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體現語文素養

校園1.16W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通過課上引導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形成一種終身受益的生活方式,其實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立人,而這正是語文素養這一概念的核心內涵

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體現語文素養

今年秋季開始,依據新課標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部編本語文新版教材即將投入使用。經過十多年的探索,課改的成果終於凝結成形。回顧這些年語文教學改革的歷程,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明確了語文素養這一核心概念。

課標確定的語文素養是什麼呢?它意味着,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綜合考慮學生的聽説讀寫等語文能力,還要將視野放得更開闊一些,要考慮,通過語文學習提高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還有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

廣大一線教師經常提出這樣的問題:語文素養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體現?語文課不那樣教,該怎樣教?其實,這一疑難很大程度上恰恰是由於眼光太聚焦於語文課,而真正的.解答是,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通過課上的引導,讓學生在課下自主閲讀,大量閲讀,去感受,思考,接受薰陶,表達自我總之,在豐富多彩的語文生活裏成長,這可能才是語文真正應有的樣子。

可惜的是,語文生活的核心內容閲讀,這十多年來,產生的問題反而越來越尖鋭。青少年自主閲讀的時間和閲讀量很難得到保證,閲讀質量也令人擔憂,碎片化的、快餐式的閲讀比重上升,而經典作品的閲讀、深度閲讀則表現出滑坡。我們似乎正在養成一代不再喜愛閲讀、尊重經典的國民。這一問題的成因很多,很可能也不是語文教學能獨力解決的。儘管如此,努力從課堂向課外延伸,讓學生不僅有語文課,更有語文生活,是語文教學的分內之言。

語文本來是應該能養成學生的閲讀興趣的,可是情況恰恰相反。學生中有一句口頭禪: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為什麼面對凝聚着傳統文化精華的文言篇章、藴涵着深刻思想和深沉情感的魯迅作品,學生不僅缺乏興趣,而且會感到怕?原因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並沒有體會到文章之美,當只是面對着被瑣細分析拆解開的零散知識點,他們怎麼能不怕呢?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這樣充滿濃郁抒情美感的名篇,還有《世説新語》的小品、《史記》的精彩敍事,如果只成為訓練技能的材料,那多麼可惜!應當改變這種教學方式,避免敗壞學生的閲讀興趣,珍視學生的個性化閲讀,珍視其中飛揚的靈性和興味。如果語文課能讓學生從作品中感受到魅力,真正激起進一步閲讀的興趣,那就已經完成了一個關鍵的任務。

語文課應該努力成為學生閲讀的導引。以前習慣區分精讀和略讀,但在實際中,兩種課型的區別往往很模糊,應該提倡將不同課文的區別明晰化,從精讀、略讀,推進為教讀和自讀,更自覺地促進學生的自主閲讀。不僅如此,還要讓語文向課外延伸,既教給學生多樣化的閲讀方法,也為他們提供課外閲讀的線索導引。如果我們能構建一個從教讀到自讀再到課外閲讀的三位一體,學生的閲讀狀況必將有顯著的改善。

提倡從語文課到語文生活,提倡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其意義不僅在於解決語文的問題。讓青少年在中國小階段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形成一種終身受益的生活方式,指向的其實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立人,這正是語文素養這一概念的核心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