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14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歡迎大家分享。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14篇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1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節課,它屬於“數與代數”學習領域,是一節概念教學課。

教學這節概念課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鞏固——概念的發展。

概念的引入我採用的是在複習舊概念的基礎上引入新概念。因為三年級時就接觸分數,新舊概念聯繫緊密,就不用從概念的本義講起,只需從學生已有的,與其相關聯的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所以安排了第一環節回顧舊知,引入新課和第二環節交流預習,明確任務。培養學生的閲讀和自學能力,學生獲取了初步的認識,也就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重點。學生帶着問題學習,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概念的形成採用師生交流,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瞭解的分數的產生讓學生舉實例,以感性材料為依據,認識到分數是在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實際需要中產生的。同時我向學生介紹了分數的發展史,數學課中適當的滲透數學文化,可以為學生注入提高數學學習興趣的積極因素。然後再動手操作與交流中感受分數的意義,得到理性的概念描述。當學生對老師的概念產生質疑時,順學而導,引出單位“1”,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難點的突破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怎樣表示出“三張餅的3/4”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經歷實踐的過程,探究不出結果也沒關係,因為再此基礎上,配合老師的講解和生活中的實例,學生會接受得更好,教學才有實效。同時,學生也會逐步感受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提高學習的主體意識。

概念的鞏固是教學的第四個環節,拓展練習,深化理解,迴歸生活。概念課探究新知用時比較長,我精選了三道練習題。一是練習十一的第四題,動手、動腦相結合,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提高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二是6、7題,都是與生活實際練習緊密的題目,能更好的提高了學生的應用意識,發展學生的數感。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分數概念外延的認識,我有設計了遊戲練習。其實,這道題主要體現概念的發展。

概念的發展就是不失時機地擴展延伸概念的含義,每一道練習都是對概念的一次拓展,體現概念的發展過程。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2

《成反比例的量》是在學習《成正比例的量》之後學習的。為了吸取上次課的教學經驗,我改變了教學方法,目是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知。

上課時,以已學過的正比例的意義為切入點,讓學生們先説一説成正比例的量的意義,並要求説出它的特徵來;讓學生們説一説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再説説你是如何來判斷這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這樣既複習了舊知,又為學習新的知識做好了一定的鋪墊。再出示課題:成反比例的量。讓學生們自己提出疑問:如成正比例的量是一個量增加,另一個量也增加,一個量減少,另一個量減少,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不是一個增加,另一個量就減少呢?成正比例的兩個量是比值一定,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什麼一定呢?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有了一些疑問,相信學生們會急着想要解決呢!我就順勢提出讓學生們自己看書來尋找這些答案,然後再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對別人的發言及時補充和發表自己看法,這樣既學會了思考,又培養了學生學會傾聽的學習習慣。接着對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進行比較,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在整個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遷移,理解了反比例的意義,不僅讓學生獲得了數學知識,還增強了自主學習數學的信心,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這課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都很高,學習效果較好,為了鼓勵學生學習的積極和主動性,一是人人能自主積極參加新知的探索與學習;二是大家能充分合作,發揮出了各自的能力;三是大家學會了如何利用舊知識來學習新知識的方法;四是很多同學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知識後,有一種快樂感和成就感。

本節課內容比較抽象、難懂,學生掌握有一定得困難。怎樣化解這一教學難點,使學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這一重點內容呢?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

一、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望。

我從學生身邊發掘素材,組織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引入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這就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起了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自主探究新知較好的創設了現實背景。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義

在演示的基礎上,我又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分析,因而取得滿意的效果:學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兩種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初步認識了反比例的.涵義,體驗了探索新知、發現規律的樂趣。

三、比較猜想,歸納規律

我考慮到例題比較相近,因此要注意學習方式必須加以改變。因此我採取把自主權交給學生方式,營造了民主、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因而對例題的學習探索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然後通過例題與例題進行比較,歸納出成反比例的兩種量的幾個特點,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義作比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義。最後經過驗證,得出反比例的意義和關係式。既達成了本課的知識目標,又培養了推理的能力。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3

這一次學校開展了活動,在活動中我們集體備課選定了《方程的意義》一課作為研討課。這課的難點是區分“等式”和“方程”,為能突破這一難點我們精心設計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新課前先是出示了口算卡:

接着在方程意義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明白什麼是相等關係,我們先用了一把1米長粗細均勻的直尺橫放在手指上,通過這一簡單的小遊戲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況是當左右兩邊的重量相等時(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緊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兩邊分邊放置20+30的兩隻正方體、50的砝碼,並根據平衡關係列出了一個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個30只轉換了一個方向,但是30的標記是一個“?”天平仍是平衡狀態。得出另一個等式20+?=50,標有?的再轉換一個方向後上面標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狀態,由此又可以寫出一個等式20+x=50。整個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演示、觀察、思考、比較、概括等一系列活動,由淺入深,分層推進,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方程”。

雖然整個教學任務好象是完成了。但從學生的練習中我們發現還有一部分學生對“等式”和“方程”的關係還是沒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練習題中有一道討論題:“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這句話對嗎?(答案是對的) 但是通過小組同學的合作學習和爭論,答案不一。雖然做錯的同學最後被做對的同學説服了,但這也説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問題。其實我們是忽視了“等式”和“方程”的直接對比

我們的口算題引入本來是為這節課的.學習進行鋪墊,但在第一次上課時,口算題我們做完後沒有再回過頭來再充分利用。課後經過大家的評課和科培中心老帥的指點,看起來是很簡單的幾道口算題,其中隱藏着等式和方程的關係。第二節課中我們通過改進,在講完“等式”和“方程”後又回到口算卡,將口算卡的題通過變化——只是等式| ,——既是等式又是方程,這樣進行對比使學生對 “等式”和“方程”的關係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4

一、案例

1、創設情景,研究三角形的特性

首先出示一副自行車和電動門的畫面,教師請學生根據畫面提出數學問題。生A提問:“為什麼自行車車輪胎是圓形的?”生B:“為什麼自行車的車樑架是三角形的?”生C:“為什麼電動門能來回拉動?”……

然後通過操作,研究三角形的特性⑴提供材料(材料是7根長短不一的學具小棒),小組合作設計一個三角形和四邊形的框架玩一玩,看你能發現什麼?⑵小組彙報發現的情況。生A:“這個四邊形的框架能變形。”生B:“四邊形的框架能變成不同的形狀。”生C:“三角形的怎麼拉都拉不動。”……教師根據學生的發現,及時昇華:“像三角形這種不變形、不能拉動的性質叫三角形的穩定性。”⑶請學生説一説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

2、動手畫,探討三角形的意義

首先找“三角形的物體”生:“房樑架”、“紅領巾”、“有的橡皮也是三角形的”、“籃球架的底架”“……”

然後通過畫三角形,研究三角形的意義

⑴教師通過實物投影儀,指名展示學生畫的三角形,由學生找出不足。

⑵我們畫了三角形,你覺得什麼樣的圖形是三角形呢?四人一組討論。

⑶小組彙報,其他組補充或提出不同的意見。

生A:“有三個角、三條線組成的.圖形是三角形。”生B提出反對的意見:“三條曲線行嗎?”生A接着:“三個角、三條直線連起來的圖形是三角形。”生C又意見:“直線有端點嗎?”生A:“應該是三個角、三條線段連起來的圖形是三角形。”

教師及時問:“同學們還有意見嗎?”這時學生沒有了意見,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圖。

反問:“這是三角形嗎?”這時學生非常疑惑,教師接着讓他們又討論起來,一名學生起來彙報:“由三條線段圍起來的圖形就是三角形。”教師及時昇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⑷你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字嗎?生指圖説名字,其他生補充。

教師小結:“三角形是由三個頂點、三個角和三條線段組成的。”

二、反思

這堂課基本體現了學生自主研究數學的思想。首先從生活入手,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通過給學生提供材料,讓學生在操作中對三角形的特性增加感性認識,發現特性。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構建知識的能力得以培養。知識的獲得能從感性上升為理性,這最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利用已知,在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裏自主思考、合作探討,學習新知,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得以提高。這不正是數學學習的理想境界嗎?

曾幾何時,學生看着黑板上教師繪製的一個三角形,口中唸唸有詞“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特性是穩定性”。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思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遵循數學知識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越來越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5

百分數是在學生學過整數、小數、特別是分數的概念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百分數在實際中有廣泛的應用,是國小數學中重要的基礎知識之一。

本課為百分數教學的第一課時,在教學中我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可供獨立思考,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較分析、歸納整理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能力,並充分體會到百分數與我們的生活實際是緊密相連的。其次在教學材料的安排上大量的結合具體的生活素材,以孩子們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在學習的過程中,以多種教學形式,吸引並激發全體學生積極參與。

新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為此,我是從這幾個方面入手的。

1、讓學生經歷新知呈現的過程。

本節課我把教材進行了合理整合,設計了投球比賽這一環節,先呈現投中球個數的信息,在學生爭議中引導學生建構新的分析材料,出示投中球個數、投球總個數兩個量的信息再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決策。通過“哪位老師投球更準” “只知道投中球個數能進行比較嗎?”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這樣就有效地激起了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生心中探索新知識的慾望與興趣,同時自覺地參與到知識的構建與生成中來。並隨着“哪位老師投球更準?”這個問題的最終解決,使學生在認知衝突與爭論中看到了知識的成因,突現了思維的過程,這樣就把原本靜態知識動態化,將數學教材實踐化。學生學到的也就是“生活中有價值的數學”。這樣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了百分數意義的探索過程,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並讓學生深切理解了百分數在實際進行比較時起的作用。

2、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百分數是一個非常生活化的內容,於是在教學時,我從生活實例導入,又讓學生蒐集大量的百分數,在充分理解每個百分數意義的基礎上,讓學生把自己對百分數的認識用抽象的語言概括。新授教學充分揭示了知識的發生過程。知識發生過程藴含着極豐富的推理方法、思維方法和思想方法,它們是知識結構中最活躍的元素,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最好素材。

3、練習體現一個“精”字。

練習,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一環。它既是促進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又是使學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礎。我在練習時,注意練習的目的性、典型性、針對性、層次性、多樣性和趣味性。特別是小遊戲和百分數意義理解題的設計,是針對本課時的教學難點設計的,引導學生在對比中弄清區別,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聯繫。使得學生對於分數和百分數的.區別的認識又更進一層。

4、注重課堂人文關懷

在本節課中,我通過“中國國中生的近視率為49%”請學生説説自己的想法,指出眼睛是心靈的窗户,不要讓窗户蒙上灰塵。提醒學生馬上就要進入國中學習,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與學習時間,注意保護眼睛。通過學習“大腦的開發使用率約為3%”指出目前提高大腦使用率的最好方法就是學習,鼓勵學生現在多學習知識,將來能揭開大腦神祕的面紗。通過最後課堂小結時愛迪生的名言激勵學生勤奮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課堂中我處處滲透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充滿了人文的關懷。

當然,在本節課中,存在着不少的問題:

1、在處理學習百分數的意義方面還須進一步思考如何更好的使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讓孩子們深刻領悟到意義的內涵。

2、讓學生提前準備的生活中的百分數素材利用的不夠,造成資源浪費。

3、本節課中過多強調小於100%的百分數,對大於100%的百分數意義理解上涉及不夠等等。請各位專家及老師不吝賜教。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6

這是一節乘法意義的練習課,而練習就不能是簡單地重複,就不能是機械地做題,練習意味着要讓學生實現認識上的突破。乘法意義是抽象的,怎樣讓學生深刻地理解這一內容,我進行了如下的嘗試:

 1、 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乘法。

聖誕節快到了,3×4特別想為自己開一個大型的化粧舞會,想把自己打扮打扮,讓自己變個樣子。聽到這個消息,學生們可熱情了,都在幫3×4出注意、想辦法。有的説可以變成3+3+3+3或4+4+4,有的同學建議它變成4×4—4或4×2+4,還有的説把它設計成3×6—3—3,……,學生的方案很多很多,從這些方案中可以看出他們知道乘法與加法的聯繫,知道3×4就表示3個4或4個3。

老師的一句話:“淘氣的3×4變成了12個方格子,可以嗎?”打開了學生的視野,3×4不僅可以變成連加、乘加、乘減算式,還可以變成平面圖形。接着,3×4又變成了立體圖形,又變成了線段圖,但不管怎麼變,3×4表示的意義都是3個4或4個3。在這一環節中,數與形實現了完美的結合,乘法意義的幾個模型一一體現,活潑的教學情境中不失濃濃的數學味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充分認識了乘法。

 2、 從不同的層次理解乘法。

沿着3×4的化粧舞會繼續研究,3×4可以表示4個3,再添一份就是5個3,再添一份就是6個3……如果有這樣的100份、1000份、10000份呢?學生脱口而出: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幾個3。這是學生對乘法意義認識的突破。當教師出示有這樣的N份時,學生輕鬆地説出就是N個3。這是對乘法意義的`高度概括,學生的認識再一次實現了突破。教師的設計是層層深入的,學生沿着教師指引的方向,在朝着更深、更遠邁進。

3、 在不同的策略中運用乘法。

同樣是求一盒巧克力有多少塊,這個説用3個7再減3,那個説3個5再加3也行,還有同學説3個6也行。從不同的解決問題策略中,可以看出學生對乘法意義的個性化理解,看出學生可以對乘法意義進行靈活的應用。

整節課圍繞乘法的意義展開,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在遊戲、討論中實現了對乘法意義的深入理解。

為學生打開一扇窗,學生將收穫一個視野。

為學生指明一條路,學生將收穫一個思考的方向。

為學生提供一個舞台,學生將收穫一個創造的天地。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7

在本節課的的教學中,教師以遊戲引入乘、除法問題,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水平,教學時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示以及一步步地引導,讓學生了解到不同的.條件下運用不同的方法。除了教材上給出的解決鮮花與花瓶數量關係的事例以外,還讓學生自己想一想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問題用到了乘、除法,把數學和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通過身邊常見的問題,使學生切身感受乘、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加深對乘、除法知識的理解,做到理論與實際的完美結合。

不足之處:對練習的設計還可以更加多樣化,增加趣味性。在下次教學該內容時,學生討論的部分要加強,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機會。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8

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是國小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的意義和比的基本性質之後進行教學的,學習的過程中始終圍繞以學生自己以有的知識經驗去探索新知為核心,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為目的,最終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主要由“設疑”、“探究”、“應用”這樣三個教學環節組成。在“設疑”這個環節中,採用問題解決展開探究,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新問題,探索新知識。學生起初先回憶學過的有關比的知識,例如:比的意義,比各部分的名稱,比的基本性質,如何求比值等,接着讓學生通過計算整數比,分數比,小數比,引導學生觀察你發現了什麼?學生馬上會看到有些比的比值相等,此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用等號連接起來,這時再次讓學生觀察等式,引出:像這樣的式子我們數學上叫做比例。為了讓學生對比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我讓學生觀察組成的比例與我們學過的比有什麼不同?學生感受到比例是兩個比組成的,比是一個式子,比例中的兩個比的比值相等,在學生回答後,我提出這樣的問題:能用自己的話説説什麼是比例嗎?從而引出着就是比例的意義。因為後面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利用比例的`意義解決問題,為此我又讓學生反覆觀察意義中重點的詞語,強化學生對比例意義的理解。學生歸納出兩個比、比值相等很重要。在學生把意義真正內化後,我出示了聯繫,讓學生判斷下面哪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讓學生總結出

判斷組成比例的兩個比,關鍵看它們的比值是否相等。學生學的很高興,也真正學會了用自己的知識解決問題。“探究”是本節課重要的環節,在這個環節裏,主要引導學生怎樣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現比例的祕密,歸納出規律性的結論。學生首先回憶比的各部分名稱,再自學比例的各部分名稱,這時舉例讓學生找比例中的內項、外項,同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比例的內項、外項有一個有趣的規律,你能算算它們內項、外項各自和、差、積、商,看看你發現了什麼?學生高興的總結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學生學的快樂,又掌握了數學方法,這時出示練習,讓學生用比例的性質解決問題。整個環節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最後,我沒有總結知識,而是讓學生談了自己的學習收穫。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得到了鍛鍊。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9

葉瀾教授曾説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會成為名師,但如果認真寫—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這句話不難理解,因為有反思才會有提升和改善,才能用自己已有的經驗指導未來的教學行動,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其意義不可謂不大。

簡單來説,教學反思的意義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學反思有助於教師實踐的專業化提升。我們都知道,若想要改善自己的教學實踐,必須要把外部的理論內化為自己的認知和經驗;若想糾正自己某些不好的教學習慣,如固化思維,需要不斷去強化自己的認知,刻意提醒自己去留心關注。這種內化、強化的過程就是學習、反思的過程。因此,教師必須善於反思、堅持反思。只有養成反思的習慣,才能改變很多慣性思維,讓教學能力再上一個台階。

同時,一堂課教下來,是否達到了自己的預期、自己堅持的教學理念與實際教學之間是否存在出入、有哪些經驗或者教訓等,所有這些問題,在反思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向書本“請教”,可以與同事、同行切磋,借鑑他人的智慧來撥開心中的迷霧。

歸根結底,教師要敢於懷疑自我、否定自我,敢於並善於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教學反思一方面對科學的教學理念、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予以充分肯定,以此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閲歷;另一方面又是自我剖析、不斷找出理論與實踐尚有衝突的地方,並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完善教學實踐的過程。

其次,教學反思有助於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教學實踐是否合理,體現在是否符合科學規律、是否符合教育的本質、是否遵循了學生的心理特徵、是否符合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以及是否滿足社會需求等方方面面。這些都需要通過不斷地反思和實踐來驗證。

我們可以發現,如果教學反思能關注並解答以上這些問題,那麼,所謂教學,雖然出發點是“教”,但落腳點卻在“學”上,也就是説從教師主體走向學生主體。這樣的反思非常有意義,因為它關注到了教育的'本質——讓教學更加關注人的因素、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養等。這些恰恰是教育者們的共同追求。如果能夠做到如此“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是值得我們欽佩和讚歎的。

最後,教學反思能夠促進教師從“教學者”向“教育家”轉型。如果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能認真鑽研自己的教學所得,敏鋭捕捉值得探討的教學現象,並用研究的眼光去審視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其教學技能自然而然會得到提升,從而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成長。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10

《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分關係。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不同類量的比。教材還介紹了每個比中兩項的名稱和比值的概念,舉例説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着重説明兩點: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表示,有的是用整數表示。

(2)比的後項不能是0。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運用比的意義及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繫;教學難點是理解比的意義。

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我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學生的已知經驗裏對比已經有了初步的感官認識,體育比賽中的幾比幾學生經常看到,在配製安利的洗滌劑的瓶子上按照幾比幾來配製,學生也能夠接觸到,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所以一開課,我直接出示,讓學生按照2:1來摸紅色和黃色的球,學生很輕鬆的説出紅球2個黃球1個,然後引導學生説出其他的情況。進而,讓學生總結出只要滿足紅球是黃球的2倍就滿足紅球和黃球的比是2:1,再引導學生列出算式。這一環節,就是比的意義第一個層次: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數關係。然後教師反過來問道,那黃球和紅球的比是幾比幾呢?黃球是紅球的幾分之幾呢?引導學生列出算式,這一環節就鞏固了比的意義第二個層次: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分數關係。通過這兩個層次的教學學生對於比的意義理解的非常深刻,也達到了預想的教學效果。

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係的時候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意在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講授,讓學生藉助多媒體、板書、形體語言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繫,實現了自主學習。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使學生的對兩個數相除也可以説成兩個數的比的感悟不深刻;在教學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繫和區別時,這一部分感覺有點囫圇吞棗,學生沒有真正理解之間的聯繫和不同,這部分知識比較抽象一些。還有因為時間原因,練習內容包括課堂總結和延伸處理得比較粗糙,應該讓學生説出自己能得到哪些信息。

總之,這節課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和改進。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11

《數學課程標準》中對學生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作了明確的要求:學習數學知識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百分數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學生會怎樣探索百分數的意義呢?通過看書雖然能很容易的知道,但那只是表層的東西,理解不深、掌握不牢。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不僅可以體會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結論的概括、數學知識的運用,而且通過這個充滿探索和自主體驗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學會數學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數學去解決問題,獲得自我成功的體驗,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依據教改理念,結合我對這堂課的思索,我在百分數的意義一課中,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通過自主探究性學習,讓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能正確讀寫百分數,感受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繫與區別。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思考。收集、分析處理信息,綜合概括,經歷知識的形成、發展的探索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

3、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數學應用思想。培養學生善於觀察、比較。勤于思考,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但在第一次教學中卻事與願違,經過第二次教學和深入的思考,我認為向學生提供充分經歷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百分數的意義,真正貫徹這個教學目標,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讓學生經歷新知呈現的過程

在國小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數學內容放在真實有趣的情境裏,引導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把生活原型轉化為數學模型的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發生的過程。為此,在“百分數的意義”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實體會百分數產生的由來,在課始我設計了學生身邊幼兒園時的籃球投籃這一情景。,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了百分數的好處,明白了“生活中有了分數,為什麼還要使用百分數”。尤其是“在比較哪個班罰籃水平高?”,學生在經歷了分數的不便後,體會到了使用百分數的優越性,感悟了分數和百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繫。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探索的快樂,充分體現讓學生參與經歷數學知識的呈現過程,瞭解新知產生的由來,既有利於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讓學生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

國小數學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徵就是對知識的認識過程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究過程。兒童具有好奇、好問、好動的特點,具有探究的天性。這種寶貴的天性只有通過教師恰當的引導才能使之轉化為數學探究的熱愛和興趣,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充足的、較為完整的感性材料,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全方位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比較”哪班的罰籃水平高”這一問題入手,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課堂氛圍中通過觀察、分析、討論、計算,一步一步由光知道“每班的罰進數”到還需要“罰籃總數”再到“兩數進行比較”,由分數的不便到把分數變成分母相同,再到產生需要百分數解決,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灌輸式的講授,而是讓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情景中,自己探索發現百分數的意義,保證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經歷了百分數的產生以及百分數意義的探索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一定的探究精神,並在探究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12

在主題活動《神奇的樂器和機器》的引領下,我設計了手工活動《喇叭》。手工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以往的手工活動,一般都是採用教師示範,幼兒觀察的方式,教師將平面的現成手工紙加工成所要的立體的形象,幼兒按照老師的方法“依葫蘆畫瓢”式把它“創造”出來。然而我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自己設計了喇叭的基本製作步驟。在活動中,出示圖示,讓幼兒想象猜測:這是什麼?能做什麼?從幼兒的提問得出很多答案“這是橋,這是扇子,這是滑滑梯,半圓形……大大豐富了幼兒的想象力,活躍了幼兒思維,在問到這個圖示可以做出什麼時?幼兒的回答也是豐富多樣的,有很多種答案,不論是否正確,我都一一肯定了幼兒的回答,因為我的目的不是要幼兒回答的結果,而是更注重了幼兒思維的'過程。在提到這個平面非常簡單而沒有任何修飾時,小朋友就想到了用線條,用蠟筆等來裝飾,這樣做出來的物體會更漂亮,幼兒們的回答真是太棒了。我暗自為他們的回答深表欣慰。在涉及到製作步驟時,小朋友們紛紛説出了不同的步驟及製作理由,而且合乎情理。在活動中,有的小朋友禁不住要問問老師,這個做出來的是什麼呀?當時我沒有急於告訴其答案,為他們的製作設下懸念,想給幼兒一個驚喜。我只是簡單地説:你做出來看就知道了,幼兒們帶着懸念、帶着好奇、等待收穫驚喜。

分發好製作材料和工具後,孩子們認真製作起來,忙得不亦樂乎。那種認真勁就甭提有多高興,看着他們,樂在心裏。不一會兒,傳來了孩子們喜悦的“報告”,“老師,看我做出來的是喇叭”,“我的是枱燈”,“我給媽媽做了條裙子”,“我給奶奶做了個茶杯”……看到了孩子們的成功,我也體驗着成功。

可以説這樣的一次手工活動,是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製作,我給幼兒創設了充分自由的創作空間,大膽放手,相信幼兒會獲得更多的成功。

記得張博博士説:好的教師會珍視孩子在園的每一天,保護好孩子的每一次驚奇,並能夠在活動中關注孩子的關注,驚奇孩子的驚奇,感受孩子的感受,充滿智慧地引導每一個孩子成長。我會細細品位,慢慢地嘗試,收穫着快樂,快樂地成長。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13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説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各個環節注重了對分數意義的體驗,並在體驗中隨時注意總結。

1、聯繫生活實際,感受數學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課伊始,在輕鬆的聊天環境中,引入分數,勾起學生的分數的認識。在接下來的一系列舉例中,始終都在強調“在生活中”可以把什麼平均分,“在生活中”還可以把什麼看做單位“1”。通過學生熟悉的事物,將抽象的分數具體化。

2、創設自主學習環境,促進有效學習。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一些物體可以看做單位“1”進行平均分得到分數後,創設環境讓學生自己通過手中的事物進行平均分,從中得到分數。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經歷了猜測、試驗、推理、證明等環節,讓學生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中主動和富有個性的學習。對於數學知識的最終結論,不僅僅停留在知道了,而是讓學生親手操作,在具體的試驗中,真正做到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3、以學生已有認知水平為基礎。

《課標》中指出:教師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因此本節課從傳統的書本知識向學生的生活數學開放,把學生的個體知識,直接經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知識,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讓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的納入到學生的直接體驗中。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一些不足值得改進,自己在課堂上對時間的掌控能力還有待提高,以至於不能很好的整體把握課堂教學節奏,顯得前鬆後緊。還有在學生進行彙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替為代之。從以上看出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還很匱乏,需要不斷地鍛鍊,提高。

有人説,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的藝術貫穿於課堂教學全過程,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講究教學藝術。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的努力學習,鑽研,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創設一種和諧的課堂教學結構,從而真正的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快樂帶給學生。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14

素質教育的重要着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改變學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所形成的那種偏重於記憶和理解、立足於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一種主動探究知識、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學習方式,這是一種有利於終身學習、發展學習的方式。為了倡導這種學習方式,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我在設計約數和倍數的意義這一課時,採用了以問題為中心,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以合作交流、討論、自學等形式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有了切實的落腳點。

綜觀整堂課,教師教得非常少,而學生講得非常多,學生之間合作交流多,學生自主學習多,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積極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切身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滿足了學生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標籤: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