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育考試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9篇)

在日常生活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麼優秀的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9篇)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圓柱與圓錐這一單元是國小階段立體幾何的最後一部分內容。本節課是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表面積、體積計算方法的重要一課。因而,準確清晰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徵,對後續學習有着根本性作用。

本課的重點是圓柱和圓錐的特徵認識,難點是圓柱與圓錐高的認識。回顧今天的教學,雖不是很完善,卻面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還是有一絲驚喜。

驚喜:學生問出了有思維含量的問題

新模式的課堂結構,要求學生在預習之後要會問一問。會問,是學生是否真正預習的一個體現。今天學生的某些回答讓我有些意外。如在認識了圓柱的高後,有學生説出:“我認為圓柱有無數條高。”在我的追問下,學生又語出驚人的説出:“因為圓柱的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它的高就是長方形的兩條長之間的距離,這些距離都是相等的。”我繼續追問:“是不是還有補充理由呢?”引發學生思維,學生進而很快發現其實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垂直線段是無數條的,而且都是相等的。在認識了圓錐時,學生很快就用自己的語言理解圓錐:“從圓錐的頂點往底面作垂直線段,應該正好是在底面圓心的。”“圓錐只有一條高。”對於難點的理解真可謂是順暢啊!

發現與思考:

重難點的順利突破,在於學生有了直觀物體的感知,並且有了製作的經驗感受,通過製作有所思考。這也就是教學的起點,所謂以學定教。學生喜歡動手,課堂上讓他們看一看,摸一摸,一個個興致盎然,思維也相對自然活躍起來。看來動手操作的形式要多關注,要努力做到適度而有效。對於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思考怎樣設計合適的學生操作內容方式。

努力方向:

實踐反思,走向課堂藝術的嫻熟自然,潤物無聲。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就《圓柱和圓錐的認識》這節課,反思有以下幾點:

一、對圓柱的認識進行重點引導

認識圓柱時,由於學生對圓柱已有了一些直觀的認識,教學中我先創設情境猜一猜,找出圓柱和圓錐,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再讓學生舉例説説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和圓錐,我適時地進行點撥,讓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圓柱和圓錐。在此基礎上,結合圓柱的直觀圖,小組合作學習探究認識了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並對圓柱的側面教學作了重點説明,引導孩子沿圓柱的高剪開,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同時還用多媒體動畫加以演示,孩子學起來很開心,達到了水到渠成效果。併為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學習作了鋪墊。

二、注意學習方法的遷移

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認識在研究內容上有其相似之處。我引導學生對學習的方法進行有效地遷移,同學們從面(面的個數、面的特徵)、直觀圖、高(什麼是高、高的條數)等幾個方面,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觀察、研究之中。在小組合作學習、展示交流中,適時地交流和組織閲讀課本,學生對於圓錐有了很好的認識。

三、注意對比

圓柱和圓錐認識以後,我讓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特徵進行了有效的對比。從而使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認識,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注意教材編排的特點,要結合本班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有機整合,有層次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判斷和空間想象能力,理解事物間的相互聯繫,注意數學思想的滲透,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立體觀念。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

對於這種認知課型,我的整體設計是想讓學生“自主探究,快樂分享”,讓學生在研究中對所學知識有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使學生有備而來,對課堂充滿自信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為什麼我的這節課沒有達到這樣的效果呢?

我曾經讀過一本書《偷影子的人》,説的一個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小男孩,因為擁有一種特殊能力而強大:他能“偷別人的影子”,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而我在外面不斷的學習新的理念、新的課程、新的模式,其實只是偷到了別人的影子,並沒有讓這些影子在我的課堂上點亮的光芒,只做到了形影相隨,而未做到形影相“髓’,讓其精髓體現在自己的課堂中。這兩天我在不斷的思考:如何將這些影子更好的突出重難點?如何讓這些影子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如何讓這些影子在我的課堂中點亮光芒呢?我相信這將會在我的教學課堂上找到答案。

對於《圓柱和圓錐的認識》這節課,我在設計時注重了:

1.關注生活,初步感知圓柱和圓錐。

引導學生對照實物體和模型,在頭腦中形成圓柱和圓錐的表象,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

2.動手實踐,深入瞭解對圓柱的特徵。

認識圓柱時,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活動,進一步探索圓柱的特徵。在此基礎上,結合“樂學“卡,讓學生自己介紹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的含義。這一過程,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

3.運用遷移,自主探究圓錐的特徵。

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認識在研究內容上有其相似之處。認識圓柱後我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回顧:圓柱是從側面、底面、高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的。引導學生利用圓柱的學習方法去自主學習交流圓錐的特徵。然後,通過適時地交流和組織,學生對於圓錐有了較好的認識。

當整節課結束時,我認識到教學中的“導”確實應該引起我的重視。使我深深的意識到這節課留下了不少問題:

首先重點不突出。由於在設計時更多的放在如何讓學生自主,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反而使教師的作用顯的無力,顯的無所適從。

其次,圓柱和圓錐的高處理不太清晰。主要是教師沒有及時的引導學生,沒有在難點上花時間,讓學生真正的明白清楚,只是走過場。

再次,在設計上急於把各種自主學習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導致課堂的零碎、零散,不夠整合。

這次的校本培訓楊校長和學校的老師們給我很多的建議,讓我收穫了很多。只有這樣不斷的經歷、不斷的磨練、不斷反思,才能促進我的成長。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4

“圓錐的認識”一課是數學十二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們認識了圓柱體積之後進行的教學內容,因此它與圓柱體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學生們有了學習圓柱體的知識與技能基礎,人是圓錐應不成問題,再加上學生們會在動手合作中進行學習,這是他們非常喜歡的學習方式。在對教材進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後,教學設計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重點、難點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的改革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但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師能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學生想學什麼,想怎樣學,這都應儘量滿足學生的要求。在認識圓錐體的基本特徵時自己的設計是先認識底面,在認識側面,教師演示教具後再認識高。在學習中,有圓錐轉化到圓錐後,學生們先説出了高,我也就及時着學生先講高。本課的'重點是認識圓錐的基本特徵,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難點是利用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因此我設計在本節課上利用大量的時間充分讓學生們自己動手,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削、觀察、猜想、推理、驗證等方法,找到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把公式的應用這一教學任務放在了下一節課,這樣學生們會有更加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動手探究。

二、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提倡教師的主導地位。我理解教師的主導地位在數學課上體現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方法。於是我在分析教材後,從難點出發,設計學生自學提示。

讓“學生自己動手在一個圓柱中削出一個最大的圓錐,並觀察:

1、圓柱、圓錐的什麼相等?

2、圓柱被削下去多少,還剩下多少?

3、圓柱與圓錐的體積之間存在着什麼關係?

4、消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幾倍?通過自學提示的設計,讓學生在回顧削鉛筆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圓柱與圓錐之間的密切聯繫,從而順利地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三、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及學校教學工作中的要求,我在教學設計中滲透德育教育。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切身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並不空洞,它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繫着。本課我滲透的德育思想是“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繫的。”學生們在動手探究的實踐中體會到了,而且在課後的小結中自己總結了出來。教學下來感到基本比較順,在課中有幾點驚喜:

一、學生們的想象力已經初步形成,這對於學生們認識圖形很有幫助。這一點體現在:

1、學生對“圓柱轉化成圓錐”的認識很清楚:在沒有課件演示的情況下,通過老師的講解:圓柱的上底面收縮變小,在收縮變小,最後收縮成了一個點,這樣圓柱也就轉化成了圓錐。學生們通過頭腦中的想象,很快地理解了這一知識點。

2、對高的認識與測量:學生們通過觀察、測量,理解了圓錐側面積上的直線是扇形的半徑,但半徑不是圓錐的高,圓錐的高是看不見的,但是可以測量。

3、直角三角形沿一條高旋轉一週之後就是圓錐。

二、學生們的數學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

通過學生們課上精彩的發言,體會到學生們已初步具備了推理的能力,並在利用這一能力進行新知的學習。

三、教師的靈感更閃光。

在原教案中,自己設計的是老師先進行演示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之後再讓學生們進行自學。在進行教學中,學生們對圓錐體的基本特正有了一定的瞭解後,自己突然有一種強烈的意識就是,先讓學生們進行實踐後老師再進行演示,效果一定會更好。果不其然,學習的效果真的很好。這使我再一次體會到老師靈活駕馭課堂會使學生有更大的收益。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5

圓錐的認識一課,我用實物來給學生演示,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來發現圓錐的特點,一個底面是圓形,還有一個側面是曲面;有的學生説就象圓柱的一個底面縮成一點,學生們發言非常積極、湧躍,在教學高有幾條時,學生們通過分析、討論,判斷出圓錐的高只有一條,學習效果較好。

圓錐的體積:本節課我先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學生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來就興趣極高,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知識的探究的過程,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整節課我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充分讓學生體會到了等底等高的圓錐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6

該學習“圓錐的認識和體積”這部分知識了,想到在學生的生活中,純圓錐的物體並不多見,所以這樣安排本部分內容的教學。

第一節課帶領學生做圓錐,畫圓——剪圓——再剪出圓心角不同的扇形——把兩條半徑無縫隙的粘住,放在桌上,一個圓錐成型了,如果你想粘上底面也可以,可是得知道底面的半徑啊!(拓展怎樣知道扇形的半徑和圓心角的度數,求出圓錐底面半徑的大小)

學生自己做出來的圓錐,對它的認識肯定是比較深刻的——圓錐由一個底面和一個曲面圍城,底面是圓,側面展開是一個扇形,還有強調對圓錐的高的理解。直角三角形沿一條直角邊所在的直線旋轉可以得到一個圓錐,讓學生試一試,想象一下。

第一節課圓錐的認識,因為加上了讓學生動手製作這一環節,教學效果出奇的好,也為下一節課做好的鋪墊。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圓和圓柱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在對教材進行了充分地分析後,教學設計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注重聯繫生活實際,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課前安排學生收集、整理生活中應用圓錐的實例和信息資料。教學時首先列舉生活中大量的圓錐實物,在學生觀察思考這些物體形狀的共同特點,並從實物中抽象出幾何形體的基礎上引入。再引導學生對照模型和圖形,互説圓錐的特徵,加深對圓錐的認識。課後讓學生創作一個圓錐的物品,進一步感受幾何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為生活服務的意識和能力。

2、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本節始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開展課堂有效教學,體現了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我們知道學生的數學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體意識的形式和主體參與能力的培養。要實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應該注意讓學生學習自行獲得數學知識的方法,學習主動參與數學實踐的能力,獲得終生受用的數學創造才能。在本課中,無論問題的引入,圓錐概念的定義,高的尋找及測量方法的探索,老師都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嘗試、研究和討論中進行,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合作、交流,這樣的過程,不僅提供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意識和信心,大家積極發言,爭先操作,參與率很高。

3、加強學生在操作中對空間與圖形問題的思考。

從建構主義理論的基本理念來看:“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構的”。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有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的能力可能比不上數學家,但通過類似的數學活動,也可以很好的獲得數學或理解數學。在本課例中,老師積極地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或者去探究問題.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玩一玩”,“猜一猜”等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身感受數學,在“找”中學,在“測”中學,在“思”中學,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直觀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使數學課堂教學“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在“做”中學,使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4、合理運用傳統教具、學具和現代多媒體輔助教學。

本課中,將傳統教具、學具和現代多媒體網絡技術有機的結合起來,直觀、形象地展示大量圓錐形圖片幫助學生建立圓錐的表象,以及動態演示圓錐側面的展開過程、圓錐高的測量方法等,有效地突破教學中的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8

一、對圓柱的認識進行重點引導

認識圓柱時,由於學生對圓柱已有了一些直觀的認識,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從情境圖中找出圓柱,讓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圓柱和圓錐,在此基礎上,結合圓柱的直觀圖,介紹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的含義。並對圓柱的側面教學作了重點説明。

二、注意學習方法的遷移: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認識在研究內容上有其相似之處。認識圓柱後我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回顧。通過交流學生對學習的方法進行了有效地遷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有效地激發。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觀察、研究之中。對於圓錐,不同的同學有了不同的認識。然後,通過適時地交流和組織閲讀課本,學生對於圓錐有了較好的認識。

三、注意對比:圓柱和圓錐認識以後,我讓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特徵進行了有效的對比。從而使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認識,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注意有層次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雖然課前鑽研教材,準備學具、教具花的時間多些,但看到孩子們那一張張可愛臉蛋,我心裏和孩子一樣樂滋滋的。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9

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

我們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要改變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的過程和方式。我們教師教學觀念有很多不同,並直接導致所採用的教學策略的不同。筆者的備課曾有這樣三種想法:

(1)直接把公式教給學生死背公式,通過大量做練習來記公式。

(2)教師直接給學生演示實驗,得出圓錐體體積是等底等高圓柱體體積的1/3。

(3)為學生準備好學具,讓學生自己通過動手實驗,得出圓錐體體積是等底等高圓柱體體積的1/3。

本人考慮:第一種教法是灌輸式教學,教師不做任何理解層面的講解,學生不可能真正理解。第二種教法雖然好一點,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旁觀者,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第三種,由於班級授課制時間方面的限制,而難於為廣大教師所採用。

本人在教學時實際上將第二種和第三種進行了整合。課堂檢驗效果很好,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真正發揮他們的主體性作用。從中我深刻的體會到: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從始至終都應是自覺主動的行為者,而教師則應該成為一個高明的宏觀引導者。只有這樣才能在有限的課堂上提高教學效率。

二、不要把簡單的問題搞複雜

熟悉數學課堂教學的人都知道,數學教師(尤其是高年級)最重要的教學技巧在於:精練!

比如對某一個數學概念也好,解題方法也罷。教師如果能在課堂上始終做到言簡意賅、清晰明瞭的話,那這位教師的學生將是幸福的,同時也是優秀的。而很多時候,我們的教師為了把自己心中認為的重難點或易錯點在一節課中講清楚,會反覆的、近似於無休止的強調。

任何知識點都想面面俱到,這隻會導致一系列糟糕的後果:概念不清,判斷出錯,形成不了應有的知識結構。最終還會把責任歸咎於學生,沒少聽到老師這樣的抱怨:“唉!都説了n遍了,還錯,真笨!”

想讓我們的學生能一口吃個胖子,這可能嗎?

這節課中,教學目標很明確,只要知道圓錐的體積公式是如何推導來的,在什麼情況下是圓柱體積的1/3。而目前有很多教師在教學這節課時,花費了相當的時間來進行繞口令式的練習“鞏固”,但效果是學生越搞越糊塗,不知所以。

其實,數學教學中很多更深刻的判別、推理能力,還是需要時間的,讓學生自己來逐步體會吧!

三、缺不了的真實

每每談起公開課,很多老師(不管是上課的,還是聽課的)都會或多或少的去感受這節課的真實性。然而在這個紛繁複雜、標新立異的時代,體驗“真實”已不在容易。

或許,在很多專家看來,有的課會博得陣陣喝彩!但從一線教師的角度去看,就會是一節“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曾經聽過這樣一位教師開課。

教師在實驗操作前簡單的講解了一下,做實驗要注意的方法。之後就去讓學生去做實驗。當然,大部分材料都是一樣的,都是一些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只有一組的材料不等底等高。

之後,同學們彙報合作情況。大家分析為什麼那組實驗驗證的結論和其他小組不一樣呢?先是扯到什麼水沒有裝滿,後來又扯到水在倒的時候潑掉了……這個時候,一位同學發言了:“是因為他們用的圓柱和圓錐不等底等高。”

這節課,從表面上看來,好象很有層次性,學生經歷了觀察、發現、探究。但細細評味,總覺得怪怪的:憑什麼學生能快速的得出這樣一個特性: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因為每組同學只是在做自己的實驗,他們沒有經歷各組間比較、交流、發現的過程。他憑什麼來説某個小組發現的3倍關係是正確的,而另一小組發現的5倍關係是錯誤的呢!實驗操作的“一對一單挑”怎麼好説明“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這個各小組材料間隱含的共性呢!

我們不竟要問:這樣的回答是真實的嗎?學生在回答出“等底等高”時,他真的明白了這個含義的發現之旅和真正內涵了嗎?

當然,或許老師只是在課前是向學生透露了點,也或許學生在課前做了若干預習。但當老師的這種課前滲透成為一種經常,學生這種朦朧的預習成為一種習慣時。我們的教學真離“真實”二字真的就越來越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