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教學設計:《行道樹》中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校園7.39K

教學設計:《行道樹》中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教學設計:《行道樹》中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夜把花悄悄地開放了,卻讓白日去領受謝詞。”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以靜謐無言的夜作比喻,讚頌那些默默的奉獻者,而“台灣十大散文家之一”張曉風則別具匠心,選擇了行道樹為奉獻者的“形象代言人”,全文運用對比手法,以第一人稱,抒寫奉獻者的無悔襟懷。

對比之一:行道樹的生存環境與同類作對比。

同伴:生活在“不見天日的原始森林裏”;在吸露,在玩涼涼的雲。

行道樹:“墮落”在雙線道的馬路邊;唯一的裝飾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

對比之二:行道樹的生活現狀和生活態度與人類作對比。

人類:繁弦急管,燈紅酒綠;早已習慣污濁

行道樹:在寂靜裏,在黑暗裏,在不被瞭解的孤獨裏苦熬;固執的製造不被珍惜的清新,迎接太陽,迎來光明。

對比之三:文章首尾句的語序、表達的感情作對比。

開頭:我們是一列樹,立在城市的飛塵裏。

結尾:立在城市的飛塵裏,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快樂的樹。

行道樹和他們同類的生存環境是截然不同的。樹木原本應生活在原始森林裏,但人類“文明”的'腳步打破了自然界的平靜,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建造了城市,逐步實現“現代化”。樹木被從森林裏移栽到城市“雙線道的馬路邊”,而“我們”,就是那些被移出原始森林的樹木。沒有甘露可吸,沒有閒暇“玩涼涼的雲”,陪伴“我們”的只有抖不落的厚厚的煙塵。這是一種離鄉背井、無人傾訴的境地,所以,對他們來説這無疑是一種“墮落”;並且,許多朋友都説“我們”是不該站在這裏。

這組對比很自然地引出後文,使人不得不產生疑問,既然行道樹不該站在這裏,他們也早已知道,為什麼他們還要選擇這樣的生活環境和這樣的生活道路?

接着,行道樹表白道:“我們的命運被安排定了”,“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是的,人類“文明”所及之處,城市裏車水馬龍、車來車往;工廠裏機器轟鳴、塵煙瀰漫。而樹木是城市最好的“吸塵器”和“消音器”,是自然界天生的“氧吧”。在這樣的環境下,行道樹“春天勤生綠葉”,“夏日獻出濃陰”,給城市輸氧,為人類服務。所以,這種生活才最有意義、最有價值,這項事業才是最神聖、無可替代的事業。

而“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這種痛苦在行道樹和人類的生活現狀及生活態度中凸現出來。

城市的夜生活滿是“繁弦急管”、“紅燈綠酒”,與這喧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行道樹仍是在黑暗中、在寂寞孤獨中,苦苦藴積着自己的全部能量。他們為了什麼?為了誰?──為的是“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的那一莊嚴時刻,迎接第一縷陽光撒向這可愛的城市。行道樹列隊致敬,不正是為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致敬,為自己莊嚴的使命致敬嗎!

儘管人們早已習慣了在這種污濁環境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生活,但是隻要能夠看到一個早起的孩子在“貪婪的呼吸着新鮮的空氣”,就是“我們”最自豪的時刻了。是的,“我們”沒有奢求,或許,人們可能忘記了“我們”的存在,漠視這份清新,但我們仍然矢志不渝地忠誠於這項事業,仍然默默地、固執地製造着不被珍惜的清新,也仍然靜靜地點綴着這城市。

正因為人類需要、社會需要、生活需要,所以,“我們”在默默承受這煎熬中變得越發深沉,雖然痛苦但更感幸福,唯有這種幸福才是一種更加深沉的幸福。

在以上兩組對比的基礎上,文章首尾對比就水到渠成了,讀者會更深層次的理解文章首尾兩段感情的推進。

首句用陳述句交待“我們”是一列樹,然後交待生活環境“立在城市的飛塵裏”,如果整合成一句就是:“我們是立在城市飛塵裏的一列樹”語氣平淡,感情平靜。而尾句語序調整,先陳述生活環境“立在城市的飛塵裏”,接下來的一句分明讓讀者感受到這是一個有着豐富感情的羣體,他們時刻惦記着人類的健康、為城市的污染而憂愁,同時他們為能夠美化城市、服務人類而快樂,整合成一句就是:“我們是立在城市飛塵裏的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在對比中,尾句所表達的情感更加豐滿、厚實,因此主題得到了強化、昇華。

有人稱張曉風的文字“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本文雖短小,但在對比之中,讀來確是:如感太陽之熱,如感霜雪之貞,如聞瓔珞敲冰,如嗅寒梅之香。

有感而發,筆者亦用對比手法,寫下此首《望江南·行道樹》,以此作結尾:

望江南·行道樹

憂愁着,

快樂着,抖不落煙塵。

滌盪着污濁。

春來勤生着綠葉,

黎明時帶來清新,

夏至奉獻着濃陰,

驕陽下驅散灼熱,

痛苦且深沉。

無悔更執着。

標籤:行道樹 教學