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中學英語反思性教學與行動研究的實施方法論文

校園3.84K

第1篇:中學英語反思性教學與行動研究的實施方法

中學英語反思性教學與行動研究的實施方法論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角色提出了許多新的、極具挑戰性的要求,教師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而且是自身教學行動的研究者。英語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教師“應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為達此在基礎教育實施新一輪課改中,教師不能按傳統的教學思維按部就班地根據所使用的教材進行教學,而是要具有就英語課堂教學進行自我反思的意識和開展行動研究的能力。

一、反思性教學的特點及英語教學反思的內容

隨着教師教育發展和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深入,提倡反思性教學、培養教師的反思能力是近年來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1、反思性教學的界定及特點最早對反思問題作系統論述的是美國教育家杜威(Dwey。他在1933年出版的〈俄們怎樣思維》(HwWeThink)—書中把反思界定為“一種思維形式,是個體在頭腦中對問題進行反覆、嚴肅、執着的沉思。’進入20世紀80年代,教師專業化發展中出現了“實踐――反思”取向的理論,認為教師應該既是實踐者,又是自身教學行動的研究者。到了90年代,對反思性教學理論的探討和研究在二語々卜語教學界日益深入,培養反思型語言教師、提倡反思性教學成了語言教師教育研究和實踐的重要內容,並取得了一些有影響的成果。

其中,Richards和LOckhar於1994年出版的《第二語言課堂的反思性教學》(最具影響力,它對在外語課堂教學中如何開展反思教學活動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繼杜威之後,西方教育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反思性教學作了闡述,歸納起來,觀點主要有三:一是對教學活動的深入思考,其目的是積極影響教學實踐;二是對各種有爭議的“優秀教學觀”進行深入思考,並以此作出教學決策;三是對教學經驗的重新組織和構建,並進一步理解各種教學活動的背景和文化環境,提出一些教學假設。在綜合分析了國外反思性教學的觀點後,熊川武先生將反思性教學定義為“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的和教學目的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全面發展自己,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具體來説,反思性教學是教師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為出發點,以自己的課堂教學活動為對象,對自身教學行為和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觀察,找出存在的問題,並通過思考、計劃、實踐和評價等手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達到改進教學實踐的過程。

關於反思性教學的特點,杜威早已有論述。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一是教師反思的內容源於教學實踐,並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情境;二是教師反思的重點是自己教學中的問題;三是教師反思遵循“發現問題—激發興趣—觀察問題—提出假設—證實假設—進行新的教學實踐”的循環過程。

2、英語教學反思的內容如上所述,教師反思的內容具有實踐性和情境性。從這個意義上講,英語教師要反思的內容非常廣泛。下面就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需要反思的六個方面進行闡述。

(1)教學理念一般來説,外語教師在課堂上均要完成諸如呈現語言內容、組織學習活動、提供實踐機會、獲取反饋信息、進行復習鞏固等一系列語言教學活動。這一過程必然要反映出他們對語言教學的總體看法,即教學理念(etchingbeliefs)。教師教學理念的形成有一定的過程,受其學習經歷、知識結構、教學環境、教學經歷等影響。教學理念反過來又會直接影響教師對某個語言活動或學習問題的判斷,進而影響其課堂教學決策、教學步驟、教學行為、教學評價、語言糾錯等幾乎所有與語言教學相關的方面。“只有通過反思,教師才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理念是什麼,弄清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對教學實踐產生的影響。”英語教師反思的內容包括教學理念的形成過程、語言觀、學習觀、教學觀、教學目標、教學評價、教師角色和專業發展,以及對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總體認識和自己教學理念對教學行為的影響等。

值得注意的是,反思教學理念並非要教師輕易改變自己原有的理念,而是要對教師的教學理念對其教學行為和策略的影響進行分析,認清哪些理念有助於語言教學,哪些不利於語言教學,從而有效地堅持那些符合學習規律的教學理念。

(2)學習理念與教學理念一樣,學習理念與學習效果相輔相成。一方面學生的外語學習理念受他們的學習經歷、性格特徵、學習方式、學習策略以及所處的社會、教育、文化傳統和課堂學習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形成的語言學習理念又會對其語言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外語教學中,學習理念的差異值得教師進行反思和研究。因為教師只有深入全面地瞭解學生的興趣需求,並結合自己的教學進行廣泛的反思,及時給予學生相應的策略和方法的指導,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就學生對英語學習、英語教學、教師角色、學生角色、課堂行為、學習方法和策略以及自主學習和課程資源的利用等方面的總體看法進行研究和反思,這樣才能使教師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採用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改進自己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3)課堂決策課堂決策是指教師就每一節課所面對的各種可能選擇而做出最適合實現某個教學目標的決定。

影響課堂決策的要素有五方面:一是教師的教學理念;二是教師的知識結構,包括專業知識、學科教學知識、一般教學知識、班級管理知識、情境知識等;三是教師的教學經驗、情緒、性格特徵等因素;四是學生的能力、興趣、學習經驗、學習積極性等因素;五是課程性質、教學目標、學校資源、偶發事件等情景因素。根據決策發生的情景,課堂決策可分為課前決策、課際決策(一teachingdecisicn)和課後決策(On)三個階段。課前決策就是教師備課寫教案的過程,反思的內容通常包含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學習內容、教學活動、時間分配、教具製備、教學方法、問題預測、解決措施和課外任務等。課際決策指課堂上教師作出的非計劃性的臨時決定。課堂上的很多情況具有不可預見性,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為學生提供理想的學習支持。課後決策則是教師課後對整節課的教學進行總結、反思和評估的過程,包括教學是否成功、內容是否符合學生需求、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備課內容是否充分、是否已達到既定目標等問題。反思課堂決策可以使教師獲得更多的教學經驗,加深他們對語言教學的理解,提高對語言教學行為的感悟和假設水平。

(4)課堂結構課堂結構(sttucueoflesson)又稱“教學步驟”或“教學程序”(Poeue,是一節課的教學活動組織形式,包括各個活動之間內在的聯繫性和教學活動的時間分配情況。一節外語課應包括以下五個基本結構:複習(revisOn)、介紹in)操練(Pactice)、應用(和佈置任務(asgnent簡稱“復介操應布”。在一節課上,教師首先要用幾分鐘的時間幫助學生複習上次所學內容,調動相關知識,營造課堂氣氛,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習興趣;隨後要對本節課所呈現的內容進行講解,解決學生“理解”的問題;第三、要指導學生就所學的新內容進行練習,解決“準確性”問題;第四、要創造情境讓學生把所學內容應用到現實生活中,解決“流暢性”問題;最後通過簡要歸納總結所呈現和練習的內容,並佈置課外學習任務和提出為下次課做準備的要求。課堂結構是語言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一方面要體現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指導思想、要求和原則,另一方面又受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策略和方法等因素的影響,這就使外語學習過程變得十分複雜,並非某種固定的模式就能幫助學生掌握所呈現的內容。因此,教師應不斷對課堂結構進行積極反思,探索適合自己教學語境的最有效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學習,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教師反思的內容要涉及課堂結構及其支持理念或原則的關係、課堂結構各部分常用的形式和策略、不同教學法所倡導的課堂結構對比分析、自己遵循的課堂結構的優缺點分析等。

(5)教師角色“傳道、授業、解惑”是中國傳統文化對教師角色(echersole)的基本定位,但隨着社會的不斷變化和教育的發展,現代教師角色己呈現出從單一的文化知識傳授者向多元的角色定位的發展趨勢,如學生靈魂的塑造者、心理健康的指導者、先進科學的學習者、課程的研究者、人際關係的藝術家等。從學科來講,外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外語教師除了要扮演好上述角色外,還應根據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來扮演不同的角色。王薔教授認為外語教師在課堂上有九大角色:“課堂的控制者(controller)、學習的評價者(o)教學的組織者(ognizer、學生的激勵者(PoPte)活動的參與者(Pan)材料的提供者(e)資源的利用者(atto)、學生的引導者(guide)和教學的研究者(一72)教師是教學改革中的決定性因素,在基礎教育新一輪課改中,正確認識自己在新課程下的角色,有助於教師素質的提高和教師職能的發揮,進而促進英語教學的實際效果。為此,就外語教師角色定位,反思的內容應該包括傳統與現代語言教學中教師角色特徵的比較、不同教學法中教師角色的定位、教師的理念對其角色定位的影響、教師的角色對其課堂教學的影響、學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師角色等。

(6)語言活動語言活動是外語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內容,是為了實現某一特定教學目標而設計的任務。RCad和LOkhar把語言活動類型歸納為九類:呈現型活動(Pe—練習型活動(記憶型活動(理解型活動(應用型活動(aPPlicaticnactivi;策略發展型活動(srtyatVitie)情感型活動(afctiveactivities)反饋型活動;評價型活動(狀808&。16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自己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認識以及支持這一過程的方法和策略來組織語言活動,其成效關係到語言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學生目標語能力能否提高。因此,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對如何有效設計和組織運用各種活動進行反思,及時總結經驗,使語言課堂教學行為化,促進教師自己的專業發展和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反思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入手:課程標準和教材倡導的語言活動、自己和同事經常使用的學習活動的優缺點、學生喜歡的學習活動的類型特徵、判斷課堂活動成功的標準問題、語言活動對英語教學的影響等。

二、行動研究的內涵及中學英語教師開展行動研究的優勢

“行動研究”(actionresearch)這一術語最早出現於二戰時期的美國,用於改善白人與印第安人之間關係的合作研究中。171(P64)20世紀50年代初,國外一些教育專家開始將這一研究方法應用到教育研究中,提倡用行動研究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

上世紀80年代是行動研究在外語教學中發展最快的時期,人們對70年代以來備受推崇的交際英語教學進行反思,發現儘管交際法給英語教學帶來了強大的活力,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語言教學的發展,但是該教學法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提高英語教學效能的問題,因此,行動研究作為反思研究方法的一種有效途徑,為教師主動參與並探究改進英語教學提供了一種研究手段。行動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引入中國英語教學研究。目前,基礎教育新一輪課改提出,教師要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課堂實踐者和研究者,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掌握開展行動研究的方法,以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從而更好地貫徹實施新課程改革,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

1、行動研究的內涵和特點目前,有關行動研究的名稱在外語教學中尚未統一,常見的有行動研究(ae?n、合作研究、應用研究(aPPlidre和發展研究(develcpmentresearth)等。可見,“行動研究”還在發展之中,故對其概念的界定也不盡相同。Merman認為,行動研究是教師運用科學方法就課程問題進行系統的自我反省,並提出解決自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一種研究活動。

則認為,行動研究是教師通過對日常教學進行系統的資料收集和分析,從而對改進今後教學實踐做出決策的一種自身教學反思的手段。191王薔把國外學者對行動研究的不同解釋進行歸納,認為行動研究是一種系統的、有步驟的反思性探究活動,是教師針對自己教學中的問題直接開展的調查研究,其目的是提高對教學過程的理解和認識,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1101簡言之,行動研究是教師通過觀察和研究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從中獲取數據,改進教學方法,增強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自我意識,提高自我決斷、自我評價和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種探索性研究活動。

行動研究具有三個特點:一是目的明確,它不是為了提出某種理論,而是為了改進自身的教學實踐,即以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教學工作為目標;二是對象具體,它的研究對象往往是特定的,而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即教師就研究他的學生這個羣體,研究他的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只要通過行動研究,師生受益,教學質量有了提高,學習有了進步,就達到目的;二是研究務實,通過師生的共同參與合作,把教師的課堂研究與行動結合起來,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再把這一方法應用於課堂教學,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研究能力和學生的學習水平。

2、中學英語教師開展行動研究的優勢行動研究之所以比較適合中學英語教師自身發展,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四方面:一是行動研究對教師的綜合研究能力要求不高,只須立足於自身課堂教學,從教學中發現問題,併到教學中研究問題,最終達到改進教學的目的即可,不要求一定要得出什麼理論結果,或探索出什麼有價值的規律;二是行動研究對研究手段的規範性和科學性要求不太嚴,科學研究常用的實驗法、調查法、文獻研究法等對中學教師在操作上都有很多來自主客觀方面的困難,而行動研究由於規模小、情景具體、研究問題不大、要求的條件不太嚴等原因,教師操作起來可行性大,是其力所能及的研究;三是行動研究的內容是中學教師感興趣的問題,他們在有關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實地觀察和研究後,寫出來的研究報告針對性強,不是純經驗式的文章或理論對理論的空洞文章,能夠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激發研究興趣;四是行動研究為中學教師積極參與新課程改革提供了實踐平台,隨着課程標準的實施,中學教師作為課程標準最重要的實施者,其作用至關重要,他們主動地理解課程標準和教材精神,結合自身課堂教學進行反省和研究,並把研究結果應用到教學實踐,從而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巨大動力。

三、中學英語反思性教學與行動研究的實施方法

從前面對反思性教學和行動研究的界定可以看出,反思性教學和行動研究密不可分,後者是前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反思”就要付諸“行動”,“行動”中又會發現新問題,仍需進一步的“反思”。

反思性教學和行動研究實際上是這樣一個循環反覆的過程:反思(eflection)—計劃實施(acticn)—觀察(Ob再反思(nweflecticn)。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反思性教學可由許多形式和手段來實現,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教學條件,採取不同的方法,但較為可行的反思和行動實施方法主要有五個步驟:反思問題、制定計劃、實施行動、觀察行動、反思行動。

1、反思問題(nquy)反思性教學的起點就是發現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能發現問題並找準問題,又是行動研究的關鍵。發現問題要靠教師平時仔細觀察自身課堂教學,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經過反思,才能發現問題。同時,教師還要通過自我回答問題的方式來擴展和理清思路,初步確定問題,分析導致問題的原因,並大膽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

2、制定計劃。為了解決反思的問題,教師需要從以下六方面精心設計實施計劃:一是明確解決問題的假設;二是確定要達到的預期目標;三是具體描述實施的方法和步驟;四是闡述行動研究的手段,包括數據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如觀察、問卷、訪談、日誌、錄音、錄像、統計表、統計圖、算術平均數、標準差、電腦統計分析)和研究結果的評價工具研究報告或論文)五是制定日程表;六是明確研究人員的職責。總之,行動研究的計劃不是在實驗室裏進行,而是在教師的課堂上完成。因此,制定計劃時要充分考慮到現實中一些可能的利弊因素,客觀地認識實施計劃的現實性。

3、實施行動。實施行動是反思性教學的核心步驟,其目的是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其過程具有較大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以不脱離正常的教學秩序為前提。

為此,在實施過程中,教師一方面應儘量嚴格地按原定計劃進行實踐,另一方面,也應充分考慮到現實因素的變化,使研究的計劃和實施過程有適當的彈性。

4、觀察行動(ObsevatiOn)

反思性教學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教師邀請自己的同事或同行專家,或委託自己的學生或教師本人對課堂教學中的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收集有關資料,以便及時地對計劃實施情況有一個大致的瞭解,並最終對研究的過程和結果做出比較全面、透徹的分析。這要與傳統意義上的同行互相聽課、評課(即幫助上課教師發現不足,改進教學,更注重教學效果)區分開。反思性教學行動研究中的觀察具有特定的記錄或分析技術、觀察目標,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觀察目的,觀察的結果最終是服務於教師自身,教師上課無心理負擔,師生表現更為真實、自然。

5、反思行動(反思行動就是對行動的全過程和結果進行檢驗、評估。檢驗的任務是通過一段時間的試驗後,對原先的分析、計劃和實踐進行必要總結。如發現這一輪行動研究中還存在;思性教學的起點(反思問題)反思性教學不是直線式的,而是圓圈式的(cycle)有循環,但不是原地循環,而是上一個層次、檔次的循環,直至滿意為止。

四、結論

鑑於中學教師自身的能力和精力有限,在反思性英語教學中開展行動研究時,有必要考慮以下四方面的因素:一是研究課題不宜過大,最好是具體的,易看出效果的問題,選擇那些教師本人最關心、最希望解決而且通過教師努力可以解決的問題作為研究的課題;二是注重理論學習,在行動研究中,無論是在分析、確認問題階段,還是在設計行動計劃、分析觀察結果以及最後的評價反思階段,教師都離不開相關教學理論的指導,教師一方面要閲讀一些相關的理論文獻,另一方面,全然不必去追求理論學習的系統性,着重閲讀一些有關的教學理論或文章即可;三是加強合作,合作者最好是教同一年級的教師,或是本校或當地興趣相投、志同道合者,這樣便於一起行動,互相聽課,共同分析探索,充分發揮本校、本地寶貴的人才資源優勢;四是善於總結,任何一項研究,若最終不能以書面形式表述出來,就難以算作真正的教學研究,只有平時注意收集資料,注意反思,才會有高質量的研究結果。

第2篇:積極開展中學英語反思性教學的實踐策略

現代漢語詞典把“反思”定義為“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過去,就是為了將來。從上世紀80年代起,“反思性教學”就已形成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潮,是世界各國中學教師關注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走向。我國教育界在90年代開始採用“反思性教學”並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

華東師範大學熊川武教授將反思性教學定義為:教學主體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目前的新課程改革更是要求教師進行創造性的教學。在當下,教師必須要擔當“雙刃劍”的角色,既是教育教學的執行者,又是教育理論的構建者。1教師只有不斷地進行“反思性”教學的實踐,努力成為“反思型”教學的專家,才能培養出“反思型”學習的學生,以適應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需要。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關於教師成長的簡潔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當前抑制中學英語反思性教學的主要因素

當今社會日新月異,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倡導和開展反思性教學活動也就成為教師自身專業素質提高的助推器。英語教師任務繁重、課時量大和督促學生耗時較多,用於教學研究、教學反思、堅持不懈的改進教學行為的時間較少,因而極大地影響了英語教師對自己深層次教學反思的積極性。

1、對反思性教學內涵的理解不盡相同大多數英語教師認為反思性教學過程就是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部分英語教師把反思性教學看作是對教學技能和教學方法的深入思考;有的認為它是課後老師把教學中的亮點和欠妥的設計等進行分析、研究、探討,達到互相交流、整體提高的目的的一種教研互動;也有老師覺得它是教者對教什麼和如何教的問題進行理性的選擇。由此可見,英語教師對其內涵理解不盡相同,就導致了對反思的內容也不一樣。

2、對反思性教學的操作過程缺乏統一標準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的困惑是:“反思”的衡量“標準”是什麼?由於反思性教學的主觀問題,因而導致了可量化的操作標準不好定性,自然就會有人對其提出質疑。所以説,英語教師就好像在一個看不見、摸不着的“黑洞”裏摸索着反思性教學,英語教師只能懷着人云亦云、趨之若騖的心態,不知不覺地將反思性教學推向空中樓閣。在某種程度上説,某些教育專家總是在不提供統一的操作標準下,不加批判地讚揚教師反思的結果,把一個更為複雜的現實問題簡單化……更多的反思會使有害於學生的實踐行為得到強化甚至合法化。

3、對反思性教學實踐活動缺少強大的內動力在教學實踐中,許多英語教師對反思性教學的研究缺乏正確的視角和改正自身問題的勇氣。有些英語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很有自信,對新觀念也表示可以嘗試,但一定不會改變甚至放棄自己已有的.觀念,因為質疑和否定自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長期所形成的思維定勢容易讓一些教師產生滿足感,惰性讓觀念只能紙上談兵,進而按兵不動,反思觀念與反思行動沒能產生實際關聯。有教師主觀認為,反思性教學在形式上只是一種精神化的東西。如此“反思性教學”就是教師缺少內動力的一種盲動、浮躁與尷尬,要想搞好反思性教學談何容易。

4、對反思性教學形式主義的傾向過於突出為反思而反思的形式主義的反思,不僅熄滅了反思性教學實踐的生命之火,而且吞噬了教師主體性反思的智慧之果。在實際教學中,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是敷衍了事。有些英語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應付常規檢查,才寫所謂的教學反思。這樣的反思只是走過場而已,做做形式罷了,沒有任何實際效果。二是隔靴搔癢。有些英語教師只注重表面形式的思考,從來沒有進行深層次的反思。這種不疼不癢的反思,對真正解決問題不起任何作用。三是弄巧成拙。某些英語教師誤認為,對某一個教學階段的教學得失或對教學工作的自我評價,進行回顧與總結,就是教學反思。其實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反思,是教師不懂或者不會進行教學反思的具體表現,也是一種形式主義的產物。為反思而反思,是值得我們每位英語教師反思並糾正的大事。

二、積極開展中學英語反思性教學的實踐策略

反思的基礎是教師對自己教學實踐的認識和分析,這一切不是空中樓閣,憑空杜撰的。如何實施中學英語反思性教學的實踐策略,是中學英語教師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1、注重英語學科理論學習常規教學就是在原有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教師不斷積累經驗的教學,而反思性教學注重的是不斷體現出教育創新並對常規教學提出批判性反思的教學。英語教學也是一種社會活動,教學行為和教學經驗如果沒有理論作為基礎,教學反思就無從談起。經過兩次反思,可以將英語教師已有的經驗昇華為先進的理念,或憑藉先進的理論依據使英語教師的教學經驗更加完善,使英語教師的課程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

教學理論研究不但可以在英語教師的自我反思中進行,也可以在英語教研活動中進行,當然還可以在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指導下進行,從而使每個教案、每節課都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既有實踐操作價值,又有理論探討意義。

2、加強英語教學行動研究行動研究是英語教師一種自我反思的有效途徑,其特點就是不斷地讓教師的教學行動與反思之間有意識或潛意識地建立起“結合——對峙——再結合”的關係,並通過基於反思的行動來進一步改進英語學科的教學方法。行動研究使教師在理論聯繫實際的過程中逐漸發展成為探究者。成功的行動研究首先要確定問題,然後以“計劃——行動——觀察——反思——計劃”幾個環節構成一個循環:

(1)問題。提出問題是最終真正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沒有這一步驟就不會有研究問題的行動。英語教師應該學會從教學中尋找問題,諸如教師備課與課堂效果之間的反差、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矛盾、教學要求與學生現有水平之間的差距等一系列問題,都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反思的問題。

(2)計劃。制訂計劃是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所要做的事。計劃中大致應包括:計劃名稱、研究意義、問題假設、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進度、研究人員以及成果形式等。英語教師計劃制訂的是否正確與完整是行動研究的關鍵點。方向決定成敗。

(3)行動。採取行動必須嚴格參照行動計劃執行。離開了行動,又不完全執行事先制訂的計劃,一切研究都將成為空話。行動的開始會使研究者看到成功的希望。

(4)觀察。在行動過程中,利用“觀察法”收集真實、可靠、實用的相關研究資料是最簡單易懂、直接明瞭的方法。英語教師可以採取自我觀察和觀察他人的方法雙管齊下同時開展研究。

(5)反思。英語教師在反思過程中,務必要把研究的問題作為核心、研究的計劃作為藍本、教師的行動作為手段、教學的課堂作為平台來進行反思,為重新計劃、行動、觀察、反思打下堅實的基礎。

3、改變英語課堂評價方式英語教師在課堂上如果能正確運用好評價方式,它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真正減輕學生身心負擔,因為激勵性的評價是教與學真正的動力和源泉,是一箭雙鵰的好事。許多年來,張試卷定終身”的考試評價模式在師生大腦里根深蒂固,嚴重地阻礙了教育教學的前進步伐,所以師生都喜歡圍着所謂的“標準答案”去評判雙方的對錯,不敢提出自己的見解,久而久之,教師沒了動力,學生懶得思考,師生間無互動,課堂死氣沉沉,更不用説培養什麼創新精神了。所以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反思自己是否對學生給予了激勵式的肯定,是否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能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生根發芽,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心理學研究告誡我們:滿足感與成就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強心劑,學生一旦擁有了它們,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5]所以,英語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學習成果展示,既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動手能力又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這不僅是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對自己和他人工作能力的肯定。經常受到讚揚的學習必然是令人愉悦的、真正的學習。所以,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變批評評價模式為激勵評價模式對教與學效果的提高大有裨益,也是英語反思性教學策略中一項不可替代的手段。

4、撰寫英語課堂反思札記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撰寫反思札記是英語教師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它還能使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有的放矢,揚長避短,不斷進步。教師在日記中可以對教學得失、學生困惑、再教設計、別人評價等方面的內容進行反思。現介紹五點做法如下:

(1)寫成功之處。在氣氛活躍的英語課堂上,一定會出現一些瞬間的靈感、精彩的片斷等,這些能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點滴花絮都是促成教學成功的因素。如將它們記錄下來,並堅持進行歸類、整理、總結,教學能力必然會大大提高。

(2)寫失敗教訓。眾所周知,課堂教學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成功與失敗是相輔相成的,有成功就會有失敗。“教然後知困”,通過對失敗之處的反思,就能使英語教師吃一塹長一智,吸取失敗的教訓,以達到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目的。

(3)寫再教設計。江蘇省南京市教科所所長、英語特級教師陳靜波,在中學教書時,上完一堂課之後,總是認真地設計下節課的教法,儘可能做到完美。英語教師就應該向陳老師那樣,堅持寫再教設計。只有這樣,才能使你的教學常教常新。

(4)寫學生困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關注學生課堂上的迷惑點、作業中的欠缺點、考試中的失分點等,並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研究,再通過反思得出應對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和手段。

(5)寫他人評價。俗話説,旁觀者清。英語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應多邀請其他教師走進自己的課堂,並及時地向他們請教,記錄下他們對你課堂的反饋。只有通過集思廣益、不恥下問、博採眾長,才能使自己的課越上越好。

實踐證明,反思性教學可以拓展英語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空間,不斷改變英語課堂教學的策略,進—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眾所周知,中學英語教師專門承擔教學研究的時間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因為他們的教學任務相當繁重,反思性教學的運用為英語教師在研究中學習理論、在運用中掌握方法、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打開了方便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