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育考試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通用17篇)

《玲玲的畫》反思範文一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通用17篇)

《玲玲的畫》講述的是一個生動活潑的小故事。玲玲準備參加比賽的畫,不小心被弄髒,已經沒有時間重畫一張,玲玲急得哭了起來,但在爸爸的啟發下,她開動腦筋,在弄髒的地方畫了一條小花狗。課文內容簡單,主題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於簡單的故事之中,對於啟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本文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站在玲玲的角度,想想遇到這樣的壞事情,會有多着急,讓學生相互交流體會,並通過朗讀把她的急切心情讀出來,而後來她的心情大變,注意引導學生充分讀書,在讀中體會情感,感悟語言。為了理解爸爸意味深長的話,我讓他們先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談從中受到的啟發,起初學生並沒有很深的感悟,我便引導學生理解玲玲是在爸爸的啟發下在畫上小狗這個環節,我重點引導學生領會玲玲在遇到困難後,認真思考,動腦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學生們都能夠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説出很多精彩的實例來。不足之處是啟發學生弄清道理後應進行生活中動腦方面的拓展。大概是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少的緣故吧,他們的例子都脱離不了課堂,家庭的小圈子。

《玲玲的畫》反思範文二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玲玲準備參加評獎的畫不小心被弄髒,已經沒有時間重畫一張,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啟發下,她開動腦筋,在弄髒的地方畫了一隻小狗,不僅巧妙地掩蓋了了污漬,還給作品平添了幾分家的温馨。告訴我們好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這篇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這樣的課文,卻往往是語文老師心中最“怕”的課文,因為它沒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沒有高遠深奧的哲理,用語文老師們的`話説,就是沒有“可挖掘”的東西。在一陣“無措”之後,靜下心來備課……經過我的精心設計,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以下幾點是我認為課堂中的比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開頭,使師生之間和諧融洽

二、抓朗讀,讀中體會,體會中朗讀

三、抓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

四、 聯繫實際,使“難點”的堡壘不攻自破爸爸的話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五、圖文並茂的板書,課後名言的拓展,字詞卡片的精心設計和製作,課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為今後教學中的小小的收穫。

當然,遺憾的是,課堂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詞的教學中,語言上不夠嚴密,應準確區分“圖案”和“畫”的區別。

《玲玲的畫》反思範文三

《玲玲的畫》是一篇具有哲理性的課文,不僅是對學生有一定的啟迪作用,其實對我們成人來説也是一個很好的故事。他通過玲玲妙筆生花的畫畫過程,來告訴我們其實事情並不是象我們想象的那麼糟糕,只要肯動腦筋,還是有解決的方法,還是能夠把他變好的。他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把壞事變成好事。

但是由於我的準備不夠充分,對教案不夠熟悉,以至於在上課的時候出現了許多問題。

一、教學不夠紮實,知識點沒有落實。

1、在進行“玲”字的教學時,字音沒有落實。“玲玲”應該讀輕聲,後鼻音,也沒有進行指導,只是一讀而過,不夠紮實。在進行“玲”字的拓展時,“領、零、鈴、嶺……”等字是以字的形式出現,而不是詞的形式,這對學生來説印象不夠深刻。在進行積累讀的時候也出現了字音讀不準的情況。如果説此時以詞語的形式出現,對學生的印象應該比較深刻,也有利於學生對形近字的積累。

2、在進行詞語檢查時,對難讀字音及多音字落實不夠到位。我的詞句檢查是分兩步走的,第一部是詞語。但在ppt出示詞語時,我給生字全部註上了拼音,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説,這個已經沒有必要,只需要將重點字音予以指導標註即可,但我只是一帶而過,並未重點指出。比如説“催促”兩個都是平舌音,學生在讀的時候已經出現問題,但我並沒有領着全班將其落實,只是稍加糾正,這是不夠的。其次是對多音字“髒”的教學,也不夠落實,還是PPT的問題,沒有以詞語的形式出現。而形近字“叭”和“趴”進行比較教學時沒有將他們的意思與偏旁聯繫在一起進行教學,教學不夠到位,學生印象不夠深刻,知識點難以掌握。

二、朗讀指導不夠到位。

1、指導第一小節朗讀時,叫了幾個學生讀,但這幾個學生的朗讀並沒有將玲玲滿意的心情讀出來。而我並沒有進行示範或指正,只是草草帶過,可以説指導不到位。如果在學生朗讀不到位的情況教師進行一下範讀,突出重音,學生再進行朗讀,這樣學生的朗讀才能真正有效果,而不是走過場。語文學習最忌走過場,要的是紮紮實實的教學。

2、除了第一小節朗讀指導不到位外,對第四小節、第八小結的朗讀指導都是有所欠缺,不夠到位的。第四小節因為玲玲的着急、傷心“哇地哭了起來”這種傷心、着急的心情學生沒能很好地讀出來。第八小節中“小花狗懶洋洋地趴在樓梯上。玲玲滿意地笑了。” 這句話中玲玲失而復得的高興心情都沒能指導到位。其實知道不到位的原因就在於我着急將課文上下去,不肯花時間在學生的朗讀指導上。為上課而上課,還是沒有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體,這是新教師最容易犯的錯誤,我也不例外。只有真正脱離了教案,做到位學生而上課才能真正地上好課。只有做到認真、紮實才會有進步。不光是我會進步,學生也同樣會進步。

三、對學生的點評不夠準確,評價語不夠恰當。

1、對學生的朗讀評價不到位。朗讀不好,不好在哪裏沒有明確點出來,這樣的評價是不利於學生朗讀的進步,也會造成教師的朗讀指導不到位。比如説在進行第四小節的朗讀評價時,一個學生讀得並不好,沒有將玲玲傷心着急的心情讀出來,我只是説:“你讀得不錯,誰能比他讀得更好?”這樣的點評是不負責任的,不錯不錯在哪裏,如果還有提升的空間,那麼又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

2、同樣如此, 在最後的總結,講故事的環節,我的點評也同樣不到。學生在進行課文內容的概括時,語言不夠簡潔,出現了讀課文的情況。我對他的評價是“講得不夠簡潔,能不能再簡短點”。但是什麼地方應該簡短,什麼地方説得太多了沒有明確指出,這對下一個學生的概括沒能起到任何幫助。所以下一個學生在進行課文內容的概括時,仍然犯了跟第一個學生一樣的錯誤,概括不簡潔。這就是我的點評不到位、不準確造成的。因為二年級的學生辨別能力、自我感知能力還不強,所以需要老師的點播。如果教師的點播不準確到位,是不利於學生的改進的。

3、點評的評價語不夠豐富,太普通,這説明我的課堂應變能力還不夠,仍需鍛鍊。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反思,希望通過這些反思能對自己有所幫助,在以後在教學中儘量不出現相同的錯誤,慢慢進步,上出紮紮實實的語文課。

《玲玲的畫》反思範文四

《玲玲的畫》本篇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題材貼近學生生活,講的是小姑娘玲玲用心畫完一幅參賽作品後,不小心顏料把畫弄髒了,在她着急得不知所措時,爸爸引導她把“壞事變成好事”的故事。故事雖淺顯,沒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沒有高遠深奧的哲理,但生動,孩子喜學,樂學!

聯繫實際,使“難點”的堡壘不攻自破,理解爸爸的話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這句話的“出場”時,我安排地也是比較“隆重”。“玲玲的心情是那樣高興,但是更讓她高興的是什麼呢?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這正如爸爸所説的……”在讀、背爸爸的話的基礎,拋出問題“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過動腦筋,卻變成了好事,你們遇到過類似的事嗎?”在學生聯繫實際談感受的過程中,其實不正是他們對文本所體現的啟發達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嗎?

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孩子們學得興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但在學生活動面方面還需拓寬,教師在教學節奏還不夠緊湊,需加油!

《玲玲的畫》反思範文五

《玲玲的畫》一課,文章語言樸實,故事情節簡單,學生一讀便明瞭。那如何讓語文課充滿濃濃的語文味呢?文章的語言訓練點挖在何處呢?我怎麼才能站在語文這塊基石上,讓學生明白“好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的道理呢?在多次試教、修改後,最終將目光聚焦於生字詞語,通過動作演示、換詞理解等手段活化語言,抓住關鍵句“好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再現情景感悟、朗讀中,理解所藴涵的深刻道理。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有收穫,亦有遺憾。

收穫之一:目標定位準,使教學有了明確的方向。

根據二年級閲讀教學的目標,字詞教學是重中之重。教學中,我抓住“端詳、糟”等重點詞語,分三步落實。首先是初讀層面,重點落實字音,結合字形初步接觸字義,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漸進,體現低段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理念;其次是細讀感悟中,結合語言環境理解詞語的意思。最後,練寫字詞,留足時間讓孩子書寫生字,又一步步有效地指導抄寫句子,不光要注意寫準字形,更要注意一句一句地抄寫。就這樣,緊緊咬住字詞不放鬆。目標定位的準確,使這節課朝着語文的方向前進着。

收穫之二:手段語文化,使語文課更像語文課。

無論是生字詞語的教學,還是文章重點句的學習,都運用了語文的手段來習得語言,內化語言。“叭”字與“趴”相比較教學,根據觀察字形,結合動作演示,學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口子旁的“叭”表示聲音,足字旁的“趴”表示動作。又對本課中表示聲音的另一個詞進行了拓展,使學生了解,很多表示聲音的詞有口子旁。父親的話多麼富有哲理,既是教學重點,也是理解的難點。我通過再造情景想象説話,體驗玲玲心情的變化,通過朗讀加以提升,其中反覆強調爸爸的話。整節課,書聲琅琅。最後,通過記者採訪,轉述語言,獲得人文內涵。

遺憾的是在教學中,我更多的關注教師的教,缺少對學生的需求的關注。呈現在課堂上,學生顯得被動。而細節之處的處理也欠圓滑,教學的痕跡比較濃。 看來,只有真正把學生裝在心中,處處以學生的需求出發,語文課才能更加充滿語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