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總結(精選15篇)

校園3.53K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我們該怎麼去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總結,歡迎閲讀與收藏。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總結(精選15篇)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總結 篇1

今天上了《圓錐的體積》這節課,反思整堂課的教學,自我感覺較為滿意的是以下幾點:

1.大膽猜測,培養猜測意識

假設和猜想是科學的天梯,是科學探究的重要一環。任何發明創造我想都是離不開假設和猜想的。基於這樣的認識,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在教學中把生活中的故事引入數學課堂,讓學生大膽猜想它們的體積可能會有什麼樣的關係?使課堂充滿生機、樂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然後讓學生藉助學具進行實驗、探究。事實證明這樣教學設計不僅僅是能夠培養學生的猜測意識,更重要的是充分調動了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大家探究的慾望強烈,為本節課的成功教學奠定了基礎。

2.操作驗證,培養科學的實驗觀。

數學不僅是思維科學,也是實驗科學。教學中,學生能通過觀察、猜測、實驗、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積極主動地發現了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係,進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1/3Sh。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非常重視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體。同時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態度去對待這個實驗,實事求是,認真分析自己的實驗結論,培養了學生科學的實驗觀。

3.重視課堂資源的生成

教學中“圓柱和圓錐不等底等高,他們的體積還是三倍的關係嗎?”這一教學環節不是預先設計的。它是課堂中隨機生成的,卻飽含着教師和學生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明確了:只有等底等高,圓錐的體積才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總之,這節課,每個學生都經歷了“猜想---實驗---發現”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生獲得的不僅是鮮活的數學知識,獲得更多的是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孩子們不僅收穫了知識更體驗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總結 篇2

一節課下來,我靜心思考,有以下幾點反思:

1、一節好的課,在教學時要層次清楚,步步深入,重點突出。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首先從實物圖形講解到空間圖形,採用對比的方法,不斷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後要學生用自己的學具動手做實驗,從實驗的過程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然後,利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學生印象。

2、一節好的課,應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柱和圓錐的大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在應用公式的教學中,又把問題轉向到課初學生猜測且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計算出圓錐的體積,終於使懸念得出了滿意的結果,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喜悦。

3、一節好的課,要有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由於我平時非常重視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因此,學生在這節課上,表現也相當的出色。我在教學中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採用分組觀察、操作、討論,動手做實驗等方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總結 篇3

一、教材説明:

《圓錐的體積》一課的教學,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進行的。多年的教學,讓我學習和累計了很多的教學經驗。教學時我先生活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讓學生大膽的猜想圓錐的體積公式,然後通過實驗操作來發現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並能運用這個關係計算圓錐的體積,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二、三維目標解析:

教學目標是:

1、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並能運用公式正確地進行計算。

2、通過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與小組協作的能力。

目標解析:

1、情感的發展

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情感發展主要包括學生對數學、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自信心和意志力,學習數學的態度與學習習慣。本節課的教學,擺脱了傳統“灌”的教學,從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學生在發現中激起興趣,從探索中尋找快樂,然後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性的`學習過程,不知不覺地掌握了知識,發展了能力,增進了對數學的情感。學習變成了一個賞心悦目的活動。

2、思想的發展

國小數學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師在教學數學知識的同時,要注意發揮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時機地、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教育活動是兒童認識數學的重要方式。新課改提倡學生的自主活動,把數學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讓學生親自實踐,大膽探索。

3、通過練習,形成技能

三、教法設計:

1、讓學生經歷發現、提問、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複習有關圓柱體積知識後,教師出示一堆煤:將這堆煤倒在地上,會變成什麼形狀情境導入。教師再演示削鉛筆:把一支圓柱形鉛筆的筆頭刨成圓錐形,讓學生觀察,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麼有關,由於課件很形象直觀,學生很快聯繫到了圓柱的體積,而且很容易想到應該是幾分之幾的關係。教師從展示實物圖形到空間圖形,採用對比的方法,不斷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後讓學生動手實驗,讓孩子親歷教學的驗證過程,從實驗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後,就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起到鞏固深化知識點的作用。

2、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在實驗前讓學生先猜想,再通過小組合作演示實驗、交流得出結論,親自去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既調動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總結 篇4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涇川城關馬紅霞有幸觀摩了水泉寺國小段老師的《圓錐的體積》一課。總體感覺這是一位正在成長中的年輕有為、活力四射的新時代教師。這堂課以闖關賽的形式設計的新穎、科學、合理。教學過程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以實驗為核心,引導學生探究圓錐的體積公式,充分鍛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邊做邊思考、歸納、總結的習慣。

教學中,教者思路清晰,語言準確。可以説這是一堂較成功的課例。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堂課遺憾的是時間分配把握不好,導致有點前鬆後緊,而對於公式的簡單套用應用放在本節,對於公式的.拓展應用應着力放到下節課,教者課件中安排的題型多而沒完成預設。另外,既然是闖關賽,教師的鼓動性還不夠,體現不出熱烈的闖關氣氛。建議:充分把微笑帶進課堂,把鼓勵帶進課堂。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總結 篇5

課前,我給每組學生準備一盆沙和等底等高的空心圓柱體、圓錐體各一個。課堂上組織學生4人一組,利用手中的學具一起來探索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

學生們有的將圓錐中裝滿沙倒入圓柱中;有的將圓柱中裝滿沙倒入圓錐中……很快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在交流中,學生經常把“等底等高”漏掉,作業時不注意“等底等高”條件,錯誤率也很高。

反思:教師為了讓學生快速完成操作推導出公式,給學生準備學具,只讓學生來體驗得出結果的一部分操作。這樣做截斷了知識的本源,學生忽視了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條件的認識,因而對發現的規律認識不全面,最終運用規律去解決新問題時也錯誤百出。其實,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不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圓錐,這樣4組來裝沙操作。這樣的探究具有很強的選擇性、探索性和創造性,學生在不斷地測量、比較、猜測、驗證中發現“只有圓柱與圓錐等底等高”,圓錐的體積才是圓柱體積的1/3。

收穫:

①探究活動時,教師應避免探究問題開放中“材料過少”的現象;

②探究的問題應該在材料準備上開放;

③讓學生在充足、具有比較性的實驗操作材料的基礎上達到全面探究的目的。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總結 篇6

教學圓錐的體積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來發現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並能運用這個關係計算圓錐的體積,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由於六年級的學生對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知識掌握較牢固,學生感到簡單易懂,因此學起來並不感到困難。

新課一開始,我用課件出示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讓學生觀察並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麼有關,學生聯繫到了圓柱的體積,在猜想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從展示實物圖形到空間圖形,採用對比的方法,不斷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後課件演示實驗過程,讓孩子從實驗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這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就水到渠成了。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後,再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起到鞏固深化知識點的作用。

當然,教學是一門缺陷藝術,在教學之後我感到遺憾的是,沒讓學生動手實際操作,我想如果每個小組準備一套學具,讓他們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真切的參與到探究中去,最大限度的發揮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學會更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能力。

1、探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

2、每個學生都經歷“猜想估計---設計實驗驗證---發現算法”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下給於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係,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真正體會到了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去發現新知識的好處,學生自己去發現的新知識,是一種真正的理解,不是老師硬灌輸給他的,他們能靈活用知識解決問題,這使我熟悉到新課改提倡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我的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總結 篇7

在評教評學中我所講的內容是《圓錐的體積》,是學生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回顧上一節學過的內容,再讓學生大膽的猜想圓錐的體積公式。然後通過實驗操作來發現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或圓柱的體積是等底等高圓錐體積的3倍。

並能運用這個關係計算圓錐的體積。本節課我重點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充分發揮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並記錄下整個實驗過程和發現的結果。在彙報時,由於準備的材料不同,範耀君同學的小組和郝子龍小組發生了爭論,也是本課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我及時抓住這一個環節,引導學生得出必須在等底等高的條件下,從而推導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並懂得圓錐體和圓柱體之間的關係。

在感知事物,獲取感性知識中,操作與思維緊密結合,加深對圓錐及體積的認識。遺憾的是學生動手實驗時,佔據了較長的時間,以至練習的時間不多,沒有達到充分的鞏固。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合理的安排和調控好課堂,使學生有充分發揮的空間。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總結 篇8

本節課在學習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再學習圓錐的體積,學生感到非常簡單易懂,因此學起來並不感到困難。但教學過後,仍感到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當然也有許多收穫。

一、收穫

1、是在教學新課時,沒有像傳統教學那樣,直接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容器的教具,讓學生觀察倒沙實驗,而是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學生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就興趣盎然;

2、是在實驗時,讓學生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實驗,以實驗要求為主線,即動手操作,又動腦思考,努力探索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這樣的學習,學生學的'活,記得牢,即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並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3、探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不再是實驗演示的被動的觀看者,而是參與操作的主動探索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

4、每個學生都經歷“猜想---設計實驗驗證---發現算法”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下給於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係,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

二、不足:

1、許多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常忘記除以3,需要加強練習。

2、許多學生在計算中出現錯誤,計算能力不過關,口算也不過關,導致計算失敗。

3、在學生進行倒沙實驗時,應該事先讓學生準備好充分的學具,比如,準備一個圓柱,然後做一個和圓柱等底等高的圓錐,在做一個等底不等高的圓錐或者等高不等底的,這樣學生就比較明顯的看出與圓柱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4、一節好課在教學時要層次清楚,步步深入,重點突出。應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要有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在這幾個方面都還要加強。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總結 篇9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錐的特徵,會算圓的面積,以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的基礎上安排教學的。因此,我有針對性地設計、製作了本節課的輔助教學課件,既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複習遷移,做好鋪墊

由於圓錐體的體積是在學生學過圓柱體的體積的基礎上安排教學的,為了讓學生回憶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以便為知識的遷移和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我製作了一張圖文並茂的圖文片向學生展示了一個圓柱體圖形,並在圖形下面用醒目的文字向學生提出問題:這是什麼形體?它的體積應怎樣計算?這樣一張集文字、圖形、聲音於一體的圖文片,很容易引起學生注意,營造學習氣氛。

2、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取材於生活以創設情境,使教學過程與生活實際密聯繫起來,我製作了一張圖文並茂的圖文片向學生展示了曬穀場上一堆圓錐形的穀子,並在顯眼的位置向學生巧設問題:這堆谷成什麼形體?你們能求出這堆谷的體積嗎?這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把學生引入到新課探索的活動中。

3、實驗操作,推導公式

圓錐體積的推導,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讓學生直觀感知圓錐的體積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關係。首先讓學生用工具做實驗,初步感知,再呈現我製作的圖文片向學生演示:用圓錐裝滿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裏的過程。並在動畫下面巧設問題:用圓錐裝滿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空圓柱裏,倒幾次正好倒滿?每次水的.高度是圓柱高度的幾分之幾?有層次的教學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學生通過認真操作實驗,觀察思考,都明白了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4、自學嘗試,解惑答疑

為了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把課本上的例1製成一張圖文片,配上悠閒的樂曲,讓學生嘗試解答。試做時,我則進行巡視,如有問題,個別輔導,接着指名回答。這樣,能夠把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他們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成功的樂趣。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本節課《圓錐的體積》以談話法、實驗法為主,討論法、練習法為輔,實現教學目標。教學中,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國小階段學習的幾何知識是直觀幾何。國小生學習幾何知識不是靠嚴格的論證,而主要是通過觀察、操作。根據課題的特點,主要採取讓學生做實驗的方法主動獲取知識,而且在教學中我注重如何有效的引導學生探究。

例如,在上課開始,我是讓學生回憶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讓學生猜測圓錐的體積也可以藉助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來驗證,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到學生猜測出用圓柱的體積來幫助研究圓錐時,再進一步讓學生猜測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馬上讓學生自己以小組為單位去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每個學生都經歷了“猜想估計---設計實驗驗證---發現算法”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按自己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係,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在探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再是實驗演示的被動的觀看者,而是參與操作的主動探索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獲得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而且在探究出圓錐體積公式的基礎上,再讓他們想辦法計算出他們小組實驗用的圓錐的體積,又一次給了學生探究的空間,使他們對不光能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而且知道怎麼應用它。

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性潛能。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讓他們按自己的觀察進行猜測估計,按自己的設想操作學習,對自己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反思,在全體學生思維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出現了驗證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的方法。湧現出了對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中“1/3”的不同理解,實現了學習策略的多樣化,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總結 篇10

課前我安排學生收集、整理生活中應用圓錐的實例和信息資料。教學時我首先列舉生活中大量的圓錐實物,在學生觀察思考這些物體形狀的共同特點,並從實物中抽象出幾何形體的基礎上引入。再引導學生對照模型和圖形,互説圓錐的特徵,加深對圓錐的認識。感受幾何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為生活服務的.意識和能力。

在本課中,我無論從問題的引入,圓錐概念的定義,高的尋找及測量方法的探索,我都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嘗試、研究和討論,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合作、交流,這樣的過程,不僅提供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意識和信心,大家積極發言,爭先操作,參與率很高。

我積極地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或者去探究問題。通過 “看一看 ”, “摸一摸 ”, “比一比 ”, “指一指 ”, “説一説 ”, “猜一猜 ”等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身感受數學,在 “找 ”中學,在 “測 ”中學,在 “思 ”中學,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直觀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使數學課堂教學 “動 ”起來、 “活 ”起來,讓學生在 “做 ”中學,使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總結 篇11

對於《圓錐體積》的教學,我前些年按傳統的教法:用空心圓柱、圓錐裝沙的實驗,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的確有不妥之處,其一用“容積”偷換“體積”的概念,淡化了學生對“體積”的理解。其二在實驗中,把“容積”看作近似地等於“體積”有失科學的嚴密性,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不利。由於自己的守舊,一直沒能突破,沒想到今日的突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引發我的進一步思考:

1、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教師常常提醒學生,學習不能死守書本、不知變化、人云我雲,要不拘泥、不守舊。那麼我們教師自己更應該打破條條框框、突破教材、創造性的靈活地使用教材。

2、陶行知先生倡導“手腦聯盟”,他説“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就是要學生手腦並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如果我們教師能給學生創造人人蔘與,既動手又動腦的情景,就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不同的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3、實驗後的交流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力的催化劑。在交流中,學生通過比較、思考,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不僅理解了圓柱體和圓錐體之間的關係,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概括能力。

總之,我們教師只有在教學活動中,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發現和揭示數學原理和方法,我們的數學課堂就一定能生成更多的精彩!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總結 篇12

教學圓錐的體積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時讓學生通過實驗來發現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並能運用這個關係計算圓錐的體積,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麼有關,學生聯繫到了圓柱的體積,在猜想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教師從展示實物圖形到空間圖形,採用對比的方法,不斷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後讓學生動手實驗,讓孩子親歷教學的驗證過程,從實驗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後,就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起到鞏固深化知識點的'作用。

在教學之後感覺到遺憾的是,由於教具有限,參與實驗的學生不多,如果每個小組準備一套學具,讓他們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真切的參與到探究中去,這樣每個學生都能懷着喜悦的心情進行學習,最大限度的發揮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學會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總結 篇13

教學圓錐的體積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本課教學摒棄了以往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小組實驗得出結論的方法。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麼有關,學生聯繫到了圓柱的體積,在猜想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然後讓學生看白板演示將圓錐裏的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圓柱裏,需要倒幾次。雖然孩子們沒有進行實驗,但孩子目睹了過程,從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後,就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鞏固深化知識點。

思考:雖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成為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但不是並不是每個知識的獲得都必須學生動手操作。從課後的'作業反饋來看,學生的出錯率比以前小組合作的學習的還要好。看來,這樣的學習,學生學的活,記得牢,即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總結 篇14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時,由於教具的製作非常麻煩,多是先由教師演示等底等高情況下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正好是圓錐的體積,再讓學生驗證,最後教師通過對比實驗説明不等底等高的差異,但收到的效果不佳,計算圓錐的體積時容易忘掉乘。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條件掌握並不牢固,理解很模糊。在本次課中,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根據學習體積的經驗,先判斷四個圓錐的體積大小,引導學生猜測圓錐的體積和它的什麼有關,學生聯繫到了圓柱的體積,都能説出圓錐的體積跟它的底面積和高有關係,在猜想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

為了讓學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斷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條件,同時為了節約教學時間,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片斷:讓學生思考,圓錐與學過哪個立體圖形的關係最近?為什麼?學生很容易找到圓柱,接着我又拿出幾個不同的圓柱,問:考考你們的.眼力,選擇哪個來研究這個圓錐的體積比較好?將學生選的圓柱進行驗證,發現與圓錐是等底等高,告訴學生在選擇實驗材料時要儘量選擇有些相同條件的,這樣實驗時可以少走彎路,實驗的結果準確些,在這個過程中加深了對等底等高這個條件的理解。這時,讓學生進行小組合做,實驗探究,經歷一番觀察、發現、合作、創新的過程,得出圓錐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讓學生置身於有目的的實踐中,增加對實驗條件的選擇及信息的歸納。既圓滿地推導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發展。而這些目標的實現,完全是優化實驗過程所產生的效果。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為了增強實效性,避免走形式,在課前,我引導學生製作等底等高的一組圓柱和圓錐,使每個學生都能真切的參與實驗、參與到探究中去,讓他們以這樣每個學生都能懷着喜悦的心情進行學習,最大限度的發揮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學會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意識到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以學生認識發展規律為依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實際應用使學生在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中理解運用知識。在教學環節中以學生探究為基礎引導學生在探究中總結規律,並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感受到數學的應用性,解決問題的樂趣,逐步提高學生探究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中比較遺憾的時,在製作課件時考慮不周全,幾個圓錐的相關數據不準確,比例不合適,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影響了學生的判斷結果,這些看似細節的環節,卻反映了在備課時的粗心大意,對學生也會產生不良的影響,今後要注意,時刻記住:細節決定成功!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總結 篇15

上完《圓錐的體積》這節課,我反思了整堂課的教學,總的來説,上下來還是可以,通過學生大膽猜測圓錐的體積可能和什麼形狀的物體有關引入科學驗證,然學生在兩次倒水的過程中發現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係,由此引出圓錐的的體積公式V=Sh÷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非常注重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畢竟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體。同時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態度去對待這個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整個過程注重實事求是,認真分析自己的實驗結論,培養了學生科學的實驗觀。教學中“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1/3,它們一定等底等高”這個環節我沒有預先設計的,它是課堂中隨機生成的,卻讓學生增加了知識,通過學生的舉例子,學生能發現噹噹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和高交叉相等時,圓錐的體積也是圓柱體的三分之一,因此這句話是錯的。總而言之,這節課每個學生都經歷了“猜想---實驗---發現”的環節,不僅讓學生獲取了新知,也讓學生體會到探索成功的樂趣。

但課後反應的.的作業情況來看,學生基本理解了圓錐的體積,但在計算時卻經常忘記除以3。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對於稍微需要靈活判斷的題目還是不能有較好地把握,從而也可以看出,他們對於該體積公式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了較簡單的和較低的層面,知識死記公式,不能靈活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