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報告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態環境調研報告,歡迎閲讀與收藏。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1

隨着工業及城市化的發展,生態安全問題越來越引人們廣泛關注,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經濟安全的基礎。從全球範圍看,生態安全問題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是眾多國家關心的焦點問題之一,生態安全問題如果同人口、種族等因素相遇,就可能引發暴力衝突,它不但可能影響一個國家內部的政治穩定,還可能導致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戰爭,從而影響到地區穩定和國防安全。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國家,由於工業有害物質排放,資源過度開發,農業化肥及除蟲藥劑大量使用,生活廢棄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國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的失衡,加上人類的經濟活動和掠奪式開發,使生態嚴重破壞,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嚴重的危害。我國生態安全問題已成為影響我國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

筆者認為,通過對我國生態安全現狀的分析,有助於進一步提醒國人對生態安全問題引起充分重視,積極解決我國的生態安全問題,切實保護我國的生態安全,同時積極參與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維護我國國家利益。

一、生態安全的基本含義、構成和特點

(一)生態安全的基本含義

生態安全迄今為止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但一般認為它包括兩層基本含義:

一是避免由於生態環境退化和資源短缺對經濟發展的環境基礎構成威脅,從而維護一個國家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對於本國經濟持續發展的環境支撐能力;

二是避免由於生態環境嚴重退化和資源嚴重短缺造成環境難民並引發暴力衝突,從而防範生態安全環境問題對區域穩定和國家安全構成的威脅。第二層含義則是外交、軍事範疇新概念。

(二)生態安全的構成

生態安全就是生態系統的安全。該系統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生物與其生存的環境及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彼此間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物質交換而形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生態系統的組成十分複雜,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土地、水、大氣和生物。

生態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資源安全、大氣環境安全和生物物種安全等因素構成。這其中任何一個構成因素出了問題,都會影響生態安全並進而影響到國家安全。生態安全的構成示意圖如圖1所示。

(三)生態安全的主要特點

與影響國家安全的其他因素相比較,生態安全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是整體性。生態環境是自然界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最終達到相互平衡的系統。對局部地區環境一個因素的破壞或不合理利用,就會影響到這一地區整個環境的穩定度和環境質量的變化。

二是長期性。生態環境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人類一旦對生態環境施加某種影響,那麼這種影響在很長的時間內都會作用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在當前條件下,這種影響以負面影響為主。

三是不可逆性。人類對環境的過度利用一旦超過環境自身的承載容量,就會對環境造成破壞,而且這種破壞是不可逆的。至少在目前科學技術水平條件下,要想恢復大面積受到破壞的環境是不可能的。生態安全的主要特點如圖2所示。

二、我國生態安全的現狀

(一)生態安全問題嚴重

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面對13億人口壓力,加上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發展經濟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經濟數量的增加,做過許多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情,造成了巨大的生態破壞,我國的生態安全面臨着非常嚴峻的形勢。當前,我國生態安全問題在國土資源安全、水資源安全、環境資源安全和生物物種安全等4個方面的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

(二)國土資源安全問題

國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國土資源的多少和優劣是決定一個國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對於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來説,尤其重要。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佔國土總面積37.08%。20世紀50年代以來,每年因水土流失而喪失耕地267萬公頃,平均每年“流失”耕地6.7萬公頃,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萬平方公里,是全國耕地總面積的2倍多,並且還在以每年2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相當於每年沙化一箇中等縣。

我國森林人均佔有量是世界最低的國家之一,據測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國可採林將在短短7年內被砍完,我國草地面積正在逐年減少,草地質量也在明顯下降,其中中度以上退化的草地已達1.3億公頃,並且還在以每年2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

我國濕地資源佔世界濕地面積10%,但已有近40%的濕地受到中度和嚴重威脅。其他生態系統也退化嚴重,造成生態功能下降,生態平衡失調,已對國土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因此,我國國土資源安全問題非常嚴重。

(三)水資 源安全問題

我國水資源佔世界水資源總量的8%,但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列為世界上13個貧水國家之一。我國可利用水資源為8000~9000億立方米,現在一年的用水總量達到5600億立方米,預計到20xx年全國用水總量將達到8000億立方米,接近我國可用水資源的極限。我國有660多個城市,其中400多個城市缺水,有110多個城市經常鬧水荒,全國城市日缺水量達1600萬立方米,影響4000萬居民的正常生活。

現有水資源浪費、污染嚴重,河流污染由局部發展到整體,由城市發展到鄉村,由地表發展到地下,我國主要河流普遍污染,七大水系有1/3以上河段達不到飲用水標準。海洋污染也相當嚴重,據1999年統計,我國近海海域,4類和劣4類海水已達46%以上,其中東海劣4類海水比例高達53%以上,因此,我國水資源安全問題已經敲響了警鐘。

(四)環境安全問題

我國目前向環境排放的各種廢物數量遠遠超過環境的承載能力。20xx年我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27億噸,市政污水排放量為220.9億噸,而廢水處理率卻很低,工業廢水處理率小於70%,市政污水處理率在15%以下,許多廢水未經任何處理便排入江河湖海。20xx年我國二氧化硫和煙塵排放量分別達l995.1萬噸和1165.4萬噸。

據統計1999年全國338個主要城市中,只有33.1%的城市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其餘66.9%的城市均未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其中還有137個城市低於國家空氣質量三級標準,佔統計城市的40.5%。

我國平均每天產生城市垃圾l.5萬噸,每年要吞噬掉25萬平方米的土地資源來處理這些垃圾。另外還有一些難解、有毒有害化學品污染將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引發環境危害,因此,我國的環境安全問題十分嚴峻。

(五)生物物種安全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目前已有4000~5000種高等植物瀕危或接近瀕危,佔我國高等植物總數的.15%~20%,經過確認的我國珍稀瀕危重點動植物分別達258種和354種。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和國際貿易公約》所列的640個物種中,我國佔有156個。

外來物種不斷侵入我國,嚴重威脅我國生物物種的安全。如20世紀80年代初隨木材貿易從美國侵入我國的紅脂大小蠹,1997年在山西省大面積爆發,使大片油松在數月間毀滅。目前該物種已經蔓延到河北、河南兩省,嚴重危及其他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另外還有美國白蛾、大米草、麝鼠、豚草、紫莖澤蘭、空心蓮子草等外來物種,已嚴重影響到我國許多地區,對本地區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巨大威脅,到了難以控制的局面。因此,我國生物物種安全問題嚴重。

(六)生態環境安全有加速惡化的趨勢

從整體上來看,我國生態環境安全有加速惡化的趨勢。例如:

近年來人人皆知的沙塵暴,20世紀50年代較大的暴發有5次,60年代較大的暴發有8次,70年代為13次,80年代為14次,90年代則多達23次;

海洋赤潮暴發,60年代以前十分罕見,從70年代開始赤潮平均每兩年發生1次,80年代赤潮增加到每年平均發生4次,到90年代,有的年份,赤潮竟達到30多次;

土地沙化也在加速,50~7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沙化土地1560平方公里,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沙化土地2100平方公里,進入90年代後,則平均每年沙化土地2400平方公里。

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種種表現,從一個方面説明我國生態環境安全正在加速惡化。

三、我國生態安全惡化造成的嚴重後果

隨着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生態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生態環境破壞加劇,生態環境安全日益惡化,因而對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造成嚴重的後果。根據國家環保總局有關研究結果表明:

1986年因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共計人民幣831.4億元,而1994年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則共計人民幣4201.6億元,接近同年全國gdp的10%;

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究其原因也是由於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生態安全日益惡化造成的,這次洪水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人民幣2642億元。

上述損失只是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部分間接經濟損失,沒有包括基因、物種消失等許多無法計算的潛在經濟損失,而潛在損失遠大於直接經濟損失,該經濟損失通常為直接經濟損失的2~3倍,甚至上10倍。

在一些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生態安全非常惡化的地區,生態難民已經出現,如內蒙古阿拉善盟由於居延海乾涸,迫使2.5萬牧民背井離鄉,青海、甘肅、寧夏、海南等省區也相繼發生了因生態安全嚴重惡化,人口被迫遷移的事件。

四、我國生態安全保護對策

一、進行全民生態安全意識教育,從人抓起

當前我國生態安全問題非常嚴重,更主要的原因是廣大公民缺乏基本的生態安全意識。因此,應當始終貫穿“以人為本”,從人抓起,積極行動起來,全民動員,人人動手的思想,通過各種渠道,在全體公民中間進行生態安全意識教育,特別是對青少年的教育,學校應當從國小開始開設生態安全課程教育。

各級政府部門領導和公務員應當在思想深處形成一切以生態安全為主的意識,做好維護生態安全的表率。只有重視全民生態安全意識教育,始終貫穿“以人為本”,從人抓起,才能在全社會形成人人懂得生態安全,個個維護生態安全的良好氛圍。

二、加強生態安全立法和執法工作

為了有效解決我國生態安全方面的問題,保護我國生態安全,國家有關部門應當加快制訂和完善我國生態安全保護的法律、法規,同時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對於各類破壞生態安全的違法案件堅決予以查處,決不姑息。

對於積極保護生態安全的優秀事蹟,應當在全社會大力宣傳,並給予重獎。另外,必須認真學習和積極借鑑國有關外生態安全保護方面的先進管理經驗,提高我國生態保護的能力和水平。

三、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道路

經濟發展不僅要看經濟指標,還要看生態環境指標。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生態安全存在的嚴重問題,必須堅持走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道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堅決放棄過去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發展模式,通過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污染。對於新建項目,必須優先考慮生態環境保護,對於達不到環保要求的,絕不允許上馬。

生態環境指標應當作考核領導業績的重要內容,對於那些“污染型”領導,要堅決予以免職。

四、建立國家生態安全監測預警系統

國家應該像重視國防安全一樣重視生態安全,建立相應的生態安全系統監測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對於一些嚴重的自然災害和人為的生態環境破壞事件,能夠有效地作出預警和快速反應,以減少國家生態安全的破壞,保護我國的生態安全。

五、遵循自然規律,採取有效措施保護生態安全

目前,我國生態安全之所以出現如此嚴重的問題,主要是因為過去違背自然規律,不按自然規律辦事,過分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所造成的。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生態安全存在的問題,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嚴格按照自然規律辦事,並採取有效措施。必須切實落實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還湖、藍天碧水等工程項目的實施,積極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生態重點保護區,對重點動植物和重點生態功能區進行有效保護。同時應充分利用生態環境的自然修復功能,對已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有效修復。

六、減少農業毒害和污染,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是減少生態環境污染和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合理調整農藥、化肥、除草劑等產品結構,堅決淘汰那些高毒、高殘留的農藥,淘汰那些影響生態環境安全的化肥、除草劑產品,開發低毒低害及無毒無害的農藥、化肥、除草劑產品,同是嚴格控制含磷洗滌劑的使用。因此,只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才能有效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安全。

七、慎重對待生態技術推廣和外來物種的引進

為了有效保護我國的生態安全,特別是生物物種的安全,對於生物技術的推廣和外來物種的引進,一定要十分慎重,不能盲目隨意和不顧整體利益。特別是對於轉基因的研究應當採取“急研究、緩推廣”的對策。只有慎重對待生物技術的推廣和外來物種的引進,才能減少外來物種及新物種對本地牲物種的威脅,有效保護本地生物物種的安全。

八、完善產權制度和實施生態補償制度

我國許多生態安全方面的問題,從根本上説皆起因於對自然資源的產權不明晰及生態補償制度的未實施。

必須改變目前資源所有權“虛擬”、產權不明晰的狀況,進一步完善所有權制度,嚴格界定所有權、經營權和開發使用權,將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

同時有效實施生態補償制度,徵收資源和生態補償費。

兩種制度的完善,一方面可以促使使用者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另一方面可以為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必要的資金。只有通過完善產權制度和實施補償制度,才能有效保護我國的生態安全。

五、結論

1、生態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資源安全、大氣環境安全和生物物種安全等因素構成。生態安全具有整體性、長期性和不可逆性3個主要特點。生態安全任何一個構成因素出現問題,都會影響生態安全,進而影響到國家安全。

2、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經濟安全的基礎。目前,我國生態安全問題比較嚴重,已成為影響我國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通過對我國生態安全的現狀分析,有助於提醒人們對我國生態安全問題引起高度重視,想方設法積極解決存在的問題,有效保護我國的生態安全。

3、針對我國危機四伏的生態安全問題進行有益探討,為了有效解決我國生態安全存的難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保護對策和措施,以期對保護我國生態安全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全社會努力營造一種“人人懂得生態安全、個個維護生態安全”的良好氛圍,達到真正有效保護我國生態安全的目的。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2

一、生態環境現狀分析

氣候氣象平樂鎮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温15℃,年平均日照時間1104小時,全年無霜期280天,年平均降雨量1136mm。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年平均風速1.65m/s。地形地貌平樂鎮屬淺丘型地貌,鎮城內山、丘、壩兼有,各佔三分之一,山勢挺拔,丘陵起伏,境內最高海拔841m,最低海拔520m。

土壤平樂鎮土質為黃壤土。酸性土壤佔47,中性土壤佔19,鹼性土壤佔34。土地肥沃,最低土層厚0.5m以上。

水資源平樂鎮地表水資源為穿鎮而過的白沫江,多年最枯月流量為10m3s,豐水期流量為1000m3/s。地下水資源豐富,鎮區內白沫江兩岸為第四世紀沖積層,但夾有粘土及亞粘土和礫石層,水文地質情況較複雜。

植被平樂鎮植被是較好的,20xx年森林面積已達22250畝,森林覆蓋率達45。森林大部分分佈在山坡上。主要樹木有茨竹、楠竹、松樹、柏樹等,國家一二級樹種有紅豆木、香樟、楠木和柏果等。除14655畝耕地上是農作物植被外,其餘(除5000畝山坡地被開墾外)土地上均生長着灌木和草本植物。因此平樂鎮的植被覆蓋率是比較高的。

動物由於平樂鎮的植被良好,所以野生動物數量較多,野生動物種主要有野雞、野兔、野鴨、野豬、蛇及成千上萬的白鴿。無國家珍稀動物。動物主要生存在森林內。

農業生態平樂鎮共有耕地面積14655畝,人均耕地0.76畝,其中田9605畝,地5050畝。種植傳統農作物1萬6千餘畝(其中水稻7605畝,玉米4050畝,小麥4500畝),種植經濟作物1萬餘畝(油菜6550畝,蔬菜1500畝,茶葉1500畝,西瓜1000畝)。副業主要是養殖生豬和雞。

水土流失平樂鎮由於植被良好,加之沒有大型的土木工程修建,所以水土流失不嚴重,該區水土流失模數為2488t/km2·年,屬輕度侵蝕。全年水土流失量在6萬噸左右,水土流失面積約25km2,主要分佈在耕地、森林未覆蓋的山坡地上。水土流失的原因是農作物的耕種和森林覆蓋未達到要求。

生態系統多樣性平樂鎮主要的生態系統有農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城鎮生態系統。

植物多樣性平樂鎮生長的植物主要有竹類、松樹、柏樹及紅豆木、香樟、楠木、柏果、黃桷樹等及其它灌木。

動物多樣性平樂鎮生存的動物有野雞、野兔、野鴨、野獵、白鴿、蛇等。

二、環境保護情況

(一)生態保護:平樂鎮嚴格執行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政策,禁止亂砍亂伐、毀林開荒、毀林開礦和採石現象發生,杜絕了人為破環生態系統的現象。

(二)固體廢氣物排放、噪聲污染控制:平樂鎮排放大氣污染物的工業企業很少,植被覆蓋率又高,所以環境空氣質量較好,農村地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建成區中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平樂鎮因工業企業少,同時工業企業中產噪設備也幾乎沒有,所以建成區噪聲主要來源於交通噪聲,但車流量不大,所以環境聲學質量良好。

(三)生態環境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尤其是植被)保護較好,植被覆蓋率已達95,森林覆蓋率也達到45,水土流失不嚴重,屬輕度侵蝕。人為破壞生態的現象基本杜絕。國家一二級珍稀植物保護完好。農作物秸杆綜合利用較好。

(四)環境指標:除白沫江水質在枯水期個別指標超標外,環境空氣、環境噪聲質量均是比較好的。環境空氣質量在城鎮區達到二級,農村區域達到一級。環境噪聲城鎮區達到國家1類(夜晚)和2類(白天)標準,農村區域達到國家0類(夜晚)和1類(白天)標準。

(五)基礎設施建設:

①道路平樂鎮道路發達,通外有土平路、卧夾路,距省道成雅路僅有9公里。鎮區內村村通公路,各風景區、風景點也有公路相連。

②住房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滿意標準(12m2)。

③給排水給水廠和給排水管道有一定基礎。

④街道綠化普及率98,人均工藝綠地面積為112m2。

三、目前存在困難

(一)經濟環境:農業產業結構還需進一步調整,傳統農作物(水稻、玉米、小麥)種植面積過大;農副業欠發達,尤其養殖業發展力度不大;農產品加工業太少,也未上規模。第三產業開發力度不夠,雖然有眾多旅遊資源存在,但來旅遊觀光的人太少;第三產業的`從業種類太少。工業經濟不強大。

(二)社會環境:人口文化素質偏低,導致三種產業科技含量較低,產品附加值不高。

(三)基礎設施建設:

①城鎮建設總體規劃不當。

②風景區部分道路和鄉村道路未硬化。

③給水廠供水量偏小,城鎮供水管道服務範圍不夠。污水採用邊溝方式收集不恰當,排水管道遠遠不夠;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對白沫江水質影響較大。

④公共設施(市場、商場、停車場、環衞設施、路燈、標語、廣告牌)未規範化建設。

⑤城區消防存在隱患。

⑥歷史文化遺蹟未能維修和維護,有的甚至成危房,有的甚至即將消失。

(四)能源:城鎮居民仍有80的住户採用蜂窩煤作為能源、鄉村農民仍有部分住户採用薪柴。

(五)生態環境:森林覆蓋率還要繼續提高。

(六)環境質量:工業污染源還未達標排放;地表水環境質量有待改善。

總的説來,平樂鎮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方面做到了較大成績,但還存在一定差距。

四、下一步打算

1、嚴厲打擊對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的行為,對於濫砍濫筏嚴令禁止,大力宣傳退耕還林政策,保護農村環境;

2、對於招商企業,嚴格限制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之企業;

3、按照鎮環境綜合整治方案改善城鎮居民、農村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

4、嚴格按照平樂鎮環境規劃進行環境保護及建設。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3

一、引言

20xx年12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這份被大家稱為“禁塑令”的通知明確規定:從20xx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並且所有超市、商店等不得免費向消費者提供購物袋。

國家實行“禁塑令”意在限制和減少塑料袋的使用,遇制“白色污染”,我國存在塑料製品消耗大,回收處理不到位的問題,若大量塑料製品不能有效回收會對圭地、空氣造成嚴重的破壞。“禁塑令”自實施至今已有七年了,我就“禁塑令”實施後塑料購物袋的使用情況做了以下調查。

二、相關範疇及現狀的概述

(一)中國經濟發展所存在的問題

現如今中國經濟發展迅猛,人民為之鼓舞,但我們卻能發現其中存在的大問題,那就是地方工廠污染相當大,以前清澈的河流變成了黑河,土地裏面挖出數不盡的塑料袋……所以雖然經濟發展很快,但我們的生活環境卻犧牲了太多太多,犧牲環境為代價換來的經濟發展最終嚴重損害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果在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自然資源消耗殆盡,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那麼我們在獲得了短暫的經濟發展後又將依靠什麼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呢?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損害地方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環境基礎,完全就是在殺雞取卵,自我毀滅,破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西方發達國家近年來之所以把他們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大規模地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其實也就是已經深刻認識到了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難道我們還要重走他們的老路,重新品嚐他們因環境污染經歷的苦痛嗎?

犧牲環境為代價換來經濟發展最終損害地方的資源環境、生存環境、生活環境。經濟獲得了短暫的發展,但同時這個地方的生活環境條件惡劣,空氣、水資源污染嚴重,自然資源枯竭,疾病流行,人的基本生存都受到了極大的威脅,人們甚至到了不得不背井流鄉,試問這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又有什麼意義呢?看新疆羅步泊沙漠百年來的變遷,我們發現,羅步泊從一個水草茂盛、物美魚肥的天然湖泊變成今天的人跡罕至的戈壁沙漠,它的每一步無不深刻説明了人口的急劇膨脹、無節制的資源開發索取對其造成的巨大傷痛。羅步泊的今天就是對人類破壞自身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明證和警告。

保護環境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夠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如果一個地方的環境保護有力,自然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人人身體健康,人們每天都在良好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反過來同樣對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不可估量的動力。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有序的開發利用,杜絕亂砍亂伐、濫挖濫採的無節制浪費資源現象,也為一個地方明天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證。

(二)與百姓相關的環保問題

經濟的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保護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要真正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最大限度的保護好我們的賴以生存的環境,做到可持續發展。

而説到可持續發展,與我們生活最近的購物袋使用無疑是其中很重要的問題之一,一個城市每天所需要的購物袋數以萬計,久而久之所造成的污染也是相當巨大的,我們必須為之做些什麼,使用自助購物袋便是很重要的解決辦法。

(三)關於我生活的城市:涪陵

涪陵是個三線城市,城區人口將近五十萬,每天所使用的垃圾袋按兩人一個來算也就是二十五萬個,這是相當嚇人的,畢竟中國那麼多城市,為此,我需要調查城區目前人們所使用購物袋的情況來得出一些結論和提出一些建議

三、調查結果及其成因分析

既然要調查涪陵城區購物袋使用情況,我便選擇了最大的樂天馬特超市,在一天中某個時間段統計固定幾個收銀台顧客使用購物袋的情況,並自帶了統計表,實時寫在調查表上,以下圖片就是本人所使用的調查表。

可以發現,在我統計的100人中,自帶購物袋的僅有11人,購買購物袋的超過一半,53個人,不適用購物袋的有36人,在使用購物袋的人數中購買購物袋的人數比例相當高。

那麼,對此結果相信大家都是不滿意的,環保意識並還未能達到深刻人心的地步,自帶購物袋的人實在是太少了,所以我們猜想在國家都作出政策調整後,為何過了7年了,情況仍不容樂觀,我相信這和我們國家所繼承的文化有相當關係,雖然我們愛國,但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自私的,我們感覺購物袋這個微不足道的事情完全沒有必要,儘管電視上都會做出大量的公益廣告提醒大家,但我們會覺得麻煩,還有就是在我們還沒遭受環境的嚴重干擾時,我們也會覺得無關其事,新聞上,報紙上,網絡上所列舉的生態環境破壞的事實,我們絕大多數人也不過只是心頭一陣,但之後還不是看麻木了,憑什麼要我去管環保,我做了別人就會跟着我嗎,我這樣做不可笑嗎,我為什麼要麻煩自己?我想,問題並不是宣傳不夠,事實不夠,而是人們的自私,人們的一些心理因素,一個國家的文化,這是一個相當深入的問題,我想,這個是需要時間來解決的',而不是立即就能完成的。

四、有針對性的對策與建議

所以對涪陵城區人們使用購物袋的調查發現結果是不令人滿意的,為此我們應該反思和做些什麼呢?首先我覺得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提高人民的素質是最重要的,不管你怎樣宣傳,沒有素質的人始終是沒有素質的,應該還是做好基本國策的教育問題,而不能盲目地一直加大宣傳環保力度,這麼做可以説只是強制性的,並沒能深入人心,沒有讓人自發地去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社會發展總是一個過程,決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是違背事實的,違背自然規律的,你叫非洲人注意環保,人家飯都吃不上還注意什麼環保,弄大了還跟你反着幹,所以只要朝着正確的方向,只要我們意識到了,就是有希望的,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會發現成果的,順其自然,一切都會好的。

關於建設生態環保型社會的調查問卷

1、你去超市會自帶購物袋嗎?

A 、會

B、不會

2、你覺得是否有必要自帶購物袋?

A、沒必要

B 、有必要

3、你身邊的人有沒有使用自帶購物袋的?

A、有

B、沒有

4、你覺得使用自帶購物袋對環境保護的意義大嗎?

A、不大

B 、大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4

摘要:人類活動產生的環境影響,不論是環境污染及資源破壞,都將直接或間接影響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即造成生態破壞。公路建設與使用過程中環境污染與自然資源破壞也必將對生態系統產生破壞,因此,必須加以控制。

關鍵詞:公路立交;景觀設計;線形;橋跨結構。

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公路建設與營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較明顯。所以,只有科學評價公路交通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並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將公路交通的建設、管理與保護生態環境密切結合起來,才能使公路交通與區域環境實現可持續協調發展。

1、公路交通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在公路施工、運營與養護過程中,有害物質進入土中,污染地下水,導致飲用水和農業用水質量下降;由於地下水位變化和土壤遭到污染,可能使農作物減產,使用消冰雪的鹽對水、土壤和農作物都有不良影響;汽車尾氣和鹽類有害物質影響公路沿線樹木花草等植物生長,公路附近的動物容易被汽車撞傷、壓死;公路選線不當,會破壞地貌、休息場所、風景名勝、文化古蹟和自然保護區等。公路建設與營運過程中,對沿線一定範圍內的生態環境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通常,山區公路建設難度大,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遠比平原地區大。而平原地區公路建設對人工生態系統影響明顯。選線不當及施工中引起局部自然生態失調,會對沿線生態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公路建成營運後,沿線經濟帶開發引起人類活動的增加,也將成為局部地區生態環境失調的新的誘發因素。

1.1公路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

高速公路的建設將佔用耕地,拆遷房屋和其它附屬設施,影響沿線生物和居民的生產和生活。高速公路延伸長達數十到數百公里,穿越不同的省、市、縣,路線對現有的行政區劃、城鎮佈局、農業用地及其排灌系統、林場及水產養殖區等,會造成分割從而影響路線兩側的生物交往及人際交往、信息傳遞、原料及成品的交流等社會活動。還有的會給一些文物、古蹟地的保護帶來不利的影響。

1)生態環境影響

公路建設會使沿線地區的生態環境發生變化,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生物和種羣向偏僻地方或其他地區遷移。另外,使動物的活動區域縮小,領地被重新劃分,導致種羣變小和種羣間的交流減少。

2)水土流失

修建公路需取土填築路堤,開挖山丘形成路塹,必將破壞原有植被,干擾動物棲息環境,破壞土體的自然平衡,引起邊坡失穩、水土流失。在施工期取土、棄土場及暴露的工作面成為水土流失的主要發生源,山區坡面棄土可帶來長時間的水土流失,給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

3)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路基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通常情況下,公路路其工程特別是高速公路路基較高,土方量較大,施工期間路塹的開挖、路基的填方對地表的擾動較大,路線兩側局部範圍已有的植被易遭到破壞,土壤疏鬆,這種微地貌的改變,對降雨集中季節在雨水的沖刷作用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水土流失。另外,路基的取土、棄土,施工前臨時佔地,使路線所經過地區耕地及植被面積減少,路線兩側20~30m範圍天然植被破壞,對農業生產發展有不利影響。施工期臨時用地由於施工機械的碾壓、人員的踩踏,使土壤結構發生改變,耕地復耕後一定時期內肥沃度難以恢復,影響作物生長,非耕地植被的自我恢復能力減弱。

(2)橋隧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由於橋樑的修建,使河牀過水斷面受到壓縮形成橋前局部壅水,水流速度減緩,泥沙下沉。橋下水流速度加快,造成局部沖刷。此外,施工期間基坑開挖、築島鑽孔、打樁,使河牀受到擾動,泥沙上浮以及泥漿廢碴排放,致使下游局部河段水質變差。隧道的修建雖對洞身所處地段擾動不大,但隧道進出口兩端,仰坡面的開挖使天然的植被破壞,對局部山體的穩定不利,另外,隧道廢碴若處置不當,碴土可能隨汛期暴雨流失,淤塞溝渠、河道,破壞良田等。

4)環境污染

公路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噪聲、振動及排放的廢氣、廢水、廢渣,必將污染大氣、土壤、水體及周圍環境。特別是一些穿越居民稠密區和生態敏感區域的高速公路的路段,施工中由於大型施工機械的作業,每日產生的噪聲、振動、廢氣會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公路建設項目施工期間對大氣的污染,主要是施工揚塵和運輸車輛及施工機械所產生的揚塵,瀝青路面施工過程中瀝青所散發出來的氣味等,尤其是碎石加工廠石料的破碎過程,粉塵很大,對周圍環境影響大;同時,瀝青混合料拌和場的拌和設備在生產過程中粉塵也較大,近年來採用除塵設備,達到一定效果,但仍然不能根本解決。

施工期間的噪聲污染,主要是由於施工機械如打樁機、鑽孔機、挖掘機、推土機、平地機、穩定土拌和機、路面材料拌和機、壓路機及各種運輸車輛等所產生。這些機械的噪聲源強,一般為80~100dB(A)。對施工人員影響較為嚴重,尤其是直接操作人員,另外對500m以內的區域有一定的影響。

1.2社會生態環境問題

公路改善的目的,一般是通過較低的運輸費,能較方便地到達市場、工作地點、購物處及諸如健康和教育設施而給周圍社會帶來效益。在一些主幹公路和高速公路項目中,利益者往往主要是長途運輸,而當地的效益可能極小。然後,公路建設與公路改建項目總會改變一些公路周圍社區或社會環境、影響生活方式、行程方式、社會和經濟活動等多個方面。

當公路或其它基礎設施截斷已有的公路時,就產生了社區隔離現象。在新建的高等級公路和高速公路,設計車速較快,又進行了出入口控制和隔離措施,當地出行的路線加長,直接影響企業業務、行人和非機動車交通,對當地羣眾的生產、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連接線的修建可解決公路與社區之間的衝突,減少交通對社區的影響,有時也會給當地商業業務帶來繁榮,同時社區也會擔心由於交通分流而損失業務,有時社區活動就會朝連接線遷移,潛在地改變了現有土地的使用方式。公路建設項目也可能引起地方公路網絡上車流量的變化,如果地方交通增加會產生公害。

當農田被一條新建公路而分割時,農業活動也會受到影響,可能干擾現有的耕種方式以及田塊之間的連接。同時旅遊業也會因公路建設受到影響,公路交通改善,交通方便與快速會對旅遊業有利;而如果管理不當,旅遊點商業活動增加,會影響旅遊的吸引力。

當比較孤立的社區與外部世界的接觸聯繫日益增加時,會產生“文化振盪”,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由於公路建設,加強了當地與外界的聯繫,開放程度加大,當地讓其它人來開發與居住,從而擾亂了人類與土地之間的脆弱的生態平衡,更重要的是人口遷移與當地人口的減少。對於大部分當地居民來説,土地是其本身、其生活方式和其生計中一個珍貴和不可擺脱的部分;確實植物與動物都基本上被認為是受尊重的生命,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而公路建設太容易破壞這種平衡了;新建公路使得當地與外界聯繫加強,外界人員有的會佔有土地種田,有的開發諸如礦藏、森林或野生生物等其它資源;對現有資源的日益增加的競爭,尤其是當居住者引進一種生態上不合適而又未被證實的生產系統時,將可使當地人口處於不利地位。同時,新居民以及公路施工人員往往會帶來嚴重的健康與社會問題,包括疾病、生活習性、就業壓力等,這些將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並易使其受到傷害;當地公路交通改善而提高了其土地價值,將趕走一些低收的租户和住户,公路建設會損害當地一些人的利益。

公路建設必然造成住宅、地產、企業及其它生產資源的被徵用,必將引起社會干擾及使受影響的居民遭受損失。徵地影響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而且還是社會和心理方面的;經濟影響包括房屋或一個企業的損失、業務收入的暫時或永久性損失,這些都是可以估計和作價的,但是,對這些損失的具體計價卻往往是一個相當困難和持久的過程;社會和心理費用更加複雜,有時更加具有破壞性,社區或村莊被分割和破壞,居民之間的交往也因公路的分割而減少,甚至失去聯繫,商業也會因此而發生變化,這類問題往往在居民個人的.身體健康問題上及不同程度的心理壓抑中表現出來。

公路建設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是主體工程佔用和分隔土地,移民拆遷;路塹的開挖,路堤的填築對地形、地貌的植被的破壞,以及施工過程中對環境和水系的影響等。

2、公路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公路環境保護設計所稱的生態環境是指公路中心線兩側各200m範圍內的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地、森林、草原、濕地和野生生物及其棲息地等。

公路應繞避生態環境中所列的保護對象。公路對生態環境中的保護對象產生干擾時,應結合受保護對象的特性提出保護方案,將不利影響減少到最低的限度。有條件時,宜進行環境補償。

2.1生物及其棲境的保護

公路中心線距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邊緣宜不小於100m。當公路必須進入自然保護區時,應遵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公路通過林地時,應嚴格控制林木的砍伐數量,嚴禁砍伐公路用地範圍之外不影響視線的林木。公路用地範圍內,應按綠化設計要求進行栽植。有條件時,填方邊坡的植被覆蓋率在秦嶺、淮河以南地區應達到70以上;秦嶺、淮河以北地區應達到50以上。公路經過草原時,應注意保護草原植被。取、棄土場地應選擇在牧草生長差的地方。公路進入法定保護的濕地時,工程方案應避免造成生態環境的重大改變。施工廢料應棄於濕地之外。在有國家級保護的野生動物出沒路段,應設置預告、禁止鳴笛等標誌,併為動物橫向過路設置獸道。

2.2水資源、自然水流形態的保護

應調查和蒐集公路中心線兩側各200m範圍內的地表水資源分佈、容量以及水體的主要功能。路面徑流不得直接排入飲用水體和養殖水體。不得佔用居民集中地區的飲用水體;當路基邊緣距飲用水體小於100m、距養殖水體小於20m時,應採取綠化帶或者其它隔離防護措施。公路在湖泊、水庫等地表徑流匯水區通過時,應採取措施防止公路對地表徑流的阻隔。公路經過瀑布上游、温泉區等特殊水體時,應符合國家現行的有關規定,確定避讓距離。在作飲用水的地下水水源保護區設置的排、滲水構造物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質污染時,應採取措施隔離地表污水。應注意保護自然水流形態,做到不淤、不堵、不留工程隱患。跨越溪、河、溝的橋涵的過水斷面,應保證泄洪能力。公路跨越山谷時,應根據山谷寬、深及匯水面積等選擇通過方式,有條件時宜優先採用橋樑跨越。工程廢方棄置應作出設計,避免阻塞河道水流或造成水土流失。

2.3水土保持

應充分調查沿線的工程地質、地形地貌、氣候條件、植被種類及覆蓋率、水土流失現狀等,綜合採用生物防護和工程防護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山區公路地質病害地段,當採取生物防護措施進行水土保持時,應考慮當地區域水土保持規劃。山區、丘陵區公路應儘可能與原有地形、地貌相配合,減少開挖面、開挖量,注意填挖平衡。棄土場應做好排水防護設計,以避免成為新的水土流失源。取土點宜選擇荒山、荒地。暴雨強度較大、巖體風化嚴重、節理髮育的石質挖方邊坡或鬆散碎(礫)石土填挖方邊坡地段,宜採用植物與工程綜合防護措施。做好公路綜合排水設計,應充分利用地形和天然水系將路界範圍內地表徑流引入自然溝中。各種排水溝渠的水流不應直接排放到水源、農田、園林等地。應注重高速公路綠化設計,選用適合當地生長的花草、灌木、喬木等植物,對路堤邊坡、棄土等進行綠化,防止水土流失。

3、公路交通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中指出,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生物體。這些來源除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外,還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具體講,生物多樣性包括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生物種的多樣性和生物遺傳的多樣性三個層次的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一般有三種方式,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離體保護。

3.1公路交通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公路建設和營運對地區局部生態環境的影響往往是永久性的。路基、路面、採石取土區、工程施工區以及永久性建築等,可能在不同路段對森林、草地、濕地、荒漠等生態系統產生一定程度的破壞。公路建設和營運還會干擾沿線野生動物的正常活動,有可能對某些珍稀瀕危動植物產生一定的傷害。另外,不合理的公路佈局,有可能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公路建設和營運必須重視保護生物多樣性,採取積極措施,儘可能消除和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不利影響。

3.2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措施

公路建設和營運,必須遵守國家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關法規。

1)實行環境影響評價

《野生動物保護法》指出,“建設項目對國家或者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建設單位應當提交環境影響報告書”。《野生植物保護條例》規定,“建設項目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生長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建設單位提交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中必須對此作出評價”。在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應明確保護措施,並經主管部門審批。

2)保護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條例》明確規定,“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採藥、開墾、燒荒、開礦、採石、挖沙等活動,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條例》還規定,“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衝區內,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破壞資源或者景觀的生產設施;建設其他項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

3)合理選線

公路選線,通常應避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古樹名木集中分佈區、重要自然遺蹟分佈區、具有旅遊價值的自然景觀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等地區。

4)採取保護措施

如果公路必須通過上述特殊區域時,應建有效的保護設施,如保護網欄、獸類通道及橋涵等。嚴格管理措施,如限制車輛運行速度,限制噪聲,減少尾氣污染等。必要時,可以對某些受直接影響的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護。

4、結語

人類活動產生的環境影響,不論是環境污染及資源破壞,都將直接或間接影響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即造成生態破壞。生物資源破壞將直接影響自然生態系統的主體—生物,從而影響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環境污染將通過降低生物的生存環境質量而使生態系統遭受衝擊。公路建設與使用過程中環境污染與自然資源破壞也必將對生態系統產生破壞,因此,必須加以控制。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5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地處河北省最北部,屬內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過渡地帶,總面積9219平方公里,海拔750米至2067米,是防止北部內蒙風沙侵襲北京、天津的“天然屏障”和重要水源涵養地,是灤河、遼河兩大水系的主要發源地之一,肩負着為北京阻沙源、為天津蓄水源的特殊生態保護職責。

近年來,該縣以創建國家生態示範區為契機,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着力點,積極貫徹“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並重、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並舉”方針,把生態示範區、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旅遊區建設納入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工作來抓,充分發揮農、林、牧、水等有關部門的生態建設主力軍作用,大力實施壩上生態農業、自然保護區建設、生態林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無公害時差蔬菜基地、環境污染治理、生態旅遊、京津風沙源治理、生態家園富民等生態工程,並積極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取得了顯著成就,20xx年被國家環保總局正式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之後順利通過國家生態環境監察試點工作驗收。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了開放開發,帶動了以旅遊業為主的特色產業的壯大與發展,由傳統經濟逐步向生態經濟轉變,經濟、社會和環境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為生態縣創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注重四個結合,充分發揮生態工程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圍場地處內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過渡丘陵地帶,治理難度較大。為此,該縣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以項目為依託,全方位組織實施山、水、林、田、路、草綜合治理,林業、水利、畜牧、農業等部門協調聯動,分工負責,密切配合,大力開展生態示範區建設,重點實施了首都周圍綠化、德援造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一退雙還、小流域綜合治理、生態農業開發等工程項目,有力地推動了全縣的生態建設。

把生態建設與加強農林基本建設相結合。按照集中連片、規模推進、綜合治理的原則,重點抓了林、草、水精品工程。林業方面,十多年來全縣工程造林231.6萬畝,封山育林165萬畝,退耕還林、還草2.5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6.85%。20xx年榮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稱號,多次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三北”防護林二期工程先進單位,並連續9次榮獲河北省造林金盃獎和首都周圍綠化金盃獎;水利建設方面,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90平方公里,其中重點流域治理完成139.26平方公里,水土保持工作保持了全省先進行列,新增水澆地面積8.3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6萬畝,完成節水灌溉面積3.8萬畝,新修、維修加固河壩15萬米,開發壩後造田0.6萬畝,整治河道4.5萬延長米,建設人畜飲水工程39處,村鎮飲用水衞生合格率達86%,建設小流域經濟溝8.8平方公里,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草場建設方面,把封山養草、圍欄育草、人工種草作為重點,通過有效的管理機制推行舍飼禁牧、青草貯存加工,使草場建設為畜牧業產業化服務。

把生態建設與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按照持續開發的原則,以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為目標,大力調整農業結構,按照“三擴、一壓、一退、一開發”的思路,逐步擴大馬鈴薯、時差蔬菜、雜糧雜豆種植面積,壓縮玉米種植面積,實行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大力開發灘塗擴種水稻,積極引導農民擴種“兩高一優”作物,全縣“兩高一優”作物種植面積達到80%以上。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全縣生態農業形成四大特色羣體。一是模式化栽培為主要內容的主體農業羣體,使耕地複種指數達136%,年產馬鈴薯6億公斤;二是以地膜覆蓋、日光温室栽培為主要特徵的蔬菜種植羣體,全縣種植蔬菜22.5萬畝,總產量19.1萬噸,銷售收入近2億元;三是以試種開發灘塗水稻為主要品種的高效農業種植羣體;四是以養牛為主的畜牧業羣體,依託豐富的秸杆資源,大力推廣秸杆青貯、氨化新技術,大力發展養牛業。目前全縣已形成六大規模飼養小區,畜牧業產值達5億元,秸杆氨化過腹還田反哺農業,每年可積存100萬立方米的農家肥,改善了土壤結構,促進了生態農業的良性循環。同時該縣立足本地農業資源優勢,積極推進資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初加工向集約型深加工的轉變,大力扶持農副產品加工業,走小規模、大羣體的發展路子,通過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市場機制,使企業和農户聯為一體,確定了“公司+農户+基地”的.經營運行模式,薯、牛兩大主導產業的龍頭企業發展勢頭強勁,生態示範農業的前景十分廣闊。

把生態建設與城鎮環境建設相結合。按照城市建設總體規劃,該縣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穩步實施縣城改造和綜合治理,加強城鎮內植樹種草等綠化工作,建設綠色住宅小區,增加人均綠地面積,完成了縣城綠化美化、“三網改造”、木蘭中路拆遷續建、環境綜合整治等七大工程,積極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縣城生活垃圾及醫療垃圾集中無害化處理。大力推進集中供熱工作,積極調整能源結構,推廣使用型煤、電、液化氣等清潔能源。加強對二次揚塵、工業粉塵、機動車尾氣、油煙污染治理力度。縣城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縣城環境進一步優化,水、氣、聲環境均達到功能區標準。

把生態建設與旅遊開發、自然保護相結合。為了確保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用,圍場根據歷史與現實,聘請上海同濟大學編制了《全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對旅遊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與積極的保護,把生態旅遊定為圍場旅遊的精品與亮點,並在開發中嚴格按規劃執行,從而有效地遏制了不合理開發而導致的破壞生態的行為。同時大力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目前全縣建有紅松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木蘭圍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御道口省級自然保護區等4個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到11.1萬公頃,佔全縣總面積的11.99%。同時還建有塞罕壩國家級森林公園和敖包山、南大天等2個省級森林公園。越來越多的遊人為圍場的藍天、碧水、林海所吸引,遊客人數和旅遊收入逐年遞增,每年接待遊客都在50萬人次以上,每年的旅遊收入達2億多元。通過走發展生態旅遊之路,加強自然保護保護區建設,使受保護區域面積不斷擴大,進一步促進了生態示範區建設,從而也豐富了圍場旅遊的內容,提升了旅遊的檔次,促進了開放開發,帶動了經濟發展。

二、加強法制建設,提升生態環境監管水平

強化規章制度建設,奠定執法基礎。為使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圍場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結合縣情實際,縣政府先後頒佈實施了《紅松窪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旅遊景區景點管理辦法》、《生態示範區總體建設規劃》、《生態農業建設十年規劃指導綱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生態環境監察違法案件移交處理辦法》、《旅遊景區景點環境管理辦法》、《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大氣污染防治辦法》、《關於加強全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規範性文件,使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納入了法制化軌道。

強化工作機制建設,加大執法力度。縣政府對環保、國土資源、農業、林業、水務、畜牧、旅遊、公安等各部門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職責、目標等進行了明確和詳細分工,積極開展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的專項執法檢查活動,對破壞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違法行為進行專項打擊。在工作中,各部門認真落實《生態環境監察違法案件移交處理辦法》,環保與國土資源、林業、水務、畜牧、公安等部門協調聯動,協調聯動,密切配合,聯合執法,初步形成了環保部門統一監管、各部門分工合作的工作機制。縣環保局與縣檢察院、公安局、國土資源局等11個部門共同制定出台了《關於加強工作聯繫、共同打擊犯罪、維護良好經濟秩序的實施意見》,對違法案件移交程序、辦理程序等進行了詳細的規定,通過建立信息共享、溝通便捷、防範有力、查處及時的協作機制,加強對環境、資源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確保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有效地保護了自然生態環境。

強化環保部門職能,加強環保工作。多年來,圍場在不斷加大環保機構與隊伍建設的同時,賦予環保部門在保護區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參與決策、綜合協調、統一監管的職權,大力支持環保執法,重點強化環保監督。在建設項目審批上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嚴格落實“環保第一審批權”制度,在確立重大項目時,由經濟綜合部門和環保部門共同研究、集體決策,並公開建設內容,接受社會各方面的反映與建議。特別是對自然資源開發建設項目進行嚴格把關,有效防止了對生態資源的破壞。同時,以“一控雙達標”為重點,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全面推行清潔生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採取“轉、推、控、防”四項措施,實現工業生態化,形成了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

良好的生態環境帶動了特色產業的壯大與發展。目前,圍場縣正在大力發展馬鈴薯、養牛、無公害時差蔬菜、旅遊等特色生態產業,強力推動風電清潔能源發展,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龍頭、基地和農户發展模式,以農促工,實現工業的生態化,為圍場縣建設生態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6

市地處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前些年金融業發展狀況並不理想,金融生態環境出現嚴重惡化,並一度被定為“金融高風險區”,幾年來經過政府與金融部門的共同努力,在全國率先實施了地方政府出資置換高風險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實現了全國首家地級市將金融工作作為黨政部門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並將創建金融安全區工作納入地方各級政府目標責任考核,不僅成功摘掉了“金融高風險區”帽子,而且轄內金融業開始步入良性循環,區域經濟金融初步呈現互動協調發展態勢。

一、金融生態環境的治理:創建金融安全區

1999-是市金融生態環境的治理階段,當時尚未系統地提出金融生態這一概念,而是定位於創建金融安全區,着重解決銀行經營的流動性和安全性問題。期間,人民銀行、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由相互抱怨觀望逐步走向相互理解支持,工作中牢牢抓住“三個點”,羣策合力,共同治理,成功摘掉了“金融高風險區”帽子,創建安全區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一是以救助支付風險為焦點,全面化解地方金融風險。被確定為“金融高風險區”的直接導火線就是城市商業銀行爆發支付風險,因此創建金融安全區首先從救助支付風險着手,在資金和政策安排上進行重點傾斜,確保地方性金融機構的健康發展。人民銀行有效發揮風險監管者和最後貸款人作用,緊急籌措救助資金5.68億元,及時封堵支付缺口進而消除了支付危機。地方政府積極發揮行政職能,半年時間幫助清收不良資產1.17億元、保全資產7.25億元,彌補前期虧損、呆賬損失、拆借高息共計4億多元;率先實施了地方財政出資置換商業銀行不良資產8億元,為全面化解其經營風險奠定了基礎。二是以打擊企業逃債為重點,大力整治社會信用秩序。銀行業出現高風險主要是由企業大範圍不規範改制引起的,因此創建金融安全區的重中之重就定位在打擊企業逃廢債行為,維護金融債權完整,開展大規模整治社會信用秩序活動。人民銀行牽頭組織金融部門對惡意逃債企業實施聯合制裁,大力維護金融權益。地方政府成立專門領導機構開展創建金融安全區活動,成立創建金融安全區領導小組,大力實施“誠信”工程,社會信用狀況逐步好轉。三是以撬動信貸增長為亮點,在發展中化解歷史風險。引導樹立從發展中化解歷史風險的經營理念、以貸款增量來稀釋存量風險對銀行業走出懼貸和惜貸陰影、步入良性發展至關重要。人民銀行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加強窗口指導,有效發揮央行再貸款資金的撬動作用,引導金融機構以增加信貸投放來化解歷史沉澱風險。地方政府出台信貸獎勵政策,研究由財政出資成立貸款擔保機構,為企業融資和銀行放貸提供便利條件。

二、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政銀互動考核

是市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階段,創建金融安全區工作重點由單純的維護金融債權,逐步擴展到以全面改善社會信用狀況為主要內容的“誠信”建設上來,着重解決銀行的運行質量和經濟金融的協調發展問題。人民銀行、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由相互理解支持進一步演升到互助合作、協力共建,工作中注重牽好“三條線”,穩步推動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一是以整頓存貸市場為引線,規範銀行內部競爭秩序。化解金融高風險之後,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需從規範內部運行環境入手,理順銀行之間的競爭秩序,共同維護金融的整體利益。人民銀行組織金融機構簽訂《維護存款競爭秩序同業公約》,促進銀行間公平競爭和創安工作順利開展。加大對信貸市場的風險提示,引導金融機構規避“壘大户”風險,督促金融機構利用信貸登記系統查詢貸款大户,避免盲目競爭和一哄而上形成信貸集中風險。二是以建立政績考核為主線,改善銀行外部運行環境。轄區個別政府部門的地方保護主義帶來的行政干預問題,暴露了創安工作對各級地方政府的軟約束,將創安工作納入各級政府政績考核成為推動金融生態環境改善的主動力。人民銀行密切關注創安工作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積極建議將創安指標納入政府目標責任制進行統一考核。地方政府建設“誠信”將創安作為重要內容,將創建金融安全區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與各級政府政績捆綁到一起,形成了政府考核金融、金融考核政府的“雙考核”局面,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工作真正駛上“政府主導、多方聯動、共同參與”的快車道。三是以推介重點項目為連線,促進經濟金融協調發展。促進經濟金融協

調發展成為改善金融生態的一項核心工作。人民銀行適時傳導宏觀貨幣政策,加強區域經濟金融協調性研究,積極為銀行信貸投放指方向、找出路。地方政府積極為銀企合作搭建平台,多次以召開銀企互動會、項目推介會等形式,大力促進產業政策與信貸政策協調發展。金融機構積極實施“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信貸政策,結合地方產業政策來調整信貸結構和增加資金投放,經濟金融初顯協調互動發展態勢。

三、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問題的提出及建議

市開始進入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階段,着重解決銀行業的效益性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政府、銀行和企業之間要儘量避免較大的利益衝突,逐步形成一種政銀企互動發展的格局,兼顧政銀企“三方面”利益的均衡。當前市在優化金融生態環境中面臨着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再是一些簡單的表象問題,而是涉及到制度安排、法制建設、行政干預等深層次問題,成為今後一段時間內努力解決的問題重點。

1、銀行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問題。銀行作為金融生態環境中的生存主體,其法人治理結構和金融服務狀況成為生態環境的一部分,而目前銀行的一些制度安排不盡合理,如地方金融機構產權不明晰,經營中不能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信貸管理中重風險約束輕績效激勵,爭搶大企業信貸忽視小企業市場等等,嚴重影響到金融生態環境的進一步優化。建議各級政府積極督促轄內農村信用社加快改革進程,建立並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規範內部管理和業務經營,提高自我生存能力;各銀行要加快內部制度改革,建立正向激勵機制,適時調整信貸營銷策略,在大企業信貸競爭成本上升和資金集中風險加大的狀況下,儘可能將營銷重點向中小企業轉移,不斷提升對地方經濟的服務水平。

2、司法部門執法的獨立性問題。法律環境是金融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我國目前的法制建設尚不完善,司法部門執法過程中獨立性較差、效率不高,在涉及金融問題上表現為金融勝訴案件執行難,主要是由於法院執行力量不足、地方政府行政干預等問題所致。建議各級法院進一步提高案件審理獨立性和公正性,合理調集人員組成金融案件專門執行機構,定期組織金融案件專項執行活動,切實提高金融勝訴案件執結率;各級政府部門應儘快轉變行政理念,兼顧銀企案件糾紛中雙方面利益,消除司法干預和地方保護思想,有效保護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積極性。

3、市場規律約束的外在性問題。經濟的外在性是指某種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對無關者的影響,外在性的存在意味着市場失靈,如銀行無法通過市場約束來對企業逃債進行懲罰就是市場失靈的表現,是一種負的外在性,而賴以消除市場失靈的制度建設又尚不完善,如對逃債企業不能有效實施嚴厲懲罰,對誠實守信者又不能帶來相應利益,這易引導其他企業的逃債預期,亟需健全相關的制度保障來消除這種負的外在性。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快徵信體系建設,逐步實現權威性的企業信用評級,為銀行信貸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同時着力改善區域內的社會信用狀況,強化社會信用對企業的約束;研究完善《破產法》及相關法律的規定,使破產起訴成為強制企業還貸的“殺手鐗”,依靠法制建設來強化市場約束。

4、中介機構從業的公正性問題。銀行經營中的許多業務與中介機構具有密切關係,如對企業評級授信、發放抵押貸款、接收抵貸資產等都需要中介機構進行評估,評估的公正程度將對銀行經營產生較大的影響。在目前法律和行規約束軟化的現實情況下,中介機構在利益、人情和權力等影響下可能會做出對企業有利的評估,如高估企業資產來騙貸或抵貸、低估銀行準備處置的抵貸資產等,人為增加銀行的信貸風險和資產處置成本。建議政府加大對中介機構行業的整頓規範,嚴格行業准入和行業監管,對作假者堅決清出資產評估市場;注重從政策上鼓勵和扶持一系列專業化的中介機構發展,打破評估行業的行政性壟斷,增強行業競爭性和行業自律性,促進中介機構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誠信水平。

5、地方政府行為的雙重性問題。市場經濟下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行為具有積極和消極的雙重作用,市場失靈時政府調控資源進行有效配置的行為(如政府出資成立貸款擔保機構)就顯現出行政干預的積極性,而市場正常運行中的政府破壞市場規則對經濟主體進行約束的行為(如政府剝奪銀行抵押優先受償權)就暴露出行政干預的消極性。實際工作中地方政府的一些行為往往把握得不到位甚至錯了位,需要調控引導時政府反而缺位了,不該插手干涉時政府卻又越位了,損害了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行政效率。建議政府切實從促進經濟金融協調發展的角度出發,將金融視作轄內一種產業來扶持發展,正確處理政銀企三方面利益的均衡關係,在對銀企進行行政干預時以是否有利於推動二者的合作發展為標準,杜絕以損害銀行利益來發展地方經濟的短期行為。當前,迫切需要政府在成立擔保機構、構建徵信體系、改善融資軟環境等方面進行積極干預。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7

一、調查原因:

進幾年,隨着大量礦業的開採,污染廢水的排放和水土資的破壞,導致了人們生活失去了協調。由其是煤礦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氟使人們患上各種各樣的疾病,因此為了使家鄉人民擺脱氟病毒,特對貴州織金黑土鄉作一份調研報告。

二、調查目的:

為了傳承中華民族美德,宏揚“春晦使者”精神,使之服務於社會,反哺於家鄉,幾年以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家鄉的變化是日異月新,雖然得到了發展,但生態環境卻遭到破壞。大量煤礦的開採,水土污染的制理趣之於弱化,因此水的含氟量交高;不但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還破壞了人們的生命體系代謝,危害生命安全。大量的氟中毒、氟斑牙、畸形兒童,諸如此類的問題比比皆是。因此特為家鄉作了一份分析報告,做到反哺於民,為人民服務。

三、調查方式及成果:

(1)調查方式,通過實地調查和訪問的方式,瞭解到當地煤礦儲藏量豐富,交通便利,在此有利的條下,大量煤礦合理開採卻不合理制理,導致水污染嚴重,生態土壤平衡失調,嚴重地危害了田間農作物的生長及水問題,經過科學合理的數據統計,幾年家鄉的發展雖有很大的進步,但人們的患病率在不斷的提升,呈上升趨勢。各種不同類型的病症也在增加。

(2)調查成果,經過與村委員會的配合和實地堪察,瞭解到危害人們生命安全的主要元素是氟,屬稀有氣體在水中的一種產物,浸在水中。雖然中毒者發病率高,污染易於擴散,但在村委和眾多希望水理的幫助下,逐漸形成了實施的新修水理放案和調查儀器預備階段的統一,使方案的實施有了初步的.形成,同時也得到了人們的配合,解決了許多必要的問題。

四、調查數據及原理的分析:

(1)調查數據整理,經過走訪與實地勘察得出,氟斑的得病率為9%,由氟中毒而導致的其他發病率為2%,處於不受氟侵擾的人基本很少,還有許多由於儀器不精確,得出的數據不是太科學,得到的數據可根據偏差的大小調整,總體上抓主要矛盾。進行氟中毒的深一步研究。

(2)中毒與侵害原理分析,氟屬於稀有氣體元素,符號為F,原子數為9,是鹵族元素之一,呈淡黃,一般情況下,氟可奪取牙齒中的碳元素,導致牙齒呈淡黃色,出現凹凸不平的跡象,中毒較深者還可導致畸形身軀,且不利於兒童身體的發育。

五、調查總結:

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研究,雖得出一張實地調查表,但卻出現諸多問題,調查的目的在於保證今後方案的實施,在於調節可支配與不可支配之間的關係。

一、調查出現問題,

(1)在許多水勢較湍急的地方無法靠近,很難得出氟對土地資的侵害程度。

(2)在調查的過程中,宣傳力道不足,走訪過程中與鄉親們的溝通不是太順暢。

()出訪或是勘察,儀器裝備不是太精確,勘察設備差,拍攝資料分析欠缺。

(4)調查期限短,時間較少,準備不充分。相關參考資料缺發研究不透。

()無團隊合作,缺少交流與討論環節,導致許多結論片面。

(6)天氣地理因素的影響。

(二)、調查中問題因素的解決,

(1)在今後的相關調查中,注意充分準備資料,多着實地調查,提高調查水平。

(2)多功能地運用相關專業解釋出現的問題,多向調研老師請教。

()儘量以團隊的形式外出調查,完善得出結論的合理化與規範化。

六、調查方案的合理及今後實施的意義:

在諸多數據中儘量以此方案為標準,儘量完善計劃多與當地部門聯繫,儘量取得他們支持,得出相應的結論,爭取做到實地實查,方案合理。爭取為家鄉人民獻出一份綿薄之力,使人們擺脱病魔的折磨。希望村委與當地部門能興修水利,讓人們擺脱水污染,此方案有利於實地調查和研究。經過逐步實施,可形成完整統一的規化方案。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8

唐登傑省長、尤猛軍市長十分關注閩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近期對閩江兩岸江心島、無人島管理提出明確要求。尤猛軍市長於9月4日,親自乘船視察閩江閩侯段島嶼整治情況。8月14日,縣政府召開環保專題會,研究部署閩江流域(閩侯段)島嶼違章搭蓋和環境整治工作。9月2日,縣委李永祥書記親自點題,要求縣政協就閩江無人島整治、保護工作開展調研,提出可持續利用的建議。9月3日,縣政協組織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水利局、公安局等相關部門召開推進江心島、無人島整治課題專題會,就整治目標、保護措施、可持續利用等問題進行了研究部署。9月4日開始,縣政協位主席、副主席帶隊深入閩江江心島一線實地調查,並召開了座談會,認真研究閩江(烏龍江)閩侯段江心島、無人島沙洲地整治、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問題。現形成調研報告報送縣委縣政府,供決策參考。

一、閩江(閩侯段)島、洲基本情況

根據市規劃部門提供的數據並與縣自規局和縣水利部門及相關鄉鎮對照,初步明確閩江(閩侯段)島、洲共14個,另外調查竹岐鄉蘇洋村堤壩外灘塗1處,共15處。具體如下(見附表):

1.荊溪段共3處。一是連頭沙洲,位於港頭村對面,約500畝,種植瓜果樹木,無人居住;二是中房洲,位於光明村對面,約350畝,種植瓜果,無人居住;三是過江洲,位於古山洲村對面,約622畝,原有養殖奶牛,現已遷出。

2.上街段共4處。一是港裏島,鯉魚洲國賓館對面,約220畝,島上有三座古民居,無人居住,已由國賓館徵收建成休閒生態公園,自行管理;二是厚美洲,屬厚美村,約1201畝,用於園林種植;三是洪塘大橋下無名島,約643畝,島上種有果樹、西瓜等。四是橘園洲大橋邊浦口洲,約1066畝,其中農用地470畝,設施農用地11.9畝。

3.南通段1處。即馬騰洲,位於文山洲對面,約19畝,荒島。(另:大樟溪南港大橋橋下無名沙洲,南嶼南通各屬一半,約204畝,荒島,地勢較低,水漲則淹沒。)

4.祥謙段共6處。一是文山洲島,位於上裏尾村對面,約1041畝,原住民約460人均已搬至江中安置房,102、103電台和一個部隊在島上;二是龍祥島(含江中島),約7821畝,人口約7600人,以漁業、種植無花果、甘蔗、火龍果等作物為主;三是塔礁洲島,約3977畝,人口約800人,以漁業、魚塘養殖、種植蔬菜為主;四是新壋洲,位於泮洋村對面,約965畝,人口約500人,以漁業、種植蔬菜、外出務工為主;五是南州島,屬中院村,用於種植經濟作物;六是學堂洲(俗名打架洲),江中村、祿家村各一半所有,主要用於種植經濟作物。

5.蘇洋村堤壩外沙洲地。該沙洲地面積約有1200畝,其中村民種植果樹、蔬菜、茉莉花等約800畝,穿插一些村民自建的過渡房及違建房。另外400畝被攪拌站、砂石場侵佔土地硬化。

綜上,閩江(烏龍江)閩侯段島嶼、沙洲地整治、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主要涉及荊溪、祥謙、上街、竹岐四個鄉鎮的13個島嶼、沙洲。即:荊溪段的連頭沙洲、中房洲、過江洲,上街段的厚美洲、浦口洲、洪塘大橋下無名島,南通段的馬騰洲,祥謙段的龍祥島、塔礁洲島、新壋洲、南洲島、學堂洲以及竹岐鄉蘇洋村堤壩外沙洲地。閩江(烏龍江)閩侯段島洲可分為三類:一是有村落的島。共3個,即龍祥島(含江中島)、塔礁洲島、新壋洲,都在祥謙鎮;二是有生產經營活動的島洲。共6個,即連頭沙洲、中房洲、過江洲、厚美洲、浦口洲以及竹岐蘇洋堤壩外灘塗;三是無人島(濕地)。共4個,即學堂洲、南洲島、洪塘大橋下無名島、馬騰洲,多系江中濕地,基本保持原生態。

二、閩江(閩侯段)島、洲整治情況及存在問題分析

今年7月以來,閩江(烏龍江)閩侯段島、洲涉及的荊溪、祥謙、上街、竹岐等鄉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認真開展整治工作,有村落的島以清除垃圾、整治排污、清理亂搭、亂建、亂蓋為重點,被佔用的島洲以拆除建建、生產設備,恢復原貌為主,無人島則以清理亂栽種、農業臨時設施與管理房等為着力點,全面開展綜合治理,取得明顯成效,衞生狀況有所改善、被佔用的島洲與無人島基本清場到位,個別島整治受到上級領導的肯定。但從整體上看還存在諸多問題:

1.整治目標不明,沒有明確的治理方案。閩江島、洲涉及的各鄉鎮自7月中旬起均開展了整治,也取得明顯成績,但沒有整治方案,缺乏明確的目標要求,整治什麼?治理到什麼程度?特別是對保持整治效果、島洲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缺乏思路和有效措施,目前,基本上停留在拆除亂搭蓋、清理垃圾的層面上。

2.河長製作用發揮不足。河長制明確河長對河道生態環境建設負責,不論是閩江有人島無人島都在河道中,本應由河長管理,但河長制的河長職責並未涉及閩江島、洲的內容,河長在落實職能的過程中更多的只是注意河道污染和河岸排污等,對江中島、洲不論是有人還是無人島都關注不足,即便是在整治開展後明確了對無人島的河長制責任人員,但因職責不明,綜合措施缺失,後續保護和管理難以落實。

3.島、洲、濕地、灘塗的保護開發利用規劃缺失。水口電站建成後,水口大壩以下閩江常水位有所下降,且基本不變,原有一些時常被淹沒的洲、濕地形成了島。由於沒有統一的規劃和管護措施,一些島洲附近的村民便自行上島從事種養活動,甚至還有企業也上島從事生活經營活動。因用地調整的原因,15個島洲僅有2個島沒有規劃中耕地、林地,13個島洲均有規劃中的耕地或是林地,甚至大多數還有基本農田。而我縣沒有江心島生態系統保護開發利用的統一規劃,造成我縣島洲及灘塗地類性質複雜、保護管理缺位等問題。

4.無人島亂佔、亂建現象嚴重,基本處於失管狀態。除塔礁洲邊上的濕地保護較好外,其他無人島及濕地由於人為的過渡干預和缺乏嚴格的保護,存在無序耕作,存在亂搭蓋、亂建設問題,大多濕地部分岸線周邊建築垃圾、廢舊器械、破損船隻堆放,破壞了原有的濕地環境,部分地塊植被破壞嚴重,濕地面積萎縮,生態功能退化,河道淤積,水質降低。

5.有村落的島嶼環境生態問題較突出。基礎設施不到位,鄉村文明建設滯後。除塔礁洲島基礎設施、環境衞生等有一定基礎外,祥謙的龍祥島、新壋洲基礎設施相對落後,垃圾池、排水溝等很多設施沒有普及,整治效果較好的塔礁洲上環島路沒有一個垃圾桶,也沒有公廁,一些其他的生活舊習也被保留,存在諸多生態環境隱患。同時,村民環保意識不強,傳統陋習頑固,加上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不足,島洲生態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6.祥謙諸島形成白色污染清理難。隨着倉山金山片區迅速發展,烏龍江北岸高樓林立,還有大樟溪匯入,因烏江在祥謙諸島處水流較緩,且有漲潮迴流,特別是在龍祥島、塔礁洲這2個較大島嶼堤壩外江面垃圾滯留,形成白色污染。在這次調研中,我們瞭解到僅塔礁洲清理島內和岸線垃圾每個月需要費用15萬多元,一年近200萬元,長期保護是一個村落和一個鄉鎮是難以承受的。還有新壋洲以及其他島洲來自河道的白色污染也是治理的難點。同時,河道岸線河砂盜採現象也依然存在。

7.島洲村落歷史文化挖掘開發不夠。龍祥島居民已有200年曆史,新檔洲歷史上就是閩江重要渡口,潛藏着較為豐富的人文資源,是一筆重要的財富。而這些島洲建設缺乏豐富的水文化內涵,尚未被挖掘開發成體現閩侯、福州歷史文化和江南水鄉風情的特色濱水空間,造成閩江兩岸及島洲景觀單調、內涵不足,福州閩侯本土傳統文化未能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

8.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尚未形成。島洲及河道岸線治理、保護是一項綜合性強的系統工程,需要建立一整套統一有效的工作機制。目前,島洲、河岸治理主要由鄉鎮負責,水利、住建、交通、自然資源與規劃等縣直相關部門間存在“各自為戰、條塊分割”的現象,工作合力不夠。

三、閩江島洲整治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思考

閩江流經閩侯段涉及鴻尾、竹岐、白沙、甘蔗、荊溪、上街、南通、尚幹、祥謙等除青口鎮外的所有平原區鄉鎮,閩江真正是養育我們的母親河。島洲、濕地是地球的“肺”和“腎”,閩江的島洲更是我們重要的、也是最美的自然資源。其優越的`自然條件、豐富的有機物質,為野生動植物繁衍和生物多樣性的提供保障,是開展生態旅遊、休閒康養的理想場所。多年的工業化發展,讓我們忽視了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蒙上了黑紗、被污染侵蝕的“仙子”--靜卧在閩江上的島洲濕地,現在是到了她洗去塵埃、褪卻污淖、披上綠粧、點亮明珠的時候了。

要堅持“持續治理、全面保護、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理念,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閩江島洲生態保護系統。近期集中力量重點做好清理整治工作,中遠期立足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做好整體規劃。遵循“整治規範,統籌規劃,分類提升,分期實施,生態保護”的原則,突出閩江兩岸生態資源保護,將閩江兩岸打造成“沙歐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鬱葱葱”的秀美岸線。因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閩江(閩侯段)江心島、洲的整治保護和利用,要本着“少干預、少建設、少改造”的原則,以保護好各島的自然生態、人文資源為主,統一規劃,一島一策、分類指導、分期實施,有序推進、逐步提升,努力做到“一島一品、一島一景、一島一特色。”

四、江心島可持續利用的幾點建議

(一)明確近遠期目標規劃

1.近期要突出抓好整治。

鑑於前一階段整治無序、目標不明的問題,建議縣層面制定“閩江閩侯段島洲”整治實施方案,明確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實施範圍、工作目標,畫出時間表,確定路線圖,明確重點提升的內容、方向、目標,促進工作開展。閩江各島洲甚至是閩江(烏龍江)兩岸涉及的各鄉鎮也要有配套的方案,逐島制定方案並作出任務清單,責任到人,確保整治工作取得明顯效果。一是做好無人島垃圾清理工作。堅決清理無人島岸線周邊建築垃圾、廢舊器械、破損船隻以及周邊垃圾等各種污染物,恢復自然生態景觀。二是清理整治有生產經營活動的島洲。對有生產經營的島洲在拆除臨時搭蓋房屋、圍牆、牛棚、雞舍等基礎上,全面清理拆除建築廢料等垃圾,對被硬化的土地堅決恢復原狀,同時,加強對沙洲管理,嚴禁傾倒垃圾、杜絕偷沙等現象。三是開展有村落島洲環境治理工作。結合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建設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堅持生態保護為主,重點治理亂搭蓋、亂擺放、亂架設,清理房前屋後、公共場所垃圾以及立面改造等。建議上街違規駕校、蘇洋村堤外灘塗4800平方違建,部門已立案,要限期完成。所有島洲違章建築,清違辦要列入重點儘快拆除

2.要制定中遠期保護和合理利用規劃。

建議聘請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規劃設計院對閩江(烏龍江)閩侯各島、洲及岸線進行規劃設計,制定《閩江(烏龍江)閩侯段島洲岸線保護利用規劃》,編制《閩江(烏龍江)閩侯段島洲岸線保護規劃工作方案》,堅持“綜合整治與統籌規劃並行,因島制宜與分期實施並舉,生態保護與文旅融合並容,資金保障與長效管理並重”的原則,從島洲現狀分析,明確保護與利用的目標及原則、保護與控制體系等,作出專業的中、遠期整體保護規劃,圍繞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利用,制定符合我縣實際的島洲中遠期保護和利用規劃。同時,嚴格按規劃要求執行,全面推進閩江島洲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二)堅持“一島一策,分類實施”

要在保護好原有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堅持“一島一策”,嚴格按照規劃要求落實。根據現狀條件和生態特點將閩江島、洲建議分為三類保護控制:

1.嚴格保護無人島洲。

對沒有生產經營活動的島、洲及濕地控制為生態用地,實行嚴格保護,生態恢復。要加強無居民島、洲管理,保護無居民島、洲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促進無居民島、洲的可持續利用。建議對無人島洲實行統一規劃、嚴格保護,嚴格限制利用,重點在修復濕地植被,保持自然風貌。即對祥謙的學堂洲、南洲島、洪塘大橋下無名島、馬騰洲4個島,浦口洲:可打造成景觀公園,如桃花島、櫻花洲。以保持原生態為主,補植修復濕地。如,可適合濕地種植的蘆葦、菖蒲、狗牙根、結縷草以及濕地沿岸紅樹林植物等,打造多樣性的生態羣落景觀。

2.限制利用有生產活動的島洲。

對荊溪的連頭沙洲、中房洲、過江洲,上街的厚美洲、浦口洲以及竹岐蘇洋堤壩外灘塗這6個島洲,保留原有農事活動的現狀,實行限制開發,低強度利用,除了個別公益性、功能性設施外,堅決杜絕除農事之外的生產經營活動及房地產開發。建議:

連頭沙洲、過江洲:可與縣城江濱濕地公園貫通,打造沿江生態濕地公園。

中房洲:鑑於省攝影協會有意在中房洲發展,可發展為省級攝影基地。

厚美洲:在整治提升的基礎上,周邊有省委黨校和侯官要美麗鄉村建設,可打造江濱生態公園和堤壩外景觀公園。美化省委黨校,(示範點)

竹岐蘇洋堤壩外灘塗:緊鄰地鐵2號線終點站,周邊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閩侯的形象。應儘快整治提升。目前,該地點有400畝茉莉花,央視也進行了採訪。建議先行打造以茉莉花為主的花海觀賞基地。(要擺上重要位置。景觀提升,(示範點先行打造)。(提升閩侯形象,上蓋物流,城市綜合體)

3.規劃建設有村落的島洲。

對祥謙鎮的龍祥島、塔礁洲、新壋洲這三個島洲,要結合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強化治理,合理規劃,進一步美化環境,完善島洲交通及公共服務,圍繞“生態保護與農業觀光、休閒康養、民宿文旅”融合發展,建設閩江明星村落。

塔礁洲:基礎好,慢行道,觀島,恢復渡口碼頭,周邊停車,遊艇上島,門口工業區生態環境整治提升,先行打造,示範帶動,進一步美化岸線、便道,(濕地)發展以旅遊、休閒、觀賞為主的觀光旅遊業,打造美麗鄉村示範點。遊船上島

龍祥島:(島大、人多)髒亂差十分嚴重,要加強整治,注重鄉村治理,圍繞生態保護與農業觀光、民宿文旅融合發展,發展康養、採摘、農家樂、垂釣等休閒業。

新壋洲:這是唯一不通陸路的島,進出只能靠船隻的島上村落。島內河湖較多。現代休閒漁業、

4.以點帶面,示範帶動。(塔礁、蘇洋、連頭洲、過江洲、厚美洲。)

5.加強河(堤)岸管理,修復生態環境。

切實落實島長制,加強河岸管理。建議加強河道巡視,對河道進行生態整治,加大農村環境整治與污水治理力度,可實行投放封閉式垃圾處理箱,規範農村垃圾的收集與轉運填埋,加強污水排放的監督與管理,改善水體水質。加強採砂管理,杜絕沿河挖砂、築壩等行為。要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努力使閩江濕地內的生物多樣性愈來愈豐富,讓濕地成為野生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要注重島、洲增植補綠,恢復兩岸綠化,形成植物羣落,恢復地表水與地下水的通道,提高水體自淨能力。突出生態,兼顧景觀,採取措施鼓勵河道灘地保護和護堤林建設,通過種植樹木既可以恢復植被,保護河灘地和堤防,提高防洪減災效益。讓綠色植被成為島、洲生態屏障和野生植物基因庫,成為涵養水源、固化土壤、淨化空氣、美化環境的堅強衞士。

(三)要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要在近段時間整治工作的基礎上,探索建立閩江閩侯段島、洲長制等長效治理機制,保證閩江閩侯段河清、岸綠、生態優美。制定《閩侯縣“閩江(烏龍江)島洲”規劃建設管理辦法》,島、洲涉及的鄉鎮也要建立相應的工作制度和運行機制,分批啟動、分類實施,以點帶面,全面規劃建設閩江島洲。

1.明確責任,建立長效治理機制。

雖然有河長制,但未涉及島洲,建議建立閩江閩侯段島長制,統籌綜合各方力量,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在整治的基礎上,堅決杜絕亂倒垃圾、亂排污、亂搭建行為,做好島內及岸線的復綠、補綠工作,建設生態防護林,修復保護生態濕地,美化、綠化防洪堤及岸線。

2.部門配合,強化整治工作落實。

要結合掃黑除惡的專項鬥爭,加強對島洲亂佔、亂建等違法行為的整治工作。建議建立閩江閩侯段島洲治理綜合執法隊伍,由公安、水利、自然資源與規劃、農業農村、林業、住建、交通等部門組成,發揮公安部門強力作用,各部門制定具體的整治工作方案,鄉鎮政府緊密配合,開展巡河整治,嚴厲懲處非法盜伐林木、亂採亂挖野生植物、非法獵捕等行為,堅決制止非法築壩、亂搭濫建屋舍、無證採砂等問題。

3.要加大財政投入。

切實落實財政支持農業農村、水利建設項目資金,用好用活閩江環境保護、水路交通等資金。建議將相對分散在各部門的資金歸併、整合成閩江島洲生態環境治理資金,建立更為高效的資金運作機制。縣財政對試點示範的島洲項目給予專項扶持獎勵,促進其儘快形成經驗複製推廣。涉及縣級事權的“島洲”生態建設項目的資金需求,統籌納入縣級政府投資項目規劃和年度投資計劃。建議將閩江島洲及岸線範圍內的生態治理、景觀改造等項目實施,納入財政預算優先保障,各鄉鎮政府負責實施建設。重點打造,以島養島。

4.加強宣傳,引導羣眾積極參與。

通過多種形式宣傳,發動羣眾參與,眾籌全民智慧,引導羣眾。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刊、移動端等媒介,引導公眾參與、支持“閩江島洲”治理提升工作,暢通與廣大羣眾和社會各界的溝通渠道,迴應羣眾關切,集思廣益,羣策羣力,共同打造羣眾滿意的閩江島洲生態綠色工程。

5.要強化目標管理

守住底線,一年見成效、三年大提升,五年大變樣。做得好的給予獎勵,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有任務的鄉鎮給予鼓勵,建議建立“閩江(烏龍江)閩侯段島洲”治理提升工作考核機制,將治理提升各項工作任務納入縣政績考核和鄉鎮及職能部門目標績效考核專項內容,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專項督查,及時通報督查結果。要切實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將其與年度考核、評優評先等結合起來,對因工作不力、履職缺位造成未完成目標任務的單位和人員,嚴肅追究責任。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9

問卷調查顯示:我們首先提出的問題是關於環境及生態方面的認知度得。不到5%的人對環境或生態問題非常關注,大概40%的人對次比較關注,45%的人對此關注一般,約百分之五的人認為無所謂。並且對環境和生態關注度大的多是一些學生或是有文化知識的人,大多數農民對此的關注度則不大。關於用水情況,我們這一塊兒90%都用的地下水,俗稱井水。雖然不是自來水,但還算是比較乾淨的了,地下水污染較少。

對於蔬菜瓜果之類的話,25%的會經常擔心,45%的認為有時會擔心,30%的認為通常不會擔心。這主要是看瓜果蔬菜的來源地。如果是本地的他們的擔心就會少很多,如果是從外地進貨而來的人們一般就會比較擔心一些。對於浪費水資源一事,50%的人都會勸阻別人停止這種行為,40%的人卻只有憤怒沒有行動,10%的人認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由此可見,公民的節水意識還有待加強。對於3月12日的植樹節活動的調查顯示,30%的`人會積極參加此活動,30%的人認為此活動能起到宣傳、教育的目的,20%的人認為此活動只是在做秀收效勝微,另外有20%的人對此則毫不關心。對於垃圾分類處理問題,對這方面的知識很瞭解且能做到分類處理的人少之又少,只佔總調查人口的5%左右,60%的人對此比較瞭解,但是卻沒有做到垃圾分類處理,既不瞭解垃圾分類也不會分類處理的人佔35%左右。由此可見,本地人們對於垃圾處理了解還不夠。

下面來看一下關於生態方面的幾個調查結果。 將自然保護區開發為旅遊景點一事,毋庸置疑,它能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應,從而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我們都知道過多的羣眾觀光勢必會對保護區的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影響到當地的生物。60%的人認為利大於弊,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應;40%的人認為弊大於利,造成的環境問題很嚴重,得不償失。很多灑店都有有關野味的菜品提供,有時候還會是些國家級保護動物,對“吃野味”人們的看法各不相同。20人中只有一人即5%的認為這是一種時尚純享受,是一種顯示富裕的行為;35%的認為純粹是為了嚐鮮;50%的認為偶爾嘗一下可以但不是經常性行為;10%不贊同這種行為。關於瞭解環保和生態建設的渠道,可謂是眾説紛紜。由於問卷上此題為多選題,但綜合起來講的話,依靠電腦、電視、收音機等電子設備的約佔40%,依靠報紙、書籍類的約佔40%,通過學校教育得知的基本是學生,約佔35%,道聽途説的約佔30%,很顯然,大多數人都由不同的渠道來了解的。對於加強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應做的努力,30%的人認為應該依靠科學技術,20%的認為政府應加強宣傳工作,20%的人認為應普及相關知識,30%的人認為應動員和組織全國人民。對於我國生態建設的目標,認為應加強對現有天然林及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的約佔40%,大力開展植樹種草的約佔30%,治理水土流失的約佔40%,防治沙漠化的約佔35%,建設生態農業的約佔20%,改善生產和生活條件的約佔30%。關於環保教育應從娃娃抓起,80%的認為應該應時代的要求贊成此提議,20%的人還是覺得不切實際。

我們這兒原本有一片非常清澈的湖,在湖邊的一些人都是使用湖水的,夏天好多人在湖水裏洗澡。但是後來由於人們想提高收入,此湖便被一個個體户承包,養起了鴨子,成羣成羣的鴨子在湖裏到處亂飛,使湖水變得又臭又髒,嚴重影響了邊的環境。現在這片湖被新主人買下,新主人在湖裏養起了珍珠,整個湖面上到處都飄滿了大大小小的塑料瓶。一片美麗的湖水就這樣變成了一個畜養池。我不得不為此惋惜呀!人們往往容易被利益衝昏了頭腦,而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其實破壞環境就是在破壞我們人類自己的家呀! 由調查可以看出:我們這裏的人環境意識還比較的薄弱,對於生態問題的概念更是不夠了解。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本地的人民大多數都是農民,他們很多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對於保護環境的深遠意義還不夠了解,更不用説是生態問題了。 針對問題的解決方法:

我覺得我們保護環境就應該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環境隨手可做的一些小事 :

1、儘量使用布袋,少用或不用塑料袋

2、儘量乘坐公共汽車,少開私家車

3、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少用一次性筷子

4、節約糧食,不要隨便浪費糧食

5、隨手關閉水龍頭,並能提醒他人節約用水

6、一水多用,使水的利用更充分

7、隨手關燈,節約用電

8、使用節能型燈具、電器等

9、不隨意焚燒秸杆、塑料等污染環境

10、不吃田雞等野生動物,保護青蛙維護農田

11、舊物捐給貧困者,不可隨意丟棄

12、回收廢電池、廢金屬、廢塑料、廢玻璃、廢紙等

13、使用無氟冰箱 ,儘量不要再室內使用滅蚊劑

14、少用農藥、化肥,儘量使用農家肥

15、買食物時,優先選擇綠色食品

16、組織義務勞動,清理街道、海灘等

17、參與環保宣傳,爭做環保志願者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10

根據市政協年度計劃安排,市政協提案與社會法制委員會成立了“生態環境保護”專題調研組,以及各民主黨派、界別活動小組、鎮政協工作聯絡組等組成10個子課題調研組,於5月5日至6月10日,分別深入那大和白馬井等鎮進行調研,並赴省內海口、樂東等市縣及貴州、雲南兩省生態文明建設較好的地區考察學習,先後召開5次座談會和1次專題協商會議。謝雄峯主席和王凌融副主席親自參加調研和座談,廣泛徵求各方意見。通過收集資料、實地走訪、座談交流、外地學習等方式,形成此調研報告。

一、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近年來,我市堅持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理念,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系,不斷壓實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持續開展生態環境專項整治,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生態文明建設邁出了重要步伐。一是生態規劃體系不斷完善。制定並實施了《xx市生態市規劃》,嚴格保護生態敏感區域,並將生態保護紅線納入《xx市總體規劃(空間類20xx—20xx)》,在省級陸域生態紅線劃定的基礎上,劃定陸域生態紅線平方公里,海洋生態紅線平方公里。二是共抓大環保的格局基本確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把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納入“一創兩建”重點工作全力推進,出台了《20xx年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行動計劃》以及相關考評和獎懲暫行辦法。市政府成立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指揮部,由朱洪武市長親自擔任指揮長。環保部門牽頭制定了《xx市深化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行動計劃(20xx—20xx年)》和六個專項整治的三年行動方案以及年度工作計劃。三是生態環境專項整治成效明顯。持續開展打擊違法建築“三年攻堅行動”,累計拆除各類違建萬平方米,提前完成省下達的拆除任務。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不斷完善城鄉環衞設施,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2%,城鄉面貌有了較大的改觀。實施“河長制”,對全市23條主要河流進行分級管理;投入3191萬元進行南茶河水污染治理,實現了南茶河水質優於省下達的Ⅳ類水質目標;啟動472個自然村污水治理,動工建設2個鎮墟污水處理廠。強化施工工地揚塵污染控制和城區道路灑水降塵工作,全面完成了52座燃煤小鍋爐淘汰工作,完成了438家餐飲行業油煙治理,完成了1389輛黃標車淘汰,完成了37家加油站油氣回收裝置安裝工作。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強城鄉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啟動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工作,完成退塘還濕250畝,修復三葉魚藤危害的紅樹林199畝,完成造林綠化5688畝。中央環保督察期間督察組提出217個問題,已完成了215個問題整改,完成率為%。舉一反三查處破壞生態環境問題634件。四是生態示範建設持續推進。加大生態文明村創建和美麗鄉村建設,先後完成167個文明生態村的創建任務,培育了2個全國文明村鎮,12個省級文明村鎮,2個省級文明社區,11個省級小康環保示範村。20xx年我市獲得“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與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目標要求和百姓宜居需求相比,與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差距和問題。

(一)規劃政策設計不完善,引領生態環境保護作用不強。

一是規劃編制工作滯後。《xx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規劃(20xx-20xx)》編制工作剛開始啟動,目前僅完成了第一批材料的收集工作。而《xx市生態市規劃》是20xx年編制的,在實施“多規合一”後,已不適應當前的新形勢新要求。二是行動計劃執行效力不強。市政府雖然出台了“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和六個專項的三年行動方案,但行動計劃僅停留在環保部門執行層面,剛性約束力不強。三是生態環保政策不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環保資金投入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有待健全,尚未建立部門和鎮域生態環境保護目標指標體系以及領導幹部生態政績考核評價體系,缺乏生態環境硬約束機制。

(二)環保基礎設施欠賬多,各項指標與省定國定指標差距大。一是城鎮建成區污水管網建設滯後。如那大城區雨污分流短期內很難實現,大量的雨水增加污水處理的壓力;城區的非規劃內如那大鎮尖嶺地區擴大的範圍未納入污水管網的規劃和建設,城區污水處理率無法實現國定指標。二是水污染治理項目推進緩慢。市污水處理一廠、二廠提標改造工程、xx市污水三廠處理工程、13個鎮3個農場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建設資金仍未落實,鎮墟污水處理設施項目部分存在用地選址難的問題。省政府要求到20xx年實現行政村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而我市共有275個行政村,目前只完成了17個行政村共85個自然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成率僅為6%。三是生活垃圾和危險廢棄物處置能力不足。我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約700噸/日,但目前生活垃圾處理場處理規模僅280噸/日,且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尚未開工建設,垃圾目前還是簡單的焚燒填埋,對環境造成一定污染,近期難以實現全市生活垃圾“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目標。四是園區污水處理及管網建設嚴重滯後。木棠工業園區和王五物流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尚處於規劃設計階段。

(三)專項整治行動力度不夠,生態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一是農村“髒亂差”問題突出。農村違法用地和違法建築問題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城郊結合部和農村公路沿線土地違法違規易發多發。部分鎮對打擊“兩違”重視不夠,屬地管理責任落實不到位,農村建房規劃報建政策落實不到位,超規劃管控的現象比較突出。部分自然村環衞保潔、垃圾清運不能常態化,還存在垃圾亂扔、污水橫流現象。海邊垃圾存在邊清理邊反彈現象。個別鎮對美麗鄉村建設重視不夠,對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設投入不足,未充分調動羣眾參與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村容村貌改善不大,亂搭亂建、亂堆亂放現象普遍存在,羣眾講衞生、樹新風、除陋習的文明意識不強。二是水和土壤環境質量堪憂。農業種植面源農藥肥料控制不強,沒有出台相應的管控制度,尚未真正啟動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復行動。養殖廢棄物綜合處理利用缺乏統一規劃,糞污資源化利用停留在局部內部消化層面。海岸帶水產養殖污染防治問題整改不徹底。城鎮內河水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投入不足,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入海問題還一定程度存在,一些村莊飲水存在安全隱患,南茶河、白馬井溪和大江河水質不夠穩定。三是對空氣質量治理重視不夠。甘蔗焚燒、煙花燃放、道路和施工揚塵等污染時有發生,特別是春節期間空氣質量污染程度較重。此外,隨着華盛水泥、藍島等工業企業恢復正常生產,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指標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車充電樁規劃建設滯後,影響新能源汽車的推廣。

(四)各部門協同意識不強,共抓大環保的合力有待提高。一是有關部門和鎮對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些部門和鄉鎮政治意識、大局意識不強,缺乏主動擔當作為精神。二是生態環境協同保護制度機制不健全。市政府雖然成立了以市長任指揮長的六大專項整治指揮部,但缺乏強有力的統分結合、整體聯動的工作協調機制和權威性的督查問責機制。如由於行政執法部門和司法部門之間、市直單位與鎮政府之間也沒有形成有效的共同聯合辦案和工作機制,導致農村“兩違”打擊不及時;沿海鄉鎮亂採濫挖現象得不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非法養殖、損壞山體、礦山和磚廠等部分廢棄地修復尚未啟動,海岸線的管控等環保督查整改工作不到位等。三是生態環保執法監管能力有待加強。環境監察執法和監測機構建設、人員和設備還十分薄弱,而全市生態資源分別由農委、海洋、國土等部門實施行業性管理,由於部門分割、各自為政的體制弊端,缺乏統一監管體系和專業執法隊伍,加上基層一線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與真正擔負起生態保護與恢復的責任還有差距。四是社會參與度不高。羣眾普遍把生態環保看成是環保部門的事,企業主體意識不強,社會參與面不廣,未形成人人蔘與、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氛圍,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力度與其他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三、加快推進我市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與建議

黨的十九大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污染防治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我們要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落實好省委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堅持問題導向,精準發力,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行動,用最嚴格的舉措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市,推動海南早日建成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一)堅持規劃政策引領,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責任體系。

1、加快規劃修編工作,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儘快編制《xx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規劃》,鑑於規劃編制具有時效性,建議編制三年(20xx-20xx)或五年(20xx-20xx)的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規劃。在規劃中,要注重源頭上解決污染防治問題,重點調結構、優佈局、強產業、全鏈條,既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又降低污染排放負荷。要培育壯大節能清潔環保產業,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後產業,結合省規劃佈局,發展生態綠色有機農業和配套的種苗業、加工業、旅遊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等產業。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通過規劃,着力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補齊生態環境保護短板,以生態空間管控構建綠色發展格局,以綠色科技創新引領生態環境治理,從源頭保護生態環境,提升綠色發展水平。

2、構建目標責任體系,落實專項整治行動方案。堅持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明確市、鎮兩級和各部門目標責任、各項任務完成的時間節點以及保障措施。強化考核評價,將生態保護、污染物減排、環境質量改善等重要指標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工作實績評價指標體系,納入目標管理考核,嚴格落實生態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多規合一”和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的部署,定期對我市生態環境專項整治的三年行動方案和六個專項的三年行動方案執行情況的開展檢查督查。

3、強化生態規劃的管控,嚴格生態環境准入。發揮“多規合一”引領發展和資源配置的指導、管控作用,對重大經濟政策和產業佈局開展規劃環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佈局,調整產業佈局。在項目環評審批工作中,嚴格貫徹執行《海南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規定》和《海南省陸域生態保護紅線區開發建設管理目錄》及國家法規相關規定,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4、強化政策引導,健全多元環保投入機制。利用中央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建設自由貿易區的契機,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投入機制,更好的引導市場、彙集資源。加大對節能環保產業政策支持,建立環保產業税收優惠政策目錄,設立綠色發展基金。探索建立我市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有償使用制度以及沿海岸帶生態林補償機制。

(二)拓寬政府投融資渠道,着力補齊環保基礎設施短板。

1、加大財政投入,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要建立常態化、穩定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加大對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積極對接中央和省環保部門要項目、對接財政金融部門要融資,發揮財政資金的“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生態環境保護領域。

2、積極招商引資,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環保基礎設施。要圍繞重點領域污染治理,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引進和利用國內外的環保科技,提升環境治理技術水平。要借鑑各地成功經驗,通過推廣PPP等模式,選擇真正有經驗、有技術、有實力的專業機構和企業進行合作,建設領先水平的'環保設施。

3、堅持問題導向,加快推進生態環保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積極推進我市污水管網、污水處理廠建設,加快建設村莊排污管網和農村垃圾污水處理設施,並解決好一些行政村建而不用的問題。加快做好項目建設環評和用地徵收等前期工作,推動生活垃圾處理場擴容工程,確保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早日開工。加快園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引導產業集聚。

(三)強化六大專項整治,着力解決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

1、嚴厲打擊“兩違”建築。建立全面防控新增“兩違”責任體系,健全市、鎮、村幹部負責包村小組的網格化巡查報告制度和快速反應機制,嚴格追究防控不力的單位和個人的責任,確保“零增長、減存量”。同時嚴格執行農村建房規劃報建,加強農村風貌管控,嚴格控制農村建房不超過3層、高度不超過12米。

2、全面綜合整治城鄉環境。持續開展“清潔家園”行動,加大人流密集場所的環境衞生管理,按照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五有”標準,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鎮運、市處理”全覆蓋。以農村沼氣工程為抓手,推動農村廁所革命,把“一池三改”户用沼氣建設與發展庭院經濟、農村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徹底改變農村垃圾亂扔、污水橫流的現象。開展海岸線清潔行動,下大力氣整治沿海隨意亂倒垃圾問題。

3、紮實開展水污染防治。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安全隱患整治,爭取用一年時間解決所有自然村飲水安全問題。繼續做好松濤水庫(xx片區)生態環保工作,在松濤水庫流域建設水質自動站、保護區立碑定界和物理隔離以及生態修復等工程,防治周邊農村生活污水對水源地的污染。開展沿河積存生活垃圾打撈清理,全面整治各類污染源,堅決遏制集中式生活污水和養殖污水等各類污染源直排入河入海行為。強化污水處理廠的運營管理,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和綜合利用效益,實施中水回用,用於道路沖洗和園林綠化等。

4、高度重視大氣污染治理。推進重點企業和重點行業污染治理,突出抓好造紙、水泥、橡膠、製糖、磚廠、石場等行業企業排污的治理,對這些企業節能減排工作實施排污許可和指標管控。紮實開展揚塵、露天燒烤、稻稈和甘蔗葉露天焚燒等污染整治工作。加快推進餐飲服務經營場所安裝油煙淨化設施。加快規劃完善新能源汽車充電站(樁)等配套設施建設。研究出台《xx市煙花爆竹燃放管理規定》,規定燃放條件數量和劃定禁止燃放區域,加強煙花爆竹銷售源頭的管控。

5、切實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加快完成土壤污染摸排和監控布點工作。大力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和測土配方施肥,逐步控制和縮小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和使用面積,利用獎補手段引導農民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加強農用地土壤酸化防控,確保20xx年土壤有機質含量水平總體提高。加快畜禽和水產養殖排污無害化處理及循環利用項目的推進,推廣生態養殖大循環、種養結合中循環、自我消化小循環模式。

6、積極實施生態修復和濕地保護行動。完善生態資源管護制度,完善天然林和公益林保護制度。設立生態管護員工作崗位,鼓勵當地羣眾參與生態管護和管理服務。加快恢復生態保護紅線區、林區、濕地和沿海防護林帶的生態系統修復工程。繼續實施綠化寶島行動,開展景區、居民集中生活區的周邊和交通幹線以及石場磚廠廢棄地、非法採砂和災毀林地等復綠工程。利用藍色港灣整治項目資金,加快環新英灣環境的整治和自然岸線修復,保護和恢復濕地紅樹林、海灣入海口的海洋生態系統。

(四)深化改革創新,推動形成齊抓共管大環保的強大合力。

1、建立健全大環保格局組織架構。借鑑先進地區經驗,建議成立xx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由市長任主任,市委副書記和分管副市長任副主任,成員單位突破既往組織機構僅由政府部門組成的格局,增加紀檢、組織、宣傳等部門,進一步健全大環保格局組織架構。

2、完善統分結合、整體聯動的工作協調機制。健全“責任明確、協調一致、有序高效、合力推進”的環境共治機制,市委市政府每年要召開兩次工作情況通報會和一次考核評價會。強化指揮部作戰調度職能,定期舉行相關部門的調度會議,溝通協調解決突出問題。針對環保突出問題,堅持一個問題制訂一個聯合整治方案並組織實施,每個問題都由指揮部明確各部門職責,實行統分結合、整體聯動。比如明確“海洋灘塗違規養殖”治理工作由海洋漁業局負總責,海洋漁業局制訂具體聯合整治方案經指揮部批准後,其他各部門要無條件服從和配合。

3、梳理法律政策規章,研究解決疑難雜症。清理各類環保監管和專項整治行動中需要的法律依據和政策規章,按照有法依法、無法依規、無規立規、有例循例的原則,由主要責任部門負責梳理並提出。對於特殊問題確實很難制定規定的,由指揮部召集相關部門研究,制定“一題一策”並編成案例,以後類似問題參照處理,實現“有例循例”,防止執法中出現“推諉扯皮”。

4、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強化責任落實。把突出環境問題整治與建立長效監管機制有機結合,加大環境保護督查督辦工作力度。創新開展黨政聯合督查,由市委組織部、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環保局等單位聯合行動,增加明察暗訪頻次,強化黨政領導幹部環保職責,壓實屬地環保責任。建立大環保的監督機制,採取環境執法與行政監察相結合,對重點環境問題採取掛牌督辦。實行問責和獎勵相結合。建議市政府設立環保獎勵資金,實行責任和獎懲“一對一”掛鈎。嚴格考核問責,將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個人獎懲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並通過設立黃紅牌警告和懲戒機制倒逼各職能部門主動擔責。壓實企業承擔污染治理的主體責任,建立企業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和嚴懲重罰制度。完善生態環保舉報制度,暢通**投訴渠道,建立環保社會監督員制度,推動環保責任落到實處。

5、加強環境執法隊伍建設,提高環境監管能力。有序整合不同領域、不同部門、不同層次的監管執法力量,強化業務培訓,建設更具權威的專業執法隊伍,增強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合力。實行鄉鎮環境執法監管網格化管理,配備專職環保網格員,建立起“無死角、無漏洞、無縫隙”的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借鑑貴陽的先進經驗,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建立動態監視監測體系和監測預警預報應急系統,實現生態環境監測全覆蓋,妥善應對環境風險。

6、加大環保宣傳力度,增強公眾參與主體意識。強化公民生態環保意識的教育和培養,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在全社會營造全民共建共享的生態文化氛圍。進一步增強村(居)民委員會、自然村、小區業委會的自治功能,定期組織環保主題公益活動。職能部門要以“6·5”世界環境日為契機,組織開展大型環保執法主題宣傳活動,並設立環境污染問題曝光平台,開展環境問題“隨手拍”活動,激發公眾參與環保的主人翁意識和監督意識。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與文明城市創建有機結合起來,在全市開展生態村鎮、綠色社區、綠色單位、綠色家庭創建活動,倡導低碳生活和綠色消費方式,引導市民自覺**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包裝物、塑料餐具,減少“白色污染”。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11

一、生態環境基本情況

1、全鎮轄37個行政村、2個代管村、3個居委會、553個村民小組,總户數12137户,總人口5126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約為7‰。目前所有村都已通公路,已被通訊覆蓋。現有田土面積8.6萬餘畝,20xx年糧食總產量35678噸,人均產糧月1400斤,20xx年人均總收入10000餘元,人均純收入3893元。

2、生態資源基本情況。鎮現有山林面積46萬畝,其中蘆頭林場、連雲林場、獻鍾森工林場、森工林場、獻鍾苗圃佔2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66.5,楠竹1200萬多株,立木蓄積35萬多立方米。森林資源極為豐富,竹木儲量充足,辜、徐、蘆、灶四洞,綿延百里的等國有林場以及20多個村辦林場的杉木林基地成為的綠色寶庫,其中蘆頭林場是市最大的國有林場。同時,人民歷來就有靠山吃山的習俗,生態和環保意識較強,在生態建設和生態保護方面歷來相當重視。

二、生態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情況和思路措施

1、發展思路和特點。“生態立鎮”是鎮長期以來的戰略定位,也是促進其旅遊業長足發展的必然途徑。近年來,鎮緊密圍繞縣委、政府“基礎先行、工業主導、旅遊活縣、產業富民”的發展思路,以“興旺大旅遊、推動大發展,建設有活力、有實力、有魅力”的為戰略目標,把保護和利用生態資源進行有機結合,大力推動生態旅遊產業的發展,以旅遊產業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近幾年相繼開發了連雲峽谷漂流、麗江漂流、純溪小鎮、沱龍峽漂流等一批生態旅遊項目,創立了“一鎮三漂”的品牌,享譽省內外。20xx年,鎮榮膺“國家特色景觀旅遊名鎮”稱號。今年,鎮黨委、政府提出了建設“美麗”的目標,要求全鎮上下樹立長遠眼光,樹立憂患意識,抓緊抓好抓實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村環境衞生改善,以實際行動配合“全國生態縣”的創建。。

2、生態文明有新共識。一方面加大植樹造林力度。今年完成造林5000畝以上;各村要把境內水泥路作村級主幹公路看待,確保村道沿線有樹有綠化,鼓勵村民在屋前屋後進行綠化。另一方面加強生態保護力度。抓好節能減排,引導工礦企業走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倡導機關部門單位各村大興節能之風;嚴格落實採伐指標限額和公示制度,今年要禁伐闊葉林;森林防火要時時抓、人人抓,健全村級護林員制度,加大宣傳和巡查力度;任何村組禁採麻石,對河道採砂加強監督管理;嚴厲打擊亂採濫挖、亂砍亂伐、破壞耕地林地、放火燒山等破壞生態文明的行為。

3、環境衞生有新舉措。走行政推動、全民參與的道路。一是以宣教提意識。繼續加大環境整治宣傳教育力度,採取宣傳車、廣播、倡議書、橫幅、標語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各中國小校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各廠礦企業單位對職工進行宣傳教育,以迅猛的輿論攻勢,造就全民重視環境衞生的濃厚氛圍,提高羣眾自我約束的意識。二是以制度促轉變。各村要嚴格按照村級目標管理考核細則抓好環境衞生整治工作,村上要抓到組,組上要抓到户;各村要制訂整治環境衞生的村規民約,倡導垃圾不出户、不出村,垃圾分户處理、分户解決;各村可根據各自實際情況,試行家户籌錢成立村級環衞基金,用以聘請專門保潔員和補貼垃圾回收專員。三是以考核強督促。成立環境衞生整治辦,對各村環境衞生實行一月一考核、一季一講評、一年一獎懲的制度,確保環境衞生天天抓、經常抓、不反彈、不放鬆;根據每月的考核結果對合格村插紅旗,對不合格村插黃旗;根據每個季度的考核結果進行通報,村幹部將在大會上進行講評;根據年度的考核總分,嚴格落實獎先進罰後進的制度;繼續實施每位村幹部負責一段路面衞生監管的方案,確保責任追究到人。

4、把生態環境和城鄉一體化有機結合。城鎮開發方面:依靠生態資源優勢發展旅遊,依靠旅遊經濟的繁榮促進城鎮繁榮,同時以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大、城鎮功能的日益完善來提高旅遊發展承載能力,合力打造特色旅遊景觀鎮品牌。繼續推進集鎮的開發建設,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集鎮管理,力爭把大道沿線儲備100畝土地列入規劃。重點開發獻鍾集鎮,全力打造旅遊產品和遊客集散中心。根據總體規劃向西拓寬獻鍾集鎮範圍,大力引進各行各業商家到落户,力爭以旅遊流動人口和過往商客促進商業繁榮,以商業繁榮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着力把獻鍾集鎮建成住宿餐飲、休閒購物、娛樂觀光等功能完善的遊客集散中心。城鄉規劃方面:以科學可持續的戰略眼光進行發展規劃,提升國家特色景觀旅遊名鎮的總體形象。提高科學規劃水平,促進村級合理規劃發展,堅決禁止土地非法買賣,堅決遏制農村無規劃建房、佔用耕地建房的'現象。村級公路改造嚴格按照交通部門的規劃和程序實施,嚴格控制,沒有列入計劃的一律不能開工,上級不予解決資金。

三、生態建設的一些制約因素

一是大多數青壯勞力進城務工,導致植樹造林缺乏必要的行為能力,從而影響了生態建設的力度。

二是少數羣眾和工礦企業在影響生態環保方面的一些陋習做法短時間難以扭轉。如少數羣眾利慾薰心,偷盜亂髮森林資源或隨意野外用火、亂丟垃圾。再如少數工礦企業在節能減排方面捨不得投入,從而造成生態破壞;或以犧牲生態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牟取利益。

三是生態建設的各項政策相對太少,用於進行大手筆生態建設的資金嚴重缺乏,影響了生態建設的進度。如植樹造林的成本,上級撥付資金不夠,直接影響了造林質量和規模。

四、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幾點建議

1、加大生態文明宣傳力度,讓生態文明意識成為各行各業以及羣眾的主流意識,做到生態創建人人知、人人積極參與。

2、加大鼓勵引導的力度,採取資金獎勵等實質方式鼓勵引導羣眾植樹造林,提高造林的補貼。

3、加大生態環境執法力度,嚴格落實採伐計劃,切實做到採伐跡地及時補種,對違反規定者予以嚴厲處罰。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企業,嚴厲打擊失火燒山的事主。

4、加大生態環境工作的資金投入。綠色生態已成為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潮流。應逐漸加大對生態環境建設的財政投入,切實加快生態環境建設的進度和力度。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12

按照政協縣委員會辦公室下發的《關於進一步推進全縣生態環境系統化保護和建設的專題調研方案》文件要求,現將涉及我單位的耕地、農業發展等相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工作開展情況

(一)耕地情況

今年全縣完成播種面積451.5萬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420.4萬畝,佔播種面積的93.2%。糧食作物中玉米、高粱、穀子、綠豆等作物播種面積較大,分別為:163萬畝、78萬畝、48。7萬畝和76。74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7.56萬畝,佔播種面積的6.1%,飼料作物面積3萬畝,佔播種面積的0.7%。今年我縣將繼續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確定發展優質高蛋白大豆1000公頃、辣椒800公頃、棉花150公頃、甜玉米20xx公頃、藜麥200公頃、脱毒馬鈴薯150、蒲公英60公頃。目前,各相關企業已與農户完成訂單簽訂工作。

(二)化肥、農藥、地膜等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近幾年,我縣一直積極採取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等多種措施控制農藥、化肥的使用量,保證農藥、化肥施用量的負增長。20xx年,全縣農藥施用量600噸、化肥施用量12萬標噸,20xx年,全縣農藥施用量500噸、化肥施用量10萬標噸,20xx年,全縣農藥施用量450噸、化肥施用量9.5萬標噸。從總體來看,我縣農藥、化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微乎其微,雖地膜使用時會對環境造成些許影響,但我們已經採取建立廢棄農膜回收綜合利用體制,成立了專門的公司將農膜回收綜合利用,極大的降低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

(三)有機農業發展情況

目前,我縣已完成綠色、有機、無公害認證面積為15079.7公頃,獲證產品數量139個,其中:有機食品獲證數量52個,面積3573.7公頃;綠色食品獲證數量7個,面積467公頃;無公害食品獲證數量80個,面積11039公頃。獲認證的農產品主要有綠豆、穀子、高粱、葵花、蔬菜、雜糧雜豆等,主要品牌有鶴香、嘉粒倉、希地、鶴裕天香等知名品牌。今年,我們繼續整理上報蛤蟆泡漁業有限公司認證的白鰱魚等5個綠色食品材料,認證面積3.3萬畝。新認證縣綠康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小米、縣科文生態養豬場綠色食品豬肉、縣鄧春林家庭農場白玉米糝、單氏米業有限公司綠豆、德源鑫米業製品有限公司玉米粉等19個綠色食品。新申報的是單氏米業有限公司的“弱鹼小米”。

(四)有關法規執行情況

緊緊圍繞“放心農資進鄉村,質量興農保平安”這一主題,聯合市種子管理站,從4月27日開始至5月4日利用一週時間開展放心農資宣傳活動。宣傳週期間共深入蘇公坨鄉、八面鄉、邊昭鎮、烏蘭花鎮等鄉鎮。入户10户,張貼條幅3條,發放《省種子管理總站致全省農民的一封公開信》《庭院經濟種植技術》《縣農業綜合執法隊致全縣農民朋友的一封信》等資料30000份。宣傳週期間組織執法人員、農業技術人員105人次,引導農民在購買農資時要索取票證,提高廣大農民識假辨假和依法維權能力以及科學種田水平。期間累計接待諮詢服務400多人次。支持鼓勵誠信農資企業下鄉進村設立經營網點,展銷優質農資產品。展銷種子等農資產品3500公斤,價值13萬多元。組織舉辦全縣農藥經營技術人員培訓班,培訓56學時,培訓人員100人次。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廢舊塑料回收難。農民不願意將其收集,多數摟後放在田頭路邊,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有的就地焚燒造成大氣污染。二是生產有機肥缺乏應有的獎勵政策,替代化肥的產品少,減少化肥使用量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三是除草劑應用較為普遍。農民已經習慣於化學除草,減少農藥還需出台獎勵政策。四是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產量低,優質不優價,比較效益差,而且面積小,形成不了規模。五是農藥瓶回收較困難,而且銷燬更困難。六是執法人員不足,執法難度大,執法成本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大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的宣傳和推廣力度。鼓勵企業開發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品牌,對獲得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企業給予相應的獎勵。對獲得名牌、著名商標、馳名商標的企業給予獎勵。力爭使我縣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產量達到30萬噸。二是積極探索農膜回收方式。通過採取在地膜覆蓋面積較大的鄉鎮設立廢舊地膜回收站就近回收、大力推廣機械回收殘膜技術等多項措施,加大地膜回收力度,做到應收盡收,最大限度減少廢舊地膜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三是出台優惠政策,大力積造有機肥,鼓勵農户多使用有機肥,減少化肥使用量。四是宣傳教育羣眾儘量少用化學農藥,選用生物農藥和人工除草,減少對土壤和水的污染。五是加大政策和法律宣傳力度,嚴格執法程序,依法打擊各種坑農害農行為,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13

一、生態環境建設的內涵和某縣的自然地理現狀

(一)生態環境建設的內涵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切旨在保護、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及生態系統工作的統稱。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起因於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如濫墾、亂捕、濫伐、工程破壞及污染物質排放等等,其後果影響到大氣、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生物資源等許多方面,其中植被破壞是關鍵所在,因為其他多方面的變化都與植被狀況密切相關。自然,要恢復改善生態環境,植被又處在關鍵地位,因為植被既能對近地小氣候起重要的調節作用,又能控制大氣中温室氣體,是一系列污染物質的吸收者和積存所;植被還能緩衝地表受外力衝擊,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是一切陸地生物種羣的貯藏庫、避難所。只有恢復建設好植被,才能使生態環境中各個方面協調起來進入良性循環。因為森林植被體量高大,結構完備,所以森林植被建設處於植被建設的主導地位。

(二)某縣的自然地理現狀

某縣土地面積4056平方公里,臨近珠江源頭,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態環境地位,是珠江部分上游和中下游地區的生態屏障,養育着113萬多某縣人民,影響着珠江流域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某縣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740米,山高坡陡谷深,山地面積501萬畝(佔總土地面積的82.4%),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83.6萬畝。全縣有林地11.6萬畝,疏林地1.3萬畝,灌林地54萬畝,未成林地101.4萬畝,無林地(包括荒山荒地、半石山地、巖山、開荒地)64萬畝,森林覆蓋率25.6%。石漠化面積23.6萬畝。某縣生態環境脆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二、某縣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一)大氣受到污染

某縣城關四周的四家水泥廠,產煤區的改良焦廠、火電廠等,晝夜不停地排放煙塵,還有其它生產生活中不停地排放的廢氣、廢水、廢渣,直接或間接造成了某縣上空大氣的污染。據某縣環保局報道,某縣煙道氣煙塵濃度最大值為827毫克/升,最小值為286毫克/升;雨水的最高ph值為4.53,某縣各地的大氣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大氣平均環境質量為二級。

(二)水資源危機

1、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近些年來,某縣河流流量嚴重減少,甚至出現了很多河流斷流。一些農田因水資源短缺得不到灌溉;一些村寨因水資源短缺,一年只有約4個月吃上人畜引水工程的水,其餘時間要到數裏外的地方背(挑)水吃。

2、局部地區水環境惡化

某縣的一些地區水體受到污染。其中污染最嚴重的是烏都河(某縣段)、拖長江(某縣段)。烏都河的污染主要是有機物污染,是看不見的污染;拖長江的污染主要是無機物的污染,是看得見的煤粉污染。

(三)固體廢棄物排量日益增多,處理率和綜合利用率不高

某縣固體排放物主要是煤等礦產資源開採利用的廢棄物和生活垃圾。這些廢棄物處理率不高。它們既佔用土地、影響市容,又破壞生態環境。這些固體排放物存在的環境問題,礦區和人口密集區的人深有感觸。

(四)植被破壞嚴重

由於某縣人口多,農民為了獲得糧食,大量毀林開荒,農作物從坡腳種到坡頂;過度放牧;各種工程建設活動日益增多,造成植被的嚴重破壞,現森林覆蓋率只有25.6%。

(五)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的難度越來越大

1、人地矛盾突出

人口多,土地少,有限的土地既要植樹造林,又要種糧,還要放牧,人多地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如馬依鎮、大山鎮的一些村寨,除了農民居住地周邊幾塊土地的坡度在25度以下外,其餘土地的坡度都在25度以上。如果25度以上的土地退了耕,就無耕地可種,而生態移民又難以做到。

2、未植樹造林的土地難以植樹造林

某縣植樹造林活動已經開展了近二十年,容易植樹造林的荒山、荒坡、水邊、地角、路旁已經種上樹,剩下的是沙化、石漠化程度非常高或容易被人畜侵害苗木的土地。這些土地難以植樹造林。

三、建設好某縣生態環境應採取的對策

(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和宣傳的力度,增強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

大力宣傳《環境保護法》、《森林資源法》等有關法律法規,除了對有關管理人員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教育外,應着重對公眾開展環境教育,不斷增強公眾的法制意識,形成全社會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輿論氛圍,使他們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全社會參與。逐步在某縣中國小有計劃地增設和開展一些生態環境保護課程和宣傳教育活動,使中國小生知道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己,從小養成良好保護生態環境的習慣,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同步進行

生態治理必須體現保護與建設並重的思想,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對可通過保護措施而自然恢復的區域,應以保護為主,村莊、公路、鐵路沿線等需要採取防護措施的地方則應加大綠化力度。

(三)保護好植被,營造天然堤壩

據研究,當大雨降落時,樹冠和樹葉可截留20%以上的雨量;林地上的枯枝落葉和雜草層能截留並吸收5——10%的水量,1畝林地比1畝無林地每年至少能多蓄水20立方米。森林植被對洪峯的最大削減量可達到50%左右。保護好植被,等於營造了很好的天然堤壩。因此,應保護好某縣的森林植被,做好某縣的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工作。

(四)做好退耕還林工作

退耕還林要把生態建設放在第一位。搞好退耕還林,就是要把退下來的耕地利用好,農民感到退耕還林後的經濟效益不比退耕前的差,才能使農民願意退耕還林,達到穩定退耕還林的效果。因此,要正確處理好農、林、牧的關係。首先,要有以林為主的思想意識。綜合治理應定位在生態功能的發揮上。林業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脱貧致富奔小康的基礎。大力發展林業,是實現某縣經濟可持續發展“三大戰略目標”的有效途徑。治水之本在於治山,治山之道在於興林,山青才能水秀,林茂才能糧豐,糧豐才能致富。根據某縣各地土地條件、市場需求和農民需要,在退耕還林的過程中,合理安排林種,因地制宜地發展生態林與經濟林,使植樹造林成為有經濟效益的產業。其次,要把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有機地結合起來。

(五)搞好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

1、加大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投入

因地制宜地修建一批蓄水池、沉沙涵、排灌水渠、攔河壩、防護溝道等工程,實現截流、蓄水、攔沙、沉沙的目的,並解決灌溉和人畜飲水問題。

2、加大坡耕地的改造力度

大力植樹造林,對25度以上的坡耕地應儘量退耕還林(草),對25度以下的坡耕地要加快坡改梯的進度,切高墊低,砌築硬坎,通過運用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建立一批穩產高產農田,增強蓄水保土功能。

(六)大力推廣推行清潔生產和清潔能源,綜合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一是限期治理污染嚴重的企業;二是新建、擴建和改建項目要儘量採用能耗、物耗小,排污量少的生產工藝;三是大力發展小水電、沼氣、太陽能等,解決農民的燃料問題,減輕農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四是提高“三廢”的綜合利用水平,實現“三廢”的資源化。

(七)依法保護生態環境

法律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依據,依法保護生態環境是做好生態保護工作的根本途徑。應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依法打擊各種亂砍濫伐林木的違法犯罪行為,還應杜絕修路、開礦等直接或間接破壞森林植被的行為。同時還要依法懲處破壞生態環境的其它不法行為,使生態保護工作贏得公眾的有力支持,最終達到保護好生態環境的目的。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14

作為大二我的我們離社會已經越來越近了,這就要求我們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校園與社會環境的不同,接觸的人與事也不大相同,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在學校學不到的知識。這就形成了從實踐中學習,從學習中實踐的良性循環。在實踐的過程中,要求我們不僅要鍛鍊自己的動手能力,而且要鍛鍊自己的交際、處事等一系列社會能力。本次暑期的實踐調查我選擇到深入農村。之所以選擇到農村實踐調查,是因為近年來隨着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嚴重,農民利益受到了嚴重損害,這有悖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標。作為世界上著名的農業國,我國農村地域佔國土面積的比例是較高的,農村地域遼闊廣大,搞好農村的環境保護工作,對於幅員遼闊廣大的農村乃至受其牽連或影響的城市的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佔總人口70%以上的廣大農民的身體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我隨從的環保局調查小組中我瞭解到,此行調查的大背景是基於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正式提出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概念,以及我國近年來實施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的一系列成效的基礎之上的。事實情上,中國經濟在保持連年高增長的同時,生態環境的惡化程度不但沒有減緩,反而愈加嚴重,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愈加突出其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如今,環保生態問題不僅關係到我國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也關係到能否改善人民生活質量。

目前,我國已把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作為經濟建設工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同時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重視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搞好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隨着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方針的提出,全國圍繞“三農”問題展開了一系列措施。經過政府具體實施,農村生態環境還存在哪些問題?破壞浪費資源的情況是否有所改善?調查農村尤其是西部農村對於我們瞭解西部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實施情況以及以後建設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帶着這些問題,我們對城關鎮八龍灣村生態環境進行了深入調查,以明確如今農村所存在的問題。

本次實踐調查上級要求我們小組以明確的目的,合理的方案,準確的參考資料,科學的方案對八龍灣村進行深入瞭解,並即使反饋當地生態環境現狀及治理方案。

一、調查對象、方法、材料來源

對象: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城關鎮八龍灣村

方法:實地勘察、訪問村名、查閲資料

材料來源:城關鎮政府、八龍灣村村名委員會

二、調查的具體情況及分析

(一)農村普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

生態環境退化是指由於人類對自然資源過度和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態系統結構破壞、功能衰退、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產力下降、水土資源喪失等一系列生態環境惡化現象。特點是:一旦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生態平衡失調,恢復起來就非常困難,而且有些破壞甚至是不可逆轉的。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退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水土流失。這是目前最嚴重的問題。一是大面積破壞林地植被,特別是破壞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人為的亂砍亂伐,用作薪材和建築,特別是近幾年出現樹木買賣,大量農户將自身所承包的林地樹木砍伐作為交易換取錢財。二是開發生產建設活動沒有按規定和要求採取水土防護和治理措施,修公路,亂砍亂伐,破壞地表植被。據調查,全村有5處因地表破壞造成水土流失現象。三是農業開發生產中隨意超坡度開墾山坡地造成地表裸露,一遇大雨或暴雨則易形成較大的坡面徑流沖刷和山洪衝擊。

2、水資源缺乏。金剛村地形以山地為主,多谷地,雖然有河流但是水量卻逐年遞減,調節水資源季節分配,而大量降水以地表徑流的方式外流。其次,人為濫用水資源,造成有限的灌溉用水沒能達到優化合理利用,影響農業生產。20xx年—20xx年三年間,因人們濫用水加之天氣大旱,影響水稻、玉米的生長,糧食減產,直接造成經濟損失。再次,村民對水資源保護意識淡薄。村民對使用後產生的生活污水習慣性的處理方式是隨地處理,經過自然的風乾,有的會採取下水道排出方式,而下水道的最後出口卻是村莊周圍的小河流,這並沒有從根本上對污水進行處理,反而加重了周圍河流的污染狀況。對於養殖業污水,由於大多數的牲畜採取圈養,農户會定期對飼養圈進行清理工作,清理後的污水也隨着簡陋的溝道隨意排除。但在村莊的調查過程中我們也注意到村子裏有許多的小污水溝,由於長期缺乏治理,已散發出難聞的味道,招致許多蒼蠅,嚴重影響了周圍的環境。據不完全統計,牲畜圈養率為49%,散養為24%,其他27%。豬、雞基本都是圈養,牛和羊散養的較多。最後,過分開採地下水,地下藏水鋭減,全村已有超過30口井已無水,影響人們生活。

3、土地退化、荒化。八龍灣村的.耕地面積正在逐年減少。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們的對土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土壤肥力下降,已無法種植農作物或農作物產量極低。土壤肥力的退化主要表現在化肥的大量使用,化肥潛在的影響在短期內是不明顯或是看不到的,但他們對生態環境的危害卻是不容忽視的。隨着近幾年各項農藥產品的大量出現和性能的不斷改善,村民對農藥的依賴性不斷增強。在調查過程中村民也坦言,隨着生活質量的改善,許多原本由人工來進行的生產活動也改為採用化學的手段,譬如為莊稼除蟲除草,以往均是由人在田間地頭進行勞作,現在則在莊稼仍為幼苗時就噴打農藥進行根除。農藥化肥中的大量有害物質都殘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板結,農田減產,這又刺激村民使用更多的化肥來提高產量,成為一個惡性循環。化肥的流失率高,利用率低,不僅導致農田土壤污染,還通過雨水等造成對水體的污染。農藥化肥的不當使用在農村生態環境破壞的進程中是佔着相當大的比重的。二是外出務工人員急劇增加,留守農村的大多為老人和小孩,缺乏勞動力,無法耕種大量土地,雖然今年來國家對農業出台了各種優惠政策,可是返鄉務農的青壯年依舊很稀少,如此便出現土地拋荒現象,久而久之土地荒廢現象就越來越嚴重。三是發展經濟方便人們生活修建公路、水利設施、房屋等,鄉鎮企業的迅速崛起也佔用大量耕地,者也是耕地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4、固體廢棄物污染。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由於農村本身的生產生活環境以及各種歷史原因,農民對生態環境的認識維護的意識依舊較低。生產生活廢棄物亂堆亂倒,再加上地膜的大量使用,致使白色污染隨處可見。家禽糞便也沒有得到合理的處理,一到夏季,寄生蟲滋生,嚴重影響農村衞生條件。

5、噪音污染。近年來,噪音污染在農村表現越來越明顯。八龍灣村鄰近公路,雖然公路的新修使當地交通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是來來往往的運煤車了晝夜行駛,這對八龍灣村居民的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此外,鄉鎮企業和噪音污染較大的工廠也是造成八龍灣村噪音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上面所説的五個大的影響生態環境的因素外,還有其他方面的影響。在收割的季節,村民對秸稈的就地焚燒產生的大量煙霧對空氣質量的危害;常年未經處理的坑塘中的污水對周邊環境的污染;大多數村民由於沒有使用太陽能沼氣等綠色能源,依賴傳統燃燒方式對大氣產生的污染等等。這些因素由於都有一定的季節性或其他因素,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是那末大,然而也是不能忽視的。

(二)阻礙農村生態環境進程的主要因素

如何採取合理的措施在小問題變為大問題之前就進行解決,如何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共同維護我們的生態環境,是我們的政府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在提出一些建議之前,我們要先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我認為對阻礙生態環境進程的因素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民沒有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這是最關鍵的一條。很多時候農民不是不願意去維護生態環境,而是他們根本沒有生態環境和污染的概念。在八龍灣村的調查中我發現村民對於對於生活污水不覺得隨手傾倒有什麼不對,只要是倒出了家門且沒有影響別人就不存在問題,他們不會聯想到污染,不會聯想到生態環境。就地焚燒的現象也很嚴重,村民們只要是方便,不管是垃圾還是收割後的一些秸稈之類的,他們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就地焚燒。試想下他們怎麼會把一些煙霧和大氣污染聯繫到一起呢?在他們的意識裏沒有全球變暖,沒有酸雨的概念,更不會把這些抽象的東西和自己的生活聯繫在一起。正是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無知把我們的生態環境逐漸的往危險的道路上逼近。

2、農村生態環境未受重視,政府監督管理力度不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走了一條粗放型的經濟增長道路,導致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掠奪式開發。儘管政府部門在城市環境治理和保護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農村的環境問題似乎並沒有獲得政府不能的足夠重視。如果村民對生態環境的無意識是可以理解的話,政府對生態環境的忽視就是難辭其咎。地方政府的意義在於進行合理的宣傳和引導作用,而在大多數的農村地區,雖然有政府組織的各種科學宣講活動、環保科普活動等有利於提高農民環保意識的活動,但是落實的不盡人意,這也是造成農民生態環境意識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據瞭解,村民認為當地政府在生態方面需要加強的40%首推環保宣傳力度。實現當地環保意識主要還要靠當地政府和公民自身分別佔52%、43%。地方政府對農民沒有起到好的引導作用,對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也沒有合理的規劃。在一定程度上,地方政府未必對本地區的生態環境做過詳盡的調查,制定過保護的措施,更無從談起維護。在與村委會的環保溝通上地方政府做的不夠,村委會更是沒有宣傳環保的概念。

3、環保資金投入不足,治理力度不夠。當前農村環保主要工作靠縣市級環保部門,鄉鎮環保組織機構標準不健全,落實工作還是以縣市環保部門為主,使環保工作在工作質量和效率上“折扣”,很難將各項環保方針政策落到實處。環保投入不足,導致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然而,及時是設施到位的,比如説蔬菜基地,沒有後期的資金保證,也會污染到環境。因此,環保隊伍自身建設難以跟上形勢需要,環保機構設置滯後,缺乏有效的手段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4、生態保護與經濟利益的矛盾。隨着鄉鎮企業和一切高污染工廠的落户,大力帶動了村裏的經濟發展。然而這些高污染企業沒有良好的排污設施,為了降低成本或本身經濟條件有限,一些企業將大量污染物隨意排放。很多村民投身於企業當工人,雖然賺了錢可是對環境的污染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相關部門為了經濟效益的快速提高對這些污染企業的監管也不盡人意。

5、缺乏生態環境方面的人才。在我過發展迅速的這個時期。一方面,經濟體制轉型提供了經濟持續增長的強大動力;另一方面,經濟、社會和環境的不均衡,又使得各種矛盾不斷暴露;同時,這一時期也是消耗資源最多、人與自然較量最為嚴重的時期。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提高公眾環保意識,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和諧發展是我們的歷史責任。農村的廣大地域面積與其人才的引進是不成比例的,許多人在獲得較高的受教育程度後是不願意到農村這樣的基層去服務工作,這就造成農村人才的缺乏,也導致無法對農村的生態環境工作提出科學的應對方法和保護措施,無法制定出長遠合理的生態環境的維護方案。八龍灣村的分散經營使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受阻,降低了新技術的投資收益率,阻礙了農業無公害技術的順利推廣。據調查,近20年只有不到10%的家庭受過農業生產培訓,小農經濟中有文化的年輕人紛紛到經濟發達的地區經商或打工,轉向飛農業生產,使農業技術推廣更加困難。

生態環境調研報告15

一、xx鄉生態環境保護的目的和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農村環境治理作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重要舉措,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關係到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為進一步改善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提升xx鄉整體面貌,對xx鄉生態環境保護現狀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摸底,有爭對性的提出合理的建議,為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奮鬥。

二、xx鄉生態環境保護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xx鄉建制於1984年,全鄉總面積73。3平方公里,轄4個行政村,42個村民小組,1564户6631人,距離尋烏縣城50公里,廣東興寧市區62公里,是江西省南下廣東發達地區的主要通道出口。

(一)xx鄉生態環境保護的現狀

xx鄉農業是以種植業、果業為主導,茶葉和油茶種植為特色。其中油茶種植面積有25500多畝,平均年產油茶24。5萬斤,年產值1000萬元;茶葉種植面積有1800多畝,年產值達630萬元。xx鄉礦產和水資源豐富。地下藴藏着高含量的鈾礦、稀土、水晶礦;境內還建有鬥晏、大田、鐵尺水、龍潭等8個水電站,裝機容量計3。95萬kw,被水電專家稱之為“小水電之鄉”。

隨着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環境問題日益凸現,xx鄉生態環境令人擔憂。目前xx鄉農業種植過量使用農藥和化肥,在土壤中大量殘留,造成土壤物理性質惡化,肥力下降,土壤板結,肥效降低,對生態環境構成威脅。地膜的廣泛推廣及大量應用,雖提高了產量,可由於廢棄的地膜不易分解,造成農田污染,影響農業持續發展。稀土的非法開採造成飲用水水質嚴重下降,對生活垃圾隨意排放到河流,影響了沿河居民的生活用水;畜禽養殖污染,使環境質量進一步惡化。環境問題已嚴重威脅到廣大羣眾的身體健康,制約了xx鄉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總之,xx鄉經濟落後、工業基礎薄弱、農業種植不合理的現狀,以及自然環境條件的限制、上游污染物下泄等主客觀制約因素的存在,使得xx鄉環境形勢不容樂觀。

(二)xx鄉造成嚴峻生態環境形勢的原因分析

1。 環保意識淡薄,宣傳程度不夠。對農村環保宣傳教育的力度不夠,羣眾環境保護意識總體還不夠強,許多羣眾往往會對涉及自身利益的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舉報或投訴,而對自身破壞或影響環境的行為缺乏自我約束。

2。 政府環保力量薄弱。一是xx鄉沒有專門的環保隊伍和防保員。鄉幹部學歷參差不齊,專業五花八門,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二是鄉幹部人員常變。人員變動過快,使環保工作在質量和效率上大打折扣。

3。 農民生產、生活習慣落後。長期以來,xx鄉農業生產技術落後,科學文化素質不高,羣眾養成了許多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不良生產、生活習慣。例如缺少科學種田的指導,濫用化肥和農藥;垃圾隨處扔等等。這種淡薄和落後的環保意識在農民身上根深蒂固,製造污染的主體十分龐大,難以根治。

4。環保方面配套設施不足。環保政策、環保機構、環保人員以及環保基礎設施均供給不足,使得落後的基礎設施與日益加大的污染負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導致了環境污染的加劇。

三、xx鄉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議

按照“建設環境優美的`新xx”的要求,在全鄉大力倡導環境保護意識,構建生態文化,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實現可持續發展。

1. 加大環保知識及法律、法規宣傳。鄉政府要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加大環境宣傳的力度。把保護環境灌輸到每個村民頭腦中,不斷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讓農民明白什麼是環保,為什麼要環保,怎樣才能環保。通過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促進他們樹立起農產品質量意識和安全意識,從而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2. 落實環保鄉村責任制。把責任落實到村委會,固定村級環保員,確保人員流動帶來的不便。加強鄉鎮環保培訓,完善體制,健全責任追究制。要加強對鄉、村領導幹部的環保培訓,打破部門行業的條塊分割,協調各相關部門,依法界定執法職責,將行政執法權力與執法責任有機結合,科學設定執法崗位,明確執法程序。

3. 倡導農民養成良好的生產、生活習慣。加強農業知識培訓,制訂農藥、化肥等的科學使用計劃,禁止使用高毒性、高殘留的農藥,鼓勵使用和推廣配方施肥、生物殺蟲滅害等技術,同時倡導良好的生活習慣,推廣農村環境保潔,實行農村生活垃圾袋裝,確保道路、水塘、河道清潔,轉變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

4.完善環保配套設施。應該制定環境保護的相關政策法規,加強引導,防控結合,發展生態農業。加大環保政策扶持,逐步向生態環境保護如xx環保重點工程、農業污染防治等方面傾斜。要以“建設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為抓手,以“農業生產清潔化、村莊建設生態化”為原則,全面推進xx生態建設。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農業資源,有效控制農業污染,形成良性循環機制,從根本上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村環境。建設和完善垃圾填埋場等基礎設施,廣泛開展xx生態文化建設,着力提高xx環境質量,構建生態優美、和諧穩定的新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