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網絡 > 遊戲動漫

遊戲理論之精神分析派系

關於遊戲理論,現代社會有各式各樣的派系,今天小編帶來的是精神分析派,從精神分析角度來解釋遊戲,重視遊戲問題的研究。

遊戲理論之精神分析派系

  一、弗洛伊德的遊戲思想

1.遊戲的發泄、補償説

遊戲能使兒童得以逃避現實生活中的緊張、約束,為兒童提供一條安全的途徑來發泄情感,減少憂慮,發展自我力量,以實現現實生活中不能實現的衝動和慾望,使心理得到補償。

2.遊戲的動機是唯樂原則

弗洛伊德認為,遊戲是受愉快原則支配的,表現為遊戲能滿足幼兒的願望,它是滿足的源泉,遊戲中由於願望的滿足和痛苦的消失而獲得情感上的快樂。兒童遊戲就是為了追求快樂、宣泄不滿。幼兒的願望就是快快長成大人,做大人所能做的事情,這種願望只有在遊戲中才能實現。幼兒在遊戲中模仿成人的活動,“開醫院”,當醫生;“過家家”,當爸爸媽媽;“開汽車”當司機等,正是這種願望的反映。幼兒通過遊戲模仿成人的活動,扮演成人的角色,使幼兒想當成人,想做成人的事的願望得到滿足。

弗洛伊德認為遊戲的對立面不是嚴肅的工作,而是現實真實的東西。遊戲使兒童從緊張狀態和事實的約束力中解脱出來,遊戲為兒童提供了一個發泄不可接受的、常常是放肆的、衝動的、情景的安全島,補償現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慾望。因此,他認為遊戲並非總是和愉快的體驗聯繫在一起,有時在遊戲中重複那種不愉快的體驗,不愉快的體驗也往往成為兒童遊戲的主題。使自己由現實被動的承受者轉變為遊戲中主動的執行者,這是另一種唯樂原則的體現。在遊戲中,兒童重複在現實生活中給他們巨大影響的每一件事,並且發現這些影響的力量,使他們成為環境的主宰者。如醫生給幼兒打針,這些動作使幼兒感到疼痛、可怕,產生不愉快的體驗,通過給布娃娃或同伴打針的遊戲幼兒消除了緊張、不愉快的體驗,逐漸地從遊戲中得到快樂。實際上,幼兒在生活中遇到的不滿、不愉快的體驗是無法發泄的,他不能對醫生或媽媽施加報復,只有把這種體驗變成遊戲,通過遊戲活動把憤怒和不滿發泄在布娃娃或同伴身上,減少自己的緊張、痛苦和憂慮,從中獲得愉快。搶到飯勺的寶寶用小勺吃飯,體驗着對飯勺控制的快樂,同時發泄了被成人強行餵飯的不滿。精神分析學派認為,這是一種“轉向報復”,是一種“強迫重複”現象。在遊戲中重複那些不愉快的體驗,並把不愉快的體驗轉嫁到了別人身上,為自己泄了憤、報了仇,使自己由被動承受者轉變為主動執行者,並向自信和愉快的情感過渡。

3.遊戲的時期是短暫的

弗洛伊德認為,兒童通過遊戲自由地表現他們願望的時期是短暫的.,隨着與自我發展相聯繫的理性思維過程的開始而結束,批判性能力或理性的因素的加強束縛了遊戲的發展。隨着自我的發展,那種愉快的但又不能接受的伊底即本我的願望,其直接的象徵表達方式不再可能了,而自我則表現為詼諧和玩笑形式,或從事創造性的藝術活動,這種藝術活動是尋求表達相同的願望並得到原先在遊戲中得到的快樂。自我可以在較為現實的和社會可接受的活動中獲得發展,遊戲逐漸被藝術活動替代了。

  二、埃裏克森的掌握論

美國心理學家埃裏克森從積極的方面發展了弗洛伊德的觀點。他認為遊戲是自我的一種機能,是一種身體的過程與社會性的過程同步的企圖,遊戲可以降低焦慮,使願望得到補償性的滿足。

埃裏克森着重研究了遊戲的心理社會發展的順序,他把遊戲當作系列未被展開的心理社會關係加以探討,他提出了三個階段:1、自我宇宙階段,嬰兒以自己的身體為宇宙,這一階段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探索活動的中心,語言被一遍遍地重複,兒童試圖重複或重新體驗各種動覺和感知覺。第二時期,探索活動逐漸擴大到他人和客體,嬰兒的着眼點仍然是慾望的快樂,他試圖用不同的語音和喊叫來驗證自己對母親出現的影響效果。2、微觀階段,學步兒用小型玩具來表現主題,學會在微觀水平上操縱和駕馭世界。3、宏觀階段,兒童與他人共享這個世界,這一階段的兒童起初把其他兒童當成客體來聯繫,以後逐漸發展為合作性的角色遊戲。

埃裏克森認為遊戲所採用的形式是隨着心理社會問題和自我情景的變化而變化的。把遊戲與人格發展聯繫起來,突出了遊戲在自我發展中的作用。認為人格的發展是心理性慾和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而遊戲可以幫助自我對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進行協調和整合。遊戲的形式隨着年齡的增長和人格的發展而不同,遊戲幫助兒童人格從一個階段轉向另一個階段發展,遊戲着的兒童不斷進入掌握的新階段。

階段一:0~1.5歲,親子游戲時期。

嬰兒從生理需要的滿足中,體驗到身體的康寧,感到了安全,對周圍環境產生了一種基本信任感。反之,如果父母的信心不足,或育兒方式有缺陷,嬰兒便對周圍環境產生不信任的定向。基本的信任或不信任是新的社會成員形成的對社會的最初的態度,它將影響到以後的發展,決定着自我與他人關係的傾向。信任人的孩子變成值得信賴而又信任人的成人,多疑的孩子長大成人時則不信任別人。埃裏克森認為,良好的母子關係是產生信任感的基礎。遊戲對於母子關係的形成和信任感的產生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階段母子互相凝視,母親帶着親善、關愛的表情注視嬰兒,嬰兒注視着母親,這種注視的眼神不僅傳遞着愛的信息,也帶着遊戲性的鼓勵。

階段二:1.5~3歲,練習性遊戲時期。

這一階段相當於弗洛伊德的肛門期。人格主要表現為必須解決生物社會性危機,必須掌握對排泄器官的肌肉控制並在此基礎上產生自信,認識到自己的意志,產生一種自主感。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將形成羞怯與懷疑的態度。兒童通過遊戲表現內心衝突和焦慮,通過遊戲緩和、平衡內心矛盾。在遊戲中,兒童認識了自己的力量和意志,從而產生自信,發展了自主性。遊戲開始在兒童生活中佔據主要地位,它可以為兒童提供一個安全島,在自己制定的內心法則的範圍內發展自主性,克服羞怯與疑慮。

階段三:3~6歲,角色扮演遊戲時期。

遊戲在這一階段的發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這一階段也稱遊戲期。遊戲可以幫助兒童在可能性的範圍內定向,通過對同性父母的角色自居,小男孩扮演爸爸、小女孩扮演媽媽,在想象的角色扮演中,逐步發展起新的自我約束的形式。在人格上打上男子漢或婦人氣的烙印,獲得主動性的發展,並能主動制定計劃,努力實現目標。幼兒通過在遊戲中表現內心衝突和焦慮,扮演角色,使危機得到緩和並且使前一階段發展所遺留下來的問題得到解決。

埃裏克森經過嚴密、精確的統計研究發現,兒童在遊戲中存在性別差異。年幼的男孩建造涉及積極性主題的直立的建築物,而女孩的創作物則由靜態主題的圍欄物構成;在材料的使用上,男孩喜歡用積木,而女孩不用或少用積木,只是用傢俱來佈置室內環境;遊戲內容上,女孩主要反映與家庭生活內部有關的情節,而男孩則更傾向於反映户外的運動性活動。埃裏克森的研究方法已由典型的精神分析向數據統計方法過渡,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創新,促進了遊戲研究方法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