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歸去來兮辭》經典教案(精選12篇)

校園2.39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歸去來兮辭》經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歸去來兮辭》經典教案(精選12篇)

《歸去來兮辭》經典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瞭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弄懂並積累“來、諫、樽、觴、審、容膝、策、矯、盤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懷、聊、乘化”等字詞的意義,積累下面的詞語和名句——口腹自役、心為形役、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2、背誦全文。

二、教學重點

1、課文的思想內容

2、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三、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四、教學課時

二課時

五、教學設想

(一)、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

(三)、總結陶潛的隱士情懷教學幻燈片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瞭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一、以《花源記》導人課文,分紹陶淵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國的詩人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他就是陶淵明。陶淵明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又是一個清醒的理想主義者。貴族家庭的影響,儒家學説的薰陶,使他少年時就有一種“大濟蒼生”的壯志,可是黑暗的現實把他的理想擊得粉碎。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陶淵明選擇了歸隱的道路。為明心志,他寫下了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

資料鏈接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淵明,一字元亮,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卒後朋友私諡“靖節”,故後人稱“靖節先生”。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的陶侃,據説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做過安城太守。淵明八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家境逐漸衰落,但還是給他留下了不少田園產業。陶淵明出身於貴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響很深。年輕時曾懷有“大濟於蒼生”的壯志,又因家境貧寒,二十九歲時走上仕途,歷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下級官職,每次時間都很短。幾度出仕,使他逐漸認清了當時官場的污濁與黑暗,四十一歲還家歸隱,過起了自由閒適的田園生活。此後二十三年,雖憂憤常積於心,生活困窘多難,再無出仕之念,後在貧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歲。

陶淵明今存詩歌125首,其中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而加以發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前人很少創作的田園詩。後代批評家常用質樸、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稱其為“田園詩人”。陶淵明現存文12篇,其中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篇數不多,影響卻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記》,本文則是辭中名篇,在藝術上平淡、樸素,充滿了詩意,全無半點斧鑿痕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二、寫作背景

陶淵明四十一歲那年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潛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裏一位督郵來鼓澤巡視,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説:“我怎麼能為五斗米而向這鄉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

本文分“序”和“辭”兩節,“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序”説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職的原因。“辭”則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後的樂趣。通過對田園生活的讚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表明他對當時現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全文語言流暢,音節和諧,感情真實,富有抒情意味。“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辭。

這篇文章前面有序,敍述他家貧出仕和棄官歸田的經過。

三.文體特點

辭,是介於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起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稱為辭賦,後人一般也將辭賦並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一般四句一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後稍作停頓;六字句為主,都按三拍讀。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注意:

(1)有些七字句中出現了虛詞,也應作六字句讀。

(2)“歸去來兮”“已矣乎”當一句讀,適當延長讀末句時間。

(3)四字句五字句,讀時節奏自當變化。

(4)辭和賦還是有區別的,一般説來,辭重言情,而賦重鋪陳。

四、朗讀課文

教師範讀——自由朗讀——提名朗讀(正音;注意語氣、語調及語頓)——集體朗讀——自由朗讀

1、一讀——正字音。一字一詞地讀,憑藉註釋,讀準字音,瞭解詞義。

2、二讀——斷句讀。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讀,如:既自/以心/為形役。個別的五字句也同樣,如: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還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則都當整句來讀,末字適當地延長時間。

3、三讀—— 明白音樂美

讀出語調——升調、降調;本文有不少感歎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歎句讀“↘”調,疑問句讀“↗”調)。

讀出語氣——疑問、反問、感歎和陳述語氣;讀出語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樂美,主要源自於駢偶的運用。

a、找出各個自然段中的韻腳

b、找出對偶對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駢體文),引導學生初步背誦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這基礎 上才能講究背誦,否則,就是死記硬背了。

c、找出本文雙聲詞、疊韻詞、疊字,雙聲如“ 惆悵”“崎嶇” ,疊韻如“盤桓”“窈窕” , 疊字如“遙遙”“飄飄” “欣欣”“涓涓”。(對比《荷塘月色》)

4、四讀——表情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朗讀時節奏要整齊,音韻要鏗鏘,要讀得悦耳動聽甚至動心。 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話讀法(可讓學生分析探討讀法)

第一段的“ 歸去來兮,”要讀得豪邁,因為作者釋放了所有做官的悶氣,大呼一聲“回去吧”

第二段的“歸去來兮,”要讀得愉悦而平靜,因為它承上啟下,承上,歸家很高興;啟下,作者 心裏很輕鬆

第三段“已矣乎!”有些無奈。

另外還要五讀六讀——熟讀成誦,琅琅上口。

五、疏通字詞

並完成練習三

六、佈置作業

1、反覆誦讀課文,試着背誦;

2、完成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背誦課文

一、檢查練習

二、研習課文

(一)總體把握

1、歸家之因

2、歸家之樂

3、綜述情態

(二)具體研習

1、讀悟第1段

在封建社會裏,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繫起來的,而陶潛不願為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

指名朗讀本段。

思考: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設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這裏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

第一段,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喊出久鬱心中之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儼然抒發一口悶氣,頓覺自在坦蕩、輕鬆暢快。反問,表明其志已決,不容持疑、猶豫。接下來,説明歸隱的原因。兩個:一是田園荒蕪,二是心為形役(真正原因)。“心為形役”,為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麼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鬆。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麼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於言表!

2、讀悟第2段

齊讀本段。

討論:

1、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在哪裏?

2、抵家時的欣喜有體現在哪些語句當中?

3、到家後衣食住行的閒適有從何看出?

明確:

1、“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於言表。

2、“載欣載奔”“童僕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僕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啊!

3、“引壺觴以自酌……撫孤鬆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

設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又有什麼樣的隱士情懷?

明確:表達了淡泊明志,閒適自在的隱士情懷。

想象歸家路途的輕快與歸家後的情狀。分三層。

寫歸心似箭。以行動、心理表現的。前二句:先乘船,後上路,和風拂衣,小舟飄蕩,而心情的愉快也盡顯其中。這在閲讀時需要注意。後二句:問征夫,暗自計程;恨熹微,嫌天亮太遲。更寫出作者急盼歸家之情。

寫入家門時的熱鬧場面,滿是濃郁的親情和歡躍的氣氛。作者的急迫,在到家時完全變成孩子般的歡呼與雀躍——“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是一派狂喜之態。然後寫家人相迎、幽雅環境。“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家人主僕共同歡迎主人歸來。“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舉家歡宴,主人開懷暢飲的情狀。其中“鬆菊猶存”有喻義,鬆菊喻作者高潔的品格,喻堅韌芬芳之節操仍在。(可以補充歲寒三友)

寫歸家以後閒適有趣的田園生活。飲酒賞樹,扶杖遊覽,自得其樂。再接下來由居室轉到庭園及高處、遠處,這裏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從字面流露出來,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時而環顧,時而遠望,白雲行走,飛鳥投林,都攝入他的眼簾。“出岫之雲”“倦飛之鳥”,既寫自然景物,又寫詩人出仕與歸隱。(同“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做官本是無心,官場確使他厭倦。寫撫“孤鬆”其實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堅貞之志。

3、讀悟第3段

“歸去來兮”“息交以絕遊”,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厭惡官場,固窮守節的堅定決心,也是其隱士情懷之三。

指定小組朗讀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潛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確:

(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悦親戚之情話;

(2)、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

(3)、與鄉鄰交往之樂——告餘春及,有事西疇;

(4)、巾車孤舟出遊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丘。

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詩酒琴書的隱士情懷之四。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來後農村生活的樂趣。第一句與文章首句呼應。再表要與世相忘,謝絕交遊——主要是與世俗官場的人謝絕交往,並非所有人,點出與官場格格不入是歸隱的原因。然後補充上段再寫自由自在的生活:談心、彈琴、讀書、躬耕田地、徜徉山水,無不是樂事。末二句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暫短的感傷,由春來萬物復甦,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時想到人生的短暫與匆促。此段是轉承段。從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與山溪,更廣闊地描繪了一個和美、充滿生機的隱居世界。最後一段的議論與抒懷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

4、讀悟第4段

魏晉焦慮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潛是最為焦灼的一個,在第三段結尾處兩句——“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見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現?

齊讀本段。

討論:如何正確理解結尾處兩句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明確:陶潛順應自然,樂夫天命超生死,有別於“立德”“立功”留名於世的儒學家,也有別於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裏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脱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這是他欲衝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計,也是他人性減弱的一種表現。

第四段,抒發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時間沒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隨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張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慮那麼多的生死、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祿不是我所求的,尋訪仙境也不是可以如願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在良辰美景獨自出遊,親身參加農事勞動,在高崗上高聲放歌,在清流旁縱情賦詩。最後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結束全文,隨着生命的自然變化一直到死,樂天安命還有什麼疑慮呢!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結論與處世哲學。文章最後是上升到哲理高度,卒章顯志。

四、總結

陶潛,入仕為官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是他的節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生活的保障,琴書詩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窮守節是他歸隱意念的鞏固,樂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讀《歸去來兮辭》,是瞭解陶潛的隱士情懷,瞭解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的一個窗口。

五、佈置作業

1、翻譯下列句子:

①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②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③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④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⑤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⑥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⑦悦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⑧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2、延伸閲讀 :閲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 回答“序”後的問題。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脱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①,諸侯以惠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逐見用於小邑。於是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②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③,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已歲十一月也。

註釋:

①四方之事,指陶淵明接受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為到各處去。②歸歟,《論語公冶長》有“子在陳曰:‘歸歟歸歟’”的話,表懷鄉之情。 ③駿奔,《詩經周頌》“清廟”篇有“駿奔走化廟”的話即去祭祀。

⑴對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生生所資(生產生活) b.脱然有懷(輕快的樣子)

c.尋程氏妹喪於武昌(尋找) d.非矯後所得(勉強去做)

⑵判斷“以”字用法,正確的選項是 ( )

①耕植不足以自給 ②諸億以惠愛為德

③家叔以餘貧苦 ④足以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⑶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錯誤的一項是

a.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等到過一些日子,便產生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

b.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

c.飢凍雖切,違己交病:飢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就盼望遇上豐年,便辭官歸鄉。

⑷下列選項是對本文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陶淵明做官單純是為了養家餬口。他做彭澤令,僅以“有酒可飲”為理由。

b.陶淵明去做官,既有家貧、求生無術的原由,也有親故勸告、諸侯惠愛、家叔引薦、彭澤縣離家不遠的因素。

c.陶辭官罷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質性自然,感到官場拘束,出仕違背平生志向。

d.當然其妹新亡,前去奔喪也應成為辭官因素之一

3、背誦課文,完成課堂練習。

《歸去來兮辭》經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背誦課文和探究陶淵明的思想情感和辭賦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文章,再創作為課本劇。

難點:忠實於原作品。

[教學過程]

學生接觸過陶淵明的一些詩文,對陶淵明的時代背景和藝術風格,有一定的感性積累。並且高一、高二通過戲劇單元的學習,對劇本背景、台詞、情節衝突等戲劇元素也有一定了解。在素質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信每個班級都"潛伏"着有表演才華的同學。因此,表演"課本劇"的設計。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設計,要依據課文教學的內容,突出誦讀和領悟理解的目標要求,淡化情節衝突的環節,不搞無聊的"噱頭"。重點在通過表演,提高誦讀的能力和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領悟。

表演設計,突出兩點:

1.符合《歸去來兮辭》的情境氛圍和人物情感特徵。

2.台詞或獨白,儘可能誦讀原文。

一、播出多媒體短片,強化視覺感染和朗讀示範

教師範讀,背誦。

明確:"課本劇"的編排表演要求。

指導:強調誦讀的要求和方法。

誦讀,是學習古典詩文的重要手段途徑,也是文化積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歸去來兮辭》的誦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讀出節奏

本辭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讀來頓挫抑揚,琅琅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讀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既/自以/心為形役;富貴/非/吾願。

三字、四字句要讀作整句,末字音節適當延長,如:歸去來兮——,已矣乎——

2.讀出層次

《歸去來兮辭》四段60字,每四句為一節,每節表達一個較完整的意思。

如第一段可分三層,每層四句:

第一層:運用反問句式抒發歸田的急切心情。

第二層:表現誤落塵世頓悟後的追悔和喜悦。

第三層:敍述水陸兼程辭官迴歸田園的愉悦。

誦讀時,每一節結尾可稍作停頓。這樣,全篇層次清晰可辨,音節也鏗鏘有力,錯落有致。

3.讀出情懷

陶淵明人格坦蕩,質樸率真,毫不雕飾掩遮。守志歸隱、厭惡仕途,摯愛田園的情感,洋溢在字裏行間。陳事歷歷在目,抒情淋漓盡致。其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禮,感染後人,這也是《歸去來兮辭》被千古傳誦的根本原因。誦讀時,要由人及詩,由詩人情,由情動心,表達對陶淵明這位古代聖賢的崇敬仰慕。

二、表演

要求強調"課本劇"的表演是對教材的再創造,要拓寬思路,不在形式的"熱鬧"上玩"噱頭"。通過誦讀和表演,品味涵詠陶淵明辭文獨特的藝術魅力。

具體安排:

1.設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角色若干人。

2.按課文段落層次編排場景情節。

3.配樂誦讀。

4.歸耕田園等情節,設計虛擬動作來象徵。

5.教師和同學共同參與,擔任角色。

評價和延伸: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是相通的。對"課本劇"的評價,應從學生審美情趣的養成,對作品人物刻骨銘心的理解和個性素質的薰陶幾方面着手。

如果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這一課,能通過學生的自我參與,在學生課後生活中,留下些許"美"的痕跡,那麼,這節課的設計,就有其真實的價值了。

《歸去來兮辭》經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辭的基本知識、誦讀要點;學習和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

2、根據辭的節拍特點,找出韻腳,理清層次,概括內容;

3、、領會詩人反對獨裁統治,維護自身尊嚴,進行獨立思考,保持獨立人格的人生追求與人生境界。

4、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培養學生保持獨立人格的品質;

二、重點與難點:

1、重點:

加強朗誦,教師點撥,理解文意,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教師示範朗誦,點撥朗誦方法,學生練習朗誦,在朗誦中根據辭的節拍特點,找出韻腳,理清層次,概括內容。

2、難點:

通過深入的討論,領會詩人的追求、志向和人生境界。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加強朗誦,教師點撥,理解文意,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教師示範朗誦,點撥朗誦方法,學生練習朗誦,在朗誦中提出問題、互動解決;

2、自讀法。根據辭的節拍特點,找出韻腳,理清層次,概括內容;

3、討論法。結合淘淵明其人其文,引導學生討論辭官歸隱的價值意義。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4分鐘)

學生集體背誦《飲酒·結廬在人境》,導入新課。

飲酒·結廬在人境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問:這首詩表達了淘淵明怎樣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講授:結廬在人鏡又怎麼會無車馬之喧鬧呢?“心遠地自偏”,心遠離塵囂、淡薄名利,即使是喧鬧的人鏡,這地方也就是“偏遠”的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副什麼樣的生活圖景?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的圖景。“悠然”二字寫出了淘淵明對歸隱生活的喜愛、自得、自足、自滿之情。“此中有真意”,“此中”就什麼而言?“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有什麼真意?山間夕陽西下,景色更“佳”,飛鳥結伴還家,隱居之所如此寧靜詩人心境如此自得,表達了對歸隱生活的自滿之情。

詩歌表達了淘淵明淡薄名利、歸隱田園,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保持獨立人格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淘淵明的歸隱傾向,歷來被文人所稱道。對於這一點,人們為什麼津津樂道呢?辭官歸隱的價值究竟何在呢?這節課,我們就通過他直述歸隱原委的一首辭《歸去來兮辭》,來討論一下淘淵明歸隱的原因和歸隱留給我們的價值。(板書課題和作者)

2、教師示範朗讀,進行誦讀指導。(10分鐘)

教師在背景音樂下示範朗誦,然後進行誦讀指導。

辭:一看到辭,我們就想起了上學期學過的《離騷》。辭,也叫楚辭。是戰國後期楚國詩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新詩體。

這裏我們講一下辭的節拍問題。

和詩比較起來,辭的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韻文,與詩比較接近。

辭,大體上四句為一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兩句為一組,以六字句為主,間有長短句。好用語氣詞“兮”,“兮”不包括在六字以內,往往置於句末。虛詞往往用在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計在字數之內。每句三拍。

比如:第一段後四句,構成一個小節,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思。前後兩句分別是一組,都是六字句。按照三拍一句的規律,應該朗讀為: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四字句一般讀成兩拍。如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童僕/歡迎,稚子/候門。

還應注意句子的語氣問題,疑問句一般要讀成升調,感歎句一般讀成降調。

3、根據四句一節的規律,劃分段落和層次,概括每段每層的內容。教師和學生互動完成。(6分鐘)

活動的具體方法:學生先瀏覽全文,概括段落。然後一段一段朗誦,再按四句一節的規律劃分層次、概括內容。逐層逐段背誦。(18分鐘)

返家之樂愉悦恬靜的生活日常生活出遊經歷

《歸去來兮辭》經典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理解作者:恥為五斗米折腰的人生追求、返樸歸真獨善其身的人生境界;

2.品讀作品:情感真切、語言質樸、想像豐富。

3.朗讀並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步驟]

1.簡介

陶潛(367-427)一名淵明,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大詩人,田園詩鼻祖。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晉書》《宋書》均謂其系陶侃曾孫。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等。詩作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田園生活,寄寓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棄。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衞銜微木》等篇,寄寓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其藝術風格,兼取平淡與爽朗,語言質樸自然。陶潛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為謀生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等一類小官,在彭澤令任上八十餘日,去職歸隱。陶淵明少年時,受儒學薰陶,曾有“大濟於蒼生”的抱負。東晉時的士族門閥制度相當嚴酷,陶淵明非士族出身,難有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加之他“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有心做官,又厭倦官場世俗,常常是“一心處兩端”(出仕與歸隱)。他29歲開始入仕,歷13個年頭,時官時隱3次,做官時間總計不過4餘年。或説,本篇寫在作者辭官歸隱之前,是想象之作,不是寫實。

2.詞語積累

詞語①(實)

惆悵chóuchàng:失意狀。諫:勸止使改正。

颺yáng:舟慢行狀。熹xī微:天微明。

衡宇:簡陋的房子。樽zūn:盛酒器。

觴shāng:盛酒器。眄miǎn:斜視,本文指隨意看看。

庭柯kē:院中樹木。容膝:指簡陋的居室。

策扶老:拄手杖。矯jiǎo首:抬頭。

岫xiù:山洞。景yǐng:日光。

翳翳yì:陰暗的樣子。盤桓huán:徘徊不去。

違:乖悖不合。西疇:泛指田疇。

巾車:有帷布的小車。棹zhào:船槳,本文指划船。

窈窕yǎotiǎo:幽深曲折狀。善:羨慕。

寓形:寄身。委心:順從心意。

遑遑huáng:不安狀。帝鄉:指仙境。

皋gāo:水邊高地。耘耔:耘,除草;耔,培苗。

乘化:順應自然變化。

詞語②(虛)

載:且,語助詞。就:將要,副詞。

言:語助詞,不譯。行:將要,副詞。

已矣乎:算了吧,副/語助詞。聊:暫且,副詞。

3.導入

南朝梁代蕭統《陶淵明傳》(節錄):

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脱不羣,任真自得。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後為鎮軍建威參軍,……以為彭澤令。歲終令遣郡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歎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

歷代名家評説陶淵明(選錄):

李白:“何時到彭澤,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謝手。”

白居易:“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

陸游:“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

蘇軾: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陶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東坡詩話錄》)

朱熹:淵明詩所以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朱子文集》)

4.補入《序》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脱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也。

我家境貧困,耕種田地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裏經常沒有存糧,找不到維持生計的辦法。親戚朋友多勸我出去做個小官,自己心裏也產生了這種念頭,但苦於沒有門路。剛巧碰上朝廷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長官都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因為看到我貧苦就加以推薦,於是被任命為小城的官吏。這時戰亂沒有平息,心裏害怕遠地的差使。彭澤縣離開家鄉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穫的糧食足夠釀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來。但過了沒幾天,思念田園,歸家的念頭就產生了。為什麼呢?因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會勉強做作;飢凍雖是急迫之事,但違背自己本心更使人痛苦。雖然自己曾經做過官,但都是為生活所驅使;當時

《歸去來兮辭》經典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① 感受並體會本文瀟灑脱俗而富於人情味的特點。

②反覆吟詠,自然成誦,感悟到本文言語之妙。

③重點弄清下邊詞語的意思並加以積累:役、奚、諫、觴、策、憩、岫、景、盤桓、疇、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學設想

古評家曰:《歸去來兮辭》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觀其詞義,瀟灑夷曠,無一點風塵俗態”;又曰:“一種曠情逸緻,令人反覆吟詠,翩然欲仙。”自讀此文,要反覆體味,多朗讀、吟詠,在讀中體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語的質地、芳香,深入言語肌裏。不為背而背,進入情境,自然成誦,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語本身,感受言語的精妙,而不僅僅停留在字句意義的解釋,方為佳境。內化言語,實現言語積澱,通過積澱言語,領悟作者心靈的搏動。

教學步驟與內容

一、自由朗讀兩遍。一些不能讀準的字音,對照註解,在文中註上音;不懂的詞義,對照註釋,弄清意思,重點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詞;但不拘泥詞句的翻譯,不必讀一句譯一句,把它當作現代文朗讀一樣,只在不能通暢處才看註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點,並注意文句所構築的形象,為再讀作鋪墊。

點撥。(一)作者及本文背景。陶潛,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任官,但到淵明時,家境衰落。29歲那年,開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辭官歸隱。此後又做過幾任參軍一類的小官,每次任職時間都很短。十幾年中,經濟狀況每況愈下,39歲那年,不得不親自參加農業勞動,但“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後來,在親友的勸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澤令便辭官歸田園,躬耕隴畝,不再出仕。本文作於決意歸隱而尚未成行之際,為想象田園生活而得。(非課文註解所言作於辭官之初)陶淵明為什麼不願意做官?一則是因為他不願受官場役使。他任彭澤令時,郡裏派了一個督郵來縣,縣吏叫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説:“我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當天就掛印離職。二則是因為“質性自然”。“飢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二)文句特點。大體為四句一節,兩句一組,相對而出;六字句為主,間有長短,整齊而變化自由;句中多用虛詞,置於句腰。

二、接力朗讀一遍。本文四句一節,共十五節,分十五組同學接力朗讀,每組為三位同學。輪到讀的同學,注意讀的表情、節奏、輕重、緩急,聽的同學注意體悟作者的情感,粗略理出文章的層次。

點撥。

本文雖屬辭賦,但言辭淺切、暢達,曠逸之情沛然流出,自然成韻。結構井然有序、謹嚴綿密,匠心獨運而不見斧鑿之痕。

正文以“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之喟歎開篇,平地拔起,峻峭起勢。然後順勢而展,層層流轉。

第一層寫決意歸去。文章以第一段的第一節後半組句和第二節承達此意。心為形體所役使,何等可悲!擺脱可悲還來得及,怎麼擺脱?歸隱。作者已知過去求官為非,今日棄官歸隱為是;過去入了迷途,今日回到正道。鄙棄官場,嚮往田園之情可見,文章主旨於此亦可見。

第二層寫途中歸心之切。第二段第一節表達了這一層的意思。舟之慢行實為作者歸去心切,“風飄飄而吹衣”,表現想象中歸去的輕鬆欣喜之情,是歸去心切的進一步強化;正因為歸心切才問前路,恨晨光。田園生活是作者心靈的歸宿。

第三層寫歸家後家室之樂。含三節:第一節寫望見家門,欣喜若狂,這與在官時“惆悵而獨悲”的心情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僮僕歡迎,稚子候門”,雖沒有隆重儀節,卻是那般地充滿人情味。二、三兩節進一步抒寫家室之樂。環境,有小徑,有鬆菊,有小屋;人倫,可與幼兒嬉樂;行為,可“引壺觴”,可“眄庭柯”,可“倚南窗”,小屋雖僅“容膝”,其樂卻伸至無限。生活習見事物,一經作者情感的移入,便字字生輝。

第四層寫歸家後田園之樂。含兩節:拄着枴杖,涉園觀景,隨看隨歇;撫着孤鬆,抬眼望去,雲氣出岫,鳥倦飛還,太陽將落,斜暉脈脈。對自然的真誠眷戀,帶給作者心靈的寧靜和曠遠。

第五層由息交絕遊而寫與親戚、農夫的交往之樂,含兩節;第一節重申辭官歸田之志,進一步表示對當權者和官場生活的鄙棄;第二節寫跟鄉里故人和農民的交往,為下文寫出遊張本。前一節息交的對象是當權者;後一節交往的對象是“親戚”與“農夫”,與“親戚”、“農夫”有説不完的知心話,琴書之樂,足以消憂,哪怕是農人告訴春天來了,要到西邊的田裏去耕種了,也是那般的親切怡情。息交與交往形成鮮明對比,寫息交強化交往之心志。

第六層寫出遊之樂。含兩節:駕着小車,經崎嶇之路盡閲山丘;划着小船,探尋那幽深的溝壑。山丘之上,樹木欣欣向榮;溝壑之中,泉水涓涓而流。面對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作者羨慕萬物,感歎自身。

第七層寫人生感想。含第四段三節:“已矣乎”的感歎與“歸去來兮”相呼應,文氣一振。作者感歎活在人世沒多久了,何不隨心所欲?何不伸張心志?何不自由自在?高官厚祿不是所要追求的,神仙居住的仙境是無法找到的,還是除草培苗、登高長嘯、臨流賦詩吧!人應當委心順應、樂天知命。

文章層層推進,每一層都承上而來,既順暢而又回折生姿,決意歸去點明文旨,緊接着自然寫歸去之切,歸去之樂,並順着路上→居室→庭院→郊野依次展開,最後以“已矣乎”迴應前文,總結全篇意旨。此中真趣,隨意讀來,其味無窮。

三、根據提示,學生齊讀。(第四遍)進一步細品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脈絡,找出名句,説説它們在文中的作用,並説明在語境轉移的情況下該怎麼運用。

提示:決意歸去……,歸心之切……,家室之樂……,田園之樂……,交往之樂……,出遊之樂……,人生感想……。

名句的找尋不求統一,只要學生能找出來説明作用並能運用即可。以下所列,可資參考。

1、“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在文中作者以此寬慰自己。作者覺悟到過去出仕之事做錯了,已經不能改正,但知道未來之事(指歸隱)還可以挽救。此句在文中有明確所指,然獨立看,也可用於不要沉溺於往事的感傷,凡事應當往前看,拋卻過去,把握未來之語境。

2、“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用“無心”、“知”兩詞,將雲、鳥人格化,使作者之情投射於物,物與人融合一體。充分表現了作者對自然率直、樸真的情感。從中可以感知自然是人情感之對象,自然着上人之色彩,便有了精神氣。

3、“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此句為作者出遊時所見的初春生機勃勃之景象,是實景,也是心景。早春光景,見歸來之可樂,萬物蓬勃,使作者亦心生生命短暫之感慨。披跡尋求,了悟生命之意象。

4、“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登上東邊的高岡而放聲長嘯,面對清澈的流水而把詩歌吟唱。作者以此句表達自己隱居田園,快然自足,讀之“素懷灑落,逸氣流行”。用之面對自然,豪情滿懷,心生壯闊之志,亦未不可。

四、思讀。(第五遍)讀為默讀,並思作者言語之創造。可用對對子這一活動載體,達此目標。

(解説:陶淵明為後人創造了精美的言語,後人讀之,明白言語的意義固然重要,但文章的價值更在於言語本身。應讓學生充分感覺到言語的存在,讓言語連同意義,連同作者的心靈,依附於學生的心理結構,不僅為學生所知,更為學生所有。下一步活動的設計也基於此)

(一)教師出上聯,上聯要求在文中提取詞句組合而成;學生對下聯,對句亦應在文中提取詞句組合而成。只要大致能對則成,不求工整。

上聯例:小徑鬆菊,一杯清酒名可越。此聯用“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三句;“名可越”點明作者胸襟。

對句例:流雲丘壑,數點倦鳥亦舒心。此對句用“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兩句,“亦舒心”點明作者歸田園之心情。又例:稚子親鄰,幾言情話憂能消。此對句用“稚子候門”、“悦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兩句,雖對稚子恐難曰情話,但亦差可對矣。又例:清流皋疇,幾首小詩氣能清。此對句用“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將有事於西疇”兩句,庶見能對。

(二)自組對聯。由學生聯綴文中詞句而成聯。

例:1、引壺觴,眄庭柯,涉園成趣;攜稚子,倚南窗,觀日融情。

2、登東皋,臨清流,賦詩以樂;悦親戚,樂琴書,情話消憂。

3、僮僕稚子,親戚農人,此中有人倫樂;鬆菊倦鳥,巾車孤舟,其間寄田園之情。

(三)懸求對句。不僅由教師向學生懸求對句,也可由學生提出上聯,懸求同學對句。

例:1、不求富貴,不期帝鄉,只求乘化以歸盡。

2、 向榮之木,始流之泉,萬物皆得時令。

五、比讀。(第六遍)印發教參中譯文,兩組學生讀原文,兩組學生讀譯文。比較原文與譯文,在表達上有何不同,並對優劣作出判斷。目的是領略本文言語之妙,但也不必強求。

點撥:譯文不能説不好,但比之原文,有以下幾方面改變了原文的狀貌:

1、在字數上。原文以六言句為主(約佔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讀,節奏整齊,音韻鏗鏘。如“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譯文為了把意思翻譯完整、明白,增加了每句話的.字數,同時也失去了原文的節奏,雖也儘量保留音韻之美,但原文中的飄逸生動之致喪失殆盡。

2、在用詞上。原文大多句子句腰襯以虛詞(在全文60句中也近四分之三)。虛詞的頻繁使用,反映了古漢語的特點,在表達上有延宕之效,使情感得到強化。譯文勢必會喪失這個特點,削弱了文章的韻律,原文所具有的情致,在翻譯中也相對剝落。

3、在文句上。原文四句一節,每節兩組,每組大多相對而出,反映漢語組合的自由。譯文也保留四句一節,每節兩組,但每組之中相對之趣大大減弱。如原文“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譯文為“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着庭樹使我開顏”,原文“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譯文為“倚着南窗寄託我的傲世之情,(更)覺得這狹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因此,在自讀中,更要着眼於陶淵明為我們創造的言語,在讀中感受本文言語之妙。

六、課後思考

(一)本文主要寫作者歸去之樂。有人認為這樂的背後掩藏着心靈深層的悲哀,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見解?

(答案:聯繫陶淵明自身的背景和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可以這樣理解的。陶淵明年輕時,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希望學而優則仕,有“大濟於蒼生”之志。但東晉士族門閥觀念相當嚴重,陶淵明非士族出身,客觀上限制了他的求官之途,欲通過做官來伸展自己的志向不易實現。另一方面,東晉末期,政治混亂,動盪不安,正直之士做官也難得到重用,於是他也像當時許多士大夫一樣,厭棄仕途,隱遁山林,在自然中尋找精神的慰藉。欲伸志而不能,內心的悲哀自然是難以避免的。同時,就文章看,陶淵明的歸去之樂始終伴隨着生存之限,於是在自我陶醉的同時,也不斷進行自我安慰,這從文中的問句可以看出。“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曷不要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樂夫天命復奚疑?”就文言文,也可見作者內心的悲哀。“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一句也透露相同的消息。但是,他在作品中把得自自然的快樂表達得如此真率,不能不説他的確有“質性自然”、“性本愛丘山”的一面。)

(二)文章結尾,作者表達自己的人生感想和處世哲學,是否顯得消極?

(答案:不能説不消極,但理解這種消極的思想要聯繫作者的經歷來看,不能只作簡單的判斷。作者幾次為官,品嚐了官場人心的險惡,官場生活的庸俗。身在官場,作者體驗到生命的扭曲,這有前面所提及的拒迎督郵例為證。相比而言,田園生活樸實、自在、真誠、舒展。因此,這種消極的思想有一定的複雜性,消極的背後有對自在生活的追求,也有對官場黑暗的鄙棄。雖可打上消極二字,但沒有頹唐、痛苦之味。)

板書設計

1、歸心之切

2、家室之樂

“田園將蕪,胡不歸”3、田園之樂抒發人生感想

決意歸去4、交往之樂(總結意旨)

(點明主旨)5、出遊之樂

資料集萃

資料卡片①

陶淵明罷彭澤令,賦《歸去來》,而自命曰辭,迨今人歌之,頓挫抑揚,自協聲律。蓋其詞高甚,晉、宋而下,欲追躡之不能。漢武帝《秋風詞》,盡蹈襲《楚辭》,未甚敷暢。《歸去來》則自出機杼,所謂無首無尾,無終無始,前非歌而後非辭,欲斷而復續,將作而遽止,謂《洞庭鈞天》而不談,謂《霓裳羽衣》而不綺,此其所以超然乎先秦之世,而與之同軌者也。([宋]陳知柔《休齋詩話》)

資料卡片②

凡為文有遙想而言之者,有追憶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亂也。《歸去來辭》將歸而賦耳,既歸之事,當想象而言之。今自問途而下,皆追錄之語。其於畦徑,無乃窒乎,“已矣乎”雲者,所以總結而為斷也,不宜更及耘耔嘯詠之事。([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

資料卡片③

凡看古人長文,莫以其汪洋一篇便閣過。古人長文,皆積短文所成耳。即如此辭本不長,然皆是四句一段。試只逐段讀之,便知其逐段各自入妙。古人自來無長文能妙者,長文之妙,正妙於中間逐段逐段作短文耳。([清]金聖歎《天下才子必讀書》)

資料卡片④

開首以田園句挈全篇要領,而下面盡本此抒寫,是順提文法。結處以樂天句作全篇結穴,而上面盡照此發揮,是倒裝文法。然其筆力高超,故無痕跡可尋。([清]餘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

資料卡片⑤

誠以天下之理,有顯必有晦,有伸必有屈;當晦而不晦,當屈而不屈,此亢龍之所以有悔也。靖節生當晉末,天心人事,已大可知,潛龍勿用,此其時也。故一旦翻然改圖,不俟終日。([清]李鐵九《古文筆法百篇》)

《歸去來兮辭》經典教案 篇6

一、學習目標

1.瞭解本文的文體特點;

2.學習本文的寄託手法;

3.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

二、學習重點

1.理清本文的情感思路;

2.學習本文的寄託手法。

三、學法指津

(一)研讀步驟

步驟一:課前預習。

1.查字典,讀註釋,初步瞭解文意。

2.反覆吟誦,思考本文的形象及情感思路。

步驟二:課文分析。

1.把握全文主旨,和表現主旨的方法。

2.分析人物形象。

3.瞭解本文的寫作特色。

(二)問題探究

1.本文具有怎樣的文體特點?

本文是篇辭賦。辭是一種形體比較自由靈活的古體韻文。篇幅長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為主而允許有錯落參差,韻腳的轉換和押韻的方式也多變化。從作風上看,辭一般都比較講求文采,多用鋪張手法;內容上辭以抒情為主;表現形式方面,辭常在句子中間或結尾加添語氣助詞“兮”以調節音律。

本文寫於義熙元年(405),陶淵明41歲,因為家境貧困出任彭澤令,不久產生厭倦的情緒,80余天後,終於桂冠而去。在決意歸隱而尚未成行之際寫下了這篇辭賦。文中內容夾敍夾議,想像之景,真摯之情,和諧交融,渾然為一。從我們今天來看,本文是一篇想像作文,也是一篇託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2.本文是循着怎樣的一條情感思路來敍寫的?

本文的情感思路可分為五個階段

①“從開頭——覺今是而昨非”,寫作者的思想鬥爭:想辭官歸隱,卻又似割捨不下;想積極入世,繼續仕途,又與自己心性不合。最後決定歸隱田園。

②“舟遙遙以輕颺——載欣載奔”,寫回家途中的歡快與急切心情。因為已解決了思想矛盾。

③“僮僕歡迎——撫孤鬆而盤桓”,寫回家後幸福愉快的日常家庭生活。

④“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或棹孤舟”,寫回家後的社會生活。

⑤“既窈窕以尋壑”——結尾,寫回家後的反思與感悟。

這五個部分表現的正是作者情感發展過程,作者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寄託在具體的情景描繪中,以形象托出。本文開頭一句,實際是作者經歷了這一番情感發展之後,喊出的一句富於內容的話。

3.從託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角度看,本文有什麼突出特點?

①發乎真情。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無不是發自內心,又出於真情的。“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把詩人解決思想矛盾後那種回家途中愉悦暢快之情表現得多麼真切!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大約因為心情急切,詩人的歸程畫面轉換得也快:他剛才還在輕颺的舟上迎風佇立,轉眼間又出現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百里”之遙本應駕輕就熟,卻偏還要“問征夫以前路”;待到“乃瞻衡宇”,這位已屆中年的漢子,竟又像小孩子一樣“載欣載奔”。寫得真實而動人。

②情託於物:好的散文總是寫得自然真切的。而要寫得自然真切,必須要有寄託物,以便將自己的思想、見解、感情訴諸形象。只有這樣,才能寫得真切、生動、感人,韻味悠長。而這一點,本文堪稱典範。

能力訓練

1.下列四組句子中帶點詞含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田園將蕪胡不歸

奚惆悵而獨悲

B.實迷途其末遠

覺今是而昨非

C.實迷途其未遠

三徑就荒

D.歸去來兮

已矣乎

2.寫出下面文言句式的名稱:

①農人告餘以春及( )

②復駕言兮焉求( )

3.“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這心情是怎樣產生的?表達了作者 (不超過8個字)原因是① ② (共不超過20個字)

4.“問征夫以前路”的原因是什麼,選出最合理的一項:( )

A.恨晨光之熹微

B.高興之中走錯了路

C.不認識回家的路

D.想趕快回到家中,生怕走錯了路

5.“三徑就荒,鬆菊猶存。”作者只提鬆菊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鬆菊 (限4個字),提鬆菊以 (限2個字)

6.與“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含義相近的陶淵明其他詩篇中的兩句詩是哪兩句?這些詩表現了詩人什麼性格?

兩句詩是 ,表現了 、 的性格(限8個字)

7.作者一會兒要“息交以絕遊”,一會兒又有“農人告餘以春及”,這不矛盾嗎?為什麼?

8.宋代著名詩人陳師道在《後山詩話》中説:“淵明不為詩,寫胸中之妙爾。”學了本文後,你怎麼看陳的話?

9.下列對文章的鑑賞,不恰當的二項是:( )

A.“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這句詩是詩人內心的呼喊,表現了作者是個熱愛勞動,反對不勞而獲的人。這句詩也暗示了詩人在家中是一個強勞力。

B.“引壺觴以自酌”一句,表明作者回到家中暢飲的情狀,為了喝個痛快而免去僕人侍候的俗節,自斟自飲。

C.“策扶老以流憩——撫孤鬆而盤桓”這幾句是作者眷愛丘山的具體體現,而“無心”“知還”二語富於哲理,引人深思。

D.“悦親戚之情話——將有事於西疇”幾句藴含着濃濃的情趣。這幾句如數家常的脈脈含情的話,正飄散着作者村居生活的一片淳美氣息和盎然情味。

E.本文在清淡平遠的描述中,包含着濃濃的意趣,在日常普通生活的描述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並塑造了一個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厭惡官場,具有高潔志趣的詩人形象

《歸去來兮辭》知識點

一、題解

辭,是介於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起源於戰國時的楚國,故稱楚辭。漢代常把辭與賦合稱為辭賦,辭和賦還是有區別的。一般説來,辭重言情,賦重鋪陳

二、古今異義詞

1、人事:嘗從人事。

古:指做官。 今:泛指人和事情。

2、親戚:悦親戚之情話

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內的內外親屬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或血統關係的家庭或成員

3、情話

古:指知心話 今:指男女間談情説愛的話

4、有事: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古:指農事 今:泛指

5、窈窕:既窈窕以尋壑

古:幽深曲折的樣子 今:指女子文靜而美好

6、是:覺今是而昨非

古:正確 今:判斷詞

7、非 古:過錯、錯誤 今:不

8、征夫:問征夫以前路。

文中:行人 大多:出征的人。

9、恨:恨晨光之熹微

古:埋怨、遺憾 今:仇恨、怨恨

10、扶老:策扶老以流憩

文中:枴杖

《歸去來兮辭》原文和譯文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目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悦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邱。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天天命復奚疑!

歸去來兮辭·譯文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麼還不回!既然自認為心志被形體所役使,又為什麼惆悵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尚可追回。實在是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已經覺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歸舟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徐徐地吹動着上衣。向行人打聽前面的道路,恨晨光還是這樣微弱迷離。

望見家鄉的陋屋,我高興得往前直奔。童僕歡喜地前來迎接,幼兒迎候在家門。庭院小路雖將荒蕪,卻喜園中鬆菊還存。我拉着幼兒走進內室,屋裏擺着盛滿酒的酒樽。拿過酒壺酒杯來自斟自飲,看着庭院裏的樹枝真使我開顏。靠着南窗寄託着我的傲世情懷,覺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園子裏散步自成樂趣,儘管設有園門卻常常閉關。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閒地隨處休息,不時地抬起頭來向遠處看看。雲煙自然而然地從山洞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回還。日光漸暗太陽將快要下山,我撫摸着孤鬆而流連忘返。

回去吧,我要斷絕與外人的交遊。既然世俗與我乖違相悖,我還駕車出遊有什麼可求?親戚間説説知心話兒叫人心情歡悦,撫琴讀書可藉以解悶消愁。農人們告訴我春天已經來臨,我將要到西邊去耕耘田畝。有的人駕着篷布小車,有的人划着一葉小舟。時而沿着婉蜒的溪水進入山谷,時而循着崎嶇的小路走過山丘。樹木長得欣欣向榮,泉水開始涓涓奔流。我羨慕物得逢天時,感歎自己的一生行將罷休。

算了吧!寄身於天地間還有多少時日!何不放下心來聽憑生死?為什麼還要遑遑不安想去哪裏?企求富貴不是我的心願,尋覓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氣我獨自外出,或者將手杖插在田邊去除草培苗。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面對清清的流水吟誦詩篇。姑且隨着大自然的變化走向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麼值得懷疑。

《歸去來兮辭》經典教案 篇7

一.本週教學內容

《蘭亭集序》《歸去來兮辭》

二.教學重點

(一)作家作品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逸少,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曾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以壽終,世稱王右軍。現存張溥輯錄的《王右軍集》2卷。

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楷書逐漸成熟,草書得到發展。他在此基礎上,又博採眾長,一變漢、魏以來質樸淳厚的書風,而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表現雄逸流動的藝術美。《晉書》説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由於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被後世譽為書聖。

2.陶潛

陶潛(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陶淵明的祖父和父親都做過太守。外祖父是東晉名士,曾任徵西大將軍。不過到了陶淵明時,家境衰落。少年陶淵明生活貧窮,卻胸有大志,為了幹出一番事業,他刻苦研讀儒家《六經》,從孔子的遺訓中汲取了不少生活的智慧和固窮守節的人生信念。同時又飽讀道家著作,形成了他淵博的學問和通脱的思想。青年陶淵明抱着“大濟於蒼生”的宏大理想,但卻生活在一個戰亂頻繁、政治腐敗、等級制度森嚴的時代,他的進步的政治理想難以實現,但其為貧困生活所迫,曾幾度出仕,最終遠離官場,一直在田園中勵志躬耕。他高潔不羣、光明坦蕩的人格,蔑視權貴、不屈從流俗的精神,固窮守節,淳樸率真的生活態度,給後代有進步理想的人樹立了榜樣。

陶淵明是我國山水田園詩人的鼻祖,是屈原以後李白和杜甫以前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現存詩歌120多首,辭賦3篇,散文6篇。他的詠懷詩數量最多,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即事興情,有的託物言志,有的借古諷今。他的辭賦散文都以樸素簡潔的文筆描寫真實的思想感情,真切而傳神,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宋代朱熹説:“陶潛詩所以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詩源辨體》)。

(二)背景資料

1.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裏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

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節),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修禊之禮,舉行過一次盛大的風雅集會,參加的名士,有“東山再起”的司徒謝安、“擲地作金石聲”的辭賦家孫綽,潛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後王羲之將諸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成集,是為《蘭亭集》,併為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

兩晉政治恐怖,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對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很複雜的影響。文學創作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是玄言文學氾濫之時。

雖然文中流露出很濃重的“修短隨化”的消極情緒,但作者能夠駁斥“一死生”“齊彭殤”的虛妄,一反“清虛寡慾,尤善玄言”的風氣和追求駢體的形式主義之氣,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寫了一篇情真語篤,樸素自然的優美散文,這在東晉老莊思想氾濫的時代是較為難得的,《蘭亭集序》不但在東晉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2.《歸去來兮辭》一文寫於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41歲。是作者辭去彭澤縣令,初歸田園時所作。他辭官的原因主觀上是本性自然,不喜為官;客觀上是急於奔程氏妹之喪。文中表達了作者脱離官場的喜悦和迴歸田園的樂趣,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對心為形役誤入塵網的追悔以及歲月蹉跎、壯志難酬的苦悶與悲傷。

(三)關於文體特點

1.《蘭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簡稱”“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於卷首叫序,附於卷末叫“跋”。其作用在於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説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容或説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閲讀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容。

2.“辭”這種文體有何特點?如何理解本文的題目?

辭,文體名,是一種抒情賦體,一般要押韻,有的還可以歌唱。此文是作者辭去彭澤縣令歸園田後所作。“歸去來兮”意思是“回去吧”。“來”,助詞,無義。“兮”,吧、啊,語氣助詞。清人毛慶番説:“於官曰歸去,於家曰歸來,故曰歸去來。”表明了作者渴望歸隱田園,返歸自然的興奮之情。

(四)內容結構

1.《蘭亭集序》: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羣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善於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可分為前後兩部分,第一段為第一部分,敍述蘭亭宴集的情況,寫出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集會地的地理環境及景物、當日天氣和宴集的感受,是實寫,以一“樂”字為基調;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後的感慨,是虛寫,這部分則以一“悲”字為基調。

2.《歸去來兮辭》:

(1)第一自然段中對全辭具有總括作用的詩句是哪一句?後文是怎樣圍繞這句詩展開的?

答:對全辭具有總領作用的詩句是“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作者對“昨非”一筆帶過,而着力突出“今是”,並緊緊抓住辭官和歸田這兩個環節作為全篇的中心內容,進而精心進行結構佈局。全篇分為四段:首先以“歸去來兮”為摯題,旨在強調“歸來”後的種種情趣,表明自己躬耕的堅定意志;其次寫歸途和到家後的情景,用一連串的畫面,表現出自己對自由生活的長期渴望得以實現的歡呼雀躍的情狀;再其次寫歸家後的生活,突出表現自己歸後有田中之樂,真正達到了心物契合,趣味盎然,託意深遠的境界;最後以“已矣乎”為摯領,從人生哲理的角度,進一步肯定其歸來的行動是必然的歸宿。

(2)本篇的第二自然段寫歸途和到家的情狀,作者按照怎樣的思路來描述這一過程的?

答:寫歸來,由水路到陸路,借“舟遙遙”“問前路”點出。到家時,先見“衡宇”,再入“門”,過庭院,步“三徑”,然後“攜幼入室”,由外到內,由遠而近,脈絡清晰。又從“室”字,生髮出下文的“窗”、“園”。到了“園涉日以成趣”以下八句,寫他初歸後的日常生活,又反過來由室內寫到窗外,由近到遠,筆墨變換,毫不呆板。(分析局部思路,要先判斷本局部的表達特點。比如這一段是記敍性文字,就要按其記敍過程和在這一過程描寫中所暗示的作品階情感進行分析,把握具有內容轉換作用的詞語,以點帶面。)

(3)第一段中“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四句是怎樣將敍事、寫景、抒情有機結合起來的?

答:此四句總寫歸途景象。天還未大亮就上路,先乘船,後上陸,輕舟搖盪,曉風吹衣,表現出一種如釋重負的歡快。向征夫“問”路,“恨”晨光烹微,把恨不得立刻到家的急近心情寫得活靈活現。將“舟”、“曉風”、“征夫”、“前路”、“晨光”等物象所組成的畫面與對作者回家過程敍述結合在一起,一路風光一路情,抒發了作者歸隱田園的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4)文中第二自然段中的“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八句是如何表達自己歸隱田園的喜悦之情的?

答:這八句總寫剛到家時的情景,逼真如畫。作者用輕快、急促的節奏,敍寫自己剛到家門,狂喜飛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以及自己攜子穿堂入室,慶幸鬆菊猶存,直到舉家歡宴,開懷暢飲。這連續轉換的畫面,表現出他對自己生活的長期渴望得以實現時的歡呼雀躍情狀,也流露出他對子女、家僮的慈愛,對田園景物的關懷,以及享受家庭團聚的樂趣。作者的淳厚天性和赤子之心從文字中流溢而出。這是敍事、寫景與抒情水乳 交融的絕妙筆墨。

三.教學難點

(一)《蘭亭集序》的情感:

第一自然段,記敍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敍,最後由“是日地”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緻,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鬥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最後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裏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第三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説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歎,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鋭、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着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總結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後人慨歎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二)《歸去來兮辭》:

1.全篇怎樣圍繞“歸”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答:“歸”字為一篇之眼目,作者處處有點晴之筆。首句言“歸”,次句又以反話語氣問“胡不歸”;第二段寫初“歸”之樂,也不離歸意;第三段又以“歸去來兮”開頭;最末一段,“聊乘化以歸盡”而收束。作者反覆申述歸田之意,反覆抒發歸耕之樂,意在表達自己對仕途生活的厭倦和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全篇一氣貫通,中心突出,給人以強烈而深刻的印象。

2.“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答:作者用“無心”和“知”三字,把雲和鳥感情化和人格化。以雲的無心出山,象徵自己的無意求富貴而出來做官;借鳥的倦飛還巢,象徵自己的急於辭官歸田,含蓄表達了他對仕途生活的厭倦之情和對自由生活的嚮往。這兩句既是興象,又是喻象;既是寫實景,也是寫心境,可謂情景交融,託意深遠。

3.本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這是一篇抒情小賦。它寫出了陶淵明辭官歸田的意志。全文素懷灑脱,逸氣流行,真摯坦誠,可謂情真、事真、意真、境真。它所抒發的情感簡單明快,強烈奔放,豐富深厚,有脱離官場的喜悦和歸隱田園的樂趣。賦中不僅表現了作者質性自然、恬淡閒適的襟懷,而且還顯示了作者高傲的個性與堅貞的節操。此外,還飽含着作者對於人生深沉的哲理思考。總之,這是一篇同上層社會分手告別的詩的宣言,可謂苦、辣、酸、甜、鹹五味俱全,凝聚着作者豐富複雜的生活經歷和人生體驗。如果我們僅僅把它看做是抒發作者棄官歸田的輕鬆與喜悦,那是無法全面深入地領會作品深沉豐富的意藴的。

(認識作者在文中表達的主旨,要善於從作者富於暗示的語言中篩選出最重要的相關信息,並且要從表象深入到作者向我們展示階情感世界中去,做到抓住關鍵語句,準確體會,合理概括。)

【模擬試題】

(答題時間:45分鐘)

一.選擇題

1.下列加點字意思不同於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羣賢畢至,少長鹹集

B.吾與汝畢力平險

C.忽然撫尺一下,羣響畢絕

D.畢禮而歸之

2.下列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曾不知老之將至

②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④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對下面兩組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4.與“齊彭殤為妄作”中“齊”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范增數目項王B.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人

C.沛公欲王關中D.親賢臣,遠小人

5.下列各句加點詞古今義不同的兩項是()

A.歲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C.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D.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E.曷不委心任去留

F.悦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6.下列句中省略內容不同於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或因寄所託,放流形骸之外

B.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

C.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D.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以經丘

7.下列句中加點字意思不同的一組是()

A.

B.

C.

D.

8.下列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

②而絕秦趙之歡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④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9.對下列兩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①悟已生之不諫

②復駕言兮焉求

A.①規勸②語助詞

B.①挽回②疑問代詞

C.①挽回②兼詞於+之

D.①規勸②疑問代詞

10.下列對加點詞的用法,判斷準確的一項是()

①悦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②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③項伯殺人,臣活之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1.對下面兩組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實迷途其未遠③感吾生之行休

②不知其何許人也④巨是凡人,行將為人所並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12.下面五個句子分編為四組,從語意關係的角度看,正確的一項是()

①田園將蕪,胡不歸

②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③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④僮僕歡迎,稚子候門

⑤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A.①③⑤B.①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⑤

二.閲讀下文,完成13~19題

魯字亮儕,奇男子也。田文鏡督河南嚴,提鎮司道以下,受署惟謹,無遊目視者。魯效力麾下。一日,令摘中牟李令印,即攝中牟。魯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騎驢入境。父老數百扶而道苦之,再拜問訊,曰:“聞有魯公來代吾令,客在開封知否?”魯謾曰:“若問云何?”曰:“吾令賢,不忍其去故。”又數裏,見儒衣冠者簇簇然謀曰①:“好官去可惜!伺魯公來,盍訴之?”或搖手曰②:“咄!田督有令,雖十魯公奚能為!且魯方取其官而代之,寧肯捨己從人耶?”魯心敬之而無言。至縣,見李,貌温温奇雅,揖魯入,曰:“印待公久矣。”魯拱手曰:“觀公狀貌、被服,非豪縱者,且賢稱嗓於士民,甫下車而庫虧,何耶?”李曰:“某,滇南萬里外人也,別母遊京師;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畢,泣。魯曰:“吾暍,具湯浴我。”徑詣別室,且浴且思,竟不能無動。良久,擊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辭李,李大驚曰:“公何之!”曰③:“之省。”與之印,不受;強之,曰④:“毋累公。”魯擲印鏗然,厲聲曰⑤:“君非知魯亮儕者!”竟怒馬馳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選自袁枚《小倉山房文集》)

注:中暑,很熱。

13.對下列句子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田文鏡督河南嚴督:督察。

B.魯為微行微行:隱藏身份,改裝出行。

C.無遊目視者遊目:左右顧盼。

D.合邑士民焚香送之合:全。

14.文中標序號的五個“曰”字編為四組,説話人相同的一組是()(3分)

A.①②B.②④C.③⑤D.④⑤

15.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用法,和例句中加點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例句:父老數百扶而道苦之

A.草冠騎驢入境

B.魯心敬之而無言

C.徑詣別室,且浴且思

D.且賢稱噪於士民

16.“見儒衣冠者簇簇然謀”在文中正確的意思是()(4分)

A.看見一些貌似書生的人驚慌地在一起商量

B.看見一些穿着讀書人衣服的人聚集在一起謀劃

C.看見一些衣冠整齊的讀書人小心翼翼地在一起謀劃

D.看見一些書生打扮的人聚集在一起商量

17.“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在文中正確的意思是()(4分)

A.依照平常的辦法去辦事的人,不是真正的讀書人

B.按照一般的方法去做事的人,不是男子漢大丈夫

C.按照平庸的方法去做事的人,不是男子漢大丈夫

D.依照平凡人的辦法去行事的,不是真正的讀書人

18.能表現魯亮儕“奇男子”舉動的句子是(只填序號)(3分)

①魯效力麾下

②魯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騎驢入境

③與之印,不受

④良久,擊水誓曰

⑤魯擲印鏗然,厲聲曰

⑥吾暍甚,具湯浴我

19.下列敍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魯亮儕謹言慎行,遇事不輕易表態,因而被田文鏡派往中牟取代李令。

B.魯亮儕聲稱天熱,要求洗澡,是想借此獨自思考一下。找出解決矛盾的辦法。

C.魯亮儕沿途察訪士民對李令的反映,到中牟後又觀察他的外貌和衣着,對李令十分敬佩。

D.魯亮儕下不顧利害,保護李令,中牟士民都感謝他,而李令認為魯會受到牽連。

【試題答案】

一.選擇題:

6.C

7.D8.D9.B10.C11.C12.A

二.閲讀下文,完成13~19題:

13.A14.C15.B16.D17.B18.②④⑤19.A

【勵志故事】

你與目標之間有多遠

威廉·科貝特辭掉了報社的工作,一頭扎進文學創作中去。可他心中的“鴻篇鉅製”卻一直寫不出來,他感到十分痛苦和絕望。

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朋友,便不由地向他傾訴了自己的苦惱。朋友聽了後,對他説:“咱們走路去我家好嗎?”“走路去你家?至少也得走上幾個小時吧……”朋友見他退縮,便改口説:“那咱們就到前面走走吧。”

一路上,朋友帶他到射擊遊藝場觀看射擊,到動物園觀看猴子。他們走走停停,不知不覺,竟走到了朋友的家裏。幾個小時走下來,他們都沒有一點疲憊的感覺。在朋友家裏,威廉·科貝特聽到了讓他終身難忘的一席話:“今天走的路,你要記在心裏,無論你與目標之間有多遠,也要學會輕鬆地走路。只有這樣,在走向目標的過程中,你才不會感到煩悶,才不會被遙遠的未來嚇倒。”

就是這番話,改變了威廉·科貝特的創作態度。他不再把創作看作一件苦差事,而是在輕鬆的創作過程中,盡情地享受創作的快樂。不知不覺間,他寫出了《莫德》《交際》等一系列名篇佳作,成為美國一位知名的專欄作家。

[寄語]我們的目光不可能一下子看到數十年之後的變化,我們的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觸摸到數十年後的那個目標,其間的過程,我們為什麼不能用快樂的心態去完成呢?

《歸去來兮辭》經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發揮想象,感受陶淵明的形象,體會作者情感。

2、掌握“胡”“奚”“焉”“曷”“何”五個疑問代詞,積累重要實詞,掌握的文中重要的詞類活用的詞和特殊文言句式。

朗讀指導

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歎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歎句讀“↘”調,疑問句讀“↗”調)。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第一段用一韻,押ui韻,韻腳有“歸”“悲”“追”“非”。主要寫作者棄官歸家的原因。“田園將蕪”是原因之一;“心為形役”是原因之二。棄官歸隱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韻,全段可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到“熹微”,押i/ui韻,韻腳有“衣”“微”,寫作者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心情的愉快盡顯其中;第二層“乃瞻橫宇……有酒盈樽”押un韻,韻腳有“奔”“門”“存”“樽”,寫剛入家門的熱烈場面,充盈着濃郁的親情和歡悦的氣氛;第三層“引壺殤以自酌……撫孤鬆而盤桓”,押an韻,韻腳有“顏”“安”“關”“觀”“還”“桓”,寫歸家後的日常生活,閒適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門——居室——庭院的順序來寫,表面寫景,實際抒情,營造了一個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韻,押ou韻,韻腳有“遊”“求”“憂”“疇”“舟”“丘”“流”“休”,寫回鄉定居後的生活情況。“遊”“求”兩韻述志;“憂”韻樂以忘憂;“疇”“舟”“丘”“流”是一段充滿詩意的描繪;“休”韻寫春來萬物復甦,有感於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暫與匆促,頓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幾句,其餘押I韻,韻腳有“之”“期”“耔”“詩”“疑”,抒發對人生宇宙的感想,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總之,第一段自責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慶幸之意,應讀得“氣中聲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樂,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調是靜諡而愉悦的,應讀得“氣滿聲高”。第四段樂天安命,有達觀之情,讀得曠達、悠然。

第一課時

探究之一:閲讀序言,體悟原因

1、閲讀序言,思考:陶淵明出仕與辭職的原因各是什麼?

出仕原因:出仕的原因:家貧、求生無術、親故勸告、家叔引薦、彭澤離家不遠

辭職的原因:眷戀家鄉、質性自然、在官場受約束、違背平生志向、妹妹新亡奔喪

探究之二:反覆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2、 何處而歸?歸向何處?為何要歸?

官場,田園。

田園將蕪,以心為形役,今是而昨非。即:看穿了官場的污濁,也認識到了仕途即迷途,不願同流合污,也不願屈心抑志。

3、作者的歸隱路線是:

決意辭歸-----迴歸途中--------( 抵家 )-----( 室內 自酌 )------( 涉園 )----外出----縱情山水-------樂於天命。

4、作者的情感線索是:自責,自悔---------( 自安自樂 )-----------( 樂天安命 )

探究之三:疑問代詞

5、本文出現了五個疑問代詞,請從下列語句中找出來,翻譯全句並標出這些詞語的含義。

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麼不回去呢?)

奚惆悵而獨悲(為什麼還愁苦則獨自悲傷呢?)

復駕言兮焉求(我還乘車出去幹什麼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隨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為什麼那樣遑遑終日,想到哪裏去呢?)

小結:文言文中常見的疑問代詞

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第二課時

探究之一:詞類活用與特殊句式。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分析詞類活用現象。

策扶老以流憩 園日涉以成趣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善萬物之得時 樂琴書以消憂 樂夫天命復疑

攜幼入室 眄庭柯以怡顏

1、名詞做動詞,拄着;名詞做狀語,每天;名詞做動詞,用槳劃;形容詞做動詞,羨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形容詞做名詞,兒童;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愉快。

2、翻譯下面的句子並指出其句式特點。

皆口腹自役

既以心為形役

復駕言兮焉求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尋程式妹喪於武昌

農人告餘以春及

樂夫天命復奚疑

2、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賓語前置句/狀語後置句/狀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

探究之二:作者情感

3、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生活樂趣:①促膝而談的天倫之樂——悦親戚之情話; ②彈琴消憂的自娛之樂——樂琴書以消憂; ③與鄉鄰交往之樂——告餘春及,有事西疇; ④巾車孤舟出遊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丘。

4、本文主要寫作者歸去之樂。有人認為這樂的背後掩藏着心靈深層的悲哀,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見解?請結合相關詩句進行分析。

相關詩句:有“悲”“歸去來兮”“奚惆悵而獨悲?”“已矣乎”“胡為乎遑遑欲何之?”這些句子表明詩人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既有迴歸田園的歡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價值取向,在封建專制獨裁統治下,他們只能在無條件服從與維護自身尊嚴、保持獨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掙扎。陶晚年作過大量詩,“猛志”一詞出現多次,這表明顯然有一股濟世的熱流貫穿於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詩風始終未能掩蓋此股熱流的躍動,看似恬淡的歸隱並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徵着苦難的加劇,詩人迴歸田園,崇尚自然,這裏“自然”指人的質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裏行間我們體味到了濟世不得的痛苦與迴歸田園的無奈

因此,本文中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迴歸田園的歡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陶淵明順應自然,樂天命超生死,有別於“立德”“立功”“留名於世”的儒學家,也有別於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裏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脱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

“兼濟天下”規範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心路歷程,作為中國第一位隱逸詩人、田園詩人,他的“濟世”的確讓人費解。文中為我們呈現了恬淡安閒、自然靜謐的田園情趣,但這並不意味着陶淵明消極避世。本文中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迴歸田園的歡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陶淵明順應自然,樂天命超生死,有別於“立德”“立功”“留名於世”的儒學家,也有別於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裏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脱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

第三課時

探究之一:寫作練習

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語段,擴寫。

要求:文筆流暢,有細節描寫,要寫出作者的情感和形象,但不能寫成對文章的翻譯,重在寫出文章的神韻。

示例:在陶淵明的筆下,迴歸田園的路是急迫的,又是瀟灑的,我們將第一段進行擴寫。

當塵網塵封了曾經飄逸四海的猛志,當鄉里小兒的頤指氣使玷污了純潔的心靈之湖,桃花源正在激越地撥響內心的歸隱之弦,是留下,忍辱負重;還是迴歸,快意人生?迷途中的反思,讓迴歸更加堅定。一襲白衣,一葉輕舟,前路未明又何懼,開闊天地任我行!

擴寫內容:

擴寫:

探究之二:感受語言之妙,學習寫對聯。

從文中提取詞句組合成對聯。看看你能寫幾則?

示例及分析:

上聯——小徑鬆菊,一杯清酒名可越。(此聯用“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三句;“名可越”點明作者胸襟。)

下聯—— 流雲丘壑,數點倦鳥亦舒心。(此對句用“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兩句,“亦舒心”點明作者歸田園之心情。)

①引壺觴,眄庭柯,涉園成趣;攜稚子,倚南窗,觀日融情。

②登東皋,臨清流,賦詩以樂;悦親戚,樂琴書,情話消憂。

③僮僕稚子,親戚農人,此中有人倫樂;鬆菊倦鳥,巾車孤舟,其間寄田園之情。

本文涉及到的幾個典故:

會有四方之事: 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論語子路》:“使於四方。”這裏指陶淵明為建威參軍時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這件事。

眷然有歸與之情:“歸與”,回去吧!語本《論語公冶長》。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本句的意思是,認識到過去的錯誤雖不可挽救,而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諫,止,此處解釋為挽救。語出《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乃瞻衡宇:衡,通橫,衡宇,橫門,隱士居住的用橫木為門的簡陋居室。《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意思是賢者安於貧賤。古代的人們常用“衡門”、“衡宇”指貧賤者的居處。

三徑就荒:蕭統《文選》李善注引《三輔決錄》説:漢蔣詡隱居時,在房前的竹子下開了三條小路,只和求仲、羊仲兩人來往,後人就以三徑作為隱者居所之稱。

審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明白狹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處的狹小。《韓詩外傳》:“今結駟列騎,所安不過容膝;食方丈於前,所甘不過一肉。”

復駕言兮焉求:駕言,指處遊,《詩經》:“駕言出遊”。駕,駕車。言,語氣助詞,無實義。

《歸去來兮辭》經典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礎知識如“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瞭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2、瞭解辭賦特點,體悟作者的情感

3、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在誦讀中體會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

㈠導語:“兼濟天下”規範了多少中國文人的心路歷程,作為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陶淵明,他的‘濟世“的確讓人費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名篇《歸去來兮辭》,看我們能不能從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園之樂的原因,並體悟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先來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㈡預習檢查:

1、齊讀原文

2、自找毛病:正字音,斷句讀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歎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歎句讀“↘”調,疑問句讀“↗”調)。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第2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3、文中有三句話”歸去來兮”“歸去來兮”“已矣乎”,你覺得該怎樣讀?大家自由讀一讀。點讀,讀得怎樣,待會兒見分曉。

4、字詞句式

(1)引壺觴以自酌引:取過來

(2)園日涉以成趣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3)眄庭柯以怡顏怡:使動用法,使……愉快

(4)”復駕言兮焉”是什麼句式賓語前置

(5)文中還有哪些賓語前置句“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樂夫天命復奚疑”(瞭解了這些基礎知識,讓我們一同走進課文)

㈢課文內容:

1、標題自由瀏覽註解①

2、“辭”是一種文體,它有“鋪採螭文、體物寫志”的特點。所謂“鋪採螭文”,即鋪敍、講求駢偶。齊讀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樣鋪敍的。

歸途—→歸家—→歸園

↓↓↓↓

前四句抵家室內生活室外生活

3、誦讀全文,朗朗上口。這主要源自於駢偶的運用。

①請大家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韻腳來第一層押i/ui韻,韻腳有“衣”“微”;第二層押un韻,韻腳有“奔”“門”“存”“樽”;第三層押an韻,韻腳有“顏”“安”“關”“觀”“還”“桓”;

②本文還有許多雙聲詞、疊韻詞、疊字,找出來雙聲如“惆悵”“崎嶇”等疊韻如“盤桓”“窈窕”疊字如“遙遙”“飄飄”“欣欣”“涓涓”(這樣一來,文句就富有音樂感和節奏感了)

4、請大家選句讀,進一步體會文句的駢偶特點老師説上句,大家讀下句(師)。“舟遙遙以輕颺”(生)“風飄飄而吹衣。”(師)“倚南窗以寄傲”(生)“審容膝之易安”(師)“雲無心以出岫”(生)“鳥倦飛而知還”(師)“善萬物之得時”(生)“感吾生之行休”

5、所謂“體物寫志”即表達作者的志向。本文主要表達了怎樣的志向?自由誦讀第四自然段,哪個是最主要的“樂夫天命”什麼意思?“樂於順從天命或自然”

6、為什麼作者只能“樂夫天命”,做官可以兼濟天下呀,男生讀第一自然段,女生找一句話作答“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7、跳讀第三四自然段,作者憑什麼覺得“昨非”?“世與我而相違”“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8、“今是”在這兩段中有着怎樣的體現?(可概括回答)“悦情話”“聽琴書”“春及事農桑”“賦詩舒嘯”“乘化樂天”

總結: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無法忍受官場對人本性的扭曲,他有迴歸田園、崇尚自然的本性,這正可謂“窮則獨善其身”。

9、剛開始時那三句話究竟怎樣讀?

(生作答)“歸去來兮,”要讀得豪邁,因為作者釋放了所有做官的悶氣,大呼一聲“回去吧”

“歸去來兮,”要讀得愉悦而平靜,因為它承上啟下,承上歸家很高興,啟下作者心裏很輕鬆

(師)“已矣乎!”能不能換成“歸去來兮,”(生)不能,因為作者雖有些輕鬆但又有些無奈。(師)分析很正確。請大家讀出這些語氣來。

㈣讀完本文,作者醉情于山水田園的原因,我們都懂了嗎。請你談談對作者“樂夫天命”的看法

陶淵明畢竟是一位剛剛歸隱山林的文人,情感的歡暢和憂思交替湧現,在文中,陶淵明沒有把情感單一化,閒居心情愉快中夾雜着沉鬱。這種複雜心情也時隱時現:“景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他哀歎自己的不幸人生:“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消極情緒和盤托出,同時也透出不甘心自己的一生就這樣也歸田而“行休”的傷感。我們雖然不敢武斷地説他像我國古代一些隱士(如姜尚等)一樣走“終南捷徑”或“亦宦亦隱,以待明主”之路以實現宏偉大志,但他那顆不忘世情之心是可以觸摸到的。是客觀條件限制了陶淵明(“世與我而相違”),不可能使他有什麼大的作為,因而他憤恨起與他高尚節操不合的社會環境,選擇了老莊的“以自隱無名”道家思想來勸慰和強迫自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説明他處在極端不合理的現實中,想用這種態度消除思想矛盾,完全超越於現實之外。其實,這有違於他的初衷,實在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當然,至於以後他“連闢公府不就”又另當別論了,那是他徹底淡忘世情的堅決態度。而作此文時的詩人則受挫官場,其徘徊哀傷之情是真實的,也正因為如此,一個真正的隱逸文人形象才鮮活地矗立在我們眼前。而《歸去來兮辭》逼真地再現了一代隱士生活的心路歷程,是我們瞭解中國古代隱士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我們不可視而不見。

㈤小結:

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歎。那是因為文中體現的人生態度,思想感情能引起舊時許多不滿現實而又無可奈何,只能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的共鳴,今天我們進一步體會了陶淵明在中的思想感情,既有迴歸田園的歡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陶淵明是屬於時代的,他永遠是古代文人心靈中的一片淨土。

《歸去來兮辭》經典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一、誦讀

二、感受陶潛的隱士情懷

教學重點

一、課文的思想內容

二、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教學設想

一、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

三、.總結陶潛的隱士情懷教學

設計説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顯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瞭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重視誦讀”。依據以上兩點,特確定兩個教學目標——誦讀和領悟。

為了便於研習課文,課前必須作好充分的預習,所以佈置了明確的預習目標,其中包括誦讀指導、疏通課文。

在研習課文的過程中,主要是誦讀和領悟互為推進,同時在感悟課文某一點內容的時候,適當地引用陶潛的其他詩句,以達到以此篇帶動對陶潛整個詩文的感知,反過來,對陶潛整個詩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對課文內涵的領悟。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主要採用問答法、討論法和講解法。讓學生在一問一答的形式中,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討論法中,羣策羣力,歸納提煉;通過老師的必要講解,鞏固和加深對較難問題的理解。

輔助手段

幻燈片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預習準備

1、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

2、瞭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課下題注為準

3、參照課下注釋,疏通課文,瞭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是否還記得,是誰在《桃花源記》中為我們勾勒了一個理想社會?

(齊答:陶潛)那麼,關於陶潛你們瞭解多少呢?(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見陶潛的高尚情操,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去了解一下他的隱士情懷。

(板書課題、作者)

二、教師範讀課文

要求:注意聽語頓的特點——三字句2、1頓;四字句2、2頓;五字句2、3頓;六字句3、3頓或1、2、1、2頓。

三、研習課文

(一)、讀悟第1段

在封建社會裏,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繫起來的,而陶潛不願為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

指名朗讀本段。

思考: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設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這裏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

陶潛的這種“心為行役”,視入仕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詩為證:

幻燈片1

設問:結合此詩和本段內容,可看出陶潛有什麼樣的情懷?

明確:蔑視權貴,鄙棄官場,嚮往田園的隱士情懷。

(二)、讀悟第2段

齊讀本段。

討論:

1、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在哪裏?

2、抵家時的欣喜有體現在哪些語句當中?

3、到家後衣食住行的閒適有從何看出?

明確:

1、“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於言表。

2、“載欣載奔”

《歸去來兮辭》經典教案 篇11

教學設想:

美國的格蘭特.威金斯認為:課堂最好的設計應該是“以終為始”,從學習結果開始的逆向思考。在現實的教學中,許多教師從輸入端開始思考教學,即從固定的教材、擅長的教法,以及常見的活動開始思考教學,而不是從輸出端開始思考教學,即從預期結果開始思考教學。換句話説,大多數教師都只關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學生的“學”。教師以知識體系的傳授為邏輯起點,較少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對知識進行打包、壓縮,學生的自我學習需求幾乎沒有啟動的情況下,直接“餵給”學生。其實我們首先要思考為了達到學習目標,學生需要什麼。這就需要教師之前瞭解學情,而學生啟動模式下的閲讀課堂就是在瞭解學生有哪些問題的基礎上,將解決這些問題作為課堂重點具體落實,這正是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的本質所在。

基於這樣的思考,我想我的教學設計必須是基於學情的。在上課前,要求學生充分預學課文,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不理解、有質疑的地方,由小組長挑選2個有代表性問題在組內組織討論並用PPT記錄達成的共識,做好交流準備。我的課堂啟動也是在快速梳理文本後由學生的問題開啟課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掌握文言文實詞虛詞以及駢散結合表達情感的方式。

能力目標

1.通過反覆誦讀和改寫活動,增強學生語言審美情趣。

2.通過討論探究學會辯證看待陶淵明的情感,增強學生思維品質。

情感目標

1.理解陶淵明歸隱思想產生原因及其受儒家、道家影響的複雜性

2.培養積極向上的人文情懷。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問路”的實質內涵以及陶淵明思想的複雜性。

難點:理解陶淵明思想產生的複雜原因以及辯證看待其思想。

教學方法:誦讀、改寫、討論

教學過程:

一、梳理與感知

師:剛才我們聽的歌曲名字叫《歸去來》,是《神鵰俠侶》主題曲,電視劇中的楊過和小龍女最後歸隱,退出江湖。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作者陶淵明最後也選擇了什麼?

生:歸隱

師:我們來看看文本寫了什麼?回答以下問題:作者為何歸?歸向哪?歸心何如?

明確:歸去原因(見第一段“質性自然,深愧平生之志”)

歸向:家、田園

歸心何如:急切、喜悦、後悔、自責、厭惡官場,

二、問題呈現、分享交流

(一)教師PPT呈現學生系列問題並加以表揚,請三個小組長上台交流本組對問題達成的共識。

第一組問題

1:作者辭官僅僅是因為熱愛田園麼?

達成的共識:不僅僅是因為熱愛田園,也因為他的志向並不在做官,做官只是為了餬口罷了,而且當時的社會是動盪不安,做官的也很難啊,而對於作者來説,與其在人心叵測的官場裏博弈,倒不如早早回到他所牽掛的家,他的家不僅僅是逃避官場的地方,更是作者內心深處的靈魂寄託。

問題2:整篇文章表達了作者何種志向?

早已厭惡官場,不求榮華富貴,只求迴歸自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以天命為樂,不求榮華富貴只求逍遙快活的灑脱情懷,與自然界的萬物為友,將自己置身天地,瀟灑一生。

第二組問題

1:作者身心痛苦為何還要希望任職一年?

達成的共識:

1.作者家境貧窮,以至於無法維持生活所需,更何況還有很多孩子需要撫養,迫不得已之下才選擇做官。

2.作者做官本質上是為了生計,一年時間雖然無法實現遠大抱負,但足以讓他維持之後的一段生活,又由於地方官吏愛惜人才,所以作者對於做官還有一絲念想,所以再做官一年,也是他對自己為官的最後期許。

問題2:作者既心心念念想要回家,為何卻不記得回家的路,又為何恨晨光之熹微?

達成的共識:

1.作者久不歸家,對家附近的事物已經有些生疏,家鄉的景物已然與過去不同。

2.“恨”是遺憾之意。作者遺憾天不亮,不能觀賞回家沿途中的風景,反襯作者歸家心中喜悦,但這霧茫茫而陰沉,卻不應其內心的喜悦之情,所以略顯遺憾。

3.作者做官地方離家僅100裏,但卻陷入迷途之中,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急切之情,以至於迷失了方向。

第三組問題

1:既然作者思鄉如此,懷念家鄉閒適安穩的生活,且離家不過八十餘日,為何歸家途中要向路人問路?這個”路“是否還有別的意義?

達成的共識:大家認為這個路不僅僅只是歸家的路,還有陶淵明對人生的追求之路。

這個問路同時也是一種人生之路迷茫,漸循以索明途的訥問。幾乎有種近鄉情怯不敢靠近的的慌張與彷徨。情何怯處——

一是為官無所成,本想為官以“生生”卻八十餘日而歸,違背了家人對他寄託的初望。

二是有違平生志,志不在此,強扭的瓜不甜。

陶淵明不斷向行人問路,從某方面來説也許是他找回了自己的心之所向,找到了他真正歸屬的心靈家園。

問題2:對於全序最後一句話同學們觀點不一,有的認為陶淵明是避世的消極悲觀,有的認為他是灑脱的樂天開闊。那麼哪一種情緒體現得更多呢,陶淵明歸隱的情感有哪些?

達成的共識:最後我們回憶了國中學過的《桃花源記》《飲酒》等一系列文章,又遷移到另外很多讀過的詩詞中,有過歸隱的慾望的詩人很多,如李白、蘇軾等人。不過陶淵明踐行的比較徹底。

古代文人志士都有很普遍的一個特點就是渴望蟾宮折桂,致仕有效。很多人在官場浸淫,文人的玲瓏筋骨被玷污,傲立氣節被扭曲。他們保持自己的鮮活特性和獨立人格實在太困難,像太白先生這樣”天子呼來不上船“的千百年才出一個而已。

“好男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種襟懷千秋的夙願,是萬代難平的期冀。我們相信陶淵明並沒有失去這種信仰和鬥志,他心中的熱流包藏着苦痛,但也揉進了看似恬淡平和的歸隱。

“歸去來兮”“憶矣乎”“胡為乎遑遑欲何之”,這些句子表明詩人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

(二)教師肯定學生分享的成果並指出沒有在言語形式提問的不足。

三、言語實踐,感受表達

1.追問思考:作者在寫歸家路途中以及到達精神家園後愉悦心情時,語言形式有什麼特點?

明確:疊詞,如“舟遙遙”“風飄飄”,

短句,如“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有酒盈樽”

押韻,如第三段的四字句押“en”韻。

2.改寫:用三字或四字短句選擇一處改寫,要求與原文情感一致,注意押韻:

1.“引壺觴以自酌,時矯首而遐觀。”

2.“悦親戚之情話,泉涓涓而始流”。

(1)請一學生上黑板寫,學生對照要求進行評價;(2)學生朗讀學生改寫的文字並與原文比較效果差異。(板書:駢散結合音韻和諧)

四、提供背景支架,再論歸隱情懷

(一)再討論:陶淵明歸隱情懷積極還是消極?教師提供東晉末期戰亂和玄學(道家)流行的背景以及陶淵明的家世。

達成共識:

積極的:

①儒家倡導“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東晉末期軍閥混戰、官場黑暗。這樣的時代陶潛選擇歸隱是生存的智慧;②受莊子等道家思想影響。道家提倡“遵循自然規律而生活”,面對社會的紛亂,道家要告訴我們的是,該如何遊刃有餘地安身立命。他遵從內心的選擇,是人的一種質樸清澈,真實率性。

消極的:

①從社會角度來説,人總是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但官場黑暗他選擇棄官,這是缺少擔當、消極避世的表現②從家庭角度説,他要養家餬口,不會種地的他經濟上沒有太多來源,缺少家庭責任感。

(二)教師小結:看問題,要學會理性審辯的思維。(板書:歸隱:積極/消極)

五、提升認識皈依精神

1.周國平的看法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脱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周國平

2.推薦書目:宋傑鵬《我心悠悠》董雁《詩説中國明月鬆間》

六、教師小結

追求精神明亮我們永遠在路上。陶淵明用他的率性、灑脱,活成了所有人最想要的樣子:不為金錢名利而活,只為取悦自己而活。他活成了無數人心中的明燈,當世人紛紛成為名利的奴隸時,陶淵明卻不留戀、不爭搶,只留下一個瀟灑的背影,讓世人心生嚮往。

板書:歸家、田園精神家園

言語形式:疊詞、短句、押韻(駢散結合音韻和諧)

原因:儒家、道家

教後反思: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強調: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激發問題意識,引導他們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本節課就是基於這樣的理念,讓學生課前做了大量的預習,學生也提出了許多問題。經過整合並結合本課教學重點,我補充了言語形式的問題,把幾個比較集中的問題作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因為問題來自學生,所以討論和交流環節學生參與度高,思維品質得到提升,教學目標達到預期效果。但在活動環節的設置上似乎可以再調整。當學生彙報討論結果,教師發現“歸隱情懷積極還是消極”的問題討論不深入、不辯證時,是暫時放一放跳到言語形式的發現上還是繼續提供背景資料讓學生再討論,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備課時想到按照這樣的順序似乎更符合教學邏輯和學生的思維,但我覺得還是讓學生懂得“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之後再來討論思想情感可能學生思考得更為全面、深入,這似乎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樣也自然地過渡到對陶淵明歸隱情懷的深度挖掘上。(本課例獲得文學課堂全國優質課一等獎)

《歸去來兮辭》經典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瞭解辭賦的特點,瞭解文中陶淵明所述之志。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瞭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裝句兩種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

3.鑑賞本文感情真摯、用語樸素、用典自然等特點,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高尚情操,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

1.瞭解作者辭官歸田的原因,深刻體味詩人鄙棄官場,熱愛田園的無限欣喜之情。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複雜感情。

2.歸納實、虛詞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裝句兩種句式。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本文屬於辭賦,宜抓住辭賦押韻的特點,以朗讀為主要教學手段,在指導誦讀中引導學生鑑賞課文。

2.點撥教學法。以文中表現陶淵明思想志趣的語句為重點進行點撥教學。

3.探究拓展法。提倡學生進行淺近的研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個研究性學習的小題目,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探究未知的興趣。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簡單介紹陶淵明及其作品。讀課文,利用註釋、工具書,初步把握文意。朗讀課文,找出押韻的字,通過韻腳歸納各層大意,幫助學生理清背誦思路。點評句子,以求更準確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國的詩人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他就是陶淵明。(多媒體顯示其畫像)陶淵明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可現實的黑暗把他那“大濟蒼生”的壯志擊得粉碎。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陶淵明選擇了歸隱的道路。今天我們學習的《歸去來兮辭》正是作者訣別官場,同上層社會分道揚鑣的宣言書。(板書文題)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註解①。

教師稍作補充:陶淵明的家鄉是靠近廬山的江南農村,他29歲才出仕。江南農村特有的秀麗風光陶冶了他率真潔淨、無拘無束的品格。他雖然“性本愛丘山”,但並不甘心終老田園。青年時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為,但生逢亂世,又沒有高貴的門閥可資憑藉,再加上“性剛才拙,與物多忤”,所以幾仕幾隱,在41歲那年,他毅然拂袖歸田,矢志躬耕,直至終老。

他長於詩文辭賦。他的作品有兩類題材:一類是描繪田園美景,寄託他潔身自好的高潔志趣;另一類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衞銜微木》等詩,寄寓抱負,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辭賦以《歸去來兮辭》著稱文史。

三、範讀,讀出情感、氣勢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註釋,熟悉文意,並要求找出所有押韻的字,在換韻的地方做出標記,反覆朗讀由換韻隔開的層次和段落,並寫出這些段落層次的大意。

學生朗讀。明確:

第1段押ui韻,韻腳有“歸”“悲”“追”“非”。主要寫作者棄官歸家的原因。“田園將蕪”是原因之一;“心為形役”為原因之二。棄官歸隱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段用三韻,全段可分三層:第一層從開頭到“熹微”,押i/ui韻,韻腳有“衣”“微”,寫作者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心情的愉快盡顯其中;第二層“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韻,韻腳有“奔”“門”“存”“樽”,寫剛入家門的熱烈場面,充盈着濃郁的親情和歡悦的氣氛;第三層“引壺觴以自酌……撫孤鬆而盤桓”,押ɑn韻,韻腳有“顏”“安”“關”“觀”“還”“桓”,寫飲酒自樂之景與傲然自得之情,閒適恬淡,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門——居室——庭院的順序來寫,情景交融,營造了一個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第3段用一韻,押ou韻,韻腳有“遊”“求”“憂”“疇”“舟”“丘”“流”“休”,寫回鄉定居後的生活情況。“遊”“求”兩韻述志;“憂”韻樂以忘憂;“疇”“舟”“丘”“流”是一段充滿詩意的描繪;“休”韻寫春來萬物復甦,有感於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暫與匆促,頓生感慨。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幾句,其餘押i韻,韻腳有“之”“期”“耔”“詩”“疑”,抒發對人生宇宙的感想,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敍事思路:決意辭歸——歸途——抵家——室內——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安度餘生。

學生根據思路提示及韻腳,嘗試背誦。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結合第2、3段內容,通過聯想、想象,寫一段文字描繪陶淵明這位隱逸詩人的形象。不少於500字。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背誦。由學生結合自己的閲讀體驗,談談本文的寫作特點。突破難點,理解述志中流露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複雜感情。探究拓展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背誦。

二、本文在藝術手法方面有何特點?試結合自己的閲讀體驗、鑑賞心理作簡單分析。

學生暢所欲言,教師不得隨意評論,即使有人認為本文手法平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出各種合乎情理的評價。

教師可以出示歷代文人對《歸去來兮辭》的評價。

投影:

(1)“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歐陽修)

(2)“《歸去來兮辭》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之痕。”(李格非)

(3)“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

學生思考,領悟。教師點撥:從語言、情感、用典、託物言志等方面分析即可。

三、難點突破

提問:有人認為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含有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一種觀點:千百年來,大家都認為陶淵明在逃避,他秉承了老莊的哲學,思想是消極的。其實,看一個人生活得是否積極,關鍵看他有沒有理想。陶淵明的棄職歸田,是與官場決裂的行動體現。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所以斷不能説他意志消沉,消極處世。文中“園日涉以成趣”“樂琴書以消憂”,日子過得多麼愜意、充實,雖然物資匱乏,但精神卻是充實的;“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多麼灑脱,多麼富於詩意的生活啊。可以説,陶淵明辭官歸田,是他執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現。

四、探究性閲讀訓練

1.提問:本文序文説,本文寫在乙巳歲十一月。但具體時間有爭論。有人説本文寫在陶淵明辭官歸隱之初(如課本註釋①),是追敍和實錄之作;有人説寫在辭官歸隱之前、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是想象之作。請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寫作時間,你覺得哪種説法更合理?

學生分組討論,組員積極發言,組長作總結。然後各組由組長作代表性發言,全班交流。

①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見解:“《序》稱《辭》作於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錄’‘直述’,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景色?亦豈有‘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為未歸之想象,不言而喻矣。”“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一一經”。

②吳戰壘教授認為:陶淵明是一位富於創造性想象的詩人,他的《桃花源記》,就以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一個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為“烏托邦”的始祖,這種浪漫主義想象正是構成《歸去來兮辭》謀篇特點的祕密所在。

2.在《晉書》《宋書》《南史》中,陶淵明都被列在《隱逸傳》中,而南宋諸學者則多為他冠以“忠義”的頭銜,那麼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拂衣歸田裏”之舉,究竟是為了虛浮的隱居高名,還是為了世俗道德的忠義呢?

研究方法:學生可查詢相關資料,深入考察陶淵明斷斷續續為官的13年間,徘徊不定,幾度進出的歷史事實。瞭解“真”是陶淵明生而具有的一種可貴的秉賦,正如蘇東坡所云:“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隱之為高。”這種“委心任去留”的自然率真,絕非隱逸或忠義的名號可拘囿的。也可從新的視角思考。

五、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1.本文出現了五個疑問代詞,請找出來,分析它們的詞義。

明確:

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麼不回去呢?)

奚惆悵而獨悲(為什麼還愁苦獨自悲傷呢?)

復駕言兮焉求(我還乘車出去幹什麼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隨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為什麼那樣遑遑終日,想到哪裏去呢?)

2.“之、以、兮、而、來”五個文言虛詞用法歸納。

學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明確:兮:語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啊”或“呀”,如“歸去來兮”“大風起兮雲飛揚”。

來:虛詞,無義,如“歸去來兮”;有時為句尾語氣詞,相當於“咧”。如《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

3.本文活用的詞語有哪些?請找出來加以解釋。

明確:

眄庭柯以怡顏(使面容現出愉快的神色)

樂琴書以消憂(名詞動用,撫琴,讀書)

或棹孤舟(船槳,這裏用作動詞,劃)

善萬物之得時(用作動詞,認為好,羨慕)

4.判斷下面三句話的句式特徵。

A.寓形宇內復幾時?

B.將有事於西疇。

C.復駕言兮焉求?

明確:A.省略句,“宇”前省略介詞“於”;B.介賓結構後置;C.賓語前置句。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5.課後思考練習第三題有4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訂正。

明確:

六、課堂小結

本文語言樸素,音節諧美,猶如天籟,呈現出一種天然真色之美,純真可親,同學們都不禁陶醉其中。我們應感謝陶淵明,是他用性靈,用良知為中國士大夫在精神世界裏建成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為我們營造了平淡自然的藝術境地。讓我們永遠記住他,作為古代文人心靈中的一片淨土,作為時代塵囂中用尊嚴扛起的一面旗幟。

七、佈置作業

1.課文第二段寫陶淵明乘船回家,請想象站在船頭的陶淵明是個怎樣的形象?他當時的心理活動又是怎樣的呢?就此寫一個片斷。

2.温馨的家庭是陶淵明歸隱的保證,一個家庭中少不了女主人的支持,請從陶淵明的描寫中推測他妻子的形象,並寫一段文字描述她。

3.假如陶淵明生活在改革開放、人盡其才的當代社會,他除了吟詩作賦、躬耕農田外,最適合參與哪一項經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