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方案

國小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反思習慣

一、本課題國內研究的現狀、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國小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反思習慣

(一)本課題國內研究的現狀

教育家葉聖陶曾説:“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林崇德説:“習慣是在生活過程和教育過程中形成與培養起來的。習慣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簡單的重複和有意識的練習。”“習慣與素質都是人的第二天性,即穩定的、長期起作用的品質。在一定意義上説,習慣就是素質,而素質總會頑強地通過習慣表現出來。少年兒童的身心特點與教育規律告訴我們,從培養良好習慣入手,是對其進行素質教育的最佳途徑”。《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幫助學生克服困難,跨越障礙後,要及時幫助學生反思取得的成功經驗。反思是一種主動的再認識,是對過去發生的認知的再一次判斷與深化,是一個能動、審慎的認知加工過程。學生認知從最初對知識的複製、拷貝,到具有個性化的觀點認識,思考方式都融入了個人的主動建構之中,而不是傳遞的結果。科學研究表明:人的經歷是有限的,但只要我們願意反思,就可以從這有限的經歷中提煉出許多的經驗。國小生如果形成反思的習慣,就能逐漸成為自律學習者,進行自覺有效地學習,從而增強責任心、自信心。在糾錯、改錯中自然地感悟道理,領悟方法,增長才乾和智慧。因此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是國小數學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一課題的研究是隨着時代不斷髮展,課程不斷改革而不斷深入的。

1、皮亞傑(j.piaget)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的習得,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在解題中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要讓學生在主動交流、主動批改中進行反思,經歷知識構建的過程。為此課題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因此,近年來“培養國小生的反思能力”的研究比較多,如2017年8月浙江省江山市趙家國小的“農村中高段國小生數學反思能力的培養研究”課題,以學生解決問題為切入點,從解決問題前,解決問題後這兩個方面來探討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策略。讓學生初步養成在解決問題時自我反思的習慣,教師探索出在解題中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最佳策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能更加的得心應手,融會貫通。但由於陳舊的教學觀在作祟,一些教師仍抱着“以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考試為宗旨”的舊有觀念,忽視了充分調動起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創造性。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自覺自願的對錯題進行分析,對解題的結果和解法及解題的主要思想、關鍵因素和同一類型問題的解法進行概括,幫助學生從解題中總結出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並加以掌握,並將它們用到新的問題中去,成為以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有力武器,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還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索與思考的問題。

2、元認知理論強調人是積極主動的機體,其主體意識監控現在、計劃未來,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思維和學習過程,因此,元認知理論深化並拓展了反思的觀念,不僅使反思的內涵和步驟更加清晰,更容易理解和把握,而且使反思由過去單純的心理現象變成一種實踐行為,直接在實踐過程中發揮作用,可以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學會學習,以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3、通過調查我們發現,近幾年有些地區也進行了相關探索,如徐州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數學教學中培養國小生反思能力的研究”,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室“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反思習慣的研究”等。但是由於教師本位主義和功利主義,不重視對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例如課堂上只注重大量的解題,很少引導學生反思解題過程,總結解題經驗教訓,認為學數學就是大量的解題,只要能多做題目可以獲得好的成績和較高的數學能力,發現錯題只知糾正答案,而不注重引導、挖掘錯誤的成因。課堂學習還是過於重視學習內容而忽視學習行為,多數學生在思考複雜問題時很少意識到自己的思維過程,不能獨立地認識自己思維過程的正確與否,缺乏反思意識和反思習慣。所以綜上所述,本課題的研究有較強的生命力,又順應了課程改革的時代要求,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二)選題的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在學段目標中指出:學生要“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具有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只有讓學生學會反思,在反思中掌握數學知識和方法,使學生真正學“懂”,學“活”,才能使每個學生都學習對自己有用的數學,都在數學學習上獲得不同的發展。使學生養成反思習慣,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發展的必然選擇。然而在平時教學中,我們通過觀察、和學生談話、與同事交流,發現現在的學生反思意識非常淡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國小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反思習慣》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