形態,讓學生體會製作紙質老虎的樂趣,從中鍛鍊自己的動手能力。

製作過程中的縫合過程有一定難度,需要老師在旁指導。縫合完成後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添加、裝飾小老虎,比一比誰的小老虎更有特點。

教學準備:音樂、課件、卡紙、剪刀、針線、膠水。

教學過程:

一、課前延伸

蒐集資料。

二、課內探究

1、聽歌曲導入,用多媒體播放《兩隻老虎》,導入揭示課題。

2、出示布老虎實物,介紹布老虎。

師:布老虎在我國古代就是已經流傳的工藝品,它又是很好的兒童玩具,在中國人心裏,老虎是平安吉祥的象徵,至今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3、欣賞布老虎的色彩和造型特徵。

色彩:以黑色、黃色、紅色為主體顏色,再配以白色、綠色、藍色等等。

4、小訓練:請學生在摺疊好的卡紙上用黑色筆畫出小老虎的外形,要求構圖飽滿。

5、教師點評小訓練作業。

三、細節處理

1、圖片對比欣賞,找出布老虎的共同特點。

2、找出布老虎的不同特點。

3、找出威威虎的不同表現方式。

四、小結方法

1、教師講解示範小老虎的製作過程。

描畫外形、剪制、裝訂、填充。

2、學生製作。

五、自主表現

根據老虎主體顏色選擇適當不同顏色卡紙剪貼五官。

六、展示評價

國小美術教案4

教 學目 標

審美領域: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兩者之間的關係,知道大小是在對比中產生的。

技能領域:能大膽的作畫,充滿畫面,畫一條大魚。情感領域: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和熱愛自然的情感。

課前準備學生準備:彩筆、油畫棒教師準備:電腦、課件、相關資料教學重點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魚的形狀和特徵,運用所學的知識畫一條漂亮的並充滿畫面的大魚。

教學難點

自然界中的魚與美術作品中的魚的區別,如何突出特徵把魚畫大。

教學過程

教學意圖(一)猜謎引入,激發興趣:教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介紹一位朋友,它是我們人類的好夥伴,你們想知道他是誰嗎?(想)好,現在,就請你們仔細聽謎語, 邊聽邊想,聽完了以後再回答問題。 從不離水,搖頭擺尾。

鱗光閃閃,滿身珠翠2、你真聰明!你怎麼猜出來是魚呢?3、出示課題:《誰畫的魚最大》(二)欣賞:美麗的海洋世界1、教師:同學們,就讓我們跟隨小魚珊珊一起到美麗的海底世界去看一看吧。大家看的時候一定要仔細,想想你看到了什麼?看了以後有什麼感受?(放課件:欣賞海底世界錄像) 學生:看到了各種各樣的魚:看完了以後感覺非常美,也想到海底世界像小魚一樣玩一玩。

教師總結:大家説的非常好,魚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大海是它的家,讓我們每個同學愛護魚類的同時,也愛護它的家。2、教師:魚之所以能在水裏自由自在的遊玩,就因為它有着特殊的身體,下面就讓我們認識一下。

(1)學生説,教師通過課件演示魚身體的各部位的特點。(2)認識不同形狀的魚的特點。

〈課件演示〉教師小結:魚的形狀真是千奇百怪啊。(教師通過課件演示魚身體的各部位的特點。)

(三)比較:認識大小1、教師:同學們,老師從大海的深處請來了兩條魚,你們看,它們是什麼形狀?有什麼不同?(學生:一大一小)好,現在我將這兩條魚放在一樣大的紙上,你們仔細比較,哪條魚放在畫面上更合適?更好看?(出示兩條魚)2、體會如何將魚畫大:(學生進行畫大的感受)學生回答教師小結:作畫時應有正確的作畫習慣,敢於充滿畫面並畫大。(四)欣賞藝術作品1、教師出示農民畫,引導學生比一比,説一説自然界的魚與藝術作品中的魚的異同。

(出示課件)(1)教師:下面我們看看農民畫家是怎樣畫的?出示藝術作品《戲魚》,讓學生比較二者之間有什麼不同的地方?(2)給5秒鐘的時間,學生欣賞討論(3)引導學生説出魚的變、加、色三方面的變化。2、教師總結:農民畫家真是太有創造性了,他把魚變得更美了。

找畫中的祕密,農民畫家是如何把魚畫大的?你們知道嗎?〈課件演示:將魚變小再復元〉

(五)欣賞學生及教師優秀作品,啟發學生創作思維

(六)作業 要求:教師:今天每個同學畫一條又大、又美麗的魚,看那個同學給小魚設計的衣服最漂亮,先想一想,然後抓緊時間畫。(七)學生作畫,教師巡視指導。

(八)課後展評1、各小組選出你最喜歡的魚。2、師生互評3、海底漫遊(師生共同進行)教師帶領學生聽音樂到海底世界去遊玩,看誰的動作最像小魚,將你的小魚展示在珊瑚礁上,學生圍坐欣賞。

教師小結:海底世界真是太美了,讓我們愛護大自然,愛護我們的朋友。直觀瞭解魚的種類、形象特徵,感受自然的美。

觀察魚的外形特點。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大小,理解大小是在比較中產生的。

通過分析,瞭解藝術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學習簡單的裝飾方法。

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確定裝飾方法,把魚畫大畫漂亮。

國小美術教案5

教學目的

1、學習用紙帶進行穿編,編織成各種物品

2、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

如何用綵帶編織成各種物品

教學難點

綵帶編織的穿插

教具準備

編織工藝品彩條電教資料

學具準備:

彩色紙條,(舊掛曆紙。廣告紙。各種彩條)

教學過程:

一、欣賞各種編織工藝品(實物與電教結合)

1、編織的材料:藤、竹、紙、塑料、鐵、草芒、木片、毛。

2、編織工藝應用:實用。裝飾。擺設

二、欣賞少數民族。編織的工藝品

三、出示教師編織的工藝品。

1、平面

2、立體

四、介紹簡單的編織方法:

1、紙條經緯穿插一上一下

2、不同顏色彩條的搭配形成不同圖案

3、圖案的組織

五、立體紙帶的偏織,結合課文技巧圖例

1、先編織底部

2、放入形狀物體,向四邊往上編織

3、收尾及綁帶

4、完成

5、回一,先編織底部,兩頭合攏,便成船形

六、作業要求:學生根據所帶材料,編織成各種物品,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大膽創新

七、學生練習,教師巡視輔導(注意刀具的安全使用,保持教室整潔)

八、展示學生作品,學生互相交流

九、教室

國小美術教案6

教學內容與目標:

知識:通過欣賞學習,能夠比較、分析、描述塔的特徵,並且能夠設計塔的外形,進行簡單的裝飾。

能力:通過討論,探究塔的結構及特徵,研究表現方法。

情意:培養創造能力,瞭解塔的知識,培養愛國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把自己見過的塔畫下來,或設計一座既漂亮又有新意的塔。

難點:根據塔的特點,設計新穎,有新意。

學習材料:

各種塔的資料、圖片、電腦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調查瞭解:

1、塔的歷史發展。

2、談談我們看過的塔。

3、我們周圍有什麼樣的塔。

教學意圖:

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養成善於觀察生活的習慣,以及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欣賞感受:

1、相互欣賞課前收集的各種塔的圖片。

2、欣賞書中各種塔的圖片:(可以用課件)

(1)、學生思考問題:

塔由幾部分構成?

這幾種他有什麼不同之處?

你喜歡什麼樣的塔?為什麼?

(2)、我們大家一起看世界上的名塔。

思考: 書中展示了什麼塔的圖片?

三座塔分別建造在什麼時間?

三座塔各有什麼不同?

三座塔分別是用什麼材料建造的?

你看後有什麼感受?

教學意圖:

通過大量的圖片欣賞,讓學生了解不同塔的結構和材質,各種塔的造型;通過觀察比較,認識塔的不同之處。並感受不同風格的美感。從而為下一步創作塔的造型打下一個基礎。

三、探討研究:

1、欣賞書中塔的作品:

2、研究一下塔的表現方法:

如果你現在就是一個小小的設計師,你準備設計一個什麼樣的塔?

教師提示:(1)、先畫什麼?再畫什麼?

(2)、怎樣讓塔更美觀?

(3)、可以在什麼上畫?用什麼方法?

教學意圖:

欣賞童稚的學生作品,貼近學生的情感體驗。肯定學生的不同的繪畫步驟,主要表揚表現形式豐富,思路有創作的學生。

四、實踐創作:

1、作業要求:可以表現生活中的塔,也可以自己設計一個造型新穎的塔。要求構思獨特,構圖飽滿,形象生動,色彩豔麗。

2、學生創作,教師巡迴指導。

教學意圖:

鼓勵學生大膽觀察、聯想、創造,讓學生感受創作的樂趣。

五、展評學生作品。

1、引導學生在構思、構圖和色彩等方面進行欣賞評價。

2、談談創作感受。

教學意圖:

培養學生欣賞作品的能力,感受創作的樂趣。

國小美術教案7

課題:魚兒遊遊

課時:三課時

學習領域:設計*應用、造型*表現

教材簡析:本課屬於綜合探索課程,不但要畫,還要剪貼、製作,養成細心觀察的習慣,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用繪畫、剪紙、製作等形式表現水中游動的魚兒及周圍環境。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裝飾魚兒。

教學重、難點:1、通過動眼、動腦、動嘴擴大學生視野,開發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交連貫的語言表達能力。

2、以興趣為前提,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力爭使每位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用自己的方式表現自己的所思所想。

教學準備:

1、師生一起收集有關魚兒的圖片、錄像等資料,有條件的同學可將魚缸帶到班上來。

2、課前要求學生收集各色圖片紙、及時貼、準備剪刀、橡皮泥、畫紙、彩筆等。

3、教師準備幾個玻璃瓶、一次性塑料杯、魚缸等透明容器。

教學活動過程:

一、引導過程:

1、你在哪兒見過魚?將自己見過得最漂亮的魚描述給大家聽,並刻意模仿一下它的姿態。

2、播放有關魚的課件、錄像資料,引導學生觀察魚的形象。

3、説説自己見到的魚都有什麼形狀的,學生説的時候教師將這種形狀記錄到黑板上。

4、請幾位學生將黑板上的基本形狀用點、線、面添加成各種魚的形象。其餘學生在自己的紙上畫。

5、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草莓、一個菠蘿、一個梨,為學生變一個魔術:將這些水果添添畫畫,把它們變成漂亮的魚兒。

問:你會不會把你見過的東西變成魚兒?試試看。

二、發展階段

1、以組為單位合作畫魚,在十分鐘內看看哪一組畫得最多最漂亮。

2、展示各組畫的魚,組員一齊扯着紙學魚遊的樣子。

3、思考:除了畫,還可以怎樣表現魚?

(撕紙、剪貼、橡皮泥捏??)

4、試試用不同手段、材料表現魚。

三、收拾與整理:

剛才我們看的錄像上有一種專門幹清潔工作的魚,叫清潔魚,誰願意做一隻清潔魚,幫大家收集垃圾?(選四隻清潔魚拿着垃圾袋收集垃圾,其餘同學清理自己的活動區域。

四:佈置下節課工具材料。

第二節

一、引導階段:

1、老師今天為大家帶來了一份禮物,誰來打開看看?(請學生揭開布,展示出

魚缸來,看看魚兒遊得多愉快!)

2、我們上節畫的、做的魚兒也想到魚缸裏去遊遊,你有沒有辦法讓它們住到魚缸裏?

學生分組討論,想出好辦法:

把畫好的魚剪下,貼在一次性透明杯子上或魚缸上。

用橡皮泥捏魚貼在魚缸上。

用彩紙剪貼魚到魚缸上??

二、發展階段:

1、討論並嘗試:哪些材料是可以放到水裏的,哪些放到水裏會退色?仔細觀察書上的圖片,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將紙質材料的魚貼在魚缸外或夾在兩個一次性透明杯的中間)。你有更好的辦法麼?(告訴學生紙塗上蠟筆後就不容易浸濕了)

2、各組根據自己組“魚缸”的大小,用各種方法作魚並“放到”魚缸裏“養起來”。

挑一條最優秀的,放在顯著位置,再做幾條小的在它的身邊。

想一想:還可以做些什麼放在魚缸裏?用什麼材料做?

(一次性杯太輕,可在杯底放上小石子。)

三、各小組介紹自己的作品,選一個最佳角度,談談那些魚是主角,魚缸裏發生了哪些故事。

大家扮成清潔魚來收拾教室。

佈置下節工具。

第三節:

一、引導階段:

我們上節課讓小魚兒在魚缸裏遊起來,可有幾條魚兒想到外面遊遊,老師便幫了他們一個忙。(出示用紙杯做的風鈴)你知道這是怎麼做的麼?

引導學生分析怎樣將學過的紙風鈴與小魚結合起來。

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讓魚兒到外面遊起來?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

二、學生交流討論結果,並嘗試着做一下。

1、交流討論結果,別的組可提出改進意見。

教師提供幾種參考方案:

a、將兩根木棒綁成十字形,將剪好的小魚用線吊到木棒外端,旋轉木棒中心的線,魚兒可動。

B、將一根長線兩端固定,上面栓許多可活動的繩套,將小魚拴到繩套上。

C、在一把打開的雨傘的每一個角上吊一隻小魚,轉動傘,魚兒就遊起來了。

2、嘗試着做一下,發現問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如何改進。

三、小小魚兒水中游。

各組展示自己的作品,隨音樂遊起來,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清潔與整理。

札記:

製作性的作業造成的垃圾較多,除引導學生養成將紙屑隨手裝入自備的垃圾袋的習慣外,我還學出了幾位同學做“清潔魚”,也就是衞生監察員兼值日生,由於學生對於錄像上看到的清潔魚很感興趣,所以爭着幹這一差事,值日時也極其認真。

國小美術教案8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國小美術教材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課。屬於造型·表現 、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是運用多種材料和手段,體驗造型樂趣,表達情感和思想的學習領域。使學生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激發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願望。本課針對學生特徵和心理特點,讓學生在輕鬆自然的觀察、欣賞、體驗和感受中自主探究並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學習。融看、畫、做、玩於一體,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尋找與嘗試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種線的造型方法,並圍繞本課的知識點,通過線造型給人的不同的視覺感受,能較準確的運用直線、曲線等美術造型語言進行藝術創作。

學情分析:

本課針對學生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讓學生在輕鬆、自然的觀察、欣賞、體驗和感受中自主探究,並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學習。融看、畫、做、玩於一體,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由於學生整合能力還不夠,在教學中我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大量圖片,不但可以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還會有效提高美術課程的文化傳承作用,以達到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基於對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道曲線與直線分別能夠表示動與靜的感覺。

2.能用曲線或直線進行主題創作。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提高觀察力、表現力。

教學重點

體驗直線和曲線所產生的靜止與流動的不同感覺。

教學難點:

能準確地運用直線和曲線這兩種造型語言表達自己的獨特理解。

教學準備:

課件、實物道具、各種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1.對比觀察,用線條作記錄:

a.教師組織幾名學生到前面,師生共同玩一玩事先準備好的綵帶,隨意舞動飄飛,其他同學觀察後用線條做簡單記錄。

b.觀察教室裏的門、窗、牆角線,把它們用線條記錄下來。

2.對比觀察後,從線條的種類,帶給人們的感覺,產生的`聯想三方面來討論:綵帶舞動記錄的線條,門框牆角記錄的線條有什麼不一樣?

3.教師引導學生交流並歸納:

種類:直線 曲線

感覺: 靜 動

聯想:靜(橋、鐵塔、路燈、地平線、樓梯、公路、建築物、電線、麥田……) 動(梯田、沙漠、流水、藝術體操、海浪、舞龍燈、夜晚的焰火、綻放的禮花、跳動的火苗、舞蹈、流線型跑車、雕塑、牀單的圖案、樹根……)

4.線條是繪畫中最概括最簡明的表現形式,線條的變化也是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以上的學習和我們接下來將要研究的都是線條的動與靜。(提示課題)

(二)發展階段:

1.學生將手中的圖片分為靜和動兩組,師生共同反饋。

2.線條在生活和藝術創作過程中運用十分廣泛,藝術大師也恰恰利用了它的豐富多彩創作出了不朽之作。

出示圖畫,指導學生觀察。

藝術家們用多樣變化的動感線條和富有節奏,充滿強烈韻律感的藝術手法,表現了畫家們豐富的思想內涵。

3、其實繪畫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困難,我們再來欣賞一些同齡小朋友的作品。

出示好的作品,供學生欣賞。

(三)練習創作階段:

1.欣賞了這麼多的作品,我想你們一定有所收穫,那麼請同學們交流討論一下,你想用什麼線條表現一幅什麼內容的畫面?學生討論後彙報結果:

(1)用平行的直線表現靜止感覺的作品。

(2)用弧線、有節奏的波浪線,動感強烈的線條表現流動感覺的作品。

2.學生繪畫,教師巡迴指導,啟發有困難的同學,展示、鼓勵有創意的作品。

(四)作品展示、評價階段:

1.學生自評,同桌互評,小組評。

2.教師點評,提出修改意見。

(五)總結階段: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以線造型表現的事物,只要我們擁有了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美就在我們身邊!

(引入生活情境,提示學生整理物品)

國小美術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拉花的製作方法,體驗紙材的特性並能夠剪制一種以上的拉花。

2.通過欣賞和實踐活動,能用製作的拉花、彩練設計出多種用途並進行環境美化。

3.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聯想、自主學習、與他人友好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編寫思路。

在節日裏,我們經常用一些五彩的拉花來美化教室,佈置舞台。在剪制拉花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拉花的神奇與美妙,體驗到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神奇的藝術品——像橡皮筋一樣能夠伸縮的彩紙的快樂,並且通過聯想,進一步將拉花變化成更多的藝術品:如魚、圍巾、帽子等。

設計本課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紙材及剪制手段,圍繞如何運用多彩的拉花美化自身和環境這一目的進行設計及製作,並通過活動本身以及作品傳遞、信息交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材豐富的圖文內容體現了教學要圍繞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要在教學中體現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這一思路。如從教材的提示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讓學生了解制作圖中的實線和虛線所表示的意思,掌握識圖本領。學生美化自身及環境的圖片亦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拉花的用途及如何發揮集體的智慧,通過合作學習解決更多的問題。

2.重點、難點。

重點:運用多種紙材和剪制手段表現不同的拉花,並能用拉花美化環境。

難點:剪刀的使用與控制(薄紙剪時要細心,做到不剪斷),拉花的不同表現方法,以及在剪制彩練時對於紙張及色彩的選擇與排列。

三、教學設計

●方案一

課前準備

(學生)剪刀、膠水及各種彩紙

(教師)各種拉花範作、剪刀、膠水、訂書機、橡皮筋及各色彩紙等

教學過程

1.啟發思考,自主探究。

出示一根橡皮筋和一條紙帶。演示:拉一拉橡皮筋。

(1)提問:請同學們想一想怎樣用剪的方法使一張紙變得可以像橡皮筋一樣有彈性或者像橡皮筋一樣能變長呢?

(2)學生相互研究,尋找方法,得出結果,交流演示。

2.引導欣賞,加強體驗。

(1)出示不同造型的拉花,提問:這是什麼?有什麼用?

(2)展示拉花,分送給各小組,引導觀察:教師的拉花是如何剪制的?並請學生將教師的範作裝飾到教室的一角。

(3)拉花可以美化我們的教室和居室。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製作拉花的方法。揭示課題:《剪拉花》。

(教學建議:也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導入:伴隨着歡快的音樂,屏幕上出現歡慶的場面,慶典會場上方的十字形長拉花顯得十分醒目,同時“剪拉花”三個字連續不斷地從左向右移動,非常顯眼地提示了本節課的內容。這時的學生好像沉浸在歡快的節日氣氛中。教師簡要地介紹了拉花的用途,並與以前學的窗花進行比較,使學生輕而易舉地感受到窗花是平面的裝飾品,拉花是立體的裝飾品;立體的裝飾品裝飾起來顯得豪華,立體感強。運用多媒體導入新課,能使學生大大增強學習興趣,集中學習注意力,激活思維,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

3.傳授方法,激發創意。

(1)提問:怎樣表現拉花?用什麼工具和材料?

(2)學生思考教材中拉花的剪制方法,嘗試用各種紙張剪制。提示:①可以進行小組討論;②嘗試比較用折一折、折二折、折三折後的紙剪制的拉花有什麼不同。

(3)尋找拉花製作的規律,探求新的剪制方法。提問:除了這些方法,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4)學生上台表演,教師講述並補充。

4.剪制拉花,巡視指導。

(1)嘗試製作花樣,並互相交流。

(2)變化各種拉花,可以將拉花連起來,也可以變成另一件裝飾物。

(3)學生創作,教師巡視指導。

提示:對於個別不善於用剪刀和不善於觀察思考的學生,應多加鼓勵,同時請同組能力較強的同學幫助。

5.展示作品,美化教室。

(1)全班分成四個小組,將自己剪切的拉花組接起來美化教室的四角。

(2)用拉花打扮一個同學,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比。

(3)教師小結。在視頻展示台上投影出各種形式的拉花,鼓勵學生自己設計新花樣。

提出評價建議:能否與他人愉快地合作;拉花變化出的作品是否有創意、與眾不同;是否能剪制一種以上的拉花等。

6.提供課題,研究拓展。

(1)嘗試製作其他樣式的拉花,並用拉花美化及裝飾環境。

(2)課後探究拉花還可以用什麼材料剪制。

(3)想想有哪些物品和拉花很相似及拉花的其他用途。

國小美術教案10

課型

造型 表現

欣賞 評述

課題

線條的動與靜

課時

2課時

教學目標設計

1、觀察平行和彎曲的線條,使學生認識線條的曲直在視覺反應上產生的靜止和流動的感覺。

2、運用線條和色彩進行作畫練習,表達靜止或流動的感覺。

教學方法設計

情景教學法、觀察法、討論法等。

教學程序設計

教材處理設計

師生活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複習以前學過的《點、線、面》中的線條的種類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1.思考不同線條,給人什麼感覺?

2.讓學生感受線條的曲直與動態的關係

教學重點難點:

1、感受線條的動與靜。

2、用不同的線條表達流動和靜止的感覺。

教材分析:

線條的平直與彎曲,會使人產生動或靜的感覺。平行的線條,會使人聯想到平直的地平線,有靜止的感覺,而彎曲的線條,會使人聯想到蜿蜒的河流,有流動的感覺。充分運用線條的各種造型,已經成為重要的表現手段,而且對美化畫面和深化主題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引導學生髮現存在於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觀中的線條,並能巧妙地利用它們去塑造形象,從而賦予作品鮮明的藝術感染力。從教材的例圖中,我們可以深切地體會到線條能賦予畫面的生動性和悦目性。

(一)課前準備

1、教具學具準備:繪畫工具。

(二)課堂教學

1、引導階段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一張方形紙飄落的軌跡(一般呈之字形折回狀態飄落)、觀察乒乓球跳動的軌跡,並用線條記錄下來,觀察教室裏的門框、牆角線等,也用線條把它們記錄下來。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複習以前學過的《點、線、面》中的線條的種類。

師小結:板書——線條有粗、細、曲、直。

2、請同學説一説線條給人的感受,引出課題(板書)——線條的動與靜。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1、欣賞課件(流動的河流、靜止的公路、地平線等),説一説,看到了什麼樣線條,給人什麼感覺?

師小結:流動的河流展現的是曲線,有動感,而公路和地平線是靜止的直線。

2、請同學回憶大自然中還有那些靜態和動態的線條,它們各是什麼樣子。

師小結:平直與彎曲的線條會使人產生動與靜的感覺。

以直觀的圖片讓學生感受線條的曲直與動態的關係。

教學程序設計

教材處理設計

師生互動設計

3、進一步感受線條的動與靜。

4、線條與色彩在不同畫面中的運用。

三、學習體驗

學生作業,老師巡視指導

四、展示成果,交流評價

五、課堂小結

1、談收穫

教師歸納:平直的線,如地平線、建築物的垂直線,會給人靜止、穩定的感覺,如果我們要表現靜止的感覺,可以多用這樣的線條。而各種曲線,或讓人感覺流暢,貨讓人感覺激越,適合用來表現各種動的感覺。

2、發展階段

學生欣賞現代建築、高壓線鐵塔、路燈等具有挺拔直線的物體。思考並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具有挺拔直線的物體?直線還能表現哪些物體?怎樣表現?

學生欣賞綻放的禮花、盪漾的水波、飄舞的雪花等錄像或圖片,説説這些景緻適合用怎樣的曲線來表現(禮花的線條應該是極有彈性的,適合用弧線來表示;水波的線條流暢而温和,可用波浪線表現;雪花飄舞的線條輕盈而有些散亂,適合用淺色並且比較毛糙的線條來表示……

教師出示幾個適合直線、曲線表現的主題:水平如鏡、波濤洶湧、春風輕撫、車水馬龍、日月如梭、窗明几淨、寧靜的月夜……

學生討論並交流他們認為適合用直線或曲線來表現的主題,教師將合理的部分演示出來;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個主題,思考如何表現並交流;學生可以選擇用繪畫、剪貼添畫等作業形式。

教學參考資料:

1.名師名畫

A.教材中德國女畫家—--康定斯基的《繪畫201號》

B.凡高----《向日葵》

C.《抽象畫》

D.照片《故宮城門》、《現代城市》

抽象主義不同於20世紀的其它流派,它不是一個有宣言和綱領的社團。一般泛指的抽象藝術,包含兩種類型:1.從自然現象出發加以簡約或抽取其富有表現特徵的因素,形成簡單的﹑極其概括的形象;2.不以自然物象為基礎的幾何構成。

抽象主義的美學觀念最早見於德國哲學家W.沃林格的著作《抽離與情移》。他認為,在藝術創造中,除了情移的衝動以外,還有一種與之相反的衝動支配着,這便是“抽離的趨勢”。產生抽離的原因是因為人與環境之間存在着衝突,人們感受到空間的廣大與現象的紊亂,在心理上對空間懷有恐懼,並感到難以安身立命。人們的心靈既然不能在變化無常的外界現象中求得寧靜,祗有到藝術的形式裏尋找慰藉。人們既然不能從外界客觀事物中得到美感享受,使希圖將客觀物象從其變化無常的偶然性中解放出來,用抽象的形式使其具有永久的價值。沃林格的理論,影響了包括W.康定斯基在內的表現主義畫家。最早的抽象主義繪畫便是由康定斯基於1910年前後畫出來的。沃林格是康定斯基的朋友,他積極支持表現主義運動,併為之擴大影響。

3、請學生欣賞課本範例,進一步感受線條的動與靜。

想一想,線條在繪畫中的作用。

4、教師結合《色彩的冷暖》講解線條與色彩在不同畫面中的運用。

(1)暖色和曲、直線的配合,產生的視覺反映。

暖 + 直 =温暖、平和

暖 + 曲 =熱烈?⒒犢?

(2)冷色和曲、直線配合

冷 + 曲 = 寧靜、幽遠(如蜿蜒的河流)

冷 + 直 = 單調、呆板

通過欣賞範圖、教師講解,讓學生了解該如何更好的應用線條。

三、學生作業、老師指導

1、觀察平行和彎曲的線條,體驗靜止與流動的感覺。

2、用平行或彎曲的線條,表達靜止或流動的感覺。

四、展示作品,交流評價

評出最佳創意獎、最佳製作獎、

五、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師:請你談談自己在本節課的收穫

板書設計

線條的動與靜

橫線

直線 豎線

斜線

波浪線

曲線 折線

螺旋線

課後反思

在這節課裏,我感到不足的是,我沒能很好地把握時間,由於時間關係,沒能給學生一個相互評價的平台。如果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把自己畫中的情感表達出來,有利於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國小美術教案11

教學目標:

美術知識:本課為色彩構成知識。

1。讓學生知道色彩構成的意義。

2。理解色相及其推移變化

3。色相推移作業的畫法要求。

美術能力:學會觀察分析色相的順序,並按照色相的有規律的變化來完成一幅色相推移練習作業。

品德教育:培養學生現代審美意識和設計意識,以及耐心有序的工作習慣。

教學重點:做色彩明度推移學習。

教學難點:明度深淺對比的變化層次。讓學生初步掌握調色的方法和技能及掌握塗色的方法。

學法指導:

1、使學生初步瞭解,一種顏色逐漸加黑,會逐漸變深,逐漸加白會逐漸變淺的效果。

2、初步學會使用水粉顏色,並初步掌握調色的比例和方法,能均勻整潔的塗好顏色。

3、運用明度推移的方法畫出一幅具有推移效果的圖案。

色彩三要素是色相、明度、純度。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通常以色彩的名稱來表現,比如:紅、黃、蘭。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當一個基本色加黑就會變深,降低這個基本色的明度,相反,加白色就會變淺,提高這個基本色的明度。純度是指顏色純粹的程度,當一個顏色的色素達到極限強度時,正好發揮其色彩的固有特性,這塊顏色就達到了飽和程度。

教具、學具的準備。

教師用具:範畫,電腦演示文稿、文字説明等

學生用具:16開圖畫紙,水彩顏料、毛筆、調色碟

教學過程:

第一節

一、導入新課

電腦演示一組圖片,提出問題:圖中色彩有什麼變化?欣賞圖片並思考問題啟發學習動機,初步認識明度和推移效果。得出結果:色彩由深到淺,由淺到深。

小結:色彩逐漸變深或變淺。

聽講,記憶。

二、講授新課

1、板書課題:《冰川與晚霞》

2、反饋提問:哪位同學知道本節課要學習什麼?

3、展出示學習目標。聽講,記憶,表述目標主要內容。明確本課學習目標:理解什麼是明度推移?按照明度推移的方法完成一幅作品。

知道什麼是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即明度。

突出本課重點:

1、提問:

什麼是明度?

什麼是明度推移?

2、組織討論

3、電視演示推移的過程。觀看錄像,課本參考,小組討論思考,表述明度推移的概念以及推移過程。

直觀演示1、提問:如何繪製《冰川與晚霞》?

2、解決學生預習中遇到的困難。

3、播放錄像:明度推移的繪畫過程。

思考問題:本課的作業要求,根據什麼內容畫?注意什麼?畫面怎麼樣?

4、繪畫重點是調色的方法。思考,表述明度推移的方法。

提出預習當中的疑問

作業要求:按照明度推移完成作業,注意調色的方法,畫面乾淨整潔。解決本課難點:逐漸加白色變淺,逐漸加黑色變深。啟發創作,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1、展示教師作品

2、比較學生作品

欣賞、闡述自己的觀點

課上練習出示作業要求

按照色相的有規律的變化來完成一幅色相推移練習作業。開始繪畫

利用明度推移的方法進行繪畫練習藝術實踐

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創作。

展示作品1、組織學生討論

2、歸納小結

3、欣賞電視中的作品評析作品反饋本課所學知識,肯定成績,培養成功。

第二節

一、同學們,在講新課之前,請同學們欣賞一組圖片,並思考一個問題:圖中的色彩有什麼變化?(放映錄像)

學生:色彩逐漸變淺或變深

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5課——冰川與晚霞的第二課時(明度推移),請同學們打開課本。

1、粘貼課題

2、出示學習目標:A、理解什麼是明度推移,B、運用色相推移畫一幅推移效果的圖畫。

3、請看本節課將要完成的學習目標,哪位同學為大家讀一遍:

三、聽一組有節奏感的音樂,注意音樂節拍的強弱關係。

(出示電視問題)什麼是明度推移?書中已經做了解釋,請翻開課本,我們分組討論一下,看看哪一組討論得最快。

教師:色彩逐漸變深,深的地方即暗,淺的地方則很明亮,這是色彩的明暗程度叫做明度。(電視出示文字)

學生:一種顏色加白,逐漸變淺,一種顏色加黑,逐漸變深

教師:請看一組色彩變化的圖,(電視演示"心"分解圖。)色彩逐漸變深變淺的有序排列叫~

四、我們完成了第一個目標,再看第二個:如何表現在紙上呢?

(出示範畫)這是老師的作品,好看嗎?想知道老師是怎麼樣畫的嗎?

(出示輪廓)和同學們一樣老師也做了預習,着色時先塗上色相,再少量加白,按順序上色,注意看老師的調色板。

老師只演示了"加白",一會兒,我想請同學幫助我完成"加黑"的任務。

五、(出示學生作業)比較這兩張作品哪張好?為什麼?

學生:(塗色亂,排序不正確,)

那麼同學在繪畫時應當注意那些呢?

六、請看作業要求(出示電視畫面)

七、學生繪畫開始

展示作業,講評

教學反思:學生在調色技法上掌握不夠。不是太乾就是太稀講課時應也要側重講一講。

國小美術教案12

課題

校園裏的花

課時

2課時

教學目標設計

1、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各種植物枝葉生長的結構,葉片,花瓣的形狀特徵以及枝杈的前後穿插變化。

2、能運用不同大小的點,流暢富有變化的單線條來寫生各種植物,並將點與線結合添加上背景使畫面的構圖更完整。

3、通過寫生,鍛鍊學生的觀察力,感受力和動手能力。

教學方法

設計觀察法、討論法等。

教學程序設計

教材處理設計

師生活動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出示圖片、影像資料學生欣賞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1、生觀察教室裏的植物討論交流

2、探討枝葉間的穿插變化

3、設計畫面構圖

4、討論花葉枝的表現方法

5、欣賞花卉作品

三、學習體驗學生作業,老師巡視指導

教學重點難點:

1、能否通過觀察瞭解寫生植物枝葉生長的結構,葉片、花瓣的形狀特徵。

2、在寫生過程中,能否畫出花、葉、枝杈的形態及枝杈的前後穿插變化。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教師學具準備:繪畫工具。

(二)課堂教學

1、引導階段

引導思考,是什麼把我們的校園裝點的如此美麗。培養學生能從身邊尋找美,發現美,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在教室裏分別擺放幾盆盆栽,請學生觀察,植物的枝葉是怎麼生長的?葉片或花瓣什麼形狀?有什麼特徵?枝杈之間如何穿插的?得出畫畫前要先仔細觀察對象的認識。

2、發展階段

任何植物,都有它的個性特徵,有的莖幹粗壯,有的根細弱,有的葉肥厚。教師引導學生講植物枝葉的結構,葉片或花瓣的形狀特徵。如八月菊的葉子是橢圓形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交流課前觀察的結果,教師同時出示相應的圖片,影像資料等。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1、在教室裏分別擺放幾盆盆栽,請學生觀察,植物的枝葉是怎麼生長的?葉片或花瓣什麼形狀?有什麼特徵?枝杈之間如何穿插的?得出畫畫前要先仔細觀察對象的認識。

2、引導學生討論畫面的構圖與盆栽外形有整體感覺。

3、探討如何把前面的花,葉,枝杈的形態畫出來,後面的花葉枝可根據前面的特徵進行添加與加工。

4、出示用其它材料製成的花卉作品供學生欣賞。讓學生更瞭解裝飾。

三、學生作業、老師指導佈置要求,學生作業。提醒:畫面的前景可以用點,線,面有規律的組合,或用一種花紋的重複組合。

四、展示成果,交流評價

五、課堂小結

1、談收穫

2、課後拓展的,邊緣還長着許多小齒,像是一把把木工用的鋸子。葉子有大有小,參差不齊。有的時子還垂下來。等學生心中有數了,再下筆去描繪。這時要注意畫面的構圖與盆栽外形有整體感覺,從什麼地方畫起都可以,主要是把前面的花,葉,枝杈的形態畫出來,後面的花葉枝可根據前面的特徵進行添加與加工。畫面的前景可以用點,線,面有規律的組合,或用一種花紋的重複組合。

3、展示作品,交流評價評出最佳創意獎、最佳製作獎、

4、課堂小結,拓展延伸師:請你談談自己在本節課的收穫課後拓展:啟發學生用紙和其它材料通過剪、折、拼、貼等方法制作成立體或半立體的花卉,美化教室。

國小美術教案13

課目

第8課恐龍世界 年級 4年級下冊

執教

陳展

教學程序

教學活動

媒體運用


情境導入

1.觀看影視片段《恐龍的傳説》。

2.引入課題。片中的主角是誰?你想了解它們嗎?那就讓我們一同走人《恐龍世界》吧。

:關於恐龍的傳説


觀察瞭解

1.觀看恐龍圖片。結合學生對恐龍已有的認知提問,瞭解恐龍的種類、體貌特徵及部分生活習性。

(1)你能把所知道的恐龍告訴大家嗎?

(2)恐龍生活的年代很久遠,它們統治了地球一億多年,它們的種類有哪些?它們的體貌特徵、生活習性與當時的生活環境非常協調,那時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2.教師小結:恐龍的種類很多,可分成兩大類:鳥龍類和蜥龍類。根據它們的牙齒化石,還可以分為食肉類或是食草類。恐龍不僅種類很多,它們的形態更是多種多樣。這些恐龍有在天上飛的。有在水裏遊的,還有在陸地上爬的。

:恐龍種類圖片若干


方法指導

教師對個別有特色的恐龍外部形態略作畫法演示並講解。

1.畫陸地恐龍時要把握其一般的形體特徵:體大,尾粗長,從頭至尾的脊椎呈流線型,後腿粗壯,大多有粗皮,少毛或無毛,有的有甲、劍等生長物。

2.很多會飛的鳥龍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們好像用一雙手撐起巨大的翅膀。既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們的一大特點。有人認為,後來的鳥類就是由它們演化來的。

粉筆徒手畫出


自由表現

佈置學生在限定的時間裏自由畫出自己感興趣的恐龍形象。可以在恐龍身體部分稍加上自己的想像進行裝飾,但必須抓住恐龍的大致特點。

音樂


欣賞評述

1.對學生優秀作品的欣賞,引導學生髮現優秀作品在構圖、着色、想像等方面的表現,以加強對“好”作品的感官認識,有利於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

2.展示一些不完善的學生作業,比較中學生作品與之相比之間的差異。談自己的看法,找自己的差距。

:學生優秀作品圖片

若干,不完善作品若干


想像拓展

1.學生繼續觀賞恐龍撫育幼仔的影視故事片段,並從自己收集的恐龍故事中獲得有關物象,編一個有關恐龍的故事。

2.觀看恐龍掠食與恐龍遭遇滅絕的畫面,學生將原有的作業豐富完善。

:影視

:圖片


集體展示

1.將各自用同樣大小紙張表現出的作品組合粘貼成恐龍大世界。粘貼時稍注意每張之間的色彩聯繫,儘量使大畫面色彩協調。

2.(可拓展為第二課時)採用分工合作,部分學生剪貼花草樹木,另一部分則剪貼各種恐龍,拼貼到T板或大紙上(粘貼時可稍作層次處理),共同創造一個“恐龍樂園”。

T板材

1—2張全開大紙


相關活動

登陸“中國科普網”,查看關於恐龍的詳細資料,想一想:恐龍是冷血動物還是温血動物?體形巨大的恐龍是怎麼飛上天的?恐龍到底是怎麼滅絕的?科學家可以通過什麼途徑研究恐龍?它們還能有希望復活嗎?

校園網絡資源


國小美術教案14

第五課《漂亮的小鐘表》是一節手工課。屬於“設計、應用”的學習領域。鐘錶是與人們朝夕相處的日常生活物品,不僅能讓人準確掌握時間,還可以美化居室、環境,另外它還是人類歷史發展,文明進化的足跡。本課的內容貼近兒童生活,為孩子們所喜愛。通過這節“設計、應用”領域的課業,能夠給學生提供很大的創造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材中選擇了中外不同形式的鐘表,目的是引導學生感受不同形式的鐘表給人的不同美感。教材中還展示了一些學生利用不同的廢舊材料設計、製作的鐘表作品,目的是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身邊的廢棄物和多種材料設計、製作小鐘表,幫助學生在設計製作的過程中開闊思路。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時間的珍貴,從而養成惜時、守時、不虛度時光的好習慣,二年級的數學課還有認識鐘錶的內容,本課進行了跨學科的綜合教學。教學有一個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過程。學生通過在小組中參與觀察、交流等活動,培養了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良好習慣,提高了觀察、感受、探究和聯想等綜合能力。本節課快結束時有些同學拿着自己的作品進行展示,講解了自己的設計意圖,自信滿滿地神情,充分感受到了他們在美術創作活動中的快樂。看到學生根據自己所帶來的廢舊材料創作出的不錯的作品,我也很開心,但由於二年級學生處於從幼兒期向兒童期發展中,有部分能力較弱的學生沒有及時完成作品,在製作過程中要引導幫助鼓勵他們大膽創作,感受手工帶來的樂趣,激發學生對手工課的熱情。

國小美術教案15

課時安排:一課時

授課對象:二年級

教學目標:

1、認識、瞭解魚的基本特徵和形狀、花紋,並能畫出各式各樣的魚;

2、認識塗色的表現形式

3、完成一幅完整的海底世界的畫作。

教學難點:

畫出魚的形狀和塗色的方法。

教學設計:

在教學本課時,教師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把握“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運用1、情景體驗法2、激勵評價法等進行設計。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1、看圖片,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引出課題《海底世界》

2、播放卡通視頻,激發學生興趣。

(二)、魚的結構

播放幾組圖片,然後指導學生,通過提問總結出:一條完整的魚是由頭、軀幹、尾、鰭四個大部位組成的。

(三)、魚的形狀

展示各種形狀的魚的圖片,提問學生“這些魚是什麼形狀的?”。然後板書總結魚的形狀有三角形、正方形、圓形、長方形、橢圓形等。

(四)魚的花紋

從圖片上分析魚的各種花紋,再將其線條化,,讓學生上台畫一畫花紋,令其充分掌握這節知識點。

(五)塗色的三種表現形式

展示幾幅不同的畫,向學生説解以下幾種塗色的表現形式。

1、單色描線

2、彩色描線

3、黑色筆描線後整片塗色

4、彩色描線與整片塗色結合

板書設計:

1、魚的結構

2、魚的形狀

3、魚的花紋

4、塗色的四種表現形式

標籤:教案 美術 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