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五類茶的歷史文化介紹

校園4.25K

黑磚茶的歷史淵源

五類茶的歷史文化介紹

湖南安化縣生產黑茶歷史悠久,早在明朝萬曆年間由户部正式定為運銷西北地區以茶易馬的"官茶"後,陝、甘、寧、晉地區的茶商,到朝廷在各地設置的茶馬司以金(貨幣)易領"茶引"(按:明製茶課引規定:上引五千斤、中引四千斤、下引三千斤),至安化大量採購黑茶磚,運銷西北地區以茶易馬(按:明洪武二十二年所定茶易馬分上、中、下三等:上等馬每匹一百二十斤、中等馬每匹七十斤、下等馬每匹五十斤)。

大都運往蘭州再轉銷陝、甘、青、新、寧、藏少數民族地區。明末清初西北地區的"邊茶"十之八九由安化黑茶供應,多在陝西涇陽壓成茶磚。1939年,湖南省茶葉管理處在安化縣設廠大批量生產黑磚茶,產品分"天、地、人、和"四級,統稱"黑茶磚"。

1947年,安化茶葉公司設廠於江南鎮,在茶磚面上印有"八"字,稱"八字茶磚",供不應求。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茶業公司安化磚茶廠(白沙溪茶廠前身)積極擴大生產,產品改稱"黑磚茶",主銷西北少數民族地區。

磚茶原產於湖南安化白沙漠,1939年前後開始生產。因磚面壓有“湖南省磚茶廠壓制”8個字,又稱“八字磚”。因磚面用凸字字模,蘭州市場稱黑磚為“鼓字名牌安化黑磚”。現在年產量約5000噸,主銷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以蘭州為集散地。

歷史悠久的碣灘茶

碣灘茶,得名於唐,明清時代稱它為“辰州碣灘茶”。碣灘茶產於湖南武陵山沅水江畔的沅陵碣灘山區。碣灘,因“灘中礁石豎立如碑”而名,碣灘茶,又因產於沅水北岸碣灘山坡而名。這裏峯巒挺秀,林木蒼翠,溪水縱橫,雲霧繚繞,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芽頭肥壯、葉質柔軟、茸毛甚多、品質風格獨特的茶樹,而其中又以碣灘茶最負盛名。

碣灘茶栽培歷史悠久。據《辰州府志》載:邑中出茶多,先以碣灘產者為最……相傳1300多年前的盛唐時期,唐睿宗的娘娘胡鳳姣從故里沅陵胡家坪回京,夜泊碣灘,品嚐到碣灘茶,覺香氣馥郁,甘醇爽口,便擇其佳制,帶回京都,唐睿宗賞賜眾大臣品嚐,無不交口稱讚。此後,碣灘被指令闢為茶園,官府每年派人督造監製。以後又逐漸傳到了日本和印度。

碣灘茶為綠茶,其形、色、香、味均很獨特。其外形條索緊細,挺秀顯毫,色澤綠潤,內質香高持久,有慄香氣,滋味鮮醇甘爽,飲後回甘,沖泡後湯色黃綠清透,杯中茶葉時起時落如銀魚遊翔。更有趣的是,近者因“醉”而不聞其香,遠者因“渴”倒倍覺芬芳。一人品茶滿屋香氣,正是碣灘茶與眾不同之處。因其品質優秀,碣灘茶連續被評為湖南名茶。“皇后牌”碣灘茶多次被評為省、部名優茶金獎,1991年該茶榮獲“國際文化節文化名茶”稱號,並授金獎載入中國名茶錄。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特向周恩來總理問及此茶,因此其也被稱之為“中日友好之茶”。

碣灘茶鮮葉標準要求十分嚴格,除具一般名茶的共同特點外,其採摘標準均為一芽一葉。加工工藝分為:殺青、清風、初揉、初幹、復揉、復幹、割腳攤涼、烘焙、攤涼、包裝10道工序。鮮葉殺青後,即行扇涼,然後初揉,將茶坯揉成圓球狀,入鍋在80℃鍋温下炒至5成幹出鍋,為加緊茶條,初幹後須經復揉,再入鍋在70℃~75℃鍋温下,搓條、翻炒整形,稱為“復幹”,炒至茶葉7成幹,略感刺手時,進行提毫,8成干時出鍋,用24孔篩子割去茶末,然後攤涼約半小時,在烘炕上烘焙,烘温為65℃左右,烘至足幹下炕,略加攤涼,用兩層牛皮紙外加塑料袋包裝候用。高檔碣灘茶的品質,外形條索細緊、圓曲,色澤綠潤,勻淨多亮。香氣嫩香、持久,湯色綠亮明淨,滋味醇爽、回甘,葉底嫩綠、整齊、明亮。

蒙頂茶貢茶史

蒙頂茶從唐朝開始被列為“貢茶”,一直沿襲到清末。我國研究茶史的專家驚歎:這在中國茶史上也是罕見的。蒙頂貢茶分為“正貢”與“陪貢”。

“正貢”茶是皇帝用來祭祀天地、宗廟的,每年在蒙頂山“皇茶園”採摘。“皇茶園”始建於唐代,先稱貢茶院,後稱仙茶園。明孝宗弘治十三年正式命名為“皇茶園”。它是用石欄圍起的面積僅3.5平方米的肥土沃壤,位於蒙頂山五峯之間的凹地,因地勢低凹,每次遇到降霧天氣,這裏的霧氣總是最後散去,它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是山中最適於茶葉生長的地方,而它也是吳理真選擇種植七株仙茶的地方。

在每年春茶採摘的時候,地方官擇吉祥之日,率領鄉紳僧眾,祭拜神靈,然後由12名採茶僧(象徵一年12個月),在“皇茶園”採茶。在這裏,採茶僧沐手、薰香,採茶時每人採摘30個芽頭,12人共採茶360芽(象徵一年),這些採摘的皇茶將被送往古代僧人專制皇茶的`地方——智矩寺加工精製。在智矩寺,僧人們用最傳統的製茶方式製茶,他們利用竹剪選裁茶葉,然後焙炒、揉搓成形、攤涼、微火慢焙、攤涼、皇茶入銀瓶、裝箱蓋印,最後交付送茶使者送往京都進貢。

“陪貢”茶則制28斤,只供皇帝享受。這28斤貢茶是在“皇茶園”外的百畝茶地中採摘的。古時因皇帝要求喝道原味的蒙頂茶,就讓數名16歲處子之身的童女,在禁食辛腥,吃齋一個月之後,用嘴脣一個個將芽頭採摘下來,以此避免指甲對芽頭的破壞,保證芽頭的新鮮。採摘下的芽頭再送往智矩寺,由製茶高僧經過多道工序加工為“陪貢茶”,然後同“正貢”茶一道送往京都。

九華佛茶來源傳説

九華佛茶又名:九華毛峯、黃石溪毛峯.屬綠茶類,他有一個美麗的傳説哦。

傳説,唐末時,有一僧一道因慕地藏菩薩之名從四川來九華山修行,修行期間不食米糧,僅以野草、野果等為食,日子一久,出現了頭暈身腫的病症,無奈,二人只好自尋草藥醫治,結果發現將採回的茶葉煮飲後,病症有逐漸減輕的趨向,一段時間後居然“藥”到病除。此種茶葉即是九華毛峯。

話説金喬覺——金地藏的化身,從新羅國渡海來,入唐求法,吃盡千辛萬苦,才找到這仙氣悠悠的九華山。“袈裟借地”,得山主閔公讓和的施捨,將這九華九十九峯做了他的道場。那年春天,春雨連綿,一連半個多月,九華山沉浸在濃霧細雨之中。金地藏坐巖洞中,誦經不歇。忽兒,隱隱聽到耳邊聽見起“闢叭、闢叭”的聲音,原來是茶籽,是新羅國王子金地藏來唐的前一天深夜,遭父王廢棄的母后,含淚將她親手採來的王家香茶籽,縫在金地藏的衣襟裏的。來之不易,後來,金地藏將發了芽的茶籽取出,種在他禪修的南台(神光嶺)向陽的山坡上。茶籽入土,日日見長。不出三月,竟長成一片鬱鬱葱葱的茶園,滿山飄香。

這裏所產的九華佛茶朝夕吸納高山霧露之滋潤,獨吮奇花異草之靈氣,湯色碧綠,回味甘爽。同時由於高山氣候之緣故,晝夜温差大,而方圓百里人煙稀少,茶園無病蟲害,無農藥和工業污染,是天然有機生態茶園。

九華佛茶被譽為“聖茶”,分一、二、三級,購買時需仔細挑選;一級最好,為一芽一、二葉佔80%以上,且無對夾葉,二級次之,為一芽一、二葉佔60-80%,允許有少量的對夾葉,三級最次,為一芽一、二葉佔40-60%,並有少量初展的一芽三葉。

黑茶,古絲綢路上的美麗傳説

“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明代文學家湯顯祖的《茶馬》,真實記錄了黑茶在中國古代茶馬交易治邊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湖南黑茶,其色如鐵,湯如琥珀,芳香異常;入口,先澀、後甘、再醇。細啜,既有“採菊東籬下”的閒適,也有“行看流水坐看雲”的灑脱。不管是一個人的小安逸,或者是三五知己的大熱鬧,都可自這一杯水意盎然裏品出百味人生。

關於湖南黑茶,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説。在古絲綢之路上,運茶的馬幫經常遇到下雨,茶葉被淋濕了,茶商心裏很難過,扔掉又可惜。他們到了一個痢疾橫行的村子,那裏死了很多人,村民們沒吃沒喝。茶商想到自己帶的茶長黴了,不值錢了,就送給這些可憐的人。結果奇蹟發生,村民們的痢疾全好了。傳説道出了黑茶產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正是這無意中的日曬夜露,自然發酵,形成了黑茶“後發酵”的獨特製作工藝。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湖南黑茶中的茯茶中含有一種特有菌種—冠突散囊菌(EurotiumCritstatum),俗稱“金花”。這種菌類目前只在靈芝上有小量發現。它不僅形成了茯磚茶獨特的“菌花香”,還因為富含15種氨基酸及茯茶素A、茯茶素B,對人體健康極有好處。茯磚茶“發花”的絕技,已被列為國家二級機密。世界一流的微生物學家王志偉博士,稱其為世界上最神奇的食品。近年來,僅日本每年進口茯茶就超過200噸。

標籤:五類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