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方案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研究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從一定的情境出發,以研究的方式來學習新知識,並相應地使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與傳統的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探究為本位的學習活動,它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現實生活,着眼於培養具有完整人格、善於實踐、自主學習、勇於創造的適應新型學習社會的人。探究學習雖然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但並不是説要削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相反,十分重視教師對大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指導作用。有效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的組織和實施是關鍵。課堂教學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大學生研究性學習意識的培養。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研究能力

1.改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能力高校教學的內容一般具有專門性和高深性的特徵,不僅包括已有定論的科學知識和專業理論,也包括最新科學技術成果,各種學術流派和學術觀點以及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在一般的課堂教學中,對於已有定論的知識理論,平鋪直敍地講授佔據了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和記憶,而最新科技成果以及各種學術流派觀點都只是一帶而過,或者讓學生在課下自己去看(學生也未必去看),易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上課時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研究性學習重視研究能力的培養,而研究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只有基礎知識雄厚,方法得當,在實際工作中運用才會得心應手。

因此,培養大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意識,必須從掌握基礎知識開始。在基礎知識的傳授中,跟蹤學科發展趨勢,有針對性選取知識點,通過講解一些知識點被發現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激情,還原科學思維的歷史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發現和認識過程。此外,在每個知識點講解上,教師儘量介紹該知識點研究的前沿以及應用前景,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研究前沿,並向學生推薦權威學術刊物最新發表的相關學術論文讓學生課下閲讀,以便了解最新動態,並引出新問題,從而鼓勵學生課後去跟蹤查閲新知識以解決新問題,由此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再者是要介紹本學科研究中的不同派別,並且要表明教師自己贊成哪一派觀點,並説明理由,引導學生去分析思考。最後,給學生開出必讀書目和參考書目。必讀書應為專業書,可選名家或高質量出版社出版的較高水平的學術專著。最好選本頭小一點的,容易理解的。但內容要比教材專而深,以提高知識

層次。參考書應為與專業相關的書,可泛泛地讀以擴大知識面。

2.轉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在部分高校教師看來,“研究”屬於“科學研究”的範疇,研究性學習是屬於研究人員從事的活動,從而忽視了大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多采用“填鴨式”的方法,導致多數學生只關注教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內容,然後在考試來臨時,把主要精力放在背誦課堂講授的所謂重點內容來應付考試,很少有人去主動學習,探究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材料和書籍,很少有人提出為什麼。最終造成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研究能力難以得到發揮,造成教育資源浪費。所以,轉變教師教學方式是培養大學生研究性學習意識的關鍵。

對比學習法強調-教師講授和學生學習同步展開,在學習的基礎上講授,強化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意識。事先要求學生去閲讀與所要講授內容相關參考書的有關章節,在課堂講授中,讓學生將課堂內容與課外閲讀進行對比,教師在將學生的對比結果進行集中分析、歸納總結時,要即時給予參與學生以積極的肯定和鼓勵,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興趣,從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教師在把握學科基礎與發展的聯繫的基礎上,設計一些綜合性和研究型的問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研究、探索的慾望,在此基礎上再教給學生研究、探索的方式和方法,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科背景知識,鼓勵學生質疑,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如果在課上不能得到有效處理和解決,可以採用課內外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把一些問題確立為興趣小組的課題進行研究。教師要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認真製作課件,對每一畫面的構成、大小、註解、字體、解説、呈現方法等都要進行精心設計,使教學內容清晰明瞭地展現給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另外,也可適量製作一些網絡型課件供學生共享,有利於學生進行網絡自學。

3.注重課堂教學的互動性,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研究性學習的意識培養可通過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對話與溝通而實現。研究性學習當中的師生之間的互動,強調的是以人為本,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扮演的角色以“權威”居多,課堂互動中教師處於控制地位,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很少有學生向教師反問,學生對教師依賴過多,導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研究能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