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基諾族的婚戀習俗是怎樣的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有着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婚戀習俗也各不相同,那麼基諾族婚戀習俗是怎樣的呢?下面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基諾族的婚戀習俗是怎樣的
  基諾族婚戀習俗

成年禮:成年禮是基諾族青年男女取得戀愛、結婚權利的標誌。因此,基諾族凡男女15-16歲後要舉行成年禮儀式。男子成年禮各村寨互有異同。有的村寨舉行男子成年禮儀式時,首先要對當事人進行劫持,因男子舉行成年禮後即加入“成年未婚男子社團”(饒考俄),意味着已進入成年期而可以戀愛和結婚了,這對有的青少年來説往往帶有羞澀心理而欲逃避,個別村寨對拒捕者甚至允許擊傷。有的村寨成年禮辦得像一次青年文娛晚會,男子一旦成年,母親為他準備一套嶄新的成年服裝,縫好一個標誌成年的小挎包(筒帕),他手端一碗酒,主動要求加入饒考俄,然後饒考俄首領呷酒表示歡迎,緊接着大家唱情歌、讚歌,通宵達旦。成年禮的主要內容是讓適齡男子到饒考俄報到入座,從此他就具有公社成員的資格,取得戀愛、結婚的權利。女子成年禮主要內容是圍圍腰儀式。有的村寨由舉行成年禮的女子親自把圍腰圍上;有的村寨由母親為女兒圍上;有的由其他成年的姑娘給圍上。圍了圍腰就要饒考俄聚會的地方——尼高左去報到,從此未婚成年男女就可以進行自由戀愛了。

戀愛自由:舉行成人禮後的基諾族男女青年戀愛是自由的。初戀時通常是女子手捏檳榔背在身後,後面等待着的小夥子立即接下,趕緊放入口中。小夥子接受和口含姑娘贈送的檳榔,意味着愛情的開始。此後,女子通常要向小夥子贈送鮮花,或直接把花替他戴在耳飾上,而小夥子則回贈以草煙或精心刻制的刀把等。戀愛關係初步確定後,雙方互贈禮物越來越多,女的送香瓜、甜瓜、橄欖果、綁腿布、繡花繩、大通帕、飯菜等等;男的送甘蔗、刀把、竹筒、煙盒、口弦、手鐲、肉等等。此後,每夜男女雙方例行在尼高左社交,進一步加深感情。當愛情的碩果更加成熟時,男子便向女子提出同居要求,女子同意後,女子便向小夥子發出信號,小夥子心領神會,在女子走後片刻即尾隨而去,而女子多是持火把在半路等候。雙雙進入女家後,先洗腳,然後入室同居,天亮前男子悄然離去。同居不等於結婚。一般是半年或一年之後才結婚。其間雙主認為不和,可另選情侶。若雙方關係最終肯定,則擇日早上,男子給女方家庭背水、掃地、燒洗臉水,這是向女方父母及其他人宣佈,他和這女子即將要結為夫妻了。這天男子還要在女方家地裏與未婚妻勞動一天,次日女子到男方家勞動一天,此後不僅經常換工勞動,而且按慣例允許公開同居了。

求婚:雖然基諾族青年男女有戀愛的自由,但結婚的權利並不由他們自己掌握,也不由他們的父母允諾,而是由姑娘的舅舅點點頭算數,如果舅舅不同意,這門婚事,不管兩人如何恩愛,父母如何贊同都不行。因此兩人同居後,小夥子家的父母便要攜帶酒、肉、菜等物品邀上姑娘的父母一起到姑娘的舅舅家去請客吃飯。第一次舅舅不表態,第二次也不表態,第三次正式表態,如果同意了,這門親事才算正式定下來。這是基諾族母系氏族社會遺風的反映。

吃訂婚酒與預訂婚期:當男子給女家背水、掃地後,即把喜訊轉告父母,不久其父親請一媒人和舅舅或其他親戚持三碗好酒上女家議婚,雙方寒暄之後共同飲酒,詢問男女的年齡等。議婚的特點是不用口説,而是按照傳統歌詞互相唱和。議婚一般總是成功的,這就算吃了訂婚酒。然後預訂婚期,男方父親又偕同媒人和舅舅持三碗好酒和一隻雞到女家,議定結婚日子,除雙方父母、祖父母忌日和女逢七男逢九的日子外,選一吉日結婚。

婚禮:結婚當天,新郎和其親屬到女家接新娘,午飯在女家吃,村社長老和證婚人(一般由祭司擔任)為新娘家舉行祝福性儀式,新娘在閨閣中哭泣。飲後,舅母給外甥女戴上作為結婚標誌的“五搓”(一種戴在髮髻上支撐三角女帽的竹製圓形器物),由兩位伴娘攙扶着離開孃家。迎親和送親隊伍帶着新娘的嫁粧,步行至新郎家。新娘在登上竹樓時,新郎的母親等在門口向新娘贈雞蛋和兩隻煮熟的雞大腿,並在其手腕上拴紅線。然後婚禮晚宴在竹樓上開始,村社長老、祭司、巫師和新朋好友依次入座,家長和長老、祭司分別致儀式性祝詞。宴席後,男女青年、歌手等聚集在一起,唱婚禮歌,內容包括戀愛、結婚、成家、分娩、農業、狩獵、發家致富等,有領唱、合唱、對唱、獨唱,歌聲此起彼伏,通宵達旦。

上門和離婚:基諾族有的村寨,結婚實行從妻居,亦稱上門。上門的原因大體是:雙方家境貧寒、是孤兒或雙方感情太深,但姑娘家中無弟兄等。基諾族離婚的現象較少,偶有離婚,也要徵得雙方舅父的同意,並請村寨長老和結婚時的證明人,由他們主持分割財產。女方帶來的財物由女方帶走,在共同生活期間生產和積累的財物,如糧食、生產工具、衣服、茶樹等,都實行平分。孩子則由母親帶回孃家。?

  基諾族的節日習俗

基諾族的'傳統節日以“特懋克”(一作“特毛切”) 最隆重、最盛大。 “特懋克” 即過年,意為“打大鐵”,是基諾族人民為紀念鐵器的創制和使用而舉行的節慶。過去節日活動都以村寨為單位舉行,沒有統一的時間,大約在農曆臘月間,一般由“卓巴”來決定,一旦“卓巴”敲響大鼓時,便意味着開始過節了。1988年,西雙版納州人大常委會根據基諾族人民的意願,把公曆的2月6日至8日定為基諾人民的“特懋克”節日。節日期間,多數村寨都會湊錢買牛,組織隆重的剽牛活動。屆時,在卓巴的指揮下,一羣手持標槍的男子,輪流把標槍投向被栓住的黃牛,牛被戳死後,幾個小夥子持刀先砍牛腳,而後割下牛臀部一塊肉祭祀,餘下的部分大家分食;還要用瘦牛肉、皮、血、苦膽、蒜、辣子、酸筍、檳榔、綠葉、酒做成名為“克勒剎”的涼菜,與3只鳥和飛鼠乾巴等一起作為禮物,送給鄰近村寨的長老家,並頌讚美之詞。剽牛後,各家的家長都要到卓巴家舉行祭鼓儀式,長老要設宴款待,跳“大鼓舞”。村民還要給鐵匠送些竹鼠,行打鐵祭祀。

基諾族的傳統節日還有“好希早”,即新米節,亦稱“新米”。每年農曆七八月間,穀物即將成熟的時候,基諾族人就從田地裏採集新穀子、蔬菜和瓜豆,殺雞,請親戚朋友到家裏共同品嚐新米、陳酒、鮮肉、綠菜,同時舉行各種祭祀儀式。人們邊吃邊唱,歡樂的歌聲常常通宵達旦。

  基諾族的喪葬習俗

基諾族喪葬習俗為:人去世後,挖獨木為棺,土葬於公共墓地,不留墳冢。死者生前喜愛的生產、生活用品,作為殉葬品,富者還埋入一銅鍋銀子。墓表搭蓋小草房,內置竹桌,家屬一日三次供飯,連續進行1至3年,有的還守墓數月,以示對死者的緬懷,死者的靈魂最終歸至祖先英靈所在的聖地——“司傑卓米”。

數年之後,為了安葬後逝者,不僅可把原來的草房拆除,還可把先已入葬的棺木屍骨挖出,拋撒于山野中。這是因為每個村寨的公共墓地面積有限,而每一父系氏族的墓地就更加狹小,又不能任意擴大,據説擴大了鬼生活的地方,將對活人不吉利。凶死者或未成年者不得葬入村社墓地,後遷入的社員也不能葬入公共墓地,只能安葬於公共墓地的邊緣,孕婦、精神病患者死亡則實行火葬。

父親去世一年後,兒女們要重蓋新房,意思是把自己的房子獻給父親,新居落成時要舉行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動叫“上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