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幼兒園語言活動中進行有效提問的方法

熱點7.71K

教師提問是幼兒園語言活動中一種廣泛應用的重要教學手段,好的語言教學活動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提問,教師有效的提問不僅能將語言教學活動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於引發幼兒思考和學習主動性。教師提問是技術,更是藝術。那麼,怎樣才能語言活動中的提問更有效呢?

幼兒園語言活動中進行有效提問的方法

一、把握重點,滿足幼兒不同心理需求

要使提問更好地促進師幼之間的互動,促進幼兒思維、語言表達等能力更好地發展,教師必須瞭解孩子的發展水平與需要,並能清晰地把握語言活動的內涵與重點等。

一是提問要適合年齡特點,並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要有經驗的提升。提問後應儘可能地讓幼兒各抒己見,給與他們思考的時間,鼓勵他們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有時可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問題或障礙來引導幼兒“跳一跳摘到果子”。對孩子的回答,教師可組織幼兒開展討論,在討論中進行思考、分析、比較、判斷,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經驗。

二是提問要循序漸進,具有層次性。幼兒的思維具體形象,教師的提問設計既簡潔扼要,又循序漸進,能根據幼兒特點與經驗水平,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由粗及細地展開,以引導幼兒積極思維,分析想象。同時,對於反應較慢的幼兒,教師可將第一層次的問題拋給他們,在語速上適當放慢一些,對反應較快、脾氣較急的孩子,可將一些突破常規的問題拋給他們,語調要顯得沉穩,促使每個孩子都能深入地理解活動內容,在原有水平上,用不同的速度去實現自身的發展。

三是提問應找準切入點、突出重點。對目標的把握和重點內容的理解,是找準提問切入點的前提。因此,教師應在明確目標的基礎上,着力分析、研究教材、找出關鍵問題,有針對性地設計提問。如語言講述活動《小老鼠去旅遊》中重點引導幼兒根據具體情況動腦筋、想辦法。小老鼠在大海中特別餓,它就把西瓜船吃了,可天馬上就黑了,小老鼠想回家了,怎麼辦?故事《懶熊買西瓜》重點在於引導幼兒通過看到熊哥哥和熊弟弟犯錯後的滑稽後果,理解懶的壞處,所以教師則指出:“西瓜為什麼變成一灘西瓜水了?熊哥哥和熊弟弟是怎麼做呢?它們為什麼要這麼做?這麼做好不好?你會像它們那樣嗎?”通過這些問題,以滲透、凸現故事主題

二、改變方式,促進幼兒主動積極地學習

為了讓幼兒在環境中主動學習,自主發展,我們要充分尊重幼兒的人格和個性發展的基本觀點,把培養幼兒“想説”、“能清楚地説出自己想説的事”作為語言培養的目標。因此,在提問方式上,我們應將新綱要的理念貫徹到實踐中,促進幼兒主動、積極地學習和掌握知識。

一是採用多樣性的提問激活幼兒思路。單一性的提問往往以“是什麼”“有什麼”“做什麼”等問題為主,對此,孩子並不需要做過多的思考,易造成孩子思維的侷限性和片面性,往往使活動枯燥、乏味,壓抑孩子的興趣和積極性。而多樣性的提問如突破常規的問題、預想後果的問題、替換取代的問題等等,則能使幼兒學會從多種角度瞭解事物、開闊思路、形成多種答案,並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活動的情趣,激活了孩子的興趣與思路。比如,在語言活動《烏鴉喝水》中,幼兒一致認為用投石子的方法喝到水是惟一的答案。為了引導幼兒進行換向思維,教師問:“如果烏鴉身邊沒有石子,它該怎麼辦呢?”從而促使幼兒思考其他方法。

二是更多地運用啟發性提問和追問打開幼兒思路。幼兒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是教師不可能替代但卻能夠施加強有力影響的過程。當一個問題出現後,教師要不斷地鼓勵幼兒積極開動腦筋,大膽回答問題,同時啟發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多向孩子發問:“哪一種方法更好?”,“你還發現什麼?”,“如果你是小白兔,你怎麼辦?”等比較性、分析性、假設性的問題。幼兒回答後,要多追問幼兒“為什麼會這樣?”“你是怎麼知道的?”在思考和回答問題的同時,幼兒也通過反思,獲得了策略遷移。如在語言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中,將“小蝌蚪分別問了哪些動物,他們是怎樣説的,小蝌蚪為什麼沒有找到媽媽”的逐個問題,綜合成“小蝌蚪為什麼問了那麼多動物都沒有找到媽媽呢?”其問題答案隱含着事物的局部與整體之間關係的道理。教師的“為什麼”“你從什麼地方知道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等問題都是啟發式問題的具體落實。

三是儘可能多地設計開放式提問提升幼兒思維。開放式的提問,沒有現成答案,不受語言和情節的限制,既可為幼兒提供創造性想象和思維的空間,又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幼兒搜尋以往的生活經驗,聯繫實際進行分析、判斷、推理,以提高幼兒的思維發展水平,促進其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例如,在集體活動《媽媽生病了》中,當孩子們看到熊媽媽躺在牀上時,我就問孩子們:“你們看到熊媽媽怎麼了?”“你從哪些地方看出熊媽媽是在生病呢?”……這些問題可以讓小班孩子沒有限制而有選擇的回答,有的孩子回答:“熊媽媽頭上有一塊毛巾,生病的時候要放毛巾的”;有的説:“熊媽媽在哭”;還有的説:“熊媽媽蓋着被子”。可見,提問的方式方法不同,會影響教師和幼兒間的互動效果,封閉式提問不容易繼續深入,適宜指向能力弱的幼兒。而開放式提問,因為它的答案不止一個,更適合於向思維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幼兒提出來。因此教師在活動預設階段就要考慮並預設教師在提問後孩子們會有什麼回答,面對這些答案自己又該作怎樣的迴應,從而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三、加強互動,在活動中調整教育行為

一個好的語言活動過程,是師生雙方循環往復積極互動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應有一個有準備的頭腦,隨時關注孩子在活動中的反應,敏鋭地覺察並抓住關鍵問題加以引導,在活動中不斷反思和調整教育行為,努力促進孩子的發展。

應注意隨機提問。在活動中,教師作為一個傾聽者、觀察者、理解者和引導者,要善於發現並能抓住來自於幼兒的各種信息,及時設問加以引導,也就是要求教師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

要善於運用質疑。一個好的老師,應能敏鋭地抓住孩子的反應,及時提問質疑,以激活情感,引發幼兒思維的不斷深入,促進幼兒學習主動性的發展。如在語言講述活動《三隻小豬》中,三隻小豬的稻草、木頭、磚頭的.房子造好了,結實嗎?讓幼兒聯繫實際進行講述,然後進一步質疑:“它們住進去會發生什麼事?那到底應該用什麼材料蓋房子?為什麼小黑豬和小白豬沒用而只有小花豬用了?”從而引導幼兒瞭解建築材料的重要性,要不怕苦不怕累,做一個勤快的人,激發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和靈活性。

還必須加強互動。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連續的過程。活動中出現的具體情境是多種多樣的,幼兒常常會生髮出一些出乎意料的問題,篩選出一些滿足孩子的探索慾望又能增加孩子經驗的問題,及時做出迴應,加強師幼間的互動。

要具有靈活性。教有法而無定法,提問也是一個樣。首先要選擇發問的時機,《論語"述而》説“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孔子論述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名言。要在學生進行“憤”、“悱”的心理狀態下適時進行發問和引導。其次,發問後,不要馬上讓學生回答,應該給幼兒思考迴旋的餘地。“開車不等客”的做法,不利於學生的思維。還要講究發問的方式,不斷改變提問的角度,使問題提得新穎,能發人深思。

應面向全體學生。即課堂提問要求能使全班學生都能參與思考,不應該只對少數尖子生,而要使全體學生,特別是差生都有被提問的機會,使提問具有普遍性。無論哪個班組,都存在“中間大,兩頭小”的現象中等生佔絕大多數。課堂提問設計應以能力中上等幼兒為基點,兼顧能力稍強和稍弱的幼兒,以能力中上等幼兒水平為主,面向全體幼兒,使幼兒經過思考後能夠回答出來,即“跳一跳,摘蘋果”,考慮到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語言教學活動中的提問有效性問題是一個值得我們一直去探索的領域,需要我們一線教師的實踐探索和經驗總結,願我們的每一位老師都能在新理念的引領下,去積極實踐,在反思中不斷調整和改進提問的設計,促使孩子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