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紫砂壺與茶文化

紫砂壺,其實就是中國陶文化與茶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紫砂壺與茶文化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閲讀

紫砂壺與茶文化
  紫砂壺與茶的魚水之歡

  紫砂壺泡茶,用的越久會越愛

那些久經專用的紫砂壺還能在茶壺內表面形成“茶鏽”(其實類似於茶垢),以後即使不放茶葉以開水沖泡也能散發原來茶葉的香氣。歸結來説就是紫砂壺能玩,而且越玩越深,越玩越有意思。這種特點加上温雅潔貴的氣度和強悍的實用性能,自然使紫砂壺稱為茶人們的寵愛。

自明代祖師供春以下,紫砂壺就得到了普遍推崇,周高起雲:“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

文震亨在《長物志》中雲:“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許次纖在《茶疏》中也説:“往時龔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蓋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粗砂無土氣耳。”

除了能充分體現茶的內涵以外,紫砂壺本身在喝茶過程中也能給人帶來樂趣和驚奇。

紫藝文化,源遠流長。遙想東坡當年,一壺好茶,三五好友,坐而論道,對墨揮毫,文人的雅緻生活被髮揮得淋漓盡致,而今,生活在物質社會的現代人,更需要這種境界的迴歸。而這種迴歸,也許,就是從一杯茶、一把壺開始……

  紫砂壺的透氣性

紫砂有很好的透氣性,因為有氣,所以是活的壺,所以才能養。什麼意思?我們在使用紫砂的過程中,茶葉裏邊的果膠質、多酚類物質等等會吸附於半閉合通道之間,所以壺體會有香氣;而我們多把玩壺體,其實就是把玩氣孔內的那些物質,它們與手上油脂結合,讓壺體越來越漂亮,而且因為氣孔,壺用久了都會帶香味。而施釉的陶瓷是沒有氣孔的,也不存在養壺之説。

  紫砂壺的聲音外形

敲擊陶瓷,我們聽到的是清脆,動聽的聲音;而敲擊紫砂,我們聽到的是悶聲悶響,這是因為瓷器胎體已完全達到瓷化程度,而陶器並未完全燒結。這種狀態,讓紫砂壺有一種“砂而不澀,光而不亮,粗而不糙,細而不膩”的特質,撫摸上去,有一種柔軟細膩的質感,彷彿嬰兒的肌膚。而陶瓷壺是不適合把玩的。

  紫砂壺的氣度

喜歡喝茶的人都喜歡紫砂,因為除了功能性之外,紫砂本身代表的是一種自然無華,返璞歸真的狀態,配上一碗黃色茶湯,非常有情致,也非常悠然。而陶瓷壺本身的外露的華貴,卻讓它在在氣度上略輸一籌。

  紫砂壺與茶文化

品茗本是生活中的物質享受,茶具的配合卻藴涵了人們對形體審美和對理趣的感受。紫砂器造型形態完美、裝飾紋樣適合、內容健康向上,製作技巧精湛,且與詩書畫及金石篆刻結合,雅俗共賞,使人把玩不厭,正好滿足了茶文化時代變革的需要。也就是説,紫砂器受到人們珍視,在於它具有與品飲散茶相適應的物理特性和實用的藝術價值。近人南海“百壺山館”主人李景康和順德“碧山壺館”主人張虹在其合著的《陽羨砂壺圖考》中總結了紫砂器的這一獨有特性:“茗壺為日用必需之品,陽羨砂制,端宜論茗,無銅錫之敗味,無金銀之奢靡,而善藴茗香,適於實用,一也。名工代出,探古索奇,或仿商周,或摹漢魏,旁及花果,偶肖動物,或匠心獨運,韻致怡人,几案陳之,令人意遠,二也。歷人文人或撰壺銘,或書款識,或鐫以花卉,或鋟以印章,託物寓意,每見巧思,書法不羣,別饒韻格,雖景德名瓷價逾鉅萬,然每出以匠工之手,響鮮文翰習觀,乏斯雅趣也。”紫砂器的藴香特徵,至今沒有任務物品能夠替代。它的外形藝術創作,也至今不衰,仍然保持着蓬勃的創造力。

中國傳統文化對茶飲的滲透,幾乎涉及茶文化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各種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的融會,給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爭鳴,儒道釋三家並存,不但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的整個進程,也給茶文化的發展起着原動力的影響。光從陸羽《茶經》匯錄的茶史人物來看,也幾乎全是儒道釋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對茶文化的影響中,又以道家思想影響最大,並在茶文化體系建構中占主導地位,尤以柔靜形成茶文化的主體思想特徵。明代中期以後,社會矛盾極為複雜,社會問題急趨尖鋭,難以解決,促使文化人開始從自己的思想上尋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時,程朱理學進一步發展,王陽明倡導“心學”,反釋家禪宗與道家清靜溶於儒學之中,形成新儒學,強調個人內心修養。茶文化的柔靜思想恰好與這種推崇中庸沿簡、崇尚平樸自然、提倡內斂喜平的時代思潮不謀而合。表現在對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樸形象能夠體現時代思潮與茶飲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蔘與紫砂器的創作活動,推動了士人的購藏風尚,引導了紫砂技藝在藝術典雅情趣上的豐富與提高。

文人蔘與紫砂器的製作活動,有着多種的形式,除了邀請大家藝匠特別製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親自設計外形,由藝人按圖製作,再自己題刻書畫,運用詩書畫印相結合的形式,從藝術審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器的外在鑑賞價值。文人對紫砂器創作的'參與,同時促進了茶文化與文學的交流,這種交流不是湊合附加,而是氣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識的交融。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樸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氣韻,文人在沖泡品飲的意境中尋求到了天地間神逸的心靈感受。

紫砂製作中的藝術化變革,不但擴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內涵,而且豐富了茶了精神的外延空間。中國茶文化本身追求樸拙高尚的人生態度,但唐宋時期繁瑣的茶飲禮儀形式擠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態,喝茶是在“行禮”,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器的風行,打掉了繁複的茶飲程式,一壺在手自泡自飲,文人在簡單而樸實的品飲中,可以盡心發揮思想,體驗紫砂自然的生命氣息帶給人的温和、敦厚、靜穆、端莊、平淡、閒雅的精神韻律。

紫砂器的風行和推廣,也帶給壺藝以變革。自時大彬起,一反舊制,製作紫砂小壺。周高起《陽羨名壺系》説:“壺供真茶,正是新泉話火,旋瀹旋啜,以盡色聲香味之藴,故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盎不宜砥,湯力茗香,俾得團結氤氲。”馮可賓也在《茶箋》中對紫砂小壺的盛行趨勢作了説明:“茶壺以陶器為上,又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紫砂小壺的精巧,帶給人


標籤:茶文化 紫砂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