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方案

如何培養一年級新生的語文學習能

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一年級的教學中十分重要,關係到他以後的學習生涯。如何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我以從事多年語文的經驗,來談談低年級的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

如何培養一年級新生的語文學習能

一、讀。先讓學生初讀。

在這個過程中督促學生養成正確的讀寫姿勢以及自覺的朗讀習慣。接下來就是精讀。從國小低年級開始,就要培養學生帶着問題讀的習慣。這些問題可以是教師給的,但更好的是學生自己提出,教師幫助歸納的,這樣更有助於學生帶着問題讀的習慣的養成。學生的想象力就比較豐富,從小培養,才能提出更多更精彩的問題。作為教師還應當在多次的自覺運用中強化,最終形成學生不自覺的行為即習慣。

2、寫:寫規範字。

教師首先應當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動筆的地方自己先動筆,這不僅可以起到示範的作用,也是教給學生“動筆”的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才有可能養成動筆的習慣。國小低年級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尤為重要。要充分利用範寫的作用。在範寫時,可以請學生説筆畫的名稱,遇到關鍵筆畫時還應適當講解,這樣不僅讓學生牢記筆順及各筆畫的位置,教師工整的書寫也能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促進學生認真書寫習慣的養成。

3、聽:培養學生認真聽的習慣。

在語文習慣培養中,認真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上課認真傾聽的習慣。例如,讀課文前提出的思考問題讓學生聽明白,聽清楚了才會進一步學習課文。

4、看:培養學生認真看的習慣。

在作業中,學生經常抄錯字,不根據題目要求做作業等很多原因,這是沒有認真看所導致的錯誤,如果這個習慣不能及時改正,對以後的學習將後患無窮。所謂讓學生認真的“看”是指引導學生有目標,有次序,有思維地察看客觀事物或問題,主動發現事物的規律,提高觀察能力。

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不是靠偶爾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須經過長期的強化訓練逐步形成。這就需要家長,教師等多方面的力量聯合起來,共同督促,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讓不良習慣有滋生的營地。

如何培養一年級新生的語文學習能 [篇2]

新課標指出:國小各年級的閲讀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薰陶。由此可見,朗讀是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一項基本功,是閲讀教學中進行語言訓練的一條重要途徑。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積30年的朗讀經驗,使我們確信學生的智力取決於良好的閲讀能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朗讀能力的訓練是一項長期的主要任務。為了打好基礎,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得從一年級抓起。然而對於我們一年級的孩子來説,朗讀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需要老師的指導與點撥。現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個人的體會。

一、培養良好的朗讀習慣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往往要讀幾十年書,而閲讀的第一步,便是從國小一年級開始的。這個第一步的怎麼邁法,對學生今後幾十年的讀書,將會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為此,必須十分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其中朗讀習慣包括:1、正確的坐姿:頭正、肩平、身直、足平,兩手將書拿起,呈45度角。正確的朗讀姿勢不但有利於學生的身體健康和骨骼的發育,也可以使學生朗讀過程的發聲吐氣準確、暢達。2、讀書時,要三到:眼到看清楚字,口到聲音響亮地讀,心到邊讀邊記憶文中的美詞佳句,想象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朗讀教學應嚴格要求:讀前讓學生擺好姿勢;讀時,教師加以督促;讀後,及時評價,持之以恆,良好的朗讀習慣才能形成。

二、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人們常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也需要使他們對朗讀產生興趣,去主動學習,把朗讀當成一件樂事。做為教師就應該盡職盡責,要在知識和學習間架起興趣的橋樑。在低年級閲讀教學中,教師如何成功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也是培養他們學習能力,提高學習質量,為語文學習打好基礎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一年級的教材,課文以詩歌、韻文、童話故事為主,讀起來朗朗上口,情趣很濃,很容易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

(一)、加強朗讀指導

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剛剛入學不久,識字不多,朗讀技巧幾乎沒有,對一些生字,新詞及長句,要想很正確流利地讀出來都有一定的困難,就更不用説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加強朗讀指導,讓學生會讀,只有讀了他們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我每上一篇課文時,都要給學生範讀兩遍,讓學生模仿,以聽助讀,在模仿中糾正自己的發音,在模仿中培養自己的語感,在模仿中掌握朗讀方法,以提高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力。為達到這個目的,在朗讀中,我還實施了評選小老師的活動,確定了做小老師的條件:(1)朗讀的聲音要洪亮;(2)要正確、流利地讀課文;(3)讀出自己的感情來。學生們聽説要選小老師,教室裏頓時熱鬧起來,個個把小手高高舉起,躍躍欲試,嘴裏激動地説:老師,我先來。於是,小老師們熱鬧的氣氛中一個一個產生了,每個小老師在範讀完課文後,同學們都會爭先恐後地指出小老師的優點和存在的不足,促使小老師們糾正自己的錯誤之處,同時,我也對同學的朗讀結果加以肯定和表揚,這樣一來,學生在熱鬧、歡快的

氛圍中朗讀,既有老師的指點,又有同學的幫助,他們的朗讀能力得以慢慢提高。

(二)用寬容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作為老師應該明白,我們面對的不是專家、學者,而是涉世不深,學識很淺的國小生,常常出現令人不滿意的情況是必然的。如果課前不預習課文,教師範讀時不認真聽,一讀書就多字、少字、錯讀字等,凡此種種,作為教師不應該責備學生,挖苦學生,而應用一顆平常寬容的心去幫助學生,找出原因,端正學生的心態,用鼓勵的語言、表情、眼神和親熱的動作使他們從失敗中堅強起來,樹立起我要讀好書的決心和信心。

我在上《自選商場》一課時,東西的西xi字讀輕聲,我教讀了好幾遍,當我指名讀課文時,一位平時不太愛聽課的學生還把西字讀成了xī,當時,我沒有責備他,而是心平氣和地對他説:注意再看看字的音節,是這樣的嗎?只要你看清楚了音節,你會讀好的。那位同學聽了我的話,很快發現了這個詞中的西字應該讀輕聲,可見,教師的寬容與鼓勵對於一個一年級孩子來説,是多麼的重要。

三、朗讀的目的要明確

一篇課文,不是讀十遍二十遍就叫做重視朗讀,學生每一次朗讀,都要有目的,老師都要提出要求,如我在上《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一課時,聽完老師範讀後,初讀階段,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把每個字讀正確,再讓學生輕聲讀課文,圈出本課認讀的生字,並拼一拼,加強了識字的練習,然後指名讓學生讀,其他同學邊聽邊給自然段寫出序號。學生在反覆讀中把課文讀通讀順,掃除了閲讀的障礙,在精讀階段,我讓學生帶着問題逐段讀課文,做到有的放矢,如我指名讀這一課中的24自然段時,要求學生思考:小燕子三次飛往菜園,每一次都發現了什麼?最後讓學生齊讀,思考:燕子媽媽為什麼誇小燕子?這樣就達到了讓學生有目的地讀,在讀中逐漸理解課文的'目的。

四、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

一年級是朗讀的啟蒙階段,學生識字量少,讀書速度慢,容易引起拉調。所以老師在每篇課文的學習中除了加強指導,還要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只有在反覆地讀中,學生才能掌握生字的讀音,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從而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讀,讓花哨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讀。這樣,只有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我們才能看到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

五、朗讀的形式要靈活多樣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的培養待續時間不長,單調的讀書方法只能使學生昏昏欲睡,所以要採取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個別讀,合作讀,可以是教師與學生的合作,也可以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可以是一兩個人或幾個人之間的合作,也可以是全班同學之間的合作。選擇哪種合作形式,要根據文本特點和所表達的情感需要,如教學一年級上冊《自己去吧》這篇課文時,可以採用師生合作讀:教師讀媽媽的話,學生甲讀小鴨的話,學生乙讀小鷹的話,其他同學讀敍述部分,學生甲:媽媽,您帶我去游泳好嗎?教師: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遊吧!學生乙:媽媽,我想去山那邊看看,您帶我去好嗎?教師:山那邊風景很美,自己去看吧。通過這樣分角色的朗讀,讓學生明白:小鴨和小鷹都是既有禮貌又勇敢的好孩子。它們的媽媽並不是不愛它們的孩子,不關心它們的孩子,而是瞭解到周圍的環境不會給自己

的孩子帶來危險,於是鼓勵自己的孩子不要依賴父母,要自己去學會生活的本領。

總之,朗讀是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更是如此。只要學生能堅持不懈地練下去,讀下去,我們老師能不厭其煩地教下去,指導下去,學生的朗讀能力肯定會得到很大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