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文藝 > 影視戲劇

話劇的起源與發展

話劇是一種移植到中國的外來戲劇形式,中國話劇由於社會變革需求應運而生。話劇原本是西方舶來品,英語名為Drama,最國中文譯名曾用過新劇、文明戲等名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話劇的起源與發展的知識,歡迎閲讀。

話劇的起源與發展

  話劇的起源

話劇藝術,一般是指以話和動作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戲劇。在歐洲各國,話劇被通俗稱為戲劇。戲劇的英文為drama、theatre,這源於希臘的劇場--theaton,意即“觀看的場所”。

戲劇藝術最初是由古代人的祭典和巫術儀式等活動演化而來。後來逐漸發展為有文學、表演、導演、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成分組成的綜合藝術。其一般通過人物、情節、場面、衝突等表現一定的立意或主題,展現藝術魅力。

中國早期話劇於1907年在日本新派劇的直接影響下產生。當時稱新劇或文明戲。中國留日學生團體春柳社於東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籲天錄》。至今,中國話劇已經走過了百年曆史。1928年,這種新劇由中國早期戲劇活動家洪深定名為話劇。

  話劇的發展

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西方戲劇湧入中國之時,中國傳統的戲曲也經歷着變革思潮的衝擊,掀起一股戲曲改良的熱潮。遂有了“時事遊戲", 已融入了話劇的形式。1899年,上海聖約翰書院的中國學生編演了一出名為《官場醜史》的遊戲,演出方式同傳統經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節是從傳統戲曲中化用過來,為後來以文人演劇活動奠定了基礎。所以,人們把學生演時事新劇作為中國早期話劇的先驅。

中國話劇的第一個繁榮期是五四前後的十年。這一時期中國話劇受西方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新浪漫主義多種思潮的影響和滲透,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藝術景觀。但總的看,現實主義是其主調。由於西方新浪漫主義的浸染和對中國傳統戲曲藝術手法的吸收,五四時期話劇的現實主義又是富於詩意特色的詩畫現實主義。

話劇團遍佈全國,這樣的發展更增加了話劇的影響力,在當時,幾乎每一場政治運動,都有一批話劇來響應。在計劃經濟的背景之下,進劇場看話劇成為主流文化消費。就這樣,話劇藝術轟轟烈烈地進入了中國的社會變革大舞台。在那個變革精神旺盛的年代,"看戲即是消閒"的時代已經過去,話劇成為推動社會使之前進的一個"輪子",與此同時也湧現了大批的藝術家,老舍、田漢、曹禺、郭沫若等等,而作品《雷雨》、《茶館》、《於無聲處》等,無一不成為話劇改變一個時代的經典標註。

  經典話劇

《茶館》是中國著名作家老舍創作的話劇劇本,經由中國著名導演焦菊隱指導,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一批優秀的表演藝術加參與演出。多年以來,這齣戲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它已成為中國當代話劇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80年代初期,《茶館》曾赴聯邦德國、法國、瑞士、日本等國演出,強烈反響,被譽為“東方舞台上的奇蹟”。

《茶館》以舊北京一家大茶館為背景,描寫了清末、民初、抗戰勝利以後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北京社會風貌。時間跨度50年,出場人物70個,確實展示了民族歷史變遷的恢宏畫卷。該劇的結尾處,幾位被世道摧垮、被命運捉弄的老人聚在一起,他們抓出街上拾來的紙錢,帶着無奈的苦笑,為尚且活着的自己舉行祭奠。這一場面的出現,把一個民不聊生的時代面貌刻畫得深刻細膩,也從中透示出這樣的.時代必將結束,而新的時代必將到來的信息。《茶館》演出的成功,既顯示了老舍戲劇創作的雄健筆力,也凝聚着導演焦菊隱舞台處理的超人才華。

  怎樣看話劇

看話劇,欣賞台詞是一個重點,一部好話劇的台詞一定是話裏有話,跟人們習慣看的影視劇有前奏不同,話劇演出常常在你不知不覺彙總拉起大幕,人物在台上走來走去,用一種誇張的與其説着平常生活中的話,就像拉着大嗓門在聊天。這就是話劇中的“話”,它主要用語言來作為表現手段,通過語言向觀眾講述故事、介紹情節、交代人物關係和矛盾衝突。

看話劇,第二個欣賞角度是看有沒有戲,這個戲是指戲劇性。我們判斷一個戲好不好看,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看它的戲劇性強不強。這個要求其實對所有的戲劇都一樣,只不過因為話劇獨特的表現形式要求它更具有戲劇性。所謂戲劇性,也就是強烈的戲劇動作和尖鋭的矛盾衝突。

標籤:話劇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