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魚我所欲也教案

熱點2.15W

第一課時

魚我所欲也教案

一、導入

1、作者作品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他生活在兼併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説,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遊説樑、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説。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於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説明覆雜的道理。對後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題解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側隱之心、羞惡之心、禮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瞭義重於生,義重於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捨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體現了《孟子》一書的文筆特點。

二、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和重音,要讀得流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氣勢和感情。

2.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所欲] “所”動詞,相當於名次,意為“喜愛的東西”。

[得兼] 同時得到

【有甚於】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這裏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惡】wu4,厭惡,與“欲”相反。

【患】禍患,災難。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義同。【何不用也】有什麼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這種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見。

【非獨】不僅僅。

【勿喪】不喪失(其本心)

3.齊讀全段。

4.請學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論部分,説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第一段論證了人皆有羞惡之心,應該並且能夠做到“捨生取義”。

5.提問: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捨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捨棄生命選取正義。這裏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6.提問:“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並歸納:這裏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如為人民謀解放,為了四化建設,為了別人的安危等。

7.提問:“所惡有甚於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並歸納:此題無固定答案。這裏的“所惡”應指不正義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貪污受賄,濫用職權,殺人放火等。

8.提問:“故患有所不闢”“患”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

9.提問:“非獨賢者有是心“是心”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指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

心。

10.分析本段是如何展開論證的?

本段首先由設喻引出論點“捨生而取義者也”,接着運用嚴密的的的邏輯推理展開分析論證。這個推理過程分兩步,第一步是通過對喜愛的東西和厭惡的東西的分析闡明瞭為了“義”(有甚於生者)可以“捨生”(不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無“義”的事。第二步是假設推理,設想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們説厭惡的沒有比死亡得厲害的,那麼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麼事都能幹出來。通過正反兩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有甚於死者”的結論。最後進一步指出,“義”不只是少數賢者具備,而是人人皆具備,所不同的只是賢者“求之”,所以“能勿喪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備了。

標籤:所欲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