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説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説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説課稿

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説課稿1

  一、説教材

教材分析上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我先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整數乘法和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從學生熟悉情境出發意在學生能理解乘、除法的意義,掌握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學習這部分知識既可以解決實際生活的應用,又為今後學習分數、小數的乘除法法奠定基礎,在整個數學體系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根據對教材地位分析及新課標的要求,我將三維目標確定如下: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乘、除法的意義,明白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會在實際計算中運用。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抽象概括能力、遷移能力、邏輯思維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理解乘、除法的意義,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教學難點為用規範的數學語言歸納乘、除法的意義,理解“逆運算”。

  二、説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接下來是我對學生的分析,四年級的學生好奇心比較強,有一定的觀察、比較、分析、理解能力,但總結歸納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節課鼓勵學生大膽用語言描述對新知的理解,提高學生概括能力,感受獲取新知的樂趣。

  三、説教法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在教法我選擇以啟發法為主,輔之以討論交流法、講練結合等多法,並藉助多媒體、教材等教具完成教學,把課堂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新知探索過程。

  四、説學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是通向成功的橋樑,因此,我會引導學生採用動手操作、用腦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動手用腦中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

  五、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教師出示春遊插花比賽的情境圖,並提問(1):每個花瓶裏插3枝花,4個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預設有的學生會用加法列式計算:3+3+3+3=12,還有的學生用乘法列式計算3×4=12,教師繼續提問:為什麼可以用加法,也可以乘法呢?順勢揭示本節課課題《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

通過學生喜歡春遊插花比賽的情境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快速轉移到課堂中,為新知的探索做好準備。

2、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活動一:理解乘、除法的意義及其部分名稱

首先,教師組織學生先觀察兩個算式,同桌之間説一説:乘法和加法有什麼關係嗎?通過加法,我們如何描述乘法的意義?學生觀察後發現幾個相同數字相加得到的結果可以用乘法表示,教師講授乘法的意義及其組成部分名稱: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叫做乘法;相乘的兩個數叫做因數,乘得的數叫做積。在算式3×4=12中,3、4是因數,12是積。

其次,教師多媒體出示教材問題(2)、(3):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幾瓶?有12枝花,平均插到4個花瓶裏,每個花瓶插幾枝?請學生先獨立列式,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提問:這兩道題用的是什麼運算?與第(1)題相比,第(2)、(3)題分別是已知什麼?求什麼?怎樣算?請學生代表彙報結果,預設學生會快速列出算式:12÷3=4,12÷4=3,學生觀察並結合上節課加減法的學習,會發現這個兩個算式是已知兩個數的乘積的結果,要計算其中一個因數,用除法計算,教師講授: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叫做除法。在除法中,已知的積叫做被除數,已知的其中一個因數叫做除數,求得的另一個因數叫商。比如12÷3=4,12是被除數,3是除數,4是商。

活動二: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係

然後教師提問學生,我們上一節課學習加減法的意義後還學習了什麼?那大家能用式子總結一下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係嗎?乘法和除法又有什麼關係呢?組織學生前後四人小組討論,我會走下講台巡視指導,請學生以搶答的方式彙報結果,針對學生活動情況和彙報結果我予以肯定或鼓勵的評價,師生共同得出:乘法各部分間的關係:積=因數×因數,因數=積÷另一個因數。除法各部分間的關係:商=被除數÷除數,除數=被除數÷商,被除數=商×除數。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如果老師變一個魔術,藏起來1枝花,該怎麼列式?你又有什麼發現呢?預設學生會列出算式11÷3=3…2,11÷4=2…3,師生共同總結:被除數=商×除數+餘數。

本環節充分呈現教師為主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獲取知識的快樂。

3、練習提升,鞏固新知

這一環節,趁學生的學習熱情,我會把拿出課本上的做一做融入到插花比賽的情境中,每個花籃有36枝花,一共有14藍,請學生列出算式並計算結果,接着根據列出這個乘法算式快速改寫出兩個除法算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4、總結歸納,擴展新知

練習結束教師提問學生:本節課主要學習了什麼內容?誰表現的最優秀?你最想向她學習什麼?引導學生歸納出本節課知識點,培養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學會發現他人的閃光點,在各個方面都能得到提升。

5、課後作業

教師在大屏幕中呈現必做題和選做題,請學生在作業本上完成,課後讓不同的學生數學也能得到不同的發展。

  六、説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內容隨着課程的推進而逐一展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條理性,意在加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樹。

我的説課完畢,感謝各位考官的耐心聆聽,請問我可以擦掉我的板書了嗎?

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説課稿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5-6頁的內容《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下面我談談本節課的教學設想,不妥之處,懇請各位教師指正。

一.我對教材的理解(教材分析)——參考教學參考書

《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是人教版國小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四則運算中第2課時的教學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對整數乘除法有了較多的接觸,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並掌握了相應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的認識。為後面學習的四則運算打基礎,也為以後學習小數、分數的意義和關係做鋪墊。

二.學情分析(根據考評要求,可不説)

因為年齡特徵決定了四年級學生活潑好奇好動,雖具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維為主;就知識層面上,已經學習了簡單整數乘除法,對整數乘除法及各部分名稱有初步的感性認知,初步具備了理性認知學習的基礎;同時又存在個體差異,多數學生思維活躍,數學興趣濃厚,表現慾望強烈,少數學生缺乏積極性,學習被動。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與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擬將教學目標定位如下: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通過具體的情境與問題,探索認知理解乘除法的意義,掌握各部分間名稱與關係。並能熟練運用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解決實際問題。發展學生分析思維與推理能力。

2. 過程與方法:引導組織學生自主觀察、合作交流、分析概括認知乘、除法的意義、關係,經歷探索過程,體會乘、除間的互逆關係,培養觀察、比較、分析、表達、歸納、概括等思維能力與團結協作能力。

3.情感態度:使學生在探索新知過程中,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數學興趣與學習自信心(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與理解,本課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理解乘除法的意義,掌握各部分間的關係。並能熟練運用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是: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係,並能熟練運用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解決實際問題;概括有餘數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五.教學策略方法

讓“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及“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數學課程的兩大基本核心理念,同時教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為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力求實效,達成目標,依據教材與現代建構主義學習論,結合學生學情,我擬將主要採用教學策略方法是

1.注重和發揮情景作用。充分利用教材主題圖與多媒體技術創設展示教學情景問題,激發興趣動力;

2. 運用教具學具與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演示情景案例和問題,引導觀察比較,豐富感知,促進意義構建與新知生長;

3.處理好師生角色地位的“兩主一中心”關係,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和中心,教師恰當設問引路,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分析案例,合作交流、比較分析、質疑解惑、歸納概括,實現新舊知識、能力的轉化遷移和實踐應用,鞏固深化,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六.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為主體和教師為主導作用,依據教學內容與目標要求,結合學生學情,擬從以下七個環節組織開展本課教學活動:

(一)乘法意義的構建

充分利用教材主題圖和現代教育技術,通過課件創設呈現引入現實情景與示例2(1),引導學生閲讀發現問題,採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比較不同計算方法的加法(3+3+3+3=12)與乘法(3x4=12)算式的書寫與計算的簡便性,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改寫為乘法算式?”(必須是相同加數連加即相同加數的和)、“乘法是一種什麼樣的運算?”,概括出乘法的意義與各部分名稱:“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叫乘法”,“相乘的兩個數叫因數,乘得的數叫積”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

(二)除法意義與各部分名稱及乘除關係的探索認知

1.運用多媒體課件依次呈現展示或閲讀例2(2)、(3),分別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係,學生自主列式計算解決問題;

2.設問引導,學生對比觀察思考討論:“與例2(1)相比,例2(2)、例2(3)題分別是已知什麼數?要求什麼數?、怎樣算?除法是一種什麼樣的運算?“在除法中,各部分名稱分別叫什麼?”、“除法與乘法有什麼關係?”

(引導學生認知:例2(1)題是已知幾個相同的加數,求和——即已知兩個因數,求積,用乘法;例2(2)、例2(3)題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的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用除法計算。)

歸納概括小結:除法意義及各部分名稱(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的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叫除法。在除法中,已知的積叫做被除數,其中的一個因數叫除數,另一個因數叫商。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或乘除法互為逆運算。)

(三)乘、除法各部分關係探索認知

通過引導觀察、比較例2(1)、例2(2)、例2(3)題算式數量關係,思考討論交流:“已知兩個因數,如何求積?”、“已知積和其中的一個因數,怎樣求另一個因數?”、“怎樣求商、除數、被除數?”等問題,歸納概括,深化提升認知乘、除法各部分關係,實現由案例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飛躍,理解認知構建新知識,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

(四)有餘數除法的各部分間關係

通過課件展示:“9÷7=?”、“38÷9=?”案例,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歸納有餘數除法的各部分間關係

(五)例3:與0有關的加減法與乘除法運算

通過課件展示例3,設問:“一個數加上0或與0相乘,分別得多少?”、“0可以作除數嗎?為什麼?”等引導思考交流討論認知。

(六)實踐應用,深化鞏固。

依據教學重難點知識,有針對性地設計“做一做”、“算一算”、“連一連”、“説一説”、“判斷正誤”(具體案例)等分層變式,拓展練習、實踐應用,學生獨立操作,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深化理解,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七)反思感悟,總結評價。

通過設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哪些收穫?”回顧、反饋和梳理所學知識,同時培養學生表達能力。

七.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學知識點的濃縮再現,梳理整合。本節課我依據教學流程適時通過以下簡潔的板書突出重點,促進增強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識記。

乘、除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

乘法各部分間的關係? 除法各部分間的關係 ? 有餘數的除法各部分間的關係

積=因數×因數 商=被除數÷除數 被除數=商×除數+餘數

因數=積÷另一個因數?? 除數=被除數÷商 除數=(被除數—餘數)÷商

被除數=商×除數 商=(被除數-餘數)÷除數

0不能作除數(5÷0不可能得到商,找不到一個數同0相乘得5;0÷0得不到一個確定的商,任何數同0相乘都得0)

八.説教學反思

本節教學設想主要依據“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藉助於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意義建構的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及“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等現代建構主義學習論,教學設計中注重“學生為中心及其能動作用”、“情境”與“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重要關鍵作用。

以上説課,定有諸多不妥之處,懇請各位評委教師批評指正。

標籤:説課稿 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