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方案

如何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感”不是通過傳授能得到培養的,它是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感受、有所領悟,產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獲得對數的敏感性,從而建立數感。《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繫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用數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從而發展數感。那麼,如何建立和發展學生的數感呢?

如何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一、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數的內涵,建立數感

數學來源於生活,教學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而又愉悦的生活情境中獲得良好的數學體驗,產生情感共鳴,感受到數的存在,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真正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表示數,加深對數的認識,從中建立和培養學生的數感。

在教學認識“1”時,我創設了“美麗的家園”這一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從中感受到“1”的存在,學生找出了:1個人、1個太陽、1個蘿蔔、1筐蘿蔔、1座山、1條河、1塊石頭……在“1個蘿蔔”和“1筐蘿蔔”、“1塊石頭”和“1座山”的對比中,學生真正理解到“1”可以表示1個個體(1個蘿蔔)、1個集合(1筐蘿蔔);還可以表示很大的物體(1座山)、很小的物體(1塊石頭)。接着,讓學生説一説周圍哪些地方還有“1”?學生的積極性高漲了起來:電話上有1、尺子上有1、獎狀上有1、門牌上有1、公共汽車上有1……使學生直觀體會了“1”的含義。1除了可以表示“1個”外,還可以表示“第一”,還可以表示號碼。這樣,學生在生活中體會了“1”的含義,在現實中初步地建立了數感。

二、在實踐探索中豐富思維,培養數感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內心深處,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數感”不是通過傳授能得到培養的,需要讓學生自己去感知、發現,主動去探索、實踐。

教學《克、千克的認識》時,課前有意安排學生到超市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質量標識,使學生明白了表示比較輕的物品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克與千克每一個單位實際有多重,我讓學生分別掂1個硬幣,一個圖釘等,通過肌肉感覺來逐步感知1克有多重;通過掂、拎一袋1千克重的洗衣粉,親身感受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質量。最後,通過計算和稱量兩袋食鹽的質量。使學生得出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1千克=1000克;又通過評理,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拓展,清晰而又牢固地建立了1千克裏面有1000個1克的觀念。通過以上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知,從而幫助學生形成1克、1千克的重量觀念。

三、在活動課堂中展現自我,發展數感

數學實踐活動立足於面向全體和發展上,在導與學的活動中給學生提供了參與的機會。實際操作活動課堂這種形式正好可以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索時間和更大的操作空間。

在“教學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時,我首先把全班同學分成六組,讓每一組準備50米長的皮尺或捲尺以及一些必要測量的工具。上課時,讓學生帶上測量工具和計算用的筆和紙,然後,把他們組織到操場上,開始佈置作業。第一組測量教學樓前平台的面積(長方形);第二組測量中心花壇的面積(圓形);第三組測量籃球場的面積(長方形);第四組測量校門口水泥地的面積(梯形)……作業佈置之後,學生開始活動,教師到各組做指導,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最後,檢查課堂作業,讓每一組的學生彙報他們的測量方法、過程以及計算方法和結果,之後,點評每一組的優缺點,並評出表現出色的一組加以表揚和鼓勵。這樣通過這種實際操作活動,學生不但鞏固了所學知識,會計算平面圖形的面積,而且把這些知識應用到了實際的測量中。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同學之間的協作關係,更加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四、在創新作業中培養親情,昇華數感

現在的家長都很關注孩子的學習,很多家長能督促、檢查孩子的作業情況,但很少與孩子做作業。於是,我在這方面做了大膽的創新,給家長也佈置了一些家庭作業。

學生學習了重量單位“克”和“千克”後,我給家長佈置了這樣一道作業:要求家長帶孩子到菜市場買50克、100克、1千克、5千克東西,在稱東西時指導孩子觀察枱秤上的指針和刻度,並讓孩子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這四樣東西的重量。又如,在學生學了百分數後,佈置家長向學生彙報一個星期或一個月中的日常開支,包括伙食費、水電費等然後讓學生來進行統計,求出各種開支佔總支出的百分比。最後與孩子一起討論如何節約開支,確定節約開支的重點項目。這些佈置給家長的作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鞏固了數學知識,並把數學與生活有機地聯繫起來了。讓學生真正明白“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的道理,從而體會到數學的意義和價值,使學生的數感得以昇華。

《如何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數感》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