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體育 > 武術

中國武術起源與發展

武術1.47W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搏鬥和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一種體育項目,具有健身、護體、防敵、制勝的作用。那麼,下文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武術起源與發展,歡迎大家閲讀瀏覽。

中國武術起源與發展

  一、 武術的產生與發展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搏鬥和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一種體育項目,具有健身、護體、防敵、制勝的作用。中國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

早在數萬年前的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嚴酷鬥爭中,人們自然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一類的初級攻防手段。後來又逐漸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制或木製的工具作為武器,並且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鬥捕殺技能,這便是武術的萌芽。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則出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制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產工具和武器,後來大部分成了武術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的頻繁發生,進一步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則使用弓箭、投擲器,近則使用棍棒、刀斧、長予,凡是能用於捕鬥搏擊的任何生產工具都成為戰鬥的武器。社會的戰爭實踐向人們提出了軍事技能的要求。於是人們不斷地總結從戰爭實踐中獲得的攻防技能和經驗。並代代相傳。這一時期,出現了最早的武術家——蚩尤,蚩尤此時發明出多種兵器,其中一部分經演化傳承至今。

進入階級社會,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兵器的改進,武術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商周時期,由於青銅業的發展,出現了矛、戈、戟、斧、鉞、刀、劍等精良兵器,以及運用這些器械的方法,還有了較量武藝高低的比賽。當時的武技多稱“手搏”“手格”“股肱”等。據《史記》記載,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紂王都是徒手生擒猛獸的技術能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七強圖霸,戰爭十分頻繁。武術的格鬥技能在軍隊和民間得到重視和迅速發展。這時鐵器的出現和步騎兵的興起,使武器的內容更加豐富,不僅質量精良,長短形態多樣,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已非常普遍並很講究攻防技巧,拳術打法也出現了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早在 2000 多年前,我國就已有較為成熟的技擊理論記載,並提出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見解。“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可以看出,當時的武術已由過去單純的攻防動作逐步發展成可以單獨演練的套路形式。

漢代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在宮廷的酒宴中常出現劍舞、刀舞、雙戟舞等單人的、對練的或集體舞練的套路運動。徒手的拳術表演和比賽也深受統治者重視。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記載漢哀帝就是一個“卞戲”迷,説他“雅性不好聲色,時覽卞射武戲”。漢代還通過“試棄”(拳技的考試)選拔武職人員。漢代拳術除了“防身殺敵”“以立攻守之勝”的實用之術外,還出現了觀賞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鬥舞”“醉舞”,還有“六禽戲”“五禽戲”等。這些均可視為早期的象形拳本。這一時期的武術著述也明顯增多。僅《漢書•藝文志》就收錄《劍道》 38 篇,《手博》6 篇,這都是論述“攻守之道”的專著。

隋唐時期,武術有了進一步發展。唐朝推行“武舉制”,以考試的辦法選拔武藝出眾人才,這從政策上促進了民間和官方的練武活動。在隋末就以武功聞名於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間 (618 一 626 年),因助李世民剷平隋末割據勢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聲名大震,官府許其自立營盤、演練僧兵。僧徒一度達 2000 餘人,練武之風日盛。

兩宋時期,內憂外患,戰火頻仍,廣大人民常結社習武以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 “弓箭社” 都是比較大的民間習武組織。“十八般武藝”一詞也出現於宋代的典籍之中。據宋華嶽《翠微北征錄》載:“臣聞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此文原意強調弓箭在征戰中的重要性,但已反映當時的兵器遠不止 18 種。宋代武術的發展情況我們可以從幾部古代小説中窺見一斑,如《説岳全傳》《楊家將》《水滸傳》等,都描寫了眾多武藝高強功夫獨到的男將女傑。

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鋭,蒙古統治者限制民間習武,不少武術家隱姓埋名,習武組織也轉為祕密性的民間組織,使武術發展受到極大的抑制。明代是我國武術全面大發展的時代。明太祖先元璋主張“武官習禮儀,文人學騎射”。這樣,明代不但拳法眾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豐富多彩,開始有勢有法,有拳譜歌訣。由於明代的文武全才之風,使武術家著書立説達到鼎盛,而且圖文並茂,保留了珍貴的武學遺產,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據統計,重要的專著有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唐順之的《武編》、何良臣的《陣記》、茅元儀的《武備志》等。

清朝統治時期由於滿清貴族為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一度限制練武,所以清代的武術活動不如明代。但由於武術在民間已有廣泛羣眾基礎,加之當時存在許多反清復明組織,人民羣眾習武練功以圖推翻滿清統治之風反而使各種流派的武術更加紛呈於世。以地區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當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內功,以門類分有太極門、形意門、八卦門、迷蹤門,還有長拳類和短打類。武術流派林立,象徵着武術事業的興旺發達。但也存在各派之間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彌補長短的不足。

民國時期,由於社會的發展,火器的普遍使用,武術的健身作用更為明確,它更主要是以體育運動的形式出現在社會生活之中。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關心人民健康,重視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不僅定期舉行武術彙報表演,還在高等師範院校及體育學院開設武術專業,並組織專業人員在繼承傳統拳術的基礎上,廣收眾家之長,整理出簡化太極拳、中組長拳、初級長拳以及器械套路。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武術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使武術運動得到長足發展。不論城鄉,羣眾性的武術運動都廣泛推廣。特別是近幾年來,武術套路在技術風格上、結構佈局上、質量和難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還出現了集體比賽的項目,這是武術發展史上的新成果。

  二、中華武術與中國文化

武術與中國哲學:中國古代哲學以《易經》的“陰陽八卦”、《老子》的“道”和孔子的“儒家學説”為核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它具有強烈的社會現實性、博大的系統性、鮮明的主體性。它既是對其它意識形態的歸納和總結,也對其它社會章識形態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武術,在其產生、發展和完善的歷史進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哲學思想中通變思想、文感相斥思想和發展變化思想的.左右。歷史上許多武術家都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古代的哲學思想來分析解釋自己演練的拳法,並能融會貫通地創造出不同風格的拳種。明末出現的所謂“內家拳”,以及後來的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種對拳理的解釋,都與古代哲學思想密切相連,含有豐富的哲理性。中國武術作為人類自身完善的一種手段,它是與華夏種族精神完善的手段——哲學一道建築起中國文化大廈的。作為精神最高產物的哲學,對於人類其任何肉體的和精神的完善手段都起着指導作用,並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武術與中國宗教:中國的宗教嚴格説來是一個複合體,是各種文化觀念、倫理觀念、社會觀念的綜合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宗教在武術的發展過程中同樣發生過一定的作用。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武術與宗教有者不解之緣。我國最古老的拳種之一的少林派拳術就與佛門發生過密切的關係。“內家拳”的產生與發展,同道教的神仙方術理論及其在“養生術”方面的嘗試有着很大的關係。而後來的“太極拳”、“八卦掌”等以柔為主的拳種,則是把拳術動作與道家的“導引”、“吐納”相結合創造出來的。還有,在倫理理念上習武者所奉的“尊師重道.孝悌為先”、“十戒”、“五不傳”等等則直接反映了儒教《三綱》、《五常》的思想。

武術與中醫:武術與傳統醫學同屬人體文化的範疇,它們有着共同的哲學方法論基礎,並在同一文化領域內相互融合、滲透,又共同豐富、發展。傳統醫學是在唯物主義元氣論的哲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根本特點與優點就是它的整體綜合觀與陰陽辨證觀,並進而提出“精、氣、神”為人體“三寶”的觀點,認為三者一體,互相依存。武術則將傳統醫學的這些理論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論體系之中,逐漸形成了形神合一、內外兼修。內養性情、外練筋骨的養身思想和健身之道。另外,武術與傳統醫學的骨傷科也具有血肉相連的關係。不僅中醫的理論指導着武術的養生與技擊,如傳統醫學中的點穴、拿脈、解骨及救治偏差術等直接用於自衞與技擊中,而且武術的某些功法也豐富了中醫傷科的治療技法,如中醫傷科的“一指禪推拿”、“拍打療法”等。武術與中醫的結合,不僅創造了獨特的中國養生、功夫按摩、武術傷科、傷科鍼灸、運動醫藥、練功療法、救治偏差、特種功夫等八大技術成果以及一大批有關的學術著述,而且這種歷史結合必然有力地促進二者在今後的共同發展,成為走向世界、造福人類的主題曲。

  三、 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

我國武術最早是傳到日本和東南亞一帶。據記載,明代拳師陳元資東渡日本,傳授少林拳法,奠定了日本“柔道”的基礎。至於日本的空手道、合氣道,朝鮮的跆拳道,泰國的遢邏拳,菲律賓的棍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國武術的影響。中國作為武術的發源地,近幾年曾派人先後到五大洲 60 多個國家進行武術表演和交流,不僅宣傳了我國的民族文化遺產同時也增進了國際友誼。目前中國武術已風靡了歐美及其他地區。美國已成立了“全美中國武術協會” ,芝加哥、紐約、舊金山等城市還成立了“少林功夫學校”。在國際上,武術熱正方興未艾。“功夫”“少林”“太極”“武術”的漢語拼音——“GongFu”“ShaoLin”“TaiJi”“WuShu”已成為英語中的常用詞。中國武術所具有的健身、技擊、藝術欣賞等作用兼備的獨特功能越來越吸引了國外的武術愛好者。論打鬥技擊,在國外不乏拳擊、空手道等技藝,但這些過於野蠻,缺乏美感,比起內涵豐富的中國功夫來,真是相去甚遠。源遠流長的中國武術在它的發展演進的過程中,始終充滿着人民的智慧。長期的社會實踐,使它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特點,藴含着深邃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武術作為國術、文化瑰寶,不但深受我國人民喜愛,而且也受到國際友人的青睞,成為傳播友誼、增進健康的使者。

武術之所以能繁衍至今且日益發展, 是由於它具有健身防身的雙重作用, 武術在平時能滿足民眾強健體魄、陶冶性情的需要,遇到壓迫或強暴則成為御強抗暴,抵抗外侮的手段。 因此,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備受欺凌和迫害的庶民百姓對武術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促進傳播與發展,並使我國的武術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隨着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武術也不斷走出國門一展風采,對發展同各國人民的友誼、 促進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標籤:中國武術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