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教學設計方案模板7篇

校園1.55W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科學有序進行,我們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可以對一個行動明確一個大概的方向。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設計方案模板7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學習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⑴認識淑、撅、叟、滌4個字。

⑵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索溪峪風景區天然野性的自然風光。

⑶⑶領悟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先概括表達再具體描寫的表達方法。

2、能力目標:

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言語表達的能力。

3、教學重難點:

領悟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先概括表達再具體描寫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聽説過索溪峪嗎?索溪峪位於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區,是張家界的一個主要風景區,它以奇特風光而著名。今天,老師就和你們一起走進課文,隨作者一同去感受一下索溪峪風景區奇麗的風光。

出示課題,齊讀課題:索溪峪的野,知道這是一篇寫什麼的文章嗎?看峪怎麼寫?溪字很容易寫錯,請你用手指在桌上寫一寫。讀了課題,想知道些什麼?

那課題中的野字為什麼加引號?為什麼的本來意思是什麼?在文中也是這個意思嗎?如果不知道,那我們通過學習課文來了解野在文中的意思。

(原始的,自然的,不加任何雕飾?)

二、初讀課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由地、快速地讀課文,要求把句子讀通順,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

2、讀完課文,你有什麼樣的印象?

3、文中哪些段能概括全文意思?還有嗎?哪些地方在進行具體描寫?知道這種寫法嗎?(首尾呼應)文章是什麼結構?(總──分──總)

4、現在,我們來看看剛才自學的情況?

出示課件:我來讀讀。

老叟、盪滌、撅屁股、斷壁懸崖、拔地而起、膽顫、磅礴、千峯萬仞、綿亙蜿蜒、隨心所欲、不拘一格、旁逸斜出、崛起、窈窕淑女。

5、能理解這些詞語嗎?你知道哪些理解詞語的方法?

三、合作研讀,感受索溪峪的野

1、默讀課文,想想索溪峪給你總的印象是什麼?(野)

課文通過那幾個方面的描述來寫出索溪峪的野?

瀏覽課文用──畫出有關句子。

抽答:你讀懂了什麼?

板書:

山、水、動物、人。2、以四人組選擇喜歡的一部分,研讀、交流、討論、再勾畫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是怎樣描繪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遊人的野的。

抽4人組讀,喜歡這部分的同學也可以一起讀。其他同學注意傾聽。

⑴賞析山是野的:

①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具體描述山是野的這個特點?看圖(課件3),課文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

②從圖上可以出山有什麼特點?山驚險在哪兒,用筆在書上畫出能突出驚險的詞語。讀句子,學習描寫方法。這段話作者怎麼來描寫山的特點,老師範讀這部分,學生讀,喜歡這部分的學生再讀。

③圖上的山給人什麼印象?能用書上的詞説嗎?這是一種怎樣的美?(磅礴),抽讀,小組讀(齊讀)。再看這段話作者又是怎樣進行描寫的。

④從圖上看,這些山的形態怎樣?誰來讀讀這段話?女同學再來讀一讀,其餘同學體會一下,這段話寫出了山的什麼美?(隨心所欲,不拘一格),再來看看作者又是採用怎樣的方法進行描寫的。

⑤小結:

(從高而陡的角度體現一種驚險的美,從山峯綿亙蜿蜒體現一種磅礴的美,從山的形狀怪異多變的角度體現一種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作者採用抓特點,先總的概括再具體描寫的方法。對索溪峪的山進行形象的描寫。

(先概括特點,再具體要求描寫。)板:總──分。

用一句話談談自己讀後的感受,説説:索溪峪的山真是──,板:姿態各異。

剛才我們用了哪些學習方法來學習這部份內容?

⑵用剛才學習方法,感受水的野:

①抽4人組代表説本組劃出最能體現索溪野的句子。

出示課件5:索溪峪像一個去了。

男孩子跟他(她)一起讀這個句子,全體再讀一次看圖課件6。

②你覺得索溪峪的水野在什麼地方?在常人眼中這溪水是什麼樣子?(溪水彎彎曲曲,一路朝前流去)為什麼讀課文時你覺得它野趣十足?(引導體會表達效果:抓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用擬人的手法進行描寫),你會用一會兒一會兒説一個句子嗎?

③這段話中作者還有哪些奇特想象?

索溪峪是一個野孩子,山路是它哥哥,樹木是它大叔,石頭是它弟弟。

④用一句話説説你的感受,説説索溪峪的山真是──(板:蜿蜒變化)

⑶體會野物的野:

瀏覽第4自然段,拿筆用──劃出體現野趣的句子。從哪些詞語體會到猴子不懼怕人類與人類有着特殊感情?(板:自由自在。)

⑷體會人的野:

人們親自感受了索溪峪的山、水,猴子的十足野性,也變得野了。

同桌讀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哪一個詞最能看出這一點?

板:

返樸歸真讀帶有這個詞語的句子:人們,會在俗氣。

怎樣理解返樸歸真這個詞?

(去掉外在的裝飾,恢復原來的質樸狀態。)

課文中怎樣寫遊人返樸歸真?用自己話説。

⑸齊讀最後一段,要求有感情朗讀:

作者在這樣境界是完全被感染了,感覺此時自己是從未有過的快慰,從未有過的清爽,哪個詞最能説明作者這時的感覺?(盪滌)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感情?

四、讓我們隨着攝像鏡頭,再一次來欣賞索溪峪的野(出示課件)

五、總結(出示課件)

啊,索溪峪確實是野的,這裏的山野、水野,這裏的野物野性十足,連來這裏遊覽觀景的遊人也返樸歸真,漸漸變得野起來,它的野盪滌着作者的胸懷,你感受到了它的野嗎?這是一種來自大自然的天然的美。

板:

天然美現在你們知道課題中的野是什麼意思了嗎?

(不經過人工雕琢,一切順其天然,返樸歸真。)

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作者怎樣的描寫方法?

(抓住景物特點先概括特點,再具體描寫,前後照應)還學到了什麼?知道作者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嗎?

(通過描寫索溪峪奇麗的風光,讚頌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達了作者暢遊其間無比愉快的心情。)

結束語:

這節課我們領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其實,在我們祖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還有很多很多的風景名勝,很多美麗的地方,如險要的華山、秀美的桂林、神祕而質樸的西藏,還有咱們美麗的爐霍,願你們有時間用心去感受,去欣賞,更希望你們能像作者一樣用自已的語言去表達你眼中的美!

【板書設計】

山姿態各異

索溪峪的野水蜿蜒變化天然美

動物自由自在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經歷觀察、猜想、操作、驗證、交流和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圓柱的體積公式,初步學會應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並解決相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培養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概念、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和邏輯思維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和運用圓柱體積計算公式進行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

教學準備:

1、用於演示把圓柱體積轉化成長方體體積的教具。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揭示課題

談話:前幾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圓柱體,學會了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和表面積,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研究圓柱的體積。同學們回憶一下,什麼叫體積?(指名回答,生: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體積。)我們學會計算哪些立體圖形的體積呢?(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演示課件。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1、呈現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直觀圖。

2、揭題:老師為大家準備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其中我們學過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圓柱體的體積計算方法?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索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3、教師:在研究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複習一下,圓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呢?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學生:把一個圓,平均分成若干個扇形,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於圓的半徑。)根據學生的敍述,教師課件演示。

二、自主探究,精講點撥

1、教師:那麼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圓柱的體積,能不能也像剛才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一樣,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推導出計算圓柱體積的公式呢?

2、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教師:同學們自己先在小組裏討論一下

(1)你準備把圓柱體轉化成什麼立體圖形?

(2)你是怎樣轉化成這個立體圖形的?

(3)轉化以後的立體圖形和圓柱體之間有什麼關係?

3、推導圓柱體積公式。

學生交流,教師動畫演示。

(1)把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

(2)怎樣轉化成長方體呢?(指名敍述:把圓柱體底面分成平均分成若干個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後把圓柱切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體。)你會操作嗎?(學生演示教具)

(3)教師説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立體圖形就越接近長方體。

(4)教師:這個長方體與圓柱體比較一下,什麼變了?什麼沒變?(生:形狀變了,體積大小沒變。)

(5)推導圓柱體積公式。

討論:切拼成的長方體與圓柱體有什麼關係?(學生回答:切拼成的長方體的體積相當於圓柱的體積,長方體的底面積相當於圓柱體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相當於圓柱體的高。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演示課件。)

教師: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用字母公式,怎樣表示?板書:

圓柱的體積 = 底面積×高

V = S h

三、運用公示,解決問題

教師:根據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如果要求圓柱的體積,你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就可以求?

①知道圓柱的底面積和高,可以求圓柱的體積。

練習七的第1題:填表。

②知道圓柱的底面半徑和高,可以求圓柱的體積。

試一試。

③知道圓柱的底面積直徑和高,可以求圓柱的體積。

練一練的第1題:計算下面各圓柱的體積。

④知道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可以求圓柱的體積。

一根圓柱形零件,底面周長是12.56釐米,長是10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四、遷移應用,質疑反饋。

1、判斷正誤,對的畫“√”,錯誤的畫“×”。

2、計算下面各圓柱的體積。

3、智慧屋:已知一個圓柱的側面積為37.68平方釐米,底面半徑為3釐米,求這個圓柱的體積。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並且能夠運用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今後的學習中,特別提醒大家一定正確計算出圓柱的體積,並且能靈活運用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六、作業佈置:

完成作業紙上的習題

教學反思

本節可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的《圓柱的體積》,以前教學此內容時,直接告訴學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讓學生套公式練習;我教此內容時,不按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採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對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學生學到了有價值的知識。

學生通過實踐、探索、發現,得到的知識是“活”的,這樣的知識對學生自身智力和創造力發展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自己艱苦的學習中發現並從學生的口裏説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具有個人意義,理解更深刻。

二、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方法。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強調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學生動手實踐、觀察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

三、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傳統的教學只關注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學習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模仿,往往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維根本得不到發展。

而這裏創設了豐富的教學情景,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過程,發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不足之處是:

1、

2、 留給學生自由討論、實踐和思考的時間較少。 教學時教師語言過於平緩,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學習目標:

1、學會11個生字,認識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3、明白“知音”的含義:能夠懂得對方的思想感情。知音是很難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學重難點:

1、感受伯牙和鍾子期是知音。

2、體會伯牙斷琴的意義。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高山流水》的曲子、圖片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出示圖片)師:同學們,在我們武漢市漢陽區有個地方叫古琴台,你們知道這個名字的由來嗎?這裏流傳着一個優美的故事,那就是——高山流水覓知音。知道主人公的名字嗎?(板書:伯牙、鍾子期)那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古老的故事中去。

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悟

1、自由朗讀全文,注意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2、檢查字詞的自學情況。

3、指名學生讀課文,正音。想一想課文講的是件什麼事?

4、指名説説文章的主要內容,師適時小結。

  三、探究學習1-3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1-3自然段。邊讀邊思考:伯牙是什麼人?伯牙的高超琴藝是怎麼練成的?請勾畫相關的句子。

2、學生自讀自悟,交流,相機強化“伯牙學琴功夫深”的結論。

3、出示重點句子:“這裏就像仙境一樣,伯牙陶醉在美景之中,渾然忘掉了自己。風聲,浪聲,鳥語,蟲鳴,大自然奏起的交響樂,深深地打動了伯牙,他情不自禁地彈起琴來。”

⑴、遇到重點句,先別急,我們可以採用這樣的方法。首先,多讀幾遍句子,再找到重點詞來理解,談體會,最後再美美地讀一讀。方法:初讀——理解詞——美讀。用這個方法,自己來試着學習這句話。

⑵、學生自學,小組交流。

⑶、全班交流,師小結:伯牙彈琴很投入,他是情由景生,是觸景生情,然後是移情於景,借景抒情,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4、伯牙的琴藝大有長進,這令他十分高興。然而,沒高興多久,苦惱的事情就來到了,你知道是什麼嗎?他自己十分陶醉,可是周圍的人都聽不懂,無法理解他的琴聲,這使他陷入了孤獨之中。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伯牙遇到了鍾子期。

  四、學習生字

1、學生自己觀察生字,識記生字4個。

2、同學上台當老師,全班交流。

3、重點指導書寫:勤

4、課堂練習。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1-3自然段,他自己十分陶醉,可是周圍的人都聽不懂,無法理解他的琴聲,這使他陷入了孤獨之中。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伯牙遇到了鍾子期。

  二、探究學習4-5自然段

1、自由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思考:鍾子期是一個有着什麼特點的人?你從哪裏可見鍾子期特別善於聽琴?

2、學生交流。(在抓重點詞語理解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的朗讀語感。)方法:初讀——理解詞——美讀

⑴、“高山”這部分,抓住“立刻”和“興奮”這兩個關鍵詞。

⑵、“流水”這部分,應該抓住“不住地讚賞”,因為從中可以感受到鍾子期反應強烈。

⑶、“在下雨的情景”這部分,重點學習三個“時而”的排比句。

⑷、朗讀感悟。

3、緊承提問:伯牙對找到知音的感受是什麼?討論:為什麼伯牙的感受是“感動”而不是“激動”呢?誰來讀好伯牙的話?

4、鍾子期去世了,伯牙是怎麼做的?齊讀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

  三、總結拓展

1、鍾子期去世了,為什麼伯牙斷琴?你怎樣看待伯牙斷琴?

2、知音,是令人嚮往的,人人都想擁有知音。伯牙斷琴,緣於知音難覓。而《高山流水》也成了千古絕唱,有空,大家也去聽聽這首古曲,也可以寫一寫感受,説不定你也能成為伯牙的知音呢!

  四、學習生字

1、學生自己觀察生字,識記生字4個。

2、學生交流。注意“弦”的拼音。

3、指導書寫“泰、抒”。

4、學生練寫。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屏”的有關知識。

⑵ 瞭解中國古代的屏風,進一步瞭解中國古代傳統文化。

⑶ 瞭解文中引用的古詩詞的意思。

2、能力目標:

⑴ 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説明對象及特徵,進一步提高説明文的閲讀能力。

⑵ 揣摩語言,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力。

⑶ 掌握説明文的基本寫法,提高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

⑷ 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堂活動,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

⑸ 在活動中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組織語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⑹ 初步學習推銷的方法,增強競爭意識。

3、情感目標:

以屏為媒介,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體會作者的感情,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裝點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屏”的有關知識

2、體味語言,弄清文中古詩句的含義。

3、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堂活動,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

4、在活動中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組織語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學難點】

1、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堂活動,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

2、在活動中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組織語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查找有關屏的圖片,或上網查找。如果學生家中有屏的小藝術品,也可借來一用,以增強學生的直觀感。

2、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課件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1、展示一組屏風的圖片,並輔以簡單介紹。(課件展示)

2、這些圖片很漂亮,有誰知道它們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3、也許我們有的同學家中還在使用,但對於我們大數同學來説還是比較陌生的。它雖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多見,但它獨有的魅力仍能牽動我們的情思,今天,讓我們與陳從周先生一道説“屏”。

二、走近作者

陳從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築園林專家,並擅長文、史,兼工詩詞、繪畫。(通過預習説説你對作者感興趣的地方。)

三、檢查預習

四、整體感知

1、在生活中,你見過屏風嗎?在哪裏?

2、教師配古箏樂曲,學生聽音樂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讀課文並思考:

⑴ 用文中句子回答什麼是屏?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給屏作一解釋。

⑵ 作者介紹了關於屏的那些知識?

3、讀後學習小組討論明確:

⑴ “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風,用作遮擋、阻隔的東西。

⑵ 屏的作用,屏的種類,屏在設置上應注意的問題。

五、研讀賞析

1、請你來當設計師:瞭解屏的作用——遮擋視線;起分隔作用;藝術點綴;擋風。

2、但是,你能告訴我,我應該買什麼樣的屏風呢?它有什麼樣的分類嗎?

明確: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們能告訴我,總的説來,屏風的設置要注意什麼樣的問題呢?

明確:需因地制宜,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風的功用與設置全在一個“巧”字。

4、所以,難怪作者説,“屏風”,是一個很富有詩意的名詞?可見,作者對“屏”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呢?(提示:抓住關鍵語句把握:“富有詩意”、“心生嚮往之情”、“更覺得它實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與“屏”相關的詩句,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句,説説為什麼喜歡?

⑴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放在文章的開頭的作用是…………)

⑵ “銀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

(放在屏風定義後是起了……的作用)

⑶ “閒倚畫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結尾是為了説明……)

6、課文多處引用古詩詞,有什麼好處?

本文多處引用古詩詞,為文章增加了濃濃的詩意和韻味,和所介紹的古色古香的屏風相稱,突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由此我們體會到了作者古典詩歌的深厚底藴。

7、賞析歸納

⑴ 文中運用哪些説明方法?並分析其作用。

明確:舉例子、分類別、引用等。

⑵ 體味語言,把握寫作特色。

明確:

本文是一篇輕鬆、隨意的小品式的説明文。

① 作者從欣賞者的角度介紹相關知識,使讀者在欣賞文章的同時瞭解屏風,不覺文章枯燥。

② 多處引用古詩詞,文白相雜,不僅很好地為説明對象服務,且使説明語言更生動。

六、總結拓展

1、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藉此喚起建築師和傢俱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永遠散發着不朽的藝術魅力。我們也期待着,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重新大放異彩。

2、拓展延伸:積累與屏風有關的詩句。

南朝《閨怨篇》“屏風有意障明月,燈火無情照獨眠。”

李商隱《嫦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煙斂寒林簇,畫屏展。”

李賀《洛妹真珠》“金鵝屏風蜀山夢,鸞裾鳳帶行煙重。”

《屏風》“月風吹露屏外寒,城上烏啼楚女眠。”

七、課堂拓展活動:“屏風”推銷會

1、根據文中所介紹的關於屏風的知識,每個學習小組設計一座屏風並向同學説明自己的設計意圖。

2、分組準備發言材料:畫好設計圖、寫好發言提綱。

3、學生聽完介紹後投票評出最具創意設計獎,並談談本次活動的收穫。

八、佈置作業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風一樣,曾牽動過古人絲絲情懷,但已經在今天這個主流生活中逐漸退卻的物品呢?請以“説?”為題寫一篇説明文。(提示:可以寫扇、銅鏡、繡、瓷、墨、硯、陶……)

【教學設計説明】

《説“屏”》一篇説明文,本課的教學要求是掌握説明文的基本寫法,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屏”的有關知識,把握説明對象及特徵,進一步提高説明文的讀寫能力,並能對課文知識活學活用。因此我的教學思路如下: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學習。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的,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願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實效。比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這樣處理,學生自然會讀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改變了以往那種不管學生有無興趣,都必須按照教師所提的要求進行朗讀的被動局面。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還應該體現在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上。語文課上訓練不能只面向個別尖子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人。所以所設計的教學環節有難易度,學習小組也由好、中、差三類學生共同構成,這樣便於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學習。課堂上詞語的檢測練習,朗讀課文的練習,整體感悟的練習,都是全體學生都能參與的,體現出面向全體的思想。而且隨時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注重知識的積累和運用,加強綜合能力的訓練。如果學生上完《説“屏”》只瞭解了屏風是什麼,那麼這堂課就失去了語文課的意義。語文課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該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應該藉助課文內容,設計各種情境,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如果能創設新的情境,將學過的知識用一用,給學生有實踐的機會,這樣對學生內化課文的內容,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極有意義。這堂課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知識並加入美術知識的綜合練習。由於不是對課文內容的簡單重複,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知識,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各種層次的學生在小組中都能參與,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這個練習設計是比較好的。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注重課堂教學效率。學生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最有興趣的是在開端段,可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往往第一課時是掃除生字新詞,讀懂讀通課文,教學的重頭戲是在第二課時上。從教學的實際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課時“逛西湖”,第二課時“打老虎”;從學生的興趣看,實際上是錯過了學習課文的最佳時機。因此如何優化課堂教學效率,很值得研究。教學中我先用大量的優美圖片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以期先聲奪人,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後設計能調動他們積極性的環節,讓他們熱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實踐證明,這個設計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另外,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學生拓展活動中,能很好地訓練學生的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結合圖片、實物理解郵遞員、打靶、一捆稻、一束麻等詞語;

2、美讀詩歌、背誦課文,並在朗讀中拓展説話、抒發情感;

3、補充學習兒歌,積累語言;

4、通過朗讀感受詩中小朋友關心他人的美好心靈。

教學重點:

美讀詩歌,背誦詩歌,體驗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一捆稻、一束麻

教學過程:

一、兒歌導入,啟動情感

1、送小朋友一首兒歌。

出示兒歌:小雨淅瀝瀝,

小雨沙啦啦,

淅瀝瀝,

沙啦啦,

小雨小雨慢慢下,

苗苗就是喜歡它。

1)自己輕輕地讀一讀。

2)誰願意讀給大家聽。

3)為了讀起來好聽,我們習慣上把淅瀝瀝讀成xī li li,跟讀;

4)美讀兒歌

淅瀝瀝,沙啦啦,這是下小雨的聲音,聽起來就好象小雨在唱歌。多好聽呀,小朋友也把這首兒歌讀好聽了!自己再試試。指名讀。

指導:A、小雨小雨慢慢下再慢一點就好了。

B、雨滴聲再輕一點。

C、你讀得真好聽,我好象聽到了小雨在唱歌。

5)齊讀。

2、小雨,會滋潤大地,會讓空氣更新鮮,苗苗喝了小雨滴還會慢慢長大!可有時,小雨也會帶來很多不方便。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一首兒童詩,它的題目也叫《小雨》。

板書:小雨 一起讀題

二、初讀感知,體驗情感

1、這首詩歌可有意思了。捧起書,自己讀讀,讀準每一個字音。

2、聽錄音。讓我們聽聽錄音機裏小朋友是怎樣讀的。

3、學着錄音機裏小朋友的樣子自己再讀讀。

4、檢查

 (一)出示詞語:性急 收起 郵遞員 然後 最後 等一等 剝完 解放軍 打靶

1)同桌兩個小朋友互相幫助,你讀給我聽,我讀給你聽,會讀了舉手。

2)開火車讀。正音:等děng 後鼻音舌頭往後縮,跟讀。

然rán 這個翹舌音挺難讀的,跟讀,誰舌頭最靈,也能把然後讀準。

3)理解:

A、郵遞員

你知道郵遞員是幹什麼的嗎?(出示圖片)你瞧,這位叔叔就是郵遞員,每天上午7點、下午3點左右,郵遞員也會來到我們學校送來信和報紙。

B、打靶

(出示解放軍打靶圖片)誰在打靶?説話中糾正生字的讀音。

(如:解放軍打靶百發百中。)

 (二)出示句子:等爸爸收起最後一捆稻,

等媽媽剝完最後一束麻,

過渡:小朋友讀詞語讀得很準,很棒,看來光讀詞語是難不倒大家的。林老師第一次讀這首詩歌時,發現有兩行詩句讀起來挺拗口的,自己練練,看誰的本領最大,也能讀準。

1)指名讀

2)這兩行詩句裏,這兩個詞語最難讀,把他們讀準了,整行詩句自然就讀通了。跟讀:一捆稻 一束麻

3)理解詞語:

A、(出示實物)老師手裏拿的是一根稻,現在是一棵稻,(出示圖片)那爸爸手裏拿的是一捆稻。指導讀準一捆稻。

B、你們知道麻是什麼嗎?老師本來也想把麻找來給小朋友看看,可是我找了好多地方都沒找到,因為麻在我們這個地區比較少見。不過,麻曬乾後可以做成麻繩、麻袋。你們回去可以向爸爸媽媽打聽麻繩、麻袋是怎麼樣的?指導讀準一束麻。

4)連起來讀詩句。自己試,指名讀。

5)像這樣很長的句子,讀時還要注意句子中間的停頓。(師邊範讀邊劃停頓符)

6)再指名讀。

7)齊讀。

 (三)再出示句子:等郵遞員把信送到,

等解放軍打完了靶,

等小鳥飛回了窩,

下班的人也回到了家,

1)最難的兩行詩句小朋友都能讀準了,老師想,這幾行詩句一定也難不倒大家,自己先試試。

2)指名讀。

3)師劃停頓符,再指名讀。

4)齊讀。

三、美讀詩歌,領悟情感

  [第一節]

1、到現在為止,小朋友不但會讀詞語,知道了詞語的意思,而且連詩句也能讀準讀通了,收穫可真不少。讀詩歌光讀通還不夠,還要讀美。怎樣讀美,聽起來好聽呢?小朋友放開膽子,覺得怎樣讀好聽就怎樣讀!

2、指導讀出節奏、變化、韻味

A、詩句中間的停頓就像是歌曲裏的節奏,你看,節奏是有變化的,有變化才美,你能不能也讀出變化呢?

B、唱歌時,如果每個音都一樣高,那這首歌就不好聽了。讀詩歌就像唱歌一樣的,誰再來讀讀。

C、範讀。自由練習。

3、指導讀出感情

A、如果下雨了,那會怎樣呢?這位小朋友看着小雨想到了那麼多,多有愛心啊!我們也可以邊想邊讀,讓同學們感覺到你的愛心。

B、朗讀、評價、點撥。

如:小雨下得還不夠輕,再試試。你讀得這麼有愛心,小雨一定已經聽到了。

4、男生讀,女生讀。

5、配樂讀。

  [第二節]

1、出示第一節:現在你也能這麼有感情地讀讀第一節嗎?

2、自由練習。

3、指名朗讀,指導:

A、小雨下得這麼早、這麼快,小朋友看着小雨,心裏會想些什麼呢?

B、怎麼讀聽起來很着急,盼望小雨等一等再下。

C、雨可能會越下越大,小朋友心裏越來越着急,誰能把三個等一等讀好!

5、小組賽讀。

6、順勢引背第二節。

五、背誦詩歌,積澱情感

1、讓我們一起合起書,朗誦這首詩歌,如果忘了就打開課本偷偷地瞄一眼。

2、;配樂朗誦詩歌。(站起來也行。)

六、拓展説話,抒發情感

1、這位小朋友真有愛心,看着小雨想到了那麼多人,還想到了小動物,你會想到誰呢?

引導:下雨會給哪些人、物帶來不方便呢?還有誰也在外面工作、行走呢?田野、院子、馬路、大街

2、我們也來學做小詩人,用文中句式等 來説説。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會寫7個字。

2、通過上下文或表演瞭解得意洋洋、垂頭喪氣等詞語,並在閲讀中積累詞語。

3、能借助課文中的插圖進行閲讀,深入感受語言的優美。

二、教學重、難點:

1、正確讀寫要求學會的詞語。

2、進入角色,體會情感和課文所要説明的深刻道理。

三、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課文,懂得與人合作的重要,願意與人合作。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今天讓我們到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去吧。瞧,兩隻可愛的小動物梅花鹿和金絲猴歡迎我們來了有一天,他們在一塊兒進行了本領的大比試,於是,就有了一個非常美麗的童話故事比本領。(生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三、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梅花鹿和金絲猴比試什麼呢?

2、比試的題目是誰想出來的?

3、梅花鹿和金絲猴都是怎麼想的?

四、小組學習,互相幫助。

1、遇到生字,儘量用平時的辦法自己學習、解決。

2、經過思考,不懂的地方一起討論或做個記號。

五、班級彙報,集中學習。

1、各組彙報自學情況,解決疑難問題問題。

2、開展摘果子游戲,集中識字。

3、讀好課文,感悟品味。

1)、激趣點撥:梅花鹿和金絲猴都認為自己必勝,比賽開始後,他們都連忙奔向河對岸去摘果子。那麼,勝利者是誰呢?誰來講講了解到的情況。

2)、反覆品讀課文,加深理解。

3)、學生質疑,師生互動。

4)、角色朗讀、表演。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鞏固識字,練習寫字,進一步體驗合作的重要。小組合作為掉進坑裏的小白兔設計營救方案。

板書設計:

比本領

梅花鹿金絲猴

團結合作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一、教學目標設計

  認知目標:

1、植物的向性運動(A);

2、植物生長素的發現(A);

3、植物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C);

4、其它植物激素在植物體內的分佈、合成及主要生理功能(A).

 能力目標:

1、學會設計植物向性運動的方法;

2、理解植物向性運動實驗的基本過程,培養創新思維的能力;

3、學會觀察植物的向性運動,培養觀察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生長素髮現過程的介紹,培養學生嚴謹的實驗作風,求實的科學態度,探索未知的科學精神;

2、通過對頂端優勢的瞭解,培養學生由量變到質變的唯物辨證思想.

 二、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包括植物的向性運動、植物生長素的發現、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生長素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其它植物激素等五部分內容。以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講述前面三部分內容,第二課時講述後面兩部分內容並對本節內容進行歸納和小結。

教材以三個問題導出“植物的激素調節”,接着以向光性和向重力性的設問,把學生的思維引到“植物的向性運動”上。對向性運動進行了定義,並闡明向性運動的意義是植物對外界環境的適應。

教材的第二部分內容首先介紹了達爾文的實驗及對實驗現象的推想,接着介紹了温特實驗及結論,最後簡單介紹郭葛的分離實驗與鑑定結果。

教材的第三部分內容主要介紹生長素對植物生理作用的兩重性,這一特點與生長素的濃度和所作用的植物器官有關,並通過頂端優勝加強理解這一特點。

後兩部分(第二課時內容)

 三、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通過指導預習、提問、圖片和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並講解來突出重點)

1、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2、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難點(通過講解“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濃度的反應”曲線圖,並通過欣賞電影瞭解“頂端優勢”現象來突破)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

 四、教學對象分析

本節的一些概念對於學生是陌生的,課本通過學生熟悉的舉例步步深入,因此本節的教學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通過演示圖片,然後再舉例、討論、分析,引入課題,主要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把抽象的“生長素”和實實在在的“向性運動”聯繫到一起,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感知規律。

 五、教學媒體設計

本節課通過自制動畫、配音、字幕、圖片、音樂、下載影片等媒體手段進行教學。

演示和生命活動調節有關的圖片引入課題,同時播放音樂,以增強欣賞效果,提高學生興趣;自制動畫主要用於講解達爾文和温特實驗,使學生有親臨其境的感覺,增強感知的慾望和效果;字幕的出現和動畫演示過程都有相關配音,避免媒體演示過程的單調感;播放有關“頂端優勢”的影片加深對生長素作用雙重性的理解。

六、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七、教學過程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