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精選21篇)

校園2.12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精選21篇)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 篇1

《理想國》封面底赫然寫着“烏托邦的起源,西方哲學的濫觴”,可見《理想國》在西方哲學史中的不朽地位,可與中國的《論語》比肩,但若是比起《周易》和《道德經》,我倒是覺得還是遜色點。

上學期在看文獻的時候,屢屢見到學者引用柏拉圖的《理想國》,心想柏拉圖的《理想國》不進去走一遭算是繞不過去了。借了之後,翻看幾頁之後,甚不在意,也就束之高閣,沒有耐心去看。因疫情耽擱半年之久,返校之後,才決定重新拾起,認真細讀,並做筆記,才算是一知半解,稍知其理想了。

柏拉圖談到靈魂有三種構成,分別是理性、慾望和激情。慾望只有在理性和激情的調節控制下才不至於毀掉一個人。同時十分強調心靈或者靈魂的高貴品質,而輕視肉體的慾望,可以説,柏拉圖是西方哲學身心二元論的“始作俑者”,這成語用的不太恰當,但是確如柏拉圖這種類似”存天理,滅人慾”以陶冶心靈或靈魂的思想在當時也許會振聾發聵,警醒世人。但是於今,我們都知道這是錯的,但仍有其意義所在。

偉大作品的魅力就在於哪怕是錯誤的論斷也會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啟發和引用。我不明白的是柏拉圖所説的激情到底是指什麼,換句話説如果用另一個詞代替激情的話,會是那個詞語比較合適?是動機還是信念還是什麼?我始終沒整明白。

柏拉圖有個最為經典的穴喻論,廣為流傳。每當讀到此處,便覺得自己不就是那個洞中之人嘛,在自己狹隘認知的世界裏看着自以為真的影像,就認為自己看清了世界,可是當自己勇敢的走出洞穴,見到真正的太陽和大千世界之後,方才悔悟過去的自己不過是井底之蛙,見識淺陋之極,所有過去為之斤斤計較的一切都是庸人自擾,不值一提。

而能帶領人們發生身體轉向和靈魂轉向,走出自己狹隘的認識誤區,見識接近真理的真實世界的就是至善,至善就像太陽光的創造者,帶人導入理性、愛智和正義的光明之途。老子也講過上善,所謂上善若水,水潤萬物而不爭,而同時,水無定形,不捨晝夜的流動,就像追求真理永無止境一般。

教育的目的不就是讓學生從可見到可知,使其發生身體和靈魂的轉向,引導學生不斷突破認知侷限,追求真理和至善的智慧嗎?

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像洞中之人一樣,有時候會被自己的眼睛等感官所矇騙,對所可見的世界影像信以為真,以為這就是真實世界的全部,為之多情而餘恨,為之計較而自擾。然而當你真的懷揣對真理和至善的追求,發生身體和靈魂的轉向,走出自己的狹隘認知,方能超脱自我,一步一步接真理至善的真實世界,方能逐漸卸掉認知枷鎖,成為瀟灑曠達和獨立思想之自由民,達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境界,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説,能夠真正做到樂天知命就很不容易了。

柏拉圖提到的“哲學王”也很有意思。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是無用為大用(我是個人這麼認為的)看似最被人看不起的廢物,但是由於無權利之慾,德行純粹而全面發展,倘若受人愛戴,哲學家為王治理國家,那國家就會昌盛。反之,哲學家不受人愛戴,人人爭權奪利,哲學家便是這個渾濁社會中最無用的廢物,不得不隱遁山林。

柏拉圖提到的哲學家和我國古代隱士頗有幾分相似,盛世出將入相,亂世隱遁山林,以內聖外王為士人最高理想追求,學而優則仕。

以上所提,是我讀完《理想國》感受共鳴最為強烈的內容。讀完之後,也覺得對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哲學即便是形而上,就像現在的人工智能一樣不明覺厲,但是哲學的起興和發端不也是在愛智之人的躬身俯仰之間嘛。

最後如果讓我掩卷冥思的話,我會由衷的提起這幾個關鍵詞:平等對話、邏輯論證、類比隱喻、身心二元、靈魂轉向、可見可知、哲學為王。當然還有其他比較重要的元素,在此就不一一解釋了,當然前面所説也是個人感悟,有不對的地方,還請賜教!

在我心中,哲學家是很高級的稱謂,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作為一個庸人,熱愛哲學的初衷無非是讓自己不再庸人自擾,給自己的身心找一個家,一個無需庸人自擾的靈明清淨之家——一言以蔽之,熱愛哲學,是為了靈魂詩意的棲居!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 篇2

作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哲學家之一,柏拉圖一生立著無數,而《理想國》無疑是其中最能表現其政治思想的作品。書中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環相扣的對話,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這個城邦是歷史上大大小小“烏托邦”的開山鼻祖。理想國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也就是所謂的理想國。圍繞這個宗旨,柏拉圖開篇不久就開始討論什麼是正義的國家,而不是什麼是正義的人,他從城邦至公民、從上往下、從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一、國家組成

柏拉圖認為的理想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統治者,國家保衞者,普通勞動者三個階級組成。

1、哲學王

“除非哲學家當上國家的國王,或者説目前統治我們這個國家的國王,王子們都具有哲學家的那種認真和嚴肅的追求精神,以使政治的偉大和智慧結為一體,並堅決地請那些只安於兩者之一的無為之輩統統靠邊站,我想我們的國家只有這樣才能生存下去,才有得見天日的可能性,否則我們的國家將永無寧日。”書中説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嚮往,並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並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這就是哲學王的思想,柏拉圖認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應該是充滿智慧的!

2、保衞者

而作為國家的保衞者,就是應該為國家或城邦盡職盡責,守衞國家。他們應當是勇敢的。國家的保衞者“沒有必要擁有私人的土地或其他財產,因為他們的報酬來自國內的人民,他們的事物也是人民給的,他們不該有私人的花消,我們需要的是他們真正地像個保護者的樣子!”勇敢就是作為國家保衞者的品性,這樣才能是作為保衞者的樣子。

3、勞動者

“國家興旺是這個國家的民眾的生存需要,沒有國家的人是不能自己自足的”,“我們羣居在一起,幫來幫去,大家都能從別人身上滿足各自的欲求。於是,當這些合夥人和幫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濟的時候,他們所形成的一個整體就可以稱之為一個國家。”柏拉圖的《理想國》中這樣寫到!在柏拉圖認為,作為國家的勞動者,有自己的專長,要有固定從事的職業。他説:“牧人或織工也一樣,各依其技藝吃飯,有技藝的人應該充分發揮其技藝,持續性地駕輕就熟地工作,如果他不看中自己的專長,東也想插一手,西也插一手,那麼真正屬於他的機會可能就會溜走。”作為一個勞動者,他應該也是節制的,節制與智慧和勇敢不同,智慧屬於統治者,勇敢屬於保衞者,而節制卻是“貫穿到全體公民,把無論在什麼行業什麼領域中是,也不論在智力上,人數上還是經濟上最強的、最弱的和半強半弱的人都協調起來,形成完美的和諧”

二、正義

究竟什麼是正義?柏拉圖在書中藉由蘇格拉底之口,詢問了他周圍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説:“正義就是欠債要還”。還有的人説:“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如此種種的説法,柏拉圖都通過蘇格拉底一一的進行了反駁,他的反駁節節逼近,讓人無以招架,而不得不承認他們所説的並不是正義。可是其實當我把一整本書看完,他也沒有給出正義的全面的詳細的答案,可是在字裏行間可以看出,柏拉圖的關於與國家有關的正義就是每個人在國家中,根據他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同來做好他相應的事情,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勞動者,保衞者,統治者三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同時,又有和諧分工,互助合作。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正義可以將擁有智慧的統治者,充滿勇敢的保衞者和具有節制的勞動者統一起來,形成一個至善至美的理想王國!

聖人的思想總是常人難以參透的,看着柏拉圖的《理想國》,我心中就有一個意念不停的泛起:螢蟲能夠理解太陽的不滅之光麼?我無法參透《理想國》中的奧妙,也無法深入的瞭解它的深層次含義,它就象一座空中花園,必須有足夠的思想階梯才能夠爬的上去,進而對它研究,但我的思想階梯是不夠的,所以只能仰望而歎之,道聽途説而思之,隻言片語而感之。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 篇3

理越辯越明,踮起腳尖便更靠近陽光。——題記

假期中,我第一次閲讀了柏拉圖的經典作品《理想國》,雖多有不解,但依然感觸很深。這一本書是柏拉圖的集大成之作,富含了他的哲理、經濟思考以及執政見解,讓後人可以看到這位思想家所追求的美好和節制。書中最主要的是對於正義和智慧的辯論,關於“理想國”這樣一個完美的城邦,柏拉圖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首先,何為正義?與柏拉圖辯論的三人分別給出了“正義即是欠債還錢”“正義是給每個人付出努力相同的報答”“正義就是善給予友人,惡給予敵人”這三個答案。相比之下,柏圖認為正義是一種特質,而不是某一種行為體現的。如,頭腦的作用本是控制身體的行動,那麼癱瘓便是頭腦失去了這種特質;思想亦然,思想本是讓人行為正義,那麼邪惡便是思想失去了原有的特質。自第二卷伊始,柏拉圖便開始探討一個城邦的“正義”。在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維度上講,正義的界定要複雜許多。城邦的正義需要由它人民的勇敢、智慧和節制來體現,但這相對來説絕對的正義是很難實現的。因此,柏拉圖給出了一個更為基本的定義,那麼就是人們各司其職,守本分,不要僭越自己的領域。因為正義的人內心的靈魂和思想本不該互相干涉,所以城邦中的人也同樣不該如此。對於柏拉圖來説,品質的協調,人民的和諧狀態便是正義的體現。每個人踮起腳尖,便能看到城邦的正義陽光。

談到節制,柏拉圖是不可忽略的一位人物。他主張節制的生活,節制的看待自己的慾望。在談及“理想國”這個完美城邦時,他多次提及節制對於正義的重要意義,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節制呢?節制,指的便是“統治自己的快樂和慾望”,不讓貪求快感成為人生的主要成分。節制可以讓人的靈魂獲得一種統治的力量和正確的秩序,柏拉圖的幸福論的整體框架也是基於如此。讓靈魂中較好的部分控制較惡的部分;讓理性支配感性便是節制。

“渴望認知並靠攏完美的理念或形式”這是柏拉圖所一直主張的,是他可以在城邦中儘可能看向陽光的條件。如理越辯越明,品性也是越修越真,比起一味追求渴望的事物,剋制和保持距離永遠不失一個好的選擇。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 篇4

有句老話説,一千個讀者的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中的我們,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理想的國度,於是就有了一千個不同的理想國。

走進柏拉圖的《理想國》,透過它我恍惚看到了蘇格拉底他那承受着所有善與惡的永恆不滅的靈魂,看着他追尋着智慧與正義,走向上的路,從未停下過腳步。也正是透過智者們的經久不息的討論,藉着蘇格拉底同格勞孔等人的辯論,以正義為地基,構築起柏拉圖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

這是一個智慧、勇敢、節制而且正義的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衞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讓勇敢節制、心胸寬廣、温雅親和、良好的記性以及智慧敏鋭的哲學家來做國王,讓他們積極參與政事;選擇那些不忘原則的,不易受騙的人做護衞者,而捨棄其餘的人;有節制美德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他們雖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統治者。在輔助者(軍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銀。在農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鐵和銅。個人與國家是共通的,人的靈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慾望三個部分一樣,最理想的國家也應由相應的三個等級組成,把分工看作國家的構成原則。在一個國家中,當護國者、戰士和輔助者,這三種人都各司其職,互不干涉,那這個國家就是正義的。一個人的各種內部品質都在起着它應有的作用,做着該做的事情,那麼這個人就是正義的。從大的城邦到城邦中的每種人乃至於他們的生活,工作,教育以及其他的一切,在智者們的對話中,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化的國度,他心目中所渴望的一切。

哪怕這樣的國度僅僅只是那些先哲們天馬行空的思索,這樣的國度只是立於雲端的的烏托邦,但是它卻真真正正地在人們心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大浪淘沙的歷史洪流中存留下來,成為不朽的經典。

我同樣有我的理想國,在我理想的國度裏,我希望一切都是我付出無數汗水,親手得到的,親手創造的,縱然有付出的辛苦,但也有收穫時候的美好。

我願成為自己國度的哲學王,成熟睿智地應對我所面對的一切,勇敢地護衞我應當守護的而不忘初心,遵守本分做我應該做的事,用理性和正義構築起屬於我的理想之國。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 篇5

前段時間,我在咪咕閲讀上看了《理想國》。首先,這本書給出了以下示例:狗看到不認識的人時會變得很討厭,即使這個人過去沒有虐待過它;相反,當它看到一個熟悉的人,即使他從來沒有好好對待過它,它也會歡迎他。由此可見,愛學問和愛智慧是一回事,於是他們就開始討論教育問題。

我在這本書中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你知道,這是任何事業的開始,這是最重要的部分,特別是對任何年輕和温柔的人來説。”一般來説,這是每個事物最容易塑造的時候,他們會考慮你所付出的一切,成為你想看到的。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第一印象最強烈。

因此,我們應該從小教育孩子,盡最大努力讓他們聽到最美麗、最高尚的故事,以培養他們的美德。在教育方面,本書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那就是“體育教育針對幼兒,音樂和詩歌教育針對心靈”。在我看來,精神和道德的教育確實比體育更重要,所以我們應該更加重視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特別是對我們中國學生來説,必須提高道德素質。敬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在當今社會,又有多少人看到老人跌倒不扶,浪費糧食和水資源,在文物上雕琢。最重要的原因是過分強調學業成績而忽視了道德素質的提高。總之,我很贊成修身養性,在孩子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講述最高尚的故事。

我感興趣的另一個話題是我們應該遵守法律,用法律來規範人們的行為,這樣我們才能保持社會的穩定。眾所周知,在古代,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主張以法治國。如今,國家領導人也在積極推進法制建設。法律可以規範人們的行為舉止,使社會運轉良好,人與人之間能夠和諧相處。更重要的是,在某些方面我們只能選擇用法律來規範,因為這些可能關係到國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利益。例如,我們有言論自由,但這不是絕對的自由。再比如,涉嫌散佈謠言的秦火火,因其言論嚴重危害社會秩序而被警方逮捕。

看完了《理想國》,我很受鼓舞,蘇格拉底幾千年前的觀點至今仍然適用。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人文精神,繼承和發展其中符合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需要的價值理念。只有這樣,整個國家和社會才能不斷進步。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 篇6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説的真是一點不錯。一本好書就可以讓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書可以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讀完一本好書就會讓人豁然開朗。是書讓人類走上了進步的階梯,有了今天這欣欣向榮的世界。書這無聲的預言家,預知着未來,預知着中國的夢。

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這個學期,我用心的讀完了電子雜誌版的《理想國》,感覺既有啟發又有異議。

我沒想到,我隨意讀的一本書,竟讓我邂逅了這位古希臘大哲學家;我也沒想到,正是他,讓我從新對身邊的很多東西有了新的認知;甚至讓我對快樂,幸福,痛苦,善,正義,勇敢,激情,慾望,智慧,愛情等有了新的定義,而正是這些新的定義,讓我多多少少地掃去了那些舊的理念,開始往另一條曲徑去通幽,而且,因為我不是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我是個無神論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選擇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勞孔,總是贊成蘇格拉底的,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樂的,正義是善的,慾望與激情是惡的,而理念與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組合,愛要是蘇格拉底或伯拉圖的似的愛,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義的事,不做王權……

但我不贊成天堂與地獄會接納好人與壞人,靈魂也不會脱離肉體而存在,更不會不朽,而且王權不一定是哲學家,雖然他可能不是指我們現在的哲學家,但絕對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現在可以説為什麼要感謝他了,其實我那兩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認同着物質與金錢是最好的快樂,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個不屬於現在大多數人所默認的幸福之上,並把他作為一種追求。怎麼説呢,就象伯拉圖在理想國所寫的,我是金,銀,銅的混合體,雖然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個最好的比喻,他們在我靈魂裏不協調的運作。可是,蘇格拉底説,可以讓善駕御其他兩種,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東西,就是那種,當然,哪一種,這是我的一個理念。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 篇7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傳世名作,亦被稱為“關於正義的學説”,同時《理想國》也被後人譽為震古爍今之書。原書共分為十卷,以“理想”為定義,主要涉及國家專政問題、獨裁問題、正義與非正義問題、善與惡問題、教育問題以及男女平權等諸多問題。

在這本書中,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他透過蘇格拉底與玻勒馬霍斯、格勞孔、阿德曼託斯的辯論對話的形式,把自我的治國理想滲透於其中。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裏,統治者務必是哲學家,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於哲學家掌握政權,也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裏“哲學家”有着特殊的內涵。這種構思,不但顯示出哲學家的膽略,更顯示出思辨的智慧。在這資料龐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講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兩點談談自我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説,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所以,能夠這樣説,《理想國》真正奠定了西方正義學説的基礎。書中把正義範疇作為討論的中心,並透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然後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什麼是正義?”《理想國》一開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一卷裏,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敍馬霍斯等人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

從第二捲起,柏拉圖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並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制。“每個人務必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其城邦的三個階層(統治者、守衞者和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時候,這個城邦才具備了“正義”的美德。然後,他從城邦的正義類比地推出個人的正義,認為那是“大”與“小”或“外”與“內”的關係。個人的正義就是“正義的人不許可自我靈魂裏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 篇8

《理想國》是一本哲學思想與政治理想交織的煌煌鉅著。它通篇充斥着哲學的智慧,飽含着政治思想的精華,這體現了柏拉圖畢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應為哲學家,哲學家應為政治家,政治家應為哲學王”。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並將這條正義原則歸結為:“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或“每個人都作為一個人幹他自己份內的事而不干涉別人份內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然,柏拉圖的城邦是不是所謂的眾生平等,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壓迫的人人平等的國度。

在我看來,《理想國》首先開啟了對理想國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該著中,柏拉圖本來是要論述個人正義,為了説明個人正義,用城邦正義作為鋪墊和比方,但,柏拉圖實際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論證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圖的這種證明方式給了後人一個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個人正義之外,還存在着城邦正義,或者説,還存在着國家制度的正義。後來人們在思考國家正義、法律正義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對人類文明發生重大影響的思想成果。而我國古代沒有關於國家正義問題的思考。我國古代雖然有對個人正義的思考,但這種思考主要涉及個人義務、行為,基本不涉及國家制度的正義問題,所以,其思考的深度遠不能同西方的正義思考相比。傳統中國政治法律思想史認為,君主制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可改變。如果沒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們現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專制制度中。想到現今的社會,正義一直都是受人們褒揚的話題,正義的事情永遠都是被人們所稱頌的。然而什麼是正義,我想很多人都是無法給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給出了也是摸稜兩可,一個簡單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圖式的反駁推翻掉。社會現象紛繁複雜,人們的思想各色各樣,在此處正義的事情,放到彼處馬上就變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極其不正義的事情。單純的眼光去判斷事情總是片面的,多慮的思想去思考事情總是無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適事而行。

柏拉圖的《理想國》問世雖已有千載,卻仍然是人們討論的焦點。它引領了一股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國家的思想潮流,可謂功莫大焉!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 篇9

讀完《理想國》第一卷,我感覺到心中有許多疑惑。也許是第一次讀這種對話體的書的緣故,腦子裏總會帶着很多原來的讀書習慣,希望讀到某個截點的時候,可以停下來總結一下作者意圖表達的觀點,然而這種意圖總是落空。因為至少在這一卷,我們看不到作者對於觀點的任何直接陳述和論證,有的只是兩個人在對話。然而,即便我們追尋着這本書的主角——先賢蘇格拉底所説的話,我們也會發現,很難找到任何實質的觀點,只有一些看似是蘇格拉底所支持的觀點。關於正義,蘇格拉底到底是認為它是有用還是無用?蘇格拉底真的認為“心懷正義的人顯然是某種竊賊”嗎?還是説,他認為“正義的人根本不能傷人?”

就在對於問題的疑惑之中,我漸漸發現了一個真相:蘇格拉底只是在提問,從來沒有提過任何自己觀點。是的,整個對話的開始,就源於蘇格拉底對於克法洛斯的一個質疑:償還從他人那裏拿回的東西到底算不算正義的定義?

對於克法洛斯的這個定義,我們讀者初次讀到時,恐怕不能發現有什麼問題,甚至會十分認同。但我們為何在跟隨着蘇格拉底的問題進行思索之後,會忽然發現這個定義事實上是極度荒謬的呢?我認為,其實是因為我們從未嚴密仔細的思考過“正義到底是什麼”這樣的問題。

殺人償命是正義麼?如果這個殺人者是為了防衞他人侵犯呢?如果這個殺人者殺人行為本身是執法行為呢?即便不屬於前面兩種情況,償命能救活死者麼?讓一個母親的眼淚匯入另一個母親眼中就算正義麼?

先把正義放一邊,思考一個簡單一點的問題。筆的定義是什麼?是用來寫字的物體?石頭也可以在樹上寫字,手指咬破也可以寫字,這些也是筆麼?船的定義又是什麼?在水上漂浮的載人工具?那竹筏算不算船?可以容納一個人並浮在水面大盆子算不算船?氣墊船這種近似於飛行狀態,算不算漂浮?它有是不是船呢?

事實上,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都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我們會發現,其實生活中許多我們熟悉的事物,我們在認識它的時候我們依賴的只是前人告訴我們的結論。就如同,珀勒馬科斯對西蒙尼德的結論的引用。可事實上,他最後發現他自己都不瞭解西蒙尼德真正想説的是什麼,自己從未檢驗或思考西蒙尼德的結論,卻已經在使用它了。坦白講,這種狀態是愚昧的,並且我們很多人都如珀勒馬科斯一樣,在遇見蘇格拉底之前從沒發現自己的愚昧。

如果我們想擺脱愚昧,就必須先正視自己的愚昧,並發現自己的愚昧,即知道自己的無知。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 篇10

今人都懂得民主自由,曉得為自己的權利站出來抗議,甚至革命。今人也懂得蘇格拉底的智能,併為之敬佩不已。公元前三三九年,雅典民主派當權,追求智能的蘇格拉底被控傳播異端邪説和荼毒青年,被判死刑。

蘇格拉底做過什麼?不少路人會發現這個人經常呆呆地站地廣場上思想一整天,不時還會跟路人搭訕,用那種經典的蘇格拉底式的辯論,一步步將人的思想從心底拉出來。他用極為謙虛的語氣向途人詢問,並指出他們思想中矛盾的地方,藉以進入深刻的探討,同時考察人們和他自己的想法。

他曾經就誰是最有智能一事詢問阿波羅神殿的通靈者,結果是:蘇格拉底是最有智能的。得知這個神喻之後,他丈二金剛摸不着頭腦,心想,不可能的啊,我一直覺得自己最無知,為何睿智的阿波羅神説我最有智能?於是他開始四處尋找那些被稱為有智能的人。然而,他與好幾個自認為有智能的人交談之後,感到深深地失望,認為他們聞名不如見面,所謂智能的言語都是錯漏百出,矛盾橫生。最後,蘇格拉底就明白到一點,原來他比他們更有智能的一點在於:他知道他自己是無知的,相反地,那些自以為有智能卻閉口不説自己的無知。

牛虻,蘇格拉底經常這樣自稱自己,意下即是將雅典比喻成牛,而牛虻則叮牛來促使他前進。由此可見,蘇格拉底並無作惡的意圖。他抱着使雅典進步的動機,加上一顆自認無知的心,隨處與人交談,揭發人們的無知,進而逼使人們反思──這難道是一件錯事?

問題來了。蘇格拉底做這樣的事就被控以思想荼毒,被判以死刑,是否應該?

依據柏拉圖的《申辯篇》和各處考證,可以得知蘇格拉底申辯時,柏拉圖身處現場。目睹民主(大眾)殺害哲人,作為貴族後裔的柏拉圖心中是怎樣的一種心情?民主制度是否正義的呢?新政權是否將以正義取代不正義?「我極端注意他的先是怎麼説的,後來是怎樣做的」。

在當時,哲學之類的高等教育只面向貴族和少數自由人,所謂民主的投票在柏拉圖看來無疑是叫

一大幫盲人來投票決定走哪一條路。對於人民的愚蠢,柏拉圖倒也沒有感到十分憤怒,因為在他看來,農民工人商人是物質財富的生產者和推銷者,他們只要安守本份就行,智能本不是屬於他們的,而民主制卻讓多數無知的人決定城邦和公民的命運,這使他不得不對民主制度產生反感。當然,這也許是出於他貴族的優越感,也因為這種優越感,使他《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對哲人-王這種獨裁製度的好感和嚮往。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 篇11

在閲讀《理想國》這本書時,柏拉圖的一個主導的觀念及其對話的起點就是:理念本身是實在的,感知、具象與經驗的都是虛幻的。比如説,在書中就柏拉圖與大家辯論的緣起正義而言,什麼是正義?

蘇格拉底的對手給出了正義的多種解答,諸如傳統的仰或當時流行的:正義是有話實説、欠債還錢、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幫忙朋友,傷害敵人等,這些都是正義的具體事例,正如此刻問我們一樣我們總會回答成正義的人或正義的事。因為他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理念,不是存在於客觀可見的物體之中的。而其哲學觀點能夠簡單的總結為認為理念是事物的永恆不變的“範型”,是獨立於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感性的具體事物是不真實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這些都在《理想國》的正義論與洞穴理論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闡釋。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他的理論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作為一個智者與先驅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一個人的哲學觀對其理論有着很大的影響,其理論也隨處能夠看到其哲學觀。在《理想國》裏柏拉圖的這種理念説對其在辯論中思維的展開、發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導作用,是這本書對話的起點也是其中的一個主導觀念。在看這本書時我常想起中國的哲學問題,想起另一位的哲學大師王陽明,也許他們觀點什麼的相關的真的很少,也許唯一的關聯就是他們都被稱作唯心主義,而唯心主義在過去思維裏,在我們從小被教導或明或暗的教導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辯證法時,我們對唯心主義也許不是厭惡反對但至少也退而遠之,不敢親近,就如王陽明大家很多人也許只明白“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句話。

這句話充滿了詩意與人生很難理解的韻味,可這句話也是我們在哲學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進一步明白王陽明是餘秋雨的書裏提到了這位老鄉,這位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專門派人為其守墓,有個日本將軍甚至有個腰牌上寫道“一生俯首拜陽明”,讀到後我深深的觸動了,覺得如此對一個厲害的人物在我們厚厚的課本里竟然沒有提過,自我也知之甚少。之後也大概瞭解了一下王陽明,明白了其偉大,儘管我自認為自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這不能阻止我們去欣賞他的偉大。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 篇12

西蒙尼得説“正義是欠債還債”。

蘇格拉底打比方:譬如説,你有個朋友在頭腦清楚的時候,曾經把武器交給你;假如後來他瘋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會説不能還給他。如果竟還給了他,那倒是不正義的。把整個真情實況告訴瘋子也是不正義的。當原主頭腦不正常的時候,無論如何不該還給他。

這樣看來,西蒙尼得所説的“正義是欠債還債”這句話,是別有所指的。如果雙方是朋友,又,如果把錢歸還原主,對收方或還方是有害的,這就不算是還債了。那麼,我們欠敵人的要不要歸還呢?

有人理解認為:朋友之間應該與人為善,不應該與人為惡。敵人對敵人所欠的無非是惡,因為這才是恰如其份的。

蘇格拉底理解認為: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這就是他所謂的“還債”。

至此一段,可看作暫時對“什麼是正義”的認可。

而接下來,則是漸進討論“正義有用與無用的時候”。

蘇格拉底得出的一觀點:正義平時在“訂立合同契約,合夥關係”在滿足這些需要,獲得這些好處上是有用的。

蘇格拉底把“正義有用的時候”趨向於“靜”的狀態,或者可以説是“和平”的狀態。他讓對話者的思想糾結:當你要妥善保管錢、盾、琴或者其他東西暫時“靜”的時候,人們合夥,正義的人才是一個較好的夥伴,但在利用這些東西的時候,商人、軍人、琴師的技術就更有用了。可以認為,正義在你所信任的人或事物上是有用的,像聯友。

因此蘇格拉底反問道:這麼説,所有的事物統統都是這樣的嗎?——它們有用,正義就無用,它們無用,正義就有用了?如果正義僅僅對於無用的東西才是有用的,那麼正義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了。

至此,我看的還是有點不着邊際,似是而非。難道正義不能存在於“對抗”“分歧”“戰爭”的狀態。儘管,確實很多戰爭的發生從第三方態度來説沒有誰方正義之戰説。所有戰爭的發生,都沒有“正義”存在可言?

接着,蘇格拉底從另一個側面來説明:對於那些不識好歹的人來説,傷害他們的朋友,幫助他們的敵人反而是正義的——因為他們的若干朋友是壞人,若干敵人是好人。所以,我們得到的結論就剛好跟西蒙尼得的意思相反了。

蘇格拉底看似自然而然,毫無痕跡地把“敵人”和“朋友”放大了。這樣看來,這裏的關係是絕對的一對一,是兩邊的位置,不存在任何中立方。舉例説:A和B是對抗方,C、D、E。。。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在A方,要麼在B方?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 篇13

儘管我未曾去過成都這個城市,但是最近所讀的阿來的《草木的理想國》讓我走入成都這個城市的某處跳動的脈搏。儘管未能親臨其處,但是通過讀書也彷彿置身於一曲最為優雅動人的草木圓舞曲。作為一部現當代文學作品,這是我迄今為止讀到的比較另類的一種表達手法。裏面沒有太多人為因素的干擾;裏面沒有太多都市喧囂的嘈雜;裏面沒有太多令人心煩意亂的雜物,裏面唯有一片清新的紅花綠葉將你我緊緊擁抱。對作者而言,他便是以一個當局者的身份靜觀着這些成都的生靈。生活在如此的一個不斷髮展的大都市,映入他眼簾的不是那些光怪陸離的城市風貌。相反的,那些無聲的,卻又有形有色有味的草木是他最為魂牽夢繞的精靈。

感知着這些的植物們,他其實更渴望着以一種謙遜的姿態能夠深入地去了解它們。個人以為其中的一句這是現世恐懼的美麗,還是歷史憂傷的回眸既押韻,又有深意地揭示着全書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解讀這個屬於草木的理想國,欣賞這段專屬於草木的圓舞曲,品味一個屬於成都物侯的記錄,感悟人生的某種境界和層面。本書的整體設計其實很是耐人尋味。深綠色的封面,淺綠色的頁面,結合入諸多作者想要表達和介紹的植物花朵圖片。就是在那麼一瞬間,正本書的意境變得那麼得有點純,有點味,有點美,有點舒暢,透過這些花花草草,我們跟隨着作者共同領略着那些看似隨意記載卻又有着話裏有話的弦外之音。

全書的內容通過不同花木進行着相關的介紹和分解。儘管講述的只是一些靜態的植物們,但是它們卻在作者的心意之下展現着最為美麗的一面。有圖,有味,有歷史,有詩句,有作者的感情。所有的一切在如此和諧的意境之下作者用他的文在表他的情。欣賞着阿來和這些草木的故事,我也不知不覺地感染於草木所營建的美的意境。原來,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一個城市有着多種多樣的角度可以去滲透。成都武侯記的形式便是透過草木的理想國引導讀者進入自然的包圍之中。草木圓舞曲演出中,我們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放下以往的束縛,重新迴歸到一個和平寧靜的環境之內。我們來自於自然,卻因為世俗的約束而奔波忙碌。可是一旦當我們某時的駐足而再次回首之時,我們依然可以感知到那片來自於草木的和諧天地。這是一種精神上的頓悟,這更是一堂人生的哲理課程。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 篇14

看完張唸的《女人的理想國》,她以一名資深編輯和小説家的身份,向文化批評家轉型,並以女性主義的立場,成為中國女性的理論守護者之一。她的存在模式,在中國是極其稀有的,它已成為我們用以驗證某種信念的範例。

“人文”作為一種精神或主義,從古到今東西方都出現過的強調人的地位和價值、關注人的精神和道德、重視人的權利和自由、追求人的旨趣和理想的一般主張。當代中國思想者的研究域從來沒有離開過對中國社會的人文關注。如今,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新時期呼喚新人文,也不斷催生着新人文。

新人文是一種新願景。現代社會使人在工具理性和技術統治面前常感,物質的豐富與精神的幸福之間往往容易失衡。新人文將目光聚焦於人體本身,重塑價值理性,高揚人性尊嚴,喚起內心力量,促進個性自由發展,讓夢想不再貧乏,讓精神充滿希望。

新人文是一種方法論。唯人主義和唯科學主義是現代性的基本組成部分,但兩者的分隔也有漸行漸遠之勢。新人文試圖重新發現科學與人文的內在融通,增進科學與人文的互補作用,讓科學更加昌明,讓人文更加奪目。

新人文是一種行動哲學。繼往聖、開來學不是思想者的唯一目標,理想與現實之間需要架設堅實的橋樑。新人文力圖務實人文基礎,作為社會的良知而發出公正的呼聲,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讓思想衝破桎梏,用行動構築未來。

女性主義理論的目標,旨在通過性別政治、權利關係與性意識等路徑,探討男女不平等的本質和起源,並尋求解決問題的社會方案。但真正的女性主義,正是中國社會的重大缺環。中國的女性主義,早已被各種官方研究的空話和套話所代替,以“女僕主義”的面貌,成為學術垃圾場的優秀成員。

在“成為女人”的後哲學宣言下,本書關切的是漢語中的性別觀念如何影響並建構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歷史以及我們的政治樣態。一種值得期待的政治願景,實際取決於人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與實踐:如何探索自我與發展自我?如何在細小的生活剖面涵養一種權利觀,並將權利轉化成一種人與人之間應有的恰當的態度?平等價值是如何在解放女人的同時製造了女人的倫理難題的?從命運共同體到政治共同體的轉化如何成為可能?這些僅僅屬於女人的問題,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自由意志與道德理想的平衡性。我認為,在最根本的意義上,自由女人與自由國家息息相關。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 篇15

曾經以為智者哲人如柏拉圖者,其著作勢必是艱深、睿智、充滿智慧的火花因而很容易使閲讀能力與理解能力如我者迷了眼,如墜雲端而不知所蹤。從來認為像《理想國》這樣的西方哲學史上有着如此虛無縹緲的書名的煌煌鉅製一定也寫得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使人沒有讀下去的勇氣。曾經因為看莎士比亞文集,對幾乎是純對話的文體心存恐懼,覺得這樣的作品會因為情節的缺乏而造成興趣的缺乏,看着太累。

現在不知道是因為我長大了,對情節沒有過去那樣依賴,還是譯者的水平,還是柏拉圖語言中所達到的婦孺可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最高境界,還是我自己的愚昧無知歡樂多,讀同樣是對話體的理想國,第一卷下來我竟絲毫不感到乏味和疲勞。雖然幾乎沒有情節和場面的描寫,但從柏拉圖(儘管書中的主要談話者以蘇格拉底的名義出現,但由於柏拉圖是《理想國》的作者,我願意將他當作柏拉圖。或者説,到底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談話中的思想。)有些俏皮但充滿思辨智慧的語言中,我卻彷彿看到柏拉圖和他的挑戰者們的脣槍舌劍的場景,看到柏拉圖一層層地將對手駁倒,看到一羣啞口無言的人不甘心的眼神、面紅耳赤的模樣和柏拉圖有點壞壞的笑容,看到了他們的一笑一顰,一驚一怒。也可能是大一,大二時候看辯論賽的慣性吧,我居然很享受他們這樣的一種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鋒。我願意在柏拉圖和他的挑戰者的對話中思考,願意在柏拉圖講述的一個個故事中聯想,彷彿我的腦子是在轉動着,儘管時不時地因為不理解而需要倒着轉幾次,但因為引導我的人是如此有魅力和説服力而使我樂於處在這樣的狀態中,感受一種許久沒有過的閲讀的快感。

肯定的,以我現在的閲歷經驗、知識結構和能力,我對理想國精神實質的理解是相當膚淺和粗陋的,甚至都沒有觸及問題的皮毛極可能是隔靴搔癢。我不可能有見地地發表對理想國的看法的,也沒有辦法很系統的説出它有什麼好來,説出它的價值所在。我只是覺得很快樂罷了,因為覺得有意思所以笑了。

但是,給不同層次的人不同的理解空間,開卷有益,能領會到多少就是多少,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理想國,這也是許多傳世鉅著的共性吧。儘管這是專業課的推薦書目,我卻不想讓自己的思維侷限在此,這是説得好聽的,其實是説我的思維未必可以達到從專業或者哲學角度思考和分析的高度,我只想記敍自己對書中字句的一些理解以及由他們引起的一些聯想。純系感想,無關學術,如有雷同,實為巧合。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 篇16

《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當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必須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為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為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衞國家的智慧和本事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僅有這樣才有利於城邦的正義。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並維護統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為掌權者和被統治者間應堅持和諧、團結的關係,被統治者要服從統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着憧憬,被之後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

而讀到這部分,我卻覺得很多説法都似曾相識,早在中國的夏商周時期,就有用系統的禮制來約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隸服從統治,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勞動所有,但有義務向君主定期朝貢、納税,君王號召時要集合軍隊保護君主。而在中國傳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與柏拉圖的許多主張有着相似之處。君主對全國的思想專制、用道德和禮儀約束人民行為、武力全部收歸中央掌權者所有……經過一系列的比較和思考,我明白了: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專制統治的需要,這一系列的教育灌輸、道德約束、假借神意,最終目的都僅有一個,那就是維護封建統治,愚弄人民。

所以,經過書中的政治辯論,我發現了很多我並不認同的柏拉圖的觀點。例如:為維護統治,掌權者能夠用假話欺騙民眾,甚至編造所謂的“腓尼基人的傳説”,假借神意來證明人生來就有貴賤之分,“老天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統治者。

在輔助者(軍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銀。在農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鐵和銅。”這些都體現了柏拉圖所倡導的“理想國”的實質——封建貴族專職的奴隸制國家,特權橫行、等級森嚴,壓迫沉重,人與人之間嚴重不平等。我認為,柏拉圖生在那樣一個時代,他已經是具有創新意識、目光深遠、有改革思考的智者。可是,因為時代的侷限性以及階級的侷限性,柏拉圖代表的是封建貴族的利益,這決定了他的政策主張都是為封建貴族服務的,他的思想在必須程度上失去了客觀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張都不見得是正確的,他的主張也不見得是真正正義的。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 篇17

讀完了《理想國》,剛開始讀的時候其實內心的衝擊和情緒還是很多的。這本書前半部分在用批判性的思維在讀。

首先,明白下面這些,初讀《理想國》的人應該就可以平靜一些了。理想國,它就是個“理想國”,不能夠把它當做現實世界,用現實世界的思維,和普世價值觀等去思考和對待。不用太較真。

也不能認為被冠之“理想”二字就是説明這個國度盡善盡美只是現實中做不到,讀前四章的時候看到有些部分帶有一定的愚民文化,也有完全不符合普世價值觀和人文主義觀點的地方。

所以,在理想國中,不能夠用普世的思路來理解他們的思想,很多都是非現實的一種假設,很多地方的設計不符合人性,有些地方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也有很多地方令人無法贊同。

其次,走進理想國的國度。

理想國中的詩歌,曲調等藝術是被剔除了一些描寫死亡的恐懼,悲傷,痛苦的內容,留下表現忠誠,善良和勇敢等的主題。理想國所描述的人性被剔除了人性的負面和人性之惡。理想國度的國度還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地方。人必須根據自己的性情選擇職業。想要尋求正義,應該先尋求一個國家的正義,然後再尋求個人的正義,先有國後有家。

這些是理想國的設計和藍圖。

其中,理想國中有對救治病人的觀點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相符,與人文主義觀點相駁,認為老弱病殘沒有生存和救治的權利。

也有在後面,關於男女的論述,體現了男女平等的理念,又實屬難得。

如笛卡爾所説,人們的意見之分歧,是因為我們由不同的路徑引導我們的思想,或者各人的思想不是針對同一件事物的緣故。所以,無論如何,有些地方持着與書中所描述的不同的觀點,引發了我更加深入的思考。

如果你想要有更多的思考,讀讀《理想國》吧,儘管可能這不是這個符合人性以及真正理想的國度,但是裏面也有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 篇18

今天終於把柏拉圖的《理想國》讀完了。讀《理想國》是一個煎熬的過程,讀的過程中幾次想要放棄但最終還是硬着頭皮把它啃了下來。然而,雖説是啃完了,但又確實説不出有什麼體會或收穫來。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看這本書,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教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人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

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一步步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表達出來,同時通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定,並在辯論中不斷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 理想國” 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斷地給人們灌輸一種思想,認為像是理想國中的人們生活的樣子,就是最美好的樣子。但是他要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思考我們真的是要想成為理想國當中的民眾嗎。

《理想國》詮釋了柏拉圖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柏拉圖認為理念社會和現實社會構成我們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會真實存在而且處於永恆不變的狀態之中,但人類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會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實。人們感受到的世界由現象組成,時刻在時間、空間的作用下不斷變化。以這個理論為基礎,柏拉圖提出了與眾不同的一種認識論,囊括理念論和認識論,以此來指導他的哲學教程。

雖然我現在看的還是非常的懵懂無知,但是這本影響了人類歷史進程深遠的一本書,它不僅詮釋了什麼是思想的表達,也提出了一個完美的治國方案。他把我們現實當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全部在裏面幫我們解決,雖然説裏面的解決方法可能並不是非常的成功或者能夠實現,但是它給了我們一種美好的烏托邦的嚮往。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 篇19

這個故事來自柏拉圖《理想國》中《蓋吉斯之戒》中,一段柏拉圖的哥哥格勞孔向柏拉圖的恩師蘇格拉底提問題的對話。故事大概的意思是,當我們有一個很牛的蓋吉斯戒指時,我們有什麼反應?並由此引發討論:道德的動機是出於什麼?

這是我第一次學習西方哲學,所以寫一篇文章複述一下以強化認知。

《理想國》中的對話,表達了三個問題:

正義的本性和起源人之所以按規矩辦事是為了獲得好聲譽人這樣做是對的嗎?

我們會因為什麼動機來處理對這枚很牛的戒指。因為沒人看見,所以可以不按道德行事來將這枚戒指佔為己有;因為怕別人發現而名譽掃地,所以自認為道德的不佔有這枚戒指。

格勞孔結論:在沒人看到的情況下,人會按照不正義不道德的方式行事。

因此,事物存在兩個價值形式:

內在價值:本身具有價值工具價值:手段來達到目的

因此正義與道德其實不具有內在價值,僅僅存在工具價值(獲得聲譽或者獲得認同性),他們僅僅是看起來有內在價值。

同時另一個結論是:當事物只具有工具價值時,我們可以通過後果知道動機。

吃藥:吃能夠導致病情好轉,如果吃不吃都能好那可以不吃藥,相反吃藥加重一定不會吃藥(工具價值)

視力:有了視力就可以避免撞東西,如果沒視力也可以避免撞東西你還是會想要視力,因為還要用視力去達到其他結果,相反如果沒視力才能避免撞東西根據之前説的,我並不能選擇。因為我不知道那些其他結果和撞東西哪個更有價值(工具價值和內在價值)

丹尼爾。巴特森的道德偽善性與英格蘭咖啡自覺付費實驗同樣證明了,當有人監督時,你的道德和正義才會利於社會行為。也就是像工具價值這樣判斷動機,當不想名譽掃地時人們趨向於自覺道德與正義,當沒有人與社會監督時,人們趨向於利己而忽視道德和正義。道德與正義僅僅是為了獲得社會認同的一個工具而已,僅僅具有工具價值。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 篇20

《理想國》,帶給我的啟迪確是深遠的——儘管我只能仰望而歎之,道聽途説而思之,片言隻字而感之。其實,經典的影響力,不在於天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於振聾發聵的論斷,而在於它給世人幽暗閉塞的觀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閃光。

《理想國》是柏拉圖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響深遠的著作。它是通過蘇格拉底與對手們的談話,來推理尋求正義的定義。這是一部典型的大綜合著作,其中將哲學、政治、倫理、教育、心理、社會、家庭、宗教、藝術等等諸多問題結合在一起,錯綜複雜。

在我看來,《理想國》首先開啟了對理想國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該著作中,柏拉圖本來是要論述個人正義,為了説明個人正義,用城邦正義作為鋪墊和比方,但柏拉圖實際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論證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圖的這種證明方式給了後人一個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個人正義之外,還存在着城邦正義,或者説,還存在着國家制度的正義。後來人們在思考國家正義、法律正義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對人類文明發生重大影響的思想成果。而我國古代沒有關於國家正義問題的思考。我國古代雖然有對個人正義的思考,但這種思考主要涉及個人義務、行為,基本不涉及國家制度的正義問題,所以,其思考的深度遠不能同西方的正義思考相比。傳統中國政治法律思想史認為,君主制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可改變。如果沒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們現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專制制度中。想到現今的社會,正義一直都是受人們褒揚的話題,正義的事情永遠都是被人們所稱頌的。然而什麼是正義,我想很多人都是無法給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給出了也是摸稜兩可,一個簡單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圖式的反駁推翻掉。社會現象紛繁複雜,人們的思想各色各樣,在此處正義的事情,放到彼處馬上就變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極其不正義的事情。單純的眼光去判斷事情總是片面的,多慮的思想去思考事情總是無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適事而行。

《理想國》讀後感800字感想 篇21

公元前5世紀,雅典哲人柏拉圖以蘇格拉底的名義、以對話體的方式著述《理想國》,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統地探尋人類正義問題的著作。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衞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

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裏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嚮往,並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並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理想國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圍繞這個宗旨,柏拉圖開篇不久就開始討論什麼是正義的國家,究竟什麼是正義?

柏拉圖首先詢問了他周圍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説:正義就是欠債要還。還有的人説: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柏拉圖對正義的討論,是從區分城邦正義、個人正義開始的。古希臘討論正義,都是把它視為個人的德行,屬當時普遍重視的四主德(正義、智慧、勇敢、節制)之一。柏拉圖感到個人的德行屬於微觀世界,較為抽象,不易説明,需要藉助於一種顯明的、宏觀的事物來説明。柏拉圖採取的論證方法是,以城邦來比方個人,藉助於闡明城邦正義來闡明個人正義。他認為真實的正義不是表現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內部“各做各的事”。

這就是説,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裏的各個部分相互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不正義應該就是三種部分之間的爭鬥不和、相互間管閒事和相互干涉,靈魂的一個部分起而反對整個靈魂,企圖在內部取得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