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2017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消渴知識點

導語:在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學的考試複習中,消渴的概念及源流、消渴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等的相關內容你清楚了嗎?以下是詳細介紹。

2017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消渴知識點

  第三十八單元 消渴

一、消渴的概念及源流

1.消渴的概念

消渴是以多尿、多飲、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為主要臨牀表現的一種疾病。

2.消渴的源流

消渴之名首見於《素問·奇病論》。

《證治準繩》對三消分類作了規範,“渴而多飲為上消,消谷善飢為中消,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

二、消渴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消渴的常見病因

稟賦不足、飲食失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

二、消渴的主要病機及轉化

消渴的病位主要在肺、胃、腎,尤以腎為關鍵。

基本病機為陰津虧損,燥熱偏勝,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

理性質屬本虛標實。

  細目三:診斷

消渴的診斷要點

1.口渴多飲、多食易飢、尿頻量多、形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徵性的臨牀症狀,是診斷消渴病的主要依據。

2.有的患者初起時“三多”症狀不著,但若於中年之後發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以及病久併發眩暈、肺癆、胸痺、心痛、中風、雀目、瘡癰等病證者,應考慮消渴的可能性。

3.由於本病的發生與稟賦不足有較為密切的關係,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診斷參考。

  細目四:辨證論治

一、消渴的辨證要點

1.辨病位:以肺燥為主,多飲症狀較突出者,稱為上消;以胃熱為主,多食症狀較為突出者,稱為中消;以腎虛為主,多尿症狀較為突出者,稱為下消。

2.辨標本:一般初病多以燥熱為主,病程較長者則陰虛與燥熱互見,日久則以陰虛為主。進而由於陰損及陽,導致陰陽俱虛之證。

二、消渴的治療原則

本病的基本病機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故清熱潤燥、養陰生津為本病的治療大法。

三、肺熱津傷、胃熱熾盛、氣陰虧虛、腎陰虧虛、陰陽兩虛證候及常見併發症的主症、治法和方藥

  【須牢記的架構圖】

  (一)上消

肺熱津傷證

主症:煩渴多飲,口乾舌燥,尿頻量多,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

治法: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加減。

常用藥:天花粉、葛根、麥冬、生地、藕汁、黃連、黃芩、知母。

  (二)中消

1.胃熱熾盛證

主症:多食易飢,口渴,尿多,形體消瘦,大便乾燥,苔黃,脈滑實有力。

治法:清胃瀉火,養陰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加減。

常用藥:生石膏、知母、黃連、梔子、玄蔘、生地黃、麥冬、川牛膝。

2.氣陰虧虛證

主症:口渴引飲,能食與便溏並見,或飲食減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質淡,苔白而幹,脈弱。

治法:益氣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朮散加減。

常用藥:黃芪、黨蔘、白朮、茯苓、淮山藥、甘草、木香、藿香、葛根、天冬、麥冬。

  (三)下消

1.腎陰虧虛證

主症: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或尿甜,腰膝痠軟,乏力,頭暈耳鳴,口乾脣燥,皮膚乾燥,瘙癢,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滋陰固腎。

代表方:六味地黃丸加減。

常用藥:熟地黃、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藥、茯苓、澤瀉、丹皮。

2.陰陽兩虛證

主症:小便頻數,混濁如膏,甚至飲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輪乾枯,腰膝痠軟,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陽痿或月經不調,舌苔淡白而幹,脈沉細無力。

治法:滋陰温陽,補腎固澀。

代表方:金匱腎氣丸加減。

常用藥:熟地黃、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藥、茯苓、附子、肉桂。

(四)併發症的治療

併發白內障、雀盲、耳聾,主要病機為肝腎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補肝腎,益精補血,可用杞菊地黃丸或明目地黃丸。併發瘡毒癰疽者,治宜清熱解毒,消散癰腫,用五味消毒飲。併發肺癆、水腫、中風者,則可參考有關章節辨證論治。

四、中消、下消證的主要治療加減變化

中消胃熱熾盛,大便祕結不行,可用增液承氣湯潤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後,再轉上方治療。本證亦可選用白虎加人蔘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