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方案

如何培養學生成為負責任的公民

著名作家托爾斯泰曾説過:“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有無責任心,將決定一個人生活、家庭、工作、學習的成功與失敗。”對國小生而言,責任心強,不僅學習自覺努力,勤于思考,作業認真,而且更有行為自覺意識,更樂於接受和承擔任務,並自覺努力完成任務。反之,缺乏責任心的國小生常表現出馬虎、自私、任性,不會關心他人,不會關心集體等缺點。 國小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是否具有責任心決定着將來整個社會成員是否具有責任心。那麼,該如何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呢?

如何培養學生成為負責任的公民

一、以身作則,充當學生楷模

俗話説得好:“説千言道萬語,不如做個好樣子。”這就是説,教師要用實際行動教育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因此,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教師要起表率作用。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一定要先做到。比如説要求學生不遲到,教師首先在上課鈴響之前進教室;要求學生每天按時完成作業,教師也要當天批改作業併發到學生的手中,不得隔日。常言説得好,身教重於言教。一個有工作責任心的教師,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會成為學生的楷模,學生的責任心會在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逐步增強。我組織學生召開了一次“我是班級的一員,我該做些什麼”的主題討論會。討論會上許多同學都發自內心地説到身為班級成員應該為班級出力。於是,我成立了 “小小服務崗位”,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崗位,定期考核,如果不合格就“下崗”。這樣,每個學生的肩膀上都擔了一份責任,他們互相督促,共同承擔起了班級中的勞動任務。從此,班中的衞生

問題我不再操心了,同學們都養成了“伸伸手、彎彎腰、撿撿紙”的好習慣。我的以身作則,不僅使得同學們加強了“保潔”的意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責任心,讓他們真正理解了“班級是我家,責任在大家”的含義。“潤物無聲”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學生最願意接受的教育。一個好老師的言行,可以影響一個學生一生。

二、着眼課堂,培養良好習慣

課堂教育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抓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做好每一件平凡事”是我努力的方向,我同時也要求學生從平凡的小事做起,參加好每一次活動,上好每一節課,回答好每一個問題,做好每一次作業,訂正好每一道錯題,説好每一句話,甚至寫好每一個字。大力倡導學生凡事都要做到專心踏實、認真仔細。我發現凡是學習困難的學生,字跡大都潦草,説明平時的學習態度有問題。字寫好了、作業本乾淨整齊了、學習態度端正了,那麼作業的正確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可見認真的學習態度正是學生責任心的表現。

對於班中特別調皮、約束力差的男同學,我要求他們在每節副課後向我報告自己和周圍同學的紀律情況,讓他負責周圍同學的上課紀律。一段時間以來,在課堂教學中我不厭其煩地“反覆抓、抓反覆”,塑造着學生上課主動學習的責任心,現在同學們逐漸上課自覺了、穩定了,視上課專心聽講為己任。當有老師選我們班上公開課時,我告訴大家這是老師對我們班的信任,也是平時同學們上課遵守紀律、積極發言的責任心換來的。同學們都很珍惜每一次的機會,表現也就更棒了。

三、藉助活動,樹立責任意識

學生的'學習生活往往因為有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而顯得五彩斑斕。學生在活動的參與和競爭中,學會了表現自己,達到了培養責任心的目的,從而使班級的榮譽碩果累累。

如“三八”婦女節前夕,我要求學生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給媽媽一份驚喜。以此增強學生對他人負責的責任感,學會關心長輩,關心一切需要關心的人,使他們從中感受到了“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情感體驗。在教師節來臨之際,我組織學生開展了“老師,您辛苦了!”的主題活動,讓同學們講述各個老師認真傳授知識和耐心教育同學的事蹟,講述偉人們尊敬老師的故事,並引導學生懂得是老師們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才贏得了人們的尊敬,是同學們學習的榜樣。

四、各司其職,爭當班級主人

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就要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和主人翁意識,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讓每個學生有事可做,有責可負,體會“承擔責任”的酸甜苦辣,從而營造“積極配合、團結一致”的良好班級氛圍。讓他們始終覺得自己是集體的主人,應該主動關心集體的事情。老師一定要把集體的事交給大家去做,調動他們為集體出主意,為集體的問題分憂。每當新學期伊始,我總是先指導學生制定個人目標,再從個人目標中挑選出若干個具有代表性的、切合實際的目標,進行討論,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最後制定出班集體的奮鬥目標。這樣,集體目標的形成就具有了全員參與性,每一個學生都會因親身參與了目標制定而積極主動地去努力。然後讓學生充當主角,廣開渠道,提供施展才華的舞台。如每天一個小故事,使每個學生有機會成為主角;每兩週一次的自主班會也是學生自己報名當主持人,負責內容的編排、主持稿的撰寫;實行班幹部競選值周制,每

《如何培養學生成為負責任的公民》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