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小班科學探究活動教案(精選11篇)

校園2.47W

科學探究活動是以學生自行探究和研究為主,教師引導貫穿始終的,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思考主動地探索與學習,整理了小班科學探究的活動教案,歡迎借鑑!

小班科學探究活動教案(精選11篇)

小班科學探究活動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在一些非正規的科學活動中,我們經常和幼兒一起嘗試科學探索活動,幼兒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為此,我們開展了《會飛的火箭》這一科學活動。通過給幼兒準備充足的材料,引導幼兒動手擺一擺、試一試、動腦想一想,激發幼兒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慾望,逐漸學會一些實際的操作能力,獲得早期科學經驗。

活動目標

1.通過幼兒與材料的互動,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初步感知空氣的存在。

2.嘗試探索小火箭發射高度與拍打瓶子時用力大小的關係。

3.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索活動帶來的喜悦。

活動準備

自制火箭、雪碧瓶與幼兒人數相同,PPT一個,圖片2張。

活動過程

1.談話引題,結合課件的播放,激發興趣。

我們中國有位英雄可了不起了,他是我國第一個乘着載人航天飛船飛到太空中去的人。你們知道他是誰嗎?(楊利偉)小朋友想不想看看他是怎樣飛上天的?(播放PPT)

評析:老師有意識地將時事內容穿插於教學過程,激起孩子對科技的興趣、,通過觀看PPT,幼兒對火箭有一個直觀的初淺瞭解。老師有目的地提問,為接下來的操作環節做了很好的鋪墊。

2.第一次操作後提問,引發幼兒思考。

師:今天老師也帶來了許多枚自己做的火箭(出示並介紹火箭、瓶子助推器)。小朋友們每人拿一枚小火箭、一個瓶子助推器玩一玩,試一試,想辦法讓自己的小火箭飛起來。

幼兒操作、探索,教師巡迴指導。

(1)你們的小火箭飛起來了嗎?

(2)你是怎樣讓小火箭飛起來的?

(3)為什麼我們一拍瓶子,小火箭能飛起來?

(4)小實驗:瓶子裏的空氣。

小結:原來在我們的瓶子裏裝有許多空氣寶寶。我們一拍瓶子(附動作),空氣寶寶就被擠出來了。出來的空氣寶寶推動火箭,火箭就飛起來了(附動作,結合圖片)。

評析:思維是由問題開始的.有了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調動思維的積極性。設疑提問、創設問題情境,使幼兒產生尋求答案的慾望,從而生髮“試”的興趣,萌發動手操作的願望。在操作之前,教師先設疑: “你來玩一玩、試一試,想辦法讓自己的小火箭飛起來。”讓幼兒帶着問題去操作。為了解決問題、尋求答案,幼兒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另外在這個環節中.老師給孩子準備了充足的材料,使每個孩子都有探索的機會。對於提問後的總結,老師能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引用一個簡單、易做的小實驗和形象、逼真的圖片,讓幼兒明白,為什麼用力一拍瓶子助推器,火箭就能飛起來的簡單道理。

3.第二次操作。

師:小朋友們再去試一試,想辦法讓自己的小火箭都能飛起來。

評析:在這次操作活動中,教師以活動夥伴的身份介入幼兒的探索活動,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幼兒,而不是強加給幼兒,這對幼兒的認知帶來了啟發。這次操作活動中,孩子們都讓火箭飛了起來,充分感受着成功的喜悦。

4.第三次操作。

引導幼兒探索小火箭發射高度與拍打瓶子時用力大小的關係。

師:剛才我們的小火箭部飛起來了。老師發現有的小火箭飛得很高很高,有的小火箭飛得低低的,這是為什麼呢?請小朋友再去玩一玩、想一想,試試怎樣讓小火箭飛得高?怎樣讓小火箭飛得低?

師:你是怎樣讓小火箭飛得高高的?又是怎樣讓小火箭飛得低的?

幼兒再次帶着問題操作、嘗試。

小結:當我們很用力地拍打瓶子時,裏面就出來很多空氣寶寶。這些空氣寶寶推動火箭,火箭就飛得高;當我們輕輕拍打瓶子時,裏面的空氣寶寶出來得少,火箭就飛得低。

評析:孩子們探索出小火箭飛起來的萬法後,老師能及時引導孩子體驗:拍瓶子時舊力的大小與小火箭飛起來的高度有一定的聯繫。這裏,老師的提問語言簡潔:“怎樣讓小火箭飛得高?怎樣讓小火箭飛得低?”孩子們操作、探索的目標明確,為實驗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活動延伸

今天我們玩了一個火箭飛起來的遊戲。如果用瓶蓋把瓶子蓋起來,小火箭還能飛起來嗎,7回去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來做這個小遊戲。

活動反思

幼兒對科學經驗的吸取和積累、認知結構的建立、技能方法的學習,部不是在一次科學活動中就能完成的,而是通過點滴的逐漸積累。不同角度、多樣化的科學活動,將使幼兒科學概念的內涵不斷得到補充,外延不斷得到擴展,知識得以遷移和運用,能力和方法得到不斷鍛鍊和發展。因此延伸部分的設計,教師採用留疑的方式,出示一個瓶蓋,給他們留下了一個想象、探索的空間,激發他們繼續進行科學探索的興趣。

小班科學探究活動教案 篇2

設計思路:

本活動源自團結版教材(中班下)科學活動《土壤的祕密》。進行該活動時,我班科學課題“神奇的土地”系列活動的開展正處於第二個階段,即“土壤與動植物的關係”。在此之前,我們已經進行了“階段一:土壤的種類”的活動,孩子們通過採集、觀察、分類等活動,已對土壤的種類有了一定的瞭解。

幼兒科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認知興趣和探索慾望。而本活動的探索對象:土壤,對孩子們來説,更是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在他們眼裏,隨處可見的土壤對是那麼地神奇又是那麼地神祕。土壤裏究竟有些什麼?為什麼植物和動物都可以在其中生存?因此我們結合“小工具、大妙用”的主題,針對我班幼兒年齡特點與知識經驗積累,設計並開展該活動,旨在通過觀察、比較及操作活動,帶領幼兒探尋土壤的祕密,走入神奇的土壤世界。同時,通過對土壤的探索,引導幼兒建構延續的、系統的、自主的知識學習體系,為其今後的經驗獲得和知識學習奠定基礎。

活動目標:

1、體驗探索土壤的樂趣,養成細緻觀察、認真思考的探究精神。

2、嘗試利用各種工具探究土壤裏的成分,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及觀察比較能力。

3、通過觀察和實驗,利用各種工具分離土壤中的不同顆粒,尋找土壤中的水與空氣等成分。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通過遊戲、操作、實驗等掌握了分離不同物質的方法及感受空氣存在的經驗。

2、教師準備:乾燥的土壤、小勺、一次性紙杯製成的篩子(洞眼大小不同)、攪拌棍、紙碟(標明大、中、小)、量杯、衞生紙、透明水杯。

活動過程:

1、組織幼兒談話:我見過的土壤。

教師提問:小朋友們曾經在各種不同的地方採集過各種土壤,你們都在土壤裏發現過什麼?

2、引導幼兒觀察乾燥的土壤,發現土壤中顆粒大小不同

(1)教師提問:請你們仔細看一看,這些土壤裏的顆粒大小一樣嗎?

(2)引導幼兒討論:怎樣才能將這些大小不同的顆粒分離開?

3、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方法分離土壤中大小不同的顆粒。

(1)看一看:桌上有些什麼工具?

(2)想一想:可以怎麼用?

(3)做一做:幼兒在舒緩的音樂中,分成三組,分別用小勺、篩子和水來分離土壤的大小顆粒。

(4)説一説:引導幼兒講述自己的操作方法與步驟。

(5)比一比:哪種方法最好?為什麼?引導幼兒從操作完成速度及質量方面進行比較。

4、引導幼兒思考用什麼辦法探索土壤中裏看不見的東西。

(1)引導幼兒討論:土壤裏還有什麼看不見的祕密?

(2)想一想:怎樣讓土壤裏的這些祕密都顯示在我們的面前?

(3)試一試:提供水和紙巾,鼓勵幼兒探索土壤中的祕密。重點引導幼兒觀察變化,想一想,為什麼會這樣?

5、師幼討論:土壤裏還有什麼祕密?怎樣發現這些祕密?

活動提示:

1、此活動的重點是利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分離土壤中大小不同的顆粒,探索土壤中看不見的東西,如水和空氣。此活動前,幼兒要有采集土壤、觀察土壤的經驗,並對土壤的特性及種類有了一定的瞭解;此外,幼兒還應掌握使用簡單工具進行科學實驗活動的基本方法,如篩選、攪拌等。活動中,教師一是要指導幼兒學習正確的實驗方法,二是要引導幼兒思考不同工具和方法的優劣。

2、操作過程中,教師可提供一些常見的或廢舊物品製作的工具,如透明的一次性水杯、一次性碗等作為幼兒的操作材料,既可以廢舊利用,又可以保護環境。活動結束後,還可以將操作工具投放到活動區中,便於幼兒反覆操作。

3、組織幼兒開展延伸活動:自制小書《土壤的祕密》,將自己在土壤中的發現用簡單的符號或圖畫繪製成冊。

4、提請家長配合:

(1)帶孩子觀察小區周圍的土壤和土壤裏生活的動植物。

(2)帶孩子查找資料,瞭解土壤裏還有哪些成分。

小班科學探究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發現幼兒園中樹的多種多樣,初步瞭解樹的基本組成。

2.能用多種感官探究幼兒園的樹的外形特徵,用自己的方法記錄。

3.願意表達自己的觀察結果。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課前對園區樹木進行觀察、瞭解。

2.物質準備:幼兒人手一張記錄表、貼紙若干

活動過程:

1.在觀察幼兒園不同樹的情況下,開展自由討論(説説已經認識的樹,激發幼兒的興趣)

師:我們今天到小山坡來上課,你覺得在這裏上課感覺怎麼樣?小山坡上有好多樹,你認識哪些樹?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幼兒根據已有經驗描述,教師通過追問來幫助幼兒完善)

師生小結:小山坡上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樹。

2.通過老師的提問和討論,再次來到户外觀察。(觀察樹的組成,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1)師:我們已經知道,樹有樹根、樹幹、樹枝和樹葉,那是不是每一種樹都是一樣的呢?(引導幼兒從樹的大小、粗細、高矮去發現樹的不同)

(2)介紹記錄表,幼兒帶着記錄表進行觀察,教師參與其中。

(3)分享觀察結果,師:誰來説一説,你觀察到的樹是什麼樣的,都一樣嗎?

(4)幼兒根據記錄表分享自己的發現。

(5)師小結:剛才我們發現了幾種大樹,它們的樹幹有粗細不同、大小不同、高矮也不同。有一根粗粗的樹幹,個子高高的,有細細的樹枝,樹枝上有樹葉,這種樹叫喬木。還有一些樹(如金邊黃楊),沒有明顯的主幹,呈叢生狀態,個子矮矮的,那些是灌木。

3.我與小樹做朋友

(1)幼兒根據圖片特徵,尋找幾種我認識的樹。

(2)與大樹擁抱,説説悄悄話,與小樹做朋友。

小班科學探究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探索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乒乓球彈性的變化。

2、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

活動重點:

在鋪有不同材料的地上實驗乒乓球的彈性。

活動難點:

利用材料想辦法改變彈性的大小。

準備:

一些輔助的材料:棉花、毛巾、報紙、黃沙、塑料紙、紙盒等。

過程:

1、誘導問題:

(1)、教師啟發引導:

“今天我們要做一個有關乒乓球彈性的實驗,實驗中你也許會遇到困難,要想想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如果暫時不能解決,你也不用着急,記在心裏,我們大家一起來想辦法。”

(2)、幼兒操作實驗:

玩法:幼兒在鋪有不同材料的地上實驗乒乓球的彈性。

2、討論釋疑:

――――“有什麼新發現,遇到哪些困難?”

(1)、幼兒逐一講述自己發現的問題或遇到的困難。

(2)、討論:“那誰有好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請個別幼兒演示好方法。)“還有什麼好方法也可以這個問題?為什麼?

(3)、小結:乒乓球彈性有變化。當遇到比較堅硬的材料時會彈性大,跳得高;當遇到較柔軟的材料時則彈性小,跳得低;乒乓球彈性的大小還與我們投擲的力量有關。所以説,在不同的條件下,乒乓球的彈性增加或削減。

3、實驗驗證:

(1)、這裏有許多的材料,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材料動腦筋、想辦法改變彈性的大小,設計出新的遊戲,你可以用剛才介紹的方法,也可以自己找一找另外的方法,好了,讓我們去試一試吧!

(2)、幼兒實驗操作,教師給予一定的協助。

4、遷移經驗:

鼓勵幼兒介紹在實驗驗證中找到的新方法

5、延伸活動:

乒乓球造型

幼兒利用一些輔助材料對乒乓球進行裝飾、造型。

小班科學探究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在案件偵破過程中引導幼兒細緻觀察、遷移經驗,嘗試運用比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進行案情分析。

2、感受對人物、場景等的細緻觀察在偵破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幼兒細緻觀察、遷移經驗,嘗試運用比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進行案情分析。

難點:能夠準確地分析案情。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PPT、偵探卡、鉛筆

經驗準備:知道生活中常見動物的叫聲

活動過程

一、事件起因――少了商品。

師:小朋友們歡迎來到“真相大白”偵探所做客,大家叫我白偵探就可以了,玲玲玲,電話響了,一定是有什麼事發生了,喂!(播放錄音)引導幼兒提取電話信息

人物:“豬大媽”地點:愛心超市事件:貨物搜尋證據,大膽猜測證物一:商品清單,幼兒對照自己的清單卡,記錄數量。

師:算出來的單子仔細觀察一下,發現什麼問題?

幼:貨架上有0塊糖果,記錄單上有2塊糖果,少了2塊糖果。

幼:貨架上有2罐蜂蜜,記錄單上有3罐蜂蜜,少了1罐蜂蜜。

師:那少了的1罐蜂蜜,2塊蛋糕會到哪裏去了呢?

幼兒猜測,自由交流商店可能發生的情況。引導幼兒説出有人拿走了。

證物二爪爪錄音筆

師:到底可能是誰拿走的呢?讓我們來看看爪爪錄音筆有什麼線索

師:我們每個小偵探都有一張這樣的偵探卡,請你們把留下腳印的小動物找出來,在第一行裏做個記號,表示它是嫌疑人。

幼兒操作,打勾記錄,教師在大偵探卡上記錄。幼兒糾錯。

(教師巡視)

通過線索進行偵破。

1、根據線索,圈定嫌疑人。

證據三:腳印

師:在糖果和蜂蜜的櫃枱前,留下什麼呢?

幼:彎彎的月牙形的是馬的腳印。

幼:像竹葉樣的是雞的腳印。

幼:楓葉樣的是鴨的腳印。

幼:圓圓腳趾的是狗的腳印、

師:留下這些腳印的人,很可能就是拿走蜂蜜和糖果的嫌疑人。

線索四:藍白色格子布。

幼:一塊藍色的格子布。

師:留下這塊黃色格子布的人也可能是嫌疑人。這塊佈會是誰留下的呢?我們還是看看這些顧客仔細找找看。

請幼兒找到後自己説説在哪些小動物身上有這塊藍色格子布,教師傾聽。

師:請你們把可能留下藍色格子布的嫌疑人也找出來,做上記號。

幼兒操作。教師指導。幼兒操作,打勾記錄,教師在大偵探卡上記錄。統計找到了2位嫌疑人。

2、思考:根據線索找到了這麼多的嫌疑人,那到底誰最有可能是拿走蜂蜜和糖果的人?請幼兒看着自己的偵探卡,思考分析。

幼兒討論,引導幼兒從線索和對應的嫌疑記號着手,找出最有可能的嫌疑人。

3、幼兒推理:誰是最可能拿走蜂蜜和糖果的人。

師:不能光憑一條線索就能斷定誰是嫌疑人!

線索三:目擊者。

師:除了在櫃枱前發現的腳印和藍色格子布外,我們還找到了一位目擊者。

我們一起來仔細聽聽目擊者是怎麼説的?

(播放小白兔錄音)

引導幼兒拼接證據拼圖,得出答案嫌疑人是小狗,幼兒操作,打勾記錄,教師在大偵探卡上記錄。

四、推理、結案。

1、幼兒自由討論,最後得出結論。(小狗)(3)、結案,瞭解真相。

師:小狗就是拿走蜂蜜和蛋糕的人。那狗為什麼會拿蜂蜜和糖果呢?

請幼兒個別發表意見師:那我們一起去問問小狗,看看小狗會怎麼説。

小狗説:我是小白兔家的鄰居,我的好朋友小豬生病了,很想吃蜂蜜糖果,可是家裏的錢都拿去給白兔媽媽看病了,小白兔哭得很傷心。所以才到商店裏拿了蜂蜜和糖果。

2、案情動機討論。

師:真的是小狗拿走了蜂蜜和糖果,狗為什麼要拿走蜂蜜和糖果呢?小狗這樣做對嗎?

幼:不對的,因為小狗偷東西。

幼:有點對的,因為他關心熊媽媽。

教師提升幼兒經驗:幫助別人這種想法是對的,但要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來,去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

活動延申

遊戲《找茬》

活動總結

本人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和組織活動,並根據幼兒的特點,將枯燥的教學活動融入到遊戲活動中,比如:利用角色帶入活動,運用多種手段調動幼兒生活常識,及興趣,有助於孩子很好的領會和接受,創設情境引領孩子更投入地進入活動中,扮演角色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等,讓孩子在有趣的遊戲和情境中輕鬆學到本領,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進步和突破。引導幼兒時,語言簡練到位不拖拉、簡單明快問題,注重師生互動,掌握好了課堂節奏。

小班科學探究活動教案 篇6

活動設計

“看不見,摸不着,我們大家缺不了。”一個簡短的謎語將幼兒引入探索空氣的奧祕之中。空氣住在皮球裏、氣球裏、空盒子裏……是幼兒遊戲的好夥伴,置身遊戲中空氣不再看不見、摸不着,不再抽象、枯燥,而是具體的、有趣的,與具體情境相聯繫的,能夠引起幼兒積極探索、自主攝取、利用的一個學習對象,引發他們質疑、探究、發現、驗證的一個現象,支持他們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的一個學習境脈。

大班幼兒有着強烈的求知慾望,對大自然、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究欲,他們在大量的直接經驗中,開始樂意去了解一些事物的規律和特點,初步理解事物之間的聯繫,開始學習抽象概括,並在探究活動中感受到無比的快樂。空氣是如此有趣、有意義的學習內容,孩子們在我們創設的氛圍中自發地學習。這天,他們在觀察角餵養小魚時發現,魚嘴中吐出了一串泡泡,於是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這泡泡是怎麼回事?”“水裏面怎樣能產生泡泡呢?”於是我抓住這個機會,設計了科學活動《制泡高手》,為幼兒創設情境,材料,通過猜測,自行操作、觀察,記錄、分析,探索出不同方法把瓶子放入水中讓它冒出泡泡,孩子們在“做中學”,在做中萌生對科學探索活動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

活動目標

1、探究瓶子放入水中產生泡泡的不同方法,並進行簡單記錄。

2、積極參與活動,樂於與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小礦泉水瓶、記錄表、記號筆、擦手布各一,兩人一個大水桶。

2、教師操作材料:長方形魚缸一個,碎磚一塊。

活動過程

一、小磚塊冒泡泡。

1、教師出示碎磚塊,引發幼兒猜測,引起幼兒活動的興趣。

教師提問:這是一塊碎磚,我把它放進水中會怎樣?(鼓勵幼兒大膽猜測各種各能性。)

[磚塊會沉到水底;磚塊會把水染上顏色;會有泡泡冒出來……]

2、教師演示,引導幼兒仔細觀察。

教師提問:你們發現了什麼?

[真的沉到水底了!又泡泡冒出來,小小的,一串串的……]

磚塊沉到了水底,而且還冒出一串串的泡泡,象海底世界一樣,真好玩!

3、討論:為什麼磚塊放進水中會有泡泡?

師:奇怪,為什麼磚塊放進水中會有泡泡?

[磚塊不光滑;磚塊上有許多小孔,泡泡就是從小孔裏冒出來的。]

(通過視頻儀觀察發現磚塊表面不平整,上面有許多小孔。)

4、。

師:原來磚塊凹凸不平,上面還有許多小孔,裏面有看不見摸不着的空氣,當我們把磚塊放進水裏,水就把小孔裏的空氣趕了出來,大家就看到了磚塊冒出一串串小泡泡的現象。

(評析:一塊小磚塊引發幼兒思考和猜測,幼兒提取自己以往的生活經驗,大膽猜測,做出了多種可能性的回答。教師通過引導幼兒觀察,孩子們有所發現,教師則通過形象的語言進行,使幼兒瞭解到泡泡產生的原因,為後面的活動奠定了知識基礎。)

二、找泡泡。

1、猜一猜,瓶子放進水中會不會有泡泡冒出來。

(1)出示小礦泉水瓶,引發幼兒猜測。

教師提問:小瓶子裏有空氣嗎?如果把瓶子放到水裏會冒泡泡嗎?為什麼?

(2)幼兒大膽猜測並交流。(請幼兒大膽進行猜測,並結合生活的經驗説明自己的理由。)

[小瓶子裏有空氣,瓶子放到水裏會浮着;如果把瓶子蓋子擰掉,就會冒泡泡;瓶子浮在水上不會冒泡泡;只要把瓶子按進水裏就會有泡泡的……]

(評析:幼兒的猜測多種多樣,教師並不對錯,而是讓幼兒大膽思考,猜測各種可能性,為之後的試驗做準備。)

2、試一試,用不同的方法把瓶子放進水中找泡泡。

(1)教師提出試驗的要求。

師:我們來試一試,怎樣把瓶子放進水裏能冒出泡泡?然後用別人能看懂的方法記錄下來。比比看誰能用各種不同方法放瓶子,讓它冒出泡泡。

(2)幼兒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把小瓶子放進水裏找泡泡,教師巡迴指導。

(評析:由於在猜測時教師沒有給與對與錯的評判。幼兒在試驗時能很放鬆大膽地去嘗試,教師只要引導他們把自己找到泡泡所用的方法記錄下來,並根據幼兒個自的情況詢問瓶子冒出泡泡的原因即可。)

3、説一説,我怎樣找到了泡泡,為什麼會有泡泡。

(1)引導幼兒介紹自己的方法。

師:大家找到泡泡了嗎?請你介紹一下你是用什麼方法找到泡泡的?(啟發幼兒用自己形象的語言描述)

[我把瓶子口向上放進水裏,瓶子口就冒出大大的泡泡;我是把瓶子橫着放進水裏的,瓶子像小魚一樣也冒泡泡了。]

師:還有誰用了和他不一樣的方法?(鼓勵幼兒把自己和別人不同的操作與大家交流。)

[我把瓶子口向下,手捏一下,瓶子裏就冒出泡泡了……]

(2)進行比較演示,對幼兒的發現給予驗證。

師:我也把瓶口向上放進水裏,可是沒有冒出泡泡,為什麼他的瓶口向上就能冒出泡泡呢?請説説原因。

[你的瓶子瓶口沒有進到水裏,怎麼會冒出泡泡呢!一定要把瓶口放進水裏才行。]

(在比較操作時發現,一定要將瓶口沒入水中才能冒出泡泡。)

師:他的瓶口向下時會有泡泡,有的小朋友把瓶口向下時就沒有泡泡出來?這是怎麼回事?

[瓶口向下放進水裏時不會有泡泡的,你要用力捏瓶子,瓶子裏的空氣出來了,就會有泡泡了。]

(請兩個幼兒進行操作,發現在用手捏瓶子時會有泡泡冒出,不捏瓶子就不會有泡泡。)

(3)。

師:大家真能幹!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找到了泡泡。有的把瓶口向上放入水中,泡泡像噴泉一樣冒出來;有的把瓶子橫着放進水裏,泡泡就“噗噗”地冒出來了;如果把瓶口向下,只要用力一捏瓶身,也會冒出大大的泡泡。有的小朋友還發現瓶子蓋子鬆鬆的擰上時,瓶子放進水裏也會有泡泡冒出來,真有趣!瓶子放進水裏水進入瓶子裏時,就把瓶子裏的空氣趕了出來,水中就會冒出泡泡了。

(評析:幼兒通過交流和對比試驗將自己的發現與,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幼兒説出為什麼,讓幼兒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思維過程描述出來,也使教師更清楚幼兒的理解和認識程度。)

4、看一看,小朋友的記錄。

師:大家一起看看,我們都用了許多方法找到了泡泡,還有的小朋友用了簡單的符號把自己的方法記錄下來,讓我們一看就明白,真棒!

(評析:操作記錄可以幫助幼兒記住自己的操作方法或結果,大家把自己的記錄展示出來,可以讓彼此互相瞭解不同的操作方法。大班幼兒已有很多的記錄經驗,教師注重的是幼兒與眾不同的記錄,強調用簡單和別人易懂的符號來記錄並進行介紹,使幼兒能學到多種的記錄方法。)

5、:許多事情只要我們動腦筋,就可以找到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通過自己動手試一試,就能找出最好的辦法。

(評析:幼兒在猜測中激起嘗試的願望,在嘗試中得到發現,這種在“做中學”的活動,讓幼兒在做中得到認識,在交流中得到發展。教師在的過程中則進一步強調了讓幼兒要勤于思考,更要親身嘗試體驗,給幼兒進行了良好的科學探索習慣的培養。)

三、延伸活動:我們是制泡高手。

1、用瓶子裝上水來製造泡泡。

師:大家把水灌進瓶子裏蓋好瓶蓋,能想辦法讓瓶子裏的水也產生泡泡嗎?我們來比一比誰造出的泡泡多,那誰就是制泡高手。

2、幼兒操作,教師引導幼兒比較怎樣能造出多多的泡泡。

3、結束活動,肯定幼兒的嘗試活動,提示幼兒擦乾手,搓搓手,保護好我們的小手。

(評析:從在水裏找到冒出泡泡的方法到在瓶子的水中製造出泡泡,教師把活動從一個高潮引入另一個高潮。孩子們搖動着瓶子,觀察裏面產生的泡泡,並比較誰造出的泡泡多。幼兒在活動中既有新的發現,又有探索新問題的慾望產生,新的活動將繼續延伸下去。)

小班科學探究活動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在上學期上《樹葉寶寶去旅行》時,我們班幼兒就對樹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慾望,培養探究能力。成人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學會發現並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作為教師,利用教學活動來讓幼兒注意身邊不起眼的東西,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並對其進行了解,學習觀察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好的教育契機。這樣支持與鼓勵幼兒,非常有利於幼兒培養觀察與分類能力。讓幼兒在與同伴合作探究和分享交流中,嘗試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體驗合作探究和發現的樂趣,以對話形式來引導幼兒在探究中思考,嘗試簡單的推理和分析發現事物之間明顯的關聯。進而讓幼兒關注和了解自然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漸懂的熱愛、尊重自然。因此,我根據幼兒日常所能接觸的樹葉來對幼兒進行一個簡單的科學教育活動。

活動目標:

1、知道綠樹葉和幹樹葉的基本特徵。

2、嘗試用各種感官去感受兩種事物的不同,並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

3、對感興趣的事物能仔細觀察,發現其明顯特徵。

4、對xx有濃厚的興趣,熱愛生活樂於探索。

5、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綠樹葉若干、黃樹葉若干。

2、乾的廢舊報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以問答的形式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平時在幼兒園是不是都要喝水呀?

師:那你們喜不喜歡喝水呀?師:那你們知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喝水呀?請小朋友們説説。

教師進行簡單的小結,告訴幼兒因為小朋友要長身體,長高長壯。

師:那你們知道嗎?大樹也要喝水,它也要像小朋友一樣長高長壯。那你們知不知道大樹喝了水以後,它的水都跑到哪裏去了?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幫大樹找找它的水到底去哪裏了好不好?

師:你們還記不記得上次我帶小朋友去户外撿的樹葉呀?樹葉也是大樹身體的一部分,就像我們的小手小腳一樣。我們一起來看看大樹的樹葉裏到底有沒有水,好嗎?

二、引導幼兒找到樹葉裏的水分。

1、將樹葉裝入托盤中放到桌子中間,其中有幹樹葉、綠樹葉,另一托盤中裝入廢舊的報紙,請幼兒自由選擇進行操作,並嘗試找到樹葉的水分。

2、引導幼兒觀察報紙是乾的,將樹葉放到報紙中,用力壓。

提問:

師:小朋友們,你們看看你們的報紙和之前的有什麼不一樣呢?哪兒不一樣呢?為什麼?

師:你們看,是不是壓綠色葉的報紙是濕的,壓幹樹葉的報紙是乾的呀?師:所以,綠樹葉裏面有水分,幹樹葉裏面沒有水。

師:那你們説大樹的水跑到哪裏去了?

師:哦,原來大樹的水分跑到綠樹葉、大樹裏面去了。

4、請幼兒到户外找找哪些樹葉有水分,哪些樹葉沒有水分,將沒有水分的樹葉撿回來。活動延伸:在下一次活動時製作樹葉粘貼畫。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小班科學探究活動教案 篇8

【設計思路】

孩子們在遊戲及日常生活中,會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如“杯子為什麼有的重有的輕”等等,為了滿足幼兒的的好奇心,探索身邊的的科學,接觸輕與重的現象,並對輕與重的現象做出簡單的分析、判斷和推理,因此設計了這個科學學習活動。

天平是最原始的計重秤,是一種測量物體重量的裝置,一般構造為一根直柱上支著一根橫杆,而杆的兩端則各懸掛著一個小盤。當進行測量重量時,其中一邊的小盤放置被測量的物品,另一邊則放置若干數量的砝碼,使兩端呈平衡狀態,屆時只要計算砝碼的重量,便可得知該物品的重量。

【材料來源分析】

1.天平:利用天平讓幼兒瞭解不同物體不同重量。

2.鐵碗、杯子、萬花筒、顏料:運用這四種物體來進行比較重量。

3.鐵碗、杯子、萬花筒、顏料、積木若干:瞭解天平砝碼的作用,理解平衡的概念。

所設計的《天平秤》科學探究活動,共設計三個環節,每個環節的策略運用如下:

第一環節:運用工具支架,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引出主題。

第二環節:運用問題支架,引導幼兒猜想,進行思考。

第三環節:運用範例支架和建議支架,培養幼兒動手操作實驗。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引導幼兒對天平進行感性的認識,瞭解天平砝碼的作用,理解平衡的概念。

2.體驗天平的.趣味性,嘗試對實驗結果進行記錄。

3.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和一定的表述能力。

活動準備:

1.幼兒對多種稱有初步的感性認識。

2.小型玩具天平;鐵碗、杯子、萬花筒、顏料、積木若干;幼兒記錄紙兩張(空白但有摺痕),記錄筆。

3.場地規劃:小組形式

活動過程:

一、認識衣架天平,比較兩樣物體的輕重,引導幼兒學習記錄。

1.認識天平:

教師出示天平,引導幼兒觀察;這是什麼?它是用什麼做出來的?

運用工具支架,激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用天平比較兩樣物體的輕重:

老師取出一個杯子和一個萬花筒,請幼兒猜測,誰輕誰重?引導幼兒放入天平上驗證。

運用問題支架,讓幼兒嘗試思考猜想

3.引導幼兒做記錄,要求用簡單、快速的方法進行記錄,並示範把第一次的實驗結果記錄在第一格。

4.幼兒操作並記錄。

5.幼兒看着記錄紙簡單講講操作了幾次。

鼓勵主動動手操作實驗,瞭解操作實驗的步驟和方法,證實自己的猜想

二、以積木為砝碼,探索一樣水果等值於幾塊積木。

1.出示積木,每一種天平都有砝碼,我們今天就用積木做砝碼,我想知道一個鐵碗和幾塊積木砝碼一樣重,怎麼做?

運用問題支架,讓幼兒嘗試思考猜想,

一個杯子和幾塊積木砝碼一樣重?

2.請幼兒來探索,老師引導幼兒放砝碼時放一個數一個。

鼓勵主動動手操作實驗,瞭解操作實驗的步驟和方法,證實自己的猜想,並做好記錄。

3.與幼兒探討記錄的方法並示範做記錄。

4.幼兒操作並記錄。

5.組織幼兒交流,根據記錄推測那種水果最重、最輕?

三、引發幼兒進一步的探索興趣:積木為添加碼,使兩邊的水果能平衡。

1.老師出示第一次的記錄,這兩樣物品有輕重,你能用砝碼作為添加使之平衡嗎?請一位幼兒來探索。

2.下次我們再來玩這個遊戲。

鼓勵主動動手操作實驗,瞭解操作實驗的步驟和方法,證實自己的猜想

教學反思:

將科學現象與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材料,使每個幼兒都有探究的條件和可能。通過操作和探索,讓幼兒去感知、去探索,對幼兒有意識地加以啟發與引導,以學習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發現,藉助這種隱性示範,激發幼兒積極探索,從而發現天平的祕密,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儘可能地滿足幼兒在已知的生活經驗中提煉解決的方法,並進行驗證,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有效性。願意主動地將自己的發現與老師小朋友分享。同時,在活動中,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如材料的多樣性,和工具的便捷性,在今後的活動將多注意這些不足之處,儘量做到完美!

小班科學探究活動教案 篇9

設計意圖:

春天來了,當第一場春雨來臨時,小朋友都非常興奮,很多小朋友一進教室就高興得告訴我:“老師,下雨了,我是打雨傘來的。看,這是我的雨傘。”課間,很多小朋友還到雨傘前互相介紹着、擺弄着,不肯離去。看到幼兒對雨傘這麼感興趣,我結合遼寧省幼兒園中班科學教育內容《美麗的傘》,和孩子共同生成了探究雨傘的活動,使幼兒在欣賞各種雨傘的同時,產生探究雨傘材料的興趣,從而瞭解防水材料及雨傘的用途。

活動目標:

1、知道雨傘的用途。

2、探索防水材料。

3、享受探究的樂趣。

核心要素:

以認識傘作為載體,通過了解傘的用途,探索防水材料。

活動準備:

1、大塑料盆、材料盤、噴壺、各種各樣的傘、記錄單

2、各種材料(報紙、塑料布、防雨綢、膠皮、紗、棉布、蠟紙)

3、小粘貼、毛巾、平衡木等。

活動與指導:

1、猜謎語

沙沙沙,下雨了,街上開滿五彩花,

紅黃藍綠多美麗,每人一朵手中拿。(雨傘)

師:下雨了,小朋友外出時都需要打傘,為什麼要打傘呢?雨傘有什麼用?

2、初步感知雨傘的防水功效。

(1)教師用噴壺製造毛毛雨,請幼兒感知雨傘遮雨效果。

師:今天,小朋友都帶來了自己的雨傘,你們的雨傘都能擋雨嗎?我們來試試好嗎?

(2)請幼兒説説自己的雨傘擋沒擋住雨,並將擋住雨與沒擋住雨的傘進行分類。摸摸雨傘的裏面和外面有什麼不一樣?使幼兒知道不透水就是防水。

(3)請幼兒觀察、觸摸自己的雨傘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

3、探索防水材料。

(1)出示各種材料(防雨綢、塑料布、棉布、紗、膠皮、報紙、蠟紙),介紹材料名稱,引起幼兒探究的興趣。

師:老師這有許多材料,請小朋友看看都有什麼?今天,老師想請小朋友用這些材料做個小實驗,看看這些材料是不是和雨傘一樣,有的能防水,有的不能防水呢?

(2)幼兒實驗、探索各種材料是否防水,並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教師提出注意事項:如:“小朋友在做實驗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把水兜住,不要讓水從旁邊流出來,這樣才能看出它們是防水還是不防水。”

(3)利用記錄單,教師進行小結,幫助幼兒梳理實驗結果,找出防水和不防水的材料,並對有疑義的材料進行驗證。

4、探索最適合做雨傘的材料。

(1)瞭解雨傘的特點,引發幼兒再次探索的興趣。

師:小朋友,如果請你做一把雨傘,你最喜歡什麼樣的?(防水、結實、輕便)哪種材料最適合做雨傘呢?

(2)幼兒再次操作、探索最適合做雨傘的材料,並將小粘貼貼到自己認為最適合做雨傘的材料下面並説明理由。

(3)教師小結,使幼兒瞭解防水材料還有很多,小朋友平時要多注意觀察,尋找更多、更好的,更適合做雨傘的防水材料。

5、瞭解雨傘的用途:遮雨、遮陽、跳舞、演雜技、裝飾等。

6、請幼兒與雨傘一起遊戲(跳舞或“演雜技”走平衡木)分享遊戲的快樂。

小班科學探究活動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常規訓練―認規則,培養幼兒的記憶能力。

2、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大學具塊一個,自制大單榫、雙榫插接棒各一根

活動過程:

一、導入方法

幼兒做律動導入。

二、展開方法

(一)認識彩圖正方體畫面的排列規則

教師在幼兒對三型學具常規訓練的基礎上,對幼兒進行六型學局的常規訓練。幼兒打開學具時為粉底色常規排列畫面。

1、教師用大型學具塊進行演示:粉底色朝上,向上翻轉一次成為黃底色。告訴幼兒:黃底色,黃底色上是星星畫面。要求幼兒將15快學具翻成黃底色。

2、幼兒動手操作,按教師示範的動作雙手翻轉學具成黃底色。教師巡迴,隨時知道幼兒雙手翻轉的協調性。

3、教師對幼兒的操作活動進行評價。

4、幼兒以上方法步驟,教師讓幼兒依次翻轉成藍底色、綠底色和粉底色。

5、教師演示:粉底色向左翻轉一次成為白底色。告訴幼兒:這是白底色,白底色上是圖形畫面。要求幼兒將15塊學具翻成白底色。

6、幼兒動手操作,按教師示範的動作將學具翻成白底色。教師隨時指導。

7、依據以上方法,教師讓幼兒將學具翻成橘黃底色。

8、教師對幼兒的操作活動進行評價小結。

(二)識記單榫插接棒

1、教師用大單榫插接棒一邊示範一邊講解單榫棒的特點。要求幼兒拿出紅色單榫棒放在桌子上。

2、幼兒動手操作,拿出紅色單榫接插棒放在桌子上進行觀察,教師巡迴指導。

3、教師讓幼兒將紅插接棒放入格子內。注意每層放三個,沒個插接棒的插槽朝上。

4、幼兒動手操作,將紅插接棒排放在格子內,教師巡迴指導,幫助個別幼兒擺放。

5、依據以上方法步驟,教師分別讓幼兒拿出單榫黃插接棒、藍插接棒和綠插接棒進行驗證。然後再分色放入格子內。

(三)識記雙榫插接棒

1、教師用大雙榫插接棒一邊示範一邊講解雙榫插接棒的特點。

2、幼兒動手操作,拿出雙榫插接棒和單榫插接棒放在桌子上觀察比較,教師巡迴指導。

3、教師讓幼兒將插接棒放入格子內,注意雙榫插接棒放在盒子兩邊的格子中,每層放四個,每個插接棒的插槽的插槽朝上。

4、幼兒動手操作進行擺放。教師巡迴指導,幫助個別幼兒擺放。

三、結束方法

教師給出各種指令,幼兒按指令取放插接棒。例如:教師指令:拿出一根雙榫插接棒。要求幼兒迅速拿出放在桌子上,並及時表揚拿得又對又快的幼兒。

小班科學探究活動教案 篇11

【活動目標】

1、初步指導瓶子和瓶蓋的作用,能選擇瓶口的特徵(大小、有無螺紋)選擇適當的瓶子。(重點)

2、嘗試擰緊瓶蓋,獲得用擰、按的技能,發展手部的動作。(難點)

【活動準備】

1、手偶巧虎。

2、收集的各式瓶子。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小朋友,你們看今天我們班來了誰啦?巧虎媽媽帶着巧虎要去旅遊了,準備了好多的東西放在瓶子裏,可是不小心瓶蓋都沒有了,這下怎麼辦?沒有了瓶蓋,瓶子好用嗎?為什麼?

2、幼兒討論瓶蓋的作用(沒有瓶蓋,東西會掉,不衞生,不方便)

二、幼兒動手操作,嘗試根據某種特性選擇瓶蓋。

1、我們一起來幫幫巧虎媽媽吧,幫她的瓶子找到合適的瓶蓋。

2、幼兒操作完交給巧虎媽媽檢查是否正確

3、提問:怎麼為瓶子找到好朋友瓶蓋呢?為什麼這個瓶蓋剛好蓋在這個瓶子上呢?(找一個沒有配對成功的,你的瓶子為什麼沒有找到好朋友蓋子呢?再試試,這個可以嗎?為什麼不行呢?

師小結:瓶子和瓶蓋正好是一樣大小的。

三、幼兒嘗試擰、蓋的的方法去蓋瓶蓋。

1、師:我們換種方法,把瓶蓋蓋緊瓶子。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呢?

2、幼兒操作。(請一位該好的小朋友,你的瓶子蓋住了嗎?怎麼用小手把它蓋住的?)

3、提問:你們發現瓶蓋與瓶口之間的額小祕密嗎?裏面一圈圈的是螺紋,有螺紋的要用擰。

4、請一位蓋的小朋友。提問:你的瓶蓋是擰上去的嗎?那你是怎麼蓋上的?沒有螺紋的瓶子不用擰的方法,用蓋。

四、遊戲:送回家

現在小朋友們幫巧虎媽媽的瓶子都找到了瓶蓋,我們先把它們送回家吧。巧虎媽媽謝謝各位小朋友。

【教學反思】

教師引題還是較為成功,抓住幼兒的注意力。但當幼兒回答瓶蓋的有些作用後,教師的引導性不夠,還是較為直接的告訴幼兒瓶蓋的其他作用,而且在這一環節師小結也不夠科學、到位,體現不出科學的嚴謹性。在第二環節幼兒自動操作的時候,場面混亂,當教師拋出問題的時候,只有部分幼兒在進行參與,個別幼兒已經開始玩自己的瓶子。如果教師能在這裏巧妙的説句話或者在設個環節,將幼兒的注意力在拉回來,效果也許會好些。在第三環節,在老師的引導下,個別幼兒回答了蓋緊瓶蓋的方法,教師也做了一定的小結。之後應該再請幼兒試一試,加強幼兒掌握蓋緊瓶蓋的方法。

最後一個環節,教師請小朋友送回瓶子寶寶的時候,應該講清楚內容,交代清楚該怎麼送回,秩序也會更好些,而不是簡單的一句送回家,結果幼兒就全部亂糟糟的往籮筐裏亂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