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方案

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的課外閲讀習慣

1.建立班級圖書角

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的課外閲讀習慣

為創造良好的閲讀環境,在班上建立班級圖書角,讓學生每人自願捐出自己的課外書,把學生個人零散的圖書集中起來,,配上圖書管理員,讓學生隨時借閲。漸漸發現,書架上的書不能滿足班上學生的要求,於是,我級老師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從學校的藏書室借出圖書,供各班學生閲讀,班內各學生輪換讀完後還可以各班級之間調換借閲,資源共享,讓學生能夠花最少的錢看最多的書,給學生提供比較寬泛的閲讀材料。孩子們就能在班級裏有所選擇的讀書了,讓他們感受到圖書角是一個學習的樂園,是一個值得我們遨遊其中的知識海洋。

2.制定讀書計劃

在這個計劃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語文閲讀學段目標,應具備哪些習慣,採用哪些措施和方法,如何安排閲讀時間等。從一開始,每半學期我都要求每位學生結合個人實際制定讀書計劃。讀書計劃裏包括:閲讀時間,閲讀內容等內容,並要求學生把這計劃貼在房間裏,時刻提醒自己閲讀。在這種有序的計劃中,每學期班上的學生大部分都能按計劃閲讀,有的超計劃完成,使閲讀習慣的培養更有效。

3.建立讀書小組

閲讀是分享的,只有分享才更能體驗閲讀的快樂。為使閲讀更有效,我在班內組織了“小書迷”、“小蜜蜂”、“小讀者”、“小書蟲”4個讀書小組,並要求小組長定出小組的讀書計劃。在每週的語文實踐課上,我都是讓這些小組長領着隊員們找個安靜的地方,翻開書馬上遨遊在書海里。自從成立了讀書小組,學生能在小組內交換閲讀的書本,交流閲讀的感受,閲讀也變自主了,同時也增進了他們的友誼。

4.開展故事會,提供閲讀交流、展示的平台

良好的習慣養成有其反覆性,學生閲讀習慣形成也會出現不穩定的情況,根據這一心理特點,需加強外在刺激,及時強化等方法,使學生的閲讀傾向自動化。搞好班級讀書會。利用不拘一格的形式和材料,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課外閲讀的內容、閲讀體會,拓寬知識面,激發課外閲讀興趣。

(1)開展讀書會。利用班隊課或閲讀課舉行每月一至二次“主題故事會”,讓學生把自己從課外讀物中看來的故事,用自己的語言娓娓動聽地講述出來,或者以分角色化裝表演的方式講故事,使活動趣味無窮。閲讀的能力也自然增強了,而閲讀的.興趣也隨之進一步強化。

(2)古詩文閲讀活動。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之中,處處充滿了創造精神和民族智慧。我們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和吸納人類進步文化的基礎作用,使學生從小紮下民族文化的根,並由此培養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同時,又要具有先進、開放、多元的文化精神,讓學生在語文中體味中國語言的豐富和多彩,體味中國人思想的廣博與深邃,體味民族精神的深邃與永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追尋民族文化的根的閲讀是詩意化閲讀永恆的詩句。

誦讀古詩,品味古代詩詞的悠遠、豪放、瑰麗、浪漫。我們利用課前一分鐘,開展“每週一詩”誦讀活動。從唐詩到宋詞到元曲,學生誦讀古詩的範圍不斷擴大,他們的文化積澱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厚重。

為使經典美文的學習能深入孩子的心靈,我們還組織學生給古詩編故事,創演古詩情境劇,古詩文朗誦等。

一石激起千尺浪,在這樣豐富多彩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上學生體驗到閲讀的快樂與成功,閲讀興趣自然也就更濃,閲讀習慣在不斷強化中持續着。最重要的是學生的課外閲讀習慣從學校遷移到了家庭中,加大了課外閲讀的強度和廣度。

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的課外閲讀習慣 [篇2]

一、立足課堂,教會方法。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在談到課外閲讀的作用時,曾經説過:學習過程中,得之於老師課堂上講的佔多少,得之於課外閲讀佔多少,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百分之七十得之於課外閲讀。“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就是這個道理。

1、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經常性閲讀指導。課堂是進行閲讀指導的基本陣地,與其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我在教學古詩時,通過感情朗讀,觀察圖畫,理解詩意後,學生深深體會到古詩語言凝鍊、言簡意濃、景真情切,自然會引起學生對古詩閲讀的興趣。我因勢利導,利用學生手頭的《古詩文誦讀》資料,每週背誦一篇,每月抽查一次,學期末進行古詩文朗誦比賽,激起了學生讀、背古詩的熱潮。二年級古詩文上的每首古詩都可説圖文並茂,學生只要用心觀察圖畫,是很容易理解古詩的。俗話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久而久之,學生的感悟能力就會有所提高。

2、實行雙向遷移,激發自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教師要注重學生自主閲讀的興趣的激發,培養孩子自主讀書的興趣可以通過雙向遷移的方法進行,也就是把在課堂上學到的有關內容,藉助於相關的知識點,及時地向閲讀課外書籍遷移。例如,在教學《歡樂的潑水節》一文時,學生通過對課文閲讀賞析,深刻了解了傣族人的民風風情,節日的愉悦。我進一步啟發學生,我國有56個民族,各個民族都有獨特的民風民情,希望同學們在課外找有關材料認真閲讀,兩週後,我們進行交流,看誰能評為知識淵博的“小博士”。巧妙的語言將學生帶入自瀆課外書的美好天地。這樣,學生就會興趣盎然地去閲讀,並在自主閲讀中自覺運用所學的讀書方法,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對所有課文的理解。

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還可以通過從課外向課內遷移的方式進行,讓學生把在自主閲讀中所積累的知識及時運用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來,使兩者互相滲透,互為補充。這樣,課內與課外猶如學習的雙翼,只有同時用力才能振翅高飛。以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為原則,讓課外閲讀為促進課內的學習服務,才能使課內外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形成較強的閲讀能力。

二、家長理解,重視支持

現在的教育,不僅僅是孩子之間實力的競爭,更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的競爭,更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的競爭,只要是為了孩子的前途,家長很少有不支持的,所以要想培養孩子的閲讀興趣並養成習慣,還要家長接受教育理念。另外,一個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應該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互配合的,有了家長的支持,我們的教育就輕鬆多了。可是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理解與支持,因此,我定期召開家長會,在家長會上,通過大量的事例,讓家長意識到孩子從小養成課外閲讀的習慣,和書交了朋友,可以提高孩子的素養,培養孩子各種能力。再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用孩子讀書與不讀書的差別,進一步證明培養孩子課外閲讀的好處。這樣的實例,讓家長心服口服,從而願意配合老師。為了更好地配合,我還制定了閲讀要求:

1、每天家庭作業後,20分鐘的讀書時間。在這個時段裏,家長要關掉電電腦,手捧一本書,陪孩子靜靜地閲讀。

2、每月進一次書店。由家長帶着孩子到書店裏,翻閲一些最新的書刊,瞭解一些諮詢。

3、每月安排一些家庭親子讀書活動。如家長和孩子閲讀同一本書,然後就書中的內容進行交流,暢談自己的看法。

家長們常常反映,老師説的話就是“聖旨”,“我們再怎麼説也無用”,其實,學生的“親師信師”現象很普遍,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更為明顯。針對這一現象,當老師的一定要有計劃、有目標地配合教科書,協助家長,為孩子選擇適合每個孩子的書籍,為了呵護孩子們閲讀的熱情,我認為給孩子推薦讀物時,要把讀書的趣味性擺在首位。提倡“無為”而讀,讀快樂的書。同時制定每期的讀書目標,做到“量體裁衣”,這就要求教師這對不同起點不同能力的兒童給出不同的閲讀目標。讓每個孩子都能在他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閲讀,“跳一跳,摘到桃子”,其樂無窮也。當學生找到了打開閲讀的鑰匙,推開閲讀這扇神奇的門時,便會感到閲讀的樂趣,便會愛上書籍的,從而就會自覺地去讀自己喜歡的書籍,感受到一種讀書的樂趣。

三、養成閲讀積累的習慣

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強調應"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語文的學習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説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那麼語言的積累就必須從大量的課外書中去擴充。從一年級開始就該注重閲讀的積累,日積月累,不會做詩也會誦。這一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記憶的高峯,古詩背誦是很重要的一個板塊,其次積累一些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雅詞語、出色句段,以及在課外閲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我讓小朋友們預備了一個筆記本,把平時看書時碰到的好詞好旬記到這個本子裏,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寫。並定期檢查,比一比誰摘的好詞好句多,誰又能把這些內容記到自己的腦子裏。記得多了,學習材料儲存於大腦,成為學生終身營養,構成了語文素養。因此強調積累就要政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積累語言材料的同時,積累文化,積累精神,打好文學底藴。

總之,從低年級開始培養起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讓他們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愛好。能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閲讀,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閲讀,在閲讀申積累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