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方案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通用6篇)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導者,是學校與學生、家長之間聯繫的橋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歡迎大家閲讀。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通用6篇)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篇1

德國著名詩人海涅説過:“每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隨他而生,隨他而滅的”,教師所面對的不只是一個世界,幾個民眾,而是幾十個,甚至上百個世界,學生都可以以獨特的形象出現在教師面前,可以這樣説:綠葉如雲,尋不見兩個完全一樣的葉片,人海茫茫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學生在成為教師的教育對象之前,以受到家庭,社會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加之自我教育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所以教育的任務,教師的責任,不是讓學生順其自然、任意發展,而是要根據教育方針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引導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和自我教育,逐步克服不足,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這是教師的重要職責,這就要求教師要使學生知道社會對他們的期待,使每個學生逐步實現期待的條件,形成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達到這樣的目的,途徑和方法很多,一般説來應側重於以下幾點:

一、理解學生是教育學生的起點,要全面塑造和培養學生就必須全面瞭解學生。

學生內心世界是極豐富的,也是多變的,對學生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至瞭如指掌,教育才具有針對性。瞭解的最基本手段是觀察,教師應具備敏鋭的觀察力,能從細微的表情中發現學生內心世界,把握學生內心變化不失教育時機,當然,要了解學生僅靠觀察是不夠的,學生更多情況是教師觀察不到的。例如,學生在思想品德發展中具有矛盾性。有時,他們對集體給予他們的品德上評價內心十分關心和敏感,但表面上卻對這一評價裝作無所謂,同時,學生在自我意識上追求道德理想,但在行為習慣上卻又無原則,所以,我們必須觀察瞭解學生,坐下和學生談話,開座談會等形式,通過學生行為了解動機,通過表面現象看到學生內心世界,掌握學生積極的思想意識,抑制消極的一切,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和高尚思想品質。

二、注意社會道德對學生思想品質,行為習慣的作用。

學生在社會中積極熱情、思想活躍、情感豐富,每天接觸大量的道德現象,容易接受正面教育的積極方面,但同時由於知識缺乏,社會經驗不足,分辨力較差,有的學生把不道德的行為概以思想解放,新觀念,予以肯定;甚至把自私自利個人主義看成合乎道德的;把制約不良行為的社會輿論和道德規範斥為落後保守反對。所以應對學生進行道德理論灌輸和教育,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道德評價,使學生分清行為的是非,榮辱,美醜,善惡界限,來提高學生認識水平,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道德問題的討論,舉辦道德知識講座和競賽,還可以組織學生就生活中遇到過的典型事件或常見現象進行討論,在生活中,教師應及時為學生做出道德評價榜樣,這是引導學生提高道德認識關鍵,同時通過有計劃組織學生道德實踐活動,比如為學校和社會做些有益的工作,加深學生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道德水平。

三、身教重於言教。

教師要教育學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除了理論上的説服,更重要的是以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學生,從某種意義上是説:“身教重於言教”,教師應表裏如一,言傳身教,如果教師言行不一,説得漂亮,做得差,這樣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沒有威信的,優秀的教師應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在政治覺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方面都應成為學生的楷模,“身教雖為貴,行知不可分”,這是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親切告誡教師的衷言。在教育活動中,無聲的“身教”往往勝於有聲的“言教”,學生的優秀品德,要靠教師的高尚品德來薰陶,教師的“言傳身教”,“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甚至教師每一個細小行為,文明習慣,都會對學生的世界觀和道德品質引起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教師的表率作用,好比一絲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四、注重集體教育和個人教育相結合。

在培養學生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行為習慣時,要注意發揮集體的力量,培養集體主義情感,抓正確的集體輿論形成,啟發學生的良心,利用輿論揚善抑惡,對關心集體,尊重他人用於犧牲,樂於奉獻的行為,理直氣壯地支持宣揚,對於損公肥私,損人利己,講不道德的行為給予譴責,使學生在集體的力量中終止不道德行為,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五、注重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並不是一日之功。

需要耐心引導和反覆強化,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有關的行為方式知識,使他們明白哪些行為方式是道德的,哪些行為方式是不道德的,在行為方式的指導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道德智力水平,使學生能夠在不斷地變化的社會環境中選擇正確的道德行為方式,並經常自覺地反覆練習和實踐,逐步形成道德習慣。

六、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必須從嚴要求,嚴格執行紀律。

培養和鍛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思想品質,必須從嚴要求,嚴格執行紀律。教師要善於把學生守則和學校有關的規章制度逐項分解,從學生實際出發,提出具體要求和可供量化分析的考核評比標準。紀律一經確定,必須堅決執行,做到有章可循,違章必究。使違紀違法行為得到應有批評和處罰,就同良好行為習慣得到表揚和鼓勵一樣。都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行為習慣的自覺性。

人都有自己生活領域,學生也不例外,隨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生活範圍越來越廣闊,人與人交往越多,他們必須認識這樣交往。正確處理交往間各種矛盾,但當前大學生並非都有清醒的認識,所以培養大學生樹立高尚品德,使他們在處理相互利益,處理個人和集體利益關係時,採取正確的態度和恰當的行為方式,自覺用社會道德規範自己的言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教師的重要職責,也是為社會造就人才的必經途徑。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篇2

我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國小教師,擔任班主任工作已有22年。我深深地感受到,班主任工作是一門藝術。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組織者、指導者。其工作的對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長的一代新人。22年的教育工作中有歡笑,也有淚水,但我感覺到很充實,這也許是沒有當主任老師無法體會到的,它不僅需要愛心與細心,更需要創造。因為你面對的是充滿創造力的孩子,而且隨着社會的發展,孩子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了。這就更加要求班主任在工作過程中要深信:每個行為後面皆有正向的目的,人在有選擇餘地時皆會為自己做最佳選擇。唯有如此,在運用技巧時的態度、語調、措辭才能夠一致並取信對方,得到正面的響應,有效的促進師生間的溝通。

“良好的習慣是人在某種神經系統中存在的道德資本,這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這是烏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道出了良好習慣的養成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極為重要。那麼促使國小生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就顯得猶為重要了,他們年齡小,知識少,行為習慣正處在形成當中,可塑性大,可變性強。那麼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呢?

作為班主任更要注重,進而使班級形成積極向上的班風,每位同學都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充滿愛心,同學間團結互助,合作學習,我們的工作也受到了學校領導及學生家長的認可。在教學工作中,我們認真鑽研業務,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課堂教學中我們虛心向同行學習,積極參加各種教研活動,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班主任的工作經歷給我們的更大的收穫是懂得了教育的真正意義,從班級管理的真實案例中總結出的教育方法。下面我就談一談我對農村國小教育的一些想法及我在班級管理中的一些作法:

伯克曾説:“教育之最終的目的是培養人格”。我們也非常認同這一點。我們想現今社會更需要的是擁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而不是學富五車卻不知道德為何物的'“學者”。而在農村,家長有的文化水平較低,有的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孩子,在正確教育孩子方面有所欠缺,嬌慣、溺愛,使孩子從小養成了自私、冷漠、霸道的個性,自理能力差、沒有集體榮譽感、不懂得合作等等現象在學生中屢見不鮮。因此我認為農村國小教育應注重。

一、以人為本,付出師愛

作為一個教師,都應“以人為本”,尊重每一位學生。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我們教育學生,首先要與學生之間建立一座心靈相通的愛心橋樑。這樣老師才會產生熱愛之情。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的過程便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滿了人情味的心靈交融。心理學家認為“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我所教的六年級一班有個叫劉文驍的男同學,在國小四年級的時候為給狗戴紅領巾被母親批評,跟母親鬧彆扭,拒絕來學校上課,父母束手無策,就打電話告知我,讓我勸説其回學校上學,對於這樣特殊的學生我放下架子走進他的家門,親近他,敞開心扉,以關愛之心來觸動他的心絃。“動之於情,曉之於理”,用師愛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説服他,從而促使他主動地認識並改正錯誤。現在上六年級了,類似的情況再也沒有發生過,父母很欣慰,每逢遇到我總是感激的話語説不完,道不盡,該生的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同學的幫助對一個學困生來説,是必不可少的,同學的力量有時勝過老師的力量。同學之間一旦建立起友誼的橋樑,他們之間就會無話不説。同學是學生的益友。在學生羣體中,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老師過於直率,尤其是批評他們的時候太嚴肅而接受不了。我們班裏的高建輝同學,由於學習成績差,作業從不按時完成,平時寡言少語,缺少自信,連走路都是低着頭,自己獨來獨往,孤苦伶仃的,因此,我讓班裏最活躍的同學主動跟他玩,與其交朋友,讓他和女同學一起坐,讓他感受到同學對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學是自己的益友,讓他感受到同學給自己帶來的快樂,讓他在快樂中學習、生活,通過同學的幫助、感染,該生比以前活潑多了,課下跟同學玩的很愉快,作業也能及時完成了,這樣以來既促進了同學間的情感交流,在轉化學困生工作中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瞭解弄清學生的行為、習慣、愛好及其學習差的原因,從而確定行之有效的對策,因材施教,正確引導。我們六年級一班有個叫何永全的男同學,上三年級的時候,教過他的老師就跟我説該生多麼的難管,多麼的淘氣,從不按時完成作業,跟同學整日裏打架鬥嘴,在班裏稱雄稱霸,因此,我就以愛心為媒,搭建師生心靈相通的橋樑。與他談心,與他交朋友,讓他感覺到是師生間融洽的關係,慢慢轉變自己的不良行為,認識到自己的缺點與錯誤,樹立做個好學生的念頭;充分發揮學生的力量,讓他感受到老師的關心、重視,體會到同學的愛心與幫助,用關愛喚起他的自信心、進取心,使之改正缺點,然後引導並激勵他努力學習,從而成為全面發展的學生。

在更新教育觀念的今天,作為一個熱愛學生的班主任,有責任讓學生樹立信心進而達到育人的目的。讓我們攜起手來乘賞識之風,捧起關愛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種,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沐浴在師生的關愛之中,共同把學生培養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篇3

良好的行為習慣既是人類自身發展和完善的基礎,也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標誌。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貫徹執行《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新形勢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既是當前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適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的迫切要求。

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有一個過程,並非一日之功,因此,行為習慣的養成要持之以恆,常抓不懈,在嚴、細、勤、實上下功夫,把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落實到每一件小事上。

一、抓小事,要從日常行為規範抓起

每年新生入學以後,先通過學習《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使學生明白行為規範的具體內容及要求,為什麼這麼做,怎麼做,讓學生一進校就意識到有紀律和規章約束着他們,自覺或者不自覺的養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要求每一位老師有愛心,從關心學生成長出發,耐心細緻、循循善誘的去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讓學生明白&ldqu;一粒沙中見世界&rdqu;的道理。如坐、立、行和讀書寫字的姿勢以及使用禮貌用語要注意場合等等,雖然這些簡單,但很具體,若能長期堅持,大有益處。

二、抓小事,要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結合起來

孝敬父母、誠實有愛、勤儉樸素、禮貌待人、勤奮學習、嚴於律己等傳統美德,如果學生在社會生活中能做到這些,那麼,中華民族的下一代必然是後生可畏,國旗下講話就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機會;平時穿校服可以培養學生的勤勞樸素意識,消除攀比心理等。

三、抓小事,要同學科教育結合起來

現行教材中,文質兼美的與具體而豐富的生活實例,悠久的中華民族的古代史與屈辱的近代史,遼闊的疆土、豐富的礦產資源與人口眾多的現狀,都是對學生進行行為規範教育很好的素材。在學科教學中,適當滲透行為規範教育,那麼,行為規範教育既有載體,又不失豐富鮮活,學生易於接受。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通過舉辦各類興趣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和爭先創優的意識等。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法運用得當,往往達到一石二鳥時,既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又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

四、抓小事,學校要高度重視

首先,行為規範教育抓得緊與否,效果好不好,能否成為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環,關鍵在於學校領導。學校必須旗幟鮮明的提出目標計劃、制度、要求、具體的負責人,並花大力氣督察落實,堅持工作的經常性。其次,要建立一支以黨支部為核心,校長全面負責,政教處、共青團為主線,班主任為重點的良好校園德育教育隊伍,結合實際,制定出一套具體的辦法和措施並經常性的開展教育工作和課外興趣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優化育人環境,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讓學生在優雅的育人環境中,循序漸進的接受教育和薰陶。第三,學生的教育關係到千家萬户,必須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做到及時溝通,及時反饋信息,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和家校聯繫記錄,攜手共同教育,學生的行為習慣才能落到實處。

五、抓小事,要不斷創新方法,與時俱進

中國小生行為規範中,凡是要求學生做的,都是適應時代要求,是從積極的方面提出的。但學生進入中學後,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增強,必須採取恰當的教育方法,以正面引導為主,遇到問題平心靜氣,組織學生討論,辯論,讓學生從心理上接受,思想疏通了,學生就自覺做好了生活中諸如隨手關燈,撿起一片廢紙等小事。以此為契機表揚學生並帶動其他學生。

當然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不斷增加和豐富新的內容,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和發展,不斷改進方法,使學生的行為規範教育永遠和時代同步。

葉聖陶説:什麼是教育?簡單的説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培根也説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rdqu;。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大事容易抓,小事往往容易被忽視。而許多做人的道理恰好體現在小事上,從這些小事可以折射出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若這些小事解決得不好,勢必影響學生的一生。因此,必須立足於如何做人的教育,立足於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來看待每一件小事,認真從每一件小事抓起,切實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篇4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説:“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也就是説,從小養成怎樣的習慣,成人後就會形成怎樣的品性。葉聖陶先生也曾説:“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説,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一個人自幼就應該通過教育形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人的一生都具有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將伴隨我們的學習、生活、做人、處世,它以一種無形的方式干預着我們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從而主宰我們的人生。然而,一個人的好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後天成長中慢慢養成的。如何才能培養國小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教師從細節入手,潛移默化地融入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一、改變固有環境,培養良好習慣

一個孩子性格與思想情感的形成往往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在農村國小,孩子所處環境的特殊性致使孩子在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上受到很大的侷限性,主要表現在:

1.大環境的特殊性。農村地區相對來講,信息閉塞,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人與人之間交流較少,是一個不利於孩子好動和發展好奇心的環境,容易致使孩子性格孤僻;

2.家庭環境的特殊性。由於當前農村家庭青壯年父母外出務工,孩子大多留守與老人生活,成為留守兒童,孩子缺少與父母的情感交流,缺少文化知識的教育,致使影響孩子性格的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孩子的思想情感處於一個自我形成與發展的狀態,無法得到很好的引導。因此,教師要營造環境,製造氛圍,儘可能地彌補孩子在這種大環境下的教育缺失,給予孩子更多情感上的幫助、心靈上的慰藉。教師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追求上進,希望獲得別人特別是老師的認可與讚揚的孩子,他們不想犯錯更不想與老師作對,他們之所以犯錯是因為他們已有的固化習慣所致。因此,作為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該減少一些情緒化的語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這樣既有利於對學生的教育,又有利於教師的心理健康。當教師在面對學生壞習慣時,首先表現出的不能是憤怒與暴力,而應用理解、用愛心讓其改掉,這樣問題也就簡單化,處理起來也就更順暢了。因此,用平和的心態,正確的面對學生的不良習慣是關鍵。

二、建設良好班級,營造學習環境

“昔孟母,擇鄰處”,説明早在古代我們的祖輩就十分注重學習環境對行為習慣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班集體的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與優良班風的形成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繫,一個個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學生就會組成一個優秀的班集體,一個班級具有了良好的班風,其中個別行為習慣差的學生由於從眾心理的作用自然就會向好的方面發展。如果一個班風氣不正,習慣好的學生也會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向壞的方面發展。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必須注重班集體的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和有效的方法。教師在建設班風班貌時,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打好基礎,為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創設條件。

三、從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良好的習慣將影響人的一生,生活習慣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生活質量的高低,有時也可能成為別人判斷一個人品質優劣的標準。教師要把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作為教育的着力點來抓。大量事實證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人,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一種自然的反應。在教育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學生説話不注意,出口成“髒”;行為習慣不好,到處亂扔;和同學説話方式不注意,發生糾紛,甚至大打出手等現象。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積極開展各類有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的活動。如:開展“尋找活雷鋒”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向身邊的好榜樣學習的習慣;堅持做“今天我真棒”小結活動,培養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做好事,幫助他人的好習慣;每週要求學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返校後同學間相互交流,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勞動,在勞動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以身作則,用榜樣力量培養習慣

有人説:“優良的示範是最好的説服。”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學生的行為都是從模仿開始的。一個具有良好習慣的教師才能帶出一批有良好習慣的學生,想培養什麼樣的學生就要做什麼樣的老師。比如,培養學生喜歡閲讀,首先教師應發揮示範作用,要用師者的行為營造一種讀書的氛圍。學生經常看到教師專心致志、興趣盎然地讀書,自然會被教師的行為所感染。在課堂裏,我們可以把書中精彩的片斷聲情並茂地讀給學生,使其有身臨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裏會瀰漫着濃濃的讀書氛圍。在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可以給學生安排合理的讀書時間,並在教室裏設圖書角、閲讀天地等,為孩子們課內外閲讀提供方便,圖書角的書可以發動學生捐贈,定期進行更換。用切實可行的方法,潛移默化影響學生,良好的習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形成了。

總之,學生良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要從小培養,從點滴處培養。教師不應追求分數、工作繁忙而忽略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髮展,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放下分數的壓力,更多地去關注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培養積極、樂觀、健康的人才,讓每一個孩子在校園裏昂首闊步。為他們展開梨花盛開的前路,採摘碩果的未來還會遙遠嗎?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篇5

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説:“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習慣又是一種頑強而又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的習慣,會使人受益終生。”所以在行為習慣,衞生習慣,學習習慣上我們做了努力並見到了成效;從計劃開展以來,在領導的多方關懷和指導下,經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學生對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認識。

根據觀察現在國小生已經能夠做到日常行為中一些基本的良好行為習慣,如:見到老師問聲好,借人東西説謝謝,不亂拿不亂丟等等。學校裏不文明現象基本很少見了,學校一片欣欣向榮,整體呈現出一種別樣的氣息。學生的良好品德行為習慣已經普遍形成,當然要100%落實學生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還得常抓不懈,持之以恆。我們堅信,積跬步,必至千里;積小流,必成江海;學生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總有一天必定形成。

俗話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良好的衞生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需要長期訓練,不斷鞏固,需要教師學生共同的毅力和耐力才能逐漸養成,在習慣養成教育中尤其重要卻最容易被忽視的往往是學生良好衞生習慣的培養。而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不僅是進一步學習與發展的需要,是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未來建設者的一項基本素質。

在多方實驗中,我們在培養學生的衞生習慣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最少能讓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洗手,怎麼洗,怎樣讓細菌離自己最遠,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

最後也比較欣慰的是在學習方面同學們更有長足的進步,從早讀到預習到聽課再到寫作業,組成了“一條龍“戰線。每班學生早晨到校後自覺自主讀書、中午到校後能自主寫字。經過師生努力學生學習意識能力得到提高,現在學生每學一節新課前,都能依據預習提綱自覺地進行預習,用預習本記下預習到的知識及不懂的地方,並能提出準備課堂提問的問題。

我們深深地體會到:開展寫良好習慣研究,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而且發揮了其高智、啟德、健體、審美的多種功能,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學生的習慣養成,離成功的還存在着一定的距離,所以我們一定會更加努力再接再厲。雖然我們在這麼多天來在實驗中取得了點滴成績,但由於實驗時間不長,在以後的實驗中我們還有許多解決的問題:如有的學生的思想不夠重視、沒有合理的學習方法。今後學生要與教師和其他同學共同探討新方法,交流學習體會和學習材料,互相幫助。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學習能力,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篇6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對一定事物和活動有積極情緒體驗色彩的內在傾向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心智活動,最可貴的是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興趣能夠最有效地促使其實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有趣的開頭能使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情態中進入探求新知識階段;帶有趣味性的提問能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探究,有利於問題的解決;教學內容的安排儘可能結合實例,深入淺出,使內容和興趣融為一體,以創造“憤”“悱”的學習情境,必將引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不能指望學生自己養成。學生不好的學習習慣,一般都是在學習過程中,因為缺乏教師的要求和指導形成的,這種習慣不僅影響他的學習成績,而且影響他的觀念和態度。由於不好的習慣的慣性、不自覺性,都會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自然發生,同時,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形成的條件,已經不可能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重新建立。所以説,不好的學習習慣不能指望學生自己改正,好的學習習慣也不能指望學生自己形成,必須在學習過程中,在老師的嚴格要求、檢查和耐心的指導下,才能不斷地改變和形成。

三、培養學生認真聽課的習慣

國中新生往往對課程增多、課堂學習容量加大不適應,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使聽課效率下降,因此,重視聽法指導,使他們學會聽,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課堂上,教師不僅要用語言傳遞信息,還要用動作、表情傳遞信息,用眼神與學生交流,讓學生抓住重、難點,沿着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來聽課,不僅能提高聽課效率,而且能使其由“聽會”轉變為“會聽”.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中,要關注到全體學生,及時提醒學生記錄或計算,對做不到的學生要有意識地等待、暗示、提醒、察看、督促等,使其感到自己始終置身於老師的關注之下,從而自覺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直到做好為止。

2.課堂要求三動:動口、動手、動腦。

(1)動口,就是上課要張開嘴。需要回答問題的,要積極主動;需要討論的,要積極發言,大膽質疑,多思善問。對不善言辭的學生不輕易放過,積極引導。

(2)動手,就是上課要手中有筆,養成隨手記筆記,對重點內容、疑難問題及時進行書寫、記錄、計算和演練。

(3)動腦,就是課上認真聽講,緊跟老師講課思路,善於動腦思考問題,改換思路,另闢新法。

3.教師要不斷進行反思與調整,改進課堂教學的方式、內容,指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使學生在課堂上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態度和風格。

四、培養動手操作的習慣

要求學生儘可能多地製作學具,操作學具。例如,我在教學“平行四邊形性質”時,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充分利用學具材料,讓學生自己去製作一個平行四邊形,根據圖形分析討論,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邊、角、對角線之間的關係。在學習完了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後,由於它們的性質相似,學生容易混淆,我同樣讓學生製作一個平行四邊形教具,利用教具改變平行四邊形的形狀得到矩形、菱形、正方形來體現四者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師不要固定實驗操作形式,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課堂氣氛活躍,人人動手參與,爭先恐後彙報實驗結果,從而使學生準確、清楚地掌握這四類圖形。學具是另一種形態的教材,是一種比課本更直接、可操作、可實驗的學習材料,學具的使用可較好地體現新課標“生活中的數學”“做數學”應用實踐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