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2017年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學》概念:眩暈

不放過每一個知識點,尤其對容易混淆的東西要下更大工夫搞清楚,基礎要牢固,應屆畢業生小編提供了2017年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學》概念:眩暈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17年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學》概念:眩暈

  【概述】

一、概念: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黑,暈是指頭暈甚或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二者同時並見,統稱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噁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症狀。

二、沿革:

1、眩暈最早見於《內經》,稱之為“眩冒”

2、漢代張仲景認為,痰飲是眩暈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3、《丹溪心法》強調“無痰則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説。《素問玄機原病式》主張眩暈的病機應從風火立論。

4、《醫學正傳》認識眩暈與中風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繫。

三、討論範圍:

  【病因病機】

1、病理變化,虛者為髓海不足,或氣血虧虛,清竅失養;實者為風、火、痰、瘀擾亂清空。以虛為多

2、病位在於頭竅,病變髒腑與肝、脾、腎三髒相關。

  【診查要點】

一、診斷要點

1、頭暈目眩,視物旋轉,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甚則仆倒。

2、嚴重者可伴有頭痛、項強、噁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耳聾、汗出、面色蒼白等表現。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體虛、飲食不節、跌撲損傷等病史。

二、病證鑑別

1、眩暈與中風

中風以猝然昏僕,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語,或不經昏僕,僅以歪僻不遂為特徵,中風昏僕與眩暈之甚者相似,眩暈之甚者也可以仆倒,但無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諸症。也有部分中風病人,以眩暈、頭痛為其先兆表現。

2、眩暈與厥症

厥症以突然昏僕,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為特徵,發作後可在短時間內甦醒。嚴重者可一厥不復而死亡。眩暈嚴重者也有欲僕或暈旋仆倒的表現,但眩暈病人無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現。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辯相關臟腑:病在清竅,與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2、辨標本虛實

二、治療原則:補虛瀉實,調整陰陽。虛者當滋腎養肝,補益氣血,填精生髓;實證當平肝潛陽,清肝瀉火,化痰行瘀

治療眩暈臨證應注意(1)從肝論治眩暈,當注重平肝、柔肝、養肝、疏肝、清肝諸法。(2)警惕“眩暈乃中風之漸”。(3)部分眩暈病人可配合手法治療

三、證治分類

1.肝陽上亢證——主症:眩暈,耳鳴,頭目脹痛。 兼症:口苦,失眠多夢,遇煩勞鬱怒而加重,甚則仆倒,顏面潮紅,急躁易怒,肢體震顫 舌脈:舌紅苔黃,脈弦或數

病機:肝陽風火,上擾清竅。 治法:平肝潛陽,清火息風。

代表方:天麻鈎藤飲加減。

2.氣血虧虛證 ——主症: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 兼症: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懶言,脣甲不華,髮色不澤,心悸少寐,納少腹脹 舌脈: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病機:氣血虧虛,清陽不展,腦失所養。 治法: 補益氣血,調養心脾。

代表方:歸脾湯

3.腎精不足證——主症:眩暈日久不愈 兼症:精神萎靡,腰膝痠軟,少寐多夢,健忘,兩目乾澀,視力減退;或遺精滑泄,耳鳴齒搖;或顴紅咽乾,五心煩熱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 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或舌淡嫩,苔白,脈弱尺甚

病機:腎精不足,髓海空虛,腦失所養。 治法: 滋養肝腎,益精填髓

代表方:左歸丸加減

4.痰濕中阻證 ——主症:眩暈,頭重昏蒙,或伴視物旋轉

兼症:胸悶噁心,嘔吐痰涎,食少多寐 舌脈:舌苔白膩,脈濡滑

病機:痰濕中阻,上蒙清竅,清陽不升。 治法:化痰燥濕,健脾和胃。

代表方: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

5.瘀血阻竅證——主症:眩暈,頭痛 兼症: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鳴耳聾,面脣紫暗; 舌脈:舌暗有瘀斑,脈澀或細澀。

病機:瘀血阻絡,氣血不暢,腦失所養。 治法: 祛瘀生新,活血通竅。

代表方:通竅活血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