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

校園2.36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1

圓柱的體積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在有了圓柱、圓和長方體的相關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對圓柱體積的具體研究,理解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計算圓柱的體積;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慾,使學生樂於探索,善於探究。

一、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課程標準》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創設了生活情景(裝在杯子中的水的體積你會求嗎?圓柱形橡皮泥的體積你會求嗎?)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交流,找到了解決的方法。而且此環節還自然滲透了圓柱體(新問題)和長方體(已知)的知識聯繫。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進一步從實際需要提出問題:如果要求某些建築物中圓柱形柱子的體積,或是求壓路機滾筒的體積,能用剛才同學們想出來的辦法嗎?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從問題中思考尋求一種更廣泛的方法來解決圓柱體體積的慾望。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着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因此,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本節課提示課題後,我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要解決圓柱的體積問題,可以怎麼辦?採用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有了圓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經驗,經過討論得出:把圓柱的底面沿直徑分成若干等份。小組拿出學具進行了動手操作,拼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同學們在操作、比較中,圍繞圓柱體和長方體之間的聯繫,抽象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創造性地建構自己的數學。通過實驗、操作、自主探究,實現學生主體地位、學習方式的轉變,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中通過等分、切、拼將圓柱體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再運用多媒體顯示由圓柱體到近似的長方體的變換過程,讓學生觀察、比較近似長方

體與圓柱的關係,使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推導過程完全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感悟到轉化的思想在幾何學習中的妙用。從而產生一種自我嘗試、主動探究、樂於發現的需要、動機和能力。

三、建立切拼表象,滲透極限思想

學生進行數學探究時,由於條件的限制,沒有更多的學具提供給學生,只一個教具。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我把操作的機會給了學生。接着再結合多媒體演示讓學生感受“把圓柱的底面分的份數越多,切開後,拼起來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體;接着教師指導學生悟出這個長方體的長相當於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寬是圓柱哪一部分的長度,高是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的道理,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基本沒有親身參與操作,很遺憾。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2

本節課注重了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能力的發展決不等同於知識與技能的獲得。能力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它不是學生“懂”了,也不是學生“會”了,而是學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規律和思考方法等。本節課沿着“猜想-驗證”的學習流程進行,給學生提供較充分的探索交流的.空間,組織、引導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並把數學推理能力有機地融合在這樣的“過程”之中,有力地促使了學習改善學習方式。本課中學生“以舊推新”-大膽地進行數學的猜想;“以新轉舊”-積極把新知識轉化為已能解決的舊問題;“新舊交融”-合理地把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識結構中,教學活動成了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

整個教學過程是在“猜想-驗證”的過程中進行的,是讓學生在和已有知識經驗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學生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學出了自信。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3

“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在同學已經學習了“圓的面積計算”、“長方體的體積”、“圓柱的認識”等相關的形體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同時又是為同學今後進一步學習其他形體知識做好充沛準備的一堂課。

課始,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不時地引導同學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舊知,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並製造認知牴觸,形成了“任務驅動”的探究氛圍。

展開局部,教師為同學提供了動手操作、觀察以和交流討論的平台,讓同學在體驗和探索空間與圖形的過程中不時積累幾何知識,以協助同學理解實際的三維世界,逐步發展其空間觀念。

練習佈置注重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讓同學運用自身剛推導的圓柱體積計算公式解決引入環節中的兩個問題,使其認識數學的價值,切實體驗到數學存在於自身的身邊,數學對於瞭解周圍世界和解決實際問題是非常有作用的`。

教師無論是導入環節,還是新課局部都恰當地引導同學進行知識遷移,充沛地讓同學感受和體驗“轉化”這一解決數學問題重要的思想方法。同時,還合理地運用了多媒體技術,形象生動地展示了“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體圖形就越接近於長方體”,有機地滲透了極限的初步思想。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4

一、我在導入時,突破教材,有所創新 圓柱的體積的導入,課本是先讓學生回憶“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都可以用它們的底面積乘高來計算”,再接着馬上提問:“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呢?”讓學生們猜一猜。猜想計算方法固然有好處,但要讓學生馬上做實驗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我覺得這樣教學引入,學生的思維跳躍得太快,銜接性不強,不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實驗的用意,課堂效果就會明顯不佳。我認為,不妨在回憶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之後,接着複習一下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有助於學生猜想,並能更好地聯繫舊知,思維過度自然、流暢,便於學生的思維走向正確的方向,這時教師的引導才是行之有效的。

二、我教學新課時,實現人人蔘與,主動學習 學生進行數學探究時,教師應給予充分的思考空間,創設實踐操作的條件,營造出思考的環境氛圍。教學“圓柱的體積”時,由於學校教學條件差,沒有更多的學具提供給學生,只是由教師示範演示推導過程: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後把圓柱切開,照課本上的圖拼起來,圓柱體就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接着教師指導學生悟出這個長方體的.長相當於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寬是圓柱哪一部分的長度,高是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的道理,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學生沒有親身參與操作,就缺乏情感空間感覺的體驗,而且這部分又是國小階段立體圖形的教學難點,學生得不到充分的思考空間,也不利於教師營造思考的環境,不便於學生思考如何利用已知圖形體積和教學思想去解決這一問題。學生缺乏行為、認知的投入和積極的情感投入,所以,課堂效果差就可想而知了。

三、我在 練習時,形式多樣,層層遞進 ,例題“練一練”中的題目都比較淺顯,學生還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轉幾個彎的題目就束手無策了。所以,為了讓學生能熟練地掌握計算圓柱的體積,教師在設計練習時要多動腦,花心思。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5

我進行了圓柱體積的教學,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倒,需要學生的動手操作或教師教具的操作演示,把圓柱體轉化成學過的立體圖形長方體,再根據長方體與圓柱體之間的關係推倒出圓柱體的體積。上課前我對學生的動手操作環節進行了思考,學生的學具就既小又直接拼成了長方體,對於學生操作起不到效果,所以就直接用課件演示讓學生觀察.學生能很快的發現知識,因此推導時間過短,總感覺沒有達到效果。學生缺少動手實踐,就沒有了探究知識的過程,很多的同學可能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這一次讓學具和教具成了教學的絆腳石。

其次有一個學生大膽猜想圓柱體也有可能轉化成正方體,當時講到轉化為長方體時,沒有及時處理好這個學生的.問題,而是在下一個課時補處理的。對於課堂的靈活掌控也是不夠的。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自身對課堂的掌控能力。靈活及時處理課堂中的問題。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圓柱的體積公式後進行的解決問題。這要求學生對圓柱的體積公式掌握的比較紮實,並要求理論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通過經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掌握問題解決的策略。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轉化、推理和變中有不變的數學思想。

在教學中教學我採用操作和演示、講解和嘗試練習相結合的方法,是新課與練習有機地融為一體,做到講與練相結合。整節課我採用啟發式教學。從導入新授到獨立解答問題,環節清晰,教學目的明確。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自主研究問題找到重難點,突破重難點。通過2個瓶子的倒置,把不規則的物體轉化成規則物體,再來求它們的體積。在進行轉化時,讓學生明白倒置前空氣的體積在倒置後屬於哪一部分。倒置前水的體積在倒置後屬於哪一部分。不管在倒置前還是倒置後,什麼不變,什麼變了?要求瓶子的體積實際是求什麼?在課堂中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考,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習中學習探究氛圍高,體現高年級學科特點,並且靈活運用生命化課堂的`四自模式、新技術,運用熟練,課堂中使用恰當有效。但在教學時提出的問題應該更簡潔明瞭。在課堂上如何更好地關注中等偏下的學生,我時常為此感到糾結。

剛剛嘗試建構高效的課堂教學範式,難免有困惑和疑問,今後我還要一如繼往地與集體備課成員溝通、交流,共同探討教改新路,讓課堂教學更高效、更優質。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7

在教研組評課的時候,程老師説過這樣幾句話,我總結如下:

1、 這節課講的是什麼?

2、 學習這些知識為了什麼?

3、 這節課講給誰?學習這些知識的學生處在什麼水平?

從這幾個點反思了自己的本節課:

一、 這節課講得是什麼?

“是什麼”的問題我的理解是理清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

在備課時教師首先要關注教材,尊重教材,儘自己最大的力量認識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理解教材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同時教師在閲讀教材時要清楚教學內容在數學知識體系中的作用,對前面學習內容的延續,對後面學習內容有什麼作用。

前面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立體圖形體積的計算,圓柱體積的學習是學生已有知識的延續,同時為後面圓錐體積的學習做好了鋪墊和準備。在整個立體圖形的學習中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本節課重點是讓學生理解並掌握圓柱體積公式,並能夠熟練應用計算,難點是讓學生經歷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二、 將這節課是為了什麼?

數學來源於生活,有應用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那麼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就是為了計算一些圓柱體積的大小,這是這節課的目的所在。

三、 這節課講給誰?學生的水平。

這一點就是提醒我們在備課時,充分的備學生,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再重新放空自己,把自己擺在學生的位置,重新學習這部分知識。以學生的姿態來備課,讀懂學生是上好課的有力保證。

“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是在學生學習了圓柱的特徵、表面積計算以及“長方體的體積”“正方體體積”等相關立體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擁有繼續學習的舊知識和經驗,即:

1 知識鋪墊:學生知道“體積”的含義及計算體積的.方法;

2 經驗鋪墊:在研究圓的面積時,採用“割補轉化”的方法,滲透了一種探究學習的思想方法;

四、反思本課的落實情況

導入部分,先複習了“圓柱”的特徵, 然後通過解讀課題,複習了“體積”的概念,自然的引出“我們學習過哪些圖形的體積公式”複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如何計算,並重點分析了立體圖形的統一公式,説明二者的體積與“底面積”和“高”相關。從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舊知,製造認知衝突,形成了“任務驅動”的探索氛圍。

探究部分,為學生提供了觀察思考及交流討論的平台,由於教具的限制,沒有讓學生充分的進行動手操作。這比較遺憾。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在觀察中逐步經歷計算公式的推導結果,並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練習環節安排注重練習生活實際,讓學生應用自己推導出的計算公式解決引入環節中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數據提供,直接利用公式進行計算,同時在鞏固兩個計算。之後再讓學生解決老師手中的圓柱體積,這時需要讓學生測量相關數據。讓學生認識數學的價值,切實體驗到數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並且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推導出了已知半徑和直徑計算圓柱體積的公式。

本節課最大的不足就是:學生在練習中教師關注度不夠全面。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8

本節課的設計思路的優點在於學習自主化。首先,我通過複習導入,揭示了本節課的學習主題,激發了學生的探索學習熱情。

然後再以求圓柱的體積為主線,引導學生在課件展示中探索數學問題,認識到知識間的緊密聯繫。學習自主化,指的.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使學生通過“説一説”“辨一辨”等途徑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使學生深刻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並通過習題幫助學生記憶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和運用圓柱體積計算公式來解決一些生活實際問題。

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本課時的教學設計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凸現學習自主化這一學習過程時,我們應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思考,使學生在發現圓柱體積計算方法的同時真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為學生只有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一矛盾的相互碰撞中才能深刻理解知識、掌握知識。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9

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的推導。教學前我就思考,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最重要的是掌握學習的思想方法(轉化),因此,教學新課前,複習了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為轉化做好了鋪墊。課上,出示掛圖:等底等高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學生通過觀察,作出猜測:

(1)圓柱的體積等於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2)圓柱的體積也等於底面積乘高。猜測是否準確呢?

點燃學生的學習慾望。讓學生根據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讓學生遷移想:圓柱體能轉化成什麼幾何形體,然後讓學生用學具驗證圓柱轉化成長方體過程,並討論思考:這個圓柱體與轉化後的長方體相比什麼變了,什麼沒變?從而得出結論圓柱的體積等於底面積乘以高。還有一種推導過程是我沒有預設到的:一學生回答,長方體的長是圓柱的.底面周長的一半,寬是底面半徑,高不變。所以圓柱體積=底面周長的一半×底面半徑×高。首先我對這種方法加以肯定,然後利用圓的周長和麪積把圓柱體積的也轉化成底面積乘以高。這樣有學生的積極主動的參與,不僅創造性的建立了數學模型而且發現圓柱體的轉換成長方體的規律,掌握了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轉化。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10

學生進行圓柱體積公式探究時,由於條件的限制,沒有更多的學具提供給學生,只一個教具。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我把操作的機會給了個別學生。接着再結合多媒體演示讓學生感受“把圓柱的'底面分的份數越多,切開後,拼起來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體;接着教師指導學生悟出這個長方體的長相當於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寬是圓柱哪一部分的長度,高是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非常遺憾的是學生基本沒有親身參與操作,。但我使用了課件-----把圓柱體沿着它的直徑切成諾乾等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展示切拼過程.學生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但也一目瞭然.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11

[頭疼問題]

近期六年級的任課教師都會頭疼我們也不例外

年級組集體備課時會歎氣

在走廊裏碰頭時會感慨

歎氣、感慨地主要原因就是:近期作業的錯誤率很高(特別是學困生)

這使我不免停下“匆匆的步伐”凝望着這些作業叉叉多的孩子

什麼地方出問題了?

[細細掂量]

一輪本子改下來錯誤有以下幾類

1、優等生:列出一個長長的算式,直接得出錯誤的結果(看不出是哪一步出錯,反正計算錯)

2、中等生:求表面積時,大概知道側面積+兩個底面積;但真正列式的時候底面積沒乘2;而到了只需要加一個底面積的時候(無蓋水桶等實際問題的時候)卻乘2;

3、學困生:列出的算式都有問題。一查,圓面積計算公式都不會(夠厲害),最基本的都不會,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又如何能正確求出;個別的20多分鐘頭都不抬,就在計算一個圖形題,仔細一看列式出錯,後面的脱式計算過程中的結果有的'有6、7位小數;依然不知疲倦的算啊算,看着都累

4、不知靈活變通,一般來講3.14最好是最後再乘,這樣可以降低計算的複雜程度,減輕計算的強度;但部分學困生勇氣可嘉,不管那一套,列式中3.14在前面就先算;放在後頭就最後算,老實得可愛;當你在講計算技巧的時候可愛的孩子們還在埋頭苦算,結果錯誤百出。

[標本兼治]

1、學優生:提出要求:不能一步得出結果,要脱式:關注做作業、打草稿的態度、習慣,養成草稿本清晰、數字清楚,可以避免匆忙之中抄錯數字導致整題出錯。

2、中等生、學困生:

(1)重視公式的熟練程度:通過演示、推導、同桌互説、單獨抽問、上黑板默寫等方法幫助夯實基礎。

(2)重點分析典型習題,幫助學生找到審題、列式、解題的方法和策略,並針對性練習,提高技能

(3)重點強記:3.14*1=…………………3.14*9= 常用計算結果,達到熟練程度,提高練習時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也可以用於檢驗計算過程中的結果正確與否。

(4)抓聽講習慣:要求要嚴格,教師針對問題進行分析、講評的時候,應要求所有學生抬頭關注,集中精力聽講(往往這樣的時候學困生是不睬你的,要適當的喊他起來站個1分多鐘,點一點他。),有了這個保證,講評的效果就有了,出錯的機率就就會降低了。再結合以上措施,效果就會更好。

[寫在結尾]

有了措施,就需要有行動——老師的行動、學生的行動都要跟上,希望一段日子後會有好效果。

也歡迎大家説説自己的好的做法,共同提高第二單元的質量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本節重點是圓柱的特徵和圓柱側面積的計算。上課伊始,我先組織學生複習圓柱的特徵、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以及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由此引出圓柱的體積一課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為後面學習圓錐體積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十分注重從生活情境入手,讓學生經歷圓柱體積的探究過程,通過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能力和方法,同時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反思不足: 1、練習有些少。在學生練習這個環節中,最能反映學生掌握情況。應該再從不同的角度設計多種練習題目來考察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2、本節課節奏較快,沒有去檢測一下學生每個環節掌握了沒有。3、數學要應用於生活,應該多出些有關生活實際的練習題。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13

(1)

本節可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級下冊的《圓柱的體積》,以前教學此內容時,直接告訴學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讓學生套公式練習;我教此內容時,不按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採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對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學生學到了有價值的知識。

學生通過實踐、探索、發現,得到的知識是“活”的,這樣的知識對學生自身智力和創造力發展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自己艱苦的學習中發現並從學生的口裏説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具有個人意義,理解更深刻。

二、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方法。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強調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學生動手實踐、觀察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

三、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傳統的教學只關注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學習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模仿,往往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維根本得不到發展。而這裏創設了豐富的教學情景,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過程,發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本節課採用新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不足之處是:由於學生自由討論、實踐和思考的時間較多,練習的`時間較少。

(2)

圓柱的體積一課,重點是體積公式的推導。公式導出後,如何進行計算應用。

教學中學生存在的問題是:

1、學生對推導過程理解有困難,不深入;

2、在計算的過程中,單位名稱用錯,體積單位用面積單位。

3、對於書中所給的立體圖形,認識不到位,不能正確分辨直徑、半徑以及圓柱的高,做題出錯。圓柱的高也可以叫做圓柱的長(個別學生不清楚)

突破難點的方法:

1、為了避免單位名稱的錯誤,可在課前複習中設計單位換算的填空題,辨析題等。例如:1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100平方釐米=1立方分米。

2、在學生利用學具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時,應放手讓學動手動腦自己解決,但動手之前一定要把任務佈置清楚,讓孩子們自己發現圓柱與長方體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

3、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突破以往數學學習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發展。國小階段,操作活動是數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方式。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14

《圓柱的體積》是在學生已經學會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並且掌握圓柱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並掌握圓柱的體積公式。通過教材教學學習後,下面我從教學過程、教學策略、教學技能等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在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

1、導入時,力求突破教材,有所創新

圓柱的體積的導入,課本是先讓學生回憶“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都可以用它們的底面積乘高來計算”,再接着馬上提問:“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呢?”讓學生們猜一猜。猜想計算方法固然有好處,但要讓學生馬上做實驗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我覺得這樣教學引入,學生的思維跳躍得太快,銜接性不強,不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實驗的用意,課堂效果就會明顯不佳。於是我設計時不妨在回憶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之後,接着複習一下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有助於學生猜想,並能更好地聯繫舊知,思維過度自然、流暢,便於學生的思維走向正確的方向,這時教師的引導才是行之有效的。不過應該注意時間的控制,不能花費太多的時間。

2、新課時,要實現人人蔘與,主動學習

學生進行數學探究時,應給予充分的思考空間,創設實踐操作的條件,營造出思考的環境氛圍。在推導圓柱體積公式過程時,我讓學生經歷先想—觀察—動手操作的過程。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後把圓柱切開,照課本上的圖拼起來,圓柱體就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接着讓學生小組交流長方體的長和寬與圓柱的各部分有什麼關係?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的道理,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學生親身參與操作,有了空間感覺的體驗,,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間。這樣設計我覺得能突破難點,課堂效果很好。

3、練習時,形式多樣,層層遞進

例題“練一練”中的`題目都比較淺顯,學生還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轉幾個彎的題目就束手無策了。所以,為了讓學生能熟練地掌握計算圓柱的體積,我在設計練習時動了一番腦,花心思去考慮怎樣才能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不同類型的題目。通過反思,我概括出五種類型: a。已知圓柱底面積(s)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sh。

b。已知圓柱底面半徑(r)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r2h。

c。已知圓柱底面直徑(d)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d/2)2h。

d。已知圓柱底面周長(c)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c÷π÷2)2h。

e。已知圓柱側面積(s側)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s側÷h÷π÷2)2h。

因為是第一課時所以在鞏固練習中,只要從前四種類型去考慮,做到面面俱到,逐層深入,由易到難,使學生真正掌握好計算圓柱體積的方法另外,還設計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能學以致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在教學策略方面

我採用多媒體的直觀教具相結合的手段,在圓柱體積公式推導過程中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學具、教具,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總結歸納等過程,發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而在鞏固練習這一環節,我用多媒體發揮它大容量、節省時間的優點。

三、在教學技能方面

學生通過實踐、探索、發現,得到的知識是“活”的,這樣的知識對學生自身智力和創造力發展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自己艱苦的學習過程中發現並從學生的口裏説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具有個人意義,理解更深刻。但是我覺得這個引導的過程需要教師有認真準備,隨時能解決課堂上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傳統的教學只關注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學習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模仿,往往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維根本得不到發展。而我在本課創設了豐富的教學情景。

四、教學要達到三個目的

一是認識等底等高的含義,便於判斷圓柱可以轉化成與它等底等高的長方體。

二是從長方體與正方體等底等高,體積也相等的事實,引發等底等高的圓柱與長方體的體積也相等的猜想,形成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的活動心向。

三是複習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圓柱的體積最終也要這樣計算。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15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素材,把教材中有關圓柱的提積的應用所呈現的內容變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變書本知識為生活中的.知識。

本節課中教師沒有過多地教學生,而讓學生迴歸到生活原形中去,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本來很枯燥的圓柱的體積應用的題材生活化,增加了學生的信息量,提高了學生體會數學奧祕的積極性。學生體會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知識才是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金鑰匙”。通過尋找這些信息背後的信息,學生掌握了知識、形成了技能。同時也感受到了數學應用的廣泛性以及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但在本節課中也有不足的地方,如①由於中心問題空間較大,具有挑戰性,中下等學生自主探索有一定的難度;②實踐中,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花時間太多,影響了後面的教學,這都是以後在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總之,隨着數學的發展,數學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提供給學生充分的機會,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用數學的眼光去感知、去觀察、去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