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2017年外科主治醫師要點知識:顱高壓與顱腦損傷

顱腦損傷是一種常見外傷,可單獨存在,也可與其他損傷複合存在。其分類根據顱腦解剖部位分為頭皮損傷、顱骨損傷與腦損傷,三者可合併存在。以下是本站小編帶來的詳細內容,歡迎參考查看。

2017年外科主治醫師要點知識:顱高壓與顱腦損傷

1、 cushing response

2、 secondary brain injury

3、 正常成人顱內壓(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為80-180mm 水柱,持續在200mm水柱稱為顱內壓增高

4、 體積壓力反應(volume-pressure response,VPR)顱內壓力與體積之間的關係不是線性關係。如果當顱內出現佔位性病變的時候,隨着病變的緩慢發展,可以長時間不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一旦由於顱內壓代償功能失調,病情將迅速發展。如原有的顱內壓增高已超過臨界點,釋放少量腦脊液即可使顱內壓明顯下降,若顱內壓增高處於代償範圍之內,釋放少量腦脊液僅僅引起微小的壓力下降。

5、 成人和顱縫閉合的兒童的顱腔容積是固定的,約為1400-1500ml,顱內允許增加的臨界容積約為5%(70ml)

6、 顱內壓增高的後果:

1) 腦血流量降低(CBF)=(MAP-ICP)/CVR ,CPP=MAP-ICP,CBF=CPP/CVR。MAP:平均動脈壓;ICP:顱內壓;CVR:腦灌注壓

2) 腦移位和腦疝

3) 腦水腫:血管源性,細胞中毒性

4) 庫欣反應:顱內壓急劇增高時,病人出現血壓升高,心跳脈搏緩慢,呼吸節律紊亂,體温升高等各項生命體徵發生變化。

5) 胃腸功能紊亂和消化道出血

6) 神經源性肺水腫

7、 顱內壓增高的臨牀表現:頭痛(隨顱內壓增高進行性加重,脹痛和撕裂痛多見), 嘔吐(噴射性),視神經乳頭水腫(乳頭充血,邊緣模糊不清,中央凹陷消失,視盤隆起,靜脈怒張,長期存在可引起視神經繼發性萎縮)此為“三主徵”。此外,還有意識障礙和生命體徵的.變化(血壓升高,脈搏徐緩,呼吸不規則,體温升高)

8、 CT是顱內佔位病變首選的輔助檢查手段

9、 顱內壓增高的治療原則:

1) 一般處理:密切觀察神智、瞳孔,呼吸脈搏血壓。給予補液,疏通大便,(氣管切開),吸氧。

2) 病因治療:佔位的,首先考慮病變切除;腦積水的,行腦脊液分流術(分流至腹腔,蛛網膜下腔,心房)

5) 冬眠低温療法或亞低温療法

6) 腦脊液體外引流

10、 腦疝(brain henia): 當顱內某分腔佔位性病變時,該分腔的壓力大於臨近分腔的壓力,腦組織從高壓力區向低壓力區移位,導致腦組織、血管、顱神經等重要結構受壓和移位,有時被擠入硬腦膜的間隙或孔道中,從而出現一系列嚴重的臨牀症狀和體徵。

11、 腦疝的分類:

1) 小腦幕切跡疝(顳葉鈎回疝):顳葉的海馬迴、鈎回通過小腦幕切跡被推至幕下。

2) 枕骨大孔疝(小腦扁桃體疝):小腦扁桃體和延髓經枕骨大孔推擠向椎管內。

3) 大腦鐮下疝(扣帶回疝):一側半球的扣帶回經鐮下孔被擠入對側分腔

12、 小腦幕切跡疝的臨牀表現特點:瞳孔變小,對光反射遲鈍(動眼神經受刺激);瞳孔逐漸散大,對光直接反射間接反射均消失(動眼神經麻痺),患側上瞼下垂,眼球外斜;雙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動眼神經核功能喪失)。病變對側肢體肌力減弱或麻痺,病理徵陽性。

13、 枕骨大孔疝的臨牀表現特點:頸項強直,強迫頭位;生命體徵紊亂出現較早,可早期突發呼吸驟停而死亡(延髓的呼吸中樞受損嚴重,呼吸深慢)

14、 側腦室體外引流式臨牀上常用的顱腦手術前的輔助性搶救措施之一。(處理腦疝)

15、 頭皮血腫可分為:皮下血腫,帽狀腱膜下血腫,骨膜下血腫。(頭皮由表及裏:皮層,皮下層,帽狀腱膜層,帽狀腱膜下層,顱骨膜,顱板)

16、 線形骨折可分為顱前窩骨折,顱中窩骨折,顱後窩骨折。

17、 顱前窩骨折:累及眶頂和篩骨,可有鼻出血、眶周廣泛淤血斑(“熊貓眼”徵),可合併腦脊液鼻漏,嗅神經或視神經損傷。

18、 顱中窩骨折:可有腦脊液鼻漏,耳漏,動靜脈瘻致搏動性突眼,及顱內雜音。

19、 顱後窩骨折:乳突部皮下淤血斑(Battle 徵)

20、 顱底骨折的診斷和定位,主要依靠臨牀表現確定。有腦脊液漏存在時,屬於開放性顱腦損傷。X片刻顯示顱內積氣。

21、 顱骨骨折本身無需特別治療,合併腦脊液漏時,須預防顱內感染,不可堵塞或沖洗,不做腰穿,取頭高位卧牀休息,避免用力咳嗽,打噴嚏和擤涕,給予抗生素。多數漏口會在傷後1-2周自行癒合,超過一個月未停止漏液者,考慮手術修補硬腦膜。

22、 凹陷性骨折的手術適應症包括:

1) 合併腦損傷或大面積的骨折片陷入顱腔,導致顱內壓增高。中線結構移位,有腦疝可能者,應急診開顱去骨瓣減壓。

2) 骨折片壓迫腦重要部位引起神經功能障礙如偏癱、癲癇等。

3) 非功能區域的小面積凹陷骨折,無顱內壓升高,深度超過1cm,擇期手術。

4) 位於大靜脈竇處的,未引起神經體徵或顱內壓升高時不宜手術

5) 開放性骨折的碎骨片須全部取除修復破裂的硬腦膜。

23、 按傷後腦組織與外界是否相通(硬腦膜是否完整),分為開放性、閉合性腦損傷。

24、 衝擊傷(impact lesion):受力側的腦損傷。對衝傷(contre-coup lesion):受力側對側的腦損傷。最易發生對衝傷的部位:額葉、顳葉、及其底面。

25、 原發性腦損傷是指暴力作用於頭部時立即發生的腦損傷,主要有腦震盪,腦挫裂傷,原發性腦幹損傷。其症狀和體徵在受傷當時即可出新,並且不再加重。無需開顱手術。

繼發性腦損傷是指受傷一定時間後出現的腦受損病變,主要有腦水腫(繼發於腦挫裂傷)、顱內血腫(因顱骨、硬腦膜或腦出血形成)。症狀和體徵是在傷後一段時間進行性加重。

26、 腦震盪(cerebral concussion):

1) 不超過半小時的意識障礙。

2) 有逆行性遺忘(Retrograde amnesia):清醒後不能回憶受傷當時乃至傷前一段時間內的情況。

3) 神經系統檢查無陽性體徵,腦脊液檢查無紅細胞,CT檢查顱內無異常發現。

27、 彌散性軸突損傷:

1) 慣性力所致,腦白質廣泛性軸突損傷。

2) 受傷當時立即出現較長時間的昏迷

3) CT掃描可見有多個點狀或小片狀出血灶

28、 顱內血腫分為 硬腦膜外血腫、硬腦膜下血腫、腦內血腫。72小時內為急性,超過三週為慢性,中間為亞急性。

29、 硬腦膜外血腫,出血來源以腦膜中動脈最常見,常發生於顳區:

1) 外傷史

2) 意識障礙:中間清醒期:最初的昏迷與腦疝的昏迷之間有一段意識清楚的時間,多數為數小時或稍長,甚少超過24小時;沒有中間清醒期者,可有“意識好轉期”,未及清醒卻又加重;也可以是持續進行性加重的意識障礙。

3) 患側瞳孔先縮小,對光反應遲鈍,而後進行性擴大,對光反應消失、上瞼下垂,對側瞳孔隨之擴大。

4) CT檢查可見顱骨內板與腦表面之間有雙凸鏡形或弓形密度增高影

30、 急性硬腦膜下血腫,大多由對衝性腦挫裂傷所致,好發於額極,顳極及其底面。CT檢查發現顱骨內板與腦表面之間出現新月形或半月形影。

31、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好發於50歲以上老人,僅有輕微頭部外傷或沒有外傷史。多是上矢狀竇的靜脈撕裂出血。大多覆蓋於額頂部大腦表面,介於硬腦膜和蛛網膜之間,形成完整包膜。早期包膜較薄,及時作血腫引流,受壓腦葉易於復位而痊癒。臨牀表現包括:慢性顱高壓症狀;血腫壓迫所致的局灶症狀和體徵(輕偏癱,失語,侷限性癲癇);腦萎縮、腦供血不足的症狀(智力障礙,精神失常,記憶力減退)。CT檢查顱骨內板下低密度新月形、半月形、雙凸鏡形影像。

32、 意識傳統的分級:意識清楚,意識模糊,淺昏迷(半昏迷),昏迷,深昏迷。意識模糊尚保留呼之能應或能睜眼的最低限度的合作。淺昏迷對言語無反應,對痛覺敏感。昏迷對痛覺反應遲鈍。

33、 Glasgow昏迷評分法

睜眼反應



E



言語反應



V



運動反應



M



能自行睜眼



4



能對答,定向正確



5



能按吩咐完成動作



6



呼之能睜眼



3



能對答,定向有誤



4



刺痛能定位



5



刺痛能睜眼



2



胡言亂語,不能對答



3



刺痛肢體能回縮,定位不準



4



不能睜眼



1



僅能發音,無語言



2



刺痛雙上肢過度屈曲



3









不能發音



1



刺痛四肢過度伸展



2















刺痛時四肢鬆弛,無動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